练习课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练习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小数加减法的掌握。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运算技巧以及实际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运算,对小数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小数点对齐、运算顺序等方面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实际应用。

2.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运算顺序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辅导、讨论等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运算技巧和实际应用案例。

2.练习题:针对小数加减法的不同知识点设计的练习题。

3.学生作业:用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例如,讲解购物时如何计算找回的钱。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运算技巧,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道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拓展练习,如编写故事题、设计游戏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练习课(第14课时)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练习课(第14课时)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教师强调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3.提醒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的细节,如进位、漏乘等。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
5.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86页的练习题1、2、3题,以巩固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练习课(第14课时)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熟练进行竖式计算。
2.能够运用所学的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面积、距离等与乘法相关的问题。
3.了解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在计算过程中灵活运用。
4.培养学生对乘法运算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提高计算速度。
4.精讲精练,突破难点:针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5.适时反馈,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要求:认真审题,规范书写,注意运算过程中的进位和乘法运算顺序。)
2.选做课本第87页的思考题,运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提示: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问题的背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的乘法运算,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要求: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能够清晰展示乘法运算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练习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练习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设计一道生活情境题,让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算式,并解答。
要求: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需要详细记录解题程,包括分析问题、列式计算等步骤。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整数加减法运算技巧的总结报告。
要求:报告内容包括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括号的使用方法、快速计算技巧等。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报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1.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学会使用括号,掌握含有括号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
-能够根据实际情境,正确列出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理解并熟练运用乘法口诀,提高运算速度。
-分析实际问题,将问题转化为算式,解决问题。
-在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中,正确使用括号,避免计算错误。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精讲精练,突破难点:
作业布置原则:注重基础,强调应用,鼓励创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指导。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提高运算能力。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强自信心。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
23×32 41×21 22×23 34×12
1)当堂完成,教师巡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导。
2)有的放矢请学生汇报交流,他人评价。
3)集体订正结果。
2.请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3.第48页第8题。
34×20 17×10 13×3043×20
32×40 51×70 63×3072×10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 32×13 42×11 21×23
1)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要求同桌互说计算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第(1)、(2)小题,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尝试完成第(3)小题,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做题信息。
3)有的放矢请学生汇报交流,他人评价。
4.第48页第9题。
1)算一算。
2)想一想。
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试一试。出题考考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两位数生意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加深对笔算方法的理解.
三、当堂练习:
1.练习十(6、7)题。
1)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后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是怎么做的,他人评价,帮助不对的分析出错原因并给予引导。
2.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教师巡视指导。
四、回顾总结:
经过练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出示口算题。
出示第8题的信息及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出示第7题情境图,请学生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内容提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课在小学教学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 必须精心设计, 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技能和知识的水平。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对教材里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 遵从生活化、科学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 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

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 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 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因此,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必须重视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练习课是由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课型, 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对新旧知识的对比和重新梳理和整合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课在小学教学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 必须精心设计, 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技能和知识的水平。

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班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 对教材里习题作适当调整、组合、补充, 遵从生活化、科学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 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

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技能, 通过口答、计算、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课堂练习的任务, 以达到领会、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因此,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我们必须重视数学练习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练习设计多样化。

练习课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最忌无的放矢, 为练习而练习, 甚至泡制“题海”。

《练习课》教学设计

《练习课》教学设计

《练习课》教学设计《练习课》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练习课》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练习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生活中的负数。

1、投影存折,说说存折上的数表示什么?如果刘老师下午去银行取1000元,银行的工作人员会在存折上打出什么?如果我本月的工资2800元到帐了,银行的工作人员又会在存折上打上什么?(指名学生板书出来)小结:这里的正数、负数各表示什么?2、用正负数表示海拔高度。

(1)投影第4页的第2题的图,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这两个数据怎样表示?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介绍想法。

(2)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

一般的以海平面为界线,海平面以上的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

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0)3、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负数。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先分小组交流,再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交流。

师结合学生的介绍显示电梯里的正负数,股市中的正负数,水库中水位高度的正负数,存折中的负数等。

(点击浏览)设计意图:设计紧扣教材,与生活充分结合,注意知识的落实,重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挑战自我。

1、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读一读。

练习课数学教案设计

练习课数学教案设计

练习课數學教案設計标题: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选择适当的练习题目。

这些题目应该覆盖到本阶段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并有一定的难度梯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以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解析例题(15分钟)教师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解析,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学生练习(2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在旁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讨论(10分钟)针对一些有难度或者有趣的题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以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和解题能力。

同时,通过批改作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教学过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3. 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上就是数学练习课教案的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练习课教学设计

练习课教学设计

练习课教学设计一、引言本文档旨在设计一节针对练习课的教学活动。

练习课一般是在学生已经学完基础知识后进行的课堂巩固和巩固练习的环节。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旨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本文档将分别介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目标本次练习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和综合练习题,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本次练习课的教学内容如下:1.复习与概念解析: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练习题目的解答: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3.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共同合作解决练习题和案例分析,并进行总结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本次练习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与演示: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介绍练习题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2.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理解程度,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鼓励他们进行互动和合作。

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总结与讨论:课堂结束时,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

五、教学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本次练习课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练习题的完成情况:通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案例分析的表现: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讨论贡献,评估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初中语文练习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练习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练习课教学设计引言:初中语文练习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设计一节富有趣味和互动性的初中语文练习课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并提供丰富的练习题目。

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2. 能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细节问题。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课文解读: 学生将阅读一篇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并通过问题回答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细节内容。

2. 语法练习: 学生将进行一些语法练习,巩固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3. 写作练习: 学生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对该课文的了解以及他们认为会遇到哪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课文解读:教师放映课文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回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细节。

3. 语法练习:教师将准备一些涉及到课文中的语法知识的练习题目,例如填空、选择题等。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将巩固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更好地运用在实际语言表达中。

4. 写作练习:教师将提供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写作练习题目,要求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

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提高他们的写作动力和合作能力。

完成写作后,教师可以进行互评和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感悟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1. 教师观察: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判断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3《练习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3《练习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3《练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4.3《练习课》主要是对分数和小数的互换以及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进行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提高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对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运算速度慢、准确率不高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

2.提高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

2.难点: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运用,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及应用。

2.任务驱动法: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反馈评价法: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学习小组:分组安排,便于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分数和小数的四则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其掌握程度。

3.操练(10分钟)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如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分数和小数的互换方法和四则运算技巧。

5.拓展(10分钟)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第5-6课时)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第5-6课时)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第5-6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练习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和掌握第一、第二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加减法运算、认识数字0~10以及它们的大小比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熟练运用加减法运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但熟练程度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加减法运算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数字0~10的认识和大小比较也有一定的基础,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加深对数字0~10的认识,能正确进行数字的大小比较。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的熟练运用,数字0~10的正确认识和大小比较。

2.教学难点:加减法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数字大小比较的快速判断。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游戏教学、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练习题:包括加减法运算题、数字大小比较题等。

2.准备教学道具:数字卡片、小动物图片等。

3.准备教学课件:加减法运算动画、数字大小比较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加减法运算的动画,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例如:“小猫有3条尾巴,小狗有4条尾巴,请问小猫和小狗一共有几条尾巴?”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字0~10。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数字的大小比较。

例如:教师出示数字卡片“5”和“8”,让学生判断哪个数字更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

练习课教案教学设计

练习课教案教学设计

练习课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标题:练习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练习课的重要性,并明确练习课的学习目标。

2. 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练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3. 学生能够合理利用练习课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内容:1. 练习课的定义和作用。

2. 练习课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3. 练习课的时间管理。

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练习课的概念和作用,强调练习课对学习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是否重视练习课,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主体:3. 解释练习课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如合理安排练习时间、选择适合的练习材料、重点练习薄弱环节等。

4.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练习,提供相关练习材料和指导。

5.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互相学习借鉴。

总结:6. 总结练习课的学习要点和技巧。

7. 强调学生在练习课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教学辅助手段:1. 练习课的定义和作用的PPT。

2. 练习材料和答案。

3. 分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练习课中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2. 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和学习心得。

3. 个别辅导和评价。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利用练习课之外的时间进行额外的练习和学习。

2. 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推荐书目供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

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和步骤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练习课教案教学设计,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和学科的要求,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化和调整。

教案的撰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第1-2课时)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第1-2课时)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练习课》教学设计(第1-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练习课》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

本节课通过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复习和掌握加减法运算、认识数字0-10以及它们的大小比较。

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适合一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对数字0-10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运算速度慢、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复习和掌握加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2.加深对数字0-10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字大小比较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运算速度和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数字0-10的认识及大小比较。

2.教学难点: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算速度慢、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运算。

2.运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运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物、图片等教学道具。

2.设计有趣的游戏,制作游戏道具。

3.分组安排,确保学生能在小组内充分讨论、交流。

4.准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加减法运算和数字大小比较。

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解题思路。

《分类与整理练习课》课时教学设计

《分类与整理练习课》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分析:第(1)题按水果的种类分一分,
让学生按图上的顺序先数梨的个数,再根据个数涂一涂,涂好后引导学生填出梨的个数。

第(2)题按卡片的形状分类,指导方法同上。

通过训练让学生熟悉整理数据的方法及呈现数据的方式,并体会统计的作用。

环节三: 预设1:按照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来分。

(绝大部分同学是此种分法)
预设2:还有其他同学按是否有曲面来分或按是否有角来分。

师:根据分的结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此题既包括按给定标准分类的练习,又有按自选标准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结果的分类练习,这都要在充分理解数据的基础上进行。

这样的设计处理好了习题与习题之间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完成教科书P31“练习七”第6题。

(1)师:这张图呈现的是什么统计结果?
呈现的是一(1)班同学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人数统计情况,而不是每种小动物的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积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技能 基本思想方法、 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 技能: 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标志: 标志:
动作技能:动作准确、协调,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多余 动作技能:动作准确、协调,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 动作消失。 动作消失。 心智技能:识别类型,把握本质,关注全局,摆脱负迁移 心智技能:识别类型,把握本质,关注全局,摆脱负迁移-“灵机一动”。 灵机一动” 灵机一动
教什么? 明确目标 怎样教? 选择策略 明确目标)怎样教 选择策略) 教什么?(明确目标 怎样教?(选择策略 学什么?(了解学生)怎样学(指导学生) 学什么?(了解学生)怎样学(指导学生) ?(了解学生
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课堂结构示意图
环 步骤 节 一 准备 二 导练 三 概括 四 检测 五 反馈 方 法 与 目 的 知识激活,思维激发, 知识激活,思维激发, 情感激励 设计练习,组织练习, 设计练习,组织练习, 评讲练习 小组讨论,教师指点, 小组讨论,教师指点, 总结规律 达标检测,适时适量, 达标检测,适时适量, 因人而异 及时批改,分析核对, 及时批改,分析核对, 强化技能 时间(分 时间 分 钟) 5 12 3 12 8 重 点 说 明 调动学生练习热情,将课 调动学生练习热情, 堂气氛调节好 以学生”练”为主,教师” 以学生” 为主,教师” 评”为辅 总结和概括出练习的基本 经验和教训 确保大部分学生按质按量 完成练习任务 发现出错当堂订正, 发现出错当堂订正,防止 错误痕迹加深
测一测:下列三个图哪两个最像? 测一测:下列三个图哪两个最像?
(4)描述 关联阶段 :能注意到不同图形性质之间 )描述/关联阶段 的关系,因而能分层次地将图形进行分类, 的关系,因而能分层次地将图形进行分类,并能 依据图形的性质将图形进行组合或分解. 依据图形的性质将图形进行组合或分解 (如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 面积计算公式,能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能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推导 面积计算公式 能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度推导 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等) 度等) 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 度等
5、举一反三,促思考 、举一反三, 使学生学会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 使学生学会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 规律,达到以例及类,举一反三。 规律,达到以例及类,举一反三。
厘米) 例:你能在下图中(每小格边长1厘米)围出几种周长是 你能在下图中(每小格边长 厘米 围出几种周长是16 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填表。 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填表。 结论: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相差越大,面积越小, 结论: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相差越大,面积越小,长和 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长和宽相等时,是最大的。 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长和宽相等时,是最大的。 比较 小结: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小结: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正方形的 面积最大 。 小结: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小结: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正方形的周长最小,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差距最大 正方形的周长最小, 周长最大。 时,周长最大。 ???
(3)随机测验 )随机测验—— 统计分析 (4)日常观察 ——关注差生 ) 关注差生
“你错在哪里?”“为什么错 你错在哪里?”“为什么错 你错在哪里 ”“谁能帮他 谁能帮他? 了?”“谁能帮他?”
如果要把教育原理还原成一句话,我 如果要把教育原理还原成一句话 我 将一言而敝之,那就是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 那就是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 将一言而敝之 那就是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
2、特点 、
※练习课是课堂教学基本类型之一 是相对新知课、复习课等而言的一种课型. 是相对新知课、复习课等而言的一种课型 以培 养和训练学生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任务 为主要任务。 养和训练学生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任务。
不同于练习法.具有一定的课堂结构和要求 ※不同于练习法 具有一定的课堂结构和要求
练习课的教学设计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沈丹丹 2011年12月7日 年 月 日
一、什么叫练习课? 什么叫练习课
1、课堂教学基本结构 、 数学知识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 学生认知结构
新授( (1)新授课:引入 )新授课:引入——新授(或活动)——巩固 新授 或活动) 巩固 练习——总结 总结——作业 练习——总结——作业 变式训练——综合应用 (2)练习课:基本练习 )练习课:基本练习——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 综合应用 ——总结与推广 总结与推广——作业 总结与推广 作业 形成网络——灵活应用 (3)复习课:旧知再现 )复习课:旧知再现——形成网络 形成网络 灵活应用 ——总结与提高 总结与提高——作业 总结与提高 作业 ,(5)考试,( ,(6)试卷分析… (4)综合实践活动课,( )考试,( )试卷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
7、因材施教,懂心理 、因材施教, 例:儿童几何概念的发展过程
能感觉几何形态, (1)前认知阶段 :能感觉几何形态,但只能注意形 ) 感知“ 状直观特征的某一部分 ——感知“形状相同” 感知 形状相同”
(2)直观化阶段 :按照外观识别图形,但不关 按照外观识别图形, )
心图形的几何性质或一类图形的本质特征。 心图形的几何性质或一类图形的本质特征。 (能区分矩形和三角形 ,但不能区分 长方形和长 方体) 方体) (3)描述 分析阶段 :能通过图形的性质来识别图 )描述/分析阶段 形并确定图形的特征( 形并确定图形的特征(不能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 长方形 )
8、及时反馈,有实效 、及时反馈,
反馈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了解情况, 反馈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了解情况,丰富 教学资源,促进生成;学生可以及时纠错,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资源,促进生成;学生可以及时纠错,提高学习效率。
(1)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延迟评价 延迟评价 (2)书面作业 )书面作业——当堂批改 当堂批改
如“基本练习——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综合应用 基本练习 变式训练 综合应用 ——总结与推广 总结与推广——作业” 作业” 总结与推广 作业 又如“准备 导练——概括 概括——检测 检测——评价” 评价” 又如“准备——导练 导练 概括 检测 评价
以上.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占50%以上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占 以上
结论:儿童学习“空间与图形” 结论:儿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四个要素 (1)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 )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 (2)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 (3)“建模”是几何学习的基本过程 ) 建模” (4)“想象”是几何学习的发展基础 ) 想象”
4、及时反馈,重变式 、及时反馈,
参考:范良火等编,华人如何学数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参考:范良火等编,华人如何学数学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顾泠元等) (“变式教学:促进有效的数学学习的中国方式”——顾泠元等) 变式教学:促进有效的数学学习的中国方式” 顾泠元等
例1: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半径 半径
24 ×31= 3×8×31 × × 24×31=4×6×31 × × × 24×31=20×31+4×31 × × × 24×31=24×30+24×1 × × ×
练习: 练习:
。。。。。。。。。。
21×24=50442×12 ×12=504 ×24 × 42× 36×42=1512 ×63 ×63=1512 ×42 24× 24×
专项练习(模仿) 专项练习(模仿)
综合练习(变式) 综合练习(变式) 家庭作业
灵活应用
3、形式多样,有新意 、形式多样,
要有新的形式、新的题材、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要有新的形式、新的题材、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让 学生有新的体验 例1:华应龙,多位数加减法练习课 :华应龙, 24 ×31=24+24+24+。。。。 。。。。+24 。。。。 例2: 两位数乘两位数 24 ×31=31+31+31+。。。。。 : 。。。。。+31 。。。。。
例:计算技能
练习曲线: 练习曲线:
实例
人大附中的葛剑桥同学通过观察拼图游戏中 拼的时间与拼的次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 拼的时间与拼的次序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双 峰规律”:
时间
现象: 动作技能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2、层次分明,有梯度 、层次分明,
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合理的梯度, 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合理的梯度,才能产生拾级 可上、 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 如何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如何体现练习的层次性?
三个要素: 三个要素:
端点1: 端点 :圆心 端点2:圆上 端点 线段: 线段:直的
思考:圆是线还是面? 思考:圆是线还是面?
X2+Y2=R2
表示两个比 例 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表示两个 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角是一个平面图形:一个顶点 两条边) 例3:角的初步认识(角是一个平面图形 一个顶点 两条边 : 角是一个平面图形 一个顶点,两条边
6、情境引入,激兴趣 、情境引入,
比较: 比较:
爷爷打算用22米长的篱笆围一块长方形的地种菜。 爷爷打算用 米长的篱笆围一块长方形的地种菜。 米长的篱笆围一块长方形的地种菜 请帮爷爷想一想,有几种围法?怎么围的面积最大? 请帮爷爷想一想,有几种围法?怎么围的面积最大? 一个农民伯伯把两块同样大小的地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 一个农民伯伯把两块同样大小的地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 有一天,哥哥给它的地围上了篱笆, 有一天,哥哥给它的地围上了篱笆,弟弟用同样长的篱 笆去围,结果发现弟弟的篱笆不够围一圈。这时, 笆去围,结果发现弟弟的篱笆不够围一圈。这时,两兄 弟就发生了争执,都认为对方的地比自己的地大, 弟就发生了争执,都认为对方的地比自己的地大,认为 父亲不公平。同学们讨论一下,你的意见呢? 父亲不公平。同学们讨论一下,你的意见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