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第六章 - 1

合集下载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1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1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
同步培养法
诱导法
筛选法
化化化化 物物化化
过过过 区区区区区区区区过 膜膜膜过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获得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两类:
环境条件诱导法:变换温度、光线、培养基等。 环境条件诱导法:变换温度、光线、培养基等。造成与正常细 胞周期不同的周期变化。 胞周期不同的周期变化。 机械筛选法:选择性过滤、梯度离心。物理方法,随机选择, 机械筛选法:选择性过滤、梯度离心。物理方法,随机选择, 不影响细胞代谢。 不影响细胞代谢。
☆以细菌为例介绍无分支单细胞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其结 以细菌为例介绍无分支单细胞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 论也基本适用于酵母菌。 论也基本适用于酵母菌。 ☆生长曲线代表了细菌在新的环境中从开始生长、分裂直至 生长曲线代表了细菌在新的环境中从开始生长、 死亡的整个动态变化过程。 死亡的整个动态变化过程。 ☆每种细菌都有各自的典型生长曲线,但它们的生长过程却 每种细菌都有各自的典型生长曲线, 有着共同的规律性。一般可以将生长曲线划分为四个时期。 有着共同的规律性。一般可以将生长曲线划分为四个时期。
二、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 (一)直接法
将待测样品制成菌悬液,适当稀释, 将待测样品制成菌悬液,适当稀释,加入血球计数板方 格网的计数室内,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 格网的计数室内,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因为计数室的 体积一定, 体积一定,所以能够计算出每毫升待测样品中的细胞个 数; 特点:全菌计数,不区分死菌与活菌; 特点:全菌计数,不区分死菌与活菌; 适用于单细胞微生物:细菌、酵母菌; 适用于单细胞微生物:细菌、酵母菌; 要点:菌悬液浓度应在 个细胞/毫升左右 毫升左右; 要点:菌悬液浓度应在108个细胞 毫升左右;

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

第六章 微生物生长

恒化连续培养
随着细菌的生长,限制性因子的浓
度降低,致使细菌生长速率受限,但同 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来保持限制因子的 恒定流速,不断予以补充,就能使细菌 保持恒定的生长速率。 常见的限制性营养物质有作为氮源 的氨、氨基酸;作为碳源的葡萄糖、乳 酸及生长因子,无机盐等。
三、同步培养



微生物细胞极其微小,但它也有一个自小到大 的过程,即个体生长。要研究微生物的个体生 长,在技术上是极为困难的。 目前主要使用的方法是: 同步培养技术分析细胞各阶段的生物化学特性 变化。 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的超薄切片。
死亡原因? 营养短缺;代谢毒物增 多;pH、Eh改变;溶氧 不足。
t
时间
稳定期与生产实践

指导思想:延长稳定期。 措施: 1.调节pH; 2.注意降温、通风; 3.中和排除有毒代谢产物; 4.稳定期是生产收获时期,注意把握好收获时机。
(4)衰亡期(老年)
死亡率>出生率 ? 细胞畸形 细胞死亡,出现自溶 有的微生物细胞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 如氨基酸、转化酶、抗生素等。现象。
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
生 长 速 + 率 0 指 数 期
延滞期 指数期 稳定期 衰亡期
_
菌 数 目 的 对 数 值
延 滞 期
总菌数
稳定期
衰 亡 期
活菌数
0 时间t
微生物的数量很大,都是10的n次方,取对数作图时 方便,0-10代表1~1010
(1)延滞期-“万事开头难”

特征: 代谢活跃,个体体积、重量增加,
(2)指数期(青年)
快,平均代时(繁殖一代的时间)最短, 生长速率常数最大。 细胞的化学组成、形态、生理特性比较一致。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 一、名词解释 01. 细菌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 一、名词解释 01. 细菌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一、名词解释01.细菌生长曲线(growth curve):当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时,如果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座标,以细菌数量变化为纵坐标,根据细菌数量变化与相应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作出一条反应细菌在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02.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通过浇注或涂布等方法使菌样的微生物单细胞分散在平板上(内),待培养后,每一个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即为菌落形成单位。

03.比生长速率(specific growth rate):单位数量的细菌或物质在单位时间(h)内的增加量。

04.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是一种培养方法,它能使群体中的所有细胞变成处于同时进行生长和分裂的群体细胞。

05.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是在微生物的整个培养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微生物能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生长并能持续下去的一种培养方式。

06.连续发酵(continuous fermentation):连续培养如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上,就称为连续发酵。

07.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此称为分批培养。

08.二元培养:是纯培养的一种特殊形式。

根据寄生微生物的生活特点,必须将寄生微生物和寄主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同时排除其它杂菌。

例如培养苏云金杆菌及其噬菌体,需先在平板培养基上培养细菌,然后在菌苔上接种其噬菌体,经培养后,出现噬菌体感染的透明空斑,这种培养方法称为二元培养。

09.高密度培养(high cell-density culture, HCDC):有时也称高密度发酵,一般指微生物在液体培养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了常规培养10倍以上时的生长状态或培养技术。

10.致死时间(thermal death time, TDT):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和特定的温度下(如60℃),杀死某微生物水悬乳液群体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微生物学-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课件

微生物学-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课件

G
6-磷酸-果糖
特征性酶 磷酸己糖酮解酶
4-磷酸-赤藓糖 + 乙酰磷酸
6-磷酸-果糖
5-磷酸-木酮糖 ,5-磷酸-核糖
戊糖酮解酶
乙酸
3--磷酸甘油醛+ 乙酰磷酸
乳酸
乙酸
1 G 乳酸 + 1.5乙酸 + 2.5 ATP
三、发酵(fermentantion)
1、定义
广义: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一种生产方式。 狭义:厌氧条件下,以自身内部某些中间代谢
氧化氮还原酶
反硝化意义:
1)使土壤中的氮(硝酸盐NO3-)还原成氮气而消失,降低土壤的肥力;
2)反硝化作用在氮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硫酸盐呼吸(硫酸盐还原)
——厌氧时,SO42- 、SO32-、S2O32- 等为末端电 子受体的呼吸过程。
特点:
a、严格厌氧; b、大多为古细菌 c、极大多专性化能异氧型,少数混合型; d、最终产物为H2S;
用所需的硝酸盐还原酶A亚硝酸还原酶等 c 兼性厌氧 细菌:铜绿假单胞、地衣芽孢杆菌等。
硝酸盐作用
同化性硝酸盐作用:
NO3- NH3 - N R - NH2 异化性硝酸盐作用:
无氧条件下,利用NO3-为最终氢受体
NO3- NO2 NO N2O N2
硝酸盐还原酶
亚硝酸还原酶
氧化亚氮还原酶
a、a1、a2、a4、b、b1、c、c1、c4、c5、d、o等; 末端氧化酶:
cyt a1、a2、a3、d、o,H2O2酶、过氧化物酶;呼吸链组分多变 存在分支呼吸链:
细菌的电子传递链更短并P/O比更低,在电子传递链的几个位置进入链和 通过几个位置的末端氧化酶而离开链。 E.coli (缺氧) CoQ cyt.b556 cyt.o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1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1

微生物利用废水营养的情况
细菌往往优先利用易被吸收的有机物质。 如果这种物质的量已经满足要求,它就不再利 用其它的物质了。在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中, 常加入生活污水补充工业废水中某些营养物质 的不足。加多少酌情而定,否则反而会把细菌 养“娇”,不利于工业废水的处理。因为生活 污水中的有机物比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易被吸 收利用。
4、光能异养(photorganotroph)
属于这一营养类型的细菌很少,如红 螺菌中的一些细菌以这种方式生长。一般 来说,光能营养型细菌生长时大多需要 生长因子。 碳源——有机物作供氢体和碳源,要有CO2存在。 能源——光
红螺菌
光能 CH3 [CH2O] +2CH3COCH3+H2O CHOH CO2 + 2 光合色素 CH3 红螺菌(Rhodospirillum sp.)属于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PSB)的一种,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海洋等水域环境 中,尤其在有机物污染的积水处数量较多。
氧化还原电位又称氧化还原电势(redox potential),是度量 某氧化还原系统中的还原剂释放电子或氧化剂接受电子趋势 的一种指标,其单位是V(伏)或mV(毫伏)。
不同类型微生物生长对氧化还原电位的要求不同
好氧性微生物:+0.1伏以上时可正常生长,以+0.3~+0.4伏为宜; 厌氧性微生物:低于+0.1伏条件下生长; 兼性厌氧微生物:+0.1伏以上时进行好氧呼吸, +0.1伏以下时进行发酵。
α w=Pw/Pow 式中Pw代表溶液蒸汽压力, POw代表纯水蒸汽压力。
纯水α w为1.00,溶液中溶质越多, α w越小
微生物一般在α w为0.60~0.99的条件下生长, α w过低时, 微生物生长的迟缓期延长, 生长速率和总生长量减少。 微生物不同,其生长的最适α w不同。

微生物第六章总结

微生物第六章总结
实验室中常用的好氧菌培养法有以下几类:(1)试管液体培养(2)三角瓶浅层液体培养(3)摇甁培养:又称振荡培养(4)台式发酵罐
2.厌氧菌的液体培养:厌氧罐,厌氧手套箱。
二, 生产实践中培养微生物的装置
(一)固态培养法
1.好氧菌的曲法培养
通风曲:是一种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都较高的现代大规模制曲技术,在我国酱油酿造业种广泛应用。
衰亡期的原因有:外界环境对继续生长越来越不利,从而引起细胞内的分解代谢明显超过合成代谢,继而导致大量菌体死亡。
三,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
连续培养:又称开放培养,是相对于上述绘制典型生长曲线时所采用的那种单批培养或密闭培养而言的。
1.连续培养的类型:(1)按控制方式分<1>恒浊器:是一种根据培养器内微生物的生长密度,并借光电控制系统来控制培养液流速,以取得菌体密度高,生长速度恒定的微生物细胞的连续培养。<2>恒化器:与恒浊器相反,是一种设法使培养液的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某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装置。
3.生长限制因子:凡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内可影响生长速率和菌体产量的某营养物。
(三)稳定期: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特点是: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零,处在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
1. 生长产量常数Y(生长得率)可表示菌体产量与营养物的消耗关系:y=x-x0/c0-c=x-x0/c0(x为稳定期的细胞干重g/mL,x0为刚接种时的细胞干重,c0为限制性营养物的最初浓度g/mL,c为稳定期时限制性营养物的浓度)
(2)按培养器级数分:单级连续培养器和多级连续培养器两类。
2.连续培养用于生产实践称为连续发酵。连续发酵与单批发酵相比优点是:(1)高效(2)自控(3)产品质量较稳定(4)节约了大量动力。缺点是:(1)菌种易退化(2)易污染杂菌。

沈萍微生物学第六章PPT课件

沈萍微生物学第六章PPT课件

2021/6/7
23
2. 丝状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
2021/6/7
19
影响衰亡期的因素及实践意义
•与菌种的遗传特性有关: 有些细菌的培养经历所有的 各个生长时期,几天以后死亡, 有些细菌培养几个月乃 至几年以后仍然有一些活的细胞;
•与是否产芽孢有关:产芽孢的细菌更易于幸存下来;
•与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有关:补充营养和能源,以及 中和环境毒性,可以减缓死亡期细胞的死亡速率,延 长细菌培养物的存活时间。
菌丝球不等。
2021/6/7
21
图示 丝状真菌的沉淀生长
起始培2养021/6时/7 菌丝体
培养18小时后的菌丝体 22
影响因素:
接种体积的大小、接种物是否凝集、以及菌丝体是 否易于断裂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着丝状微生物是 丝状生长还是沉淀生长。
工业发酵意义:
丝状微生物在液体培养中的生长方式在工业生产中 很重要,因为它影响发酵过程的通气性、生长速率 、搅拌能耗及菌丝体与发酵液的分离难易等。
2021/6/7
7
达到 生物 量阈 值
DNA 复制 启动
间隙期G
达到 长度 阈值
细胞 分裂 过程 启动
DNA复制与分离
染色体复制期C
分裂蛋白和 横 隔前体成分
横隔 形成
细胞 分裂
分开的 DNA拷贝
分裂期D
时间(min)
三、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细胞周期各期启动机制(以大肠杆菌为例):
DNA复制启动:细胞必须达到某一阈值体积或起始物质量。
2021/6/7
3
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
•单细胞微生物个体生长表现为细胞体积的增加 和细胞内物质含量的增加两个方面, 当细胞生 长到一定时期,就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多细胞微生物个体生长则反映在构成个体的细 胞数目增加和每个细胞个体生长两个方面。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生殖及其操纵一、微生物生长生殖的概念微生物的生长是指细胞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个体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

当细胞个体生长到一定时期,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即生殖。

在高等生物里这两个过程能够明显分开,但对低等特别是单细胞的微生物,由于细胞小,这两个过程紧密联系、特别难划分,因此,微生物的生长生殖,一般指群体生长,这一点与研究动物、植物有所不同。

1、细菌一般没有有性生殖,多采纳二分裂方式。

2、真菌除了进行无性生殖,产生大量孢子如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等外,还能进行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如卵孢子、接合孢子、孢囊孢子等。

二、微生物生长的测定微生物生长:单位时刻里微生物数量或生物量〔Biomass〕的变化个体计数微生物生长的测定:群体重量测定群体生理指标测定〔一〕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通常用来测定细菌、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或样品中所含微生物个体的数量〔细菌、孢子、酵母菌〕。

1、培养平板计数法样品充分混匀后,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涂布或倾注在平板上,进行培养,统计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

注重:1)同一稀释度三个以上重复,取平均值;2)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目适宜,便于正确计数;一个菌落可能是多个细胞一起形成,因此在科研中一般用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s,CFU〕来表示,而不是直截了当表示为细胞数。

2、膜过滤培养法当样品中菌数特别低时,能够将一定体积的湖水、海水或饮用水等样品通过膜过滤器,然后将膜转到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对形成的菌落进行统计。

3、Themostprobablenumbermethod〔液体稀释法〕1〕未知样品进行十倍稀释;2〕取三个连续的稀释度平行接种多支试管并培养;3〕长菌的为阳性,未长菌的为阴性;4〕查表推算出样品中的微生物数目;4、显微镜直截了当计数法采纳细菌计数板或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数量进行直截了当计数,计算一定容积里样品中微生物的总数量。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物的⽣长及其控制第六章微⽣物的⽣长及其控制1.概述⽣长:细胞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地增加,导致细胞体积扩⼤的⽣物学过程.繁殖:微⽣物⽣长到⼀定阶段,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制与重建并通过特定的⽅式产⽣新的⽣命个体,即引起⽣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物学过程。

⽣长是⼀个量变的过程,繁殖是⼀个质变的过程2.细菌的个体⽣长1.染⾊体DNA的复制和分离细菌的染⾊体为环形双链DNA分⼦。

染⾊体⼀双向的⽅式进⾏连续的复制,在细胞分裂之前不仅完成了染⾊体的复制,⽽且也开始了2个⼦细胞DNA分⼦的复制。

当细胞的⼀个世代即将结束时,不仅为即将形成的2个⼦细胞各备有⼀份完整的遗传信息,⽽且也具有已经按亲本⽅式复制的基因组。

其复制点附着在细胞膜上,随膜的⽣长和细胞分裂,2个未来的⼦细胞基因组不断地分离,最后达到2个⼦细胞中。

细菌在个体⽣长中通过染⾊体DNA的复制,使其遗传特性能保持⾼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细胞壁的扩增细胞在⽣长过程中,细胞壁只有通过扩增,才能使细胞体积扩⼤。

3.细菌分裂的调节细菌进⼊分裂时期,此时在细菌长度的中间位置,通过细胞质膜内陷并伴随新合成的肽聚糖插⼊,导致横隔壁向⼼⽣长,最后在中⼼回合,完成⼀次分裂,将细菌分裂成2个⼤⼩相等的⼦细菌。

细胞在⽣长和分裂伴随细胞壁的裂解和闭合2个过程。

前者将细胞壁打开,有利于细胞壁物质插⼊;后者在新合成的细胞壁物质插⼊后的开⼝处重新闭合形成完整的细胞壁,以利于机体⽣存。

影响细菌的⽣长和分裂的主要因素是:转肽酶(催化2个肽聚糖的短肽链的链接);D-Ala-D-Ala-梭肽酶(催化五肽转变为四肽)青霉素竞争性抑制转肽酶。

3. 细菌的群体⽣长繁殖1.⽣长的规律细菌以⼆分裂繁殖,即细胞核⾸先进⾏有丝分裂,然后细胞质通过胞质分裂⽽分开,形成2个相同的个体.分批培养:在封闭系统中对微⽣物进⾏的培养,既不补充营养也不移去培养物质,保持整个培养液体积不变的培养⽅式。

培养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依据不同培养时间⾥细菌数量变化,作出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微生物第六章

微生物第六章
酸盐的问题十分重视,在没有理想的替代品之
前,把用量限制在最低水平。
关于亚硝酸盐替代品问题

到19世纪末,才认识到亚硝酸盐可使腌肉产生颜
色。有些国家在没有使用亚硝酸盐之前,肉毒梭
菌中毒率很高,使用后,肉毒梭菌中毒才得到了 控制。

亚硝酸盐除抗菌作用外,还有抗氧化及增强风味 的作用。尽管如此,

由于亚硝酸盐的安全性即致癌问题,使其应用越 来越受到限制,全世界都在寻找理想替代品。
亚硝基(NO):
HNO2→ H+ + NO3- + NO + H2O
所生成的NO很快与肌红蛋白反应生成鲜艳的、亮
红色的亚硝基肌红蛋白(MbNO):
Mb + NO → MbNO
亚硝基肌红蛋白遇热后放出巯基(-SH),生
成较稳定的具有鲜红色的亚硝基血色原。
硝酸盐
亚硝基化菌

亚硝酸盐
红菌酶
亚硝酸
低PH值 还原性化合物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与卫生管理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 1.经过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证明在使用限 量范围内对人体无害。 2、添加剂到体内后能参加正常的人体代谢或 参加正常的解毒过程,全部排出体外,不会对 机体起任何作用 3. 食品添加剂在达到一定使用目的后,经过 加工、烹调或贮存时能被破坏或排除则更加安 全
高铁肌 红蛋白
亚硝基血色 原
放出-SH
一氧化氮
亚硝基肌 红蛋白
红蛋白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生色反应途径
食品添加剂

助发色剂:L-抗坏血酸的作用。
L-抗坏血酸用来防止肌红蛋白氧化,且可把氧
化型的褐色高铁肌红蛋白还原为红色的还原型肌
红蛋白。

微生物学课件 第六章 微生物代谢

微生物学课件 第六章 微生物代谢

ATP ADP+P
Fd
(Fe4S4)2
FeMoCo N2
3、CO2同化
①乙醛酸循环 ②丙酮酸羧化支路 ③甘油酸途径:乙醇酸、草酸、甘氨酸底物, 转化为乙醛酸,缩合成羟基丙酮酸半醛,还原成甘 油酸进入EMP途径。
4、糖类的合成
单糖的合成;多糖的合成。
5、氨基酸的合成
氨基化作用;转氨基作用;前体碳骨架合成。
e-
e- Bph
e- QA e- QB e-
Q库
ADP+Pi Cyt.bc1 ATP
逆电子传递 外源H2
NAD(P) NAD(P)H2
P700 e- Cyt.c2
外源电子供体H2S等
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1/202 2H+
叶绿素b
e- Ⅱ
③膜透性调节; ④能荷调节; ⑤诱导作用:类似物诱导; ⑥磷酸盐调节。
(1)CO2的固定:空气中的CO2同化成细胞物质的 过程。
①卡尔文循环
②还原性三羧酸循环固定CO2
乙酰CoA
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草酰乙

琥珀酰CoA
α-酮戊二酸
柠檬酸
乙酸
乙酰CoA
③还原单酸循环
不消耗能量,Fd由H2或NADH2提供电子,由乙酰
CoA 丙酮酸
草酰乙酸
乙酸
2、生物固氮
固氮微生物(nitrogen –fixing organisms, diazotrophs)
代谢调控:利用遗传学方法或其它生物学方法,人 为地改变和控制生物的代谢途径,生产有用物质或进行 有益服务。
二、微生物产能代谢

微生物第6章

微生物第6章

微生物接种是群体接种,接种后的生长是微生物群体繁殖生长。
对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了解是对其进行研究与利用的基础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一、生长曲线
(参见P135)
在微生物学中提到的“生长”,均指群体生长。 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 中,定时取 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 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 化规律的曲线。 (封闭系统)
感受态建立 表达稳定期的基因
(例如胞外蛋白酶)
稳定期的长短与菌种和外界环境条件有关
一、生长曲线
第二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特点: 细菌代谢活性降低; 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 产生或释放出一些产物;如氨基酸、转化酶、外肽 酶或抗生素等。 菌体细胞也呈现多种形态,有时产生畸形,细胞大 小悬殊; 有些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菌此时会变 成阴性反应 衰亡期(Decline或Death phase): 营养物质耗尽和有毒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细菌死亡速 率超过新生速率,整个群体呈现出负增长。 死亡的细菌以对数方式增加,但由于部分细菌产生抗性 也会使细菌死亡的速率降低,在死亡期后期仍会有部分 活菌存在。
(参见p152)
缺点?
采用细菌计数板或血球计数 板,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数 量进行直接 计数(计算一定容积里样品 中微生物的数量)。
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不适于对运动细菌的计数; 需要相对高的细菌浓度; 个体小的细菌在显微镜下难 以观察;
(二)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
3、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2)其它方法: 比例计数:
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
1、培养平板计数法 2、膜过滤培养法 3、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1)常规方法: 2)其它方法: 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 1、比浊法 2、重量法 3、 生理指标法

微生物第六章

微生物第六章

体型效应(体型与增长率、体型与寿命)
体型大小与内禀增长率的关系
生殖对策
r-选择和K-选择理论
(1)MacArthur&Wilson(1967) 将 生物按栖息环境和进化对策分为 r-对策者和K-对策者两大类: r-选择种类是在不稳定环境 中进化的,因而使种群增长率r 最大。 K-选择种类是在接近环境容 量K的稳定环境中进化的,因而 适应竞争。
Grime的 CSR生境
C:竞争型
Hale Waihona Puke 植物生活史策略的三型理论 S:耐忍型
R:杂草型
滞育和休眠
• 休眠 • 滞育 • 潜生现象 • 蛰伏 • 冬眠和夏眠


• 迁徙 • 扩散 • 迁移模式
– 反复往返旅行 – 单次往返旅行 – 单程旅行
复杂的生活史周期
• 变态:个体生活史中形态学的变化 • 世代间变化:包括形态转换 • 扩散与生长间平衡 • 生境利用最优化
生活史进化对策中r- 选择和K- 选择的某些相关特征
r-选 择 气候 死亡 存活 数量 种内, 种间竞争 多变, 不确定, 难以预测 灾 变 性 ,无 规 律 ; 非 密 度 制 约 (幼 体 存 活 率 )低 时间上变动大, 不稳定; 远低于环境承载力 多变, 通常不紧张 1. 发 育 快 2. 增 长 力 高 选择倾向 3. 提 高 生 育 4. 体 型 小 5. 一 次 繁 殖 寿命 最终结果 短, 通常少于一年 高繁殖力 K -选 择 稳定, 较确定, 可预测 比较有规律; 密度制约 (幼 体 存 活 率 )高 时间上变动小, 稳定; 通常临近 K 值 经常保持紧张 1. 发 育 缓 慢 2. 竞 争 力 高 3. 延 迟 生 育 4. 体 型 大 5. 多 次 繁 殖 长, 通常大于一年 高存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K和PK途径的反应特点

分解: (磷酸解酮酶)

6-磷酸果糖+Pi → 4-磷酸赤藓糖+乙酰磷酸(HK)
5-磷酸木酮糖+Pi → 3-P甘油醛+乙酰-P

氧化:(葡萄糖脱氢酶;葡萄糖酸脱氢酶)(PK)

6-磷酸葡萄糖+NADP+→6-P葡萄糖酸+NADPH+H+ 6-P葡萄糖酸+NADP+→5-P核酮糖+NADPH+H++CO2
4-P赤藓糖+ 6-P果糖 → 7-P景天庚酮糖+3-P甘油醛

转醛反应:由转羟乙醛基酶(转醛酶)催化:
7-P景天庚酮糖+3-P甘油醛 → 5-P核糖+5-P木酮糖
25
碳架重排-转醛和转酮反应
转醛酶
转酮酶
26
磷酸戊糖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HMP or PP要生理功能为产生NADPH和C3~C7的小分

3-磷酸甘油醛 +2Pi →1,3-二磷酸甘油酸+4e+4H+

2NAD++4e+4H+→ 2NADH+2H+ 14
底物水平磷酸化

化合物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形成的高能化合物中间体
的高能键水解,偶联ADP磷酸化形成ATP,这种产生
ATP的方式叫做底物水平磷酸化;

1,3-二磷酸甘油酸 → 3-磷酸甘油酸+~Pi 磷酸稀醇式丙酮酸 → 丙酮酸+~Pi ADP+~Pi → ATP
再生,乙醇排出细胞;
丙酮酸脱羧酶
丙酮酸
乙醛+ CO2
乙醛+NADH
乙醇脱氢酶
乙醇+NAD+
总反应式:葡萄糖→2×乙醇+2CO2+2ATP 33
酿酒酵母的乙醇发酵

酿酒酵母在无氧条件下,通过EMP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 酸、 NADH和ATP;

然后经乙醇发酵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醛和CO2,排出细胞

磷酸二羟丙酮 → 3-磷酸甘油醛(异构酶) 12
EMP的生化反应及生理目的(二)

氧化、释放能量、产ATP:

3-磷酸甘油醛 +2Pi →1,3-二磷酸甘油酸+2e+2H+
NAD++2e+2H+→ NADH+H+(磷酸甘油脱氢酶)

1,3-2p甘油酸+ADP+Pi→3-磷酸甘油酸+ATP(激酶)
29
6.1.3 发酵

发酵(fermentation) :碳分解代谢的不完全氧化产物
(丙酮酸、NADH)转化为末端发酵产物,并排出细胞
的代谢途径;也叫溢流代谢(overflow metabolism) ;

发酵是中心碳代谢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无氧条件下 (不需要氧)对糖酵解的延续代谢,所以称为发酵,一 般存在于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中;

代谢的结果表现为细胞营养、生长、发育、繁殖、衰老、
凋亡等生命活动特征; 5
生化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生化反应,反应由专一性
的酶催化,即酶促化学反应;

酶催化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反应条件温和;酶与底 物相结合催化反应,具有催化专一性;
细胞有多少个酶,就有
多少个生化反应,但酶的
2×5-磷酸木酮糖 磷酸解酮酶 2×3-磷酸甘油醛
2×乙酰磷酸
2×乙酸+2ATP
2×丙酮酸+2NADH+4ATP 2果糖 → 2丙酮酸+3乙酸+5ATP+2NADH 21
PK途径
6-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脱氢酶 5-磷酸核酮糖 6-磷酸葡萄糖酸 葡萄糖酸脱氢酶 5-磷酸木酮糖 磷酸解酮酶 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ATP+NADH 葡萄糖→丙酮酸+乙酸+2ATP+NADPH+NADH+CO2 22 乙酰磷酸 乙酸+ATP CO2+2NADPH

磷酸戊糖途径:不产能

糖酵解(glycolysis)途径:将葡萄糖部分氧化分解为
丙酮酸,同时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代谢途径;

广泛存在的糖酵解途径是EMP,还有存在于少部分微 生物中的ED途径、磷酸解酮酶途径等;由于EMP途径 首先发现,所以糖酵解途径又特指EMP; 10
糖酵解途径(EMP)
熟悉生化物质 的化学结构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6.1化能异养菌的产能代谢
6.2 化能自养菌的产能代谢
6.3 光能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6.4 同化与合成代谢 6.5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
第一节 化能异养菌的产能代谢
6.1.1 代谢和代谢途径 6.1.2 糖分解代谢途径 6.1.3 发酵 6.1.4 三羧酸循环 6.1.5 呼吸
2
6.1.1 代谢和代谢途径
类型,及所催化的生化反
应类型是有限的;
6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最重要的生化反应,反应涉及电子 得失和能量转化;失去电子为氧化,得到为电子还原;
代谢物的氧化还原一般与电子载体的氧化还原偶联;

与细胞氧化还原反应偶 联的电子载体有:
NAD+/NADH
NADP+/NADPH FAD+/FADH2 7
利用小分子前体物,消耗能量,合成大分子或复杂
分子;
4
代谢的基本生理功能

细胞通过分解代谢,将营养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碳架”、 氨基供体、巯基供体、磷酸等前体物;同时产生能量 (ATP)和还原力(NADPH);也产生代谢废物;

细胞通过合成代谢,利用分解代谢提供的各种前体物, 消耗ATP和NADPH,合成各种细胞组分(大分子、复 杂分子和小分子),以及进行各种其它生理活动所需的 代谢产物;

6-P葡萄糖酸 →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H2O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水酶)

2-酮-3-脱氧-6-P葡萄糖酸 → 3-P甘油醛+丙酮酸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

3-磷酸甘油醛 → → → → →丙酮酸+ATP+NADH
磷酸解酮酶途径

存在于某些严格厌氧或耐氧的乳酸细菌中的一种糖酵解 途径;葡萄糖分解方式与EMP不同;
掌握代谢途径
理解生理功能 熟悉生化反应类型 11
EMP的生化反应及生理目的(一)

分解葡萄糖:

葡萄糖+ATP → 1-磷酸葡萄糖+ADP(葡萄糖激酶)
1-磷酸葡萄糖 → 6-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6-磷酸葡萄糖 → 6-磷酸果糖(异构酶) 6-磷酸果糖+ATP → 1,6-二磷酸果糖+ADP(激酶) 1,6-二磷酸果糖→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 (醛缩酶)
15
EMP的生理功能

一分子葡萄糖经EMP部分氧化分解,产生两分子丙酮
酸,两分子NADH ,净产生两分子ATP;
Glc+2ADP+2Pi+2NAD+→2Pyr+2ATP+2NADH+2H+

EMP氧化分解葡萄糖,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 为细胞提供能量;

产生多种“C3”小分子碳架,提供合成代谢前体物; 产生NADH,可进一步通过呼吸产生ATP;也可以 转化为还原力-NADPH; 16


三羧酸循环
溢流代谢途径(发酵) 呼吸 8
碳分解代谢的简并性

各种有机碳源都有各 自的运输系统,但最
终都进入中心碳代谢
途径进行氧化分解;

微生物能够利用何种碳源, 取决于是否有相应的运输 系统和进入中心碳代谢的
分支代谢途径;
9
糖分解代谢途径

糖分解代谢途径:指氧化分解葡萄糖的代谢途径:

糖酵解途径:产能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化酶) PEP+ADP+Pi → 丙酮酸+ATP(丙酮酸激酶)
13
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是重要的生化反应,化合物在氧化过程中,
释放高能电子和能量;

释放的高能电子还原氧化型的电子载体,产生还原态 的电子载体;

释放的能量储存在高能化学键(磷酸键)中,形成高 能化合物中间体;

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代谢途径不同,产生的末端发酵产物
也不同,由此构成了各种发酵类型;
30
发酵的生理功能

细胞通过发酵,使糖酵解途径的产物-丙酮酸和NADH
转化为末端发酵产物,并排出细胞:

避免丙酮酸在胞内过量积累而产生毒害作用; 使NAD+ 再生,维持胞内NAD+/NADH平衡;

发酵与糖酵解途径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葡萄糖部分氧化分 解代谢,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 (发酵产能)、产生碳架的生理功能;
CO2;

HK和PK途径存在只有底物水平磷酸化一种方式产能的 专性厌氧或耐氧菌中,尽量提高产能效率; 24
HK途径的碳架重排反应

碳架重排反应: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和庚糖之间相 互转化的反应,通过相互间转移二羟丙酮基(转酮)或
羟乙醛基(转醛),实现分子重排;

转酮反应:由转二羟丙酮基酶(转酮酶)催化:
ED 途径

存在于某些发酵单胞菌、假单胞菌、固氮菌等G-菌,以 及极少数G+菌中的糖酵解途径;

在代谢途径上,ED途径与EMP的区别在于:先葡萄糖
进行氧化脱水,然后再分解氧化产生丙酮酸;

在生理功能上,ED途径与EMP区别在于:一分子葡萄 糖经ED途径氧化分解,产两分子丙酮酸、一分子H2O、 一分子NADPH和一分子NADH,净产一分子AT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