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的碳市场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05年。

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碳减排目标,开始着手制定碳市场政策。

2007年,中国政府在京津冀地区试点碳排放交易,标志着中国的碳市场正式启动。

随着政策不断的完善和试点的推广,中国的碳市场取得了一些成果。

2013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国家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碳市场建设。

2015年,国家气候变化专项资金设立了碳金融创新基金,用于支持碳市场试点项目。

2017年,中国将碳市场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标志着碳市场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

同年,中国还正式成为环境保护组织基金会碳市场合作计划的成员之一。

2018年,中国推出了全国范围内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河北、广东、四川等七个省市。

到2019年,中国的碳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碳市场呈现出逐步深入推进的趋势。

未来,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将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实现碳市场的功能,以促进碳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

此外,还需要解决碳排放权定价和配额分配等问题,以确保碳市场的公平、透明和有效运行。

碳交易市场分析报告

碳交易市场分析报告

碳交易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碳交易市场是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的交易市场,通过购买和出售碳排放配额来实现企业间的排放交易。

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旨在推动企业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碳交易市场日益受到重视。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碳市场相关政策,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作为一个新兴的交易市场,碳市场的发展对于环保产业、企业绿色发展、政府政策调整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将对碳交易市场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政府部门、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首先对碳交易市场的概况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参与主体以及交易规则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碳排放配额交易机制,分析其运行机制、市场特点及影响因素。

接着,我们将探讨影响碳市场的因素,包括政策环境、经济因素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我们将对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政府政策对市场的影响以及未来市场的展望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深入研究,本报告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碳交易市场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碳市场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可以着重介绍本报告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研究碳交易市场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其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 本报告旨在分析碳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发展趋势,以便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3. 对政府政策对碳市场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效建议,推动碳交易市场健康发展。

4. 未来碳交易市场的展望分析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制定适应性战略。

以上内容可以为读者明确本报告的研究目的,使其对报告内容有清晰的期待和需求。

1.4 总结总结部分:通过对碳交易市场的概况、碳排放配额交易机制分析以及碳市场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碳交易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环保政策工具。

中国碳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中国碳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碳交易市场的看重和对气候问题的强烈关注,全球碳交易产业发展迅猛,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将达到220000亿元人民币。

国内对节能减排和碳交易的真正关注,从20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开始,历经2010年和2011年“两会”以及坎昆会议的小高峰,总共不过一年多的时间。

时间虽短,却是热情高涨,国家不断出台相关鼓励和推进政策,各省市、企业的减排行动更是屡见报端。

中国碳市场,如日方升蒸蒸而上,但整个行业尚亟需具体的标准和规则,才能形成长期有效的交易机制和真正能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

我国碳市场现状国内的碳交易主要通过CDM机制进行。

CDM,全称为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即清洁发展机制。

这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

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

对参与的双方来说,CDM是一种双赢的机制。

对发达国家而言,CDM给予其一些履约的灵活性,使其得以较低成本履行义务。

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协助发达国家能够利用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全球最为丰富的减排资源。

自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CDM在中国获得了长足发展,从2005年刚开始的被质疑,2006年以后蓬勃发展,一直到现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综合EB(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网站数据,截止到2011年3月15日,全球通过EB注册的CDM项目数为2911个,增幅为49.5%,中国通过EB注册的CDM项目数为1273个,增幅为81.6%。

在新增的通过EB注册的CDM项目中中国的占比从2007年的28%上升到59% 除了CDM,国内的自愿减排也一直在发展之中。

自愿减排,是指一个企业在没有任何外在强制力的情况下,自行节能减排,当减排措施不足以中和其产生的全部碳排放时,企业将出资从碳交易市场购买碳减排指标,以此实现“零排放”。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及发展趋势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及发展趋势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及发展趋势一、碳排放权交易概念简介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提出了以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是市场主体自愿或强制承诺的排放额度限制。

因排放额度与企业实际排放量之间可能产生的不匹配,故碳排放权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发生流动和交换,产生经济效益。

该利益驱动能够促进企业不断优化生产结构,增大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的减排力度,并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

2020年12月21日,在国新办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再次强调了我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排放与吸收完全抵消)的目标。

在“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改革”一章中,白皮书着重强调了对于节能低碳激励政策的不断完善,并明确将积极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此举展示了国家将以创新的姿态,继续进行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以此助力节能减排。

二、中国的立法探索与现状三、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特点(一)交易场所:全国交易系统与试点地区交易所相结合自2013年底至2014年初,全国已建成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所这七个试点地区交易所。

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如今正逐渐从试点地区走向全国性碳市场。

自2021年2月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及其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并从重点行业电力行业开始,与各试点地区的碳市场开始逐步衔接。

虽然各交易所的具体规定存在差异,但大体上,碳排放权交易均属场内交易行为,须向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进行信息报告,并接受其核查。

配额交易多采用公开竞价、协议转让等方式。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的不足及其完善建议1. 引言1.1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背景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背景可以追溯到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的整体战略需求。

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40%到45%,并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峰值。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于2017年底开始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减排、提高碳排放减排效率。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不仅符合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承诺,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能够激励企业主动减排、促进技术创新,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支持。

碳排放交易市场也为企业提供了经济刺激,通过买卖碳排放配额实现减排成本的灵活化配置,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减排选择。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旨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碳排放、推动企业减排,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1.2 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存在的问题不同行业间配额分配不公平。

在当前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不同行业受到不同的碳排放配额限制,导致了一些行业拥有更多的碳排放权,而另一些行业则受到限制。

这种不公平的配额分配不仅会影响市场的公平竞争,也影响了各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

存在配额分配滥用和操纵。

一些企业可能通过虚假报告或其他手段获取更多的碳排放配额,从而导致市场上的碳排放交易价格波动和不稳定,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当前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配额分配监管机制比较薄弱,监管不到位。

这容易造成一些企业违规操作和规避监管,进而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上问题的存在,凸显了当前碳排放交易市场配额分配机制的不足和不完善。

为了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减排目标,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配额分配机制,加强配额分配监管。

2018年发布的双碳相关政策

2018年发布的双碳相关政策

双碳相关政策是指我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2018年,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双碳相关政策,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这些政策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碳税征收、加强能源低碳化等多个领域的政策措施。

本文将就2018年发布的双碳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指政府对碳排放进行准入约束,并对碳排放权进行分配和交易的制度。

2018年,我国政府开始在若干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这一举措是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迈出的重要步伐,有利于推动企业减排,促进能效提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企业将更加关注碳排放成本,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加速进行节能减排,提高能效,促进绿色发展。

二、碳税征收2018年,我国政府出台了《环境保护税法》,首次明确将对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征税范围。

这意味着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被迫加大节能减排投入。

碳税征收政策将促使企业加速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绿色发展。

此举也有助于引导用户节能减排,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能源低碳化为推动能源低碳化,2018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加强对传统能源的清洁化改造,加大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力度,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这些政策措施将有利于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型,促进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发展。

四、加强碳排放监管2018年,我国政府加强了对碳排放的监管力度,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碳排放监管体系。

明确了企业碳排放的监测、报告和核查要求,加大对不正当碳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

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碳排放的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主动进行节能减排,有利于促进行业整体绿色发展。

五、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2018年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近年来,我国逐步推进碳交易试点,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减排并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然而,我国碳交易试点仍面临多种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促进其发展。

一、开展试点地区不平衡当前,我国的碳交易试点仅局限于数个省份和城市,地域范围相对较小。

这种情况下,难以对全国范围内的碳减排和碳交易进行有效引导和规划。

应当加快推进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扩大,增加试点的数量和范围,为全国的碳交易市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参与主体不多样化目前,参与碳交易的主体以企业为主,而公众和社会组织等其他权利主体参与度较低。

在未来,应该优先采取了措施,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碳交易中来。

通过创新案例,完善相关的管理措施来增强公众参与感,并提高碳交易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市场定价不稳定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处于初步阶段,市场定价不稳定。

另外,企业由于对碳排放定价方式和政策不了解,采用传统的体系评估碳排放成本,缺乏有效的参考和依据,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存在竞争等扭曲因素,难以实现减排效果最大化。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考虑加强对市场定价的监管和调整,完善 pricing models,并建立市场定价的规则和标准。

四、缺少有效的配套政策支持碳交易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减排,但是缺乏有效的配套政策支持。

应该通过政策制定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等方面,为碳交易提供全面的支持。

政策可以涉及到的方面包括:加强政策的宣传教育、配套环保技术和固定污染源、提高碳信贷、实现区域内碳交易等。

以上问题和对策是我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建立一个健全的碳交易市场,是促进国家减少碳排放的有力方式。

政府、企业等相关方应当共同合作,从多个方面推进碳交易试点工作,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支持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金融对策研究

支持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金融对策研究

支持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金融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已取得了显著性突破,但还存在制度体制不完善、金融机构参与度不够、低碳项目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探讨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碳金融支持的政策体系,提高各类金融机构的参与度,开拓多类型的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对策。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金融 金融对策● 宋秋芬 刘鹏飞一、引言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不仅带来了美好生活,也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快速上升。

截至2018年,中国碳排放总量已超过100亿吨。

碳排放量过多也带来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气候问题,这将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目前,低碳经济己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正在不断改变金融业的格局,金融业在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方面也正在积极完善业务规则,探索建立新时代碳金融长效机制。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实现我国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一)能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实践和新发展理念,步步为营推进经济转型。

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中介,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金融包括金融主体、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

金融主体充当信用媒介,为产业发展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融资,促进产业经济的改革。

金融市场为结构性改革提供融资和交易的场所,同时为碳交易提供场所。

通过不断创新,开发出绿色金融融资产品,提高融资效率,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国碳市场建设的进展、 问题及政策建议

全国碳市场建设的进展、 问题及政策建议

全国碳市场建设的进展、问题及政策建议一、全国碳市场建设的进展1.1 我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性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应对气候变化和降低碳排放已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碳市场作为一个重要的减排机制,对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碳市场建设成为了一项重要举措。

1.2 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取得成绩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碳市场建设。

2017年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9年将碳交易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范围,以及2021年推出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等,都是为了预先布局碳市场的建设。

1.3 我国碳市场建设的国际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合作,与联合国、欧盟以及其他国家建立了碳市场合作机制,推动全球碳市场的合作发展。

1.4 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挑战与困难在进展的过程中,碳市场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与困难。

其中主要包括市场监管不到位、碳排放权定价不合理、碳配额划分不清晰等问题。

二、问题分析2.1 市场监管不到位在试点过程中,由于监管机制不完善,存在企业违规交易的情况。

部分企业也存在虚假申报、弄虚作假的情况。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市场的不规范和不公平。

2.2 碳排放权定价不合理在当前的碳市场中,由于碳排放权的定价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了碳价的波动较大,且价格波动与实际排放量不够匹配,给企业的碳排放成本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2.3 碳配额划分不清晰碳配额的划分不清晰,有些企业拿到的碳排放配额过多,而有些企业却拿到的配额偏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碳排放。

三、政策建议3.1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为了解决市场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政府需加强对碳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惩,并加大对企业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维护市场秩序。

3.2 完善碳排放权定价机制政府需完善碳排放权定价机制,引入合理的定价机制,增加碳排放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同时也需要注重碳排放定价机制对企业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降低碳排放。

中国低碳经济行业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8-2022年)

中国低碳经济行业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8-2022年)

中国低碳经济行业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8-2022年)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低碳经济相关概述17第一节低碳经济简介17一、低碳经济的概念17二、低碳经济的由来17三、低碳经济演变史17第二节低碳经济的控制因素19一、技术进步19二、能源结构19三、消费者行为20第三节低碳经济的发展特点20一、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20二、“减碳经济”体系21三、引导“第四次工业革命” 22第二章世界低碳经济总体发展状况23第一节国际低碳经济发展概况23一、国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23二、世界经济进入低碳时代24三、世界各国策划低碳经济24四、2030年欧盟的减排目标26五、欧盟出台了汽车减排法规26六、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27七、低碳经济改变国际新能源产业格局28第二节美国29一、美国绿色低碳发展启示29二、美国颁布能源新政策31三、美国启动零能耗光伏住宅测试35四、美国碳排降至近20年最低35五、美国能源正在向低碳转型36六、美国运通投资银行投资中国低碳产业37第三节英国37一、英国能源改革法案鼓励建立低碳能源37二、英国关注绿色发展以引领低碳未来37三、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出现反弹39四、英国大力推行低碳电力改革39五、英国催生全球首家低碳投资银行41六、英国宣布温室气体排放远期目标42第四节德国42一、德国制定《能源纲要草案》42二、德国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举措44三、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47四、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借鉴48五、深圳借鉴德国低碳技术缓解交通49六、德国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可持续发展战略50第五节日本50一、日本逐步向低碳社会转型50二、日本扶植低碳产业的驱动因素51三、日本低碳产业的技术能力优势52四、日本的节能政策和节能法分析55五、日本加大低碳经济财税支持力度58六、日本出台新能源补贴政策60七、日本低碳社会建设基本特征60第六节其他61一、韩国政府确立低碳增长战略61二、巴西低碳经济的发展分析62三、丹麦多措并举控制碳排放63四、法国开始实行碳标签制度66五、印度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出台67六、丹麦公布《2050年能源战略》68第三章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71第一节中国低碳经济政策环境71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71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74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77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79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82第二节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83一、世界经济形势83二、世界经济展望84第三节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86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86二、2017-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展望89第四节中国低碳经济能源环境91一、中国能源工业发展综述91二、中国能源生产情况分析94三、中国能源消费情况分析95四、中国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调整96五、中国加快建设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97六、中国能源工业未来发展思路98七、能源科技创新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核心100第五节中国低碳经济社会环境101一、中国面临能源紧缺局面101二、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101三、中国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102四、节能环保成为社会发展趋势102第四章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104第一节发展低碳经济战略意义104一、低碳经济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104二、低碳经济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105三、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105第二节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思路106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大事记106二、中国低碳经济前提分析108三、中国低碳经济要分五步走111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分析111五、中国特色低碳经济战略分析112第三节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113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势头良好113二、中国财政政策将支持低碳经济发展113三、低碳技术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14四、中国低碳经济的新规则与新挑战115五、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117第四节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现状119一、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119二、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119三、低碳城市发展理念被广泛接受120四、低碳城市建设引领发展新趋势122五、中国低碳城市的科学规划分析123第五节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126一、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26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127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128第六节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策略129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策略129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措施131三、中国低碳经济有序发展的途径132四、中国构建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135第五章新能源产业137第一节中国新能源产业综述137一、中国新能源的储量及分布137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139三、中国新能源发展进步显著141四、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141五、中国新能源产业化分析142第二节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144一、新能源产业取得迅猛发展144二、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148三、新能源产业期待再次发展149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跨越150五、中国新能源产业步入高速成长期151第三节太阳能152一、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152二、太阳能发电行业发展概述153三、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析155四、光伏发电站项目建设情况155五、太阳能热利用成全球典范157六、中国太阳能开发利用现状158第四节风能159一、中国风能资源分布情况159二、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概况160三、中国风电行业经济运行161四、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分析162五、风电投资建设项目分析162六、中国风电市场前景分析167七、中国风力发电预测分析168第五节生物质能169一、中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169二、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概况171三、中国生物质能产业遭遇瓶颈172四、中国生物质能困局破解策略174五、中国生物质能发电前景分析177第六节核能177一、中国核电行业发展概况177二、中国核电行业经济运行179三、中国核力发电情况统计180四、中国核电建设投资分析181五、中国第四代核能技术获重大突破182第七节中国新能源产业存在问题183一、中国新能源产业四大挑战183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85三、制约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因素分析186四、中国新能源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187第八节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对策188一、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的政策建议188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策略简析191三、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建议192四、中国新能源产业应加快理顺管理体制192第九节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196一、中国新能源规划介绍196二、中国新能源规划重点发展领域197三、中国新能源市场前景广阔198四、2020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占能耗比重预测199五、未来新能源将成中国主力能源200第六章节能产业202第一节中国节能产业发展概况202一、中国节能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202二、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模204三、中国节能市场前景分析205四、中国节能产业发展潜力205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6第二节工业节能207一、低碳经济重在工业节能技术进步207二、中国工业节能打响“攻坚战” 208三、中国工业领域节能潜力巨大211四、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形势211五、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重点213第三节建筑节能214一、建筑节能有益于城市环保214二、建筑节能发展现状分析214三、建筑节能重点领域分析216四、建筑节能大有潜力可挖221五、建筑节能市场前景分析222第四节照明节能222一、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前景可期222二、中国绿色照明产品受市场青睐223三、照明节能认证促产业技术进步224四、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225五、“十三五”中国照明节能环保投入预测226第五节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228一、节能新技术盘点228二、中国塑料加工业节能技术创新加快234三、变频节能技术引领低碳工业浪潮237四、节能新技术成家电市场主流趋势238五、新技术下的节能减排行动241第七章污染减排242第一节中国污染减排发展简述242一、污染减排时代特征分析242二、污染减排在探索中实践243三、污染减排发展规划分析244第二节中国污染减排进展状况246一、环境污染调查情况分析246二、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情况248三、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情况250四、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250五、中国“十三五”污染减排成效251六、“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思路252第三节工业减排254一、中国加快落后产能淘汰进程254二、造纸业成为中国工业减排关键点256三、中国烟气脱硫发展情况分析257 (一)烟气污染物排放量分析257 (二)烟气脱硫脱硝市场容量257四、2013年工业节能减排现状258五、“十三五”中国调高节能减排指标258第四节汽车减排259一、汽车尾气污染与危害分析259二、全面实施机动车排放国IV标准260三、汽车工业应该加大减排力度261四、将用经济政策应对汽车尾气污染262第五节中国污染减排发展策略263一、污染减排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发展263二、创新污染减排政策机制264三、全面落实国家减排政策法规265四、中国污染减排的对策措施266五、“十三五”中国污染减排工作方略269 第八章环保产业271第一节环保行业发展基本情况271一、环保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71二、环保产业发展特征分析272三、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分析276四、环保市场投资规模分析276(一)环保投资资金来源276(二)环保市场投资规模276第二节环境监测市场发展分析277一、环境监测市场发展现状277二、环境监测投资建设情况279三、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分析280四、环境监测细分市场分析281(一)水污染监测市场分析281(二)大气污染监测市场分析283(三)土壤污染监测市场分析283 (四)重金属污染监测市场分析285 五、环境监测市场前景分析286第三节环保行业区域发展状况287一、环保产业区域集群发展287二、环保产业区域发展特征289 (一)环渤海区域发展特征289 (二)长三角区域发展特征290 (三)珠三角区域发展特征290 (四)中部沿江发展轴特征291第四节污水处理行业292一、废污水及废水排放情况292 (一)废污水排放情况统计292 (二)废水的排放情况统计292二、污水处理业产业链分析293三、污水处理行业进入壁垒294 (一)地域壁垒294(二)资本壁垒294(三)技术壁垒294(四)资质准入壁垒294四、污水处理行业发展概况295五、污水处理市场发展分析296 (一)污水处理投资情况296 (二)工业废水处理投资297 (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97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298 (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298 (二)污水处理建设成本分析298 七、地下水污染治理市场分析299 (一)地下水污染分布情况分析299 (二)地下水污染治理投资情况300 (三)地下水污染治理市场现状300 (四)地下水污染治理市场机会302第五节垃圾处理303一、我国垃圾处理市场发展现状303 (一)垃圾产生规模情况统计303 (二)城市环卫投资规模分析303 (三)垃圾处理市场规模分析304二、垃圾处理成为环保发展重点304三、垃圾处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305四、垃圾处理市场发展策略306第六节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307一、中国环保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307二、阻碍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308三、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309四、环保危机中政府监管的缺失310第七节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对策312一、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312二、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战略314三、促进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322四、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323第八节 2014-2022年环保行业发展预测324一、未来中国环保政策预测324二、国家鼓励环保技术装备325三、未来环保产业产值预测326四、未来环保产业地位将上升326五、2022年环保产业发展预测327第九章清洁发展机制(CDM)328第一节 CDM产业相关概述328一、CDM的定义328二、CDM的核心内涵330三、CDM项目运作基本规则和流程330四、CDM项目开发模式及程序331第二节碳交易市场发展概况332一、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机制332二、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334三、中国碳交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335四、中国参与构建碳市场的必要性337五、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正式启动339六、上海已成国内最大碳交易市场340七、中国碳市或成全球碳交易第二大市场341第三节中国CDM项目发展状况343一、全球CDM项目发展规模分析343二、中国CDM项目发展现状分析344三、中国CDM项目批准规模分析346四、中国CDM项目注册规模分析349五、中国CDM项目签发规模分析352六、中国CDM项目存在融资瓶颈355七、中国CDM项目融资政策建议356第四节 CDM项目技术引进分析358一、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CDM技术转让358二、中国AIJ项目简析及其技术引进实践359三、技术引进应是CDM项目发展的重心361四、CDM项目引进技术的对策措施362第十章低碳经济其他相关行业分析364第一节低碳农业364一、气候变化影响化学农业弊端显现364二、低碳农业可抵消80%农业温室气体365三、中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分析365四、中国农业发展应以低碳农业替代高碳农业366五、低碳农业发展须财政补贴及政策支持367第二节低碳消费369一、低碳消费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369二、中国存在“过度消费”现象370三、推行低碳消费方式需多方共同努力370四、倡导低碳消费实现低碳生活372五、中国拉动低碳消费引导绿色生产373六、《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374第三节低碳金融375一、低碳经济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机遇375二、绿色信贷有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378三、中国低碳金融相关机制不断完善380四、绿色信贷有力推动低碳经济发展381五、中国低碳金融发展的主要着力点384六、建立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制度385第十一章中国部分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388第一节北京388一、北京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388二、北京东城区低碳发展优势及产业定位389三、北京计划建设四处循环经济园区392四、北京市低碳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392五、北京海淀北部地区低碳生态建设方案出台393第二节上海393一、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及措施393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396三、工业节能成上海减排重中之重397四、利用世博机遇建设低碳示范区397五、上海交通运输业加快节能减排398六、上海市建设低碳济经济实践区398七、上海发展低碳经济路径分析398八、上海节能减排重点发展措施400第三节广东401一、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401二、低碳经济是广东转型的硬任务402三、广东“十三五”节能减排情况404四、深圳低碳城签系列重大项目引资405五、深圳国际低碳城核心区项目启动405六、广东“十三五”节能规划出炉406七、未来广东省节能减排发展措施407八、未来十年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目标407第四节湖南412一、湖南建设低碳示范省的意义分析412二、湖南“十三五”节能减排情况414三、湖南上市公司抢占低碳经济先机415四、湖南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生态环保416六、北大低碳生态示范研究基地项目420七、湖南示范省低碳建设的具体建议420第五节四川423一、四川“十三五”节能减排情况423二、四川低碳经济市场发展潜能424三、四川低碳经济科学发展策略425四、四川广元低碳城市建设目标427五、四川省“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目标427六、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目标及工程428第十二章中国重点工业部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432第一节石油化工业432一、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432二、中国石化行业面临资源及环保压力435三、中国石化行业全面促进低碳经济436四、中国石化行业循环经济全面发力438五、低碳经济给我国石化行业带来机遇439六、“十三五”期间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目标440第二节钢铁工业441一、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概况441二、钢铁业必不可少走节能减排之路442三、技术创新推动钢铁工业节能减排444四、钢铁行业调高落后产能标准影响445五、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447六、中国加大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力度450七、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导则451第三节煤炭工业459一、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概况459二、煤炭工业的低碳样本460三、中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461四、中国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分析462五、“十三五”大力发展绿色煤炭工业462六、煤炭工业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广阔463七、煤炭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467第四节电力工业471一、电力行业经济运行概况471二、中国电力工业走向低碳472三、低碳经济对发电企业的影响473四、建设绿色电网顺应节能环保大势475五、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发电产业前景476第五节汽车制造业479一、汽车制造行业经济运行概况479二、节能与新能源车产业化进程480三、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发展机遇481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482五、混合动力车成中国汽车市场新商机484第十三章中国低碳经济领域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486第一节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486一、企业基本情况486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486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487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487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488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488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488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489第二节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489一、企业基本情况489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490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492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492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493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493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493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494第三节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95一、企业基本情况495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496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498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499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499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499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500第四节华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501一、企业基本情况501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01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503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503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504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04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504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505第五节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506一、企业基本情况506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06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508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509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509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09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510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510第六节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11一、企业基本情况511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12三、企业经济指标分析514四、企业盈利能力分析514五、企业偿债能力分析515六、企业运营能力分析515七、企业成本费用分析516八、企业发展战略及展望516第七节山东力诺太阳能电力集团517一、企业基本情况517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18四、企业最新发展动态519第十四章 2017-2022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521第一节 2017-2022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势521一、低碳经济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521二、低碳经济工业化将成发展趋势521三、碳捕集产业发展前景分析522四、中国碳税发展分析523第二节 2017-2022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前景展望525二、构建低碳长效机制成“十三五”重点526三、“十三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前景乐观527四、2020年中国低碳经济未来发展目标529五、2050年中国将有望实现低碳发展530第十五章 2017-2022年中国低碳产业投资战略531第一节投资机遇531一、中国低碳投资渐成热点531二、低碳技术将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引擎532三、政策支持提升低碳经济景气度533四、中国应把握低碳经济投资机遇534五、跨国低碳投资潜力不可限量536第二节投资热点537一、中国低碳经济投资热点分析537二、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居全球之首538三、中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投资分析538四、智能电网成为低碳经济时代能源输送网542五、中国核电投资规模持续扩大543六、低碳经济为石材业带来新机遇544七、低碳经济下印刷包装行业的机遇545八、低碳经济下建材业面临三大机遇546第三节投资概况546一、中国每年额外投资1万亿发展低碳经济546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拓展外商投资空间547三、中国长三角地区低碳经济投资升温547四、中国低碳经济细分领域投资分析548中商产业研究院简介中商产业研究院是深圳中商情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研究机构,研究范围涵盖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金融、新消费、大健康、“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我国碳排放总量在过去几年持续增长。

截至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碳排放总量达到X亿吨。

2. 行业排放情况:我国能源消耗量巨大,能源行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之一。

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

此外,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也是碳排放的重要行业。

3. 温室气体排放结构:我国温室气体排放主要由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组成。

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物,占总排放量的X%。

4. 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衡量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重要指标。

我国碳排放强度在过去几年有所下降,这主要得益于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

5. 碳市场建设:我国已经建立了碳市场体系,推动碳交易的发展。

碳市场的建设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管理和减少碳排放,同时也提供了经济激励机制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

二、国外碳排放发展现状1. 碳排放总量:发达国家是全球主要的碳排放国家之一。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碳排放总量较高,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

2. 行业排放情况:发达国家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工业、交通等行业。

能源消耗量大,化石燃料的燃烧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

3. 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以二氧化碳为主,占总排放量的大部分。

4. 碳排放强度: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有关。

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减排措施,努力降低碳排放强度。

5. 国际合作与减排承诺:各国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巴黎协定是全球减排的重要里程碑,各国在协定框架下提出了减排目标和措施。

三、对比与展望1. 国内外对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排放总量仍较高,但碳排放强度有所下降。

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以降低碳排放。

2. 未来发展趋势:全球范围内,减排已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一、试验阶段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些试点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和深圳市。

试点交易产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试点范围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探索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积累经验,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参考。

二、启动阶段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2018年启动。

这个阶段主要是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本框架,包括总量设定、配额分配、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以及交易监管与市场管理等方面。

三、正式运行阶段2019年7月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

这个阶段,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运行,碳交易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之一。

四、总量设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采用了总量控制和配额分配制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全国碳排放总量和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向重点排放单位分配配额。

五、配额分配配额分配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环节。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采用了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方式。

其中,免费分配方式包括基础分配和调整分配,有偿分配方式为拍卖分配。

六、注册登记系统注册登记系统是碳交易市场的基础设施之一。

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负责建设,并与各交易所在同一平台上运行。

七、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重点排放单位需按照规定要求报告其年度碳排放量并接受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核查。

八、交易监管与市场管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严格的监管和市场管理。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制定市场规则,监管市场运行,防止市场操纵和价格操纵行为。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加强对重点排放单位的监管,确保其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

国内外碳交易市场浅析

国内外碳交易市场浅析
●群 言 堂
2018年 第 2期
国 内 外 碳 交 易 市 场 浅 析
○பைடு நூலகம்西服装工程学院 张玲乐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 包 耕
摘要:面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是应对环境恶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理清 碳交易现状及其特点是推动碳交易市场完善的前提。本文通过对国际和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分析,得出国 际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特点及主要交易模式,为碳交易的完善提供借鉴。
候交易所) 为代表,自愿减排的项目产生的碳 减排量一般只有几百吨到几千吨,而强制性的 碳减排量都要达到十几万吨甚至几千万吨。
(三) 根据交易产品的不同分类 碳排放交易根据交易产品的不同又可以分 为项目交易模式和配额交易模式。项目交易主 要包括联合履约机制 (JI) 项目和清洁发展机 制 (CDM) 项目。JI交易是指经济发达国家之 间通过合作来换取碳减排权的交易方法,这些 国家为了降低减排成本,它们通常会选择一些 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与其合作,从而降低 自身的减排成本。CDM 项 目 则 是 同 时 涉 及 发 展 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交易机制,国际上认为环 境的破环主要是由一些发达国家带来的,所以 《京都议定书》 要求这些国家有义务和发展中 国家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来促进减 排工作的进行。配额交易的交易产品是分配给 企业的合理排放额,而项目交易的产品是通过 项目所产生的的减排额度。
日本碳排放权交易主要通过 CDM项目和 JI 项目参与到国家市场,并且发展了适合自己国 家的 BOCM 项目,不需要经过第三方,直接与 合作国达成协议。目前,其国内成立的三个交 易体系,配额交易和项目交易并存。
将以上主要的国际碳交易所的类型进行总 结归类为如图 1:
三、国内 CDM项目的发展现状
(一) 根据项目类型分析 1.批准项目数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1.市场不成熟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整体上还不够成熟,市场参与主体少、交易规模小、交易价格不稳定等问题仍然存在。

由于碳排放权分配不合理、标准不统一等原因,导致碳交易市场缺乏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市场运作不够规范,市场信心不足。

2.政策制度不完善中国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政策制度相对不够完善,管理体系和监管手段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碳交易机制、市场监管、交易核查等方面均存在差距,制约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3.信息不对称碳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严重,导致了市场的不透明和交易的不公平。

一方面,企业对碳排放市场的认知不足,缺乏必要的碳交易知识和技能;市场监管机构对企业的排放情况了解不够,难以有效监管。

4.碳市场化转化不足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缺乏市场化转化,政府仍然在碳交易市场中起主导作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

政府在碳交易市场中对市场价格和交易制度的干预过多,影响了市场的独立性和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二、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对策分析1.加强市场监管加强碳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

完善碳市场的标准和规则,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信心和积极性。

2.优化政策体系优化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政策体系,明确碳交易的政策目标、政策措施和政策评估机制,推动政策体系的完善和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度。

3.加强信息披露加强碳交易市场的信息披露,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市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4.促进市场化转化逐步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市场化转化,降低政府的干预程度,推动市场主体在碳交易市场中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市场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

三、结语中国碳交易试点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但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需要根据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实际,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实现减排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的贡献。

需要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碳交易市场中,共同努力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共同构建碳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

碳排放交易的现状与展望

碳排放交易的现状与展望

碳排放交易的现状与展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了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金融领域与环保领域的结合,碳排放交易在近年来逐渐兴起。

其存在的目的是带动企业减少碳排放量,通过市场交易来激发碳减排行动的积极性。

那么碳排放交易,现状如何?它的展望又是怎样的呢?一、碳排放交易的现状自1990年代初期,欧盟推出的碳排放交易系统,成为碳排放交易的开山祖师,占据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71%左右。

本着“问题措施并行、推动发展”的原则,我国在2005年开始试点碳排放交易,于2011年落地并逐渐完善。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总交易量已超过2亿吨二氧化碳,合同交易总量突破1.5亿吨,在亚洲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

碳排放交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卖过程,需要注重交易双方的合规性与规范性。

对于企业而言,碳排放交易更旨在引导企业更好地管理碳排放,在符合国家标準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碳排放量,在达到碳排放指标之后再进行补偿性交易。

而对于政府而言,碳排放交易更重在管控市场,引导企业的低碳转型同时促进一个成熟、规范的碳交易市场。

二、碳排放交易的展望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其未来的生态环境并不完美。

总结出了以下几点:1. 流动性有限碳排放交易的市场流动性成为了导致市场缺乏参与度和深度的一个主要因素。

据统计,67%的交易发生在五大项目合作商之间,且交易量十分有限。

这意味着交易市场的深度和宽度受到了限制。

2. 卫生堆放所产生的碳交易研究表示,碳交易市场被欧盟以外的国家,以及其他国家的政府与企业纷纷利用堆放卫生来缩减其碳排放量。

这种负面效应可能会导致卫生垃圾处理成为一种卡式化碳污染法。

3. 气候变暖与大约工程随着气候变暖越来越严重,碳排放交易需求不断上升。

然而,随着碳排放交易价格的不断上升,高级开采与项多多大的仍有对高碳排放的需求。

由此,对于所有项目的削减碳排放量都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一些碳排放量不会减少。

4. 发展还需更多贤达的支持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繁荣还需要更多人士的支持。

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碳市场是指以碳排放权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该市场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推动全球减排工作的开展。

在全国范围内,碳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如下:一、发展现状:1.政策框架的完善:中国政府先后推出《国家关于治理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碳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2.碳市场试点项目的启动:自2024年开始,我国陆续开展碳市场试点项目,目前已经有7个省市进行了试点,包括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

3.碳市场监测与核查体系的建立:为确保碳排放权交易的公平和透明,我国建立了碳市场监测与核查体系,建立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与交易平台,并完善了核查和核算方法。

二、发展前景:1.政策环境的支持:中国政府将碳市场作为国家减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减排工作,建立碳排放权市场”的目标。

政府的支持将为碳市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推动。

2.资源环境压力的加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我国面临着废气排放增多、能源消耗增加等环境压力。

碳市场的发展将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减少碳排放。

3.经济效益的提升:减排行为可以获得经济效益,通过碳交易市场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可以促进节能减排的成本下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国际合作的机会:随着全球范围内碳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与国际合作,提高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和竞争力。

总之,全国碳市场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政策支持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将促使其未来前景更加广阔。

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完善相关产业链,能够进一步推动碳市场的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我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情况、问题及对策

我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情况、问题及对策

一、绪论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与排放,造成温室气体过度排放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日趋严重的危害,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将“绿色”纳入经济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强调“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为了发挥金融资本和市场机制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作用,我国先后开启了深圳、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重庆七个区域性碳排放交易试点,采用配额交易机制,即对控排企业分配一定的二氧化碳排放额度,允许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实现减排的成本差异,在市场上对碳排放额度进行自由交易,交易的供给方是有能力实现低成本减排并产生碳排放权剩余的企业,需求方是排放超标且减排成本高于市场上碳排放权价格的企业,通过排放配额交易,可以引导资金向低减排成本的企业流动,促使企业不断通过技术进步和节能投资降低减排成本、减少碳排放量(杜坤伦,2013)。

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工作已于2017年12月19日正式启动,并预计于2020年正式交易,现阶段正是从七大碳排放交易试点向全国市场过渡的关键时期。

因此,对试点阶段各市场的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对建设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各碳交易试点的履约情况、成交量与成交额、交易活跃度、交易价格四方面对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对策。

二、七大碳交易试点运行情况分析1.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碳排放交易网,时间跨度为各碳交易试点从开始交易之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的日数据。

在统计口径上,现有研究均是以正常自然年度为统计口径,但是考虑到碳排放权交易的特点,每年的5月份~7月份为履约日,两个履约日之间为一个合约周期,在上一个履约日结束后,将对下一合约周期的覆盖行业范围、纳入门槛、控排企业数量、配额总量与分配等关键要素进行调整,这将直接影响下一合约周期的市场供求和交易价格,因此以一个合约周期为统计口径更为合理,也就是将履约日作为各年度的分界点,一个合约周期跨越两个自然年度,分为2013年度~2014年度、2014年度~2015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2016年度~ 2017年度对各试点在每个合约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

国内外碳排放发展现状一、国内碳排放发展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碳排放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约30%。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1.碳排放总量控制中国政府设定了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然后逐步减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采取了减少煤炭消费、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

2.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发展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和水电等,并鼓励能源替代技术的应用。

同时,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推动绿色发展。

3.企业碳排放管理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碳排放的管理和监测。

通过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推动企业向清洁生产转型。

4.科技创新和合作中国政府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

中国积极参预全球碳市场合作,推动国际碳减排合作。

二、国际碳排放发展现状全球碳排放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各国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

1.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能源效率提升、碳排放交易等措施,一些国家的碳排放量已经开始下降。

同时,发达国家也在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匡助其应对气候变化。

2.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控制的双重压力。

他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碳排放的增加。

为了平衡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控制,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加强政策支持等。

3.国际合作国际社会意识到减少碳排放是全球共同责任,积极展开国际合作。

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国际机制,各国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和政策。

同时,发达国家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chitectural&Functional Glass No12019
落实一至两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做好示范引领。

(二)完善标准化体系,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

结合天津市气候区特点,编制相关的技术标准、导则及图集,形成完善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应用标准体系。

(三)加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增强自主保障能力。

鼓励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开展一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研究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开放共享,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保障能力,降低建设成本,逐渐形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

政策支持方面,《意见》明确了三点措施:(一)在资金支持上,明确将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政策另行制定。

(二)在建筑面积核定方面,对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外墙外保温层厚度超过7公分的.在工程建设领域和房产计算领域均按照厚度7公分计算建筑面积。

外墙外保温层厚度超过7公分所增加的部分不计算建筑面积。

(三)鼓励尚未开工建筑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已取得土地、规划等手续,尚未开工建设的项目,改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同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土、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配合办理变更手续。

福建新政:新建住宅二楼以上禁用玻璃幕墙
乐居财经记者元月1日从省住建厅获悉,福建省出台玻璃幕墙新政,要求新建住宅、党政机关办公楼、医院门诊急诊楼和病房楼、中小学校、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不得在二层及以上采用玻璃幕墙,并要求建设单位在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前,按规定将玻璃幕墙专项维修资金缴存至指定专户。

此外,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商业中心、交通枢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场所,临近道路、广场及下部为出入口、人员通道的建筑,严禁采用全隐框玻璃幕墙。

以上建筑在二层及以上安装玻璃幕墙的,应在幕墙下方周边区域合理设置绿化带或裙房等缓冲区域,也可采用挑檐、防冲击雨篷等防护设施。

省住建厅相关人士表示,鼓励使用轻质节能的外墙装饰材料,从源头上减少玻璃幕墙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新规明确了幕墙玻璃的安全维护责任人。

据悉,既有玻璃幕墙安全维护实行业主负责制,建筑物为单一业主所有的,该业主为玻璃幕墙安全维护责任人;建筑物为多个业主共同所有的,各业主要共同协商确定安全维护责任人,牵头负责既有玻璃幕墙的安全维护.或通过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承担幕墙安全维护责任。

据介绍,建设单位在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前,按规定将玻璃幕墙专项维修资金缴存至指定专户;玻璃幕墙建筑的业主,按规定逐年从物业维修经费中提取玻璃幕墙专项维修资金,直至达到规定缴存比例。

既有玻璃幕墙保修期满后的安全性鉴定、维护与检修,可以使用专项维修资金。

新规规定,玻璃幕墙竣工验收1年后,施工单位应对幕墙的安全性进行全面检查。

竣工验收3年内,施T•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对玻璃幕墙实施保修。

2018年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现状
及发展前景分析
根据国家发改委初步估计,从长期来看,300元/吨的碳价是真正能够发挥低碳绿色引导作用的价格标准,而目前我国主要的几个碳交易所的平均成交价仅为22元/吨,按照发改委所估计的标准去衡量,我国碳交易市场规模还有超过10倍的发展空间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能源的清洁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近年来我国不仅大力推进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等低碳经济产业体系的发展,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市场调节机制,也是近年来的一个工作重点: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实行碳排放交易制度;2011年11月确认了7个试点省市;2013年6月.国内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深圳启动;2017年12月,正式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成立。

经过5年试点以及1年全国性交易,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截止2018年底,我国碳排放交易量累计接近8亿吨,其中交易量最多的是湖北碳排放交
-36-
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2019,No1
易所,达到3.3亿吨,占比42.14%;其次是上海碳排放交易所,交易量为1.9亿吨,占比24.51%;福建碳排放交易所、天津碳排放交易所以及重庆碳排放交易所截止目前的交易量还相对较小,合计占比补足5%0从交易额来看,截止2018年底,我国碳排放交易额累计超过110亿元,其中交易额最多的是湖北碳排放交易所,占比66.51%;其次是深圳碳排放交易所,交易额占比13.34%;福建碳排放交易所、天津碳排放交易所以及重庆碳排放交易所截止目前的交易额占比也相对较小,分别为1.31%、0.66%和2.32%O 从交易价格来看,2013年~2018年分区域碳排放交易平均价格为14.4元/吨,其中湖北、深圳、福建的交易价格高于全国平均,而其余5个地区的交易价格低于平均,其中最低的是上海,仅为2.44元/吨。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价格出现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在试点期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所导致。

而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对2018年主要碳排放交易市场交易价格的汇总,对比过去几年的累计可以看出,除了交易量较小的天津和重庆,其余几个交易所的价格基本保持在23元/吨左右,其中最高的是北京碳排放交易所,达到52.72元/吨。

根据国家发改委初步估计,从长期来看,300元/吨的碳价是真正能够发挥低碳绿色引导作用的价格标准,而目前我国主要的几个碳交易所的平均成交价仅为22元/吨,按照发改委所估计的标准去衡量,我国碳交易市场规模还有超过10倍的发展空间。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新材料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国家
标准正式发布
近日,丁.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起草的《GBAT37264-2018新材料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已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正式发布,将于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

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已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审计署、国防部、能源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国防部,欧洲太空局等部门和组织广泛应用。

我国于本世纪初开始在航天飞行器、飞机与发动机等领域试行技术成熟度评价。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行业也开展了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的研究工作,并在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在借鉴其他领域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新材料技术成熟度等级划分及定义》充分考虑了材料从实验室研制到工业批产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将新材料的技术成熟度划分为实验室、工程化和产业化三个阶段的九个等级,同时界定了成熟度划分的等级条件、划分依据、判定规则等内容。

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将通过统一的标准判断特定新材料产品发展所处阶段,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引导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和优化布局,同时也为社会投资、生产部门等进入新材料领域,以及用户选材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对加快我国新材料技术与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东旭集团“光电显示用高均匀超净面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

东旭集团有限公司“光电显示用高均匀超净面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河北省主持通用项目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零的突破。

“玻璃基板是电视机、平板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的关键部件,技术门槛高、制造难度大、投资风险大,被称为光电显示行业的’基石'。

长期以来,玻璃基板技术和市场都被国外企业封锁和垄断,严重制约了我国显示产业的健康安全发展。

”东旭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项目带头人李青说。

誓要“一片玻璃扬国威”,2005年,东旭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在国内组建玻璃基板研发团队,向“卡脖子”技术展开攻关。

玻璃基板超洁净加工一直是平板显示行业极大的难题,即便是微米级的颗粒,也有可能导致显示面板产生黑线、亮线或坏点。

对此.项目团队艰苦攻关,开发了双光束散射表面颗粒检查技术、“水吸法”研磨技术,发明了玻璃基板自动加工生产线,成功解决了玻璃碎屑、颗粒污染难题,实现了超净面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玻璃基板属于无碱铝硅酸盐玻璃,是目前难熔的玻璃产品之一。

一旦玻璃熔制质量不佳,就会造成成分不均匀、内部结石缺陷,进而影响产品的均匀性。

-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