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示意图
奇经八脉图
奇经八脉图(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身之前,前为阴,说明任脉对全身阴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
同时,六条阴经也与任脉交会于气海穴,任脉对阴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一身阴经”之说。
(2)调节气血运行,为“气血之海”:任脉经过胞中,与冲脉相交,共同调节气血运行。
(3)调节五脏六腑功能:任脉与五脏六腑的经脉相交,具有调节其功能的作用。
(4)调节生殖功能:任脉与生殖器官的经脉相交,具有调节生殖功能的作用。
(5)调节心理情绪:任脉与心理情绪密切相关,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冲脉穴歌冲脉起于气街,下膻中,出会阴,别阴器,上关元,至脐中,上腹部,至胸中,上喉咙,上颊,至目内眦,上额,至头顶,下项,入脊髓,挟脊髓而上,至风府,上项后枕,至百会,下项,下膻中,别阴器,上气街,至冲头。
冲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冲脉起于气街穴,下出于会阴,上行贯穿腹股沟,进入小腹,沿着脐部向上贯穿胸腔,终止于喉部。
与任脉交会于气海穴,与督脉交会于会阴穴。
2.分支:冲脉无分支。
3.生理功能:(1)调节气血运行:冲脉为任脉与督脉的交汇处,具有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2)调节生殖功能:冲脉与生殖器官的经脉相交,具有调节生殖功能的作用。
(3)调节心理情绪:冲脉与心理情绪密切相关,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带脉穴歌带脉起于气海,下腹股,环阴器,别两腿,上腹股,环腰,过膈,上颈项,环肩胛,上颊,至目内眦,上额,至头顶,下项,别两肩,下膻中,环阴器,至气海。
带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1.循行部位:带脉起于气海穴,下行贯穿腹股沟,环绕阴器,分别向两腿延伸,上行贯穿腹股沟,环绕腰部,穿过膈膜,上行贯穿颈项部,环绕肩胛骨,分别向两颊延伸,上行贯穿头顶部,分别向两肩延伸,下行贯穿会阴,环绕阴器,回到气海穴。
2.分支:带脉无分支。
3.生理功能:(1)调节气血运行:带脉与任脉、督脉、冲脉交会,具有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
图解: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真气运行线路、循环、功能一、十二经络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布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脏,阳经属腑络腑,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1、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2经络总论
带脉 环绕腰腹 状如束带
维脉
阴维:小腿内 阳维:足跗外 跷脉 阴跷:内踝下 阳跷:足跟外
下肢内侧 咽喉(合任脉) 下肢外侧 项后(合督脉) 下肢内 伴肾经 目内眦(会合) 下肢外 伴膀胱经 上额 项后
奇经八脉的功能作用
1.沟通、联络十二经 脉, 统摄气血,协调阴阳
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阳脉之海”--总督诸阳 任脉: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中极--“阴脉之海”--总督诸阴 冲脉: “血海” , “十二经之海” --涵蓄十二经气血 带脉:约束联系纵行诸经 阴维脉:会任脉,联络各阴经,主一身之里(阴) 主一身之 阳维脉:会督脉,联络各阳经,主一身之表(阳) 阴阳表里 阴跷脉 主司下肢运动 阳跷脉 司眼睑开合(会于目内眦-睡眠)
经脉 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 经络 络脉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的含义)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运行气血,协调 阴阳,调节人体 各部的通路
经 络
经 脉
①含义: ②地位: ③走行方向: 经:路径 粗大,主干 纵行(个别特殊)
络 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横、斜,纵横交错
厥 阴
少 阳
肝
胆
十二经别的概念和命名
概念: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 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 命名: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为名。
十二经别分布规律
离:在四肢肘膝以上从本经分离。
四肢 向心性 头身(脏腑)
入:深入胸腹腔,多联系表里脏腑。 出:浅出于头项部(体表) 合:与表里经脉会合 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上达头面 六合 阳经经别合于本经
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
阴、阳经别出 于项部 阴经经别 阳经经别 阳经入于本经,阴 经合于阳经
《中医清晰大图奇经八脉循行路线图解》(收集于网络)
《中医清晰大图奇经八脉循行路线图解》(收集于网络)国家标准穴位挂图图片任脉穴位图片: 任脉: 经脉循行: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循行方向:下 → 上 起止穴:会阴 → 承浆 脉循行路线示意:起胞中 → 会阴 → 腹里 → 胸腹正中 → 咽喉 →上唇↓ 目 ← 面 联系脏腑器官:女子胞(精室)、咽喉、唇、目。
督脉图解: 督脉: 经脉循行: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循行方向:下 → 上 起止穴:长强 → 龈交 督脉循行路线示意:起胞中 → 会阴 → 脊中 → 颈 → 脑 → 巅 → 额 → 鼻柱 上齿龈 ← 上唇 联系脏腑器官:女子胞(精室)、脑、鼻、唇。
冲脉图解: 冲脉: 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 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循行方向:下 → 上 冲脉循行路线示意:起小腹内(胞中) → 会阴 → 脊柱内→ 腹部两侧 → 咽喉 → 环唇 联系脏腑器官:女子胞(精室)、咽喉、唇。
交会腧穴:会阴、阴交(任脉)、气冲(足阳明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 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足少阴经)。
带脉:经脉循行: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
横行绕身一周。
[如图] 循行方向:环腰一周。
带脉循行路线示意:起于胁下 → 下腹 → 环身一周 交会腧穴:带脉、五枢、维道(均属足少阳经) 阴维:阴维 经脉循行: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循行方向:小腿——项。
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肾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阳维:阳维: 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金门、阳交),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 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会合于督脉(风府、哑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
手
手
手
三
三 阴
头
阳
胸腹
足
足
三
三
阴
足
阳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
手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三
小指端
阴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经
足大趾
手 三 阳 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
三
足小趾
三
阳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阴
经
经
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 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 (GB3:耳前,颧弓上缘,下 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
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 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 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 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 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 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 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 (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 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 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 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 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 至大肠,属大肠。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经脉系统
正经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督脉、任脉
络 系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并GIF图
一、LU(Lung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胃上口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大拇指桡侧之少商穴。
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会于手阳明大肠经商阳穴相接。
二、HT(Heart)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其直行主干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经气于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三、PC(Pericardium)手厥阴心包经首穴天池,末穴中冲。
左右各9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起于胸中,出来归属于心包,贯穿横膈,联络上、中、下三焦。
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到达两肋部,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
沿上臂内侧中线,进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过腕部,进入掌中,沿中指到达其末端中冲穴;另一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会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四、LI(Large Intestine)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督脉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组图)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的循行(一)手太阴肺经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手阳明大肠经1.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经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2.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三)足阳明胃经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
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30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 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 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 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 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 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 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 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 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 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表里:彼此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完整版ppt课件
35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十二经气血满溢 注入奇经、蓄以备用
调节经
保持气
脉气血 十二经气血不足,奇经气血给以补充
血恒定
冲—— 通行上下前后
督——总督一身之阳经
功
任——总任一身之阴经
统摄气血
能 加强经脉联系 带——约束纵行诸经
协调阴阳
阴阳跷— 主宰一身左右
完整版ppt课件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7
脏为阴、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 于一腑,各经以所属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
分布于上肢的经脉——手经 在经脉前冠以“手”“足”
字 分布于下肢的经脉——足经
完整版ppt课件
8
(二)具体名称
系统 络脉 浮 络——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 络——最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
连属部
肉体系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
应区
完整版ppt课件
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的名称有一定的意义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
督脉图
督脉示意图奇经八脉图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1) 长强DU1 Cháng qiáng[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 ;配精官、二白、百会(灸) 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
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 腰俞DU2 Yāo shū[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 、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奇经八脉图文
足太阳膀胱经
起走路线(穴位—):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 ——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 ——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 ——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 ——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 ——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手少阳三焦经
起走路线(穴位—):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
——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 ——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 ——臑会——肩髎——天髎——天牖 ——翳风——瘈脉——颅息——角孙 ——耳门——耳和髎——丝竹空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
手太阳小肠经
起走路线(穴位—): 少泽——前谷——后溪——腕骨
阳跷脉
起走路线(穴位—): 申脉——仆参——居髎——臑俞
——胕阳——肩髃——巨骨——地仓 ——巨髎——承泣——风池——攒竹 ——眉冲——曲差——五处——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天柱 ——承山——飞扬——昆仑
采聚气:
方位地址:选清净之室,开窗阖户,空气新鲜,避免风向,宽衣解带; 姿势:静坐/盘坐床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三折式)即臀部略向后,腹部稍鼓起,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S.T. NEWPHON
一、总括:
二、奇经八脉——任脉
人体经络穴位图谱13督脉
三、腧穴 本经穴:28 交会穴:会阴,风门,会阳(膀胱经,原属督脉),
另:后溪通督脉
被交会穴:龈交
任脉
水沟
手阳明
神庭
足阳明、足太阳
百会、脑户
足太阳
风府、哑门
阳维
大椎
手足三阳
陶道
足太阳
长强
足少阴
四、作用
1五.、统病率候、督领诸阳经脉气 “六、总用督药诸阳”,“阳脉之海”,“阳脉之都纲” 2. 督领经脉之海 3鹿.角调胶补脑脊 4鹿.角调霜节脏腑功能 皆通通过阳膀胱经生精背补俞髓穴,养血益阳,强筋健骨
第十三章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 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 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第一节 督 脉
督,本义为观察、审察,《说文》:“督,察也”。 引伸为总督、统率、正中。 督脉主干行于身后正中线。 按十四经流注与足厥阴肝经衔接,交于任脉。 联系的脏腑器官主要有:胞中、心、脑、喉、目等。 其络脉从长强上背、项、头。
灵台
【主治】 ● 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咳嗽,气喘
至阳
● 癫痫,小儿惊风 9【 【.定操1【 1至23位作定. .阳】 】位身陶* 】柱道(在斜●D背刺在STU感há部0背ēo9.冒nd),5部zà~,ho当,ù1畏(后.当(0寒D正寸后DU,U中。正1风l3线中2)疹)上线,,上督头第,脉项七第、强胸三足痛椎胸太棘椎阳突棘经下突交凹下会陷凹穴中陷。中。 大椎、椎足。【 按三临语主【里床治定等上本】位穴,穴】可无为●取●●提论退法在高黄咳胃实热:背网疸嗽痛热要两部状,,,、穴肩,内胸气 脊虚。胛当皮胁喘 背热《骨后系胀强皆素下正统痛痛问可角中的,·取连线骨吞身之线上空噬热。的,论功现中第》能代点一“。研处胸灸究。椎寒报棘热道突法,下”针凹,刺陷首中大选。
中医学人体经脉十二经脉经八脉全套图文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沿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上行,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处,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至腕入寸口上鱼际,沿鱼际边缘,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该经脉腧穴是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共11穴,左右合22穴。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深呼吸,所以要求较深的睡眠。
在这个时候,如果您咳醒的话,最好是喝杯温开水,能够缓解一下,还可以去肺燥。
建议饮食多选择:白菜、梨子、豆腐、豆浆、牛奶。
虚症:皮肤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干、咳嗽等。
-实证:呼吸不畅、咽喉异常、胸闷、气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疮等。
如果留心的朋友可能会发觉,有慢性支气管炎、咽炎、哮喘的病人在清晨时症状会比较严重在中医来讲是肺经之态。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两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该经脉腧穴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手五里、臂臑、肩、巨骨、天鼎、扶突、禾、迎香,共20穴,左右合40穴。
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学习_人体经络穴位图谱13督脉
督脉病多从足少阴、足太阳论治 经”
叶天士称为“直入奇
通阳刚药:多入太阳,如附子、肉桂、干姜、川椒、桂枝、 细辛、蒿本等
通阳柔剂:多肾经药,如牛、羊、猪脊髓、麋角胶、熟地
督脉穴
本经首穴为长强 末穴为龈交
一名一穴 共28穴
1.长强* (DU 1) 络穴,督脉、足少阳、足少阴经交会穴 【定位】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生殖器,肾,脊,脑,心,目(睛明,承泣),喉,唇
三、腧穴
本经穴:28
交会穴:会阴,风门,会阳(膀胱经,原属督脉),
另:后溪通督脉
被交会穴:龈交
任脉
水沟
手阳明
神庭
足阳明、足太阳
百会、脑户
足太阳
风府、哑门
阳维
大椎
手足三阳
陶道
足太阳
长强
足少阴
四、作用
1五.、统病率候、督领诸阳经脉气
“ 六总、督用诸药阳”,“阳脉之海”,“阳脉之都纲” 2鹿.角督胶领经脉之膀胱经生精背补俞髓穴,养血益阳,强筋 督脉本身有支脉, “并于脊里”
百会
前顶
囟会
上星 神庭
25. 素髎* (DU 25)
【 【 2【6定主定.位治位水】 】 】沟* 【 【操主作治】 】
在●向在●●●(面上面D鼻昏惊口部斜部U塞迷厥口2刺,,,6,呙,当 0当)鼻 晕.昏 ,鼻人3渊 厥~迷 唇尖中督, ,0,肿的沟脉.鼻 中窒 5,正的、寸衄 风息 齿中上手,, ,痛央1足或酒 癫/,。阳点皶 狂3鼻与明刺鼻 痫塞中经出, ,,交1血目 抽/鼻会。痛 搐3衄穴交一,点般牙处不关。灸紧。闭
● 闪挫腰痛,脊膂强痛
● 消渴,黄疸,遍身水肿
阴跷脉图
阴跷脉示意图奇经八脉图
阴跷脉,“奇经八脉”之一,乃足少阴肾经之别脉。
阴跷脉起于跟中,起于足少阴肾经之然谷穴,再循内踝上行腹股、生殖器、胸腹,再上行至咽喉,并至睛明穴。
《难经》:“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
”患阴跷脉疾病者,阳气不足,阴气偏盛,欲闭目而睡。
经脉循行: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的内踝上,直上沿大腿内侧,经阴部,上行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进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阴经和阳跷脉相会合。
主要病候:多眠、癃闭。
交会腧穴;照海、交信(足少阴经)、晴明(足太阳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经八脉示意图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共8条。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
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七经八脉奇经八脉的作用: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蹻脉•阴蹻脉督脉示意图,奇经八脉图人体奇经八脉之一。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
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见图)。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1) 长强DU1 Cháng qiáng[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 ;配精官、二白、百会(灸) 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
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 腰俞DU2 Yāo shū[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 、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 腰阳关DU3 Yāo yáng guān[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萎,便血。
[配伍]补腰阳关、肾俞、次髎、泻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频数;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阴交治遗尿、尿频。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 命门DU4 Mìng mén[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萎,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配伍]配肾俞、太溪治遗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肾阳亏虚之症;配百会、筋缩、腰阳关治破伤风抽搐;灸命门、隔盐灸神阙治中风脱症;配关元、肾俞、神阙(艾灸) 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穴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阴交治痛经(寒湿凝滞型) (艾灸) ;配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灸) 治寒湿痹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5) 悬枢DU5 Xuán shū[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
[配伍]配委中、肾俞治腰脊强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6) 脊中DU6 Jì zhōng[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胀胃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腹泻痢疾;配鸠尾、大椎、丰隆治癫痫;配肾俞、太溪治腰膝痛;配至阳、阳陵泉、胆俞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
(7) 中枢DU7 Zhōng shū[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之内侧支。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配伍]配命门、腰眼、阳陵泉、后溪治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8) 筋缩DU8 Jīn suò[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九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配伍]配角孙、瘛脉治小儿惊痫、瘛疭、角弓反张;配通里治癫痫;配水道治脊强。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9) 至阳DU9 Zhì yáng[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七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配伍]配曲池、阳陵泉、脾俞治黄疸;配天枢、大肠俞治腹胀、肠鸣、泄泻;配内关、神门治心悸、心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0) 灵台DU10 Líng tái[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六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配伍]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配合谷(泻法) 、委中(放血) 治疔疮;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配身柱、至阳治背痛;配胆俞、阳陵泉、太冲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1) 神道DU11 Shén dào[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五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配伍]配关元治身热头痛;配神门治健忘惊悸;配百会、三阴交治失眠健忘、小儿惊风、痫症;配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曲泽治胸痹。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2) 身柱DU12 Shēn zhù[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三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配伍]配水沟、内关、丰隆、心俞治癫狂痫;配风池、合谷、大椎治肺热、咳嗽;配灵台、合谷、委中(泻法) 治疔毒。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3) 陶道DU13 Táo dào[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痠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配伍]配丰隆、水沟、神门、心俞治癫狂痫;配大椎、间使、后溪治疟疾;配合谷、曲池、风池治外感病;配肾俞、腰阳关、委中治胸背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4) 大椎DU14 Dà zhuī[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配伍]配肺俞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双胆俞) ;配曲池预防流脑;配合谷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命门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配曲池、合谷泻热;配腰奇、间使治癫痫。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5) 哑门DU15 Yǎ mén[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配伍]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渚) 、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
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16) 风府DU16 Fēng fǔ[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