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子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合集下载

自然无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

自然无为名词解释文学理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

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

因而老子提出“自然”一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

而“无为”一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或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老子哲学常被称为“自然”哲学,“自然”一观念的重要性,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得出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不仅说“道”要法“自然”,其实天、地、人所要效法的也是“自然”。

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它自己的状况
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其他的原因。

可见“自然”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词。

也就是说,“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 。 极为强调中和之美,倡导“思无邪”的文学 批评标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 思无邪。 以“温柔敦厚”为诗歌的审美理想,倡导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批评标准。 要求文学内容与形式并重的”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钟嵘的《诗品》为我国首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由 序言和正文两部分构成。正文分上中下三卷,将汉 至梁的 100 多位诗人及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加以评 论。内容涉及三方面问题: ( 1)考辨渊源流派。钟嵘认为五言诗的艺术风格 来源有三:《国风》、《小雅》和《楚辞》。《国 风》、《小雅》同属《诗经》,实质上只有《诗经》 (现实主义)和《楚辞》(浪漫主义)两大源流。 (2)总结风格特点。钟嵘在品评诗作的同时,还 对不同作家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分析,多为中肯之 (3)寓理性评论于形象审美鉴赏之中。
3、将文学体裁进行分类。即奏议、书论、 铭诔和诗赋,并详细论述其不同特征。 4、指出文学批评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指出 “贵远贱近”、“文人相轻”的错误, 更不应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并提出 “审己以度人”的解决办法。
陆机的《文赋》作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首篇 系统而完整的创作论。 他认为创作首先要观察万物,阅读典籍, 然后进人虚静的创作状态,并借助艺术想象,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然后 塑造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笼天地于形 内,挫万物于笔端。”
第七章
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及案例分析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界定
一、文学批评的概念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 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二、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道家的文学观)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道家的文学观)

第3章道家的文学观3.1 复习笔记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一)关于“象”“象”是从审美的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的描述。

1.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道”,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2.“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而应当无条件地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3.强调绝对尊重自然规律,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也持否定态度。

4.他要求的是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二)关于“无”和“有”1.老子强调了“无”和“虚”的作用,“无”和“虚”是必须依靠“有”和“实”才能体现出来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总是要有某种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方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的。

2.老子把理想的“大音”、“大象”看做是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它含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已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三)关于“虚静”“虚静”是从心理多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

1.老子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与物同化,而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为此提出了“涤除玄览”的思想。

2.老子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然后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主体的审美心胸只有达到“涤除玄览”的境界之后,方能使艺术创造完全合乎自然而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妙。

3.虚静、玄览乃是道家所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

老子关于虚静、玄览的论述对庄子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影响很大。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

A.意境说 B.文气说 C.兴趣说 D.神韵说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A.夏承焘 B.王国维 C.况周颐 D.唐圭璋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A.金圣叹 B.张竹坡 C.朱彝尊 D.刘辰翁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是()。

A.意境说 B.文气说 C.教化说 D.神韵说 E.兴趣说2、重要的文学评点有()。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三、填空题:1、1927年,____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_____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性质。

2、中国文学批评史兴起的原因何在?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2、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墨家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

A.朱光潜 B.朱自清 C.王国维 D.陈中凡二、多项选择题1、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A.以意逆志 B.品第高下 C.知人论世 D.神韵说 E.文质彬彬2、荀子开后世()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A.自然 B.文质 C.明道 D.征圣 E.宗经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一)

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一)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一)课程代码:3271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秘书学本科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之一,它是一门集知识性、理论性、学养性于一体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内涵有较系统的把握,全面提高考生的理论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考生全面提高文学、文化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标准的秘书公关从业人员。

学习本课程,要求考生准确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及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知识,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发展和文化思想的主要特点及演变情况,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文学、文化现象。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是本专业知识性与理论性兼备性质的一门必修课程。

考生不但可以从中汲取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知识性营养,陶冶性情,提高人生的品味,养成优雅的素质,还可以得到理论思维的良好训练,提高思想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和支撑。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导论(次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总体把握我国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和发展演进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我国古代文学的人文精神理解: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我国文学中的亲情主题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二)我国古代文学的演进理解:我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我国文学的发展进程我国文学演进的特点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言先秦文学发展概况(一般)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总体把握先秦文学各文体的发展状况,理解先秦文学的“杂文学”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识记:先秦文学各文体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主要作家作品。

理解:先秦文学的“杂文学”状态。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次重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文学艺术起源的复杂多元性,掌握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的基本知识,充分理解上古文学与艺术的混杂不分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重点复习汇总)
.
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 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 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 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
.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
.
第二节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 学思想
“无乐之乐”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这种哲学
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 艺术创造原则。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 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 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
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 《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
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 《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
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 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老子》四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
毂的中空处。之,的。
④蜒填[shān zhí]:和泥(制作陶器)。蜒 ,揉和;填 ,黏土。 以为,把……作为。
之用。故有之以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⑤户牖[yǒu]: 门窗。 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
无之以为用。
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 其无,有车之用。 填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
· 总之,老子发现,提出了"无"这个范畴,是一大贡献,并赋 予以肯定、积极意义,功不可没。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也 不干,而是变换一种方法去干。
二十四章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企者不立; 跨 者不行;自见者不
1.第十一章阐述的观点。 阐述“有”和“无”的关系:“有”和“无”同样重要,他们共
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发生作用。
2.第十一章列举了车子、器皿和屋室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想让人们明白“有”与“无”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只
是为了实现目的而设置的便利,“无”才是带来这种便利的根源。 老子对于“有”与“无”的辩证认识,说明“有”与“无”是相互 依存,相互为用的,同时提醒人们无形的东西并非没有用,相反能 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被人们所觉察而已。
“黄老”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尊崇。但时过境迁,儒学独尊后,道家成为在野之学。道家社会角色的 变化使《庄子》的政治异端思想抬头,并和《老子》的自然观宇宙论结合,形成“老庄”思想。从 此,以老庄为主流思想的道家以异端的姿态,从天道观、人生观和政治论诸方面向经学提出挑战, 并给魏晋的思想界以深刻的影响。老庄学对社会政治异化及文化偏向的批判精神普遍存在于历代异 端学者的思想言行之中,被他们引为同调,并成为他们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精神武器。5 其代表人 物是老子、庄子、王弼、郭象、嵇康、阮籍、成玄英、王玄览、李荣、吴筠、傅 山等。代表作: 《老子》、《庄子》、《嵇康文集》、《阮籍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傅山全 书》、《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等等。 黄老之学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1、“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思无邪”。

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4、“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做的评价。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原因是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5、知言养气“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知言养气”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6、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点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点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点复习0.1 复习笔记一、文学、言、辞、文章(一)先秦两汉时代1.“文学”的含义(1)今天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而具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美感的作品。

(2)古代“文学”的定义:“文学”一语泛指学问、文教、文化修养等。

“文学”亦指从事于学问,提高文化修养。

汉代依然如此。

“文学”也包括了各方面的学问、制度等。

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各种学问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者,于是给人一种印象,即“文学”一语常常指儒学而言。

(3)先秦两汉的“文学”,“文学”一语与今日“文学”的含义不一样,它不但不是就审美而言,而且也不包含运用语言文辞进行写作的意思2.“言”、“辞”的含义先秦典籍中有论及“言”、“辞”的资料。

言、辞当然与运用语言有关。

以文字记录语言,便是文章。

典籍中论及言、辞之处,虽然还不能说等同于今日之论文学,但至少可以作为论文章写作的资料看待。

(二)先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代1.“文章”的含义(1)汉代写作能力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①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类应用性文字日益显示其重要性;②再一方面也是由于辞赋等受到帝王、上层人士的喜爱,实际上被作为审美欣赏的对象。

(2)先秦两汉的“文章”的含义①“文章”一语先秦时就有,但只是泛指文采彰明之意;②汉代则在沿用其旧义的同时,赋予新义,用以指写作,“文章”一语指用文字写下来的东西,或指具有写作才能。

有时也说成“文辞”、“文词”。

2.“文章”与今天的“文学”的关系“文章”既指写作,则与今日“文学”有关系,但仍不等于今日之“文学”。

因为当时“文章”所指范围甚广,富于审美性质的辞赋、诗歌固然在内,而一切实用性文字也都包含在内。

3.文章的范围:学术性著述也好,审美性强的作品(辞赋类)也好,成部的著作也好,单篇制作也好,都在“文章”范围之内。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章”与“文学”(1)“文章”的含义仍然宽泛,指一切用文字写下来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耐烦《中国文学史(二)》重点知识第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填空题:1.从魏晋开始,南北朝及唐代前期,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2.魏晋南北朝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3.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代表: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

①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②梁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③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论文学的文章。

4.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5.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6.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在东晋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形态。

7.玄学三典:《庄子》、《老子》、《易经》。

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

9.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10.曹操的诗全部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传。

11.曹操的部分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钟惺《古诗归》。

12.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13.曹操诗歌的特点:用古题写诗;发扬光大四言体诗。

14.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5.曹丕和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邺下文人集团)。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三节

20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章-第三节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语言可以表述的是“物之粗”,即事物表面的现象;人的思维 可以达到的是“物之精”,即事物幽微的本质;至于“言之所 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那就是在“精粗”之外无迹可 寻的“道”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意义并不能在语言中得到真正 的表达。
▪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 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 传也。——《庄子·天道》
▪ 正如其“贵真”是对抗礼的 异化,推崇“朴素”则是对 抗文饰的泛滥,比如日益繁 多的教令和日趋繁缛的礼文, 在道家看来都是社会与人性 的过度文饰化的体现,其中 就包括对文辞修饰之美的讲 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在道家的“朴素”哲学里,正 蕴含着一种辩证的美学:最高 的美是质朴无华,最大的技巧 是不求精巧。“自然”“朴 素”“平淡”“化工”等就是 后世不少文人所追求的一种最 高艺术境界。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三、“虚静”与“物化”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大物芸芸,各复 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 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 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 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 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庄子·齐 物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自然”即“无为”
▪ 天施地化,莫非自然,所以 “道常无为”。人的最高品 德是效法“道”的这种精神, 所谓“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老子》第三十八章)
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及老子像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庄子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深化了 “无为”的哲学内涵,要保持 人与万物与生俱有的“自然” 本性,就必须消除人的主体性 行为。于是形成一种新的天人 关系,那就是“以天合天” , 即人的“自然”与对象的“自 然”彼此契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得萌芽与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得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得文艺观总就是与-———-———-—相联系得。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瞧作一部单纯得文学作品,而就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就是我国历代诗论得————--————.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得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得“文学”与今天所讲得“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得大概时间与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得认识就是怎样得,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得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就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得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得结合。

3、孟子提出了———-——与-———-———得文学批评方法.4、荀子得《》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与政治得关系作了全面得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就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与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与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得文学思想。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第一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第三章 道家的文学观第一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 熟——汉魏六朝时期 概说
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 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 了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的话,那么,汉魏 六朝则是在这种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上, 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文学理论批评。
一、两汉经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 点
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是强调文学和政治教 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于 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其基本纲领就是 “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 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 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 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成,见者惊犹鬼 神,人问何术?对曰: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 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 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 四肢形体也。”
二、“物化”说
《庄子·达生》:“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 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 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 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 忘适之适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 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特 点是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 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 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 学的内部规律。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说“指与物化,说明 表现的能力,技巧已经与被表现的对象没有距离 了。这表示出最高的技巧的精熟。”要做到“指 与物化”,首先必须“心与物化”。梓庆削木为 鐻、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得意忘言”说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 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 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 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 为其贵非其贵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4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4讲

实写照。
(4)主天籁

庄子崇尚天然美,提倡返朴归真,故于《齐物论》 中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天籁”、“地籁”、“人 籁” 。所谓“天籁”,是指一个纯乎自然而非借助 外物之力而发出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的各 种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借助于风的大小与孔窍之异 才能形成,因而不能把声音之美完全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籁”是纯用丝竹管弦等乐器而演奏出来的声音。 庄子认为“天籁”是最美妙的,由天籁所构成的乐曲, 就是“天乐”。庄子的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是对老子 “大音希声”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庄子自然无为的 审美观念。
庄子的自由是人类学本体意义上的自由,即从人的 生存的本体现象出发,从人的精神需要出发,作出的 特殊规定的“自由”,只停留在“无为而无不为”的 自然哲学层面上,去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认为 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如果牺 牲这一目的而去追求外在的目的,如功名、富贵、利 禄、权势等,即是愚蠢的、错误的。这就是庄子所提 倡的人的生活准则“自然无为”的真正含义。所谓以 自然无为为生活准则,也就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生活 的准则。因此,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美,实质上就是以 个体人格的自由的实现为美。这就是庄子美学的实质 和核心。
老子哲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之影响最显著者,有四:
一曰“道”。老子重“道”, 视“道”为世界万物之本。“道” 有几个特点: (1)道是原始物质,“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道是永恒运动的规律; (3)大道“无名”,犹如“大象无 形”; (4)道是玄妙恍惚的,“道可道, 非常道”。 中国文学理论之重道,文学批评之 尚“道”,莫不源于此。
庄子的文学批评

首先,庄周梦蝶与孔子梦周公共同构成中国梦文化的渊源。 自此,中国历代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与“梦”结下不解之缘,诗、 词、曲、小说、戏剧无一不注重写梦、纪梦、叹梦。 • 其次,是庄周的蝴蝶之梦,注重人与自然的“物化”,始终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所追求的理想完美人格与最高的审美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论境界,有所谓“有我之境”与“无我之 境”之分,盖源于庄周的“物化”之境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概说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

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概说●先秦亦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期,先秦文论具有以下特点:●大都蕴含于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文史哲合一,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以《三百篇》为圭臬,提出“诗言志”学说;●无理论批评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中;●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文学批评理论与艺术批评理论结合紧密,诗、乐、舞三位一体。

说“文”●《庄子》:“越人断发文身。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屈原《桔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说“文化”●《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说“文学”●“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孔门四科,“文学”为其一:“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谓学问也。

……子赣、季路。

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文学在这里指的是学问、文教、文化修养、文献古籍等。

如杨伯峻《论语译注》:“文学——指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易》等。

”第一章《尚书·尧典》●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作家作品也称《书经》,战国之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1、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2、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内容包括“文以气为主”的文气说、“文本同而求异”的文体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文章论、反对“文人相亲”的作家论。

3、钟嵘《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评论专著,被誉为“百代诗话之祖”。

4、刘勰的《文心雕龙》包括“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执政驭奇”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原则。

——《文心雕龙》和《诗品》是魏晋南北朝最为重要的两部文学批评著作。

5、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论述创作的文章,他对灵感的分析——是第一次发现中国文人有对灵感的分析,他对诗歌文体风格概括——“诗缘情而绮靡”——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

6、严羽《沧浪诗话》在宋代文论批评史中是一部最有系统的诗学理论之作。

7、元浩问的《论诗三十首》是继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后,“以诗论诗”的典范之作。

8、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组诗开创了我国诗论绝句具有“诗化色彩”的文学批评体式。

9、白居易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生实义”。

他强调“诗教”的社会政治功能,倡导继承《诗经》的风雅比兴传统,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十分重视讽喻诗的创作,突出诗文创作的宗旨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享有“广大教化生”的美誉。

10、唐代的选本: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11、唐王昌龄《诗格》有“三格”:生思(内心而成)、感思(古贤者而成)、取思(自然外物而成)和“三境”:意境、情境、物境。

12、皎然《诗式》提出了缘境、取境。

13、司空图的“四外说”: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4、黄庭坚提出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15、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创立“江西诗派”之名(悟入、活法)——“一祖三宗”(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16、李清照的《词论》的主旨和核心观点是“词别一家”。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中国古代⽂学理论批评史重点批评史(上)⼀.中国⽂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元时期1.殷璠“兴象论”“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度,指出六朝⼈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

“兴象”是殷璠⾸先提出的重要⽂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地感发⼈的性灵,产⽣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们丰富的想象。

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

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

2.王昌龄“诗境论”王昌龄著有《诗格》⼀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构思。

创作中⾸先要⽴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体,然后才能产⽣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意与境的融合,就是⼼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动的艺术形象。

以⼼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与物能⽔乳交融,这种⼼与物的结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

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然,由感兴⽽⽣成,绝不是⼈为强制所能达到的。

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般以<<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作为主要依据。

3.杜甫的⽂学思想要求表现民⽣疾苦,“为民请命”。

他主张⽂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

杜甫对庾信后期诗歌、齐梁著名诗⼈艺术成就、初唐四杰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很⾼的评价。

<<戏为六绝句>>中以诗论诗,杜甫对待前代⽂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要“转益多师”。

杜甫诗歌创作思想核⼼是讲究传神。

4.皎然“取境说”“取境”指诗歌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要依靠诗⼈的灵感,出现“意境神王,佳句纵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观念与艺术虚实

老子“”有“无”观念所包含的辩证思想,对中国 古典艺术影响极大。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 术创作的一条重要的法则。自《诗经》、《楚辞》 开始已经应用。《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就包含 着丰富的艺术虚实内容;《楚辞》香草美人的奇艳 想象,汉赋的铺张扬厉,在真实的铺排背后隐藏的 是夸饰、象征和隐喻,魏晋南北朝所提出的形似和 神似理论,其实是虚实观念的另一种表达。作为绘 画六法的“气韵生动”,“气”、“韵”都是虚幻 的,它们是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气质和美 学意蕴。唐代文学家、美学家所提出的“境”、 “象”理论,也蕴涵着丰富的艺术虚实的内容。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王弼《老子注》认为,大音是最完美的声音, 是各种声音的根本,所以,它不可能被演奏,也不 可能被听见。王弼说:“听之不闻曰希,不可得闻 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 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3、钱钟书认为,“大音”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乐中音声作与止, 交织辅佐,相宣互衬。……寂之于音,或为先声, 或为遗响。当声之无,有声之用。……静故曰希声, 虽希声而蕴响酝响,是谓大音。”(《管锥编》) 4、蒋孔阳认为“大音”是指音乐本身,是音乐之 道。
老子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中国道家学
派的创始人。《史记》称,他是楚国“苦县 厉乡曲仁里”人,今天大致的方位是安徽与 河南交界的亳州、鹿邑一带。老子大约生于 公元前570年左右,卒年没有记载 。关于老 子的生平,由于历史记载非常简略,至今没 有定论,据说,他曾经做过周朝的收藏史, 年长于孔子。现存《老子》一书,又称《道 德经》,是老子的语录,经过老子弟子及再 传弟子的整理,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基本 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第二讲 先秦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先秦时期,我国学术处于混沌未分的状态, 文史哲一体。文学、历史、哲学的一些重要学说, 往往也涵盖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内容,先秦的文 学理论观念就杂糅于哲学、历史和其它典籍之中, 这就使得我们对先秦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考察,必 须以历史、哲学和其它典籍作为最基本的材料。 先秦时期的乐比较发达,因而,产生了比较丰富 的乐论。这是我们最早的艺术理论。由于乐是包 含诗歌、舞蹈的,这些乐论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比 较密切。先秦的文学理论,乐论是一个不可忽视 的内容。先秦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各家都有一 套系统的哲学、政治学说。在这些哲学和政治学 说中,蕴涵了比较丰富的文学理论思想。

二、“有”、“无”观念与艺术虚实
“有”是宇宙万物的规定性、差别和界限;
“无”是宇宙万物的无规定性和无限性,二 者在老子的心目中是同等并列的。 《老子》5章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王弼注:“橐,排 橐也。籥,乐籥也。橐籥之中空洞,无情无 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得竭尽也。” 11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一、“道”的文艺美学意蕴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作为一个形而
上观念,它又具有深刻的文艺美学意义。 1、“道”是原始的混沌,它是先天地而存在 的。《老子》25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2、“道法自然”。老子明确地说:“道常无 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5、顾易生《先秦文学批评史》:“大音”是
自然完美的声音。它蕴蓄宏深,变化多端; 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混沌杳渺,莫辨 宫商,达到了高度的和谐。闻者既不能听清, 也不胜听。 从老子对婴儿的特征和表现的讨论中,我们 可以追索“大音希声”的意蕴。婴儿精气抟 聚,得天独厚,富有韧性。因而,其啼号能 长时间持续而不声嘶力竭,达到和乐的最高 境界。这说明,新生者的歌喉蕴蓄着巨大的 能量。婴儿的啼号,没有音节可寻,高低一 任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痕迹。
“道”的文艺美学意蕴
3、“道”是不断运动的。 《老子》25章说:“大 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40章又说:“反者道之 动。” “逝”,是指道的周流不息; “远”是指 道无所不穷及;“反”,一是指返回到原点,二是 指相反相成。 4、“道”是“有”和“无”的统一。《老子》1章 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 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 有,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三、老子的虚静观
老子是强调审美的非功利性的,在对“道”的体验 过程中,他能够始终保持着无功利的心态。9章这 样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 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为了实现对“道”的观照,达到彻底的无功利主义, 必须做到“虚静”。16章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虚静”是一种心理自然,它指人在摆脱所有的物质 和精神的欲念、欲望之后所达到的状态,这是一种 内心的“纯静”,是人的修养的一种最高的境界。

四、“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涉及 到艺术的超妙理论,乍看起来,充满矛盾, 其内在蕴涵非常丰富 。 1、《韩非子· 喻老》最早解释了老子。楚庄 王与右司马谈论一种鸟,右司马问楚庄王: “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 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 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 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巨大 的声音需要长时间的积聚才能够发出,故而, 人们难以听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