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探析
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舍曲林治疗PSD的短期疗效
Zung评分 55
ADL评分
50 45
110
90
40
35
70
30
50
25
30
治疗前 4周 8周 12周
治疗前
4周
8周
12周
对照组:仅常规卒中治疗方案 治疗组:常规卒中治疗方案+左洛复
结论: 1、zung评分: 舍曲林治疗组治疗4和8周后,与治疗前或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 均<0.05); 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2、ADL评分: 舍曲林治疗组治疗4、8和12 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值分别为p<0.05, p<0.05, p<0.01; 与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p<0.05, p<0.01, p>0.05;
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研究
➢ 早期行为改变的发生率为:
• 攻击性11%、被动性24%、无病感24%、哭泣27%、 环境退缩40%、缺乏适应44%、抑制解除56%、明显 的悲伤72%。
➢ 早期行为改变与脑损伤的部位有关:
– 哭泣病人有50%存在左侧大脑半球损伤,而有右侧损伤 者仅20%;
– 明显悲伤病人86%有左侧脑损伤,61%有右侧脑损伤。
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表现
➢ 常见表现: – 轻度抑郁:悲伤﹑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 – 重度抑郁:除上述症状外,还有焦虑﹑病理性 哭泣﹑自杀观念和行为等 – “迟缓”更常见(Lipsey et al 1986) – 抑郁情绪较轻,快感缺失和自杀观念少见 (Gainotti et al 1999) – 症状似与损伤的定位和额叶皮质下回路受损有 关 (Vataja et al 2001)
脑卒中后抑郁如何药物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如何药物治疗
至少有40%〜50%的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有抑郁的体验,多发生在脑卒中后2个月〜1年。
由于抑郁反应的发生非常隐蔽,不易被察觉,有些患者由于存在语言障碍,使抑郁症状不能被检出,往往直到意外事件发生后才知道。
如果对抑郁状态的表现早有所认识,多注意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这种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临床上对脑卒中后出现的抑郁首先选择药物治疗。
主要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去甲替林、阿米替林、丙米嗪等,以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氟西汀、舍曲林、西酰普兰等。
药物治疗一般要服用3~6个月或更长时间,如能正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抑郁症状可以完全消除,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使患者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尽快得到恢复。
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选择性5- HT 再摄取抑制剂(SSRIs)舍曲林可抑制突触前膜对5- HT 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5- HT 的含量而起到抗抑郁作用,能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提高其神经功能。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神经科2008年1月-12月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状态的诊断标准和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项≥18分;无严重躯体疾病史及癫痫、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病史;意识清楚,无严重智能损害。
共64例,随机平分为两组。
舍曲林组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2±6.8) 岁;平均病程(68±3.5)个月。
阿米替林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4±7.2)岁;平均病程(8.3±5.1)个月。
两组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
1.2 方法在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分别加服舍曲林或阿米替林。
清洗期1周。
舍曲林初始剂量50mg/d,最大剂量100mg/d,早晨顿服。
阿米替林初始剂量25mg/d,最大剂量150mg/d,分两次服用。
治疗中根据药物耐受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对失眠的患者予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口服。
1.3 疗效评定以副反应量表(TESS) 评定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6周末各评定一次,各量表一致性检验r=0.86。
按HAMD 减分率评定疗效,≥75%为痊愈,74%~50%为显进,49%~25%为进步,<25%为无效。
治疗前及治疗后2、4 、6 周末各查一次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
1.4 统计分析采用t检查,χ2检验。
2 结果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阿米替林组3例因严重的心律失常而脱落。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建议
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建议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由于其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经常面临抑郁症的风险。
抑郁症能够显著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了指导医生们应该如何诊断和治疗脑卒中患者以及相关并发症,其中也包括了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疗建议。
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建议。
首先,病史采集和初步评估是确诊脑卒中后抑郁症的重要步骤。
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心理健康状况、家族病史等,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评估其是否存在抑郁症的可能。
此外,医生还应该了解患者的脑卒中类型、程度以及康复进展情况,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其次,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需要借助标准化的评估工具。
根据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建议,可以使用常用的抑郁症评估工具,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或北京大学医院抑郁量表(PUMCH-D)。
这些评估工具能够帮助医生全面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病情程度,从而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在治疗方面,中国急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出了综合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
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抗抑郁药物通常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其他适当的药物。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医生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心理干预也是脑卒中后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干预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支持性心理治疗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患者调整负性思维、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此外,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管理还需要兼顾其他方面的治疗。
例如,脑卒中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治疗
临 床 测 量
评定特定症状的量表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自评) 汉密顿焦虑量表 (他评) 汉密顿抑郁量表 (他评)
HADS HAMA HAMD
评定 量表 的应 用
影响卒中后抑郁发 生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的作用
焦虑恐惧心理:当患者发病后出现肢体功能、语言功能
等障碍时, 他们不能适应由健康人向病人角色的转变, 担心自己不能康复,惧怕死,而面对现实时又无能为力, 就表现出焦虑、恐惧、悲观,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 无用感失落感和自卑感: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治疗后, 由于受目前治疗条件、治疗手段的限制,其疗效常达不 到患者的预期希望,想重新成为一个健康人的愿望落空, 对自身状况的不满和不能承担相应社会和家庭责任的 愧疚,常使病人产生无用感和失落感, 同时患者发现不 可避免的要需要家庭照顾时常使患者产生的自卑感,尤 其是一些平素好强的患者更是如此。 认同感和依赖心理:患者认为自己已然是一个废人,处 处以“我是残疾人、需要帮助”自居。患者此时意志 缺乏、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把自己看成生活的弱者,易 导致抑郁的发生.
抑郁症的识别现状
对抑郁性疾病的识别不足,是世界各国内
科医生的共同倾向
1993年WHO在15个国家和地区调查,到综
合医院就诊的患者被识别率为55.6%
上海市为21%,即4/5的抑郁障碍被漏诊或
误诊。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CCMD-3)
诊断标准: 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 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 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 症状标准: 以心境低落为主,并至少有下列4项: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DSM-Ⅳ)
A、在连续两周的时间里,病人表现出下列九个症状中的五个以上。这些症状必须 是病人以前没有的、或者极轻的。并且至少包括症状1和2中的一个: 1. 每天大部分时间心情抑郁,或由病人自我报告,或通过旁人的观察。 2. 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或者大多数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 3. 体重显著减少或增加(正常体重的5%),食欲显著降低或增加。 4. 每天失眠或者睡眠过多。 5. 每天精神运动亢进或减少。 6. 每天感到疲劳,缺乏精力。 7. 每天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者自罪自贬(可能出现妄想)。 8. 每天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做决定时犹豫不决。 9. 常常想到死(不只是惧怕死亡),或者常常有自杀的念头但没有具体的 计划,或者是有自杀的具体计划,甚至有自杀行为。
从肝主疏泄理论探析卒中后抑郁
病兼滞者,行而和之。张介宾结合朱丹溪“凡郁皆在中 焦”之说,对于气机失调引起内生痰浊、瘀血等,喜从中焦 入手,并结合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常投陈皮、枳壳、厚朴 等。陈皮性辛温,擅理中焦之气,《本草备要》记载能“调中 快膈、导滞消痰”,广泛用于脾胃气滞之皖腹胀满、消化不良 等,现代研究表明,陈皮所含有右旋柠檬烯等挥发油可促进 消化液分泌,促进消化道蠕动,同时可疏肝理气;因肺主一身 之气,故枳壳上可开肺气之郁闭,中可理脾胃气滞,为合适 之药;胃肠之间存在“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的关系,厚朴 苦温而通肠,有利于斡旋中焦气机。三药合用,以中焦为主, 兼顾上焦及下焦,气行血畅,则诸病自愈。
调畅情志 《景岳全书•郁证》:“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为因病
而郁也。”提出了 “因病致郁”理论。《素问•举痛论篇》提
出:"百病生于气也。”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相关,脏腑功能正 常与否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肝主疏泄,畅达全身气机,保 持气的运行平衡协调,因而使人心情舒畅。卒中发生后,气 机“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 者不得变化”,以致气郁。《王孟英医案》:"肝主身之气,七情 之病必由肝起。”说明肝与思维情绪活动联系密切。叶天士也 提及情志不畅与肝失疏泄的关系,“恼怒肝郁” “悒郁动肝致 病……疏泄失职”"气郁不舒,木不条达”等均为肝气郁结, 疏泄失职的表现。PSD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缺失,郁郁 寡欢等情志异常表现,缘由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所致。情志 活动,是精神活动的重要部分,是指人的情感、情绪变化, 分属五脏,由心所主。但心主神志,缘由心主血脉,血脉正 常运行,有赖气机调畅,气机得以调畅,有赖肝主疏泄功能 正常。《明医杂著•医论》认为:“肝为心之母,肝气通,贝!J心 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阐释了肝调畅气机,调畅情志的 重要性。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血和调,情志活动正常;肝 失疏泄,气机郁结,气血失调,则情志异常。卒中日久,脑 络受损,元神失主,致肝气不达,疏泄不足,弓I起多疑易惊、 低落怅然、悲忧善哭、抑郁不乐之七情郁症。 2.2肝主疏泄,主促进血液输布
盐酸文拉法辛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灞||||¨
1.2方法:两组患者皆应用临床脑卒中常规的治疗方式,其中 对照组主要以常州四药制药生产的阿米替林(国药准字: H32023764)予以前1周50mg/d,第2周开始予以150mg/d的 剂量每天分两次进行口服治疗;而观察组则以北京万生制药 生产的75rag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予以治疗开始为一次一 片,3天后可以加至一天一次,一次2片。两组患者皆进行持 续8周的治疗,并在此期间禁用任何抗抑郁的药物。 1-3观察指标:依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与副反应量表 (TEss)对两组患者抑郁程度与不良反应进行评分,其疗效评 价指标包括:痊愈是指患者抑郁症状消失,无其他不良反应 发生;显效是指患者抑郁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其他不良反 应;有效是指患者抑郁程度稍加改善,并伴有轻微的不良反 应;无效是指患者均为达到上述指标要求12“。以及患者不 良反应主要包括:失眠、情绪消极、全身无力与神经衰弱。 1.4统计学分析:依据SPSSl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 计量资料以(娃s)表示,以t检验;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以x2检验。比较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O.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HAMD与TESS评分比较:治疗前观察组患者 的HAMD与TESS评分为(30.15±6.17)分、(22.54±4.16)分相
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并发症,脑卒中后抑郁 通常是指在脑血管发病2年内在心理状态方面发生的不良 症状,其主要表现症状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与活动功能减 退等。该症不仅可严重影响患者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同时 也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本文则以我 院在2017年6月一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该症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应用盐酸文拉法辛的临床实际效果。现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一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 72例脑卒中抑郁患者,采用单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6例。其中对照组包括17例男性与19例女性患者,年龄 为47—79岁、平均为(63.27±4.62)岁,病程为0.5—4.5个月、平 均为(2.26±1.31)个月;而观察组包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21 例,年龄为49—81岁、平均为(64.25±5.13)岁,病程为0.8—6.0 个月、平均为(2.87±1.94)个月。两组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届 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指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排除患有严 重肝肾功能障碍或其他系统严重性等疾病的患者【1】。两组患 者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o.05)。
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调查分析
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调查分析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了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首先,我们对这286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了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的评估。
结果显示,有147例(51.4%)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有96例(33.6%)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其中,有43例(15.0%)患者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说明在脑卒中患者中,焦虑和抑郁是比较常见的精神问题。
其次,我们对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与焦虑和抑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女性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60岁以下患者(P<0.05);教育程度较低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教育程度较高的患者(P<0.05);未婚或离异的患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于已婚的患者(P<0.05);病情严重程度和焦虑、抑郁存在相关性(P<0.05)。
这些结果提示在临床治疗中应该针对不同群体的脑卒中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策略。
最后,我们分析了焦虑和抑郁与患者康复的关系。
结果显示,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总体上表现较差,康复周期较长,康复效果较差。
这说明焦虑和抑郁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会对身体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注重心理健康的干预,及时发现和处理焦虑和抑郁问题,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女性、年龄较大、教育程度低、家庭状况不稳定、病情严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些心理问题会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及护理
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及护理卒中后抑郁是指患者在脑卒中后出现的情绪障碍,通常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沮丧、消极情绪和失去对生活的兴趣。
抑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会加重患者的身体康复进程。
因此,及时采取治疗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治疗抑郁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是目前抑郁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水平,调整大脑的化学平衡,减轻抑郁症状。
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以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同时,患者需要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如失眠、食欲不振、性功能紊乱等,并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是卒中后抑郁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解决问题疗法(SPT)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短期、目标导向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分析和改变患者的消极思维,调整行为习惯,提高抑郁症状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医生会与患者一起制定明确的治疗目标,并采取一系列行动来达到这些目标。
解决问题疗法主要是帮助患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减轻患者因生活中的问题而引起的抑郁情绪。
医生会与患者一起分析问题的成因,并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时,医生还会指导患者学习应对问题的技巧和策略,增加患者对生活的控制感。
支持性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倾听,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
通过与医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患者可以减轻抑郁症状,并增加对康复的信心。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护理措施:1.提供一个温暖的环境,适当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让患者感到舒适。
2.鼓励患者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散步、读书、听音乐等,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抑郁情绪。
3.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集体健身操、手工制作、聚会等,以促进患者的交流与社交。
脑卒中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怎么办
脑卒中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怎么办人是情绪化的生物,喜怒哀乐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病后性情大变,原来的"铁石心肠"渐渐变得"玻璃心",有时遇到一点小事就会不开心,他们也不想生气,可是情绪总是不受控制,这群人就是脑卒中患者。
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卒中病人为什么容易情绪障碍?为什么容易焦虑抑郁?01 脑卒中是什么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因为血管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脑卒中的危害非常严重,目前卒中在我国的发病率非常高,已经成为我国成人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也是成人致残的第一位原因。
脑卒中患者严重者会导致丧失工作能力,或者丧失日常生活能力,无法照护自身日常生活,进而影响整个家庭生活质量。
因此脑卒中对患者自己和患者家属,以及相关的子女家属都有极大的影响,危害到患者自身及患者家庭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
02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脑卒中患者可能因疾病引起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情绪异常等症状,造成患者的生活能力下降,或者工作能力下降。
同时患者常常会合并一些情绪的异常、脾气改变、个性改变。
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比如说可以出现构音不清,口舌歪斜等症状。
有的患者也可以表现为言语理解及表达困难,有的患者也可以表现为头晕、走路不稳等,有的患者也可以出现视野方面的改变,比如说出现一侧视野发生缺损等,有的患者也可以出现看东西重影、声音嘶哑等表现。
脑卒中发作之后,患者身体还有出现持久性或永久性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风险。
这些后遗症可以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包括以下方面:1.运动能力受限:脑卒中后遗症可能导致肢体麻木、瘫痪、失去平衡感和运动协调能力下降等问题。
这些影响可能使得患者无法自理,需要他人帮助日常生活。
2.沟通困难:脑卒中后遗症也可能影响语言能力,使患者难以表达思想和听懂他人的语言,造成沟通困难。
百忧解治疗卒中后抑郁障碍疗效观察
百忧解治疗卒中后抑郁障碍疗效观察卒中是老年人常见疾病。
卒中后因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及智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故常伴发抑郁障碍,而抑郁障碍对病情的控制和转归有消极的影响。
本研究对伴发抑郁的卒中患者进行了抗抑郁治疗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
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②符合ICD-10器质性抑郁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7分;③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昏迷,失语,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②既往有精神病史,调查前3个月内应用抗抑郁剂及神经阻滞剂史者;③有自杀行为者。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按性别、年龄、疾病性质、神经功能缺损及抑郁障碍程度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脑出血或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按脑血管病常规治疗方案进行。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百忧解片20㎎,1次/d口服,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抗抑郁剂。
60列患者在入选时及治疗6周时由专人做HAMD、斯堪的那维亚脑卒中量表(SSS)、Barthel指数(BI)评定,并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用配对t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治疗前后HAMD、SSS、BI比较见表2。
2.2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用药不良反应。
3 讨论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它不仅引起许多躯体症状,如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还常伴有各种情感障碍,其中以卒中后抑郁最为常见,已成为脑卒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但在临床工作中,抑郁障碍常常不易被识别,有时即使被识别,也可能没有及时的治疗。
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癫痫共病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
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癫痫共病抑郁患者的临床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症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近年来,拉莫三嗪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作为抗抑郁药物,被广泛用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100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患者口服拉莫三嗪8mg,每天2次;草酸艾司西酞普兰20mg,每天1次。
对照组患者口服安慰剂,每天3次。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为12周。
治疗前后使用抑郁症状量表(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使用脑卒中后抑郁症状评定量表(HAD)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抑郁症状治疗前后的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后的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0%。
结论: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拉莫三嗪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对患者的安全性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拉莫三嗪作为一种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中枢5-HT2A受体和受体再摄取来发挥作用。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则是一种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两者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中具有互补作用,可以提高抑郁症状的缓解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本研究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拉莫三嗪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有效方案。
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该疗效,并研究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增加,而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也随之上升。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指在脑卒中发生后出现的抑郁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以下就是相关研究的综述。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据世界卫生组织抑郁症诊断标准,脑卒中后抑郁症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 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后至少出现了两周的抑郁症状。
2. 抑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为两周以上。
3. 抑郁症状凸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4. 抑郁症状和脑卒中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神经递质、神经元、神经回路等方面的变化。
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主要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患者在脑卒中发生后,会引起脑神经元的免疫反应,释放出一系列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等,最终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
2. 神经变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病理过程主要涉及神经纤维的变性和脑细胞的死亡。
研究表明,神经变性可以导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变化,进而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行为。
3. 神经回路的改变:脑卒中后抑郁症也跟神经回路的改变有关,这些改变包括:大脑皮层-丘脑下核-杏仁体-扣带回路、大脑皮层-脑干-杏仁体回路等,这些神经回路的改变会影响患者的情感处理和认知能力,从而引发抑郁症状的发生。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目前,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1.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经常被用来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
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症状。
心理康复对卒中后抑郁治疗分析论文
心理康复对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康复对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64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常规治疗与心理康复治疗,对照组行基础常规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的hamd评分出现了显著变化。
结论心理康复对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关键词】心理康复;卒中后抑郁;治疗卒中后抑郁是一种情感功能发生障碍的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思维迟缓、情绪低落、活动机能发生减退等[1];卒中后抑郁是一种继发性的抑郁,在发生脑血管的疾病后,容易发病,为脑卒中临床常见的并发症。
本文分析了心理康复治疗对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医院最近收治的64例卒中后抑郁患者, 64例患者均符合卒中后抑郁的诊断标准。
将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
对照组的具体资料如下:男性患者有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53岁至80岁之间,平年龄为56.8岁,病程在7个月至2年之间;观察组患者的具体资料如下:男性患者有18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52岁至81岁之间,平年龄为57.8岁,病程在8个月至2年之间;将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进行统计学检验后发现,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即p值大于0.05。
此外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hamd评分进行统计检验后,发现两组患者的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0.05。
因此,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对照组与观察组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具备可比性的条件。
2 方法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实行基础的脑血管病常规治疗,治疗的内容包括:降颅压、控制危险的致病因素、对患者的脑细胞补充营养及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等。
在保证对观察组患者实行良好的常规治疗基础上,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康复治疗[2]。
患者心理康复的治疗方案具体内容包括:人本主义方面的治疗、认知行为方面的治疗、团体康复方面的治疗、家庭治疗与音乐治疗。
最新卒中后抑郁的诊治PPT课件
4. >5+乙:可能兼有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5. <5+甲:可能兼有Dysthymia
6. <5+乙:可能是Cyclothymia
Zung自评抑郁量表
1.您感到情绪沮丧、郁闷吗? 2.您要哭或想哭吗? 3.您感到早晨心情最好吗? 4.您夜间睡眠不好吗? 早醒吗? 5.您吃饭象平时一样多吗? 食欲如何? 6.您感到体重减轻了吗? 7.您性功能正常吗? 8.您为便秘烦恼吗? 9.您心跳比平时快吗? 10.您无故感到疲劳吗?
有利于识别抑郁症的诊治态度
●接诊时 – 与病人进行眼神接触 – 明确主诉的内容
●一般问诊技巧 – 注意病人的用词 – 注意非语言性的线索 – 及时打断病人无关紧要的罗嗦 – 处理冷场 – 不遗漏病人语气中的线索
●如何提问 – 针对心理方面的导向性问题 – 与心理关系密切的问题 – 了解病人家庭
六、PSD的诊断(5)
(4)性欲低下,甚至全无。
六、PSD的诊断(3)
●对那些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如:部位不定、 性质模糊的慢性疼痛,疲劳,性功能障碍, 睡眠障碍或是激惹性结肠症状等),应高度警 惕该患者可能患有抑郁症。
●当患者具有下列高危因素时更应加以重视: 过去有抑郁发作史、家族成员中有抑郁症患 者、存在应激性生活事件、缺乏社会支持、 过去有焦虑发作史、目前正处于产后时期、 存在物质滥用(如烟、酒、药物)、存在躯体 疾病、单身者、老年人、社会经济情况差、 女性等。
2、反应性机制学说
反应性机制学说:即家庭、社会、生理等 多种影响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 ● Gainolti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SD发生率 最高时并非在卒中的急性期,支持此观点。 ● Shima在对抗抑郁剂研究中发现,抗抑郁 剂的疗效与病人的年龄和配偶状况有明显 的关系,这也反映了PSD的发生并非与神 经递质完全相关。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往往导致患者长期的瘫痪或导致其他严重后遗症。
在康复的过程中,患者也经常面临着抑郁症的困扰。
近年来,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焦虑或是什么都不想做等类似症状。
据研究发现,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非常高,其主要原因是受损脑区的化学信号在脑内的不平衡。
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这两个方面。
在药物治疗方面,大部分医生选择使用抗抑郁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影响脑内的神经递质,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一些抗癫痫药物、镇静药物和睡眠药物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并且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指示来使用。
在心理治疗方面,有认知行为治疗(CBT)、白羊教育(SEE)、支持性治疗等治疗手段。
对于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心理治疗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通过受训的治疗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技能、认知重构和修补支持,患者可以逐渐重建自己的生活,并减轻他们的症状。
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外,一些其他的治疗手段也会被应用到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中。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物理治疗也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此外,音乐治疗、艺术治疗等非传统的治疗方式也被一些医生所采用,通过这些治疗方式,可以使患者感到更加放松和愉快,从而缓解他们的抑郁症状。
在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有望应用到脑卒中后抑郁症研究之中。
例如,一些基于脑刺激的治疗方式,如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已被证明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效。
此外,一些neurofeedback治疗方案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这些治疗手段都使用了神经调节技术,通过直接操纵脑部信号来调节脑内化学物质的平衡,有望能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
总之,脑卒中后抑郁症是常见的疾病,它会给患者造成重大的困扰,也需要我们更加严谨和科学地研究它的成因及治疗方法。
艾司西酞普兰和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差异
艾司西酞普兰和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差异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患者带来多种后遗症,其中抑郁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艾司西酞普兰和舍曲林两种药物。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两种药物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差异,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药物简介1. 艾司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SSRI),通过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来增加5-羟色胺的含量,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
它在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副作用相对较轻,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2. 舍曲林二、作用机制艾司西酞普兰主要通过选择性地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来增加5-羟色胺的含量,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
与其他抗抑郁药物相比,艾司西酞普兰的选择性更强,副作用相对较轻,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舍曲林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来增加它们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从而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
舍曲林的作用机制复杂,不仅与5-羟色胺有关,还涉及到去甲肾上腺素,因此其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相对较多。
三、临床疗效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艾司西酞普兰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
它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还能改善其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而且,艾司西酞普兰相对副作用较小,患者耐受性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四、安全性和耐受性五、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和舍曲林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常用的药物,它们在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艾司西酞普兰主要通过选择性地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来增加5-羟色胺的含量,疗效良好,安全性和耐受性较高;而舍曲林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来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较好,但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差。
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奥氮平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奥氮平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究奥氮平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7月—2017年4月收治的符合脑卒中后抑郁入选标准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人,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脑血管治疗下服用舍曲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外加服用一定小剂量的奥氮平,治疗一个月后通过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巴氏指数量表(MBI)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评分情况以及各自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奥氮平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HAMD、MBI、CSS评分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5)。
结论:奥氮平联合舍曲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在临床上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临床检测显示该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忧郁状况,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关键词】奥氮平;舍曲林;脑卒中后抑郁【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077-02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后并发症。
一般多指中风或脑血管患者在发病2月到1年内产生的器质性情感障碍[1],该病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一般认为其发病是由于缺血性病变导致脑内生物胺的利用度有所降低,例如脑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分泌减少[2]。
PSD按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两种类型。
如果该病不给予重视和及时治疗,将可能严重影响患者及周围亲戚的生活质量,该病也可能提高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以及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临床上及早诊断该疾病并给予相应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对我院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取奥氮平联合舍曲林的疗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6年7月—2017年4月收治的符合脑卒中后抑郁入选标准的86例患者,其中男患者40例,女患者46例,年龄为50~80岁,平均年龄为(73.65±9.5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人。
缺血性脑卒中NIHSS评分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NIHSS评分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脑组织受到缺血性损伤所致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通常通过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来进行评估,而抑郁则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文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NIHSS评分与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一、缺血性脑卒中NIHSS评分NIHSS评分是用于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一种常用评估工具,包括了意识、眼运动、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和语言等方面的评分项目,总分范围为0-42分。
NIHSS评分高低反映了患者脑卒中的严重程度,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脑功能受损越严重。
二、脑卒中后抑郁脑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患者出现的一种情绪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济、自我评价下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据统计,脑卒中后大约有30%-50%的患者出现抑郁症状,且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表明了NIHSS评分与脑卒中后抑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些研究发现,高NIHSS评分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即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其后抑郁的风险也越高。
而且,一些研究还发现,脑卒中后抑郁与NIHSS评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时间相关性,即患者在脑卒中后3个月内出现抑郁的风险与脑卒中时的NIHSS评分有一定的关联。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与其出现抑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四、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那么,为什么NIHSS评分与脑卒中后抑郁之间存在相关性呢?有研究认为,脑卒中后抑郁可能与大脑局部损伤、神经递质的改变、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查不 合作者 。
1 2 病 例分组及 治 疗方 法 . 根据 治 疗方 案 的 不 同
分为对 照组 5 4例 , 给予脑 卒 中常规神经 系统药 物及 支 持治疗 ; 治疗 A组 6 6例 , 对 照组 基础 上 给予 金 在
应 性抑 郁状态 。P D可延缓 卒 中后 神经功 能缺 损 的 S 恢复 , 可导致患 者生存 质量 和生 活满意度 下 降 J 。 金纳 多为 银 杏 提 取 物 , 要 成 分 为 黄 酮类 、 主 萜
注: 与治疗前 比较 , P<0 0 ; . 1 与对照 组 比较 , P<0 0 ; . 5 与治
疗 C组 比较 , P< .5 0 0
院收治 的 2 3例 P D患 者 为研 究 对 象 , 中男 16 3 S 其 4 例、 8 女 7例 , 年龄 4 8 ( 0 3±4 2 岁 , 2~ 3 6 . . ) 均符 合第
采 用 H MD量表评 定抑郁 症状 。 A
0 0 ) 帕 罗 西 汀组 低 于 对 照 组 ( 0 0 ) 结论 .5 ; P< .5 。 中 图分 类 号 : 73 3 R 4 . 文献 标 志 码 : B
治疗 2周后 , 各组 H M A D评 分均较治疗前 降低 ( P<
00 ) 金纳多 + 五加组 和舍 曲林 +尼 莫地平 组治 疗后 无统 计 学差 异 , 均较 帕 罗西 汀组 和对 照组 降低 ( .5 ; 刺 但 P<
几 种 方 案 对 P D均 有 较 好 疗 效 。 S 文章 编 号 :0 22 6 2 1 )80 2 -2 10 — X(0 0 7 - 40 6 0
关键 词: 脑血管意外 ; 抗抑郁药 ; MD评分 ; HA 刺五加 ; 曲林 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探析
【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后抑郁的药物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对照组给予舍曲林治疗,疗程为1-6周,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汉密顿评分。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汉密顿评分于治疗后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相较于舍曲林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表现也较轻微。
结论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相较于舍曲林治疗,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卒;文拉法辛;舍曲林;不良反应
脑卒中后抑郁是一种临床高发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病患后并发
的疾病,如果对此病症的治疗不够及时彻底,影响的不仅是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极大的危害,增加了脑卒中的病死率[1]。
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是非常重要的。
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是一种起效快,抗焦虑和抑郁的双重功能抗抑郁制剂,同时其有较好的依存性和安全性,对于脑卒中的预后及其后期康复都有重要意义。
本次的研究对比了脑卒中后期的综合治疗中的盐酸文拉法缓释片和舍曲林的治疗效果和不
良反应发生率,旨在为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相应的合理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10月于本院
治疗的脑卒中后患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
选定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75.89±11.55)岁;病程(18.45±7.56)个月。
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例数相等的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于所选取的患者的脑卒中均符合对这一病症的诊断标准,同时经ct或mri证实,两组所选取的患者其抑郁障碍符合诊断标准,同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大于17(p>0.05).排除了对药物敏感者,患病前存在行为过激者,肝肾功能受损以及对酒精和药物有心因性依赖的患者。
1.2 方法在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口服文拉法辛缓释片和舍曲林。
其中文拉法辛缓释片的初始剂量为37.5mg/d,舍曲林的初始剂量为25mg/d。
疗程中观察患者的各项反应,并给予相应的数据考察,并于6周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断应用hamd评定,评定时间为治疗前与治疗后的1周、2周、4周、6周末,在6周末,行hamd减分率判定,减分率大于70%为治愈,大于50%有效,大于25%为进步,小于25%为无效,在治疗前与治疗后行血尿常规检查以及肝肾功能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全部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对比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以p0.05),治疗后,在起始1周末,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hamd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χ±s)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
1周末 2周末 4周末 6周末
观察组 30 23.8±5.8 15.3±6.1 11.5±7.6 10.7±5.5 8.7±6.5
对照组 30 24.1±7.5 23.1±6.6 16.7±8.3 13.2±4.7 10.3±7.4
x2值 10.66 21.07 11.22 10.89 9.77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不良反应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因严重的不良反应退出试验的病例,观察组3例出现不良反应,2例为头晕其中多例伴有口干,停药后相伴症状消失;对照组6例出现不良反应,3例恶心、头晕,4例视物有轻微模糊。
停药后,相应症状消失。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患病后所并发的情感障碍[2]。
其发病机制,现今多认同为中枢神经系统之中的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的代谢障碍。
患病后对于大脑皮层有极大的损伤,致使皮层下结构的丰富的神经细胞受损,进而对于脑卒中后期的康复极为不利,致残及致死率较高。
此外,对于脑卒中后的社会环境也给予病患一定的心理压力。
国内数据统计,脑卒后抑郁的发病率达到25%-49%[3],同时,国外数据的统计中其致病率为25%-76%,但多在35%-55%区间[4]。
对于患者的综合治疗不排除物理治疗方式,即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重组机能,调整其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可塑造性。
同时主要对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5-羟色胺(5-ht)两者的代谢率是否存在障碍具有密切的联系[5-6],对于脑卒后抑郁的药物治疗,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同舍曲林均为抗抑郁制剂,其中,舍曲林的临床表现为情绪兴奋、胃肠道有不适反应,些许激越状态,但是药物相对而言不十分稳定,安全性相对没有确定保证。
对于药物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别于舍曲林等抗抑郁剂,其在抗抑郁的同时,也具有抗焦虑的功效,经数据统计,观察组的用药,盐酸文拉法缓释片的安全性和治疗的依从性能要更好。
总之,对于脑卒后抑郁的治疗不仅仅能辅助患者提高其病后的生活质量,完善其身心健康,同时也对于患者的脑卒后的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治疗中,在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之外,还要结合药物及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在药物治疗的方案选择上,推荐对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这一一线用药的应用,在对比其同舍曲林的临床应用的疗效来看,其较好的抗焦虑和抗抑郁性,以及其较好的安全性和依从性,从而降低脑卒后这一病症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keller mb,pinder rm.the role of mirtazapine in the pharmacotherapy of depression[j].j clin psychiatry,2008,
61(3):609-610.
[2]周盛年,于会艳,刘沥青,等.脑卒中后抑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17(4):154.
[3]杜海霞,郭芳,郭素琴,等.文拉法辛与氟西汀治疗儿童抑郁症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70-71. [4]刘永珍,龙洁.卒中后抑郁状态对预后的影响及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1,9(4):245-247.
[5]贾艳滨.周迁璋.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24(6):66-70.
[6]石在红,陶书龄.脑卒后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5(4):386-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