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马醉木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大八角根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槐花、沉香、白芷摘要:本文通过对槐花、沉香、白芷等药用植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探究其主要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对槐花进行了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制备和分析,发现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物质和皂苷类物质,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症等作用;对沉香进行了挥发性成分和不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发现其挥发性成分中含有丰富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镇静和麻醉作用,而不挥发性成分中则含有较多的黄酮类物质和单萜类物质,具有抗菌和抗肿瘤作用;对白芷进行了挥发性成分和不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发现其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芳香烃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抗炎症作用,而不挥发性成分中则含有较多的黄酮类物质和挥发油,具有抗氧化和镇痛作用。
关键词:槐花、沉香、白芷、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目的和意义:药用植物是一种自然的、安全、有效的药物来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研究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对于深入了解其药用价值、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了槐花、沉香、白芷三种药用植物,通过对其化学成分的分析,探究其主要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旨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本文选取常用的提取方法和分析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具体方法如下:1. 槐花:分别采用乙醇和水提取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分析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
2. 沉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沉香的挥发性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分析不挥发性成分。
3. 白芷:分别利用水蒸气蒸馏提取白芷的挥发性成分和乙醇提取不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HPLC-MS)分析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 槐花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
2. 沉香的挥发性和不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
3. 白芷的挥发性和不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
香料植物药用价值的化学分析研究
香料植物药用价值的化学分析研究香料植物被广泛用于食品、香水、保健品等领域。
除此之外,它们还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在草药医学中,香料植物通常应用于中药配方之中,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这些香料植物的药用价值,并介绍一些已有的化学分析研究。
一、胡椒胡椒是香料植物中应用最广泛的植物之一。
它的果实中含有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化学物质,如多种清凉镇痛剂、消炎剂、抗氧化剂等。
据研究,胡椒所含的香豆素类物质具有抗菌的作用。
此外,胡椒中的物质还能促进消化、改善食欲等。
因此,胡椒在医药和保健食品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丁香丁香是另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香料植物。
它主要含有丁香酚、丁香醛、丁香油等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具有镇痛、消炎、抗菌等多种药用效果。
丁香可以在治疗口腔疾病、肺炎、季节性感冒等症状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此外,丁香还能用于改善消化、驱虫、调节经期等。
三、肉桂肉桂是一种常用的香料,也是一种重要的草药。
它含有多种香精油、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等。
研究显示,肉桂能够降血脂、抗炎、抗氧化、抗菌等。
因此,它在治疗风湿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肉桂还可以改善肠胃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
四、姜黄姜黄是一种草本植物,是中草药配方里经常使用的成分之一。
姜黄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姜黄素,这种物质具有消炎、抗氧化、解毒等效果。
此外,姜黄还可以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支气管炎、肝炎等一些慢性疾病。
另外,姜黄还具有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胆固醇等效果。
五、丝柏丝柏是一种草本植物,其果实中含有鞣酸、木质素、黄酮类化合物等多种药用物质。
丝柏可以用作中药配方中的成分,特别是在治疗肝炎、腰肌劳损、头痛等疾病时有良好的效果。
此外,丝柏还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因此,丝柏也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香水等领域。
虽然香料植物在药用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化学成分的种类和作用机理仍有待深入探究。
因此,许多学者对这些植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八角枝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八角枝叶的化学成分研究八角枝叶(也称桂皮小叶属,学名为Ailanthus altissima)是一种常见的树种,多延年生,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八角枝木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其叶、枝、根等部位具有多种作用。
本文详细论述了八角枝叶的化学成分研究的研究内容,供有兴趣的人参考。
1.角枝叶中营养成分研究八角枝叶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植物,其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研究发现,八角枝叶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其中主要成分为醣蛋白、谷蛋白和豆粕蛋白,比例分别为14.1%、10.8%、9.9%,在这些蛋白中新陈代谢物质(如抗坏血酸、α-亚麻酸、硫氨酸和维生素B2)的比例很高,从而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体力。
此外,八角枝叶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矿物质也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八角枝叶中的活性成分研究除了以上的营养成分,八角枝叶还含有一些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药用功能。
例如研究发现,八角枝叶中含有大量的酚类物质,如大部分酚类物质可以抑制炎症,有助于抵抗病毒感染。
此外,八角枝叶中还含有芦丁、鞣花酸、芦丁醋和巴豆醛等,这些成分可以抗氧化,抑制细胞损伤,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3.八角枝叶的药用功能根据上述研究,八角枝叶具有多种药用功能,可以用于治疗不同病症。
根据临床实践,八角枝叶可以用于治疗痢疾、腹泻、头晕、发热、胃痛、咳嗽等疾病。
研究发现,饮用八角枝叶茶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血糖水平,减轻糖尿病症状。
此外,八角枝叶还可以用于抗肿瘤、抗癌等药物的研究方面。
综上所述,八角枝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具有多种药用功能,能够治疗多种疾病。
然而,还有许多研究需要去探索,比如八角枝叶中不同成分的功效、安全性及抗肿瘤等方面,因此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
八角枝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八角枝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近年来,八角枝叶,又名小叶八角枝,又称香茅,己在药膳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深入地研究八角枝叶的药用价值,本文对其主要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八角枝叶可分为四类化学成分:有机酸、香豆素、酚类物质和香豆醛类物质。
有机酸是八角枝叶最主要的化学成分,它可以改善肠胃功能,调节肠胃酸碱平衡,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消化,增强消化能力,防止发生腹泻,同时还可以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
香豆素是一种抗氧化剂,能够预防由自由基引起的损伤。
它可以防止肝细胞损伤,有助于肝脏保护,从而预防肝炎和肝癌等疾病。
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香豆醛类物质具有抗炎、抗过敏,抗菌和抗氧化等作用,可以预防感冒、改善呼吸道疾病、抑制细菌分泌物,以及促进健康的皮肤和毛发生长等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八角枝叶具有多种有益的作用,其中有机酸、香豆素、酚类物质和香豆醛类物质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八角枝叶可作为有益的保健品,可以预防许多疾病,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八角枝叶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本文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可以为其的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发掘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本文对其主要的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充分了解其药用价值。
未来,人们可以借助新技术更深入地了解这种草药,从而更好地
开发其药用价值。
杜鹃花科马醉木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杜鹃花科马醉木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姚广民;翟慧;汪礼权;秦国伟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论文》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综述了杜鹃花科马醉木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木藜芦烷及其相关二萜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7页(P13-19)
【作者】姚广民;翟慧;汪礼权;秦国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石家庄制药集团药物研究院暨中奇制药技术(石家庄)有限公司;泰山医学院护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6
【相关文献】
1.新木姜子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管月清;陈红梅;孙凌峰
2.黄牛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林贵贤;秦立红;贺震旦;欧阳明安
3.美登木属植物三萜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J], 张秀云;冯俊涛;张兴
4.杜鹃花科马醉木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J], 姚广民;翟慧;汪礼权;秦国伟
5.杜鹃花科的那些小铃铛——马醉木 [J], 江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七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七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摘要】:本文对七种药用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苦楝Meliaazedarach、羌活Notopterygiumincisum、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卵叶海桑Sonneratiaovata、臭椿Ailanthusaltissima和鸦胆子Bruceajavanica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
运用波谱学技术(尤其是2DNMR)、化学转化、单晶衍射及相关分子模型理论计算等手段总共鉴定了106个具有不同结构的天然化合物(包括30个三萜、11个柠檬苦素、21个甾体、19个香豆素、10个倍半萜、3个黄酮、6个苯丙素类化合物、4个烯炔类化合物以及联苯类化合物2个)。
其中新化合物37个。
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激活衰老抑制基因klotho启动子的功能;部分化合物显示很好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对呋哺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探讨,并用流式细胞仪等手段对它们进行了一定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机理研究。
本毕业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简要如下:1)从楝科楝属植物川楝的果实中分离并鉴定出35个单体化合物(1-35),包括四环三萜16个、柠檬苦素11个、甾体8个。
其中新化合物17个,包括12个新的四环三萜(1-12),4个新的柠檬苦素(25-35)和1个新的甾体(13),化合物meliaseninsI(1)最终通过X-ray单晶衍射法确定其立体结构。
对部分带过氧键的化合物进行了一定的生物合成途径探讨。
大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杀虫活性及体外细胞毒作用等生物活性测试。
结果表明:化合物1-10,13-17和22对人骨肉瘤细胞U20S及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株均显示较好的抗细胞增殖作用。
2)苦楝为楝科楝属另一植物,本文对其茎皮和树叶分别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
从其茎皮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16个(10个甾体和6个三萜),其中新化合物4个,包括2个新的四环三萜和2个新的甾体和1个新的天然来源淄体,化合物21,24-cycloeupha-7-ene-3β,16β,21α,25-tetrol(36)为一个鲜见的侧链带一五元碳环的四环三萜,其相对立体结构最终通过密度函数理论[DensityFunctionalTheory(DET)]计算结合NMR技术来确定。
木麻黄树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木麻黄树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木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树皮中富含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作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木麻黄树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抗肿瘤活性是指物质对抗癌活性的能力,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
木麻黄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这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研究表明,木麻黄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异黄酮、黄酮醇等。
这些化合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合成、阻断细胞周期等机制来发挥抗肿瘤活性。
此外,木麻黄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还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即通过促使癌细胞自毁来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除了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木麻黄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生长和扩散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这些营养物质和氧气通过肿瘤血管供应给肿瘤细胞。
木麻黄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干扰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从而剥夺肿瘤细胞所需的营养和氧气,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木麻黄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氧化应激是一种导致DNA损伤、细胞功能异常的机制,它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木麻黄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的程度,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从而发挥抗肿瘤活性。
【第一段:概述木麻黄树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总的来说,木麻黄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抗肿瘤活性,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
这些活性部分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合成、阻断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的。
此外,木麻黄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细胞受到氧化应激的损伤。
美丽马醉木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大八角根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美丽马醉木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大八角根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本论文包括美丽马醉木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和大八角根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两部分。
美丽马醉木(Pieris formosa)为杜鹃花科(Ericaceae)马醉木属(Pieris D. D on)植物,别称兴山马醉木、长苞美丽马醉木、泡泡花、红蜡烛树,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尼泊尔、不丹、印度。
生于海拔900~2300米的灌丛中。
美丽马醉木全株有毒人畜误食,会导致昏迷、呼吸困难、运动失调。
叶子和根作为传统民间中药可以治疗由于中暑引起的呕吐腹泻和疥疮,也可作为农药杀灭害虫。
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对美丽马醉木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萜类、酚苷、甾体、苯丙素类以及一些含氮化合物。
为了进一步了解美丽马醉木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对美丽马醉木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从中共分离得到60个化合物,其中二萜类化合物17个(1*-10*,11-17)、降倍半萜2个(18-19)、三萜类化合物2个(20-21)、黄酮类化合物14个(22-35)、木质素类化合物4个(36*-37*,38-39)、苯丙素类化合物5个(40-44)以及其他类化合物16个(45-60),其中新化合物12个(*标记为新化合物)。
通过波谱学分析和化学方法确定了上述60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pieristoxin L-U (1*-10*), grayanoside D (11)、rhodo molin Ⅰ (12)、pieristoxin H (13)、grayanotoxin Ⅱ (14)、pierisformoside B (15)、grayanoside C (16)、bis-deacetylkalmitoxin-VI (17)、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 (18)、(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3-O-β-D-glucopyranoside(19)、oleanolic acid (20)、betulinic acid(21)、(+)-catechin(22)、(2R,3S)-3,3’,4’,5,6,7,8-heptahydroxyflavan (23)、Dulcisflavan (24)、(2R,3R)-dihydro quercetin(25)、phlorizin(26)、asebotin (27)、3-hydroxyasebotin (28)、quercitri n (29)、afzelin (30)、kaempferol-3-O-β-D-glucoside (31)、hirsutrin (32)、apigeni n-7-O-β-glucopyranoside (33)、quercetin-3-O-β-L-arabinopyranoside (34)、quercetin-3-O-D-xylopyranoside (35)、8R-2,4-dimethoxy-3,3’,5’3hydroxy-8-hydroxy methyl-9’-O-β-buckthorn indican-9-4’-lignan (36*)、(7R,8R)-4-dimethoxy-3,3’,5’-dihydroxy-8-hy droxy methyl-9’-O-β-buckthorn indican-9-4’-lignan (37*),(7S,8R,7’E)-4-hydroxy-3,5’-dimethoxy-4’,7-epoxy-8,3’-neolign-7’-ene-9,9’-diol-methyl ether (38)、pinoresinol (39)、1-(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2,3-triol (40)、2,3-dihydroxy-l-(4-hydr 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1-one (41)、3-(3,4-dihydroxyphenyl)-1-propanol (42)、4-(3-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l (43)、4-(3-hydroxypropyl)-2,6-dimethoxyp henol (44)、Butan-2-O-β-D-glucopyranoside (45)、(3R,5R)-3-hydroxy-5-hexanolide(46)(3S,5S)-3-hydroxy-5-hexanolide (47)、benzyl-O-β-D-glucopyranoside (48)、(E)-4-(2-hydroxyvinyl)phenol (49)、4-ethoxy-2,3-dihydroxybutanoic acid (50)、syra ngalde hyde (51))、4-hydroxy-3,5-dimethoxy-benzoic acid (52)、5-methylbenzene-1,3-diol (53)、4-(2-hydroxyethyl)phenol (5)、dibutyl phthalate (55)、orcinol gluc oside (56)、4-(2-hydroxyethyl)benzene-1,2-diol (57)、3,5-dihydroxy-2-hydroxymeth yl-4H-pyran-4-one (58)、3-hydroxy-2-hydroxymethyl-4H-pyran-4-one (59)、3,5-dihydroxy-2-methyl-4H-pyran-4-one (60)。
木麻黄树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
木麻黄树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木麻黄树(学名:Ephedra sinica Stapf.)是一种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
其枝叶和树皮中富含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即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作用,对于药物和保健品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木麻黄树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相关的活性研究。
首先,木麻黄树皮中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麻黄素、去甲麻黄素、异麻黄素等。
这些化合物在药物和保健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化学合成和天然提取的方式获取这些黄酮类化合物。
化学合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有机合成反应将简单的化合物转化为目标化合物。
例如,利用苯丙酮类化合物作为起始原料,经过羟醛缩合、氧化等一系列反应,可以合成麻黄素和去甲麻黄素。
另外,利用对硝基苯甲酸和乙酰丙酮为起始原料,通过环氧化、还原、酸催化等步骤可以合成异麻黄素。
这些合成方法不仅能够高效地合成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以调整合成路线和反应条件,以达到更好的合成效果。
除了化学合成,天然提取也是获取木麻黄树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溶剂提取木麻黄树皮中的有效成分,如乙醇、水、醚等。
提取液经过浓缩、分离、纯化等步骤得到纯净的黄酮类化合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取过程中需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溶剂,以保证提取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活性研究方面,木麻黄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展示了广泛的生物活性。
一些研究表明,麻黄素具有强烈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引起的损伤。
去甲麻黄素则被认为具有抗菌和抗病毒活性,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异麻黄素在抗肿瘤研究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它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
这些活性表明木麻黄树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物研发和健康保健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木麻黄树皮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
麻花秦艽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环烯醚萜含量测定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麻花秦艽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环烯醚萜含量测定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麻花秦艽是一种常用于中药制剂的中药材,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近年来,对麻花秦艽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环烯醚萜含量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和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麻花秦艽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环烯醚萜含量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研究将分别从麻花秦艽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环烯醚萜含量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化学成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手段,对麻花秦艽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包括多种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生物活性测试:采取体内和体外的方法,对麻花秦艽的多种生物活性进行评价,包括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的研究。
(三)环烯醚萜含量测定:采用气相色谱法、固相微萃取技术等方法,对麻花秦艽的环烯醚萜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三、研究预期结果:经过本次研究,可获得麻花秦艽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环烯醚萜含量等方面的详细数据,并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预期结果:(一)明确麻花秦艽的主要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
(二)探讨麻花秦艽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对其药理作用的贡献。
(三)提高麻花秦艽的开发利用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研究计划与时间安排:(一)前期调研、文献查阅:1个月。
(二)药材采集和样品制备:2个月。
(三)化学成分分析:4个月。
(四)生物活性测试:4个月。
(五)环烯醚萜含量测定:3个月。
(六)数据统计和分析、撰写论文:3个月。
总计完成时间:17个月。
五、研究的难点和创新性:(一)麻花秦艽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非常复杂,研究难度较大。
(二)环烯醚萜类成分在麻花秦艽中含量较低,测定精度和准确性有一定的挑战。
(三)本次研究将对麻花秦艽的生物活性和环烯醚萜含量等方面进行系统探究,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践应用价值。
植物淹水胁迫的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
植物淹水胁迫的生理学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洪涝灾害频发,植物淹水胁迫问题日益凸显。
植物淹水胁迫是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处于淹水或水淹环境下,受到水分过多、氧气供应不足等压力,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生长发育受阻的现象。
近年来,关于植物淹水胁迫的生理学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深入理解植物逆境响应机制、提高植物耐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旨在综述当前植物淹水胁迫生理学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不同植物种类在淹水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适应策略,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植物耐淹性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淹水胁迫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淹水胁迫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植物的生长、代谢、能量转换以及抗逆性等多个方面。
在淹水环境下,植物的根系首先受到影响,由于水淹导致土壤中的氧气含量降低,根系的呼吸作用受阻,有氧呼吸转变为无氧呼吸,产生乙醇等有害物质,对根系细胞造成损伤。
淹水胁迫还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由于淹水环境中光照不足,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导致光合产物的减少,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淹水胁迫还会影响植物体内的激素平衡,导致植物生长调节失衡,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在能量转换方面,淹水胁迫会导致植物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功能受损,影响植物的ATP合成和能量供应。
淹水胁迫还会影响植物的抗逆性,使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和害虫的侵袭。
因此,研究淹水胁迫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对于揭示植物耐淹机制、提高植物耐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淹水胁迫下植物生理过程的分子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提高植物的耐淹能力。
三、植物对淹水胁迫的适应机制淹水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然而,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发展出了一系列适应淹水胁迫的机制。
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形态学适应、生理生化适应和分子生物学适应等方面。
形态学适应:植物通过调整其根系的形态和分布来适应淹水环境。
马蔺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马蔺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孟宇;谢国勇;石璐;秦民坚【摘要】马蔺[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Fisch.) Koidz.]为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传统的药用植物资源,主要含黄酮类、苯醌类和芪类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保肝等生理活性.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调研,从马蔺的名称考证、用途、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对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野生植物资源》【年(卷),期】2017(036)003【总页数】8页(P42-49)【关键词】马蔺;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作者】孟宇;谢国勇;石璐;秦民坚【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学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R285马蔺[Iris lactea Pall.var.chinensis (Fisch.) Koidz.]为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外包有大量致密的红紫色折断的老叶残留叶鞘及毛发状的纤维;须根粗而长,黄白色,少分枝;叶基生,坚韧,条形或狭剑形,顶端渐尖,基部鞘状,带红紫色,无明显的中脉;花茎光滑,草质,披针形,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内包含有2~4朵花;花乳白色,花被管甚短,长约3 mm,外花被裂片倒披针形,顶端钝或急尖,爪部楔形,内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花药黄色,花丝白色;蒴果长椭圆状柱形,有6条明显的肋,顶端有短喙;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棕褐色,略有光泽[1]。
大戟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大戟根化学成分的研究大戟根是一种古老的中草药,它多用于治疗肝脏疾患,具有明显的药效。
近年来,研究者按照良方的基础理论,从中草药的大戟根中分离出许多活性成分,其中包括多种挥发油,其中的主要成分是大戟脑,大戟醇,大戟内酯和大戟素,以及包括天然香豆素,香豆醇,甾醇,花青素,茶碱和卵磷脂在内的衍生物。
大戟根的药效主要源于其中的有效成分,根据多年来研究发现,其中最有活性的成分是大戟脑,该物质具有极强的抗氧化,保护肝脏,促进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抗肿瘤和抗菌作用。
另外,大戟内酯也具有降低血脂,抗凝血作用,可以改善循环系统。
此外,大戟根中还含有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其中维生素以维生素E的含量最高,主要起到抗氧化和保护细胞的作用,而氨基酸更多用于支撑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确保机体营养均衡。
大戟根的研究对于更深入了解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多重技术已经用于研究大戟根的组成及其有效成分,如气相色谱-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确定大戟根的化学结构,并研究其药理活性。
根据研究发现,大戟根的有效成分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外,还含有大量的衍生物,如醣类,多通道蛋白水解物,分子杂质,脂质类等。
大戟根中的有效成分分布不均,其中大戟脑是主要成分,而且大戟内酯和大戟醇含量也比较高,但特定部位(如叶子)中含量会显著提高,而在另一些部位(如茎)中含量则会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研究大戟根的化学成分对于更深入了解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要采取更多的研究手段,如药理学实验,抗病毒和抗肿瘤实验等,来全面了解大戟根的药理活性。
另外,在以上研究中,还需进一步研究大戟根的药效分布,确定有效成分的存在部位及其特殊功能,为提高大戟根治疗效果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两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摘要:本文旨在对两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方法查找,我们选取了鼠尾草和丹参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化学成分,我们得到了鼠尾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和多酚类化合物,而丹参则主要成分为丹参素和丹酚酸B等。
在生物活性研究中,我们发现鼠尾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而丹参则具有降脂、保护心血管、抗血小板凝集和促进血管生成等生物活性。
这些发现对深入研究和开发这些植物的药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鼠尾草;丹参;化学成分;生物活性正文: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植物作为天然的药物资源,其药理活性和化学成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鼠尾草和丹参作为常见的药用植物,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被广泛应用。
对它们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挖掘和开发它们的药用价值,并为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鼠尾草,即龙骨草、香草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唇形科。
其叶子和花朵均可入药,具有祛风镇痛、消肿止痛、抗氧化、抗菌和抗凝等作用。
文献报道鼠尾草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和多酚类化合物,其中挥发油中富含橙皮烯、α-蒎烷、香叶醛等成分,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儿茶素、黄酮类和苯丙素等。
研究表明,鼠尾草的多酚类化合物是其抗氧化和抗炎的主要机制,而挥发油则具有抗菌和抗肿瘤的作用。
丹参,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属唇形科。
其根部为主要药材,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抗血小板凝集、抗氧化、抗心血管病等药理活性。
文献报道丹参的主要成分为丹参素、丹酚酸B、丹参酮I等,其中丹参素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研究表明,丹参的生物活性主要与其多种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有关。
三、研究方案鼠尾草和丹参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植物材料的采集和鉴定。
采集鼠尾草和丹参的地上部分或根部,进行鉴定和干燥。
草木樨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
草木樨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草木樨是常见的一种草本植物,也被称为辛夷、金木樨等。
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中药中常被用作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开窍醒脑等功效。
除了药用价值,草木樨的化学成分也备受研究。
本文将介绍草木樨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1.草木樨的化学成分草木樨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主要成分有苯乙烯类、芳香酮类、萜类化合物等。
其中,苯乙烯类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0%以上,芳香酮类成分占20%左右,萜类化合物占10%左右。
苯乙烯类成分包括肉桂醛、香叶醇、樟脑等,芳香酮类成分包括樟脑酮、香叶酮等,萜类化合物包括β-谷甾烯、β-镰状叶酸等。
此外,草木樨中还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游离氨基酸等。
2.草木樨的生物活性2.1抗氧化作用草木樨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对体内自由基具有清除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草木樨提取物可以有效地提高体内抗氧化能力,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
2.2抗菌作用草木樨提取物对多种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此外,草木樨提取物还对几种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2.3镇痛作用草木樨挥发油和提取物对镇痛有一定的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草木樨挥发油可以抑制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所引起的疼痛反应。
此外,草木樨提取物还可以减轻炎症所引起的疼痛。
2.4神经保护作用草木樨中的化合物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
一些研究发现,草木樨提取物可以预防胆碱能神经元损伤,并有助于提高记忆力。
3.草木樨的临床应用由于草木樨具有抗氧化、抗菌、镇痛、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其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草木樨已被用于治疗流感、咳嗽、头痛等疾病。
此外,由于草木樨对神经系统产生保护作用,还被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4.总结草木樨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一直备受研究。
目前,已发现草木樨含有苯乙烯类、芳香酮类、萜类化合物等多种化合物,且具有抗氧化、抗菌、镇痛、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
马醉木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
㊀Guihaia㊀Feb.2024ꎬ44(2):327-332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2210074李慧娟ꎬ全伟ꎬ罗娥娥ꎬ等ꎬ2024.马醉木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J].广西植物ꎬ44(2):327-332.LIHJꎬQUANWꎬLUOEEꎬetal.ꎬ2024.DiterpenoidswithacetylcholinesteraseinhibitoryactivityfromPierisjaponica[J].Guihaiaꎬ44(2):327-332.马醉木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李慧娟1ꎬ2ꎬ全㊀伟3ꎬ罗娥娥2ꎬ秦徐杰2ꎬ华㊀燕1∗(1.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ꎬ昆明650224ꎻ2.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ꎬ昆明650201ꎻ3.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ꎬ昆明650021)摘㊀要:为研究马醉木叶中的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ꎬ该研究根据薄层色谱显色特征ꎬ使用硅胶㊁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ꎬ并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分析且结合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对比ꎬ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ꎬ同时采用Ellman法首次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ꎮ结果表明:从马醉木叶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二萜化合物ꎬ分别是pierisformosideF(1)㊁3 ̄epi ̄grayanotoxinⅩⅧ(2)㊁3 ̄epi ̄grayanotoxinB(3)㊁asebotoxin ̄X(4)㊁pierisformosinB(5)㊁asebotoxinⅢ(6)㊁rhodojaponinⅢ(7)和pierisformosinC(8)ꎮ其中ꎬ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ꎬ化合物8表现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ꎮ综上表明ꎬ马醉木中含有丰富的二萜成分和活性成分ꎮ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马醉木的化学成分多样性ꎬ为其后续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ꎬ也为寻求更多的活性成分提供了借鉴ꎮ关键词:杜鹃花科ꎬ马醉木ꎬ二萜ꎬpierisformosideF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中图分类号:Q946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3142(2024)02 ̄0327 ̄06DiterpenoidswithacetylcholinesteraseinhibitoryactivityfromPierisjaponicaLIHuijuan1ꎬ2ꎬQUANWei3ꎬLUOEe2ꎬQINXujie2ꎬHUAYan1∗(1.KeyLaboratoryforForestResourcesConservationandUtilisationintheSouthwestMountainsofChinaꎬMinistryofEducationꎬ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ꎬKunming650224ꎬChinaꎻ2.StateKeyLaboratoryofPhytochemistryandPlantResourcesinWestChinaꎬKunmingInstituteofBotanyꎬChineseAcademyofSciencesꎬKunming650201ꎬChinaꎻ3.YunnanRuralScienceandTechnologyServiceCenterꎬKunming650021ꎬChina)Abstract:InordertoinvestigatethediterpenoidcomponentsfromtheleavesofPierisjaponicaandtheiracetylcholinesterase(AChE)inhibitoryactivitiesꎬwiththeaidofthin ̄layerchromatographycolorcharacteristicsꎬsilicagelꎬMCIandsemi ̄preparativehigh ̄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technologyꎬthetargetconstituentswereisolated收稿日期:2023 ̄03 ̄1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000202)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0377)ꎻ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01AW070010)ꎮ第一作者:李慧娟(1997 ̄)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ꎬ(E ̄mail)2544148341@qq.comꎮ∗通信作者:华燕ꎬ博士ꎬ教授ꎬ博士研究生导师ꎬ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ꎬ(E ̄mail)1026535163@qq.comꎮandpurified.Thestructuresoftheobtainedcompoundswereidentifiedbyanalysesoftheirspectraldata(NMRandMS)andcomparisonoftheirdatawiththoseofreportedintheliterature.MeanwhileꎬAChEinhibitoryeffectsofobtainedditerpenoidswereevaluatedforthefirsttimebyaEllmanmethod.TheresultsshowedthateightditerpenoidcompoundswereisolatedandidentifiedfromtheleavesofP.japonicaꎬnamelypieriformosideF(1)ꎬ3 ̄epi ̄grayanotoxinⅩⅧ(2)ꎬ3 ̄epi ̄grayanotoxinB(3)ꎬasebotoxin ̄X(4)ꎬpieriformosinB(5)ꎬasebotoxinⅢ(6)ꎬrhodojaponinⅢ(7)ꎬandpieriformosinC(8).AmongthemꎬCompound1wasisolatedfromthisplantforthefirsttimeꎬandCompound8showedAChEinhibitoryactivity.InconclusionꎬtheresultsenrichesthediterpenoidsandbioactivecomponentsofP.japonicaꎬwhichprovidesacertaintheoreticalbasisforitsfurther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Keywords:EricaceaeꎬPierisjaponicaꎬditerpenoidsꎬpierisformosideFꎬacetylcholinesteraseinhibitoryactivities㊀㊀马醉木(Pierisjaponica)为杜鹃花科(Ericaceae)马醉木属(Pieris)的一种常绿灌木植物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台湾㊁安徽㊁福建㊁湖北㊁江西和浙江等省份ꎮ除了被用作观赏植物外ꎬ马醉木的茎和叶可以治疗中暑吐泻和疥疮等疾病ꎬ亦可用作杀虫剂等(Yaoetal.ꎬ2005)ꎮ现有研究表明ꎬ马醉木属中含有很多结构丰富的木藜芦烷(grayanane)㊁贝壳杉烷(kaurane)和木藜芦烷酚(leucothane)等类型的二萜类化学成分(Lietal.ꎬ2013aꎻLietal.ꎬ2017aꎬbꎻZhengetal.ꎬ2020)ꎮ更为重要的是ꎬ该类成分表现出多样的生物活性ꎬ包括抗炎(Zhouetal.ꎬ2018)㊁抗病毒(Lietal.ꎬ2013bꎻLietal.ꎬ2016)㊁神经保护㊁cAMP调节(Wangetal.ꎬ2013)㊁钾通道调节剂(Niuetal.ꎬ2018)㊁拒食(Lietal.ꎬ2017b)㊁PTP1B抑制(Liuetal.ꎬ2014ꎻZhouetal.ꎬ2017)和镇痛(Sunetal.ꎬ2018ꎻSunetal.ꎬ2019a)等ꎮ为进一步研究马醉木的物质基础ꎬ并定向获取其二萜类成分ꎬ我们对滇产马醉木叶中的化学成分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了研究ꎬ以期为马醉木后续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ꎬ同时丰富马醉木化学成分多样性ꎬ为寻求更多的活性成分提供借鉴ꎬ也为该植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ꎮ本研究从马醉木叶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二萜类化合物ꎬ分别是pierisformosideF(1)㊁3 ̄epi ̄grayanotoxinXVⅢ(2)㊁3 ̄epi ̄grayanotoxinB(3)㊁asebotoxin ̄X(4)㊁pierisformosinB(5)㊁asebotoxinⅢ(6)㊁rhodojaponinⅢ(7)和pierisformosinC(8)ꎮ其中ꎬ化合物pierisformosideF(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ꎬ化合物pierisformosinC(8)表现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ꎮ1㊀材料㊁仪器与方法1.1实验药材所用材料于2021年5月12日采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ꎬ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马永鹏研究员鉴定为马醉木(Pierisjaponica)ꎬ其标本(KIB ̄Q ̄202101B)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ꎮ1.2实验仪器Agilent1290UPLC/6540Q ̄TOF液质联用仪(美国)ꎻAVANCEⅢ500MHz和AV600MHz核磁共振仪(德国Brucker公司)ꎻHanbon ̄NP7000C高效液相色谱仪(江苏汉邦科技有限公司)ꎻAgilentZORBAXSB ̄C18色谱柱(9.4mmˑ250mmꎬ5.0μmꎬ美国)ꎻ柱层析硅胶粉(200~300目)和薄层色谱硅胶板(GF254)(购自青岛谱科分离材料有限公司)ꎻMCI填料(CHP20/P120ꎬ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ꎻSephadexLH ̄20葡聚糖凝胶(Cytivaꎬ瑞典)ꎻC18MB100 ̄40/75(ChromatorexꎬFujiSilysiaꎬJapan)ꎻBüchiMPLCC ̄605双梯度泵系统(瑞士)ꎻ色谱乙腈(上海星可高纯溶剂有限公司)ꎻ甲醇㊁氯仿㊁乙酸乙酯(均购自云南仁科商贸有限公司)ꎻ0.5%香草醛硫酸显色剂(自配)ꎻNa2HPO4(Sigma)ꎻNaH2PO4(Sigma)ꎻ乙酰胆碱酯酶(Sigma)ꎻ碘化硫代乙酰胆碱(Sigma)ꎻDTNB(Sigma)ꎻ他克林(Sigma)ꎻMultiskanFC(Thermo公司)ꎮ1.3实验方法1.3.1提取与分离㊀将马醉木中的组分用0.5%的香草醛硫酸显色ꎬ根据最初显色为紫红色而随后823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渐渐变成蓝色ꎬ静置12h之后颜色变为绿色的特征来定向获取其二萜类成分ꎮ取干燥马醉木叶2.5kg粉碎后用乙酸乙酯冷浸提取3次ꎬ24h提取1次ꎬ减压回收提取液后得到总浸膏ꎮ将浸膏(480g)先经MCI柱层析㊁甲醇-水(40ʒ60ң100ʒ0)梯度洗脱ꎬ再经薄层色谱显色得4个组分(Fr.A~Fr.D)ꎮ其中ꎬFr.A(310g)经硅胶柱层析ꎬ选CHCl3-MeOH(30ʒ1ң0ʒ1)为洗脱剂梯度洗脱ꎬ根据薄层色谱显色特征得到富含二萜组分Fr.A1和非二萜组分Fr.A2ꎮFr.A1(5.8g)经SephadexLH ̄20柱层析ꎬ得到2个组分Fr.A1-1和Fr.A1-2ꎮFr.A1-1(4.0g)经硅胶柱层析㊁CHCl3-MeOH(15ʒ1ң0ʒ1)梯度洗脱ꎬ得到5个组分Fr.A1-1-1-Fr.A1-1-5ꎮFr.A1-1-1(1.0g)经硅胶柱层析ꎬ用CHCl3-MeOH(15ʒ1ң0ʒ1)梯度洗脱ꎬ得到化合物1(30mg)㊁2(26mg)和化合物3(100mg)ꎮFr.A1-1-2(300mg)部分经RP ̄18柱层析ꎬ用甲醇-水(35ʒ65ң70ʒ30)梯度洗脱ꎬ得到化合物4(36mg)和化合物5(9mg)ꎮFr.A1 ̄1 ̄3(60mg)经高效液相色谱(乙腈-水ꎬ30ʒ70ꎬ5.0mL min ̄1)纯化ꎬ得到化合物6(7.0mgꎬtR=9min)和化合物7(1.2mgꎬtR=16min)ꎮFr.A1-1-4(80mg)经高效液相色谱(乙腈-水ꎬ20ʒ80ꎬ4.0mL min ̄1)纯化ꎬ得到化合物8(4.0mgꎬtR=9.7min)ꎮ1.3.2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试㊀参照文献Liu等(2020)的方法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ꎻ分别选取DMSO和他克林作为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ꎬ对化合物1-8进行活性测定ꎻ化合物的终浓度为50.0μmol L ̄1ꎬ他克林的终浓度为0.333μmol L ̄1ꎻ每组测定均重复3次ꎮ2㊀结果与分析2.1化合物结构鉴定马醉木叶乙酸乙酯提取物ꎬ经硅胶㊁SephadexLH ̄20㊁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分离与纯化ꎬ得到8个化合物ꎬ利用1H ̄NMR㊁13C ̄NMR㊁ESI ̄MS等波谱手段ꎬ结合参考文献ꎬ确定了这些二萜化合物的结构ꎮ所得二萜化合物包括木黎芦烷酚型化合物(1)和木黎芦烷型化合物(2-8)ꎬ其中木黎芦酚型二萜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ꎮ化合物1-8的结构如图1所示ꎮ化合物1㊀白色无定型粉末ꎮ[α]20D-43.80(c0.1ꎬMeOH)ꎬUV(MeOH)λmax(logε)202(3.8)nmꎬESI ̄MSm/z503[M+Na]+ꎬ分子式C26H40O8ꎮ1H ̄NMR(500MHzꎬmethanol ̄d4)δH:5.02(1Hꎬs)ꎬ4.90(1Hꎬs)ꎬ4.42(1HꎬdꎬJ=7.8Hz)ꎬ1.42(3Hꎬs)ꎬ1.18(3Hꎬs)ꎬ1.08(3Hꎬs)ꎻ13C ̄NMR(125MHzꎬmethanol ̄d4)δC:217.5(C ̄5)ꎬ153.0(C ̄10)ꎬ105.8(CH2 ̄20)ꎬ99.2(Glc ̄CH ̄1ᶄ)ꎬ89.1(C ̄16)ꎬ78.6(Glc ̄CH ̄3ᶄ)ꎬ78.3(Glc ̄CH ̄5ᶄ)ꎬ77.6(CH ̄3)ꎬ75.2(Glc ̄CH ̄2ᶄ)ꎬ71.7(Glc ̄CH ̄4ᶄ)ꎬ62.8(Glc ̄CH2 ̄6ᶄ)ꎬ53.4(CH2 ̄15)ꎬ50.8(C ̄4)ꎬ50.4(CH ̄9)ꎬ49.3(CH ̄6)ꎬ48.1(CH ̄13)ꎬ46.8(C ̄8)ꎬ44.0(CH ̄1)ꎬ39.2(CH2 ̄7)ꎬ36.2(CH2 ̄14)ꎬ32.5(CH2 ̄2)ꎬ25.3(CH2 ̄12)ꎬ22.5(CH2 ̄11)ꎬ21.7(CH3 ̄18)ꎬ20.9(CH3 ̄17)ꎬ20.9(CH3 ̄19)ꎮ以上数据与文献(Wangetal.ꎬ2000)比对基本一致ꎬ故鉴定化合物1为pierisformosideFꎮ化合物2㊀白色无定型粉末ꎮ[α]20D-21.00(c0.1ꎬMeOH)ꎬESI ̄MSm/z359[M+Na]+ꎬ分子式C20H32O4ꎮ1H ̄NMR(500MHzꎬmethanol ̄d4)δH:5.04(1Hꎬs)ꎬ4.93(1Hꎬs)ꎬ1.35(3Hꎬs)ꎬ1.17(3Hꎬs)ꎬ1.03(3Hꎬs)ꎻ13C ̄NMR(125MHzꎬmethanol ̄d4)δC:152.8(C ̄10)ꎬ113.5(CH2 ̄20)ꎬ83.5(C ̄5)ꎬ82.5(CH ̄3)ꎬ81.3(C ̄16)ꎬ72.2(CH ̄6)ꎬ63.2(CH2 ̄15)ꎬ55.3(CH ̄9)ꎬ51.2(C ̄4)ꎬ48.0(CH ̄13)ꎬ46.2(CH2 ̄7)ꎬ45.0(C ̄8)ꎬ44.2(CH ̄1)ꎬ39.0(CH2 ̄14)ꎬ35.9(CH2 ̄2)ꎬ26.7(CH2 ̄11)ꎬ25.3(CH3 ̄19)ꎬ24.7(CH3 ̄17)ꎬ24.3(CH2 ̄12)ꎬ19.3(CH3 ̄18)ꎮ以上数据与文献(Sunetal.ꎬ2019a)比对基本一致ꎬ故鉴定化合物2为3 ̄epi ̄grayanotoxinXVⅢꎮ化合物3㊀淡黄色胶状固体ꎮ[α]20D-19.20(c0.1ꎬMeOH)ꎬUV(MeOH)λmax(logε)202(3.7)nmꎬESI ̄MSm/z521[M+Na]+ꎬ分子式C26H42O9ꎮ1H ̄NMR(500MHzꎬmethanol ̄d4)δH:5.01(1Hꎬs)ꎬ4.97(1Hꎬs)ꎬ4.31(1HꎬdꎬJ=7.8Hz)ꎬ1.35(3Hꎬs)ꎬ1.22(3Hꎬs)ꎬ1.10(3Hꎬs)ꎻ13C ̄NMR(125MHzꎬmethanol ̄d4)δC:152.1(C ̄10)ꎬ113.7(CH2 ̄20)ꎬ105.3(Glc ̄CH ̄1ᶄ)ꎬ90.0(CH ̄3)ꎬ83.1(C ̄5)ꎬ81.2(C ̄16)ꎬ77.8(Glc ̄CH ̄9232期李慧娟等:马醉木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图1㊀化合物1-8的结构Fig.1㊀Structuresofcompounds1-83ᶄ)ꎬ77.7(Glc ̄CH ̄5ᶄ)ꎬ75.4(Glc ̄CH ̄2ᶄ)ꎬ72.5(Glc ̄CH ̄4ᶄ)ꎬ71.6(CH ̄6)ꎬ63.1(CH2 ̄15)ꎬ62.7(Glc ̄CH2 ̄6ᶄ)ꎬ55.4(CH ̄9)ꎬ51.6(C ̄4)ꎬ47.9(CH ̄13)ꎬ46.3(CH2 ̄7)ꎬ45.0(C ̄8)ꎬ43.9(CH ̄1)ꎬ37.6(CH2 ̄14)ꎬ35.9(CH2 ̄2)26.9(CH2 ̄12)ꎬ26.3(CH3 ̄17)ꎬ25.3(CH3 ̄19)ꎬ24.3(CH2 ̄11)ꎬ19.9(CH3 ̄18)ꎮ以上数据与文献(Sunetal.ꎬ2018)比对基本一致ꎬ故鉴定化合物3为3 ̄epi ̄grayanotoxinBꎮ化合物4㊀白色无定型粉末ꎮ[α]20D-12.20(c0.1ꎬMeOH)ꎬUV(MeOH)λmax(logε)202(3.2)nmꎬESI ̄MSm/z465[M+Na]+ꎬ分子式C23H38O8ꎮ1H ̄NMR(600MHzꎬmethanol ̄d4)δH:5.53(1Hꎬs)ꎬ1.42(3HꎬdꎬJ=6.9Hz)ꎬ1.37(3Hꎬs)ꎬ1.33(3Hꎬs)ꎬ1.18(3Hꎬs)ꎬ0.96(3Hꎬs)ꎻ13C ̄NMR(150MHzꎬmethanol ̄d4)δC:175.5(COCHOHCH3)ꎬ85.0(C ̄5)ꎬ83.6(CH ̄3)ꎬ83.3(CH ̄14)ꎬ79.8(C ̄16)ꎬ79.0(C ̄10)ꎬ74.1(CH ̄6)ꎬ68.4(COCHOHCH3)ꎬ60.6(CH2 ̄15)ꎬ56.5(CH ̄13)ꎬ55.5(CH ̄9)ꎬ52.2(C ̄4)ꎬ51.5(C ̄8)ꎬ51.2(CH ̄1)ꎬ43.5(CH2 ̄7)ꎬ35.5(CH2 ̄2)ꎬ27.7(CH3 ̄20)ꎬ27.6(CH2 ̄12)ꎬ23.7(CH3 ̄17)ꎬ23.3(CH3 ̄19)ꎬ22.6(CH2 ̄11)ꎬ20.7(COCHOHCH3)ꎬ19.3(CH3 ̄18)ꎮ以上数据与文献(Sakakibaraetal.ꎬ1980)比对基本一致ꎬ故鉴定化合物4为asebotoxin ̄Xꎮ化合物5㊀白色无定型粉末ꎮ[α]20D-7.20(c0.1ꎬMeOH)ꎬESI ̄MSm/z449[M+Na]+ꎬ分子式C23H38O7ꎮ1H ̄NMR(600MHzꎬmethanol ̄d4)δH:5.49(1Hꎬs)ꎬ1.37(3Hꎬs)ꎬ1.33(3Hꎬs)ꎬ1.18(3Hꎬs)ꎬ0.96(3Hꎬs)ꎻ13C ̄NMR(150MHzꎬmethanol ̄d4)δC:175.6(COCH2CH3)ꎬ85.0(C ̄5)ꎬ83.6(CH ̄3)ꎬ82.8(CH ̄14)ꎬ79.8(C ̄16)ꎬ79.0(C ̄10)ꎬ74.2(CH ̄6)ꎬ60.7(CH2 ̄15)ꎬ56.6(CH ̄9)ꎬ55.4(CH ̄13)ꎬ52.2(C ̄4)ꎬ51.5(C ̄8)ꎬ51.1(CH ̄1)ꎬ43.7(CH2 ̄7)ꎬ35.5(CH2 ̄2)ꎬ28.8(COCH2CH3)ꎬ27.7(CH3 ̄20)ꎬ27.7(CH2 ̄12)ꎬ23.8(CH3 ̄17)ꎬ23.3(CH3 ̄19)ꎬ22.6(CH2 ̄11)ꎬ19.3(CH3 ̄18)ꎬ9.6(COCH2CH3)ꎮ以上数据与文献(Wangetal.ꎬ1998)比对基本一致ꎬ故鉴定化合物5为pierisformosinBꎮ化合物6㊀白色无定型粉末ꎮ[α]20D-36.00(c0.1ꎬMeOH)ꎬUV(MeOH)λmax(logε)204(3.3)nmꎬESI ̄MSm/z463[M+Na]+ꎬ分子式C23H36O8ꎮ其ESI ̄MS谱显示分子离子峰为m/z463[M+Na]+ꎮ1H ̄NMR(600MHzꎬmethanol ̄d4)δH:5.50(1Hꎬs)ꎬ4.31(1HꎬqꎬJ=6.9Hz)ꎬ1.44(3Hꎬs)ꎬ1.41(3HꎬdꎬJ=6.9Hz)ꎬ1.33(3Hꎬs)ꎬ1.22(3Hꎬs)ꎬ1.07(3Hꎬs)ꎻ13C ̄NMR(150MHzꎬ033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methanol ̄d4)δC:175.5(COCHOHCH3)ꎬ82.8(CH ̄14)ꎬ80.2(C ̄5)ꎬ79.9(C ̄16)ꎬ78.1(C ̄10)ꎬ73.3(CH ̄6)ꎬ68.4(COCHOHCH3)ꎬ65.0(CH ̄3)ꎬ60.6(CH ̄2)ꎬ60.3(CH2 ̄15)ꎬ56.5(CH ̄9)ꎬ55.7(CH ̄13)ꎬ54.4(CH ̄1)ꎬ51.3(C ̄4)ꎬ48.4(C ̄8)ꎬ43.6(CH2 ̄7)ꎬ30.3(CH3 ̄20)ꎬ27.6(CH2 ̄12)ꎬ23.7(CH3 ̄17)ꎬ22.4(CH2 ̄11)ꎬ21.2(CH3 ̄19)ꎬ20.7(COCHOHCH3)ꎬ20.1(CH3 ̄18)ꎮ以上数据与文献(Sakakibaraetal.ꎬ1980)比对基本一致ꎬ故鉴定化合物6为asebotoxinⅢꎮ化合物7㊀白色无定型粉末ꎮ[α]20D-6.20(c0.1ꎬMeOH)ꎬESI ̄MSm/z391[M+Na]+ꎬ分子式C20H32O6ꎮ1H ̄NMR(600MHzꎬmethanol ̄d4)δH:1.42(3Hꎬs)ꎬ1.30(3Hꎬs)ꎬ1.25(3Hꎬs)ꎬ1.15(3Hꎬs)ꎻ13C ̄NMR(150MHzꎬmethanol ̄d4)δC:81.3(C ̄16)ꎬ80.4(C ̄5)ꎬ79.8(CH ̄14)ꎬ78.4(C ̄10)ꎬ73.8(CH ̄6)ꎬ65.1(CH ̄3)ꎬ60.6(CH ̄2)ꎬ59.7(CH2 ̄15)ꎬ56.7(CH ̄9)ꎬ56.0(CH ̄1)ꎬ54.7(CH ̄13)ꎬ52.4(C ̄8)ꎬ48.6(C ̄4)ꎬ44.0(CH2 ̄7)ꎬ30.4(CH3 ̄20)ꎬ27.2(CH2 ̄12)ꎬ23.3(CH3 ̄17)ꎬ22.4(CH2 ̄11)ꎬ21.3(CH3 ̄19)ꎬ20.2(CH3 ̄18)ꎮ以上数据与文献(Klockeetal.ꎬ1991)比对基本一致ꎬ故鉴定化合物7为rhodojaponinⅢꎮ化合物8㊀白色无定型粉末ꎮ[α]20D-1.80(c0.1ꎬMeOH)ꎬESI ̄MSm/z465[M+Na]+ꎬ分子式C23H38O8ꎮ1H ̄NMR(600MHzꎬCDCl3)δH:5.61(1Hꎬs)ꎬ1.35(3Hꎬs)ꎬ1.32(3Hꎬs)ꎬ1.20(3Hꎬs)ꎬ0.99(3Hꎬs)ꎻ13C ̄NMR(150MHzꎬCDCl3)δC:173.0(COCH2CH3)ꎬ83.2(CH ̄14)ꎬ83.1(CH ̄3)ꎬ82.7(C ̄5)ꎬ78.8(CH ̄6)ꎬ78.4(C ̄16)ꎬ77.7(C ̄10)ꎬ77.7(CH2 ̄7)ꎬ54.7(C ̄8)ꎬ54.6(CH2 ̄13)ꎬ53.9(CH ̄9)ꎬ51.9(CH2 ̄15)ꎬ51.9(C ̄4)ꎬ49.3(CH ̄1)ꎬ34.7(CH ̄2)ꎬ28.5(COCH2CH3)ꎬ28.2(CH3 ̄20)ꎬ26.7(CH2 ̄12)ꎬ23.1(CH3 ̄17)ꎬ23.0(CH3 ̄18)ꎬ21.7(CH2 ̄11)ꎬ18.8(CH3 ̄19)ꎬ9.2(COCH2CH3)ꎮ以上数据与文献(Wangetal.ꎬ1998)基本一致ꎬ故鉴定化合物8为pierisformosinCꎮ2.2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由表1可知ꎬ在50.0μmol L ̄1的浓度下ꎬ化合物8具有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ꎬ其抑制率为(23.88ʃ2.47)%(抑制率<20.0%)ꎮ表1㊀化合物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Table1㊀Inhibitoryeffectsofcompoundson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化合物Compound抑制率Inhibitionrate(%)标准差xʃs(%)117.011.2525.981.4532.590.8844.240.83512.791.92614.071.3575.680.93823.882.47他克林Tacrine63.441.783㊀讨论与结论对马醉木叶乙酸乙酯提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ꎬ并对其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ꎬ经鉴定得到8个高度氧化的二萜类成分ꎬ主要为木黎芦烷型二萜和木黎芦烷酚型二萜ꎮ其中ꎬ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ꎬ化合物8有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ꎬ马醉木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具有拒食性㊁杀虫性㊁镇痛和抗炎等多种生物功能ꎮ例如ꎬSun等(2018ꎻ2019aꎬb)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pierisformosideF(1)㊁3 ̄epi ̄grayanotoxinXVⅢ(2)和3 ̄epi ̄grayanotoxinB(3)进行了体外扭体实验ꎬ研究发现它们都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ꎬ在5.0mg kg ̄1的剂量下扭体抑制率超过50%ꎻYasushi等(1980)对分离的胃下神经输卵管进行注射分离ꎬ发现所得到的化合物asebotoxinⅢ(6)能刺激引起第一次快速收缩后引发强烈的第二次缓慢收缩ꎻKlocke等(1991)采用双重选择生物测定法对分离到的化合物rhodojaponinⅢ(7)进行拒食活性评价ꎬ发现其具有拒食活性ꎬ后期有望将其作为杀虫剂使用ꎮ这与本研究所得到的化合物一致ꎮ但经文献调研发现ꎬ目前鲜有关于该类成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的报道ꎮ因此ꎬ本研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首次进行了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测定ꎬ结果表明马醉木中具有乙酰胆碱1332期李慧娟等:马醉木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酯酶抑制活性的二萜类成分ꎬ这为今后充分利用马醉木植物资源以及使用现代植物化学手段深入挖掘该类成分ꎬ寻找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二萜类成分提供了研究基础ꎮ参考文献:KLOCKEJAꎬHuMYꎬCHIUSFꎬetal.ꎬ1991.GrayanoidditerpeneinsectantifeedantsandinsecticidesfromRhododendronmolle[J].Phytochemistryꎬ30(6):1797-1800.LICHꎬLOUSHꎬLISHꎬetal.ꎬ2017a.NewantifeedantgrayananediterpenoidsfromtheflowersofPierisformosa[J].Moleculesꎬ22(9):1431-1439.LICHꎬYANXTꎬZHANGALꎬetal.ꎬ2017b.StructuraldiversityandbiologicalactivityofthegenusPieristerpenoids[J].JAgricFoodChemꎬ65(46):9934-9949.LIYꎬLIUYBꎬYANHMꎬetal.ꎬ2016.RhodomollinsAandBꎬtwoditerpenoidswithanunprecedentedbackbonefromthefruitsofRhododendronmolle[J].SciRepꎬ6(1):36752-36757.LIYꎬLIUYBꎬYUSHꎬ2013a.GrayanoidsfromtheEricaceaefamily:structuresꎬbiologicalactivitiesandmechanismofaction[J].PhytochemRevꎬ12(2):305 ̄325.LIYꎬLIUYBꎬZHANGJJꎬetal.ꎬ2013b.MollolideAꎬaditerpenoidwithanew1ꎬ10ꎬ2ꎬ3 ̄disecograyananeskeletonfromtherootsofRhododendronmolle[J].OrgLettꎬ15(12):3074-3077.LIUCCꎬLEICꎬZHONGYꎬetal.ꎬ2014.NovelgrayananediterpenoidsfromRhododendronprincipis[J].Tetrahedronꎬ70(29):4317-4322.LIUHꎬHEXZꎬFENGMYꎬetal.ꎬ2020.AcylphloroglucinolswithacetylcholinesteraseinhibitoryeffectsfromthefruitsofEucalyptusrobusta[J].BioorgChemꎬ103:104127.NIUCSꎬLIYꎬLIUYBꎬetal.ꎬ2018.GrayananediterpenoidswithdiversebioactivitiesfromtherootsofPierisformosa[J].Tetrahedronꎬ74(3):375-382.SAKAKIBARAJꎬKAIYATꎬSHIRAINꎬ1980.StudiesontheconstituentsofPierisjaponica.Isolationandstructuralelucidationofanewditerpeneꎬasebotoxin ̄XandanewditerpeneglucosideꎬpierosideA[J].YakugakuZasshiꎬ100(5):540-545.SUNNꎬZHENGGꎬHEMꎬetal.ꎬ2019a.GrayananediterpenoidsfromtheleavesofRhododendronauriculatumandtheiranalgesicactivities[J].JNatProdꎬ82(7):1849-1860.SUNNꎬFENGYYꎬZHENGQHꎬetal.ꎬ2019b.AnalgesicditerpenoidswithdiversecarbonskeletonsfromtheleavesofRhododendronauriculatum[J].Phytochemistryꎬ168:112-113.SUNNꎬZHUYꎬZHOUHꎬetal.ꎬ2018.GrayananediterpenoidglucosidesfromtheleavesofRhododendronmicranthumandtheirbioactivitiesevaluation[J].JNatProdꎬ81(12):2673-2681.WANGLQꎬCHENSNꎬCHENGKWꎬetal.ꎬ2000.DiterpeneglucosidesfromPierisformosa[J].Phytochemistryꎬ54(8):847-852.WANGLQꎬDINGBYꎬQINGWꎬetal.ꎬ1998.GrayanoidsfromPierisformosa[J].Phytochemistryꎬ49(7):2045-2048.WANGWGꎬWUZYꎬCHENRꎬetal.ꎬ2013.PierisformotoxinsA ̄DꎬpolyesterifiedgrayananediterpenoidsfromPierisformosaandtheircAMP ̄decreasingactivities[J].ChemBiodiversꎬ10(16):1061-1071.YAOGMꎬDINGYꎬZUOJPꎬetal.ꎬ2005.DihydrochalconesfromtheleavesofPierisjaponica[J].JNatProdꎬ68(3):392-396.YASUSHIOZꎬHIROSHHKꎬ1980.ThepharmacologicalnatureofasebotoxinⅢ ̄inducedslowerphasiccontractileresponsetonervestimulationintheguineapighypogastricnerve ̄vasdeferens[J].JPharmPharmacolꎬ32(2):224-225.ZHENGGꎬJINPꎬHUANGLꎬetal.ꎬ2020.StructurallydiversediterpenoidsfromPierisjaponicaaspotentanalgesics[J].BioorgChemꎬ99:103794.ZHOUJꎬLIUTꎬZHANGHꎬetal.ꎬ2018.Anti ̄inflammatorygrayananediterpenoidsfromtheleavesofRhododendronmolle[J].JNatProdꎬ81(1):151-161.ZHOUJꎬZHANGꎬZHANGHꎬetal.ꎬ2017.RhodomollanolAꎬahighlyoxygenatedditerpenoidwitha5/7/5/5tetracycliccarbonskeletonfromtheleavesofRhododendronmolle[J].OrgLettꎬ19(14):3935-3938.(责任编辑㊀蒋巧媛)233广㊀西㊀植㊀物44卷。
八角枫根中1个新的生物碱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八角枫根中1个新的生物碱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对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硅胶、凝胶、MCIgel 树脂及RPHPLC 等多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同时用MTT 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
从八角枫根的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 个生物碱类化合物(1~3),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8羟基3羟甲基6,9二甲基7H苯并[de]异喹啉7酮,其对NB4,A549,SHSY5Y,PC3,MCF7 的IC50分別为42,35,57,28,39 μmol·L-1,该化合物具一定的细胞毒活性。
标签:八角枫;生物碱;细胞毒活性A new cytotoxic alkaloid from roots of Alangium chinenseXING Huanhuan,ZHOU Kun,YANG Yan,ZHOU Ling,DONG Wei,WANG Yuede,MA Hangying,ZHOU Min,YE Yanqing,HU Qiufen*(Key Laboratory of Chemistry in Ethnic Medicinal Resources,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 Ministryof Education,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Abstract]We have carried out the chem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roots of Alangium chinens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oots of Achinense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various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such as silica gel,MCIGel resin,Sephadex LH20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s a result,three alkaloids (13)were isolated from 90% EtOH extracts of the roots of this plant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tral data Among them,compound 1 is a new compound,determined as 8hydroxy3hydroxymethyl6,9dimethyl7Hbenzo[de]isoquinolin7one Cytotoxicity of the compounds was evaluated by the MTT method Compound 1 displayed cytotoxicity against NB4,A549,SHSY5Y,PC3 and MCF7 cell lines with IC50 values of 42,35,57,28 and 39 μmol·L-1,respectively[Key words]Alangium chinense;alkaloid;cytotoxicity八角枫又名白龙须、八角梧桐、五角枫等,为八角枫科八角枫属植物Alangium chinense (Lour)Harms。
三种火把花属植物和美丽马醉木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态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三种火把花属植物和美丽马醉木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态功能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火把花属(Torch ginger)是姜科植物,分布于热带亚洲,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
这些植物因其独特的花朵形状而备受瞩目,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
同时,美丽马醉木(Swietenia macrophylla)是马占相似科(Meliaceae)的一种常绿高大乔木,分布于南美洲热带地区,也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树种。
这些植物中含有许多次生代谢产物,根据已有的研究,这些化合物在植物的适应性、生长和生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三种火把花属植物和美丽马醉木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并探究它们在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生长和生殖中的作用。
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选择三种火把花属植物和美丽马醉木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及多种分析手段,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提取和分离次生代谢产物:采用柱色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目标化合物,对中药材进行提取。
2. 结构鉴定和质谱分析:采用NMR(核磁共振)等多种分析手段,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和分析。
3. 生物学功能研究:采用多种生物学实验手段,对目标化合物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研究,如抗氧化、抗炎、抗癌等。
4. 生态学分析:结合野外调查、实验室生态学实验等多种手段,探究目标化合物在植物的生长、适应性和繁殖中的作用。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对三种火把花属植物和美丽马醉木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预期将有以下方面的结果和意义:1. 鉴定和分析出这些植物中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和组成。
2. 发现并探究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的适应性、生长和生殖中的生态作用。
3. 为这些植物的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4. 为新药物开发和植物资源利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综上,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将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也为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马醉木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
马醉木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李慧娟;全伟;罗娥娥;秦徐杰;华燕【期刊名称】《广西植物》【年(卷),期】2024(44)2【摘要】为研究马醉木叶中的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该研究根据薄层色谱显色特征,使用硅胶、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分析且结合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对比,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同时采用Ellman法首次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从马醉木叶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二萜化合物,分别是pierisformoside F(1)、3-epi-grayanotoxinⅩⅧ(2)、3-epi-grayanotoxin B(3)、asebotoxin-X(4)、pierisformosin B(5)、asebotoxinⅢ(6)、rhodojaponinⅢ(7)和pierisformosin C(8)。
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表现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综上表明,马醉木中含有丰富的二萜成分和活性成分。
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马醉木的化学成分多样性,为其后续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寻求更多的活性成分提供了借鉴。
【总页数】6页(P327-332)【作者】李慧娟;全伟;罗娥娥;秦徐杰;华燕【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6【相关文献】1.杜鹃花科马醉木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2.马醉木Pieris japonica叶中的三萜类化学成分3.水马桑化学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蔺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马蔺根的化学成分研究徐鑫鑫;秦民坚【期刊名称】《药学与临床研究》【年(卷),期】2010(18)3【摘要】从鸢尾科植物马蔺根70%乙醇提取液中分离鉴定了11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5,7,3'-Trihydroxy-4'-methoxyflavone,1),3、6、7-四羟基口山酮-2-C-β-D-葡萄糖(mangiferin,2),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6-C-β-D-葡萄糖-2-O-L-鼠李糖(embinin,3),1-β-D-arabinofuranosyluracil(4),hyperolactone B(5),香草酸(6),2-methyl-propyl-β-D-ucopyranoside(7),decanoic acid(8),4-methylpentanoic acid(9),胡萝卜苷(10),β-谷甾醇(11).其中化合物1、4、5、7、8、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总页数】3页(P260-261,264)【作者】徐鑫鑫;秦民坚【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教研室,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教育部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中药资源教研室,南京,210009;中国药科大学教育部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2【相关文献】1.马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铁芳芳;王洪伦2.马蔺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孟宇;谢国勇;石璐;秦民坚3.金樱根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J], 王继坤;宋长红;徐乃伟4.穆平马兜铃根和异叶马兜铃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J], 田宝芝;邹文铨;黄枢;谭天琼;吕利泉5.马蔺子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J], 吴寿金;张丽;杨秀贤;李德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马醉木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大八角根中倍半萜类
化学成分研究
本论文包括美丽马醉木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和大八角根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两部分。
美丽马醉木(Pieris formosa)为杜鹃花科(Ericaceae)马醉木属(Pieris D. D on)植物,别称兴山马醉木、长苞美丽马醉木、泡泡花、红蜡烛树,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尼泊尔、不丹、印度。
生于海拔900~2300米的灌丛中。
美丽马醉木全株有毒人畜误食,会导致昏迷、呼吸困难、运动失调。
叶子和根作为传统民间中药可以治疗由于中暑引起的呕吐腹泻和疥疮,也可作为农药杀灭害虫。
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对美丽马醉木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萜类、酚苷、甾体、苯丙素类以及一些含氮化合物。
为了进一步了解美丽马醉木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对美丽马醉木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从中共分离得到60个化合物,其中二萜类化合物17个(1*-10*,11-17)、降倍半萜2个(18-19)、三萜类化合物2个(20-21)、黄酮类化合物14个(22-35)、木质素类化合物4个(36*-37*,38-39)、苯丙素类化合物5个(40-44)以及其他类化合物16个(45-60),其中新化合物12个(*标记为新化合物)。
通过波谱学分析和化学方法确定了上述60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pieristoxin L-U (1*-10*), grayanoside D (11)、rhodo molin Ⅰ (12)、pieristoxin H (13)、grayanotoxin Ⅱ (14)、pierisformoside B (15)、grayanoside C (16)、bis-deacetylkalmitoxin-VI (17)、
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 (18)、
(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3-O-β
-D-glucopyranoside(19)、oleanolic acid (20)、betulinic acid(21)、(+)-catechin(22)、(2R,3S)-3,3’,4’,5,6,7,8-heptahydroxyflavan (23)、Dulcisflavan (24)、(2R,3R)-dihydro quercetin(25)、phlorizin(26)、asebotin (27)、3-hydroxyasebotin (28)、quercitri n (29)、afzelin (30)、kaempferol-3-O-β-D-glucoside (31)、hirsutrin (32)、apigeni n-7-O-β
-glucopyranoside (33)、quercetin-3-O-β-L-arabinopyranoside (34)、quercetin-3-O-D-xylopyranoside (35)、8R-2,4-dimethoxy-3,3’,5’
3hydroxy-8-hydroxy methyl-9’-O-β-buckthorn indican-9-4’-lignan (36*)、(7R,8R)-4-dimethoxy-3,3’,5’-dihydroxy-8-hy droxy methyl-9’-O-β
-buckthorn indican-9-4’-lignan (37*),(7S,8R,7’E)-4-hydroxy-3,5’
-dimethoxy-4’,7-epoxy-8,3’-neolign-7’-ene-9,9’-diol-methyl ether (38)、pinoresinol (39)、1-(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2,3-triol (40)、2,3-dihydroxy-l-(4-hydr 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1-one (41)、
3-(3,4-dihydroxyphenyl)-1-propanol (42)、
4-(3-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l (43)、
4-(3-hydroxypropyl)-2,6-dimethoxyp henol (44)、Butan-2-O-β
-D-glucopyranoside (45)、
(3R,5R)-3-hydroxy-5-hexanolide(46)(3S,5S)-3-hydroxy-5-hexanolide (47)、benzyl-O-β-D-glucopyranoside (48)、(E)-4-(2-hydroxyvinyl)phenol (49)、4-ethoxy-2,3-dihydroxybutanoic acid (50)、syra ngalde hyde (51))、
4-hydroxy-3,5-dimethoxy-benzoic acid (52)、5-methylbenzene-1,3-diol (53)、4-(2-hydroxyethyl)phenol (5)、dibutyl phthalate (55)、orcinol gluc oside (56)、4-(2-hydroxyethyl)benzene-1,2-diol (57)、
3,5-dihydroxy-2-hydroxymeth yl-4H-pyran-4-one (58)、
3-hydroxy-2-hydroxymethyl-4H-pyran-4-one (59)、3,5-dihy
droxy-2-methyl-4H-pyran-4-one (60)。
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是木藜芦烷型二萜,此类二萜具有多个手性中心,在利用多种核磁共振实验方法
(1D-NM R、2D-NMR、NOE、HMBC、HSQC、DEPT)确定了化合物相对构型的基础上,再采用CD、ECD等方法确定了它们的绝对构型。
大八角(Illicium majus Hook et Thoms)为八角科(Illiciaceae)八角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缅甸东部以及越南北部,其果实和树皮有毒。
作为传统民间中药,用于治疗胃脘胀痛、呕吐,也用于祛风除湿和活血止痛。
目前研究报道大八角中主要含有倍半萜类成分,为了进一步阐明该植物的化学成分,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大八角根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包括7个倍半萜类化合物(61-67),2个酚酸类化合物(68,69)和1个苯丙素(70)。
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MS,1H NMR,13C NMR)分析分别鉴定为cycloparviflorolide (61)、cyclopa rvifloralone (62)、tashironin (63)、tashironin A (64)、anislactone A (65)、anislacto ne B (66)、pseudomajucin (67)、syringaldehyde (68)、methyl-4-hydroxy-3,5-dimeth oxybenzoate (69)和(E)-3-methoxy-4,5-methylenedioxycinnamic alchol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