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例研究(周考明)
2014年中小五、六年级数学第二轮课例研修研修报告(1)
新村中心小学课例研修报告(五六年级数学研修组)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巩固练习效率——《众数》课例研修一、背景和目的意义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参与式教学,坚持和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专注和参与,强调教学双边、学习群体的互动合作的重要作用,以实现学习者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
纵观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一味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权威性的事实和结论,课堂上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收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呆滞,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为了改变教师讲得多,学生练的少,教师很辛苦,学生学得少,课堂效率低的现状,因此将第二轮课例研修主题定为“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巩固练习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第一次教学实践学习内容:众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22—123页的部分内容及练习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学习目标:1.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众数。
2.能够运用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做出决策。
3.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会根据数据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
教学过程:学前:1、在黑板上写“统计量”三个字。
2、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活动一:复习旧知1、头脑风暴:怎样求平均数和中位数?2、小结导入: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要来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一年级上数学第14周小研究
班别 : 姓名 : 家签: 课题:整理房间
学习目标:初步体会匪
类的含义和方法
一、说说你的发现:
1、淘气的房间有什么?请你帮他们编号
2、能把这些东西放在哪个篮子里?
3、你能帮他收拾一下房间吗?请你说说怎么收拾?
二、我的收获:
教研组长: 科任教师:
文具
衣服 玩具
班别:姓名:家签:课题:一起来分类
学习目标:初步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一、动脑筋想一想:
1、在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2、他们现在想收拾书包,有几种方法呢?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二、你的书包又是怎么收拾的?能给同学展示一下吗?
三、我的收获和我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
教研组长:科任教师:。
六年级数学课题课例汇报(周五)
一、读懂课题(一)、选题依据依据一:研究核心主题:“九年一贯制学校优秀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策略的案例研究”依据二:六年级处于小、初衔接节点依据三:六年级下学期数学课标要求(二)、课题确定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三)研究内容通过阅读大量“优质人才早期培养”的相关文章,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能力对于目标的选择调整能力简洁扼要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研究目标预设1、探索各种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创造,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2、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个性学习选择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在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3、集中培养和分散培养相结合,因材施教,找准每个孩子的就近发展区,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
4、鼓励教师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促进全组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读懂教材(一)、从九年一贯教材体系看•本组单元主题“圆柱圆锥的认识”•之前已经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之后七年级也涉及到圆柱圆锥的知识,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
•为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减少到初中再学习相关单元时的落差。
(二)、从本单元知识要点来看(三)、对本课而言本课是在学生学完了圆柱特征、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后进行的一节复习课。
是对圆柱知识的复习梳理,同时也为下面学习圆锥的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三、读懂学生读懂知识起点: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体,掌握了圆柱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
读懂思维起点: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读懂生活起点: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和圆柱有关的数学问题,他们希望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更希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根据学情确立课时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五年级数学课例研究教案
五年级数学课例研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比较。
(3)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分数描述和分析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的定义、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读写方法。
2. 分数的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 分数的比较: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4. 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的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PPT、教学卡片、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分数的基本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理解分数的意义。
(2)教授分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掌握分数的读写。
(3)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掌握计算技巧。
(4)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掌握计算技巧。
(5)讲解分数的比较方法,让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掌握比较技巧。
3.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分数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比较方法。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分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莱州市沙河镇刘美珍“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研究”教研案例
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的研究——三年级数学主题教研活动案例莱州市沙河镇中心小学刘美珍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
我们在长期的坚守与营建中,逐渐形成了“民主而集中、分立而融合、严谨而开放、争鸣而和声”的教研文化。
在上级的引领和规范下,借省远程研修的学习经验,本学期我们采用“主题、策划、状态、引领、交融、转化”的教研方式,开展了以“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的研究”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一、主题确立课程实施计划规定小学数学每周4-5节课,教学时间相对过去减少很多,但课程内容相对课程计划来说,知识容量较大,学生新课学习后,只能掌握一些点状知识,容易遗忘。
基于以上教学出现的问题,为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确立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的研究”。
二、策划过程活动前的精心策划是教研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
因此在策划时,根据学期教研计划确立本次活动的目标及要求,并拟定活动方案:(一)教研目标1、通过教研使数学老师了解、掌握复习课的设计原则、课型结构。
2、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重新构建单元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提炼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
3、培养学生整理能力、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二)教研方式1、理论学习,搜集相关理论、案例,成员分散学习。
2、课堂观摩,按照莱州市效率课堂教学要求,借鉴山东省远程研修学习磨课形式,针对研究主题和课堂常规,确定数个观察点,做到教研组成员分工明确,能围绕主题和观察点进行观课、议课。
3、分散实践,跟踪视导。
教研组的老师结合实践及时进行反思,研究好复习课标准,3月下旬——4月上旬,中心小学每人上一节汇报课,教研组成员集中观课;各完小教师分散实践。
4月下旬全镇教学视导时,视导各完小的老师对复习课的研究落实情况。
(三)讲课安排授课时间授课人年级内容课型授课地点22日上午马玉叶三《万以上数的认识》复习课多媒体教室(四)参加人员:全镇三年级的数学教师(五)观课活动分工:(六)主题议课安排1、马老师阐述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doc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篇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最终稿与课例研修报告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段家河镇中心校梁舰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年历卡及表格,课件导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1、从XX年到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
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
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XX—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
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1、计算XX---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
国培计划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五
本节课是个概念课,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如: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简写读写法等,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我只是形式上让学生说说今天都有哪些收获,如果好好准备的话学生会很有说头,这样草草的收尾,效果不好,是一个遗憾。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但愿我可以经过不断的反思,取得一定的进步!
这个故事接着怎么讲?重复讲不完
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不但故事中有,在有的计算中我们也会遇到。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计算,并指名上黑板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400÷75这个算式的两个特点:①余数重复出现“25”;②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
你觉得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呢?(指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
教师(指着5.333…,7.14545…):对了!像5.333…,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能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动手试一试。并指名上黑板写,写完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你能用简便方法表示黑板上的这些循环小吗?(让学生在本上表示,并集体交流,订正)。
观察这些循环小数,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处?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后,指导学生说出:都是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都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4、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请同学们计算15÷16和1.5÷7。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的路径——以“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例
入时可以给出几个相同小数相加的算式,加强小数和分数的联系,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二、学生的提问【案例4】题目:一批葡萄重1000千克,含水量为98%,蒸发掉一部分水后,葡萄含水量为97.5%,这时的葡萄有多少千克?学生会问:“我的列式是1000×97.5%,为什么是错的?”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对题目不理解。
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把题目读一遍,找出单位“1”,以及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学生就知道错因了:98%是原来总重量的98%,97.5%是蒸发掉一部分水后,是剩下的总重量的97.5%。
学生还会问“2%呢?2%跑哪去了?”教师只要告诉学生2%没“跑”,是果肉的含量即可。
至此,学生就能厘清思路:设这时的葡萄有х千克,列式为1000×2%=х×2.5%。
“如果没有……,将会怎么样?”这样的假设性提问能够丰富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能够巩固知识,能够培养和发展自身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案例5】题目:一块长方形地,长为24米,宽为18米,在它的四周等距离栽树,四个角上都栽,至少栽多少棵?“如果画草图,能够发现什么?”———等距离求的就是24和18的公因数。
“如果四个角上都不栽树?”———至少栽2棵。
“如果每条边的中点上也栽树?”———等距离求的就是12和9的公因数。
学生在这样提问中理解了公因数的实际表达,假设性提问就相当于把题目进行变式,扩展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在通过比较性提问比较事物异同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案例6】题目:为了鼓励市民避开用电高峰期间用电,供电部门实行峰谷用电制度,每天8时至12时之间,用电每度电价0.55元(峰时电价),21时至次日8时之间,用电每度电价是0.35元(谷时电价)。
(1)小华家在某月使用峰谷电后,峰时用电量是谷时用电量的1/2,共付电费50元。
该家庭当月使用峰时电量和谷时电量各多少度?(2)小明家某月用电120度,按峰谷用电制度计价,共付电费46元。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doc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篇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最终稿与课例研修报告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段家河镇中心校梁舰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年历卡及表格,课件导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1、从XX年到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
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
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XX—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
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1、计算XX---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感知和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探讨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改进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通过研究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分析教学案例中的实际操作过程,深入探讨加减法和几何形状探究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发现适用于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启示和未来展望的探讨,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2. 正文2.1 探究式教学的概念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2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特点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六上数学教研科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活动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9月开展了六上数学教研科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课后反思、专题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教研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备课主题: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的乘除法》(2)备课时间:2021年9月10日(3)备课过程:1. 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们共同分析了《分数的乘除法》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2. 研究教法,制定教学策略。
教师们针对不同学情,探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交流心得,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们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2. 课堂教学观摩(1)观摩主题: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的乘除法》(2)观摩时间:2021年9月15日(3)观摩过程:1. 教师A展示了一堂精彩的《分数的乘除法》公开课,课堂上,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 观摩教师们认真记录课堂细节,课后进行评课,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3. 教师A根据评课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
3. 课后反思(1)反思主题: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的乘除法》(2)反思时间:2021年9月20日(3)反思过程:1. 教师们针对《分数的乘除法》这一单元的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2. 教师们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如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理解不够深入、课堂纪律难以控制等。
3. 教师们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如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
12月25日数学课例研究报告(陈洪霞)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感知能力的培养辛寨镇辛寨小学陈洪霞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在数学中的感知是指学生面对数学材料,能敏锐地觉察其中隐含的问题或提出有关的问题。
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感知能力,就无所谓思维,更不可能创新。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学生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的培养,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自主发展。
在过去的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方面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而课改的新教材十分重视在数学问题上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知能力,并把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作为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
二、概念界定: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三、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的策略:(一)结合生活实例,建立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1、联系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建立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比如:在认识“1——5各数”时,先让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用数表达的事物。
学生例举出:1个鸡蛋、2只小鸡、3棵大树、……随后出示5筐苹果、3串葡萄、4捆小棒……让学生也用数来表示,接着再出示一幅学生体育课赛跑的图片,让学生指出谁跑了第一名可用几来表示,谁跑了第二名可用几来表示……,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数不光可以表示个体(2只小鸡),也可以表示整体(1筐苹果),还可以表示序数(第几名),这样数的内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
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头脑中不能很好的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可以将数学课与体育课整合,带领学生去操场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长度,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教师可以准备500克的盐、1千克的油……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比一比,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兴趣浓厚,在不知不觉中就建立了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课例研究逐渐成为了教师们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对小学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教师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研究背景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科目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可能面临着教学策略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因此,开展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小学数学课例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其次,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选取典型的小学数学课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研究结果通过对小学数学课程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以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情境创设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购物、乘车等实际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或乘车的过程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用。
2、问题导向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何计算圆的周长”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来掌握几何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教授统计图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统计图表的分析和制作过程。
4、游戏化教学法: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数字大小关系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数字的大小关系。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学校:姓名:一、研究背景与主题《小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所谓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抽象的,并且需要学生花很多时间去养成,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呢?数学本身是一门十分严肃的学科,它没有语文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也没有吸引人的故事,华丽的修辞,有的只是一些抽象的数字跟符号,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先让学生爱上数学课,要让“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吸引人。
我觉得要做到这点,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老师的“导”,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去“导”呢?二、研究团队与计划研究成员:课题内容:教师如何做好“导”作课老师:三、教学实践与展开课堂实录师:在这节课上课之前,老师在我们班某个同学的课桌里藏了一个宝盒,现在请同学们找找看宝盒在哪里呢?(学生翻抽屉,找到宝盒)师:谁能用行和列来表示找到宝盒的位置?生:*行*列师:谁能用更简便的方法确定位置呢?大家可以看到课本图,班级座位(学生讨论自己的想法)师:请有想法的同学上来写写看(学生上去写,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数对概念以及两个数表示的意义)师:数对(3,2)读两遍,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将座位表连成网格给出数对,让学生在网格中找位置师:数对(3,2)和数对(2,3)表示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师:用数对告诉大家自己的位置(学生回答)师:看来大家都会了,现在用数对表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的位置,让我们大家猜猜看,他是谁?(学生回答猜测)(1,3)(3,1)(2,3)(3,2)(3,3)(3,3)(4,3)(3,4)(5,3)(3, 5)师:对于上面两组数对,大家有什么发现吗?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师:接下来我们要看电影了,大家开不开心?生:开心。
师:但是呢,看电影前大家必须对号入座,大家手中的纸片上的数对就是大家座位的位置,你们能看懂吗?(有三名学生找不到座位)师:这三位同学的纸片上(*,1),(2,*),(*,*),大家能帮他们确定位置吗?生:不能。
小学数学每周教研
一、教研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校数学组于本周开展了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研活动内容1. 教学案例分析本周教研活动首先由我校数学教师李老师分享了一节五年级的《分数的意义》课例。
李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后,其他教师针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以下问题:(1)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3)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 教学经验交流针对以上问题,教师们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张老师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刘老师则强调,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
王老师则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经验。
3. 教学策略探讨在交流经验的基础上,教师们对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教师们提出了以下策略:(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针对小组合作的问题,教师们提出了以下策略:(1)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2)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
(3)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提高合作效率。
针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问题,教师们提出了以下策略:(1)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小学数学教研观摩课例
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组织了一次小学数学教研观摩课例活动。
本次观摩课例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主题,旨在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课例介绍本次观摩课例由我校优秀教师张老师主讲,课题为《分数的初步认识》。
张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课堂氛围活跃,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课例内容1.导入环节张老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分数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1)认识分数单位张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分数单位的概念,通过直观的图形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
(2)认识分数接着,张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把一个苹果切成两半,每一半就是一个分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数的含义。
(3)分数的加减法在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张老师讲解分数的加减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课堂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张老师设计了多个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总结环节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课例亮点1.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注重直观教学张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形、实物等,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注重学生参与张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课堂练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注重情感教育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赞美、鼓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
——“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
惠阳区良井镇宏基小学周考明
一、问题的产生背景
1、现状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动手操作让师生获益匪浅,但在反思中也发现大家的课堂上在学生动手操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为操作而操作,动手操作不注重实效,动手操作有时流于形式,课堂效率低下。
(2)指导力度不够,操作时出现五花八门的摆放现象。
(3)有的动手操作在热热闹闹中失去它真实点内涵。
(4)大部分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但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2、结果分析
(1)教师缺乏在操作过程中对操作难度的调控的技巧,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忽视了在操作过程中操作时间的调控。
课堂上操作时间过长而导致操作混乱,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
(3)教师不能全面有效的调控操作过程,致使学生操作没有方向,思维没有目标,不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和掌握新知。
(4)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
因此,我校数学教研组针对以上问题确定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小专题的研究,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开展了同课异构小专题研究活动。
二、理论支撑
1、生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
所谓“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
”
2、教育学家认为,让孩子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能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符合孩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精辟地论述了“心”与“手”、“智慧”与“动作”的密切关系。
4、《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三、教研活动主题
以学生喜欢的动手操作为抓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四、小专题目标
1、搭建乐于实践、善于研究,敢于探索的教研平台,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
2、培养教师对操作过程全面有效的调控能力,增强操作的实效性。
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
4、加强学生对操作流程、方法的了解和操作水平及能力培养。
5、在专题研究中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各种感官并用,使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效性。
6、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大发展。
通过课例研究,达到积累经验、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形成教师独特教学特色的目的。
为我校“科研兴校”的宏伟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五、教研形式
1、通过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校本研修方式,达到提升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反思的目的。
2、通过“教师独立备课——一课三研、同课异构——说课辩课、案例研讨——再设计再观摩——总结反思提升”为径,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之路。
3、变封闭的校本教研为多元开放的新格局使校本教研专题化、系统化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4、以实地教研为基础、网络教研为平台,让全体教师积极在网校、博客之中发表评论、跟帖。
六、实施过程具体安排:
(一)酝酿阶段(发现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开学初,教务处召开数学教研组会议,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了本学期开展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课例教研活动,分工明确,初步研究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
安排同课异构教学的执教教师和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中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
因此,数学教研组计划实施课例研究,以“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为中心,围绕“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来进行开展校本教研。
具体分工如下:
教研活动主持部门:教务处
教研活动主要成员:教导处、各年级数学教研组组长、数学教师。
课例执教教师:莫延福郑有渊
(二)准备阶段10月下旬
1、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提升理论
在校本教研中,我校教师非常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使校本教研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使专业引领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
在校本教研阶段,邀请专家、教研员非常重要。
特别是专家的“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耐人寻味的指导,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为新课改奠定了基础。
因此积极邀请县级教研员、优秀教师来校指导,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加强青年教师和名师培养,为教师业务学习、水平提高和才能展示提供机会和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确定课例,撰写设计
在这个环节里,我们选择了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九册《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的内容,经过仔细筛选确定了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课例,明确了课例的文本后,教研组保证参与研究的教师手中均有实施课例研究的方案、教材等,使全体参与者明确课例研究的目标。
规定在一周之内五年级2位数学教师按要求撰写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实施阶段
1、独立备课
10月20日做出研究方案,并确定授课教师,通知2位教师准备教学设计。
2、一课三研、同课异构
①11月3日第一次磨课。
②11月4日第二次磨课,集体备课。
对教学设计进行交流,邀请县教研室郭仕萍老师进行指导。
全体老师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构思、意图进行交流、讨论,同时2位做课教师认真听取建议,取其精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定稿。
③11月5日课例观摩。
由2位执教教师同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听课老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把握和处理,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并写好评课记录,由吴兵老师负责录课。
3、说课辩课、案例研讨。
(11月上中旬)
听课后,教务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讨论案例。
讨论案例是一种互动的研究,通过教师的评课、辩课、质疑,使全体数学教师共同参与、共同进步。
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
在研讨中可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环节回放录像,将自我反思和评议研讨相结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
4、思维碰撞
观摩了2位老师的课后,把自己的认识、收获写下来,可以是设计的理念,也可以是教学反思,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等等。
将这些收获放在网校中,供授课教师再设计时参考。
每一阶段都分为“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思提高”三个基本步骤。
由教师独立进行设计上研究课,教研组全体听课、观察,然后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反思,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
然后再设计,再观察,再反思。
5、以网络教研为平台,让全体教师积极在网校、博客之中发表评论、跟帖。
随着我校教师队伍的扩大,实地教研活动很难准确、高效地开展,其效果往往会打折扣。
把小专题研究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新理念通过网络能传递给每一位所需的教师,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的制约,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学习,随时都可以探讨、交流共同切磋讨论、质疑。
可以进行教学反思,把平时一些零碎的想法记录下来为日后整理打下基础,并可以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通过回复与交流,汲取他人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通过“对话、合作与共享”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使教师变成有心人,能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思考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6、再设计观摩
由两位教师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课后反思,对所授内容进行再次设计,设计好后借班第二次观摩课,然后进行第二次反思、研讨。
(四)总结提升阶段(反思课堂,形成策略)11月中旬——12月份
1、听课教师使用执教教师反思后的教学设计进上课。
2、组织听课教师围绕“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这一展开辩论,形成策略。
3、由执教教师认真反思小专题研究的问题是否解决,通过课例研究把形成的策略进行概括、总结、提炼。
4、教师总结提升。
课例研究结束后,由承担教师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如果不及时的总结,这种收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
相反及时总结,或是一篇反思,或是一篇论文,或是一篇研究报告,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就会成为自己今后成长的一面镜子,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
5、主持人小结,明确专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