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政策的转变

合集下载

试论汉武帝西域民族政策及其影响

试论汉武帝西域民族政策及其影响

试论汉武帝西域民族政策及其影响作者:巨星来源:《财讯》2016年第33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

在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之下,汉武帝采取了移民屯垦、建立属国、和亲联盟等一系列针对西域少数民族的措施。

这些民族政策对于民族融合、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央集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西域民族政策西汉初期,社会生产由于战争影响而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减少,经济困难。

后经文景之治,鼓励生产、休养民力的政策得以持续实行,国力逐渐恢复。

至汉武帝时期,“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守闾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①国力强盛为西汉军事力量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使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更能采取积极措施,占据主动地位。

汉武帝时期西域民族政策,对于民族融合及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时期西域民族基本情况关于西域的定义,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

南北有大山。

中央有河,东西六千馀里,南北千馀里。

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②从广义上说,西域指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等地。

从狭义上说,西域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我国新疆地区。

这一片地区民族分布错综复杂,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南,昆仑山北麓的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渠勒、于阗、皮山、莎车等为“南道诸国”;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北,沿天山南麓的疏勒﹑尉头、温宿、姑墨、龟兹、乌垒、焉耆、尉犁、渠犁、山国、狐胡等国为“北道诸国”。

另外,在帕米尔高原山谷之间还分布着西夜、子合、无雷、蒲犁、依耐、难兜等国,称为“葱岭诸国”;在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准噶尔盆地周围,分布着乌孙、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蒲类、蒲类后国、西且弥、东且弥、卑陆、卑陆后国、郁立师、单桓等国,称为“山后诸国”;帕米尔高原西侧还有大宛、捐毒、休循、桃槐等国。

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汉朝的实践活动

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汉朝的实践活动

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汉朝的实践活动汉武帝时期,汉朝继续取得了极大的统治成就,并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在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改变与匈奴关系的实践活动有:一、长期的战争制衡法汉武帝时期的中国政府不断利用手中的英雄良将,采取坚持抵抗、坚持抗击的“战争制衡”政策,不断大规模地进行军事活动,以击溃匈奴军队以及维护汉朝的国土安全。

汉武帝利用魏、蜀、谯,以及其余的少数英豪,对匈奴采取“占人勇猛,占地抢夺”的原则,无论是对匈奴的制衡,还是对汉朝的保卫,汉武帝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宣扬汉朝文化,强调文明的重要性汉武帝时期的汉朝政府也采取了宣扬汉朝文化的方式,把汉朝的文明加强到匈奴领土中,使匈奴领土的人民认识到汉朝的文明,从而对汉朝产生了一种向往之情。

汉武帝也大力宣扬“文明以征服武力”的理念,强调文明的重要性,推动文明改革,如建立国学院,开展文明斗争。

三、实行时令监督,以保障汉西边境的安全汉武帝时期,汉朝政府也采取了实行“时令监督”的政策,该政策规定汉朝官吏要每年根据太和大典的“时令监督”准则,在汉西边境各郡县定期巡查,以确保西边境的安全。

如果发现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汉朝政府就会追究责任。

四、开展拓荒活动,开发边疆地区此外,汉武帝时期,汉朝政府还开展了拓荒活动,大力开发边疆地区。

在拓荒活动中,汉朝政府按照太和大典规定,制定了拓荒政策,派遣官吏到边疆荒原进行勘查,发展荒原,并回收保护荒原,从而使荒原得以开发,边境的安全得到很大的改善。

总之,汉武帝时期,汉朝政府采取了战争制衡法、宣扬汉朝文化、实行时令监督、以及开展拓荒活动等改变与匈奴关系的实践活动,以解决当时与匈奴关系的紧张局势,促进西部边境和匈奴之间的交往,为汉朝帝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武帝对匈奴的政策

汉武帝对匈奴的政策

汉武帝对匈奴的政策汉武帝时期,汉廷对于匈奴的政策发生了三次较大的改变,而其核心的改变就是由曾经的“安抚为主,战争为辅”的“求和”政策变成了“战争为主,安抚为辅”的“逼臣”政策。

第一次、由和亲转向征伐。

首先,武帝登基之初,因武帝尚未亲政,朝中大权皆在崇尚“无为而治”的窦太后的手中,所以对于匈奴的政策,武帝只能是听从窦太后的吩咐,依旧是遵循着父辈所定下的对匈奴进行和亲的政策。

但是,与文、景等诸帝“诚心诚意”的与匈奴进行和亲所不同的是,生性高傲且富有雄心的武帝自登基开始,虽碍于窦太后,只能是被迫继续维持着与匈奴“和亲”的国策,可其内心却从未想过要一辈子靠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来换取汉匈边境的安宁。

作为以“武”为谥号的皇帝,武帝从登基那刻起,想的就不是靠着屈辱的和亲来换取北方的暂时安宁,而是意图以绝对的武力来击垮匈奴,逼迫匈奴臣服于大汉,从而来换取北方的永世安定。

因此,自登基始,武帝就开始着手进行“欲事伐匈奴,而韩嫣先习胡兵,以故益尊贵”的武力征伐匈奴的计划。

前140年,武帝甫一即位,为了准确且详细的了解匈奴现在的状况,从而能在将来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匈奴的举措,武帝先是将曾长期担任边郡太守,与匈奴有直接接触的李广与程不识二人调入京师,分别担任未央宫与长乐宫卫尉,同时又派遣博士公孙弘出使匈奴。

而后,前138年,经过二年时间的详细了解后,武帝在基本掌握了匈奴国内和周边的情况后,遂开始了武力征伐匈奴的第一步,即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瓦解匈奴在周边的势力,同时联合大月氏等西域诸国,一同对抗匈奴。

当然,此时,因朝中大权仍是被窦太后一系所掌控,而这一系又多为“主和派”,他们坚定的认为,用“和亲”这种以公主和少量的金银财宝的代价来换取汉匈之间的和平,是最为经济实惠的选择。

因此,对于武帝妄图用武力来逼迫匈奴臣服的野心,他们自然是坚决反对的,如在前135年,匈奴军臣单于遣使来京要求和亲,此时,朝堂上出现了两种声音,其一就是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主张同意匈奴的和亲要求,其二就是以大行令王恢为首,主张拒绝匈奴的和亲要求,并对匈奴发动战争。

西汉和亲简介 和亲政策一共可以分别几个阶段

西汉和亲简介 和亲政策一共可以分别几个阶段

西汉和亲简介和亲政策一共可以分别几个阶段本文导读:简介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

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

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量的絮、缯、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

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两汉后期,恢复和亲,“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实行“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实行“征讨政策”,不但没有征服匈奴,反而使汉朝国力衰退。

元狩四年以后,对匈奴实行“绥抚政策”,又使经济恢复发展起来。

从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和亲动机一、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

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二、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外交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对当时的北方民族“匈奴”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

和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朝主动送公主和大量的财物给匈奴,使他们停止对汉朝的骚扰,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期,是匈奴主动请求和亲。

汉武帝的外交政策与匈奴的斗争与和平共存

汉武帝的外交政策与匈奴的斗争与和平共存

汉武帝的外交政策与匈奴的斗争与和平共存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皇帝。

在他的执政下,汉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尤其在对待与匈奴的斗争与和平共存方面,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外交政策和策略,为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对待匈奴的斗争汉武帝对待匈奴的斗争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他加强了军事力量,提高了汉朝对抗匈奴的战争能力。

他大力推行军事改革,加强军队编制和武器装备的改良,建立边塞防线,使边疆地区的军队能够有效地应对匈奴的侵袭。

其次,他实行了“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

他积极寻求与西域国家、南蛮地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盟,以形成对抗匈奴的强大力量。

他还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了与朝鲜、日本等东方国家的关系,保持了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最后,他实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

为了消除内部的乱源,汉武帝大力推行土地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稳定了社会局势,为对外斗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与匈奴的和平共存汉武帝在与匈奴的斗争中也始终坚持与匈奴进行和平共存的外交政策。

首先,他采取了礼尚往来的外交手段。

他多次派遣使节,与匈奴进行外交交流,互赠贡品,通过外交手段维持与匈奴的稳定关系。

其次,他实行了威慑政策。

汉武帝对匈奴时而以武力手段进行威慑,时而以外交手段进行让步,确保了匈奴始终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

他巧妙地利用了匈奴内部的纷争,通过支持不同的匈奴王公,使匈奴内部分裂,实现了对匈奴的战略制衡。

最后,他实行了经济依赖政策。

汉武帝通过加大与匈奴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贸易,逐渐建立了经济的依赖关系。

匈奴和其他少数民族需要依赖汉朝的物资和资源,从而不得不与汉朝维持和平的关系。

总结起来,汉武帝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在与匈奴的斗争与和平共存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通过军事力量的加强、外交手段的运用以及内部稳定的保持,使汉朝在与匈奴的斗争中逐渐取得优势。

同时,他也以和平共存的方式对待匈奴,通过外交手段维持了与匈奴的稳定关系。

汉武帝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

汉武帝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

汉武帝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汉武帝,历史上一位富有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汉朝经历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而他对待匈奴的外交政策则是他居功至伟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汉武帝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

汉武帝时期,匈奴是汉朝最大的威胁之一。

汉朝初期,匈奴经常侵扰边界,并对汉朝的统治地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然而,汉武帝却采取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外交政策,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与匈奴的矛盾。

首先,汉武帝采取了一种联姻政策。

他派遣使者向匈奴贵族进行外交斡旋,并积极提出与匈奴部落建立亲缘关系的提议。

这种联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同时也为汉朝提供了一个渠道来与匈奴进行正常的外交交流。

其次,汉武帝还采取了一种攻其心理的外交策略。

他派遣李广利利用匈奴内部的矛盾,积极煽动匈奴各部落之间的内讧。

通过这种策略,汉朝能够间接削弱匈奴的实力,使其内部分裂,从而为后来的战争创造了条件。

此外,汉武帝还采取了一种称臣政策。

尽管匈奴在西方势力的压力下不断侵扰汉朝边界,但汉武帝仍然选择和匈奴达成一种称臣的协议,以求稳定边境并避免总体战争的爆发。

这种政策使得汉朝在西方边境地区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和平,同时也为汉朝与其他民族的外交关系提供了一个模板。

汉武帝对匈奴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外交政策相对成功地保护了汉朝的西方疆域。

尽管汉武帝时期仍有一些边界冲突和战事,但总体上与匈奴的关系要大大好于前任皇帝时期。

这使得汉朝能够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其他重要领域,如内政发展和文化建设中。

其次,汉武帝成功地扩展了汉朝的影响力。

通过外交手段,汉武帝建立了与匈奴和其他西方部落的联系,为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流和贸易,为汉朝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汉武帝的外交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通过平衡与匈奴的关系,为汉朝的后继统治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

后来的皇帝们往往在处理与匈奴的关系时效仿汉武帝的外交策略,尽量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从而保持了边境的相对稳定。

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汉武帝的治国措施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是中国西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的治国措施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经济,下面将详细介绍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一、平定乌桓,北征匈奴汉武帝即位后,首要任务是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他采取了两大措施:平定乌桓族和北征匈奴。

乌桓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由蒙古族后裔组成的游牧民族,他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麻烦。

汉武帝率领大军亲自北上,成功地平定了乌桓族,并给予了他们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有效地减轻了其对中国的威胁。

而匈奴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对汉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遏制匈奴的侵略,汉武帝多次进行北征战争,加强了边防防御,使得汉朝在北方的统治得到了稳固。

二、开疆拓土,恢复中原汉武帝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拓展国土,恢复中原地区的统治。

他将目光投向中国西南的云南地区,派遣将军与当地的部落进行战争,最终将云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此外,他还下令征兵并派遣将军征服南越,将南越纳入中国的疆域。

这些行动不仅恢复了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后来的统一南北奠定了基础。

三、增设官职,强化中央集权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量,汉武帝增设了一系列的官职。

他设立了太中大夫、郎中、博士等新的官职,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地方政务。

汉武帝还注重提拔有才干的官员,以加强中央集权。

他以礼仪考试为基准,选拔、授官、升迁官员,使得官员选拨系统日益规范。

四、推行土地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推行了一系列的土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他取消了土地典押制度,并规定禁止夺取或侵占农民的土地。

此外,他还通过免除或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还为农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五、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加强国家统一和文化建设,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废除了其他学派的教育体系,使儒家成为唯一的官方学术思想。

【汉武大帝吧】从_轮台诏_到_盐铁会议_以_盐铁论_观西汉中后期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

【汉武大帝吧】从_轮台诏_到_盐铁会议_以_盐铁论_观西汉中后期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

“盐铁会议”是汉昭帝时召开的一次以盐铁官营为核心议题,并扩展到全国的辩论会。

互辩的双方是政府官员(御史大夫、丞相史等)和地方知识分子(贤良、文学)。

《盐铁论》一书则是庐江太守丞桓宽据其辩论实录编撰而成,共十卷六十篇。

前辈学者对《盐铁论》的研究甚丰,或从经济角度探讨“本末之争”,或从伦理角度论说“义利之辩”,或阐释其中蕴含的法律思想,或叙述其中反映的社会生活。

但从民族史的角度,研究该书涉及的汉匈关系与民族政策的文章却并不多①。

实际上,《盐铁论》正文中至少有55处提到“匈奴”、48处提到“胡”,更有《备胡》、《结和》、《西域》、《伐功》等通篇论述汉匈关系的篇章,对民族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一、“武折”还是“德怀”:两种政策之争盐铁会议召开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春,此时距“白登之围”(前200年)———汉匈的第一次交兵已有119年。

百余年来,在如何应对匈奴对汉地的侵扰掠夺问题上,汉朝统治阶级内部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倾向,即以征伐为主的“武折”和以和亲为主的“德怀”。

“武折”与“德怀”的说法,见于《盐铁论·结和》篇,是桑弘羊对于汉武帝在征伐与和亲之间进行取舍的表述。

“武折”与“德怀”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手段在不同时期的表述与具体特点有所不同。

秦始皇之时,匈奴羽翼未丰,以此蒙恬能够率大军略取河南地。

但在秦末至汉初的时间里,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破东胡、走月氏,北服浑庾、屈射等族,南并楼烦、白羊之地,进入了鼎盛时期。

在之后的白登之围中,汉匈之间显示出的实力对比以及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局面迫使汉高祖刘邦不得不放弃了“武折”的企图,转而采取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

此后经惠帝、文帝、景帝三朝,这一政策都得到了保持。

尽管在吕后掌权时期,就有樊哙“愿得十万兵,横行匈奴中”[1]3755的武力折服观点,但这一观点受到了季布的强烈批驳,认为“秦以事胡,陈胜等起。

今疮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2]最终吕后复与匈奴和亲。

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参考内容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财政改革的重要阶段。本次演 示将介绍汉武帝时期财政改革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影响,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 财政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一、汉武帝时期财政改革的目的 和必要性
汉武帝时期,国家面临着财政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以及经济衰败等问题。为了 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 农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这些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汉匈贸易
尽管战争不断,但汉匈两族之间的贸易活动并未完全停止。在长城沿线设立关 口,允许汉匈两族进行贸易活动。这些贸易活动满足了双方的需求,促进了经 济和文化交流。此外,汉朝还通过征收匈奴人民的税收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五、结论
综上所述,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表现为战争与和平并存。虽然战争给 双方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 在这一时期,汉朝通过积极调整政策、采取进攻态势并实行和亲政策等手段维 护了边境安全和稳定了两国关系。汉匈贸易等经济文化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满 足了双方的需求。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现代国际关系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促进经济发展
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境。由于财政收入的不足以及农民负担 的沉重,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支撑。因此,推行财政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措施。
二、汉武帝时期财政改革的具体 内容
1、税制改革
汉武帝推行了“算缗”和“告缗”政策。“算缗”是对商人、手工业者和拥有 田产的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告缗”则是鼓励人们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官 员和商人,并对告发者进行奖励。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 入,而且打击了贪污腐败现象。

汉初与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政策之对比

汉初与汉武帝时期的匈奴政策之对比
1.先通过与匈奴右贤王的战斗,经历“马邑之战”、卫青夺取匈奴腹地宗教圣地龙城并进而夺取“河南地”,并设立朔方郡,然后向外推进。
2.汉武帝将目标转向“河西”。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攻打河西地区,不仅取得丰硕成果,而且导致匈奴休屠王与浑邪王归汉。汉武帝为了安置两部落人马,设置五属国,从此河西走廊正式归入汉的统治范围。
2.汉朝的天下战略
汉朝的天下战略即汉代是一个以“汉”为徽号的庞杂群体强力崛起、奔向四方、横行天下的时代,那是我们最伟大的祖先,他们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向着遥远的天际线一路奔去,该打就打,该和就和。他们没有狭隘的种族偏见,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包容吸纳一切敌人、朋友,尽管这个朝代如一切朝代不可避免地过去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和血统更加混杂丰富、更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庞大族群。
3.汉初匈奴政策的合理性
虽在汉初也对匈奴进行了一些防守和反击。但是这些反击几乎均已失败告终,所以汉初对匈奴政策的主流以“和亲”为主,这是有其合理性的。我们可以梳理下汉对匈奴的反击战:汉对匈奴共有三次:第一次反击是在公元前200年。由于前一年部署在马邑的防御性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于是,公元前200年冬,汉高祖亲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大败,汉高祖也被困于白登山。第二次反击是在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攻入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烧杀抢掠,汉文帝派丞相灌婴领兵反击,后因济北王刘兴居叛乱而罢。第三次反击发生在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亲率大军攻入汉内地,其前锋哨探甚至到了距离长安不足一百公里的淳化,严重威胁到汉首都的安全,汉文帝急调大军拱卫京师,直至一个多月后,匈奴大军才撤出汉境。通过梳理汉初这些反击战,可以看出:由于汉初与匈奴实力的差距悬殊,故对匈奴采取了“和亲”为主的策略,这在当时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虽然“和亲” 政策对汉来说是屈辱的,但是这也是形势所迫下被逼无奈的权宜之计,等到时机成熟之时,朝廷率大军攻打单于,此役之后,匈奴远遁漠北,再也无力对汉发起大规模攻击了。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含解析 (含答案)

中考历史专项练习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含解析 (含答案)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1. 下面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A.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B.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 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D. 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2.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B. 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 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D. 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3. 他和卫青在漠北战役中打败匈奴,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由拒绝收下,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他之口而震撼人心,永远刻在了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这里的“他”是指()A. 蒙恬B. 主父偃C. 霍去病D. 王昭君4. “穿越跑”是许多马拉松比赛上的亮丽风景线。

若你是其中一员。

穿越到西汉,可能看到的情景有()①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凯旋而归②诸子百家就推恩令的利弊各抒己见③皇帝与蒙古王公在木兰围场围猎④太学儒生董某因学习成绩优秀直接为官。

A. ①③B. ①④C. ②④D. ③④5. 大败匈奴,使之不能与西汉抗衡的重要将领是()A. 蒙恬B. 卫青、霍去病C. 窦固D. 窦宪6. 下列相对应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A. 文帝、景帝──“文景之治”B. 秦始皇──反击匈奴C.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刘邦、项羽──楚汉之争7. 在西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在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名将,其中立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誓言的青年将军是()A. 卫青B. 李广C. 霍去病D. 李陵8. 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写道:“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这是由于下列哪一次军事行动造成的?()A. 蒙恬率军出击匈奴B.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 窦宪率军出击匈奴D. 窦固率军出击匈奴9. 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的是()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景帝D. 汉武帝10. 公元前119年,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军出击匈奴的西汉皇帝是()A. 汉高祖B. 汉文帝C. 汉武帝D. 汉景帝11.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盐铁会议与西汉中后期的匈奴政策

盐铁会议与西汉中后期的匈奴政策

盐铁会议与西汉中后期的匈奴政策【摘要】西汉中后期中央政府对匈奴的政策与前期特别是武帝时期有了明显改变。

武帝时期穷兵黩武,对匈奴发动了十多次战争,以摧枯拉朽般的气势将王庭赶得愈北、愈西。

但汉昭帝始元六年召开的盐铁会议彻底改变了西汉的对外政策。

到了西汉中后期,中央王朝明显减少了对匈奴的征伐,而且单于主动臣服于西汉皇帝,中央政府也重新恢复了和亲制度。

通过这个会议,西汉政府也缓和了国家内部矛盾,延长了自己的国祚。

【关键词】西汉;匈奴政策;盐铁会议汉昭帝始元六年,丞相田千秋主持召开了盐铁会议,全国的贤良文学云集长安,与大夫们进行了又一场王道与霸道的讨论。

虽然会议以盐铁命名,像是一场纯经济会议,但是根据桓宽《盐铁论》的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数次讨论是关于对外民族政策的,而且仔细看其他篇目,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涉及对外尤其是对匈奴政策的讨论内容。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敕勒歌把蒙古草原的肥沃、壮美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这片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历史上各个北方游牧民族演绎兴衰的大舞台,他们相互战争、相互融合,共同缔造了一部悠久的民族交流史。

在无数次的兼并战争之后,匈奴人凭借着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吞并了周围其他部族,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

当冒顿弑父自立为单于后,匈奴的实力发展到了顶峰,他开始对中原虎视眈眈。

此时的中原正处于楚汉相争的时期,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自然无暇顾及这个在北方逐渐强大的敌人,战争的创伤也使西汉统治者无力与其抗衡,这便开始了一段屈辱的外交史。

直到汉武帝即位,西汉王朝才改变了这种关系,在强大的军事实力的保护之下,汉武帝彻底逆转了这种关系,但到了武帝晚年,西汉军队在战场的失败又促使他重新审视以往不成熟的对外政策,直到盐铁会议的召开,中央政府才最终确立了对匈奴“德怀”与“武折”兼备的成熟的政策。

这个政策对汉匈两个民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到西汉灭亡,双方始终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经济文化交流。

一、盐铁会议以前不成熟的对匈民族政策据《史记·匈奴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最新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发展史

最新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发展史

【西北少数民族】◆匈奴274.秦汉时期与中央政府对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匈奴。

275.匈奴战国时期建立了奴隶制政权。

276.匈奴的首领名叫“单于”。

27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少数民族是匈奴族。

278.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的原因是西汉国力衰弱,政府无力与匈奴作战。

279.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得胜利。

280.汉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得胜利的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

281.由汉初的“和亲”到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政策的转变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力强盛。

282.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促进了汉族与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

283.“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指的是昭君出塞,远嫁匈奴。

◆鲜卑284.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

285.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突厥286.隋唐时期与中央政府对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突厥。

287.唐朝时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288.唐朝时灭西突厥,设立都督府;灭东突厥,设立都护府。

◆回纥28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90.8世纪回纥归附唐朝,改名回鹘。

◆蒙古29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292.中国古代杰出的英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主要功绩是于12世纪统一蒙古草原。

293.明朝时期蒙古分裂。

294.清康熙皇帝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叛乱.295.1771年蒙古族的一支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冲破沙俄阻挠重返祖国,受到乾隆皇帝的妥善安置。

◆回族296.元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回族。

297.回族是由外来民族和我国少数民族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形成的民族,是汉,蒙,畏兀儿与波斯人,阿拉伯人融合而成的新民族。

【东北少数民族】◆满族298.满族的祖先是唐朝的靺鞨人。

299.唐朝时靺鞨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

300.唐朝时在黑水靺鞨设立黑水都督府,立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301.五代时黑水靺鞨发展为女真。

【汉武大帝吧】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汉武大帝吧】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年第 11 期
Journalof ChongqingUniversity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No.11 2009
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冯勇刚
摘要 :西汉初期 ,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 。汉武帝在位时期 ,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 ,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
陇东一带 ,并有进一步被侵吞的危险 。
经过长期战乱后建立的汉朝
,经济凋敝 ,国力贫弱 ,自“ 天
子不能具钧驷 ,而将相或趁牛车 ,齐民无藏盖 ”(司马迁 《史记・
平准书 》)。在这种情况下 ,汉初的统治者为了换取边界安宁和
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不得不对匈奴采 取 和 亲 政 策 ,而 且 “岁 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 ”。但是这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 贪欲 ,“匈奴数背约束 ”,“寇盗不为衰止 ,而单于反以加骄踞 ” (司马迁 《史记・匈奴列传 》), 不断在汉朝北边和西北边疆制造
徙民以实之 ”(班固 《汉书・武帝本纪 》)。在举办屯田方面 ,“元
域都护 ”做出了重大贡献 。 应该说 ,这也是汉武帝经略西北的
鼎五年 ,初置张掖 、酒泉郡 ,而上郡 、朔方 、西河 、河西 ,开田官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 “丝绸之路 ”汉,与西北及更远地方的
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 ”(班固 《汉书・食货志 》), 敦煌自西“至盐 泽 ,往 往 起 亭 ,而 轮 台 、渠 犁 皆 有 田 卒 数 百 人 ,置 使 者 校 尉 领
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 ,中央集权加强 ,国 力 强 盛 ,客 观 上 具 备
了解决西北边防上匈奴威胁的能力
。 汉武帝本人虽在儒家学

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学生学年论文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战争系别历史系专业历史学(师范)班级历史11-1学号11064060135学生姓名刘敏健指导教师(职称)卢萍完成时间 2014 年 4 月 10 日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摘要:西汉汉武帝前,对匈奴采取的措施以“和亲”为主。

主要是汉匈之间的力量对,西汉处于劣势地位,匈奴处于优势地位。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立国已经六十多年。

经过高祖、吕后、文帝、景帝等人的休养生息,西汉民生逐渐恢复,国力逐渐强盛,与匈奴的实力差距逐渐缩小。

所以汉武帝就萌生了改变对匈奴采取“和亲”的做法,打算以武力征服匈奴。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从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谋开始,西汉与匈奴进入了四十多年的战争时期。

然而,国与国之间,不能一直用武力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问题。

所以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不能仅从胜负层面去评价,还要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评论。

关键词:汉武帝西汉匈奴战争一、汉武帝前的汉匈关系(一)匈奴寇边中国史书对匈奴这的记载,可以总结为“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

意思就是说,匈奴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是典型的的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离不开射击和狩猎,所以匈奴男子从小就练习骑射狩猎,弓马娴熟。

但是匈奴人没有像汉人这样有一套成熟的典章制度,最明显就是他们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公元前57年发生了五单于争位战争。

匈奴民族文明程度不高,还实行收继婚制。

收继婚制,说白了就是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除了亲妈以外,父亲其他所有的妻子。

所以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等呼韩邪单于死了之后,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娶了昭君,呼韩邪单于的儿子死了之后,呼韩邪单于的孙子又娶了昭君。

昭君在匈奴一直做到了太皇太后。

驰突无垣,就是说匈奴并没有可坚守的城,“垣”就是城的意思。

很符合游牧民族的特点。

从这一句对匈奴的总结,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匈奴对汉民族政权的威胁这么大。

匈奴人逐水草,典型的游牧民族。

匈奴与汉朝的和战(民族关系)

匈奴与汉朝的和战(民族关系)

汉武帝时期与西汉初年相比,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 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政策变化: 实行大规模的反击(战争); 原因:①根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②军事: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 ③民意:人民积极支援反击匈奴的战争
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卫青,河东平阳 人。卫皇后弟。本平 阳公主家奴,后被汉 武帝重用,官至大将 军,即最高的军事将 领。多次带兵同匈奴 作战,屡立战功。史 书说:卫青为人,谦 虚爱士,深得部下拥 戴。
小知识:
你知道“冠军”称号的来历吗?
汉武帝称赞霍去病: “初生之犊不畏虎,你年纪轻轻
的,打起仗来就这样勇敢,你一往 无前,勇冠三军,就封你为冠军侯 吧!”


呼伦湖
燕 然
单于庭



西

居延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
击居延泽,匈奴河 套无力再白与登山 西汉
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 祁祁连连山山

定襄 平城 代郡
3、对于这两种态度和为主 匈强汉弱
战争
经济繁荣,国力强大
昭君和亲 向汉称臣,请求和亲
• 冒顿统一北边疆 • 迫使汉初和亲忙 • 大将卫青霍去病 • 北击匈奴震四方 • 汉匈合同为一家 • 昭君出塞美名扬
冒顿鸣镝射马图
冒顿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匈奴生产迅速发展, 畜牧业兴旺发达, 冶铸业也发展起来; 在汉族影响下学会农耕, 匈奴进入鼎盛时期。
西汉初期 汉匈关系
表现:和亲
原因:国力较弱 结果:仍未能摆脱匈奴的侵
☆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汉朝时,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 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并每年送给匈奴大 量宝物和纺织品,以求得暂时的和平的政 策。西汉初年,国家贫困,经济萧条,迫 于无奈,被迫采取这项政策,对于西汉王 朝来说是无奈之举。

汉武帝对匈奴的军事政策

汉武帝对匈奴的军事政策

汉武帝对匈奴的军事政策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他统治时期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来自北方的匈奴。

匈奴是游牧民族,常常侵犯汉朝边境,威胁到汉朝的统治和安全。

为了应对这一威胁,汉武帝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军事政策来对抗匈奴。

汉武帝的第一个军事政策是修筑长城。

他下令加固和扩建长城,以防止匈奴的侵袭。

长城是一道坚固的边防设施,有效地限制了匈奴对汉朝领土的入侵。

此举不仅保护了边境居民的生活安全,也有助于维持汉朝的边疆稳定。

除了修建长城,汉武帝还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战略来打击匈奴。

他派遣将领领导军队深入匈奴领地,进行阻击和摧毁匈奴的军事实力。

这些军事行动不仅有助于削弱匈奴的战斗力,还破坏了匈奴的经济基础和生活资源,使他们在与汉朝的冲突中处于劣势。

另外,汉武帝也采取了一些外交手段来对付匈奴。

他与一些西域国家建立了联盟关系,以共同对抗匈奴。

这种外交手段不仅使汉朝拥有了更多盟友,还削弱了匈奴的影响力。

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互动,汉朝有效地孤立了匈奴,削弱了他们的威胁。

汉武帝对匈奴的军事政策还包括了精细的情报收集和分析。

他派遣使者和间谍深入匈奴内部,了解他们的动向和战略。

这些情报不仅有助于指导汉朝的军事行动,还为汉朝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匈奴的信息。

在了解匈奴的战略意图后,汉武帝可以有针对性地应对匈奴的威胁,从而提高汉朝的战略优势。

除了以上所述的军事政策,汉武帝还实施了一些内政措施来加强对匈奴的控制。

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了汉朝的粮食供应,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

他还推行农民戍边政策,将农民迁徙到边境地区,既增强了边境防线的稳固性,也提供了更多的人力资源。

总结起来,汉武帝对匈奴的军事政策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战略。

他通过修建长城、主动出击、外交手段和情报收集来对抗匈奴的威胁。

同时,他也通过内政措施来加强边境的防御和战略优势。

这些军事政策不仅使汉朝能够有效地对抗匈奴,还为汉武帝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的军事政策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来的统治者和军事战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的外交政策与匈奴的和平与战争

汉武帝的外交政策与匈奴的和平与战争

汉武帝的外交政策与匈奴的和平与战争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富有远见与政治智慧的皇帝。

他统治期间,对于与匈奴的外交政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汉武帝既采取过和平的手段与匈奴进行交流,也曾多次发动战争来保卫边疆。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汉武帝的外交政策与匈奴的和平与战争,分别是和平外交政策和军事手段。

和平外交政策:汉武帝对于和匈奴的关系,一直持有以和为贵的态度。

他秉持着“以文化服人”的信念,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持边疆的稳定。

首先,汉武帝利用天文预测来示好匈奴。

他借助天文学家的预测,将一场大雪的降临与匈奴的好运相结合。

这种示好的举措,让匈奴感受到了汉朝的友好与关怀,为后续的和平交流奠定了基础。

其次,汉武帝采取了虚实结合的策略。

他在边境上修建了一座被称为“车师城”的军事要塞,向匈奴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同时,他也派遣使者前往匈奴,与其进行常态化的接触,并通过贸易等方式来促进两国的交流。

这种虚实结合的策略,既显示了汉朝的强大军力,又展示了对匈奴的友好态度,为和平的达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军事手段:尽管汉武帝极力推崇和平外交,但也时常使用军事手段来应对匈奴的侵略。

事实上,汉武帝在位期间发动了多次对匈奴的战争,旨在维护边疆的安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次是举行的“武威之战”。

武威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21年,当时匈奴经常侵犯汉朝的边疆。

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汉武帝亲自指挥军队,选派将领李广利率领大军出征。

经过一系列的激战,汉军最终取得了胜利,匈奴被迫撤退。

这场战争表明了汉武帝在保卫边境方面的强决心和果断措施。

同时,汉武帝也尝试通过联合他国来对抗匈奴。

他与南单于结盟,合力对抗匈奴。

然而,由于南单于的背叛,这个联盟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过,这一次合作的尝试,无疑为后来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教训。

结论:汉武帝在与匈奴的外交政策中,既采取了和平手段,又使用了军事手段。

他以和为贵的立场,在和平外交中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魅力与军事实力。

同时,他也通过军事手段来维护边境的安全,展现了汉朝毫不妥协的决心。

汉武帝民族关系的措施

汉武帝民族关系的措施

汉武帝民族关系的措施
1、政治上:推恩令削弱藩国的势力,建立十三州的刺史制度;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军事上:反击匈奴、打通西域、灭南越、灭朝鲜;
4、民族上:跟匈奴战争,通西南夷,通西域汉武帝即位之初,诸侯国势力还很强,为解除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5、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

民族关系:
1、敌对匈奴:汉武帝对匈奴采取强行的手段,一方面结束自前133年马邑之战起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李广、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2、联合西域: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民族政策

西汉王朝对匈奴采取的民族政策

The Western Dan Dynasty dynasty the national policy which adopts to Hun
作者: 刘运动
作者机构: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周口466001
出版物刊名: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页码: 221-223页
主题词: 西汉王朝;匈奴;民族政策
摘要: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对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

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政策的转变摘要:西汉初年,匈奴兴盛于大漠南北,成为西汉王朝的强劲对手。

高祖刘邦在未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以武力讨之,其结果是失败而归,其后,他便采取和亲之策,经过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时期的和亲往来,终在武帝时期通过武力的方式来“制夷”,使得匈奴遭重创,而汉也为此付出了由盛转衰的代价。

战争间隙,武帝还通过笼络匈奴降众、置属国的策略来分化匈奴内部势力,这为后来汉朝对匈的羁糜统治做了铺垫。

关键词:汉武帝匈奴武力征伐属国一、秦及西汉早期对匈奴的政策匈奴势力在战国末期已发展起来,公元前310年左右,其地域己与战国的燕、赵、秦相邻。

匈奴的东界就在燕长城以北的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西界在今天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匈奴的活动对邻近的赵、秦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赵、秦两国都修筑了长城进行防御。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消除匈奴的威胁,于公元前214年,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占领了今内蒙古境内黄河以南地区。

其后,为了防范匈奴卷土重来,秦一面派蒙恬将兵30万屯戍上郡,一面征发役徒,耗费大量财物及民力,修缮连接了战国时燕、赵、秦三国所建的长城,号称万里长城。

秦为应对匈奴的威胁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高祖刘邦在遭平城之围后,便采取刘敬的和亲之策,其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都遵循之,至武帝即位还“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

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在这期间,除岁给匈奴各种物品外,还于高帝时、惠帝三年(前192年)、文帝六年(前174年)、景帝五年(前152年)四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与单于。

由于和亲政策的执行,汉朝争取到了60多年比较和平安定的环境,与“天下”休息,民务稼墙,衣食滋殖,海内殷富,在与匈奴通关市中汉大有获益,这对增强汉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在国内还不具备作战的经济、军事条件下,一种比较理想的策略。

二、武帝时期对匈奴政策的改变和亲不是长远之计,这一点,到了汉中期,逐渐成为朝廷君臣的一致看法。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遣使节到汉廷要求再续和亲协定,汉武帝为此召集了廷议,商讨究竟如何对付匈奴问题。

在廷议中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以宰相韩安国为代表,一派以精通胡族事务的边境官员王恢为代表。

前者极力捍卫传统的和亲政策,而后者则强调使用武力。

初时,韩安国的意见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武帝暂且同意继续采取和亲的和平路线。

与匈奴的彻底决裂发生在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这是第二次朝廷廷议匈奴问题的结果。

在这次廷议中,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争论,武帝最终推翻了他先前的决定,而倾向于主战派的意见。

从这次朝廷的争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匈政策转向的原因及其必要性。

从财政上看,在和亲协定下,匈奴每年向汉朝索要的礼物不断增加,这是汉政府一笔不小的负担。

在和亲的馈遗之外,为稳定边境的局势,汉政府还要移民实边,加强边境战备和守卫,这在财政上的代价甚大:馈遗费每年一千金(一金值万钱)。

此外,还有国防工事建筑和维修费及守边戍卒的给养费等”。

然而,即使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价,仍然不能够保证汉匈间的边境安宁,匈奴入侵的报告不时地从边境紧急送往朝廷。

正如武帝所说:“联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馒,侵盗亡己。

边境被害,联甚阂之。

今欲举兵攻之。

”从政治上看,汉朝叛将和其他反叛势力经常向匈奴寻求支持,甚至干脆叛逃到匈奴一方,这不仅构成了对汉王朝的威胁,也恼怒和刺激了汉王朝的统治者。

因此,为了最终彻底解决匈奴问题,诉诸武力征伐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1、武力征伐匈奴的客观条件完备在汉武帝时期,军事征伐匈奴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汉初的和亲政策的实施,为汉王朝赢得了时间。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汉“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康庚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仟伯之间成群”。

另外,互市的开展使得汉大有获益,例如马匹当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

据学者研究,汉时奉养战马一匹,须有“十一家力耕””,故战马的配备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而汉又十分匾乏,通过关市贸易,匈奴马匹以及相随而来的养马术的输入,使汉养马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汉书·食货志》中描述汉武帝时养马盛况说:“天子为伐胡敌,盛养马,马之往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卒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

”这些为后来汉武帝与匈奴决战提供了重要战备基础,对增强汉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征伐匈奴的三个战争阶段征伐匈奴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大国事,他在位期间对匈战争持续了四十多年,武帝的伐匈之战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武力征伐匈奴的第一个阶段是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共十五年。

在这一阶段中,西汉王朝的战略目标是夺取河南地、河西走廊,并寻求匈奴主力决战,以摧毁对方的军事力量。

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车骑将军卫青领兵出云中,“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收复了秦时的河南地。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镖骑将军霍去病、公孙敖领兵出北地,“过居延,攻祁连山”,两出河西,匈奴浑邪王率其部众降汉。

至此,西汉王朝控制了河西走廊,“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汉政府先后在此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切断了匈奴与氏羌的联系,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大将军卫青和缥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人,步兵、轴重兵等数十万人,分道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卫青出定襄塞外与匈奴单于接战,霍去病出代郡同匈奴左贤王接战。

是役,匈奴士卒损失近十万之众,实力大减,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

西汉王朝在经过以上三次重大战役之后,虽然实现了既定的战略目标,但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仅元狩四年的漠北战役,“汉士物故者亦万数,汉马死者十余万匹”,无力再大规模出兵匈奴了。

第二阶段是汉匈双方休战阶段。

时间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这一阶段双方以政治谈判为主。

经过前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以后,匈奴己丧失大片地区,军事实力遭到严重损失,他们暂时己无力单独进攻汉朝边境,只能一面恢复喘息;一面继续压迫、联络其统治下的西域各属国,以便共同进扰汉朝,所以,匈奴需要暂时的休战。

同样,汉王朝也因战役中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致使国库空虚“大司农陈藏钱经用赋税既竭,不足以奉战士””,不得不暂时收缩阵线,整顿休战。

而由于匈奴势力向西转移,汉王朝的军事战略部署也不能不随之将重心西移,而西线的战略布置的主要内容是联络西域诸国,但联络西域诸国的前提必须开发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河西走廊。

为巩固新取得的河西走廊,保卫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以“断匈奴右臂”,汉王朝在此期间大力开发河西,如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迁徙移民进行发展生产和巩固边防,大量屯垦田地。

经过十五年的休战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杀单于降汉,汉筑受降城以待。

次年,左大都尉谋反事泄被杀,前去接应的赵破奴军二万人也被匈奴围而歼之,汉匈战争由此再起。

武力征伐匈奴的第三个阶段是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至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其战略目标是继续武力打击,以求最终臣服匈奴。

此一阶段的战争,汉军己不能保持前一时期的优势,而频频失利。

其中规模较大的战役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三万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首虏万余级,但“汉兵物故什六七”:因杆将军公孙敖、强弩都尉路博德出西河,皆不战而返;骑都尉李陵率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遇匈奴单于军,兵败被俘。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骑兵六万、步兵七万出朔方,强弩都尉路博德率步兵万余人与贰师会,因杆将军公孙敖率骑兵一万、步兵三万出雁门,游击将军韩说率步兵三万出五原,大举北征,皆“不利,引归”。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七万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领兵三万出西河,重合侯马通领兵四万骑出酒泉,再次分路北征匈奴,结果以李广利败降匈奴而告终。

自是之后,“汉新失大将军士卒数万人,不复出兵”,未能实现以武力臣服匈奴的战略目标。

但总的来说,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

三、武帝对匈奴实施的怀柔手段如果说武力征伐是汉武帝对匈采取的强硬措施,那么,笼络匈奴降众、置属国的羁糜策略则是武帝对匈采取的一种怀柔手段,这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分化匈奴内部势力。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间接形式比正面的战争冲突会起到更为有效的结果,并且使得武力征讨来的“广地万里”的局面更加稳定和巩固。

1、笼络匈奴降众武帝时期,降汉的匈奴人甚众,有上层的匈奴首领,也有下层的贫民百姓。

对于来降的匈奴首领,武帝对其封侯、封地、封户。

通过对降汉匈奴上层的册封,汉进一步加剧了匈奴内部的分化,削弱了匈奴的内部力量,从而减轻了汉朝北边的压力,同时这些受封的匈奴上层还帮助汉朝出兵他族,增加了汉的军事力量。

2、设置属国进行有效管理为了安置匈奴降众,武帝通过设置属国进行管理。

早在文帝时,贾谊就给文帝提出过置属国、建三表、施五饵的建议来解决匈奴问题,晃错也献计利用降胡善于骑射的长技,在边郡组织骑射部队对付匈奴。

对属国的管理,武帝“因其故俗而属国”,即“依其国之俗而属于汉”,实际就是土流合治。

如《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载: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渠复累“以属国大且渠击匈奴”,被封为“昆侯”。

这表明属国建立后,属国都尉等上层官职虽由汉人担任,但下层官职却吸收了不少匈奴原来的官员充当;不仅匈奴原来的官员被吸收在属国机构中担任各种武官职务,而且他们原有的官号“属国大且渠”得到了保留。

后来的西汉统治者也有仿效此法的,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与握衍胸辊单于有隙,率数万骑附汉,郑吉发兵迎之,汉封先贤掸为归德侯。

这种招降匈奴民众,安置属国的办法确实也收到了相当的成效,截至宣帝五凤二年为止,前来降汉的匈奴民众就达十余万之众。

四、总结武帝通过大规模用兵匈奴,有效摧毁了匈奴的军事力量,基本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虽然未能直接实现臣服匈奴的目的,但却为最终实现这一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王朝在大规模用兵匈奴的同时,还辅之以安降众、设属国的间接手段来笼络、分化、瓦解匈奴,促使匈奴内部发生裂变,正是在西汉王朝这一武一文的对匈政策的作用下,呼韩邪单于最终走上了奉藩称臣的道路,也为后来实行的羁糜政策开了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