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政策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政策的转变
摘要:西汉初年,匈奴兴盛于大漠南北,成为西汉王朝的强劲对手。高祖刘邦在未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以武力讨之,其结果是失败而归,其后,他便采取和亲之策,经过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时期的和亲往来,终在武帝时期通过武力的方式来“制夷”,使得匈奴遭重创,而汉也为此付出了由盛转衰的代价。战争间隙,武帝还通过笼络匈奴降众、置属国的策略来分化匈奴内部势力,这为后来汉朝对匈的羁糜统治做了铺垫。
关键词:汉武帝匈奴武力征伐属国
一、秦及西汉早期对匈奴的政策
匈奴势力在战国末期已发展起来,公元前310年左右,其地域己与战国的燕、赵、秦相邻。匈奴的东界就在燕长城以北的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西界在今天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匈奴的活动对邻近的赵、秦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赵、秦两国都修筑了长城进行防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消除匈奴的威胁,于公元前214年,派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占领了今内蒙古境内黄河以南地区。其后,为了防范匈奴卷土重来,秦一面派蒙恬将兵30万屯戍上郡,一面征发役徒,耗费大量财物及民力,修缮连接了战国时燕、赵、秦三国所建的长城,号称万里长城。秦为应对匈奴的威胁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高祖刘邦在遭平城之围后,便采取刘敬的和亲之策,其后惠帝、吕后、文帝、景帝都遵循之,至武帝即位还“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在这期间,除岁给匈奴各种物品外,还于高帝时、惠帝三年(前192年)、文帝六年(前174年)、景帝五年(前152年)四次以宗室女为公主嫁与单于。由于和亲政策的执行,汉朝争取到了60多年比较和平安定的环境,与“天下”休息,民务稼墙,衣食滋殖,海内殷富,在与匈奴通关市中汉大有获益,这对增强汉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在国内还不具备作战的经济、军事条件下,一种比较理想的策略。
二、武帝时期对匈奴政策的改变
和亲不是长远之计,这一点,到了汉中期,逐渐成为朝廷君臣的一致看法。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派遣使节到汉廷要求再续和亲协定,汉武帝为此召集了廷议,商讨究竟如何对付匈奴问题。在廷议中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以宰相韩安国为代表,一派以精通胡族事务的边境官员王恢为代表。前者极力捍卫传统的和亲政策,而后者则强调使用武力。初时,韩安国的意见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武帝暂且同意继续采取和亲的和平路线。与匈奴的彻底决裂发生在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这是第二次朝廷廷议匈奴问题的结果。在这次廷议中,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争论,武帝最终推翻了他先前的决定,而倾向于主战派的意见。
从这次朝廷的争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匈政策转向的原因及其必要
性。从财政上看,在和亲协定下,匈奴每年向汉朝索要的礼物不断增加,这是汉政府一笔不小的负担。在和亲的馈遗之外,为稳定边境的局势,汉政府还要移民实边,加强边境战备和守卫,这在财政上的代价甚大:馈遗费每年一千金(一金值万钱)。此外,还有国防工事建筑和维修费及守边戍卒的给养费等”。然而,即使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价,仍然不能够保证汉匈间的边境安宁,匈奴入侵的报告不时地从边境紧急送往朝廷。正如武帝所说:“联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馒,侵盗亡己。边境被害,联甚阂之。今欲举兵攻之。”从政治上看,汉朝叛将和其他反叛势力经常向匈奴寻求支持,甚至干脆叛逃到匈奴一方,这不仅构成了对汉王朝的威胁,也恼怒和刺激了汉王朝的统治者。因此,为了最终彻底解决匈奴问题,诉诸武力征伐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1、武力征伐匈奴的客观条件完备
在汉武帝时期,军事征伐匈奴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汉初的和亲政策的实施,为汉王朝赢得了时间。经过60多年的发展,汉“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康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伯之间成群”。另外,互市的开展使得汉大有获益,例如马匹当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据学者研究,汉时奉养战马一匹,须有“十一家力耕””,故战马的配备是一笔很大的负担。而汉又十分匾乏,通过关市贸易,匈奴马匹以及相随而来的养马术的输入,使汉养马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汉书·食货志》中描述汉武帝时养马盛况说:“天子为伐胡敌,盛养马,马之往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卒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这些为后来汉武帝与匈奴决战提供了重要战备基础,对增强汉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征伐匈奴的三个战争阶段
征伐匈奴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大国事,他在位期间对匈战争持续了四十多年,武帝的伐匈之战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武力征伐匈奴的第一个阶段是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共十五年。在这一阶段中,西汉王朝的战略目标是夺取河南地、河西走廊,并寻求匈奴主力决战,以摧毁对方的军事力量。
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车骑将军卫青领兵出云中,“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收复了秦时的河南地。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夏,镖骑将军霍去病、公孙敖领兵出北地,“过居延,攻祁连山”,两出河西,匈奴浑邪王率其部众降汉。至此,西汉王朝控制了河西走廊,“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汉政府先后在此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切断了匈奴与氏羌的联系,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大将军卫青和缥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人,步兵、轴重兵等数十万人,分道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卫青出定襄塞外与匈奴单于接战,霍去病出代郡同匈奴左贤王接战。是役,匈奴士卒损失近十万之众,实力大减,远遁漠北,“漠南无王庭”。
西汉王朝在经过以上三次重大战役之后,虽然实现了既定的战略目标,但也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仅元狩四年的漠北战役,“汉士物故者亦万数,汉马死者十余万匹”,无力再大规模出兵匈奴了。第二阶段是汉匈双方休战阶段。时间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这一阶段双方以政治谈判为主。
经过前三次大规模的战役以后,匈奴己丧失大片地区,军事实力遭到严重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