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合集下载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诗歌。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领会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评价诗歌的内容和观点态度。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分类和特点: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

2. 诗歌的语言特点:意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 诗歌的表达方式:直接表达、间接表达、象征等。

4. 评价诗歌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和个人观点的评价。

4. 实践法:让学生自己创作诗歌,提高对诗歌内容评价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魅力。

2. 讲解:讲解诗歌的分类和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评价给定诗歌的内容和观点态度。

5. 总结:总结评价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积极程度。

2. 诗歌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4. 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个人观点的评价能力。

六、教学活动1. 诗歌品鉴:组织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

2. 诗歌朗诵:鼓励学生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 创作分享:定期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鼓励互相评价和交流。

4. 专家讲座:邀请诗歌专家或诗人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创作和欣赏。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教材:选用权威的诗歌教材,提供丰富的诗歌作品供学生品读。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能够感受和体验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形式和结构:介绍不同类型的诗歌,如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等,并解释它们的特点。

2. 诗歌的表达手法:讲解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3. 诗歌的欣赏: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4. 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的评价: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诗歌中的主题、情感、观点态度,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不同的诗歌类型和表达手法。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歌,通过感悟和理解来欣赏诗歌的美。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的评价和看法。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积极程度和表现。

2. 诗歌欣赏作业:评估学生在欣赏诗歌时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诗歌评论写作:评估学生在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时的分析能力和表达水平。

五、教学计划1. 第1-2课时: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不同类型的诗歌。

2. 第3-4课时:讲解诗歌的表达手法,如意象、象征、比喻、拟人等。

3. 第5-6课时:通过阅读经典诗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4. 第7-8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的评价。

6. 第11-12课时:进行课堂总结和评估,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活动1. 诗歌解析: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解析,理解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表达手法。

2. 诗歌欣赏: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让他们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美的体验。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某首诗歌,分析其内容与观点态度,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第一章:诗歌评价基础1.1 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2 掌握诗歌的形式和结构1.3 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意象第二章:诗歌内容分析2.1 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2.3 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价值第三章:观点态度辨识3.1 学会分辨诗歌中的主观和客观观点3.2 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和立场3.3 分析诗歌中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第四章:诗歌评价方法4.1 运用文本细读法分析诗歌内容4.2 运用比较法分析诗歌的差异和特点4.3 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诗歌的价值和意义第五章:诗歌评价实践5.1 选择一首诗歌进行内容分析5.2 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观点态度辨识5.3 运用所学方法对诗歌进行综合评价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2. 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解读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 学会分辨诗歌中的主观和客观观点,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和立场。

4. 能够运用文本细读法、比较法和批判性思维评价诗歌的内容和观点态度。

5. 能够选择合适的诗歌进行评价实践,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教学资源:1. 诗歌样本:选择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供学生分析和评价。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诗歌评论和分析的文章,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观点态度的辨识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包括诗歌内容分析、观点态度辨识和诗歌评价实践等。

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诗歌内容,如文本细读法、比较法和批判性思维等。

3.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诗歌进行评价实践,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评价能力。

4. 适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评价作品。

5. 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高中语文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学设计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①北,已报生擒吐谷浑②。
【注】①〔洮河〕水名,在甘肃。 ②〔吐谷浑〕敌军首领。
题: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请简要回答。
分析:本诗前三句主要写了紧张的局势、军队的气势和战事的艰辛,最后一句笔锋一转写前军已大获全胜,使全诗富有戏剧性、轻快跳脱。
题: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分析:全词以回忆起笔,进士及第的荣耀与一展宏图的抱负,这是和来访的友人共同经历过的,喜悦;然而十年过去,词人却贬离京城,官职低微,空悲;友人要远地赴任,虽路途遥遥,但却是可通仙之地,欣慰;但重重阻隔,望断是蛮荒,添愁;今日离别,孤城寒日,更不是一个愁字了得,离愁。
三、布置作业:
补充修正体会
宝鸡中学集体备课课时教案(首页)
年级学科
周次
教学时间
年月日
教者
课题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课型
复习
课时
4
累计课时
2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命题特点
2、从诗歌题材入手,掌握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思路方法
3、培养学生评价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答题要抓住诗题中的“从军”二字,大漠的辽阔,雄浑的背景,军旗猎猎的氛围,军中传来的捷报骁勇,战事大捷,振奋人心,所以全诗洋溢着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军队骁勇善战,战事捷报传来,这是字面上的意思,诗人想要表现的是盛唐气象背景下,边塞诗人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3)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或叙写边塞军旅生活,或描写边塞苦寒的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边塞征战诗多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苦、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有时也状写戍边将士深重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诗词时,首先应对诗人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专题教案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专题教案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专题教案第一章:诗歌与思想内容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1.2 诗歌与思想内容的关系1.3 诗歌的形式与风格第二章:作者的观点态2.1 作者的生平背景2.2 作者的创作动机与目的2.3 作者的观点态与诗歌创作第三章: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3.1 理解诗歌的主题与意境3.2 分析诗歌的情感与思想3.3 评价诗歌的社会意义与价值第四章:评价作者的观点态4.1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与创作背景4.2 解读作者的观点态与诗歌表达4.3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与时代背景第五章:实践与案例分析5.1 诗歌案例分析一:杜甫《月夜忆舍弟》5.2 诗歌案例分析二: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5.3 诗歌案例分析三:李清照《如梦令》第六章:诗歌的形式与风格分析6.1 古典诗歌的韵律与节奏6.2 诗歌的修辞手法与象征意义6.3 不同风格诗歌的特点与鉴赏第七章:诗歌的思想内容解读7.1 诗歌中的意象与主题7.2 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7.3 诗歌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影响第八章:作者观点态的体现8.1 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创作风格8.2 诗歌中的隐喻与讽刺8.3 作者观点态与诗歌主题的关系第九章:诗歌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的综合评价9.1 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度分析9.2 作者观点态的认同与批判9.3 诗歌价值与时代意义的探讨第十章:实战演练与批判性思维培养10.1 学生自主分析诗歌案例10.2 小组讨论与观点分享第十一章:诗歌与文化背景11.1 古代诗歌与社会历史背景11.2 诗歌与哲学、宗教等思想体系11.3 诗歌与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关联第十二章:诗歌的传承与影响12.1 古代诗歌在历史上的传承12.2 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影响12.3 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三章:比较研究13.1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13.2 不同作者之间作品的比较13.3 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比较第十四章:诗歌教学与研究方法14.1 诗歌教学的理念与策略14.2 诗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14.3 诗歌研究领域的新动态与趋势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评价的重要性和意义15.2 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反思15.3 未来研究方向与教学改进的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进行深入探讨。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教学要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态度,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考点阐释:1.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

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

4.把握作品的趣味情调。

教学设想:1. 教学中应注意联系课文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掌握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有关知识,掌握诗歌主题的分类与特点2.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方法与技巧,注意答题的规范。

3.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答题模式,不断提高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

4.拟用二个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 引导学生注意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问题(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2、作家生活的时代与写作背景;3、诗词的题目及“序”;4、作品复杂的情感;5、涉及的文化常识、典故神话等。

(二)、熟记古典诗词常见的主题①送别诗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②爱情诗例:《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一剪梅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款款深情离情别恨③哲理诗例:《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等特征:宋诗议理较多。

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④边塞诗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⑤田园山水诗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案 新人教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二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题及思想感情的评价;二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评价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地实行分析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是指作者对诗中的景物、事件、人物命运等的态度、评价。

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特别是写景抒情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本身仔细领悟与思考作者隐含其中的观点态度。

此外,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涉及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方面。

典题探究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边塞诗边塞诗派指以反映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多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常表达的情感有以下七类:(1)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2)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3)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4)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5)诉说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

(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6)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7)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典题1】(2012·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掌握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古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隐喻。

2. 如何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古诗文本材料。

2. 与本节课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古诗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古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讲解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3. 实例分析:选取一首古诗,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练习与反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和推荐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案设计者:教案编辑专员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古诗基本内容和结构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评价古诗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七、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延伸1.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与古诗相关的活动,如古诗朗诵比赛、古诗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古诗鉴赏之九: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案

《古诗鉴赏之九: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案

《古诗鉴赏之九: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教学目标:一、准确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二、客观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重点:客观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二、教学方法:讨论;展示;训练;讲评。

教学条件:导学案;黑板;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探究考点:客观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1.读懂诗意和审明题意①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是指作者对诗中的景物、事件、人物命运等的态度、评价。

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特别是写景抒情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本身仔细领悟与思考作者隐含其中的观点态度。

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涉及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方面。

2.答题思路a.具体+概括:先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

B.概括+具体:先指出抒发的感情内涵,然后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这里的分析一定要结合语言,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问: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

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问: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观点态度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观点态度3. 诗歌鉴赏方法和评价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意象、情感和观点态度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四、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2. 讲解:讲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观点态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诗歌,让学生实践诗歌鉴赏方法和评价技巧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诗歌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表现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诗歌鉴赏作业,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1. 诗歌文本:选取不同风格、主题的诗歌供学生分析和鉴赏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诗歌相关内容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诗歌的评价标准和鉴赏方法,供学生参考学习七、教学安排1. 课时:本教案适用于一节45分钟的课程2. 教学顺序:按照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顺序进行教学3. 教学场所:教室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2.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 注重诗歌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九、课后作业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诗歌鉴赏和评价能力的提升情况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3. 探索更多诗歌教学资源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涵盖了诗歌的基本概念、意象、情感和观点态度,以及诗歌鉴赏方法和评价技巧。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分析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2. 能够识别并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

3. 能够表达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和看法。

4. 能够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来评价诗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主题和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诗歌的情节、人物、场景等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2. 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学习诗歌中常见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并能够识别和解读它们的意义。

3. 观点和态度的表达:学习如何表达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包括对诗歌主题、情感、作者意图等方面的看法。

4. 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学习如何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包括词汇选择、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评价。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来传授诗歌主题理解、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的知识。

2. 互动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来交流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

3. 写作练习法:学生通过写写作练习来培养评价诗歌语言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评估: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和表现来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观点表达的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估:通过学生写作练习的质量和内容来评估他们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诗歌文本,包括不同主题和风格的诗歌。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文学评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诗歌。

3. 写作纸张和文具:学生需要纸张和文具来写写作练习。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通过引入一首简单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歌主题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3. 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学生通过观察和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理解它们的意义。

4. 观点和态度的表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表达自己对诗歌观点和态度的理解。

5. 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2.掌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考点阐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读懂诗歌】把握高考七大热点诗歌题材特征一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题材特征】严格地讲,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通过记游山水以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流连与热爱。

其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

田园诗主要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其通过对山林田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其鼻祖是陶渊明。

到了唐代,山水诗与田园诗常常融为一体,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维。

【内容情感】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情感思想主要是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三点:(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

或描写大自然之雄奇壮丽,表达诗人的宽阔心胸与高远志向;或描写山水之雄伟壮阔,展现诗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或借奔腾的江河,变幻的景物,反映诗人热爱山川风物、追求自由的精神。

(2)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

或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或以淡泊之语描摹闲淡心境,或表现诗人对自然的依恋、追求与热爱,或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或表达对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

或由灿烂之景引发诗人对山川永恒、人生短暂之叹;或借缥缈凄迷之意境,透露诗人失意怅惘心绪;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或借眼前山水,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或借瑰丽壮景、盎然春意反衬悲时伤世之痛。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专题教案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专题教案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专题教案第一章: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概述1.1 古代诗歌的背景与文化环境1.2 古代诗歌的主题与思想内涵1.3 古代诗歌的形式与表现手法第二章: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2.1 从入手:理解诗歌的主题与情感2.2 从诗句入手:解读诗歌的象征与隐喻2.3 从诗歌手法入手:探讨诗歌的表现技巧与艺术特色第三章: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3.1 评价标准与方法3.2 诗歌的思想价值与历史意义3.3 诗歌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体验第四章: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4.1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2 从诗歌中探寻作者的观点态度4.3 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意义与价值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5.1 选取具体古代诗歌案例5.2 分析案例中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5.3 学生实践: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学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概述,包括背景、主题与形式。

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从、诗句和手法入手。

掌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与标准。

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提升对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评估: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讨论积极性。

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准确度。

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质量和创新性。

第六章:对比分析不同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6.1 选择主题或情感相似的诗歌进行对比6.2 分析对比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6.3 探讨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体现及其历史背景影响第七章:古代诗歌中的社会现实与政治批判7.1 识别古代诗歌中的社会现实描写7.2 分析诗歌如何反映作者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观点态度7.3 讨论古代诗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义及其对现代的启示第八章: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与哲学思考8.1 解析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象征8.2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描写表达哲学思想和人生感悟8.3 评价古代诗歌中自然与哲理相结合的艺术价值第九章: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抒发与个人体验9.1 分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类型和抒发方式9.2 探索作者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9.3 讨论古代诗歌情感抒发对读者的共鸣和影响第十章:综合评价与论文写作指导10.1 综合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10.3 进行论文评审和反馈,提升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诗歌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理解其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的多样性。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目标】1.概括内容主旨的方法。

要按照确定题材、具体分析,再点明主旨的步骤来进行。

2.分析思想情感的方法。

要特别注意抓住诗体、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抓住景物形象、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等去分析作答。

3.评价观点态度的方法。

要处理好观点是非型和综合表达型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要注意从整体把握、观点客观和知人论世三个方面去理解作答。

【考点阐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考查的形式为:(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2)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3)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

【前课准备】1.预习《核按钮》“考点梳理”。

2.完成《核按钮》“真题展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题型一思想情感鉴赏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对话一:解题指津1.设问方式(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试比较诗歌中的不同情感。(3)××句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入手角度(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一语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大体相同之处。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5)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所以必须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情感。(6)抓住注释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作表格:3.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对话二:经典例题【例1】【2009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问题。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评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分析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意象。通过诗人笔下的“钟声”“空江明月”“江月清辉”“轻舟飞逝”,再联系题目“晚泊岳阳”,可以看出诗人客居岳阳,面对异地景物(江、月、舟),自会触景生情,油然而生思乡之情。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例2】【2011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常见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类型。

技能目标:掌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角度和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体会古典诗词的魅力。

一、古典诗词常见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高》。

(2)建功立业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如: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思亲念友,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4)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实战演练之学做知心人揣度君心1、试分析下面的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学(生讨论发言)新嫁娘近试上张水部三日入厨下,洞房昨夜停红烛,洗手作羹汤。

待晓堂前拜舅姑。

未谙姑食性,妆罢低声问夫婿:先遣小姑尝。

画眉深浅入时无?表现新嫁娘的忐忑心情。

诗人朱庆馀以新嫁娘的忐忑不安来喻指自己不知主考官是否满意自己的文章的不安之情。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复习目标1、掌握古诗词常见的思想感情;2、了解高考题中古诗歌对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考查;3、进行古诗鉴赏训练,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二、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应该是高考复习的重点。

所谓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古代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较直白,有的较含蓄,特别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作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易把握,应该从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以及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

前边几个部分所分析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有帮助,在复习了以上几个部分以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稍显容易了。

三、鉴赏方法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看作者由于所处时代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诗人长期形成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应是大致固定的。

比如屈原的爱国情思,陶渊明的自得田园,李白的傲岸不屈,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达观,辛弃疾的报国无门等等。

了解这些对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有帮助。

2、看时代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总会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很深的印迹,诗歌鉴赏时注意这种社会的外在表象非常重要。

比如,同是边塞诗,盛唐时是一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以天下为己任豪迈气概,南宋时则是一种“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的无奈伤感。

3、看注解很多诗歌命题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这对于鉴赏诗歌来说相当重要。

一是有的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同;二是不同的环境中感受不同,注解中作的提示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

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情一般难以理解,了解了宋之问因获罪被贬泷州,第二年从贬所逃归,途经襄樊附近的汉江而作了此诗后,这种精神痛苦才显得更加贴切和富于情致。

诗歌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案)

诗歌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案)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12课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12课时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主要考查点有:(1)概
括诗歌的内容与主旨;(2)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析评价作者对人事的观点、态度。
(二)讲授内容
1、概括内容与主旨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 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就 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 作者的创作意图。
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
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
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 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
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第12课时 评价诗歌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
四川邻水金鼎实验学校曾祥云
教学目标
1、了解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的考纲说明; 2、掌握概括内容与主旨的方法; 3、掌握分析思想感情的方法; 4、掌握评价观点态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概括内容与主旨、分析思想 感情及评价观点态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方法,快速解题,提高解题能 力。
之情涌上心头,同时也反映了世人对屈原的不理解。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 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
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 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3、评价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诗人对诗歌所写的事物的态度 以及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评价,就是鉴赏者对作者的 观点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优质课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优质课

03
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
识别诗歌的立场和态度
总结词
识别诗歌的立场和态度是评价诗歌观点态度的关键。
详细描述
在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时,首先要识别诗歌的立场和态度。立场通常指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和态度, 而态度则指作者对某个事物的情感倾向和评价。通过分析诗歌中的用词、意象和修辞手法等,可以推断出作者 的立场和态度。
评价诗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总结词
写作风格和技巧是评价诗歌观点态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
详细描述
写作风格包括诗歌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表现形式等 ,而技巧则指作者在诗歌中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评价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作 者的文学素养和诗歌创作能力。同时,还需要注意诗歌 是否符合其所属的文学流派或风格的特点,以及其对读 者的影响和意义。
04
评价诗歌的审美价值
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
总结词:悦耳动听
详细描述:优秀的诗歌作品通常具有优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能够引发读者的 审美愉悦。通过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 追求。
分析诗歌的形象性和含蓄性
总结词
生动形象、意蕴深远
详细描述
诗歌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和含蓄的意象表达,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分析诗歌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人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内涵。
总结词:探讨诗歌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是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重 要环节。
详细描述:在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意象和象征的基础 上,需要进一步探讨诗歌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即分析诗歌如何 反映社会现实、传达道德观念以及传承文化价值等。
通过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理解 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和文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阐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一、评价主旨类常见术语二、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按诗歌体裁分类(一)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二)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四)别离贬谪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这类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一般而言: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别绪是指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感激。

(五)思乡怀远诗: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六)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七)闺怨诗: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按诗歌思想感情分类(一)忧国伤时(二)建功报国(三)生活杂感角度一: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考向探究】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关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典例分析】[例1] (200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试题: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火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注]飐zhǎn,风吹使颤动。

试题:这首元曲的主旨是“爱杀江南”,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主旨的。

【备考锦囊】一、常见的设问方式有: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请给这首诗某几句拟一个标题二、这类试题的解题方法1、要知人论世分析作品思想感情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

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风格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前,南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短暂的极乐;降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一番开阔的境界。

2、要结合时代特点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都打上烙印。

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着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

或抒写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

因此我们读宋词、宋诗和清诗,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的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

3、要利用暗示信息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

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

三、答题步骤第一步,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

【巩固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朝·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郑板桥:清代诗人,画家,书法家。

作画题诗时任山东淮县县令。

②年伯:古时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亲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

包大中丞括,包括,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大,表尊敬。

试题:试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角度二: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考向探究】鉴赏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歌以表情达意为最终目的,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无论是对其表达技巧、形象还是语言的揣摩,都是为了解读诗歌的的思想感情。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更是加大了思想感情类试题的考查力度。

2009年、2010年高考的18套试卷中,大部分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情感,全都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

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如2009年广东卷;有的直接要求回答情感变化的过程,如2009年江苏卷;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做个性化的解读。

【典例分析】[例1] (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问题武夷山中谢枋得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做此诗时将近十年。

试题: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例2] (20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试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分【备考锦囊】一、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

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故园情”就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

(这一点见上面的【课前自习室】)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

5、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

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

6、抓住注释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巩固练习】(2009·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试题: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 词中先详细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忙碌的场面:“处处忙”“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点出端阳风俗,洋溢着喜庆气氛。

“空惆怅”是写作者触景生情的感慨:世人只知过节,却不知节日的历史内涵。

下阕紧接上阕,叙述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赞颂。

“总堪伤”是描写作者读罢《离骚》后的情态。

“无人解”是写自己的孤寂落寞的处境。

同时和上阕“空惆怅”照应。

角度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向探究】所谓“评价”,是指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