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西方文化及建筑差异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引言:在中西方园林中,由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人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继而影响着园林以及园林建筑的风格。
1、中西方园林建筑相同点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
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
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
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
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
“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
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作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
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囿和园圃;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
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
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
中西园林所用材料都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中西园林艺术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一种奢侈品。
中西方园林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2、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国园林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遵循的是柏拉图及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美学思想,认为只有具体的图形才是美的,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
这种美表现的直白,很显露。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
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在现代社会,我们处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建筑物。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建筑风格各异,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建筑的差异,并分析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建筑风格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
东方建筑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意境表达。
以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和古代建筑群为例,其建筑风格展现出的是谐和统一的理念。
建筑物常常以红墙黄瓦为主,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和美好。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独立性、个性化和视觉冲击力。
哥特式教堂、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和现代主义风格的高楼大厦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代表。
这些建筑物常常以大胆的曲线和精细的装饰为特点,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空间布局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空间布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功能分区和内外有别。
以日本的传统住宅为例,它们常常以中庭为中心,各个房间围绕中庭布置,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内向型空间。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对私密性和内敛的追求。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中世纪的城堡和现代的大型购物中心都是典型的例子。
这些建筑物常常拥有宽敞的大厅和楼梯,让人们可以自由穿行其中。
这种开放的布局方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
三、材料和建造工艺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在选用材料和建造工艺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建筑常常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砖石和土壤。
以中国的古代建筑为例,这些建筑物大多采用木结构,由于历经百年,仍然保存完好。
东方建筑的建造工艺注重精雕细琢,体现了对自然和人的尊重。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创新和科技。
现代建筑常常使用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以及各种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
这种建造方式注重效率和速度,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四、文化内涵东方和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东方建筑注重平衡、谐和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内敛、崇尚和谐的价值观。
而西方建筑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自信、开放和冒险精神。
中西方建筑差异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浅谈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目录浅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2)(一)中国建筑风采 (2)(二)、西方建筑特点 (3)(三)简论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3)参考文献 (5)浅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一大靓丽风景线。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内涵与风格是不一样的。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积淀,显然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个自的风格,别样的建筑特色同样能够反映出中国的异样风情。
关键字:中国建筑西方建筑文化差异(一)中国建筑风采中国地大物博,建筑艺术丰富多彩。
中国的建筑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因地域不同又有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山西窑洞,赣南炮楼,湘西吊脚楼,贵州的石板房,蒙古包。
总之组织布局规律,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次是其的共同特点。
以四合院为例简要分析中国建筑特色,因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排房组成,其分别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故名四合院。
它主要形成于元朝到改革开放时期,虽为建筑却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进行。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每间房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按其规制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其各种配件装饰都是极其讲究的,如大门等极划分,依次为:光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帘大门、小楼门等。
其通常以倒座房辟出一间略高于的房间为大门,有居高临下之意,还有富贵人家的大门上常饰有壶瓶叶子,既可用于保护大门,又做装饰送吉祥的意寓,以及正大门的影壁有驱鬼聚气之说,一些砖雕装饰更是丰富多彩,意寓深刻,大都表现同样的主题,即送吉祥送富贵,表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西方建筑特点国建筑文化内涵深刻,西方建筑同样风韵独特。
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罐塑一整且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魏军平(宝鸡市民用建筑勘察设计院,陕西宝鸡721001)睛要】本文以建筑材料、建筑的空间布局等方面为栽体,筒要简介了东西方建筑文化发辰,从世界观、臆念化与精咖硅、追求意境与追求形式完美、政治色彩与世俗色彩等角度分析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得到东方与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就是哲学观念的不同。
巨篷词]建筑文化;文化差异;哲学观念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优秀的文明成果之一。
它不仅是人类休养生息的场所,还是历史文化的容器。
它是一种借助内外空间、形态与环境来表现—个民族的,∽薹!状态、审美观念和哲学理念的文化现象。
它有实用的功能,要依赖—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建起来,但纵观古今中外的建筑发展史,必须承认建筑的文化、历史、艺术、精神、哲学价值绝不次于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和技术价值。
—个民族的审美观念是包括审美实践在内的长期社会实践的积淀成果,这种积淀的结果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民族形式的美学特征。
一、东西方建筑文化发展简介过去,我们以文化圈来区分世界时,常常轻率地使用东方、西方的简单概念。
东方和西方1以乎是代表传统和现代的意味,东方的定义在明确之前,那样的偏见是自然形成的,至少产生在近代化的国家和社会之间,裁们以西方为成功的发展模型,不只是物质的,以至价值I体系都以之为—个规范。
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看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
从建筑材料方面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唯有我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
木头的史书“。
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造成的: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0态。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不论是从建筑的风格和形体审美上,还是建筑的和谐和对称审美上,都体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或是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或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融合之美,都能比较全面、立体地反映建筑美学的全部意义,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建筑审美形态定位。
不同的水土养育着不同的人,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
东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且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差异更加明显。
西方的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而中国建筑不论多么高大雄伟,却很少给人以“高”的感觉,只给人以宽广的感觉,因为建筑是在一个大的面上铺展开来的。
思想文化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建筑材料的不同,建筑风格的不同,建筑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和文化氛围的不同给艺术审美带来了差异。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
同时别出心裁的屋顶建筑也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
但是怎样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如仓穹则是它的建筑艺术所在,于是出现了那些垂直向上的石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干柱式,可以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础中的基础。
石柱及屋顶的发展伴随着西方建筑的发展,如果说石柱是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西方建筑的“基本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旋律,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飞檐有许多类型,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建筑倾向于反映中国的艺术风格情趣,像园林建筑就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中国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沿袭着差不多相同的格调,而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不同,像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就是非常不同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形体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和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是一种对于“线形美”的表现。
西方建筑则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富于逻辑的几何形状之美。
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体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
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方审美情调的不同。
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普遍存在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的心理。
三、建筑和谐之美和对抗之力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为美。
我国在汉以后,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逐渐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并且缺乏人情味。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的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者,作为凝固了的文化艺术品,从未间断过对人们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文化特质、哲学体系、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建筑历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建筑文化存在许多明显差异。
1.中国的宫室建筑带有权力中心思想的印记中国大型宫室建筑的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宫室巍峨宏伟,有多层级纵深,两旁有附属性建筑,左右对称。
这体现着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君臣秩序、尊卑长幼之节。
皇家建筑是帝国形态的象征。
普通人家建筑也严格地体现着封建家长的权威地位——家长住上房堂屋,子孙住厢房偏厦。
即使最偏远乡村中的房子也遵守着宫殿建筑中蕴含的等级体系与社会思想文化准则。
2.中国重视“内宇宙”修炼的思想在园林建筑中的痕迹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涵泳性情,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内心修养作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譬如狮子林中的假山曲径,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
3.中国建筑的围墙文化中国建筑喜欢用一堵坚实的围墙把建筑封闭起来。
作为家天下的皇帝,更是给“国家”(以国为家)修了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围墙。
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思想因子。
4。
中国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徽派建筑模山范水、师法自然,建筑和周围山川景物、地理形势融合无间,让水土成为建筑的有机部分,让建筑浑融而化入山川。
中国建筑讲究风水堪舆之学,大概与“天人合一”的思想问有某种内在的隐秘关联。
5.西方建筑文化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迥异之处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建筑在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十分显著,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从斗拱的层数多寡等细微之处判断出一座中国古代建筑的年代。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中西方建筑文化是各自民族、地域和历史背景所孕育出的独特文化成果,展现了人类智慧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侧面。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秉承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哲学思想,而西方建筑则在古代罗马和希腊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和材料选择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一、建筑风格中西方建筑风格是两种文化的风格差异的体现,它们分别反映不同民族的建筑传统和审美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的是“藏、拟、隐、真”和谐统一的理念。
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常采用弧形造型,带有一定的曲线美,其庄重、典雅、尊贵的气质让人感到庄重而又不失华丽。
而西方建筑风格则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反映了西方人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例如,欧洲的哥特式建筑以其高大、宏伟、精细雕刻的特点而闻名,体现了西方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与敬畏。
二、设计理念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设计理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天人合象”的思想,力求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与此不同,西方建筑设计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建筑房屋通常会在周围营造一个独立的空间,与自然形成一定的区隔。
西方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追求对称、平衡、对齐和创新,倡导体现个体意识和核心价值观。
三、材料选择中西方建筑文化在材料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使用木材、砖瓦、石材等天然材料,注重利用自然材料与环境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
而西方建筑则更多地采用钢铁、混凝土等工业化材料,这些材料在工程上更为耐久和稳定,方便建筑师实现更大胆的设计理念。
另外,中西方建筑文化在色彩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色彩的含义和象征,喜用红、绿、黄等暖色调,代表着繁荣、希望和喜庆。
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色彩的实用性和装饰效果,喜用白色、灰色等中性色调,给人一种简洁、明亮的感觉。
总结起来,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体现在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和材料选择上。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影响之分析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影响之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影响之分析摘要:中国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西方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
由于背景的不同,中西建筑各自按着自身的美学思想在发展,由此反映出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对比中西方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这就要求建筑设计者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潮要以文化背景为前提,并使它们的优越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建筑设计,丰富设计理念,以便使中国的建筑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建筑风格;艺术1 中西方建筑的统一性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实用,在实用的基础上实现“阳光、空气的绿地”的建筑物。
总的方面分成三部分:实用性、审美性、纪念性。
1.1 实用性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建筑还是一种环境、一种文化、一种礼仪和一种展示。
建筑是人类遮风避雨的安乐窝,是自然界和谐的人造景观,是石头写成的历史,是人类才华的体现。
1.2 审美性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2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风格差异一般说来,时代不同,基本风格也不同,但由于影响民族风格的民族文化要素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格也具有相对的传统性和独立性。
建筑艺术的时代风格比较敏感,民族风格比较稳定,建筑的基本风格在这两者的相互制约中发展变化。
2.1 西方的建筑风格古希腊的建筑是西欧建筑的先驱。
由于希腊多山,盛产大理石,早在2000多年前希腊人就利用石材建造房屋,产生了柱廊和三角形山墙的建筑形式,柱子多用垂直线条装饰,尤其是柱顶都有装饰花纹,形成独特的标志。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文化基因分析
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文化基因分析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
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本文尝试从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建筑;文化基因;分析正文: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
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1、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
在造型上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
而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
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
中国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适应小家小户的个体生活,凭借经验和巧思即可成功,故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始终没有上升到近代力学的研究高度。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兴建大跨度的拱门、穹隆以容纳上万会众,要有精密的力学知识,由此促进了结构力学的发展。
2、从建筑布局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为群体组合,即由一个个的单位建筑组合而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讲究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
城市布局多为矩形或方形。
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封闭的、严谨的,追求内在的含蓄和私密性;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
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
整体风格是外向的、开放的、活泼的,追求外在的进取和自由性。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论文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网文选(2008-09-24 12:36:49)转载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建筑规律的发展是客观的,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名族文化,传统观念,生活理念以及建筑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的建筑有着严格的差异。
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建筑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差异。
一.中西方建筑布局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
庭院的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他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名族文特征。
二.中西方建筑结构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独特的单体造型,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
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
“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
中西方的建筑文化差异举例英语作文
中西方的建筑文化差异举例英语作文英文回答: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s have evolved over centuries, influenced by diverse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s a result, they have develope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that reflect the unique values and traditions of each civilization.1. Form and Function.Western architecture has traditionally emphasized form and aesthetics, often prioritizing symmetry, balance, and grandeur. This is evident in iconic structures like the Parthenon in Greece or the Gothic cathedrals in Europe. Chinese architecture, on the other hand, has placed greater importance on functionality and harmony with nature.Buildings were designed to blend with their surroundingsand to serve specific practical needs.2.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Western architecture has utilized various materials throughout history, including stone, wood, brick, and glass. These materials have allowed for the creation of towering structures with complex architectural details. Chinese architecture has emphasized timber construction, with elaborate wood-framing systems and tiled roofs. This construction technique has resulted in lightweight and flexible structures that can withstand earthquakes andother natural disasters.3. Symmetry and Asymmetry.Western architecture often employs symmetry and orderin its designs.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regular arrangements of windows, columns, and arches. In contrast, Chinese architecture embraces asymmetry and irregularity. Buildings may feature asymmetrical roofs, uneven walls, andmultiple courtyards. This approach creates a sense of balance and harmony without relying on strict symmetry.4. Openness and Enclosed Spaces.Western architecture has traditionally favored open spaces, with large windows and open-plan layouts. This is exemplified in structures like the glass-walled buildings of modernism. Chinese architecture, on the other hand, has placed more emphasis on enclosed spaces. Courtyards, screens, and partitions create intimate and private areas within larger structures.5. Feng Shui and Geomancy.Chinese architectur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feng shui, an ancient practice that seeks to create harmony between buildings and their natural surroundings. Buildings are oriented according to the flow of qi (energy) and designed to promote good fortune and well-being. Westernarchitecture does not have a comparable concept, instead relying more on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like proportion,scale, and color.6. Vernacular Architecture.Western and Chines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reflect the local traditions and materials of each region. In the West, this includes half-timbered houses in Europe, adobe buildings in the American Southwest, and log cabins in North America. In China,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varies from the traditional courtyard houses of northern China to the stilt houses of the southern coastal regions.中文回答:中西方的建筑文化差异。
建筑历史知识: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比较
建筑历史知识: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比较建筑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历来有所差异。
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两种人类文明体系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以东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的比较为主题,探究其中的差异,并从中反思现代建筑的发展。
一、折衷主义与精神内涵的不同东方传统建筑往往不追求对称和正直的形态,而是注重折衷主义和特定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钟情于模拟自然,将建筑与大自然密切联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而现代欧洲建筑则追求技术面的创新和现代化,以强调功能性为主导。
这种不同反映了两个地域文化在审美观方面的差异。
二、材料与技术的不同东方建筑往往使用天然材料,例如木头、竹子和泥土,而西方建筑则喜欢使用人造材料如混凝土和钢。
东方传统建筑还比较注重人工工艺,较少使用大规模机器生产。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个地域的文化差异,即东方文化注重自然、手工艺术和环保,而西方文化则强调技术和效率。
三、空间氛围的不同东方建筑在空间规划上注重阴阳转化和吉凶祥福的意义,项目的地理位置、风水等也会对建筑进行通盘考虑。
而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创造出良好的空间氛围,空间采光、景观设置、布局和配色等都会影响人的感官体验。
四、对历史的态度东方建筑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历史沿革的内在联系,更注重对先民的历史“致敬”和传承。
而西方建筑则更强调新的开始和革新,及其与“现代”的联系。
五、建筑物的外形西方建筑注重外立面的整齐纹理和线条感,因此往往比较几何和对称,东方建筑则更喜欢贴近自然的柔曲线条和折衷主义。
六、对比之中的审美趣味在这些差异当中,既有区域性的文化差异,也有环境背景、建筑材料、工具技术等的差异。
在设计和审美中,不应无限地强调某一个方面,也不应过分追寻创新和技术,而应关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异同所体现的人类价值观、审美观和文明精神等内在涵义。
在建筑设计中,重视建筑的欣赏价值,努力寻找建筑文化背景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应该探索完成艺术和技术结合的最高境界。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
北宋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
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
风格大气、华贵,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写意,庄重严肃,雍容华丽,亲切宜人,自由委婉,种类庞大,令人赞叹! 2、西方建筑发展历程。
西方建筑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罗马式建筑是因其借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造型、结构,又加以变革、发展而得名。
其建筑多为教堂。
风格与特色是:广泛采用半圆形拱券结构;墙壁厚实,圆拱顶厚重;窗窄且小,主体建筑内部狭小、阴暗。
拜占廷式建筑是融古代西亚建筑的砖石拱券、古希腊建筑的柱式风格,和古罗马建筑的宏大气势为一体的一种别具特色的建筑。
其建筑形制和结构的特点是:平面布局呈辐射状设计,中心为大穹窿(即圆顶式)结构的主体建筑。
公元7世纪后,拜占廷式建筑又出现了将中心的大穹窿式结构,改为几个小穹窿群,且平面面积缩小,增加高度的新风格建筑。
哥特式风格一改罗马式建筑厚重、阴暗的特色,和半圆形拱门的式样,代之以线条明快的尖拱券,造型秀挺的尖形拱顶(即小尖塔),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顶,轻盈的飞扶壁,修长的束柱,以及用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棂等,给人以向上升华、神秘的感觉。
巴洛克式建筑即一反欧洲古典传统和“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这种建筑以矫揉做作、粉饰的手法,来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以获得特殊效果。
多采用堆砌、装饰等方式,将建筑、雕刻和绘画融为一体。
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通过艳丽的色彩、华丽的装饰,给人以脱离现实之感。
除这些别具风格、特色的传统建筑外,西方的传统建筑,还有巴西利卡式、欧洲文艺复兴式、古典主义式等风格、特色的建筑。
中西方建筑的文化差异精华版
中西方建筑的文化差异
1.从建筑材料来看:
传统的东方建筑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属于木结构系统。
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视木材与生命之亲的关系,体现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一起居住、一起生活、和谐共处的理念。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理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2.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
中国古代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且平面布局方面表现出“对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表现出西方人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
3.从建筑色彩来看:
中国建筑的色彩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观念,以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确定社会地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的色彩缺乏变化,虽然丰富,但是又显得单一,并形成了一定模式。
西方建筑的色彩,因为处于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中,所以变化多端,异彩纷呈,同时受西方“个人本位”观念的影响,色彩非常张扬、热烈、激情,甚至富于非理性的迷狂。
4.从建筑造型来看:
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追求意境和重伦理的思想在中国古建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建筑造型时,往往把其社会内容和象征意义放在显要突出的位置,同时,还注重实用性。
西方传统造型强调“形式美”,发源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我们从古希腊的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对形式美的强烈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东西方文化及建筑差异
班级:建筑学124班姓名:宋歌学号:211203336 众所周知,东西方具有众多不可回避的差异,其中,文化的积累和沉淀造成了其中大部分。
本次我们将对文化和其影响下的东西方差异进行论述。
关于文化差异
文化以其独特和宏大的特点,吸引了各种各样的目光。
可以这么说,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至今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的定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而建筑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和历史存在,以建筑反映文化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参考。
有一位新浪博主,在标题为《再谈中外文化及其它》的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在文章中写道:
中国文化(代表东方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包容性,内敛性,内省性,适应性,或者说它谦冲平和之类的,觉得还没有到位。
中国文化应该是一种智慧型文化,智慧当然就涵盖所有的特性,但又没有特性,所谓大道无形,应变能力强,应变起来游刃有余而且自然而然,遇弱显得厚道宽容,遇强则亦强,而且它的强大没有限度,随外力而变。
这种文化关心人的内心和灵魂,含蓄,内省,不温不火,过程结果兼顾而偏重过程,管长远。
而美国的文化(代表西方文化)---如果说他有文化的话---西方的文化是一种扩张型文化,关注感官,…今朝有9今朝醉‟,最大限度的使用现实力量,不留余地,崩紧神经,它的强大相对是一个定值,遇弱则强遇强则弱,注重结果,所谓…实力说话‟,管眼前,不计长远。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
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
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也相互交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
对于文化,还有这么一段故事:一位美国专家曾对中美文化作过这样的评论,如果把同一张画片拿给中国人和美国人看,大多数美国人会注意画面的局部,也就是说他们对某个局部感兴趣,没有人关注整体布局;而大多数中国人则会注意画面的整体,他们对布局感兴趣,却很少关注局部。
这位专家在作了大量调研之后,准确地把握了东西方文化的的关键所在。
所谓“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全部),就是某个民族、种族、国家或地区在某个特定时期衣食住行、举止、交友、吃饭、打招呼等等的方式。
“文化”是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的,正如黑格尔所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每一种文化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每一种文化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关于东西方建筑的差异
随着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各式各样的独特建筑就应运而生,他们不仅是世界的艺术,对于他们各自的文化来说,也是各自文化的史诗。
在建筑上,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东西方建筑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差异、建筑空间的布局差异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等方面。
例如,日本和中国的古建筑同出一宗,连基本的结构形式都差不多,其园林,意境都是容易让东方人理解的,而西方那种直来直去的建筑偏好则让东方人直呼简单。
中国人
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
中国艺术则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
西方艺术偏重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
1. 建筑材料的差异,这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和设计理念的差异。
东方建筑: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
可以构成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建筑,墙壁是起围护、分割作用的非承重构件。
由于受到木材及结构本身的限制,形状及内部空间较简单。
布局上,总是把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分解为若干幢单体建筑,每幢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一定的“身份”,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西方建筑: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
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
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
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
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
制有关。
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
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
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
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空间布局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东西方的思维差异。
例如,东方人多用屏风,而西方人则喜欢开门见山的田园家居模式。
因为气候的不同,东方人以砖墙为主,西方人则多用木制结构。
3.设计理念的差异,体现了东西方主流思维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必然有不同的设计理念,建筑的发展则体现了这一点。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以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主流思维的差异,造成了设计理念的差异。
尽管东西方文化和建筑存在诸多差异,其中仍然有许多美学和自然科学的相通之处。
世界文化在差异中碰撞,在相互融合中变得更加壮大美好。
文化的差异并不构成阻碍,而应该成为我们进步的东西,使我们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