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西方文化及建筑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东西方文化及建筑差异
班级:建筑学124班姓名:宋歌学号:211203336 众所周知,东西方具有众多不可回避的差异,其中,文化的积累和沉淀造成了其中大部分。本次我们将对文化和其影响下的东西方差异进行论述。
关于文化差异
文化以其独特和宏大的特点,吸引了各种各样的目光。可以这么说,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至今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的定义。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建筑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和历史存在,以建筑反映文化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参考。
有一位新浪博主,在标题为《再谈中外文化及其它》的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在文章中写道:
中国文化(代表东方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包容性,内敛性,内省性,适应性,或者说它谦冲平和之类的,觉得还没有到位。中国文化应该是一种智慧型文化,智慧当然就涵盖所有的特性,但又没有特性,所谓大道无形,应变能力强,应变起来游刃有余而且自然而然,遇弱显得厚道宽容,遇强则亦强,而且它的强大没有限度,随外力而变。这种文化关心人的内心和灵魂,含蓄,内省,不温不火,过程结果兼顾而偏重过程,管长远。而美国的文化(代表西方文化)---如果说他有文化的话---西方的文化是一种扩张型文化,关注感官,…今朝有9今朝醉‟,最大限度的使用现实力量,不留余地,崩紧神经,它的强大相对是一个定值,遇弱则强遇强则弱,注重结果,所谓…实力说话‟,管眼前,不计长远。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也相互交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
对于文化,还有这么一段故事:一位美国专家曾对中美文化作过这样的评论,如果把同一张画片拿给中国人和美国人看,大多数美国人会注意画面的局部,也就是说他们对某个局部感兴趣,没有人关注整体布局;而大多数中国人则会注意画面的整体,他们对布局感兴趣,却很少关注局部。这位专家在作了大量调研之后,准确地把握了东西方文化的的关键所在。
所谓“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全部),就是某个民族、种族、国家或地区在某个特定时期衣食住行、举止、交友、吃饭、打招呼等等的方式。“文化”是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的,正如黑格尔所言:“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每一种文化都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每一种文化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关于东西方建筑的差异
随着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各式各样的独特建筑就应运而生,他们不仅是世界的艺术,对于他们各自的文化来说,也是各自文化的史诗。在建筑上,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东西方建筑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差异、建筑空间的布局差异和建筑设计理念的差异等方面。例如,日本和中国的古建筑同出一宗,连基本的结构形式都差不多,其园林,意境都是容易让东方人理解的,而西方那种直来直去的建筑偏好则让东方人直呼简单。中国人
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中国艺术则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西方艺术偏重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
1. 建筑材料的差异,这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和设计理念的差异。东方建筑: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可以构成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建筑,墙壁是起围护、分割作用的非承重构件。由于受到木材及结构本身的限制,形状及内部空间较简单。布局上,总是把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分解为若干幢单体建筑,每幢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一定的“身份”,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西方建筑: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
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