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

合集下载

社会融合发展演讲稿

社会融合发展演讲稿

社会融合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社会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融合发展
是指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们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在当今世界,社会融合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全球化的趋势让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更加频繁地交流和接触,而如何在这种交流和接触中实现融合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融合发展需要我们树立开放包容的思想。

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不同习俗,要学会包容和理解。

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

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只有心胸开阔,才能容纳更多的文化和思想,才能实现社会的融合发展。

其次,融合发展需要我们加强交流和合作。

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
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而合作则是不同文化之间共同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正如一句谚语所说,“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筷子却很难折断。

”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

最后,融合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每个人都应该为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来。

只有每个人都为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实现社会的融合发展。

在全球化的时代,社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只有树立开放
包容的思想,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的融合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社会融合_多元共存

社会融合_多元共存

(2)城镇化就是建房子吗?“睡城”、“鬼城”等现象怎样缓解?京津 冀等城市群如何一体化?2015年搞城镇化,关键是以人为中心:要改造 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抓紧改革户籍,农民和城里人界限打破了;暂住证 慢慢隐去了,居住证让“北漂”“上漂”“广漂”们看得起病、买得到 房、上得了学;城市群一体化,规划先行,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经 济发展的又一个火车头,也是老百姓享受平等福利的制度保障。 分析: 2015年两会着重强调城镇发展质量优化,城镇化水平高度,加强城乡融 合。对于城市内部的农民工来说,如何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当中,需 要城市规划工作者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照顾。我国现阶段经济飞速 发展,然而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大量工业厂区进行产业结构改造,原 废弃厂区再利用问题,与城市新区的关系需要更加新颖的创意。城市规 模向外扩张,城市与乡村交界处势必成为土地利用矛盾的焦点,如何处
2015年城市规划年会 (新常态:传承与变革)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新常态”的态势,城乡发展方式及其 趋势将呈现新的特征。深刻认识这种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将成为 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城乡规划工作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新常态既要求城乡发展方式转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手段,激发市场活 力、拓展创新思路,推动城乡集约发展;也要求谋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完善城乡各类发展要素的相互关系,寻求更高发展质量,增进人民福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传承历史,变革未来,城乡规划将迎来新的春天。 分析: 在2015年规划年会要求中可以看出,强调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之间相互 交融和谐共处。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与地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 职能也越发多样化。在面对社区改造建设时,如何协调来自不同环境居 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同时不同民族间共同居 住时生活习惯及民族特色的体现也是问题之一。在城市功能结构中,城 市已不单单是居民生活消费的居所,更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各功 能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如何协调好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至关重 要。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的内容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的内容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的内容
一、社会融合机制失效包括:
1. 非正式机制的衰落:当政府不再支持或过度依赖非正式机制时,非
正式机制会失去支持,衰落,而无助于社会融合。

2. 规范与监管机制的缺失:政府未能对社会融合实施有效的法律法规
或监管机制,使之无法生效,无法有效的促进社会融合。

3. 社会关系的混乱:社会融合未能传承以往的社会关系,致使社会关
系混乱,导致行为不一致,从而妨碍社会融合。

4. 社会化的不足:缺乏社会的整合力,各方过于分化,未能勾结起来,使之无法在社会融合中发挥作用。

5. 政治体制的混乱:缺乏严格的政治体系,使之无法在社会融合中发
挥有效作用,并有可能妨碍社会融合。

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

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

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社区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

社区已不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地方,而是一个存在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

社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和社会融合的实现对于促进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社区经济发展为社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社区经济是指社区内发展的经济活动,包括企业、商业、服务业等。

社区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

同时,社区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社区的整体竞争力。

这种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效果将进一步促进社会融合,让社区成为各类资源和机会的共享平台,使每个居民都能在社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其次,社会融合又推动了社区经济的发展。

社会融合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和融合。

社会融合的实现需要社区提供一个开放、包容和平等的环境,同时也需要居民们有良好的互动与合作意识。

当社区内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地位的居民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时,他们将共同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

因为不同背景的人带来了各自的特长和经验,他们的合作和融合必然推动社区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社会融合还能够促进社区内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

再次,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社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际需求。

而社会融合则为社区经济提供了一系列的软环境和条件。

例如,社会融合可以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意识,提高消费者对本地产品和服务的认同和支持度。

这将进一步激发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动力,推动社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社区经济发展也能够提供更多的雇佣机会,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参与和分享的机会,进一步加强社区中不同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社会融合的实现。

综上所述,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融合是紧密相连的。

社区经济发展为社会融合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际需求,而社会融合又推动了社区经济的发展。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社会融合理论作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理论框架,旨在解析和阐述个体、群体以及文化如何在社会系统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最终形成和谐共处的社会状态。

本综述文章将系统地梳理社会融合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及其应用领域,以期为社会融合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社会融合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文章将回顾社会融合理论的主要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演变以及当前的研究热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社会融合理论模型,如多元文化融合模型、结构融合模型、心理融合模型等,并分析这些模型的优点与局限性。

文章将探讨社会融合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如社区建设、移民融入、社会政策制定等领域,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社会融合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社会融合理论的历史发展社会融合理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

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贡献。

早期的社会融合理论主要关注社会团结与社会整合,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涂尔干(Durkheim)和滕尼斯(Tönnies)等社会学家,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社区、共同体和团结等概念,为社会融合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融合理论逐渐关注到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排斥问题。

帕森斯(Parsons)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以及默顿(Merton)的角色冲突理论,开始关注社会结构和角色对个体融合的影响。

他们指出,社会融合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社会结构、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

进入20世纪后期,社会融合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始关注到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合问题。

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同化论和区隔融合论等理论观点纷纷涌现。

这些理论不仅关注社会结构和经济因素,还重视文化、心理和认同等因素在融合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服务与社会融合度

社会服务与社会融合度

社会服务与社会融合度社会服务是指各类机构、组织或个人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各种服务。

这些服务可以包括医疗、教育、社区建设、就业等各个方面。

社会服务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众的融入和融合。

社会融合度则是指一个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和接纳的程度。

社会服务与社会融合度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促进和影响。

首先,充足的社会服务可以提升社会融合度。

充足的医疗服务可以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减少社会上不同群体之间的健康差距。

在医疗资源紧缺的地区,社会服务机构可以提供流动医疗车,为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增加他们与城市居民的交流和接触机会,促进社会融合。

其次,优质的教育服务也是提高社会融合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帮助个体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拓宽视野。

在教育服务方面,可以考虑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例如提供公益教育课程、举办义务教育培训班等,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族群的教育需求。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社会融合度,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成才机会。

另外,社区建设也是社会服务的重要一环。

社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社会融入、联系和共享的功能。

完善的社区建设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机会,促进社会融合。

社区可以设置健身场所、文化娱乐设施等,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场所。

此外,社区还可以开展各种主题的活动,增加居民之间的沟通,让大家更好地融入社会。

社会服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融合。

就业是人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融入社会的关键途径之一。

提供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就业机会,有助于各类人群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不同群体的人才优势互补,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服务机构可以设置就业指导机构,帮助失业人群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同时,也可以提供职业培训,帮助人们提升技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使社会各个群体实现更好的融合。

在社会服务与社会融合度方面,还可以加强与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合作。

残疾人的社会融合问题

残疾人的社会融合问题

国际残疾人融合成功案例
丹麦的残疾人就业政策
丹麦通过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残疾人就业率,实现社 会融合。
美国的社区康复模式
美国通过建立社区康复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全面、专业的 康复服务。
澳大利亚的残疾人福利制度
澳大利亚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 求。
国际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全纳教育理念将进一步普及,残疾儿童将获得更多平等接受教育的机 会,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未来政策与研究方向
政策支持
政府将出台更多针对残疾人的优 惠政策,如就业扶持、税收减免 等,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 提高残疾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 位。
学术研究
未来将有更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关 注残疾人问题,开展相关研究, 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 支持。
03
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策略与 建议
完善残疾人就业政策
1 2
制定残疾人就业保障法
通过立法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规范企业招聘残 疾人的行为。
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
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等一站式服 务,帮助残疾人找到合适的工作。
3
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
政府可以给予企业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 激励企业积极招聘残疾人。
05
未来展望
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发展趋势
残疾人权益保护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残疾人权益保护将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 重视,残疾人将获得更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科技助力融合
科技手段在残疾人服务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如辅助器具、无障 碍设施等,将为残疾人提供更多便利,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全纳教育发展
部分地区和部门在执行残 疾人福利政策时存在不公 现象,导致残疾人无法获 得应有的福利保障。

社会融合发展演讲稿

社会融合发展演讲稿

社会融合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社会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的
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
交流交融也日益频繁。

社会融合发展,不仅是各国之间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和谐共存的重
要途径。

首先,社会融合发展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
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也成为了一种常态。

这种文化的交融,不仅使得
各国之间的文化更加多元丰富,也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共同发展。

其次,社会融合发展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过程。

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实现和谐共存的重要基础。

只有当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时候,社会才能够实现和
谐发展,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和解决。

最后,社会融合发展是不同群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过
程。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的群体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

只有当各个群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时候,社会才能够实现和谐共存,各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化解和解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之间的融合发展。

只有当我们共同努力,推动社会融合发展的进程,才能够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实现人类的和谐共存。

谢谢大家!。

社会边缘群体与社会融合

社会边缘群体与社会融合

社会边缘群体与社会融合在社会的角角落落,存在着各种边缘群体。

这些群体可能是因为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文化差异、身体或精神障碍等原因而被边缘化的人群。

他们在社会中往往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而社会融合则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方面,社会边缘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他们的本意,而是与社会结构和机制的不完善有关。

例如,经济衰退导致了一部分人失去了工作机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某些人被迫处于边缘地位。

此外,种族、性别、宗教等因素也可能让一些人感受到歧视和排斥。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融合,我们需要反思和改进社会制度,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以消除各种不公平对边缘群体的影响。

另一方面,社会融合不仅需要社会的努力,也需要边缘群体主动参与和努力奋斗。

边缘群体在面对困境时,不能仅仅依赖社会的扶持,而是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教育培训、技能提升等方式,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并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而要实现社会融合,还需要社会的宽容和包容。

边缘群体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他们与主流社会存在差异。

然而,这种差异并不应成为排斥和歧视的理由,相反,我们应该以尊重和理解来对待他们。

通过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我们可以打破偏见和隔阂,实现不同群体的融合。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社会边缘群体的融合。

首先,加强对边缘群体的关注和关爱。

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提供帮助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其次,加强对边缘群体的教育。

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他们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自己的素质。

同时,还要提供心理健康的支持和帮助,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最后,还要加强边缘群体的组织和自我发展。

通过组织起来,边缘群体可以共同面对困境,发声维权,争取自己的权益。

总而言之,社会边缘群体与社会融合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社会融合名词解释

社会融合名词解释

社会融合名词解释
社会融合是指不同文化、民族、宗教、社会群体以及个人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相互包容的过程。

它强调社会中各种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共同繁荣的目标。

社会融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文化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及最终形成新的共同文化。

这种融合可以在语言、宗教、习俗、价值观等方面体现。

2. 社会群体融合: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关爱、相互合作,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共同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3. 移民融合: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各种领域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4. 参与融合: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融入社会、获得平等的参与机会,以及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交互动和交流。

5. 机构融合:各种机构、组织之间的合作、协调与整合,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与资源。

通过促进社会融合,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并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社会融合总结

教育与社会融合总结

教育与社会融合总结教育与社会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它关注的是教育的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以及教育与社会其他层面相互融合的进程。

本文将对教育与社会融合的重要性、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

一、教育与社会融合的重要性教育与社会融合的重要性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与社会融合有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教育与社会融合能够通过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的调整,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教育与社会融合有助于弥合教育与就业之间的鸿沟。

当前,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

教育与社会融合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育等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降低转岗成本,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最后,教育与社会融合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育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公民。

教育与社会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参与的平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

二、教育与社会融合的挑战与机遇教育与社会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机遇。

首先,教育与社会融合的挑战在于教育体制的僵化。

传统的教育体制往往较为刻板,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与多样化需求。

而推进教育与社会融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提供创新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其次,教育与社会融合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尤其是在发展不完善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够均衡,导致参与教育与社会融合的机会有限。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调整资源分配的结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最后,教育与社会融合的机遇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更加容易实现。

通过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教育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提高教育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项目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项目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培养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而社会融合教育项目则为幼儿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幼儿园社会融合教育项目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一、社会融合教育项目的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幼儿园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融合教育项目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通过将社会资源引入幼儿园,为儿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育体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融合教育项目的意义1. 丰富教育内容社会融合教育项目能够为幼儿园教育注入新的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知识和文化,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融合教育项目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弥补幼儿教育的不足传统的幼儿教育往往偏重课堂教学,而社会融合教育项目能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使教育更加立体化、全面化。

三、社会融合教育项目的实施1. 联合社会资源幼儿园可以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邀请行业专家、艺术家、志愿者等来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音乐表演、绘画指导、科普讲座等,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体验。

2. 打造开放式教育环境幼儿园应该创造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在这里能够自由探索、开拓视野,与不同领域的人交流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3. 强化师资力量实施社会融合教育项目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参与社会融合教育项目。

四、社会融合教育项目的效果1. 提高教育质量社会融合教育项目为幼儿园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教学途径,提高了教育质量,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学习体验。

社会学观点下的社会隔离与融合

社会学观点下的社会隔离与融合

社会学观点下的社会隔离与融合社会隔离和融合是社会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社会隔离指的是社会中个体或群体在资源分配、地理位置、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差异,而社会融合则是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程度。

这两个概念在社会学中互为表里,相互联系,共同塑造着社会的面貌。

首先,社会隔离是社会存在的一个客观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出现明显的分割,不同社会群体聚居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形成了社会的分层和隔离现象。

比如,低收入人群聚集在城市背街小巷,居住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而高收入人群则集中在富裕区域,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这种地理上的隔离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加大了社会中的阶级差距。

除了地理上的分割,社会的文化认同也成为了一种隔离的因素。

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诉求和价值观,他们形成了对立的文化团体。

这种文化上的隔离影响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加剧了社会的分化。

比如,某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少数民族社群,他们的文化习俗有别于主流文化,因而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社会隔离。

这种隔离不仅影响了他们个体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局限。

然而,社会融合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社会融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社会融合不仅可以缓解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处。

社会融合需要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之上,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人群。

教育是实现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

通过公平的教育机会,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教育的普及可以打破阶级壁垒,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此外,教育可以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融合和进步。

社会融合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构建公平的社会制度和法律环境,减少不同群体之间的隔离现象。

同时,也要推出相关的政策措施,提供平等的机会,促进公民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社会各界也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推动社会的融合进程。

推动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推动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推动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学校既是知识传递的场所,也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然而,单一的教育模式和封闭的校园环境使得学生难以真正融入社会,难以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

推动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成为了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第一,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并提前适应职场环境。

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实现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的双赢局面。

第二,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参观企业、走进社区、参与公益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与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机会。

第三,推动教师走出课堂。

教师是学校与社会融合的重要桥梁。

教师应该积极参与行业交流,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同时,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走出课堂,与社会各界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将社会资源引入课堂,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第四,构建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应该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积极开放校园资源和设施。

通过举办公开课、知识讲座、社区活动等形式,邀请外界专家和社会人士来校交流,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同时,学校也可以积极与各界合作,共同开展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项目,提供教育咨询和培训服务,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第五,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

学校应该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创新。

比如,在科技与艺术、经济与社会学等领域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也可以与社会机构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共同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融合的研究述评

社会融合的研究述评

社会融合的研究述评【摘要】社会融合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学课题,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本文首先对社会融合进行了定义和意义的探讨,接着分析了影响社会融合的因素。

然后介绍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展示了社会融合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在总结了社会融合的研究述评,提出了对社会融合研究的启示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融合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未来需要深入探讨社会融合的机制和效应,为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社会融合,研究述评,定义,意义,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展望,总结,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社会融合的研究述评社会融合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互相融合的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融合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主要对社会融合的研究进行述评,从社会融合的定义及意义、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已有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研究展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社会融合的研究不仅涉及社会学领域,还涉及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社会融合的理论和方法日益丰富,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

通过对社会融合研究的述评,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合的内涵和外延,为促进社会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社会融合进行梳理和评述,旨在全面地展现当前社会融合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社会融合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为未来的社会融合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2. 正文2.1 社会融合的定义及意义在社会学领域,社会融合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整合过程。

这包括不同文化、种族、宗教、社会阶层等群体之间的融合,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社会融合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减少社会分裂和冲突,提高社会整体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社会融合的定义在不同的学术研究中有所差异,但其核心概念通常包括社会群体之间的互相认同、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合作以及共同发展。

社会多元化与融合发展演讲稿

社会多元化与融合发展演讲稿

社会多元化与融合发展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社会多元化与融合发展的话题。

社会多元化是指社会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宗教、种族、语言、生活方式等多种多样的元素。

而融合发展则是指不同的文化、宗教、种族等元素在交流、交融、共存中实现共同发展。

在当今世界,社会多元化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实,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现象,积极促进社会多元化与融合发展,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稳定、繁荣的方向发展。

首先,社会多元化与融合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不同的文化、宗教、种族等元素相互交融,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

这样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还可以让我们更加包容和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其次,社会多元化与融合发展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多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面对社会多元化带来的挑战,努力寻求发展的机遇。

只有不断地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互鉴,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多元化带来的挑战,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多元化与融合发展的进程中。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树立开放包容的思想,尊重不同文化、宗教、种族等元素,努力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的繁荣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今天的演讲中,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些。

社会多元化与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促进社会多元化与融合发展,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稳定、繁荣。

谢谢大家!。

融合社会理念

融合社会理念

融合社会理念摘要摘要融合社会理念是一种旨在促进社会共融和包容的方法论,旨在实现社会中所有人的平等机会和福祉。

本文将重点讨论融合社会理念的定义、价值和实施策略,以及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定义定义融合社会理念是一种基于包容、平等和公正原则的社会发展方法论。

它强调将所有社会成员视为平等的参与者,充分尊重和关注每个人的权利和需求。

融合社会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力求消除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

价值价值融合社会理念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共融和平等机会。

通过构建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结构,融合社会理念有助于消除社会分裂和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成员的福祉和生活质量。

它鼓励人们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种族、宗教和残疾人群体,并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实施策略实施策略要实施融合社会理念,需要采取以下策略:1.法律与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确保公平和平等的机会。

1.法律与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确保公平和平等的机会。

1.法律与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确保公平和平等的机会。

2.教育和宣传:教育系统和媒体应加强对融合社会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和理解。

2.教育和宣传:教育系统和媒体应加强对融合社会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和理解。

2.教育和宣传:教育系统和媒体应加强对融合社会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和理解。

3.社会资源分配:社会资源应公平分配,确保弱势群体能够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等福利。

3.社会资源分配:社会资源应公平分配,确保弱势群体能够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等福利。

3.社会资源分配:社会资源应公平分配,确保弱势群体能够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等福利。

4.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融合社会的发展。

4.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营部门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融合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城市-城市流动儿童”。

他们属于流动儿童,但不是农村流动人口子女。

另一类是指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但是其户口保留在农村的儿童,这一类儿童构成了城市流动儿童的主体,我们称之为“乡村-城市流动儿童”,他们属于农村流动子女的一部分。

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除了这部分流动儿童,还包括留在原居驻地的“留守儿童”(佘凌 罗国芬, 2003)。

但这部分儿童则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较为清楚地为本文需要研究的“流动儿童”这一对象进行界定:系指在随父母亲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并且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但户籍并未随之改变的6—14周岁之间的少年儿童人口。

1.2.2 社会融合
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ion/ social adaptation)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熟悉的词汇。

不过,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界定社会融合的概念,使得目前社会融合概念繁多。

欲全面理解社会融合的概念,有必要综合考察下这些概念的界定。

社会融合的一种定义是从social integration衍生而来,从社会功能性角度展来讨论的,很多学者称之为社会融合。

杜尔克姆、帕森斯等人首先对社会融合进行了理论阐述,强调的内容是社会团结。

后来学者根据这些理论,在实证研究中将社会融合的定义进行操作化。

Scott M.Myers在《童年移民和成年后的社会融合》一文中沿用Phyllis Moen,Donna Dempster-McClain,Robin M.Williams, Jr (1989)对于社会融合的定义。

Scott对移民的结构整合和社会心理整合都做了详细的操作化。

结构整合包括团体或组织的具体参与,即在组织中担任的具体角色、角色的数量、和其他成员的关系等。

而社会-心理整合/情感整合是指内向的社会生活体验或者说个体所能感觉到的与社会的整合深度。

进而,Scott用个体对于社区的情感体验标志社会心理整合纬度,用个体所具有的亲密朋友和亲属的个数标志结构整合纬度。

虽然用这样两个操作化的变量不能代表社会融合所涵盖的每一个方面,但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社会融合概念的实质。

还有一种理论是从social adaptation发展而来的。

社会融合是以和谐为目的的个体或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

Lukash(2005)概括了对社会融合的多种理解,认为最普遍的理解是把社会融合看成是个体或群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者的需要和意愿是和谐。

达到与社会和谐的目的有三类适应方式:融入环境改变自身、改造环境、退出或离开环境。

但有学者认为社会融合包括心理融合和社会文化生活融合。

Ward等(1994)认为融合可分为心理融合和社会文化生活融合。

心理融合指心理舒适、心理健康和对新的文化环境感到满意,而社会文化融合则与学习新的社会技能来顺应月收入的社会文化,处理日常生活问题以及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相关。

这两种形式的融合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也是有区别的,因为它们被不同因素所预测。

心理融合可通过压力和应对结构进行分析,而社会文化融合与社会学习、社会认知结构紧密联系(Felix Neto,2002)。

也有学者认为社会融合指发挥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功能的能力。

美国伊利诺大学的Wayne Paris等(2005)认为,社会融合指胜任工作,扮演社会角色,履行社会义务,发挥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功能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支持系统(婚姻、家庭、社区角色和关系)、娱乐休闲活动、社会交往、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等。

可见所谓“融合”是指社会不同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整体的过程及结果。

而美国的阿瑟.S.雷伯(Arthur S. Reber,1985)持社会融合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的观点。

我国一些学者也从移民的角度,对社会融合进行了相关界定,如陈阿江、施国庆、吴宗法在《非志愿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一文中指出:非志愿移民的社会融合包括利益整合(宏观格局上的利益整合、土地调整中的利益整合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利益整合等)、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社会融合(村落和行政组织、宗族、宗教信仰以及民族传统对社会融合的影响)等三部分。

许佳君,施国庆在《三峡外迁移民与沿海安置区社会融合的难点探析》中指出:由于三峡移民安置区与迁出区在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而外迁移民必须同安置区整合后才能融入安置区社会。

工程移民与安置区的整合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虽然体现出移民与安置区的双向互动,但在实践中是以移民融入安置区为主的单向整合。

整合的难点主要在自然环境差异、生产方式差异、生产技能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形态差异等方面。

朱智贤(1989)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认为,个体社会融合指“个体接受现存的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我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1991)认为,社会融合指“个体接受不断学习或修正各种的社会行为组型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社会的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2003)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将社会融合定义为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的观念、行为方式随之而改变,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

陈会昌(1999)认为,社会融合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贾晓波(2001)认为,社会融合是对社会生活环境
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适应。

社会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对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习俗认同并趋同的过程⑨。

总括社会融合的界定,对社会融合的理解大致有两种取向:一是把社会融合理解为一种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可称为社会融合状态,二是把社会融合理解为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过程,可称为社会融合过程。

结合这二种界定可揭示社会融合的内涵,即社会融合社会融合过程、社会融合状态两方面内容的统一体。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⑩。

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仅仅是移民适应同化移入地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城市居民发挥主体间性,接纳和接受移民,达到两者和谐的过程。

本文中研究的是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由儿童的社会融合则是指6—14周岁(或7—15周岁)的孩子与其成长环境的融合,得出流动儿童的融合主要指流动儿童与迁入地间的融合,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迁入地对流动儿童的接受程度,即迁入地居住社区、学校与同伴群体对流动儿童的接受程度,体现在流动儿童对于社区、学校、迁入城市及迁入地居住的主观接受方面。

另一方面是流动儿童对迁入地的接受与适应程度,体现在儿童与迁入地居住社区群体、在学校与同伴群体的互动状况(周皓,2003)。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第二方面,即流动儿童(6-14岁)对于迁入地的接受与适应程度,主要包括对迁入地的融合、对于迁入地人的融合、对于朋友圈的融合、对自我的认同和对学校的融合。

⑨郑家裕,“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政策诉求”,《青年探索》,2006年第1期
⑩吴新慧、刘成斌,“接纳?排斥?—农民子女融入城市的社会空间”,《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7期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
确切地说,对流动儿童的研究始于教育问题。

随着各级领导与政府、学术界和媒体等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步重视,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流动儿童在流入地社会的融入问题。

尽管有些提法不尽相同,有些学者称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有些则称之为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但研究的目的都在于分析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现状及影响融合的因素,以期找出更好地促进流动儿童融入流入地社会的措施。

世纪之初有学者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方向做了探讨。

2001年蒋达勇和秦晖分别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化“边缘人群”为稳定因素》和《“边缘人第二代”,还是公民的时代?》,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流动人口及其下一代与城市社会融合的方向问题进行了探讨。

秦晖通过比较跨国移民中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对于主流社会的融合状况,认为,只要坚持改革开放,随着我国民主法治与公民自治机制的健全,“外来人口”完全可以从都市边缘群体转化为稳定因素。

而蒋达勇持相反看法,他指出“边缘人第二代”的社会心理素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可能会趋于“激进”化。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流动儿童的状况,吕绍青和张守礼对北京114所流动儿童学校和北京外来人口集中区进行调查,取得了关于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和生存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2001年发表了《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以及生存状况受教育权利,得出结论是获得较好的教育可以让流动儿童免于恐惧。

与他们的研究结果相同,韩嘉玲(2001)提出,要想使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最好的地方就是学校。

2001年韩嘉玲在《青年研究》上发表了题为“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一文,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根据对北京50所流动儿童学校四年级至高中一年级2161名学生所做调查,研究了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基本状况。

得出结论是学校是使外来人口特别是儿童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的重要场所。

建构公立学校内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环境,消除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心理门坎,让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