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孙子兵法-计篇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Word打印版) 原文

《孙子兵法》(Word打印版) 原文

《孙子兵法》原文《计篇》第—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jiao)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shu)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jiang)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gui)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rao)之,卑(bei)而骄之,佚(yi)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于此观之,胜负见矣(xian yi)。

《作战篇》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si),革车千乘(sheng),带甲十万,千里馈(kui)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dun、盾)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dan)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掘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远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公家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竭,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pi)马,甲胃(zhou)矢弩(nu),戟(ji)楯(dun)蔽橹(lu),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孙子兵法及译文

孙子兵法及译文

孙子兵法及译文孙子兵法·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第一章:计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认真研究。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研究兵法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天、地、将、法。

)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注释:道是指国家和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认可的信任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信任,人民才会不惧生死,为国家献身。

)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包括了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因素。

)5.地者,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包括了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生死等地理条件因素。

)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注释:将包括了智慧、信任、仁爱、勇气、严格等领导者的素质。

)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包括了曲制战术、官方陆军的运动路线、主要使用的兵器等规则。

)第二章:作战篇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乘之国,十万之师,始得用兵,以保其国利,无误者,此亦重计也。

(注释:使用兵法需要大军、武器、士兵等条件,不可小觑。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度,二曰称,三曰数,四曰胜,五曰治。

(注释:用兵法需要考虑度量、准确计算、胜利的前提条件。

)3.地生矣,可以长久也;地死矣,可以亡身也。

故不善见其民之始,不善知其所终。

(注释:地理条件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对地理条件有准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

)4.凡将有五危:矜、寇、援、暴、哀。

(注释:将领容易面临的危险分别是:矜夸、敌寇、敌援、士气的动摇和哀悼的情绪。

)5.地形有四势:难、疾、险、远。

(注释:地形分为难以攻克、迅速可取、险要和远近等四种情况。

)附件:《孙子兵法》原文+注释详细解析,请见附件。

附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兵:指军队或武装力量。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与解析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与解析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与解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它由十三篇组成,其中计篇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篇,探讨了作战中的计谋和策略。

本文将为你带来孙子兵法计篇的原文解析,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战略思想。

一、孙子兵法计篇原文计篇是孙子兵法中最长的一篇,共有65个段落。

下面是计篇的原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夫唯不畏危者,是以大事成。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而索其情,所以自明也。

孰能明之?以近取譬,以谅取方。

故不明,不能以有道也;不明,不能行法也;不明,不能得地也;不明,不能知时也;不明,不能往知敌人之害也。

守之以不敢,则毋害也。

守之以不虞,则毋忧也守之以能,则毋难也。

守之以事,则毋败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 孙子兵法计篇解析孙子兵法计篇以五事为基础,分别是道、天、地、将和法。

这五者是成功作战的关键。

下面,我们来解析每个要素的含义及其作用。

道:指的是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一致和谐。

只有民众与统治者具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才能克服困难,为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奋斗。

天:指的是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军事行动需要根据天气条件制定相应的战略,如利用阴阳、寒暑等因素,以达到战争的最终目的。

孙子兵法与商战第2篇 计篇之五德、十二诡道

孙子兵法与商战第2篇 计篇之五德、十二诡道
第一篇 计篇
一、将之五德
----成为一个优熊熊一窝
▪ ◆一只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能够打败 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 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知兵 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者主”(《作战 篇》)。孙子在《谋攻篇》说:“将者国之辅 也。”在《九变篇》中还强调指出将帅必须精通 各种机变,必须克服贪生怕死、急躁易怒等等弱 点。
▪ 为此,孙子在本篇讲到了为将需要具备的五种品 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认为只 有这种杰出的将才方能率军在决定国家和百姓的 生死存亡命运的战争中取胜。王哲注曰:“智者, 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仁者,惠抚恻 隐,得人心也;勇者,徇义不惧,能果毅也;严 者,以威严肃众心。五者相须,缺一不可。”
▪ 三是目光敏锐、思维活跃。要求管理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预见性、敏捷性和理解感悟能力。以较强的逻辑判断和推理 能力、宽广的视野,预知未来,未雨绸缪;并能从错综复杂 的问题现象中认识其关键之所在,做事严谨而有条理;思维 积极准确,行动迅速灵敏,能很好地领悟上级的命令和政策, 有创新的开展工作,理解不同下属的思想。
▪ 又如,在80年代初举办的一次世界性的评酒大会 上,各国的评酒专家对包装简陋、不为世人所知 的中国国酒茅台不屑一顾,企业因此无法获得市 场和订单。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茅台酒厂一 位经理急中生智,故意将一瓶茅台酒打碎在地, 顿时酒香四溢,举座皆惊,从此茅台酒名声大振, 跻身于世界名酒之列。
▪ 总之,作为企业之“将”,要具备较为广博的知 识和丰富的经验,足智才能多谋,多谋才能善断, 善断才能多胜。美国管理大师泰勒说得好:“具 有丰富知识的人,就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 更容易产生新的和独立的见解。”
▪ 《财富》杂志给予乔布斯很高的评价:在一个领域能 得心应手或许是靠运气,可是能在四个领域呼风唤雨 的就称得上是智慧了。

孙子兵法原译文对照

孙子兵法原译文对照
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领如果同意并执行我的战争计划,就会获胜,就留下来用;如果不同意和不执行我的战争计划,就会失败,就应该让他离去。
战略筹划确定并通过之后,就要考虑“势”的问题了,以便充分利用外部的条件。所谓的“势”,就是根据有利条件而灵活去应变。
用兵打仗,实际上是一种诡异、欺诈的行动。因此要做到:有能力,要装作没有能力;要行动,装作不会采取行动;在逼近对方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到很远,当离对方很远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已经临近了。对方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对方混乱,就乘机攻取他;对方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对方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对方士气旺盛,就设法衰竭它;对方辞卑沉静,就设法使他骄横丧智;对方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疲劳;对方内部团结,就设法制造矛盾离间他。要在对方不备之时和不备之处发动进攻,要在对方意想之外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制胜的奥秘,无法事先来讲明。

孙子兵法计篇的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计篇的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计篇的主要内容
1. “兵者,诡道也!”看看那些战争中的奇招,不就像我们玩游戏时出其不意的策略嘛。

比如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故意示弱,然后一把火让曹操大军吃了大亏,这多厉害呀!
2. “故能而示之不能”,这就好像你明明很厉害,却故意装作不行,让对方轻敌。

像蔺相如面对秦王不就是这样嘛,看似柔弱,实则智慧非凡。

3. “用而示之不用”,这不就是欲擒故纵嘛!就好比你想做一件事,却故意表现得没兴趣,最后关键时刻再出手,厉害吧!想想三国时候的司马懿,多少次都是这样取得胜利的呀。

4.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这简直就是跟对方玩捉迷藏啊!像诸葛亮的空城计,明明城里没多少兵,却让司马懿以为有大量伏兵,是不是很绝?
5. “利而诱之”,这不就是用好处去勾引人嘛!比如说商家搞促销活动,用优惠吸引顾客,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呀?
6. “乱而取之”,对方一混乱那就是机会呀!就像球赛中,对方防守乱了阵脚,我方趁机进攻得分,多棒呀!
7. “实而备之”,发现对方强大,那就得好好准备应对呀。

好比知道对手学习特别好,自己就得更努力,不是吗?
8. “强而避之”,遇见特别强的对手,咱可得躲开点。

就像遇到厉害的拳王,咱不能硬刚呀,得找机会呀!
9. “怒而挠之”,让对方生气失去理智,这招可太狠啦!好比有些人一被激怒就容易犯错,这不就给了我们机会嘛!
我觉得《孙子兵法》计篇真的是太有智慧啦!这些内容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能用得上,能让我们更加聪明地应对各种情况。

孙子兵法的计篇的译文及注释

孙子兵法的计篇的译文及注释

孙子兵法的计篇的译文及注释《孙子兵法》计篇译文及注释:计篇【注释】:《孙子兵法》中的计篇是讲述谋略和策略的章节,强调战争中的计谋运用和决策作用。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乘之国,利器九州之地,战胜攻击之道也。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释】:孙子说道:“运用兵法,就像是驾驶千辆战车进攻国家,或者利用整个九州的土地为战场一样。

这就是战胜敌人的方法。

因此,能够百战百胜,并不是善于战争之善。

而不战而屈服他人的军队,才是真正的善于战略之善。

”故兵非利之器,而民为贼之物。

国家不识之,故为贼工;不言之,故为贼窃。

故左蔽以奸,上懦以猾;指以为团,齐以为断。

犹有国家,不知利害之君;百里而怀之,三军而不竞。

可见用兵之法,不胜其胜者也。

【注释】:因此,兵器并不是有益的工具,而是人们变成贼的物件。

国家不了解这一点,导致出现了贼盗。

若不表达,也会导致偷窃的出现。

所以,一些人采用狡猾的手段来迷惑他人,或者上司怯懦地对待问题,或者让他们分散指挥以团结一致,或分而治之。

即便是一个有国家的统治者,也不知道利弊;百里远离就能容忍害处,三军都不与之竞争。

可见,运用兵法,并不是战胜他人的最佳方式。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山;费冲勿合水。

山高而不能上,水深而不能涉,困而不能斗,不得已而去,凡此四者,皆用兵之灾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无战而降者,其害也。

【注释】:因此,运用兵法时,不要朝着山高的地方前进,也不要合水深的地方对敌进行进攻。

山高以至无法攀登,水深以至无法涉足,被敌人困住而无法战胜,只能选择离开,这是用兵的灾难。

因此,用兵之法就是围困敌人久攻之,如果可以尽量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动攻击,战胜敌人;若无法战胜,则采取分兵的策略,打散敌人的力量;敌人来攻,则要勇敢地与之战斗;实力弱小的时候,要善于逃避敌人的追击;而敌人主动投降,是对自己的威胁。

此兵法,兵之道也;国之贼也。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军阵容的主力,等待它自己败落,然后再乘机兼并它。拖住了车轮,车子就不能运行了。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解释:强者制服弱者,要用警告的办法来诱导他。主帅刚强居中间正位,便会有部属应和,行事冒险也不会有祸患。
解释:追击敌人过于猛烈,就会遭到反扑;让敌人逃跑,反而会消弱敌人的气势。紧紧地跟踪他,而不要逼迫他,消耗他的体力,消磨他的意志,等敌人兵力分散时再去擒拿他们,这样不经血战就可以获胜。按需卦的演推方式等待,让敌人相信还有一丝光明(也会给我们带来胜利的光明)。(需象征等待,心怀诚信,光明亨通。)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解释:兵力空虚时,故意显示防备虚空的样子,就会使人疑心之中再产生疑心。用这种阴弱的方法对付刚强的敌人,这是奇法中的奇法。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解释:在(敌方)疑阵中布(我方)疑阵,即反用敌方安插在我方的间谍传递假情报,打击敌方;(这是利用常理)亲比辅助来自内部,便不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解释:人不会自己伤害自己,若受到伤害,必然是真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离间计就可以实行了。这样,就如同蒙骗幼童一样蒙骗敌方,使他们为我方操纵,这是吉祥之兆。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四计 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皇太极借崇祯之手,除掉心腹之患,为满军入关,实现霸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本章完)
第4章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
要使敌人处于绝境,不可以派兵与敌人发生正面交锋,而是逐步的削弱敌人尚存力量,使敌人逐渐变弱。
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奉命驻守雁门关,以防匈奴入侵。李牧每天训练战士骑马射箭,天天杀牛镐赏战士,把收入全用来做战士的粮饷,又教人认真看守烽火台,派人贞察匈奴的活动。
(本章完)
第3章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
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满军攻打明朝,但被袁崇焕击退。皇太极为此日夜难安。
张仪带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把商于之地六百里送给楚国,但要楚国绝齐之盟。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痛快地答应了。
楚怀王向秦国要土地。张仪却说:“秦国的土地全是凭着打仗得来的,哪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我自己的六里俸邑,大概楚王听错了吧!”楚怀王大怒,发兵攻秦,但此时秦,齐已结盟,楚国昔日的盟友非但没有出兵援助楚国,反而响应秦国的号召,从侧面配合秦军**楚国。在俩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最后楚怀王只有割地求和。
秦惠文王听说韩国又已和楚国联合抗秦,勃然大怒,认为韩国出尔反尔,不守信用,逐大举进攻韩国,而楚国只在边界做做样子,并不真的帮韩国抗秦。
经过几场战斗,秦国终于歼灭了韩国的主力,使韩国成了秦国的附庸国。但由于秦国也消耗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也没敢再攻打楚国。
(本章完)
第12章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第1章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孙子兵法计篇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计篇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计篇主要内容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家经典之作,对后世军事战略有着重要影响。

其中,计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篇章之一,主要介绍了战争中的计谋和策略。

本文将以《孙子兵法·计篇》为主题,详细阐述其中的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计篇》开篇便指出:“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符法度,因利而动,不因乎害。

”这句话强调了将领必须遵守君王的命令,以及合乎法度,根据利益而行动,而不是被敌人的行动所左右。

这也是兵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接着,孙子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观点。

他强调了对敌方情况的充分了解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了解敌人的实力、战略和弱点,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战略。

孙子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观点。

他强调了对敌方情况的充分了解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了解敌人的实力、战略和弱点,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战略。

这一观点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和商业领域。

在《孙子兵法·计篇》中,孙子还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计谋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他提出了“以计取胜”的观点,认为运用计谋可以在战争中占据优势。

孙子强调了在战争中运用计谋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可以迅速击败敌人。

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计谋,如“乘势而动”、“声东击西”、“借刀杀人”等,都是运用计谋的典型例子。

《孙子兵法·计篇》还涉及到了军事布阵的问题。

孙子认为在战场上布阵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战局的胜负。

他提出了“兵贵神速”、“以正合,以奇胜”等观点,强调了战场上灵活应变和出奇制胜的重要性。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见的阵法,如八门阵、鱼鳞阵等,为将领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除了计谋和布阵,孙子兵法在《计篇》中还介绍了一些其他的战略方法。

例如,他提出了“兵不厌诈”的观点,强调了在战争中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来迷惑敌人。

他还强调了军事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内外相应”、“以少胜多”等观点,为将领们提供了战胜强敌的策略。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计篇》主要介绍了战争中的计谋和策略。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与生死有关,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因此必须认真研究。

【第一章:计篇】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第二章:作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见习而斗之,胜未定也。

若金九百锤,不如一尚坚也。

兵之动,故无常。

观今夫况昔,犹为未尝有也。

故策之而已矣。

【第三章:谋篇】孙子曰:兵者,以利定国,不以战危国,利而不诱也,乱而不可乱也。

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第四章:胜篇】孙子曰:故兵闻招而勿应,良将诡夺也。

故上无便宜,将军无威势,敌无怒,则胜人矣。

善用兵者,屈诡藏拙,诱而不诱,侮敌以求战,兵不厌诈,诈者胙也。

【第五章:军争篇】孙子曰:兵者,祸葫芦也,素争于利,入可为,出可奔,制于必败。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

【第六章:兵势篇】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斗众如斗寡,势均是也。

以示可取,因敌而取,因敌而不取,势也。

故兵形而不穷,因敌而取,不得已而取,兵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以劫,廉洁可以辱。

此五者,五主之死也,亡国之主也。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者劳也。

情素横者,兵不顿。

【第七章:军争篇】孙子曰:兵闻招而勿应,纷纭而勿去,坚决而勿合。

动静有时,勿失机宜。

待势而动,百战不殆,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为战者,能为也。

不善为战者,临敌而无能也。

故曰:胜者,不与民同利也。

持者,与民休也。

【第八章:九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那么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第二章 孙子兵法-计篇

第二章 孙子兵法-计篇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宽待俘虏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林 彪
• 要如何算无遗策? 举例说: 以 下引自李天佑的回忆文章《首战 平型关》中介绍平型关战斗前一 天的情况: 我走进师长(笔者 注:指林彪)的房子,林师长已 躺下休息了,头上还戴着健脑器。 他身子很弱,常常在地图前静坐 几个小时,想了又想,把战斗的 每个细节都想到,然后才肯休息。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莫斯科的严寒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诡 也 。 天 者 , 阴 阳 、 寒 暑 、 时 制 也 。 地 者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将帅五德” 智”,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作为高级军事指挥员,谋略比勇敢显得更 为重要,诚如克劳塞维茨指出的:‘指挥官 的职位越高,智力、理解力和认识力在他的 活动中就越起主导作用’” 《军事谋略学》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赵子龙单骑救主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将帅五德” 严,威严、严明
“严以治军,正直无私,我不怕人,人皆敬我,此为将 之根本。”
威严是凛然不可犯的气度。对敌人,勇毅敢战; 对士兵,赏罚分明,号令严正。 “师出以律,失律则凶。”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孙子兵法的智慧叁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_第二章 孙子兵法与企业领导素质

孙子兵法的智慧叁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_第二章 孙子兵法与企业领导素质

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军易找,一将难求。

”《孙子》全书多次论述了将帅的地位、作用及素质修养问题。

在首篇《计篇》中,把将视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因素之一,视为“校七计”之一计,把“将孰有能”视为比较敌我双方力量中仅次于“主孰有道”的第二个要素。

在《谋攻篇》中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在《作战篇》中甚至这样说:“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武把将帅看成是掌握人民生死命运的人,是决定国家安危的主宰。

孙武有关将帅的观点,有一些是唯心主义的,把将帅在军队和国家中的地位、作用夸大了。

但是强调将帅的素质是军队战斗力诸因素中重要因素这一观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联系企业实际,看一个企业素质是高是低,有许多因素,如管理孰强?技术孰优?队伍孰练?领导孰能?而领导孰能尤为重要。

企业领导班子,掌握着企业的大政方针,对企业工作好坏起决定性作用。

邓小平曾经明确地指出:办好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

”“领导班子就是作战指挥部。

”“指挥部不强,作战就没有力量。

”企业领导班子以厂长为首。

邓小平说:“解决领导班子的问题,主要是配备好一、二把手,一、二把手敢字当头,就可以把队伍带起来。

”厂长在企业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因为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千万人为一个目标共同劳动,各道工序、各个环节、各个部门,需要统筹安排,协调组织,这就要求有权威。

这如同打仗一样,千军万马,或进攻,或撤退,或防御,或迂回,或穿插,如果没有统一的部署,没有权威的军事指挥,是不可设想的。

企业厂长(经理)是掌管全厂经营管理大权的,是统帅全厂职工按既定方针,为实现预期目标而进行有效生产活动的。

因此,办好一个工厂企业,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厂长(经理)。

他们的素质高低维系着一个企业的成败与兴衰。

厂党委书记对企业实行思想政治领导,对企业的方针、目标的实现以及不断发展起重要的保证作用。

因此,要根据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选配好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其中关键是选好厂长(经理)。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及译文)

始计篇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每篇思想总结

孙子兵法每篇思想总结

孙子兵法每篇思想总结《孙子兵法》总共有十三篇,每篇都包含着深刻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原则。

下面,我将为你总结每篇思想,每篇总结约1000字。

第一篇:计篇《孙子兵法》的开篇,强调了军事活动中的重要性是计谋的使用,而不仅仅是兵力的规模。

其中提到了五种计谋,包括败坏、举动、阴谋、战略和军事谋略等。

这篇主要思想是在军事活动中敌进我退,利用智慧和计划来取得胜利。

第二篇:作篇这篇强调了军事指挥官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对战场环境的了解和灵活应对。

同时,还提出了各种作战技巧和行动原则,如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快速行动、虚实结合等。

总的来说,这篇强调的是指挥官的作用和应对策略。

第三篇:谋篇这篇主要介绍了军事谋略和计划的重要性。

它提出了一种灵活多变的战略思维模式,强调对敌方意图和弱点的洞察力,并提出了对敌方军队进行各种算计和欺骗手段的方法。

这篇总结了战略规划和计谋使用的关键原则。

第四篇:败篇这篇主要讨论了军事失败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它指出了军队领导者不应滥用兵力、过于依赖情报、缺乏准备和忽视内部纪律等问题所导致的失败。

此外,它还提出了一些补救方法,如利用偷袭和分化敌军等。

这篇总结了失败原因和补救措施的重要性。

第五篇:用篇这篇主要讲述了军队兵力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组织。

它提出了一种科学的军队编制方法,并介绍了如何充分发挥军队的优势和避免劣势。

此外,它还提出了一种灵活机动的战斗方式,以便在不同的战场环境中取得优势。

这篇总结了兵力运用和组织管理的原则。

第六篇:始计篇这篇详细讨论了在军事行动中确定具体目标和计划的方法。

它介绍了如何根据敌方的情况和资源来选择合适的策略,并提出了一种评估情况和制定目标的步骤。

此外,它还提出了一种灵活的计划和行动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

这篇总结了目标制定和计划安排的原则。

第七篇:军形篇这篇着重强调了军队的形态和布阵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它介绍了各种不同的阵型和布阵方法,并分析了它们的优势和劣势。

此外,它还提出了一种灵活的战斗方式,以适应敌方的行动和动态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葛亮守信为本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将帅五德”
曹操“诚信”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曹操割发代首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将帅五德” 以智为上的指挥才能 以信、严为本的管理本领 以仁、勇为核心的带兵作风
• 现在他睡着了,也就是说他已经把 一切都想好了。军用地图还挂在墙 上,那些红蓝笔迹已决定了敌人失 败的命运。 • 时任115师侦察科长的苏静几年 前对林彪在平型关之战中的表 现的 评价: 林彪这个人打仗还是很厉害 的!……。
• 这个人打仗一 个是巧,一个是 细!而且很有创意。包括在哪里 架几挺机枪,哪里配备多少火力, 哪里埋伏一支预备队,他都考虑 得仔仔细细。这一点确实厉害。 你想想:那 个年代人的文化水 平,你让他能把千军万马在这大 山川里摆得井井有条,用得得心 应手,很不容易呀!
• 第一篇
计 篇
三,《计篇》解析---所包涵的主旨思想
第一部分,讲兵事重大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五事七计) 第三部分,如何发挥计算的优势(诡道十二法) 第四部分,通过计算预测战争胜负。
吴蜀彝陵之战作战
双方:刘备 孙权 夷陵大战又 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 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 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21*年七月,刘备称帝3个月 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 由,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劝 谏,毅然率大军伐吴。 东吴 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猛烈地使用火攻,将刘备 驻扎在山林之中的八百里联营 付之一炬,刘备大败而逃,最
引申: 企业经营中必须把握好5个关键因素,一、注重经营策略; 二、把握关键时机;三、利用客观环境;四、提高 领导能力;五、完善管理方法
• 第一篇 计 篇
★兵者,诡道也。
释义:用兵作战是一种诡诈的行为.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 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 而劳之,亲而离之。
• 林彪指挥作战的特点是:思考周密 细致,对各种可能性,尤其是各 种 不利情况考虑得深入细致全面。能 深入基层进行调查,注意侦察,对 各种情况异 常熟悉,订出的计划总 是严密而切实可行。当他停止思考 的时候也就说明他已经把 各种可能 性,各种情况考虑周详了,
• 对手就已经难逃失败的命运 了。林彪的这种特 点就是他 能成为常胜将军的最重要原 因之一。 林的指挥水平,就 是事先想清楚,算无遗策!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在营帐谋划,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 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筹运 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军队,战必 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 当代的人杰,而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 取得天下的原因”。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将帅五德”
信,诚信,威信 “治国治军必须以信为 本,老兵们归心似箭,他 们家中的父母妻儿也望眼 欲穿地盼亲人回来,我怎 么能因一时的需要而失信 于军民呢?”
二,计篇----译文
•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 不认真研究的。 • 所以,要从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以探求战争胜 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使民众与 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 天,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季更替等天候季节变化的规律。地, 是指地理位置的远近,地形的险阻与平坦,广阔与狭窄以及哪是死地、生 地等。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 严明。法,是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 应和管理等制度规定。凡属这五十方面的情况将帅们没有不知道的;然而, 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的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取胜。 • 所以,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势。要看哪一 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据比较有利的天 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实贯彻执行?哪一方的军队实力强盛?哪 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严明?我们根据这些,就可以判明谁胜 谁败了。 • 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能够胜利,我就留在这里;如果不 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告辞而去。 • 有利的计策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取胜的辅助条件。 所谓“势”,就是根据情况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灵活机动的措施。
引申:战略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 必须谨慎对待。
• 第一篇 计 篇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 其情。
释义:研究战争要通过五个方面及敌我双方七个方面的对 比,来考虑战争胜负的情况。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 要打装作不想打;要向近处装作要向远处;要向远处 装作要向近处;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它; 对于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它;对于力量 充实的敌人,要加倍防备它;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 时避开它;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去激怒 它;对于卑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傲;对于休 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疲劳它;对于内部团结的敌 人,要设法离间它。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 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军事 家取胜的奥妙,是根据随时变化的情况,随机应变, 不能事先规定的。 • 凡是未战以前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得胜的条件充 分;未战以前预计不能打胜仗的,是困为得胜的条件 不充分。条件充分的就能取胜,条件不充分的就不能 取胜,何况根本不计算。没有胜利条件呢!我们从这 些方面来看,战争的胜败就很明白了。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宽待俘虏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以 下引自李天佑的回忆文章《首战 平型关》中介绍平型关战斗前一 天的情况: 我走进师长(笔者 注:指林彪)的房子,林师长已 躺下休息了,头上还戴着健脑器。 他身子很弱,常常在地图前静坐 几个小时,想了又想,把战斗的 每个细节都想到,然后才肯休息。
“严以治军,正直无私,我不怕人,人皆敬我,此为将 之根本。”
威严是凛然不可犯的气度。对敌人,勇毅敢战; 对士兵,赏罚分明,号令严正。 “师出以律,失律则凶。”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赵子龙单骑救主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将帅五德” 严,威严、严明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将帅五德” 第一智是高瞻远瞩,能够放眼世界 第二智是清醒而准确的判断力
第三智为当机立断的决策力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将帅五德” 勇,勇敢、果断
“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德也,举凶器, 行凶德,犹不得已也。举凶器必杀,杀,所以生之也; 行凶德必威,威,所以慑之也。”
“凶德” “军人之勇在乎成仁取义,为世界之大勇。”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莫斯科的严寒
远 近 、 险 易 、 广 狭 、 死 生 也 。 将 者 , 智 、 信 、
诡 也 。 天 者 , 阴 阳 、 寒 暑 、 时 制 也 。 地 者 ,
第二部分,如何比较敌我 “将帅五德” 智”,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作为高级军事指挥员,谋略比勇敢显得更 为重要,诚如克劳塞维茨指出的:‘指挥官 的职位越高,智力、理解力和认识力在他的 活动中就越起主导作用’” 《军事谋略学》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 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 情。 ★兵者,诡道也。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多算胜,少算不胜
• 第一篇 计 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 道,不可不察也。
释义: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因为军队 之间的生死搏斗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刘邦
仁 、 勇 、 严 也 。 法 者 , 曲 制 、 官 道 、 主 用 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