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程标准解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并非是要求只熟悉山地的这三个部位,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是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常被看成山谷。

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一样需要学生能够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能对照地形模型或景观图片自己总结出规律,而不是只让学生记住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关系的具体结论,处置不行也会是学习的难点。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重在明白得概念,概念明白得了,具体估算确实是简单的数学加减运算了。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要紧的地形类型”,包括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

既要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也要在素描图上识别。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是“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要紧的地形类型”的基础,是学习的重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要紧的地形类型”,是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学习的重要功效展现,又是区域地理研究的基础。

因此,本专题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1.通过阅读讲义资料,明白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找出某一点的海拔,并准确计算出两地的相对高度。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并判定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3.综合景观图,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类型。

【进程与方式】1.通过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让同窗直观明白得相对高度与海拔的概念。

2.通过观看微课与自画图,着重明白得学习明白得等高线地形图上常见的地形部位。

3.通度日动实践,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2.2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2.2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024-2025学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简单来说就是两地海拔的差。

起算点可以是任一地点。

学生:完成练习读图进行计算:甲地的海拔是 1500 米;乙地的海拔是 500 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500—500=1000(米)。

教师展示题目:已知深圳第一高楼平安大厦的高度为592.5m,华润大厦的高度为392.5m,求两座大厦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答。

592.5-392.5= 200米【设计意图】帮助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并且能够进行基本的运算。

➢等高线、等深线、等高距教师讲解: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把海洋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就是等深线。

两条相邻等高线的差,就是等高距。

学生活动:在图上标有若干海拔数值,如 100 米、200 米。

如何绘制等高线?【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连线,感知等高线。

教师: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思考等高线的特点有哪些?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①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

(闭合曲线)②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高度相等。

(同线等高)③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等。

(同图等距)④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除陡崖外,表示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

【设计意图】视频演示更加直观。

能够更加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同时,结合几个关键问题,就能够有效突破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陡坡与缓坡教师:设定情景:小胖爬山如何看等高线地形图,选择爬哪个坡?学生:看图回答。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设计意图】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之中进行分析,最终概括得出: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2)认识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教师:展示图片。

学生:认识不同山体部位。

教师:引导学生对应实景图和等高线图,分析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图的特点。

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认真看图总结:①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实际地形图中的方向辨别:利用地形特征、建筑物等辅助判断。
4.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等高线:连接等高点的线,表示相同高度的点。
-等高线的特征:闭合、间隔、交叉等。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起伏、坡度、山峰、山谷等。
5.地形图的实践应用
-地形图在户外活动中的应用:徒步、登山、探险等。
-地形图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土地利用、道路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
-利用虚拟现实(VR)设备,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地形图判读,增强学习的沉浸感。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形图的判读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地形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作用?”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形图判读内容做好准备。
2.丰富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对地形图的绘制和判读的练习,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优化课堂管理,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小组讨论,提高课堂效率。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地理学习,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板书设计
1.重点知识点:
-地形图的基本概念
-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
-方向的辨别
-等高线地形图的识别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如地形图样本、比例尺模型等,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学习地形图判读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如“如何从地形图上找到我们学校的位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地形图判读的学习状态。
互动探究: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课题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简单识别各种基本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各种基本形态。

关键: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各种基本形态。

学情分析新课标标准除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外,非常重视学生能力、智力的培养,尤为注重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去理解学习过程.在该本部分内容,课标注重联系实际和社会调查能力,注重动手制作能力,安排了利用泡沫、沙土制作地形模型;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这些活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教法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启发、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巩固。

教学流程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讨论:地表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我们若想读懂地图、灵活运用地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需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表的高低起伏。

引入:那么,在地图上如何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呢?引出课题:一、地形图的判读,并板书.【设计意图】通过谈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学会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技能目标:能在地图上是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目标:通过动手绘制地形剖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重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坡度陡缓难点: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种类教学准备:1、师生课前准备:等高线地形图、世界地形图、地形剖面模型、水彩、小刀等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1、复习提问上节课所学习的“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要点,巩固所学知识。

2、课件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习题,再练一练:(2013•某某)如图1为某同学所画的一幅地形景观图,其最有可能与图2中等高线地形图相对应的是()A、AB、BC、CD、D二、教学新课:师:每个小组分发一X等高线示意图,指导学生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生:分工合作,参照课本第27页图1.42,在等高线图上绘上不同的颜色。

师提问:比较一下你们所绘的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这幅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师讲解:没错,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板书:二、分层设色地形图师:指导学生看图1.42,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着色上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一般规律是: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200~500M用浅绿色,表示盆地500~1000M用浅黄色,表示丘陵2000~3000M用深黄色,表示高原3000~5000M用棕黄色,表示山地雪线以上的部分用白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

1.4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1.4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能够判读山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等。

2.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二、重点和难点1.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型。

三、教材设计思路在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这节教材的设计思路和上一节相同,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这一节讲述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习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本节内容与上一节内容紧密联系,旨在共同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从学生能力上看,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述: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转承)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情景导入:何帅同学地图上查了三清山的最高峰有1820 米,但当他来到山脚下时,感觉并没有那么高,你知道为什么吗?方法引导:读1.35,学生自主探究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定义与区别。

问题引领:1.甲乙两点的高度是哪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不同?2.海拔:地面上某点高出的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的距离。

3.何帅地图上查到的高度是,而在山脚下看到的高度是。

教师讲述:区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是我们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

(转承)那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得来的呢?学生活动一: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方法指引:读图1.36 及课本25 页文字。

问题引领:1.等高线的定义。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简短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判读地形图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地形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判读原理。
过程:
讲解地形图的定义,包括等高线、比例尺、方向标等主要组成元素。
使用PPT上的图表或示意图,详细介绍地形图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5. 教学手段:PPT演示、分组合作、实地观察、模拟练习、互动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形图判读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理空间的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形图是什么吗?它与我们探索自然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图片和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地形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地形图相关的实际场景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场景中的地形图判读方法、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形图判读的认识和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地形图、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教学课件、地形图判读教学视频。
3.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用于发布预习资料、课后作业等。
4. 信息化资源:电子版教材、在线地形图资源、虚拟现实(VR)地形体验。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的一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地图的阅读和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耐心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学会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地形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坡度大小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地形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技巧。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地形图的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地形图判读的相关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地形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幅地形图,向学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符号和表示方法,如山峰、山谷、高原、平原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复习教案2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复习教案2新人教版

地形图的判读
课题
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课型
专题复习

课时第2课时
导学目标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五种地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形
重点学会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形难点
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解决地理
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解
决策略
复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
判读
五种地形:
[五种地形的判读
五种地形特征:
阅读教材
p27,说出五
种地形分别
是什么?
阅读教材
p28,依据分
层设色地形
图描述五种
地形的特征。

播放课件,解
读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
教材p27,并
按照教师的问
题进行思考,
并做好记录
指导学生阅读
教材p28,并
按照教师的问
题进行思考,
并做好记录
按教师的要
求认真阅读
教材,并做
好记录,小
组同学进行
交流,思考,
也可要求教
师进行指导
注重对概念的讲
述,并加强习题练
习,有助于学生的
理解
精习知识梳理:
知识运用:知识应用
引导学生梳
理知识,形成
知识结构,落
实知识,总结
梳理知识,
形成知识结
构。

结对互
考,进一步
提升落实知识。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的绘制山体部位的判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地形图的判读》,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为学习地理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但地形图的判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能够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地理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地形图在地理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和判读方法。

2.难点:如何通过地形图判断地形、地貌、地势等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形图案例,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地形图的判读,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图、地图册等。

2.学具:笔记本、笔、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地形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形图,使学生对地形图有直观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发现地形图的基本特点,如等高线、陡缓坡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地形图判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会进行简单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计算。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

4、激发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积极和自觉性。

5、运用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1、展示五指山市地理位置与五指山景观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五指山主峰——二峰的海拔1867米,海南第一高山,可是长期生活在五指山市的同学却说主峰高1538.5米左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却有两个高度呢?2、展示五指山与五指山市的地面高度的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的直观简化图,让学生判断与回答,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的概念。

1、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制作一座硬币五指山二峰山(五指山市为起点),绘出该硬币山的等高线地形图,投影学生的绘图,并让其他学生评价,硬币山等高线地形图,结合课件图片,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师重点讲解2、引导学生观察所绘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习题,并总结出等高线的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3、引导学生观察所绘的等高线地形图,要求参加爬山活动,你会选择AB哪个坡?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并总结出等高线的另一个特征:“线密坡陡,线疏坡缓”承转:同学们,我们爬山会看到山有千姿百态,但是不外乎由几个基本部位组成,你都认识山地的哪些部位?1、展示山体不同部位地形景观图,指图让学生说出山体的不同部位。

2、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拳头这座“五指山”并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3、根据山体不同部位地形图与自己拳头这座“五指山”师生互动,总结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位置或形态特点并总结出:山峰:海拔由外向里升高鞍部:两个山峰的中间部位山脊:等高线弯曲的地方向数值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弯曲的地方向数值高处凸出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4、引导学生在拳头上滴水,观察水流情况,“哪里容易形成河流?引领学生完成探山活动:在等高线地形图旅途中寻找出山体的不同部位(比一比谁准又快)以板书内容,引导学生归纳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后评价,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等高线地形图以及应用,并思考地形图还可以用什么的方式更直观的表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判读地形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海拔和坡度的计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提高学生判读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学会正确使用地形图;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问题;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形图,使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素材,如地形图、实际案例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3.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判读方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如登山、探险等活动,引入地形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海拔、坡度、地形等,并讲解这些要素的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会运用地形图分析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几个典型地形图,让学生独立判读,并讲解判断过程。

教师点评学生的判读结果,总结判读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图的构成、地形图的符号、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形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提高运用地形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

2.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

3.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相关资料,如地形图、地形图符号说明等。

2.准备案例地图,用于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4.准备小组合作任务,如地形图判读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图是什么地图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如等高线、陡缓坡、山顶、山脊等。

通过PPT展示地形图符号的图例,让学生了解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分发地形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内互相交换练习题,互相检查判读结果。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地形图判读方法的掌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应用相对高度和海拔来表示物体的高度。

2.理解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能够正确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

3.能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指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的特征。

4.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理解其表示地面起伏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等高线的含义和特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导入新课]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电脑展示课本P24图1.34“海拔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

而1000米则是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四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学会利用地形图获取地形信息,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地理观察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和插图,引导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符号、比例尺、图例等基本知识,进而掌握判断地形类型、地形变化、地形特征等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形图的判读方面,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地形图符号的理解和运用不够熟练;2. 对比例尺、图例的认识不足;3. 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尚未形成系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符号、比例尺、图例等知识;学会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独立完成地形图的判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符号、比例尺、图例;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2.难点: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地形图,引导学生学会地形图的判读。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及相关地图资料。

2.准备比例尺、图例等教学道具。

3.准备相关地形图的判读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形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图的符号、比例尺、图例等要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形图的基本符号、比例尺、图例等知识,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张地形图,要求学生根据地形图的符号、比例尺、图例等信息,判断地形类型、地形变化和地形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课题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简单识别各种基本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各种基本形态。

关键: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各种基本形态。

学情分析新课标标准除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外,非常重视学生能力、智力的培养,尤为注重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
去理解学习过程。

在该本部分内容,课标注重联系实际和社会调查能力,
注重动手制作能力,安排了利用泡沫、沙土制作地形模型;实地踏勘并绘
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这些活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动脑、动
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法学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启发、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练习巩固。

教学流程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讨论:
地表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我们若想读懂地图、灵活运用地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需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表的高低起伏。

引入:
那么,在地图上如何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呢?
引出课题:一、地形图的判读,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谈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二、学导并举、约30分钟一、等高线地形图
设问: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的高度为4000米,为什么同一座山峰会出现两个不同的高度值,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得的呢?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观察图1.34甲、乙两地高度。

引导: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叫做甲地地的海拔高度。

1)海拔高度: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直线和数值。

读出乙地的海拔高度500米
2)相对高度: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呢?
甲地相对于乙地的1000米垂直距离,指的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高度。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出相对高度的概念。

比较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异同。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承转:测量出各地海拔,然后把它们绘制在图上,就绘制出了地形图。

2、等高线地形图
观察图1.35等高线。

引导: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等高线
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提出问题,观察图1和图2,等高距是多少?
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图1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表格:
图1
500
350
200
200
300
500
图2
等高线数值地势等高线疏密坡度大海拔高密集陡
小海拔低稀疏缓并指出:
A、图1表示山地,图2表示凹地或盆地
B、不同的地形,等高线的表现也就不一样。

延伸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承转:根据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着海底坡度的大小。

3、不同地表形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表基本形态:
(教材P25图1.36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山顶:山的最高部分
山脊: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出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
形象记忆:
伸出自己的一只手,拇指放于掌内握拳: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分相当于山顶,四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部分相当于山脊,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

手的小指外侧相当于陡崖。

学生活动
根据已学关于地形的知识,用橡皮泥制作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模型,在假设的各海拔高度上用小刀或细线将地形模型沿水平方向切断,然后将每一层的外轮廓线按其镶套关系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步骤:详见参考教材P26活动题1。

制作过程由学生教科书上的等高线绘制过程,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和指导。

学生活动:让学生对照绘制出来的等高线轮廓和地形模型,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设计意图〗通过绘图、读图并且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
基本地形。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阅读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法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
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一方向画一条直线。

三、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画法的关键: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应垂直投射到高度相等的平行线上,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阅读教材P28活动“绘制地形剖面图”,把剩下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以引导学生画图为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画图地图能力。

三、当堂训练,约8分钟
1、课本28页活动图,查看图 1.39、图 1.40、图1.41,比较它们的差异。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题,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世界地形图上(见附图)找到下列地形区: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安第斯山脉。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基础图,锻炼学生的动手找图的能力。

四、总结提高,约3分钟
本课通过读图、绘图等方法,学习了地形图的判读,懂得了海拔高度及相对高度的含义,熟知了五种基本地形: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通过从图上获取信息,为生活提供方便,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