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文解字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说文解字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说文解字专题复习

版主导读

昔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意味着字的产生可惊天地泣鬼神;今说文解字,品风韵,悦身心,意味着字的练习能长学识增素质。一个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音,就是一声悦耳的天籁。中华史以字相传,中华魂以字凝聚!

马嘉辉:识字、写字关系重大,不光为我们个人考试加分,还为我们的精彩人生加分,为我们的国民素质加分。这个分,不能丢!

题型例说

(一)辨音型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与注音型题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没有文段语境,要求辨别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是否正确;②辨音字的数量更多,一般来说,要求辨音的字最少有12个,显然比注音型题目考查的量更大。

例(2010·广西河池)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寂寥.(liáo)颤.抖(chàn)义愤填膺.(yīn)

B.憔.悴(qiáo)栖.息(qī)揠.苗助长(yà)

C.威慑.(shè)绰.号(chuò)锲.而不舍(qì)

D.褴褛.(lǔ)狼藉.(jí)黯.然失色(àn)

解题策略:语音题重在平时积累,勤查字典,把重点放在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上。这是需要花“硬功夫”的,没有诀窍,不能取巧;拼音规则也要掌握,比如“褛”字的发音lǚ,那两点只有在j、q、x后面才省略,在l后面是不能省略的。

在具体答题技巧上有方法可循:

①以字义来推断字音。多音字“颤”在表示害怕意思的时候读zhàn,而“颤抖”可以是冷得抖,不见得是害怕,故可以用chàn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大多可以根据意思来推断。

②记少不记多。有些多音字,只有在一两个词中发某个音,因此,只要记住相应的词就可以了。比如“藉”,只有“狼藉”时读jí,其他情况通通读jiè。

③对于一些易错读音,则只有“华山一条道”,用心记住。注意避免因声旁误读。如果有纠错本,将平时误读的字积累下来,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本题中“栖qī”“锲qiè”等较易误读的字,可自己作个汇总。

参考答案:B

(二)注音型

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常以文段作为具体语境,让考生为其中指定的汉字注音。由于出现在文段中,特别要注意多音字的情况。

例(2010·安徽芜湖)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在芜湖市区东北角,有几座互相依偎着的赭色山峰,流光溢采。逶迤的山势蟠结幽邃,象一条游动的火龙,呈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干将、莫邪铸剑的遗址,也是世界上最早锻钢的地方。传说干将历尽艰辛铸成雌雄二剑,却得知楚王必将怒其铸剑迟缓而杀他,故藏剑不献,留给其子,希望他为父报仇。后人众说纷纭,鲁迅曾据此写成《故事新编·铸剑》。(注:选段中有两个别字,考卷第2小题要求改正错别字,为保留试题原貌,这里未予更动。同学们可自己找一找错别字,练练眼力。——编者注)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逶迤.()(2)幽邃.()

解题策略:熟记字音,尤其注意拼写规则。①标调时,有ɑ不放过,无ɑ找o、e,i、u 并列标在后。②j、q、x后面的ü省略两点。③w、u和韵母拼写时的变化……这些规则要熟练掌握。迤yí,考拼写规则: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写成yi,标调时省略i的一点。邃suì,考了标调规则:i、u两个字母并列时,声调标在后面一个字母上,这就是“i、u并列标在后”。

参考答案:yísuì

(三)音形结合型

即看拼音写汉字。这类题一般设置具体的语段,让考生根据情境进行选择或者填写。联系上下文,弄懂要填写的汉字的意思,就可以正确作答了。

例(2010·浙江宁波)在宁波的历史上,宁波帮不仅以其(zhuóyuè)的商业

才能著称于世,亦以其丰厚的人文精神引领着时代潮流。在各个领域,宁波籍人士承前启后,各领

(fēngsāo)。

解题策略:通读文段,弄懂给出拼音的词语在文段中的意思,然后按“意思+拼音”综合考虑,得出字形。在文中,zhuóyuè是表示“好、优秀”的意思,因此可以知道其字形是“卓越”;“各领fēngsāo”显然是“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的意思,fēngsāo字形应该是“风骚”。

参考答案:卓越风骚

(四)字形辨误型

这种题型不要求写出正确的字形,仅要求辨别哪些字是“别字”。

例(2010·浙江杭州)下列词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A.毕竟物竞天择致敬闲情逸志

B.慰籍杯盘狼藉逍遥销声匿迹

C.遐迩冥思暇想儒雅妇孺皆知

D.贻误心旷神怡丘陵盛气凌人

解题策略:这种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没有文段语境,要正确解答有几种方法:

①以义定形。先弄清楚词语的意思,由词语的意思确定字的意思,再来确定字的写法。闲情逸“志”:整个词是“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的意思。既然如此,那引号内的字应该是“兴致”“情趣”的意思,这样就能确定应是“闲情逸致”了。冥思“暇”想:整个词是“想得深,想得远”的意思,那么引号内的字应该解作“远”,而“遐”才是“远”的意思,所以正确的写法是“冥思遐想”。

②以音定形。这要建立在正确读音基础之上。慰“籍”,引号内的字,应该读“jiè”,只有“藉”才有这个读音,因此应该是“慰藉”。

参考答案:D

(五)字形改正型

改错别字,当然要比辨别更难些,不仅要知道哪些是错的,而且要能把对的写出来。

例(2010·浙江东阳)下面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时而是牡丹,时而变幻成五角星和笑脸等,与灯光璀灿的世博园一轴四馆交相辉应,惊艳在流动……

(1)(2)

解题策略:如果说“辨误型”是根据词语意思来确定字义,然后决定字形的话,那么“改正型”往往是根据句子意思来辨词语,然后再找“别字”。

璀“灿”:在句中是“鲜明”之意,所以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璀璨”。

交相辉“应”:在句中是“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的意思,因此是“交相辉映”。

参考答案:(1)灿改为璨(2)应改为映

(六)书写的考查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能够临摹,要求考生将字写好。

例(2010·山西)元代赵孟(fǔ)潜心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心摹手追,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地。有人用“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来评价赵孟书法。

请把他写的两个字临摹在田字格内。(注意间架结构)

解题策略:书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把字写好有三个阶段:①能识。甲骨文、

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平时我们要熟悉这几种常见的字体。题目中的两个字,显然是行书。②能摹。“摹”是写好的起点。通过学习名家的字,持之以恒,得其字之形神,注意笔画特点、间架结构等内容。③能写。临摹,是为了最后将别人的优点融会贯通,转化成自己的能力。

参考答案:略。

中考练兵

1.(2010·贵州毕节)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瞥.见(piē)孪.生(luán)狡黠.(xiá)广袤.无垠(mào)

B.挪.动(nā)笃.信(dǔ)崩殂.(zú)惟妙惟肖.(xiào)

C.干涸.(hé)讪.笑(shàn)阴霾.(mái)稳操胜券.(quàn)

D.迁徙.(xǐ)浸.泡(jìn)始龀.(chèn)辙乱旗靡.(mǐ)

2.(2010·福建泉州)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开始讲的时候,那些识字的也还有模()有样地翻几下作文本,应和()几句,后来说得多了,有人yé()揄她:“可不是,都说阿莉是你的冰棍tiáo()养出来的呢!” 3.(2010·山东济宁)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

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róng合是世博会一如即往的使命。

亘 róng 改为

4.(2010·北京)下列注音、书写、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惬(qiè)意】称心,满意。

【坦荡如砥(dǐ)】平坦得像磨刀石。

B.【恻(cè)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不卑不亢(kànɡ)】既不自卑,也不高傲。

C.【匀称(chènɡ)】均匀,比例和谐。

【捉襟见纣(zhǒu)】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纣。

5.(2010·山东烟台)欣赏下面书法作品,并指出它是哪种字体()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D.隶书

支你一着

你为什么写别字

马嘉辉:黄老师,作为初中生,我们的识字量已不算小了,写“错字”(指增减笔画、弄错笔画)的几率在下降,但是写别字却不见减少,原因在哪里呢?

黄老师:这里有个整体识记的问题。如果不当识记,那出错的频率就可能高一点。

有些同学没有把音、形、义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

不注意字义致错。汉字造字法中最基本的是象形,字义和字形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这就能帮助我们通过理解字义来记住字形。比如:为什么总把“融会贯通”写成“融汇贯通”?因为我们不记得“融会”的“会”的字义是“体会”。记住“体会”,“融会贯通”就不会写错了。有些同学老是把“食不果腹”写成“食不裹腹”。如果记住“果”是“饱”的意思,而不是“包裹”,就不会写错了。成语写别字,多是不理解字义造成的。

不注意字音致错。由于我们平时读“lìjì”,所以才会把“立即”写成“立既”;我们喜欢写“渲泄”,可是“渲”根本不读“xuān”,而是读“xuàn”!

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写对字形,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汉字故事

薛综妙解“蜀”“吴”

三国时,西蜀派张奉到东吴访问。张奉为了显示才能,压倒东吴,在招待宴会上当着孙权的面,拿吴国尚书阚泽的姓名开玩笑,嘲戏阚泽。见阚泽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十分尴尬,张奉便洋洋自得。

这可气坏了东吴的官员薛综。薛综,字敬文,为人机敏,善于辞令,是东吴的五官郎中。他起身为阚泽解围,走到张奉面前,边劝酒边说:“蜀者何也,有犬为独(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这实际上是一则“蜀”字谜。谜中,薛综从字形上离合了“蜀”字,即“横目苟身,虫入其腹”。而且还把“蜀”字同“犬”字联系在一起,“有犬为独,无犬为蜀”,以嘲讽蜀国使臣张奉。

张奉听出这是在奚落蜀国,生气地问:“那么你们吴国的‘吴’字又该怎么解释呢?”吴国君臣都看着薛综,替他捏一把汗。可是薛综却微微一笑,应声答道:“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他通过对“吴”字的拆解,将“吴”字解释得完美而堂皇,大长了东吴君臣的志气。

吴国的大臣们听后,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连孙权也露出高兴的笑容。张奉却窘迫得无言以对。薛综以两则字谜成功地制服了对方。(据《吴志·薛综传》)

名家讲义

汉字与理性

刘国恩

汉字的造字法,来自大自然与社会生活,按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方式构形组字,因而既能千变万化,又能有章可循。以描摹事物的主要形状或主要特征的造字法,叫象形,这种造字法体现了古代人民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实践的精细观察和体验。因此,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很容易从字形来辨别含义以及读音。两人闹别扭了,彼此不理睬相背而坐,就造出“北”字,这也是古代的“背”字,这种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其意的造字法,叫做会意。声符与形符相结合,以声符读音,以形符表义,则叫形声字。这种造字法在汉字中大量使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汉字不是一堆“乌合之众”,而是有理性的组合。

一、万事从“人”始

“人”字,《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尚书·泰誓上》:“惟人万物之灵。”其甲骨文字形像侧面站立的人形。

人自以为是宇宙的中心,常有战胜大自然的雄心。人在大自然中看上去是如此渺小,却喜欢自感伟大,所以当人把双臂张开时,就成了一个“大”字,意为“伟大、巨大、高大”。

不管人和小生物比如何大,不管他自感如何大,人的头上还有东西,这就出现了一个“天”字,意思是“老天爷”“大自然”。人对天产生恐惧和崇拜,所以“天”字还有“至上”“最高”“第一”的意思。

不论人是如何的强大有力,他还是感到不安,他要强调“大”,就在“大”字底下加了一个点,这就产生了“太”字,意思是“老的”“古的”,所以“太大”一词的意思是“巨大”。其实“大”和“太”本是一个字。最初只有“大”而无“太”。《段注》:“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大、太、泰三个字是同源字,古时候这三个字常通用。

人想刺穿天空,天被刺穿了,汉字出现了“夫”字。它用于“夫子”“丈夫”“农夫”,都是了不起的男人。“夫人”是对高贵人物妻子的称呼。其实“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在

“大”上加一横,插一根簪表示成年。

“从”是两个人肩并肩地站在一起。“从”是古字,《说文》里注:“从,相听也。”“從,随行也。”一个作顺从解,一个作随从解。当“人”作为部首使用时,就写作“亻”,这个部首叫作“单立人”,共有340个汉字,一般都涉及人类的行为。

二、万物由“水”而生

水和天、地、人有着不可分的关系,水和汉字的关系也是紧密的,在三千多常用字中,有200多个与水有关,大型字典里有500多个与水有关。

古人对“水”的特性作了许多观察。许多以“水”或“氵”作部件的字大都是动词。水部是构成汉字最多的一个部首,为什么呢?是因为中国众多的河流、小溪、运河、海峡、港湾以及一些城镇的名称都用“水”作左偏旁。日常字以“水”为偏旁的大约有150个。古人知道水的永恒性和它对生活的重要性,在“水”字上加了一点,就成为“永”,这样就得到了永恒的意义。“水”的左上角加一点“氷”,现在写作“冰”。《说文》:“冰,水坚也。”冰是水凝结而成,所以“冰”是“凝”的本字。《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作部首写作“冫”,俗称“两点水”。从“冫”的字,都有冷冻的意思。如冷、凉、冻等,但是“冲”“决”等字本来从“氵”,后来减少为两点,不含有冷冻的意思。

泉水当然与地下的清水有关,因此“泉”是用“白”字和“水”字组成。“黄泉”一词的字面意思当然是黄色的水,但实际上却是另一个世界,死者留居的地方,地下水可能是黄色的,但不一定是泉水。

地下水通常流出成小溪,而小溪细长如绳。“泉”字成为汉字:線,即线。丝线、电线、线路、光线、线索,都和泉字细长如绳有关。

腺,是人体内像溪水一样的流体。

淚(泪),简体字可以一目了然,从“目”里流出来的水。但繁体字“淚”又作何解呢?这个字的图画性很强,把它拆开成“氵”“户”“犬”,我们就联想到这样一个情节:一头忠实的狗,认出它的主人已不动弹,将要死去,它的眼里流出了泪水。其实“淚”是形声字,汉代已经有这个字,但是《说文》里没有收。先秦大多以“涕”来表示泪。《毛传》曰:“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后来“淚”代替了“涕”,“涕”又代替了“泗”。“淚”是“泪”的异体字。

“泣”是哭的意思,“立”是从正面看站着的人。人和水,意味着无声的哭泣。

语林趣话

笑“口”常开,鼓声报“喜”

钟贵才

人们“喜”悦之时,最爱开笑“口”;人们“喜”庆之日,常会鼓喧天。因此,聪明的古人便抓住这两个特征造了“喜”字(如下图所示,图形取自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

上方为“鼓”之形状,鼓旁的短线表示声音,后来缩并为中间的两点;下方为“口”之形状,哈哈而笑,这开着的“口”表达着愉悦之情。喜,本义是喜悦、高兴。

由图知义,“喜”表“高兴”。“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么可喜的消息。”(《傅雷家书》)当傅雷得知儿子演奏成功的消息,喜笑颜开,这时要用敲鼓传递高兴之情,是难办的,但是开“口”而笑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蝈蝈与蛐蛐》诗写道:“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蝈蝈开“口”叫,肚子如“鼓”状。它们的心情感染了整个夏天,生机充满原野。

开“口”呱呱,“怀孕”有“喜”。对于人类来说,繁衍后代是一件关系人类生存的大事。故吴越争霸期间,越王勾践对于生男、生女者,都给予奖赏。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新

添人口,关系着家庭的兴衰。当小孩呱呱坠地之时,便是一个家庭大喜之日。故“怀孕”也就成了“喜”的含义之一。

锣鼓响起,“喜事”来临。中国人有喜事,总是要把这份心情与大家共享的,于是就以鼓声告于四邻,表示“喜庆的事情”。升学了,有升学之喜;生日了,有生日之喜;结婚了,有“双喜临门”……生活再辛苦,也要快乐着过。

禀赋各异,“爱好”有别。“喜”字表示爱好,有人喜书法,有人喜足球,有人喜艺术体操……当然对于小孩来说,自然“喜吃零食”。这些生活中的爱好,可以让人们在各自“喜”的领域有所成就:喜书法者,可能成为书法家;喜吃零食,也可以成为美食家嘛。

物体之喜,解作“适宜”。我们常会说“喜光植物”“玉簪花喜阴不喜阳”等等,这些“喜”字,作“(某种生物)适宜(什么环境)”解。

生活中,我们要怀着“愉快”之心,听蝈蝈蛐蛐鼓腹而歌,以有趣的爱好怡情。当眼睛盯着“喜事”,便是快快乐乐的一辈子;当眼睛盯着“伤心”,便是凄凄惨惨的一辈子。都是一辈子,为什么不开口而喜,击鼓而乐呢?

今日作业

1.欣赏下面书法作品,指出是哪种字体()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2.苏轼曾学颜真卿的楷书,喜摹其《东方朔画像赞》,并题云:“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后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

请把下图中颜真卿写的两个字“生”“其”临摹在田字格内。(注意间架结构)

3.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0月18日晚,一场名为“心中的圆明园——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的主题晚会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内举行。晚会通过“文明的对话:梦回圆明”“世纪的交响:cānɡsān ɡ()巨变”“盛世的复兴:和谐起航”三个篇章展现圆明园300年与中国同起伏共命运的历程。

罹() cānɡsānɡ()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百舸.ɡě 寥.廓liáo 峥.嵘zhēng 挥斥方遒.qiú

B.奢靡.mǐ 惆.怅chóu 颓.唐tuí岌岌

..可危jí

C.弄.堂lòng 青荇.xìnɡ浮.躁fū 星辉斑斓.lán

D.笙.箫shēng 荡漾.yàng漫溯.shù削.足适履xuē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激扬火钵报酬丰华正茂

B.陷阱伶俐摧毁唯利是图

C.激厉溘逝蹒跚日薄西山

D.污垢狼藉寂寥两全奇美

6.《黎明之前》中的刘新杰,也不是一切运筹唯幄的能人。很多时候情况完全不在他的掌控范围之内,甚至危机总是突然到来让他毫无心理准备。因此他必须时刻去改变、去调整,努力让自己化险为夷。《黎明之前》故事最大的好处是,没有哪个安排哪个步骤被表现得完美无缺,一件事情的处理只有相对好和相对差,而且都会留下遗撼和隐患。

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调()骤()

改为改为

今日盘点

马嘉辉:析其义,辨其形,溯其源——我在遇到生字或形近字时,喜欢做这样一个工作。比如说对“暮”字,我先弄清造字构成,知其本义:会意兼形声字。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木兰诗》中有“暮宿黄河边”。由本义推知它的引申义:引申指时间靠后,如“暮春三月”;又引申指迟、晚;引申比喻年老、衰弱,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的收获

我最喜欢“说文解字”中的这个板块:

我对这个字有独特的理解:

我也能运用说文解字的方法来为这个字作注:

部编版中考语文语言运用试题(含答案)(1)

部编版中考语文语言运用试题(含答案)(1) 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 1.阅读下列文段,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当我们步入无想山森林公园竹海大道两边的林间世界,享受着清幽的氛围时,那竹林真的静悄悄吗?仔细找找!也许,你会辨认出伪装高手尺蠖,正假扮成枯枝,迷惑着“敌人”;也许,你会看到忙碌的鼠妇,从潮湿的落叶堆中爬出,正把钟爱的腐zhí质转化成大地的养分;。当我们沉浸在静谧中,享受着休闲生活,其实竹林中的动物们在过着它们的生活。 (1)选择“爱”一词的正楷字体或行楷字体,进行临写。 (2)给文段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氛(________)围②腐zhí(________)质③沉浸(________) (3)将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 (4)从“却、也、就”三个词中选择一个,填入文段最后一句的方框中,并简明说说选择该词的理由。 你选择的词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5)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文段中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________ 【答案】(1)略 (2)fēn;殖;jìn (3)那竹林并不是静悄悄的。 (4)也;表示并列关系,同时又强调了竹林中的动物与我们一样,有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生活状态。 (5)示例:也许,你会发现隐身的竹节虫,正警觉着周围的风吹草动,随时准备逃离可能的危险。 【解析】【分析】(1)汉字书写是语文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规规矩矩地写字。对于在方框或田字格里书写,要做到妥善布局,结构匀称,笔画到位。本题按要求临写即可。 (2)本小题作答时,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据拼音写汉字,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注意“殖”的字形和“氛”字的读音。 (3)将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要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还……)去掉;要将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语句“那竹林真的静悄悄吗?”可将改写成“那竹林并不是静悄悄的。” (4)根据语境,前一句写“我们”,后一句写动物。句子间构成并列关系,所以选用表并列关系的“也”字。 (5)本题作答要选择林间的“动物”,用“也许,你会……”的语言形式来拟写这一动物的行为表现,使之构成排比句。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⑴略

读《说文解字叙》有感

许慎的语言观和文字观 ——《说文解字·叙》读后感 中文091韦天晶0901011014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是作者许慎二十多年的心血结晶。许慎在《说文》中记载了他所有能看到的古文字,在解释字义的过程中也透露了自己的一些文字学的观点。而我认为就《说文解字·叙》来说主要体现了许慎强调语言文字政教功能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解释了六书理论。 一、《说文解字·叙》概览 《说文解字·叙》的第一段就阐述了文字的起源,许慎认为文字起源于伏羲的八卦,仓颉是造字者,但也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完成的。而最早的文字是象形字,不论是伏羲还是仓颉都是依据鸟兽的纹理、足迹来创造八卦或文字的。在这一段中许慎还为我们阐述了文、字、书的概念。文与字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依类象形是文,形声相益是字。结合后面的六书理论,象形字的是“文”,形声字应该归入“字”。 《说文解字·叙》的第二段许慎解释了六书理论,并提供了例字。六书理论最早出于《周礼》:“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是这里只提及了六书并没有具体解释。许慎是最早具体解释并举出例字六书的人,后人的见解也多以许慎此处的解释为基础得出的。 第三、四两段讲述了古文字不再是同行文字的原因——战国诸侯为了争霸天下废典籍,异文字以及秦朝烧灭经书,以小篆为正统文字。秦就有大篆、小篆等八种文字体式,这也是文字从仓颉创造之初到周朝再到秦朝所经历的一个发展历程。 第五、六、七三段讲的是古文在汉代的发展、保存情况,还批判了当时一些今文学家对古文大加非议,随意解释文字的混乱现象。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许慎是一个古文学家,他创作《说文解字》的原因之一是为了确立规范,纠正今文学家对文字的随意解释,避免一般人的误解。 最后两段讲的是许慎自己编纂《说文解字》这部书的态度、目的和体例,书中所引都是有根有据的。 二、文字的政教功能 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反复多次强调了文字的社会性即政教功能,这贯穿了整篇叙文。首先从文字的起源和创造看,这里提到了三个人物伏羲、神农氏和仓颉,伏羲和神农氏都是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而仓颉则是另一位贤君黄帝的史官,他们都是比较典型的开明统治者的代表。而创造出文字的目的则是“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文字是一种教化百姓的工具,辅助帝王们对百姓的治理。所以不论从文字创造者的身份还是创造目的来说,文字作为统治工具的社会属性是其根本属性。 在文字的发展历史中,战国诸侯废经典为本国实行法家思想政策,富国强兵的道路扫清障碍。秦始皇烧灭经书,设小篆为统一文字,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为自己推翻周天子的统治,一统天下设置一个合理化理由。避免百姓因为使用着周朝的古文,怀念周朝的统治,觉得现在秦朝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进而产生推翻秦朝的想法。这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禁锢,从反面看出文字的政教功能。 此外许慎还列举了汉王朝对文字重视的一些正面的例子,比如说“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汉代的官员选拔对于文字的认识数量以及书写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写错

浙江专用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五传统文化作业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五传统文化 真题精选 1.[2017·滨州]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 D.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2.[2017·长沙]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3.[2017·绥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规”指布谷鸟,“鸿鹄”指天鹅;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B.《孔乙己》选自《呐喊》,《海燕》是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 C.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刘二十八使君”是刘禹锡。 D.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分别是:葛朗台、阿巴贡、夏洛克和严监生。 4.[2017·咸宁]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D.《繁星》《春水》是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的诗集,其内容大致包括“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三个方面。 5.[2017·岳阳]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本布衣”与“往来无白丁”中的“布衣”与“白丁”都是指平民,只不过前者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后者指的是没有官职的人。 B.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人们又管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分别叫作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C.《五柳先生传》《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D.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韩愈,字退之;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6.[2017·湘西州]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运用对联知识对出下联。 有一座高山,山顶尖尖,像一支倒上去的笔在天上写字;高山脚下有一片梯田,像横着推过去的一片片树叶,铺满大地庄园,煞是壮观。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中华原典导读》总复习·补充

一、中华原典分类举要 分类方法: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 (一)经部 “六经”(孔子)——《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汉)——《易》《书》《诗》《礼》《春秋》 “十三经”(朱熹)——《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其他如:《广韵》、《说文解字》等 (二)史部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三)子部 儒家、兵家、法家、……、释家、道家 (四)集部 《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 《原典》导读 (一)“原典”、“元典”概念 1.家——原——源原:侧重于个体,具象的起始。 2.元,始也元:侧重于混沌,整体的起始。 “原典”是指作为文化源头的经典要籍,指一种文化、思想、流派最开始、 最本源的著作。 (二)为社么要读“原典”? 1.“原典”自身的魅力 2.前辈学者的启示 3.现实的需要 二、《周易》相关内容: 【性质】 ①《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代通过事物变化的规律来预测吉凶的算卦书。 ②《周易》带有迷信色彩,但这并不能够影响它的内容当中包含着精华,包含着大智慧。 【构成】 ①易经和易传; ②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内容和体例】 阴爻、阳爻→八卦→六十四卦 八卦名称及所象征的八种事物: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八卦取像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

浅谈段玉裁的“指事”观

浅谈段玉裁的“指事”观 发表时间:2016-11-18T14:33:19.09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8月作者:孙启荣[导读] 《说文解字》(1963):“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1]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说文解字》(1963):“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1]许慎对指事字的表述虽然简洁明了,但是却未能充分指出指事字的构形特征。李国英、章琼说(1994)提出:“指事是用一种象征性的笔画,或在已有的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指事性笔画来体现词义的造字方法。”[2]指事字所表示的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且许慎给出的例字也没能概括指事字的类型。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指事字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纯指事性符号,如一二三上下等字;另一种是加体指事字,本末朱刃寸等字,是在原有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符号,指示出所要表达的部位。 许慎关于指事字的阐释也容易与象形、会意想混。如:象形字的“山”,甲骨文、金文、小篆里的写法也是使人“视而可识”的;“析”是会意字,以斤断木为析,人们见其形体也能“察而见意”。因此,许慎关于“指事字”的定义是过于宽泛的。由于指事字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识别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许慎所下的定义又不够准确,容易产生混淆,因而后代文字学家对“指事”的研究就一直较少,论说也存在很大的分歧。针对这种情况,段玉裁在许慎的基础上,对“指事”进行了详细的辨析。 《说文解字注》(1981)“指事之别与象形者,形谓一物,事晐众物,专博斯分,故一举日月,一举上下,上下所晐之物众多,日月只一物。学者知此,可以得指事、象形之分矣。有事则有形,故指事皆得曰象形,而其实不能溷。指事不可以会意殽,合两文为会意,独体为指事。徐楚金及吾友江艮庭往往认为会意为指事,非也。”[3]由上面叙述可知,段玉裁认为“指事”和“象形”、“会意”是存在本质区别的。 指事字与象形字的区别在于,“指事”字表达的概念抽象而“象形”字则表示具体的事物。“指事虚,象形实”,指事所指的“事”是概括的许多事物,是一种泛概念,象形所象的“形”是一个特定的具体的事物。指事的字虽然也是有形可像的,但是必须加上指示性符号以“指事”,所以指事与象形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如:(日)、(月)、(山)、(木)、(水)、(火)、(牛)、(羊)等都是描摹具体事物的形象,属象形。 指事的“事”则更为抽象一些,如: 《说文解字注》(1981):“朱()”字下:“朱本木名……赤心木不可像,故以一识之”。《段注》“木”字下:“本末皆于形得义,其形一从木上,一从木下,而意即在是,全书如是者多矣,一记其处之说,非物形也。” 《说文解字注》(1981):“亦()”字下:“(亦),谓左右两直,所以象无形之形。” 《说文解字注》(1981):“上()”字下:“凡指事之文绝少,故显白言之,不与一下之言者,一之为指事不待言也。象形者实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上下是也。” 段玉裁(1981)认为许慎关于指事字定义中的“可见”是“见意”之误:“‘见意’各本作‘可见’,今依颜氏《艺文志》注正。”段玉裁对许慎的定义进行阐释,所谓的指事就如“上”为有物在某之上,“下”就是有物在某之下。即:“有在一之上者,有在一之下者,视之而可识为上下,察之而可见上下之意。”[3] 指事字与会意字的区别在于独体和合体。段玉裁(1981)认为,虽然指事字和会意字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事”,但二者在字形上有区别,会意字是合体字而指事字是独体字,即“指事不可以会意殽,合两文为会意,独体为指事”。后来的学者,如姚孝遂(1983)说:“‘指事’应该具有以下诸特征:A.它是抽象之形,而不是象具体之形。或者说,它是象事,而不是象形,这是‘指事’与‘象形’的根本区别。B.(指事字)并不是独体‘字’,也不是合体字。它可以在独体的符号的之上加上不是独体的符号,它不是两个以上独体符号的结合,这是‘指事’与‘会意’的根本区别。”[4]姚先生的说法正是对段玉裁指事字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段玉裁(1981)解释指事字也有说解错误的地方。他对“乙()、丁()、戊()、己()”,“子()、丑()、寅()、卯()”等字的分析有误。他说:“指事亦得称象形,故‘乙、丁、戊、己’皆指事也,而‘乙、丁、戊、己’皆曰象形;‘子、丑、寅、卯’皆指事也,而皆曰‘象形’;‘一、二、三、四’皆指事也,而‘四’解曰‘象形’。”其实段氏所举的“乙、丁、戊、己”,“子、丑、寅、卯”等字本来就是象形字,例如据《甲骨文简明词典》(1988),乙为鱼肠之形,或“履”之初文,“春草木冤屈而出之形”,丁为人顶之形,戊为斧钺之形,己为系在箭上的生丝之形,等[5]。这些字后来被借用为表示天干和地支,而非段氏所言为指事字。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 1963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2] 李国英章琼 1994《说文学名词解释》河南人民出版社。 [3](清)段玉裁 1981《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姚孝遂1983 《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5]赵诚1988 《甲骨文简明字典》,中华书局。

成都中考语文——语言运用题汇编(答案)

【2004年】五、语言运用。(共12分) 例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4个字,含24字)(4分) 本报讯(记者凌弘)今(15)日8时30分,2004年全国暨四川省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在绵阳汉龙体育馆举行。 科技活动周的开幕式将通过通讯卫星信号传输手段向全国转播,使北京、上海和四川绵阳会场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况适时互传、实时互动。绵阳会场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分外夺目。全国人民将一睹绵阳人民的风采。 中国政府自二○○一年开始设立并组织实施全国科技活动周,每年五月的第三周被定为活动开展时间。活动周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 面的问题。(4分) 王昶同学原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是今年开学以来,受他人影响迷上了电子游戏,平时与同学也在谈游戏,学习投入少了,上课有时也想着游戏内容。期末考试,成绩大大下降。这时,他才猛醒,心里很难过,在家里闷闷不乐,有时还发脾气。面对这种情况,王昶的妈妈和同学都准备开导他。他们怎样开导才能产生效果呢?请你替妈妈和同学分别写几句开导的话。 妈妈说: 。(2分)同学说: 。(2分)例3.下面是美国关于眼镜的一则广告,你喜欢这一广告吗?为什么?(4分)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灵魂,请你窗户安上玻璃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读《说文解字》心得

读《说文解字》心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 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现代概念则认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公意相结合的产物。纯粹法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讲:“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的确,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 有人说,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法律。的确,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到企业的生产运营、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它给遵守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来讲,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

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守法的典范。有一次,总理去开会,在路上,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却耽误了总理开会的时间。同车去的干部想和交警交涉,总理严厉制止说:“这怎么行?交通规则是政府颁布的,政府总理应该带头遵守。总理不遵守,就是带头破坏制度”。直到交警放行,总理一行才离开。守法必先严于自律,这是一种行为操守,更是一种道德修养。 许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宋元之际,世道纷乱,许衡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哪能去摘?”那人说:“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们国家多年的普法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原来很多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

如今都能运用法律来寻求一个说法,就像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样,普通人法律意识的觉醒当然值得欣喜,但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确实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 其实,守法习惯,就像每天早晨要刷牙洗脸一样,这种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改善过程。教育心理学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在思想与命运之间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于守法的习惯,我们也会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从不习惯到习惯,最终熟练运用的深刻体会。“汇溪流以成大海,积垒土方成巍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守法成为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文化,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 付丽莉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考语文专题汇编:语言运用(答案)

2016中考语文专题汇编:语言运用 一、语言运用。(共12分) 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4个字,含24字)(4分) 本报讯(记者凌弘)今(15)日8时30分,2004年全国暨四川省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在绵阳汉龙体育馆举行。 科技活动周的开幕式将通过通讯卫星信号传输手段向全国转播,使北京、上海和四川绵阳会场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况适时互传、实时互动。绵阳会场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分外夺目。全国人民将一睹绵阳人民的风采。 中国政府自二○○一年开始设立并组织实施全国科技活动周,每年五月的第三周被定为活动开展时间。活动周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 2.说话要注意身份和对象,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王昶同学原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是今年开学以来,受他人影响迷上了电子游戏,平时与同学也在谈游戏,学习投入少了,上课有

时也想着游戏内容。期末考试,成绩大大下降。这时,他才猛醒,心里很难过,在家里闷闷不乐,有时还发脾气。面对这种情况,王昶的妈妈和同学都准备开导他。他们怎样开导才能产生效果呢请你替妈妈和同学分别写几句开导的话。 妈妈说: 。(2分) 同学说: 。(2分) 3.下面是美国关于眼镜的一则广告,你喜欢这一广告吗为什么(4分)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为了保护您的灵魂,请你窗户安上玻璃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说文解字在线阅读

《说文解字》读后感(精选多篇)说文解字在线阅 读 第一篇:《说文解字》读后感 因为多年教低段语文学科,所以更多的时间要去研究怎样教孩子识字,前段时间我去书店我专门购买了《说文解字》一书,细细品 读起来。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的一部辉煌巨著,也是世界第一部大字典。 据说在1926年,只有郭沫若一人能看懂甲骨文,因为他读了 《说文解字》。曾在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说秦始皇用武力统 一了中国,那么许慎则用一部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规范了汉字的形、音、义,也规范了一种文化的框架。”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 应该去研读。 据统计,汉字共有约十万个,可谓浩如烟海。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解析,既无可能。所以《线装经典》编委会编写的这本《说文解字》一书以独特的视角,选取了约三百个有代表性的汉字,分三章 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分析:第一章为“最让人惊讶的汉字”,解析 了一百多个典型的本义和今义全然不同的汉字;第二章为“最‘汉’的汉字,通过对每个字的解析,系统阐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 十二生肖以及五常这些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概念; 第三章中解析的是“生”、“老”、|“病”、“死”等最具代表性 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汉字。每个字的解析有分四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中主要阐述该字的字音和基本义。 第二个版块为“汉字溯源”从原始字形入手,对汉字进行寻根探源。此版块让我知道很多汉字的字源,并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 字这一伟大业绩中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智慧,认识中华文明古国五千 多年来的灿烂文化;懂得字源,有助于我们探索每个字的演变过程,

认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工农生产、军事交通、宗教信仰、文化 艺术等历史面貌。 第三个版块为“字形演变”。此版块让我知道“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甲骨文主要是用尖刀刻写在龟甲兽骨文上的,而龟甲兽骨文非 常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 不一,随意性大,但线条细而均匀。迄今共发现了约15万片甲骨文,其单字有4500多个,已经成功识读的约有1500个,其中主体符号 约有300个。汉字就是根据这些符号排列组合的,所以甲骨文是我 们认识汉字的形、音、义的重要途径。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上的文字,所以又叫“钟鼎文”,起源于商末,盛行于西周,一直沿用至汉代。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小篆”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 李斯负责,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 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 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 楷书的基础。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 艺术欣赏的价值。 第四版块是“字义转化”。 此版块让我明白了很多汉字字形的本义以及引申义。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更多的了解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对每个字的解读过程中,我 知道了用传统文化来分析汉字的构造,理解汉字的形、音、义,为 以后进行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打下了基础。

上海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五:文学常识、传统文化D卷

上海市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五:文学常识、传统文化D卷 一、单选题 (共50题;共100分) 1. (2分)(2019·温州模拟) 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秦皇汉武”中“秦皇”指秦始皇嬴政,“汉武”指汉武帝刘彻;“唐宗宋祖”中“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B . 《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 .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D . 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龄的别称。如“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2. (2分) (2019八下·平潭期末)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采用赋、比、兴手法,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B .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北冥有鱼》和《虽有佳肴》都是他的作品。 C . 《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D . 游记往往要通过交代行踪来记述游览经过,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受。《壶口瀑布》就是一篇游记。 3. (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到台湾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B . 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可以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表示谦虚。 C .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D . 柳宗元的《柳河东集》是用作者的字命名的;李商隐的《李义山诗集》也是用作者的字命名的。 4. (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运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运用 一、课标解读 1.能根据语境和要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即根据明示的或隐含的要求对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文字加以扩展,以丰富、完善其表达内容。中考对扩展语句的考查,一般都限定字数,同时要求合理展开想象、语言生动、运用修辞。另外扩展语句的考查会越来越贴近生活,实用性很强,根据古诗句意境扩展也是今后中考命题的一个新趋势。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2.能根据要求仿句、选用或者变换句式。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单句、复句等。句子的仿写已经成为中考热点,是对考生语言表达的综合测试,修辞角度看,主要有比喻句、排比句、对比句、对偶句等形式;从句式角度看有假设句、因果句、条件句、转折句等形式,也就是侧重于整句。 二、考点突破 (一)考点梳理 考点一:组词成句 1.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80字之内) 张望点缀不知不觉莺歌燕舞万紫千红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温馨提示】这类题一般是提供三五个词语,要求将这些词语或短语组成一个意思连贯完整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有字数要求。 【归纳总结】扩写三法

考点二:扩展诗句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温馨提示】这类扩展题就是列出古诗文中的佳句,主要是写景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依据意境,用散文语言展开,使之更具体、动人。 【归纳总结】扩展诗句三法

语文版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五:文学常识、传统文化A卷

语文版中考语文分类训练十五:文学常识、传统文化A卷 一、单选题 (共50题;共100分) 1. (2分)(2019·鄞州模拟) “朔气传金柝”的“金柝”是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三足一柄。下列图示属于“金柝”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2. (2分) (2019七上·常山月考)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朱自清,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散文集《背影》《你我》等。

B .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四世同堂》《茶馆》等。 C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有名的诗人之一,世人称之为“诗仙”。 D .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摘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3. (2分)(2019·长沙) 下列关于名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艾青作品里常出现的“光明”是中国必胜信念的象征,埃德加·斯诺的传记小说《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宣告:毛泽东就是那颗给全中国带来光明的闪亮红星。 B . 吴承想根据玄奘出游的传说虚构了西天取经的故事;简勒·凡尔纳把潜水艇想象成“诺第留斯号”船,虚构了它在大海航行中遭遇种种惊险的故事。 C . 《简爱》中的简·爱和种《骆驼祥子》中的虎妞都经历了生活中的磨难,但是依然人格独立,心灵强大,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追求自由与平等。 D .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很有特点:它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耐人寻味的细节中,通过夸张的描写,鞭挞丑恶,揭露虚伪。 4. (2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B .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C .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D .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者是明代作家曹雪芹。 5. (2分)(2015·咸宁)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 《藤野先生》《孔乙己》和《故乡》都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都选自小说集《呐喊》。 C .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成功塑造了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夏洛克和聪明机智、见义勇为的鲍西娅等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D . 《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由老实、健壮、坚韧变得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经历,折射出不让好人有出路的

中考语文说文解字专题复习

版主导读 昔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意味着字的产生可惊天地泣鬼神;今说文解字,品风韵,悦身心,意味着字的练习能长学识增素质。一个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音,就是一声悦耳的天籁。中华史以字相传,中华魂以字凝聚! 马嘉辉:识字、写字关系重大,不光为我们个人考试加分,还为我们的精彩人生加分,为我们的国民素质加分。这个分,不能丢! 题型例说 (一)辨音型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与注音型题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没有文段语境,要求辨别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是否正确;②辨音字的数量更多,一般来说,要求辨音的字最少有12个,显然比注音型题目考查的量更大。 例(2010·广西河池)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寂寥.(liáo)颤.抖(chàn)义愤填膺.(yīn) B.憔.悴(qiáo)栖.息(qī)揠.苗助长(yà) C.威慑.(shè)绰.号(chuò)锲.而不舍(qì) D.褴褛.(lǔ)狼藉.(jí)黯.然失色(àn) 解题策略:语音题重在平时积累,勤查字典,把重点放在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上。这是需要花“硬功夫”的,没有诀窍,不能取巧;拼音规则也要掌握,比如“褛”字的发音lǚ,那两点只有在j、q、x后面才省略,在l后面是不能省略的。 在具体答题技巧上有方法可循: ①以字义来推断字音。多音字“颤”在表示害怕意思的时候读zhàn,而“颤抖”可以是冷得抖,不见得是害怕,故可以用chàn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大多可以根据意思来推断。 ②记少不记多。有些多音字,只有在一两个词中发某个音,因此,只要记住相应的词就可以了。比如“藉”,只有“狼藉”时读jí,其他情况通通读jiè。 ③对于一些易错读音,则只有“华山一条道”,用心记住。注意避免因声旁误读。如果有纠错本,将平时误读的字积累下来,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本题中“栖qī”“锲qiè”等较易误读的字,可自己作个汇总。 参考答案:B (二)注音型 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常以文段作为具体语境,让考生为其中指定的汉字注音。由于出现在文段中,特别要注意多音字的情况。 例(2010·安徽芜湖)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在芜湖市区东北角,有几座互相依偎着的赭色山峰,流光溢采。逶迤的山势蟠结幽邃,象一条游动的火龙,呈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干将、莫邪铸剑的遗址,也是世界上最早锻钢的地方。传说干将历尽艰辛铸成雌雄二剑,却得知楚王必将怒其铸剑迟缓而杀他,故藏剑不献,留给其子,希望他为父报仇。后人众说纷纭,鲁迅曾据此写成《故事新编·铸剑》。(注:选段中有两个别字,考卷第2小题要求改正错别字,为保留试题原貌,这里未予更动。同学们可自己找一找错别字,练练眼力。——编者注)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逶迤.()(2)幽邃.() 解题策略:熟记字音,尤其注意拼写规则。①标调时,有ɑ不放过,无ɑ找o、e,i、u 并列标在后。②j、q、x后面的ü省略两点。③w、u和韵母拼写时的变化……这些规则要熟练掌握。迤yí,考拼写规则: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时,写成yi,标调时省略i的一点。邃suì,考了标调规则:i、u两个字母并列时,声调标在后面一个字母上,这就是“i、u并列标在后”。 参考答案:yísuì (三)音形结合型 即看拼音写汉字。这类题一般设置具体的语段,让考生根据情境进行选择或者填写。联系上下文,弄懂要填写的汉字的意思,就可以正确作答了。 例(2010·浙江宁波)在宁波的历史上,宁波帮不仅以其(zhuóyuè)的商业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语言运用试题(附答案) 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 1.郑州市开展的“阳光大课间”活动在中小学校园全面展开,为了营造“我运动,我健康”的氛围,我校开展了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校体育组对周边中小学1600名同学每天进行的课余运动情况进行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图示,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调查结果。 (2)临近中考,小兰同学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学习,请你以同学的身份劝说小兰参加课余活动,注意语言得体。 【答案】(1)大部分学生课余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超过10分钟,有少数学生运动时间少于10分钟。 (2)小兰,学习是重要,但身体健康更重要,运动能锻炼我们的身体,增强免疫力,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解析】【分析】(1)认真读中小学生课余运动情况调查统计图,可以看出在1600的调查对象中,每天用于运动的时间再20分钟以上的只有464人,有1008个人每天用于运动的时间在10到20分钟,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课余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超过10分钟,有少数学生运动时间少于10分钟。 (2)这是一个劝说题,劝说的时候要有礼貌性的称呼,劝说的语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偏离话题,另外语言要得体。符合上述要求即可。如:小兰,学习是重要,但身体健康更重要,运动能锻炼我们的身体,增强免疫力,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故答案为:⑴大部分学生课余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超过10分钟,有少数学生运动时间少于10分钟。 ⑵小兰,学习是重要,但身体健康更重要,运动能锻炼我们的身体,增强免疫力,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类题综合性、技巧性较强,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相关数据或者要素,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最终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它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对中学生的要求,是中考题中的高频考点。 ⑵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诚恳的态度、商量的口吻劝说,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济南专版)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九传统文化真题过招

专题九传统文化 1.(2017·山东枣庄)下面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都出自鲁迅先生的自传性散文集《朝花夕拾》。B.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鸿儒”来指代家乡、学生、月亮、音乐和老师。 C.《水浒》中塑造了许多传奇英雄,像鼓上蚤时迁、小李广杨志、神行太保戴宗等,个个身怀绝技,个性鲜明。 D.“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左右逢源”“舍生取义”“专心致志”等成语都出自孔孟的言论。2.(2017·山东德州)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共婵娟”里的“婵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 B.“朝服衣冠,窥镜”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 C.《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足下”是对人的敬称,出自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D.“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淡泊。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 3.(2017·山东滨州)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 D.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4.(2017·山东淄博)班级要举行“古老汉字,美丽书法”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探汉字之源。汉字,是文字也是图画。请参照示例,从下列汉字中任选一个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句话。雨田井川牧采竹森集 示例:旦,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大地开始了新的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悟笔画之蕴。 结合上下文,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教他书法时,用了三个非常有名的比喻:点,如高峰坠石,________________;横,如千里阵云,有辽阔、扩张之感;竖,如万岁枯藤,充满韧劲和弹性。 (3)品书法之美。汉字书法以其独特的笔法、结构和章法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选出依次对下面三幅作品的点评恰当的一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