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杆菌

合集下载

猪丹毒杆菌

猪丹毒杆菌

豚鼠 敏感
猪丹毒



- -或α 不敏感
八、免疫
1. 猪丹毒杆菌弱毒苗; 2.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
苗。
一般只感染猪,对牛羊不易感染。 2)直接染色镜检:败血症可以用血推片, 对常用消毒药物敏感. 需氧,在血平板上形成针尖大的菌落, 慢性猪丹毒病畜的心内膜疣状物上,菌体带呈长丝状。 一、分类地位及形态染色: 对常用消毒药物敏感. 1)取材:败血症型可以取血、肝、脾; 感性强于小白鼠,一般豚鼠不易感染。 主要引起疹块型猪丹毒(慢性俗称打火印) 需氧,在血平板上形成针尖大的菌落, 一般只感染猪,对牛羊不易感染。 常含有A、B、G三种抗原,根据其三种 一般只感染猪,对牛羊不易感染。 属于丹毒杆菌属。 疹块型取皮肤疹块; 其他可以用组织推片。 感性强于小白鼠,一般豚鼠不易感染。 2)直接染色镜检:败血症可以用血推片, 慢性心内膜炎型取欣内膜上的疣状物。 需氧,在血平板上形成针尖大的菌落, 感性强于小白鼠,一般豚鼠不易感染。 “-”、扬苷“-”、H2S“+”。 3)分离培养:划线接种血平板,37度24小时. 属于丹毒杆菌属。 慢性猪丹毒病畜的心内膜疣状物上,菌体带呈长丝状。 3)分离培养:划线接种血平板,37度24小时. 2)直接染色镜检:败血症可以用血推片, 慢性猪丹毒病畜的心内膜疣状物上,菌体带呈长丝状。
猪丹毒杆菌
一、分类地位及形态染色:
属于丹毒杆菌属。G+平直或微弯曲的细 长杆菌,单在或呈从状排列,特别是在白细 胞内从状排列更为明显。慢性猪丹毒病畜的 心内膜疣状物上,菌体带呈长丝状。
三、培养特性:
需氧,在血平板上形成针尖大的菌落, 有时有溶血。
四、生化特点:
明胶穿刺上呈试管刷样生长,接触酶 “-”、扬苷“-”、H2S“+”。

猪丹毒杆菌

猪丹毒杆菌
本菌能产生H2S,不产生靛基质,不分解尿素,在石蕊牛 乳中无变化,M-R及V—P试验阴性。
(三) 抗原性
Kucsera (1972) 利用琼脂扩散试验将本菌分为24种。
(四) 抵抗力
猪丹毒杆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状态下可活 3周,尸 体内细菌可活几个月。 本菌对热较敏感。55℃经1.5分钟, 70℃经5分钟死亡。
一般化学消毒药对此菌消毒相当有效。1%漂白粉、 3%克辽林,1:1000升汞水和 3% 来苏儿 5一15 分钟可杀菌。
(五) 致病性
在自然条件下,本菌主要使 3 — 12 个月龄大小的猪发 生猪丹毒。3 — 4 周岁的羔羊发生慢性多发性关节炎。鸡感 染后,常呈衰弱和下痢等症状。 实验动物中小鼠和鸽子易感性强,常用作实验动物。皮 下注射后,常于 2 — 5 天内以败血症经过而死。
猪丹毒杆菌
猪丹毒杆菌为猪丹毒的病原菌。偶尔可使人、鸟类和羔 羊等感染,人感染后可发生 “类丹毒”。 (一) 形态及染色 本菌为平直或微弯杆菌,其太小为0.2 — 0.4 x 0.5 — 2.5μm。 在病料内的细菌 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血球内一 般成丛存在多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 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并成丛。 本菌无运动性;不形成荚膜和芽胞。革兰氏染色阳厌氧菌。在血琼脂或血清琼脂上生 长较佳。 在血琼脂平皿上培养24—48小时后,生成针尖大露珠样小 菌落,菌落呈圆形,灰白色,透明,菌落周围可形成狭窄的绿 色溶血环。在普通琼脂上生长较差。 肉汤培养呈轻度混浊,有少量灰白色粘稠沉淀,不形成菌 膜和菌环。
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过氧化氢酶阴性。
(六) 微生物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制成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如发现革兰氏染色阳性,较细长,单在、成对或成丛状 排列的杆菌时,可初步诊断。如为慢性心内膜炎病例, 可用心脏瓣膜增生物制涂片,可查见单在或成丛的长丝 状菌体。 2.分离培养:培养于血琼脂或血清葡萄糖肉汤中。 3.物试验:分别给小鼠、鸽接种,2-5天死亡。

猪丹毒

猪丹毒

主要表现局部红肿、热痛,但不化脓;
肿胀可向四周蔓延,波及到手或脚,引 起全身不适,附近淋巴结肿大,甚至发 生败血症、关节炎或心内膜炎。 用青霉素治疗可以迅速康复,但不产 生免疫力。在处理动物及其产品时,应 注意个人防护和消毒,尤其是不准食用 未经高温处理的病猪肉和内脏。
( 2 )动物接种 病料制成悬液, 接种豚鼠、鸽子、小白鼠看能否引 起发病、死亡。 ( 3 )血清学反应 有荧光技术、 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间接血 凝试验等。 3.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猪瘟、 猪肺疫、猪副伤寒区别。
防 治
1.预防措施 ( 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抵抗力 搞 好防疫卫生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猪时, 应隔离观察两周以上;定期消毒、杀虫、灭 鼠。 ( 2 )定期预防注射,提高免疫水平 每年 春秋各免疫接种1次;仔猪于断奶后进行,如 在哺乳期免疫,则应于断奶后补免,以后每 隔6个月免疫1次。
( 3 )脾脏充血、肿大,呈樱桃红
色,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质地柔软;
切面隆起,呈暗红色,脾髓刮过量大。
( 4 )肾脏淤血、肿大,俗称“大
红肾”,表面出血点。
( 5 )胃肠呈卡他性出血性炎症,
主要在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明显。
急性猪丹毒 右脾肿大、 充血,左为正常对照
猪丹毒 脾脏明显肿大,肾脏有散在出血
关节炎
慢性猪丹毒 呈多发性关节炎,不能站 立呈犬坐势
慢性猪丹毒 多发性关节炎,关节 肿胀,不能站立,呈犬坐姿势
(2)慢性心内膜炎 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喜卧伏,厌行动, 强使行走,则举步缓慢,全身摇晃。 听诊心脏有杂音,心跳加快、亢进,心律 不齐。 呼吸急促、困难。 胸下、四肢发生于浮肿(浮肿一般无疼痛 感)。 强迫其剧烈运动时,常由于心脏麻痹而突 然倒地死。

细菌病-猪丹毒

细菌病-猪丹毒

【防治措施】
• 1、预防 • 目前用于防制本病的疫苗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 大类,乳猪应在断乳后进行首免以后每隔6个月 免疫一次,其他猪春、秋各免疫一次
• 2、治疗 • 治疗本病的首选药为青霉素,头孢,氨苄青霉 素配合其他解热镇痛药进行,如无并发症,均能 收到很好的效果。
行特流点
在新疫区常呈 暴发性、急性, 现大多数地区呈 散发性流行
3个月龄以上的猪 发病率最高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见于流行初期地区,个别发病突然死亡,大多发病体温42℃以上, 结膜充血呈暗红色,发病1~2天后,皮肤上出现红斑,其大小和形状 不一,以耳、背、臀等处较多见,指压退色(个别红斑色不显)。
十三、猪丹毒
本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传 染病。
【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为丹毒杆菌属的红斑丹毒丝菌, 俗称丹毒杆菌。 猪丹毒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但对 消毒药的抵抗力较低,2%福尔马林、3%来苏儿、 1%火碱和漂白粉都能很快将其杀死。
春、夏湿热季节多发
传播途径主要 经化道和损伤的 皮肤而感染
• 2、亚急性疹块型(常见) • 其特征是全身皮肤上出现疹块。发病初 期,体温41℃以上,1~2天后,在胸、背、 腹、四肢外侧等处出现数量不定,大小不等, 形状不规则、颜色深浅不同的疹块,且稍突 出皮肤表面。
症状视频
• 3、慢性型
其特征是呈关节炎、心内膜炎和 皮肤坏死三种.
猪丹毒与附红体混合感染

猪丹毒ppt医学课件

猪丹毒ppt医学课件
猪 丹毒
概述 病原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剖检变化 诊断 防制
一、概述 猪丹毒俗称“打火印”是由猪丹毒 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特征为急性病例表现败血症;亚 急性病例表现皮肤疹块;慢性病例主 要表现为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 死。主要侵害架子猪,对养猪业危害 很大。
二、病原体(猪丹毒杆菌) 1、大小及形态:猪丹毒杆菌是一种 纤细的小杆菌,大小为0.2~ 0.4µm×0.8~2.0µm。在感染动物组织触 片或血片中,呈单个、成对或小丛状。从 心脏瓣膜疣状物中分离的常呈不分枝的长 丝状或短链状。不运动,不产生芽胞,无 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
2、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1)隔离:猪进行检查,发现病猪隔离治疗。 (2)消毒:对猪舍、用具、运动场等认真消毒。 (3)粪便和垫料最好烧毁或堆肥发酵处理。 (4)病猪尸体、急宰病猪的血液和割除的病变组 织器官化制和深埋,没有病变的肉和脏器可高温处 理后利用。 (5)对同群未发病的猪只,注射青霉素或四环素 可收到控制疫情的效果。

2、亚急性:主要变化为皮肤有坏死性疹块。
3、慢性 (1)心内膜炎型:心脏二尖瓣处有溃疡 性心内膜炎,形成疣状物,呈菜花状,此病 变可能发生在三尖瓣处。
3、慢性
(2)关节炎型:关节腔内及关节周围有 浆液性纤维素渗出。
膀胱粘膜上的出血点及血肿
膝关节关节炎,滑膜绒毛样增生
3、慢性 (3)皮肤坏死型:多见于背、肩、耳、蹄 和尾等部的皮肤出现肿胀、隆起、坏死、干 硬似皮革,经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形成 瘢痕组织而痊愈。
(3)皮肤坏死型:多见于背、肩、 耳、蹄和尾等部的皮肤出现肿胀、隆起、 坏死、干硬似皮革,经2~3个月坏死皮 肤脱落,形成瘢痕组织而痊愈。如有继
发感染则病情复杂且病程延长。

猪丹毒杆菌的检验

猪丹毒杆菌的检验

动物实验
病理解剖和细菌分离 病理解剖,观察小鼠的内脏病理变化;无菌取小鼠的脾脏,触于血清平板, 37℃培养12~18h。记录结果。
1
2
四、操作步骤
结果与报告 综合以上生化试验、PCR鉴定和动物实验的结果,报告样品中检出或未检出猪丹毒杆菌。
实验六 猪丹毒杆菌检验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正文
01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02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
1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2
(四)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猪丹毒杆菌的检测步骤
反应条件: 95℃,5min 95℃,1min 63℃,1min 40次循环 72℃,1min 72℃,10min
以无菌操作将各菌分别穿刺接种至SIM培养基中,将所有试管置于37℃下培养24-48小时。
自TSA琼脂平板上分别挑取2个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先在斜面划线,再于底层穿刺。
生化实验
四、操作步骤
如试管5:本试验可观察乳糖和葡萄糖发酵产酸不产气(变黄);产生硫化氢(变黑)。
将被检菌穿刺接种于明胶培养基,于20℃培养7天,逐日观察明胶液化现象。如室温高,培养基自行溶化时,可与冰箱内放置30分钟,然后取出观察结果,不再凝固时为阳性。

怎样防治猪丹毒

怎样防治猪丹毒

怎样防治猪丹毒汇报人:目录•猪丹毒概述•猪丹毒的预防措施•猪丹毒的诊断与治疗•猪丹毒的防控实践与案例分析•未来展望与科研进展01猪丹毒概述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猪病。

定义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伤口等途径侵入猪体,引起感染。

病因猪丹毒的定义和病因高热、皮肤红斑、紫癜、关节炎、心内膜炎等。

猪丹毒可导致猪只死亡、生长发育受阻、繁殖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猪丹毒的症状和影响影响症状传播途径:猪丹毒主要通过病猪和带菌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传播,也可通过饲料、饮水、用具等间接传播。

流行特点:猪丹毒在夏秋季节高发,潮湿、闷热、卫生条件差的猪场更易发生。

易感群体:各年龄段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幼龄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建议咨询专业兽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猪丹毒的流行病学特征02猪丹毒的预防措施根据当地疫情和猪丹毒流行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种类进行接种。

疫苗种类选择接种时间接种方法按照疫苗使用说明,合理安排接种时间,确保疫苗能够充分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采用正确的接种方法,如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确保疫苗有效进入猪体内。

030201疫苗接种对新引进的猪进行隔离检疫,确保没有携带猪丹毒病原体。

隔离检疫定期对猪场、猪舍、饲养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杀灭病原体,降低感染风险。

消毒措施加强猪场灭鼠和防虫工作,减少病原体传播媒介。

灭鼠防虫生物安全防控饲料管理饮水管理环境调控密度控制饲养管理改善01020304提供营养全面、均衡的饲料,增强猪的抗病能力。

确保猪群饮水充足、清洁,避免饮用污染的水源。

保持猪舍内温度、湿度适宜,降低应激反应,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

合理控制猪群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减少疾病传播机会。

03猪丹毒的诊断与治疗临床诊断方法猪丹毒感染的猪只会出现高热、皮肤红斑等症状,观察这些症状的出现可以帮助初步诊断猪丹毒。

猪丹毒最新版

猪丹毒最新版

猪丹毒一、病原学猪丹毒杆菌猪丹毒杆菌又称红斑丹毒丝菌,为G+细长的小杆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不能运动。

在病料内的细菌常单在、成对或成丛状排列(图2-1-1);在慢性病猪的心内膜,多呈长丝状(图2-1-2)。

一、病原学猪丹毒杆菌一、病原学猪丹毒杆菌本菌为微需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加入适量血液或血清(血琼脂或血清琼脂),并在10%的CO2环境中生长生长更佳。

本菌对环境抵抗力强,阴暗环境中可存活30天以上,阳光下可存活10~12天,在病死猪已腐败尸体内7~10个月不死亡,在盐渍肉、腊肉中可存活3~4个月,15cm厚的肉内煮沸2~3小时方可将其杀死。

一、病原学猪丹毒杆菌本菌可以抵抗胃酸的作用,但对热的抵抗力较差(55℃经15min、70℃经5~10min能将其杀死)。

对消毒药敏感,一般消毒药如1%漂白粉、3%来苏尔、10%~20%的石灰乳、1%火碱、2%福尔马林都可很快(5~10min)将其杀死;但对石炭酸和酒精不敏感。

本菌对青霉素最敏感,四环素次之。

二、流行病学易感动物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各年龄猪均可感染,但以3个月以上(3~6月)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3个月以下和5年以上的猪很少发病。

其他家畜如牛、羊、马、犬、鼠、家禽及鸟类也能感染发病。

人类可因创伤感染发病,称为类丹毒。

传染源病猪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

带菌的牛、马、羊、禽、狗是潜在的传染源。

屠宰场、加工厂的废料、废水、食堂的残羹和腌制、熏制的肉品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病原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这是人感染本病的主要途径)。

也可通过蚊、蝇等吸血昆虫传播;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也可侵入血液,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发病。

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有时爆发流行。

北方地区5~8月炎热多雨季节是流行的高峰,春秋次之;南方地区则在冬春季流行三、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3~5d,最短的为1d,最长的为7d。

猪丹毒

猪丹毒

流行病学 分布:猪丹毒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和人。 分布:猪丹毒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甚至 在鱼类、家蝇和蚊子体内有时也能分离到本菌。 在鱼类、家蝇和蚊子体内有时也能分离到本菌。 全世界分布。美国还有火鸡丹毒。 全世界分布。美国还有火鸡丹毒。 传染源:病猪、带菌猪、粪便、尿液、分泌物。 传染源:病猪、带菌猪、粪便、尿液、分泌物。 易感性: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生, 易感性: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架子 猪。 传播途径:消化道、 饲料等感染; 传播途径:消化道、水、饲料等感染;还可由伤 皮肤、口腔、胃黏膜)感染; 口(皮肤、口腔、胃黏膜)感染;通过吸血昆虫 感染。 (蜱、螨、蚤)感染。
慢性型: 慢性型:常发生在老疫区或由前两种类型转 化而来。 化而来。 出现慢性心内膜炎,消瘦,贫血,喜卧倒, 出现慢性心内膜炎,消瘦,贫血,喜卧倒, 行走不稳,心跳快, 行走不稳,心跳快,常因心肌麻 痹而突然死 亡。 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关节肿大,行动僵硬, 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关节肿大,行动僵硬, 呈现跛行。 呈现跛行。
流行形式: 流行形式: 北方国家:温和型、慢性型为主。 北方国家:温和型、慢性型为主。 温带、国家: 温带、国家:流行性 明显的季节性,在夏季多发, ~ 月份是流行 明显的季节性,在夏季多发,5~9月份是流行 高峰,多呈地方流行性和散发。 高峰,多呈地方流行性和散发。
症状
急性(败血型 的症状 急性 败血型)的症状: 败血型 的症状: 是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2℃以上,病程2~ 天 ①是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 ℃以上,病程 ~3天, 随即死亡。后相继发病死亡。 随即死亡。后相继发病死亡。 目光呆滞,离群卧伏,结膜充血。 ②目光呆滞,离群卧伏,结膜充血。 敏感,轻微刺激,引起强烈反应。 ③敏感,轻微刺激,引起强烈反应。 呕吐,打颤。 ④呕吐,打颤。 皮肤发紫。 ⑤皮肤发紫。 病初便秘,随后下痢,有的混有血液。 ⑥病初便秘,随后下痢,有的混有血液。

猪丹毒

猪丹毒

病理变化
特急性型的病猪胃和小肠常见轻微或明显的黏液性、出血性炎症,胃的出血通常较明显。肝脏发生混浊肿胀 和瘀血。肾脏除有混浊、肿胀外,在皮质部见针尖大点状出血。肺瘀血、水肿。脾肿大呈暗红色或樱桃红色,包 膜紧张,质度柔软,边缘钝圆。脾切面出现白髓周围“红晕”,即在暗红色的脾切面上,有颜色更深的小红点, 红点的中心就是白髓,淋巴结:皮质淋巴小结生发中心增生明显,其周围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间质毛细 血管扩张充血,有些病例出现嗜酸性粒细胞,为急性浆液性淋巴结炎。
胃肠道:黏膜及黏膜下层毛细血管内有猪丹毒杆菌,可见嗜菌现象,浆细胞数量多。
诊断方法
初步诊断:猪丹毒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急性猪丹毒的症状和病变无明显特征,有时需做实验室检查,才能鉴别类似疾病。急性型应采 取肾、脾为病料,亚急性型在生前采取疹块部的渗出液,慢性型采取心内膜组织和患病关节液,制成涂片后,革 兰氏染色法染色,经镜检,如见有革兰阳性(紫色)的细长小杆菌,在排除李氏杆菌的情况下,即可确诊。也可 进行免疫荧光和血清培养凝集试验。
心肌:肌纤维局灶性变性溶解,肌间毛细血管内微血栓是少量纤维素罗大量猪丹毒杆菌形成的,毛细血管内 皮细胞肿胀充血。心肌猪丹毒杆菌数量最多,但嗜菌现象不明显,原发性损伤严重,是猪丹毒杆菌侵害的重要器 官之一。
肝:肝细胞轻微变性,猪丹毒杆菌在窦状隙内有多种细胞嗜菌现象。
肺:肺弥散性瘀血水肿,肺泡腔内蓄有蛋白性渗出物,有代偿性肺气肿、肺萎陷,肺透明膜形成、肺泡壁毛 细血管有纤维素罗细胞和猪丹毒杆菌形成微血栓。
猪丹毒的防治方法可采取疫苗预防和使用药物进行的治疗的综合防治措施。
病原特征
形态特征
生理性
猪丹毒杆菌属丹毒杆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为平直或微弯杆菌,大小为 (0.2-0.4)微米×(0.8-2.5)微米。该菌在病猪体内与培养基内形态有所变化,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 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通常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及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病菌无 运动性,不形成芽孢和荚膜。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猪丹毒是一种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影响猪的生长和繁殖,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猪丹毒是一种常见的猪病,尤其在传染病较为普遍的地区更容易出现。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丹毒,养猪户必须了解猪丹毒的鉴定和防治方法。

本文将就猪丹毒的病因、临床表现、鉴定和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原微生物猪丹毒的病原微生物是丹毒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

丹毒杆菌是一种潜伏在自然界中的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能够存活数月甚至数年。

它主要存在于土壤、粪便和烂草中,是导致猪丹毒的主要病原微生物。

二、临床表现猪丹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食欲减退:患病的猪常常出现食欲减退的现象,不愿进食或者食量明显减少。

2.运动不适:患病的猪在行走时出现明显的蹒跚,甚至无法站立,显得非常疲乏。

3.腹泻:患病的猪常常出现腹泻的现象,粪便呈水样便或者稀便,甚至伴有血丝。

4.皮肤黏膜出血:患病的猪的皮肤和黏膜出现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的还会出现皮下出血。

5.发热:患病的猪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表现,体温普遍升高。

三、鉴定方法1.临床症状鉴定:通过观察猪的临床表现来初步鉴定是否患有丹毒。

养猪户可以通过观察猪的食欲、体温、粪便和皮肤黏膜等情况来判断猪是否患病。

2.病原学鉴定:将疑似患病的猪的组织样本(如肝脏、脑组织等)送到专业实验室进行病原学鉴定,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来确定是否感染了丹毒杆菌。

3.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学试验来检测猪血清中是否存在丹毒杆菌的抗体,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丹毒。

四、防治方法1.疫苗预防:现在有专门的丹毒疫苗可以用于预防猪丹毒,养猪户可以在猪的生长过程中定期注射丹毒疫苗,以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2.消毒防治:养猪场的环境和设施要定期进行消毒,保持干净卫生,减少丹毒杆菌的传播和生长。

3.饲养管理:加强猪的饲养管理,饲料和饮水要干净卫生,避免猪的压力过大,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

4.隔离治疗:一旦发现猪患有丹毒,要及时将其隔离治疗,避免病情蔓延,以免影响到其他猪的健康。

猪的细菌性疾病-猪丹毒

猪的细菌性疾病-猪丹毒

案例二:慢性猪丹毒
慢性发病
病猪表现出轻微的食欲不振,间歇性发热,皮肤出现溃疡等症状 。
慢性关节炎
病猪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症状。
对策
及时诊断,采取隔离治疗措施,使用抗菌药物等治疗手段。
案例三:幼猪感染猪丹毒
1 2
感染途径
通过母猪的胎盘垂直传播给幼猪。
幼猪死亡率高
幼猪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就会死亡,死亡率高达 100%。
手术治疗
01
02
03
手术适应症
对于某些猪丹毒病例,可 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 如出现关节畸形或皮肤坏 死等情况。
手术方法
手术治疗猪丹毒的方法包 括清创、切除坏死组织、 缝合等步骤。
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后,应给予适当 的护理和药物辅助治疗, 以促进康复。
护理措施
隔离饲养
对患有猪丹毒的病猪应进 行隔离饲养,以避免传染 其他健康猪只。
环境消毒
对病猪饲养环境进行定期 消毒,以消灭病原体。
增强免疫力
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提高 猪只的免疫力,预防猪丹 毒的发生。
04
猪丹毒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急性猪丹毒
急性发病
突然出现高热,皮肤出现红斑,食欲不振,口渴 ,便秘等症状。
急性败血症
在发病后2-3天内死亡,死亡率高达80%。
对策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进行疫苗接种等预防 措施。
消毒管理
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保持猪舍干燥 、通风、保暖等。
隔离措施
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 播。
03
猪丹毒的治疗
药物治疗
可用药物
治疗猪丹毒的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 等抗生素。
用药途径

猪丹毒

猪丹毒
圈舍肮脏潮湿。 饲料湿喂,尤其是如果使用了奶类副产品,会促进病原的繁殖。 引水系统遭病原污染。 摄入粪便。 猪只转移、混群造成应激。 温度突变、夏季高温。 饮水系统遭病原污染。 突然更换日粮。 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 病毒感染 - 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症和流感。 栖息区垫有稻草的猪舍更易发生,因为丹毒杆菌可在稻草中存活。
亚急性猪丹毒,背部皮肤 散在方形,长方形红斑
慢性猪丹毒:背部皮肤大面积 坏死,脱落,皮下组织裸露
慢性猪丹毒:右后肢关节炎
急性猪丹毒:胃底区粘膜红 布样充血,卡他性炎症
急性猪丹毒:肾淤血肿大 (大紫肾),包膜散在弥 漫暗灰色不规则斑纹
急性猪丹毒:上图脾充血 肿大;下图为正常脾
慢性猪丹毒:心内膜菜 花样赘生物


流行特点
猪丹毒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甚至在鱼类、 家蝇和蚊子体内有时也能分离到本菌。本病一 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夏季多发,5~9月份是 流行高峰,多呈地方流行性和散发。不同年龄 的猪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架子猪。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胃、十二指肠、回肠,整个肠道都 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脾肿大, 呈典型的败血脾。肾郁血、肿大,有“大红肾” 之称。关节肿胀,有浆液性、纤维索性渗出物 蓄积。慢性病例在心脏可见到疣状心内膜炎的 病变,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出现菜花样增生物。
谢谢观看
诊断要点

急性(败血型)的症状是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2℃以上,寒 战,病猪行走时僵直、跛行,似乎感到疼痛;站立数分钟后 又卧倒,站立时四肢相互紧靠,头下垂,背部隆起。食欲停 止,有时呕吐或干呕。病初便秘,随后下痢,有的混有血液。 病程2~3天,随即死亡。 亚急性(疹块型)病猪出现典型猪丹毒的症状。急性型症状出 现后,在胸、背、四肢和颈部皮肤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 的疹块,凸出于皮肤,呈红色或紫红 色,中间苍白,用手指 压后退色。当疹块出现后,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好转,病程 1周左右,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慢性型常发生在老疫区或由前两种类型转化而来。主要表现 为关节炎,关节肿大,行动僵硬,呈现跛行。出现慢性心内 膜炎,消瘦,贫血,喜卧倒,行走不稳,心跳快,常因心肌 麻痹而突然死亡。

猪丹毒治疗方案

猪丹毒治疗方案

猪丹毒1、病因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

急性猪丹毒的特征为败血症和突然死亡。

亚急性猪丹毒患猪的皮肤则可能出现红色疹块。

2、流行病学猪丹毒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猪丹毒杆菌常由消化道侵入,随之繁殖于扁桃腺,继而造成病菌侵进血液循环。

严重的菌血症迅速变成全身性败血症和突然死亡。

稍后,病菌可滞留在皮肤,关节或心脏瓣膜,转变成亚急性及慢性型。

患猪主要为3月龄至上市龄猪群。

有时候,后备年轻母猪亦感染。

3、临床症状与皮肤病变特征其特征是一只或数只猪突然死亡。

患猪体温升至42℃以上,高热稽留。

急性猪丹毒的怀孕母猪常发生流产。

感染后2-3天皮肤呈凸起的红色区域,此红斑大小形状不一。

病好转时红斑可消失,病恶化时则融合成片。

亚急性疹块型:其特征是皮肤表现出疹块。

通常发病后2—3天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于皮肤表面。

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瘀血,紫蓝色,压之不褪。

慢性型以跛行和皮肤坏死为特征。

发病初期为关节疼痛和发热,随后变成肿胀和僵硬。

急性病例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部分初期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较多见,指压褪色,指去复原,病程为3~4天,不死转为疹块型和慢性型。

猪丹毒的典型病变是皮肤红斑与疹块。

慢性猪丹毒患畜的几个关节可见非化脓性关节炎。

其他内部器官有时出现梗塞,特别是心瓣膜炎症时。

4、防治基本原则发生后应立即使用药物控制,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

1 对发病猪立即使用注射给药芪泰素15毫升+比肟求1支打120斤猪连用3天2 对发病猪场全群混饲给药优舒克1000g+黄芪多糖500克拌料1吨连续使用1~2周。

猪丹毒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猪丹毒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猪丹毒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猪丹毒(quarantine of swine erys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急性者常伴随败血症;亚急性者以皮肤发生特异性疹块为特点,俗称打火印;慢性者以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为特点。

该病是猪的常发病之一,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一、病原学猪丹毒杆菌是细长的革兰阳性小杆菌,在动物组织中呈短断头发状。

该菌无芽孢和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血清琼脂上长成针尖状如露珠的透明细小菌落;在血液琼脂上生长带有狭窄的绿色溶血环的微小菌落;明胶穿刺线长成试管刷状。

该菌能发酵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乳糖,能产生硫化氢,不产生靛基质。

猪丹毒杆菌对热、碱类消毒药、含氯制剂等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该病主要发生于猪,禽类和人其他动物也可感染。

以2~6个月的幼猪最易感。

病猪、带菌猪和其他带菌畜禽是本病的传染来源。

其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使该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

三、临床特征急性猪丹毒使猪体温升高达42-43℃,稽留热,精神不振,步行不稳,全身皮肤尤其是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耳部等皮肤较薄处出现不规则的鲜红斑块,初为淡红色,渐渐变为暗紫色,指压退色,去压又恢复,不突出手皮肤,也不坏死。

有时后肢麻痹,呼吸困难,寒战绝食,多数1-2天死亡,或转为慢性。

亚急性猪丹毒以皮肤出现疹块为特征。

病初精神不振,食欲降低,体温升高,1-2天后。

即在背部、胸颈和四肢发生方形、圆形或菱形的疹块,所以又叫疹块型猪丹毒。

初坚硬后变为红色,突出于皮肤表面,中间苍白,界限明显,有时许多小疹块合并成大疹块,这时病猪体温升高、精神委顿、食欲消失、结膜发炎、大便秘结。

病程约6-8天,疹块颜色渐退,形成千痈,脱落而自愈,或转为慢性型和败血型。

慢性型猪丹毒主要表现为关节炎,使关节肿胀热痛,行走困难,有时发生心内膜炎,使呼吸和心脏机能障碍,咳嗽,呼吸困难,四肢及腹胸部出现浮肿,生长发育不良,体质虚弱,失去饲养价值。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猪丹毒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猪丹毒
➢ 当疹块出现后,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好转,病程 1周左右,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猪丹毒:皮肤上呈菱形、方形红色疹块,稍凸起。
猪丹毒:皮肤疹块。
猪丹毒:皮肤疹块。
慢性型: ➢ 常发生在老疫区或由前两种类型转化而来。 ➢ 出现慢性心内膜炎,消瘦,贫血,喜卧倒,行走
不稳,心跳快,常因心肌麻痹而突然死亡。 ➢ 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关节肿大,行动僵硬,呈现
跛行。
猪丹毒:关节肿胀(右)。
慢性型猪丹毒呈多发性关节炎,受害关节肿胀, 不能站立,呈犬坐姿势。
5. 病理变化
急性型(败血型): ➢ 胃:胃底及幽门部黏膜发生弥漫性小点出血。 ➢ 肠:整个肠道有不同程度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 ➢ 脾:肿大,呈典型的败血脾。 ➢ 肾:淤血、肿大,有“大红肾”之称。 ➢ 肺:充血、水肿。 ➢ 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外翻,多汁。
(动物传染病学课件)猪丹毒
1. 概述
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 称“打火印”。多发于3~12月龄猪。
临床特征: ➢ 急性型:高热,急性死亡,呈败血症状。 ➢ 亚急性型:皮肤紫红色疹块。 ➢ 慢性型:非化脓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皮肤
坏死、脱落。
2. 病原学
猪 丹 毒 杆 菌 又 称 红 斑 丹 毒 丝 菌 ( 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为细长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不形成芽孢和荚膜,不能运动。
➢ 同群猪:青霉素常规剂量肌注,每天两次,连续3~4天。其它 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均有效。抗猪丹毒高免血 清皮下或静脉注射有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
➢ 病死猪:深埋,化学或工业用。
谢谢!
7. 预防和治疗
平时预防措施:
➢ 疫苗接种:猪丹毒活疫苗、或猪丹毒-猪瘟-猪肺疫三联活疫 苗。

猪丹毒

猪丹毒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

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未完全控制。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

猪丹毒-病猪的颈部背部皮肤大面积瘀血。

猪丹毒病原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

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4微米×0.8~2.5微米。

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内心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有时很细。

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

在病死猪的肝、脾内4℃159天,毒力仍然强大。

露天放置27天的病死猪肝脏,深埋1.5米231天的病猪尸体,12.5%食盐处理并冷藏于4℃148天的猪肉中,都可以分离到猪丹毒杆菌。

在一般消毒药,如2%福尔马林、l%漂白粉、1%氢氧化钠或5%碳酸中很快死亡。

对热的抵抗力较弱,肉汤培养物于50℃经12~20分钟,70℃5分钟即可杀死。

本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因此可经胃而进入肠道。

猪丹毒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其他家畜和禽类包括也有病例报告。

人也可以感染本病,称为类丹毒。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约35%~50%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

病猪、带菌猪以及其他带菌动物(分泌物、排泄物)排出菌体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和场舍等,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

本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蝉等吸血昆虫传播。

屠宰场、加工场的废料、废水,食堂的残羹,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肉粉等)喂猪常常引起发病。

猪丹毒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有些地方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得最盛。

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猪丹毒临床症状一般将猪丹毒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

急性败血型:此型最为常见,以突然暴发、急性经过和高的病死率为特征。

猪丹毒

猪丹毒

SPA协同凝集试验
3、鉴别诊断
猪瘟与猪丹毒: 相同点:均表现为体温升高,高热稽留,皮肤表面有出血斑 点,肠道、肺、肾出血 不同点: 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不同年龄猪均可感染; 急性病例死亡常在出现症状10d以后,而猪丹毒在数小时 至2-3d死亡,猪瘟发展到发病高峰期缓慢; 猪瘟脾脏不肿大,出血性梗死; 肾脏密集出血点,不肿大; 淋巴结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状花纹; 膀胱出血; 抗生素治疗无效
3、发生猪丹毒后的措施 将病猪立即隔离治疗; 猪舍、饲槽、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应进行消毒。 猪粪及废弃物等集中堆肥; 病死的猪及内脏器官等应深埋或化制处理; 对可疑感染家畜采用青霉素注射预防。 加强个人防护,屠宰、解剖及检验人员应加强防 护工作,免受猪丹毒丝菌的感染。
公共卫生


猪丹毒与猪链球菌 相同点:体温升高,皮肤表面有出血斑点、慢性表 现为关节炎等症状。 不同点: 猪链球菌病由链球菌引起,各种年龄猪均易感; 猪链球菌引起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脑膜炎变化, 表现为神经症状; 淋巴结脓肿,以颌下、咽部、颈部等淋巴结化脓 和脓肿为主; 病料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散在或成双排列 的短链圆形或椭圆形球菌。
滑膜绒毛样增生(红色)
六、诊断
1、参考: 多发于炎热多雨的夏季,3-6月龄架子猪多发; 急性表现高热稽留,皮肤潮红,病变脾肿大,呈 樱桃红色,肾淤血、肿大,大红肾,胃底部弥漫 性出血,十二指肠、空肠出血性肠炎; 亚急型,背、胸、腹、四肢等处皮肤,凸出皮肤 的疹块; 慢性表现为心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型; 青霉素治疗效果好。

猪丹毒与猪肺疫 相同点:体温升高,高热稽留,皮肤表面有紫斑等 症状。 不同点: 猪肺疫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 咽喉型和胸膜肺炎型病猪均表现为呼吸困难,犬 坐式呼吸,病变为咽喉肿胀,皮下有大量胶冻样 渗出物,以及大叶性纤维素性肺炎病变; 病料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短杆 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微生物诊断
1)取材:败血症型可以取血、肝、脾; 疹块型取皮肤疹块; 慢性心内膜炎型取欣内膜上的疣状物。
2)直接染色镜检:败血症可以用血推片, 其他可以用组织推片。
3)分离培养:划线接种血平板,37度24小时. 4)鉴定:注意与李氏杆菌相区别
运动性 接触酶 H2S
李氏杆菌 +


扬苷 +
溶血性 Β溶血
五、抗原性:
常含有A、B、G三种抗原,根据其三种 抗原的多少分为三个群。
A群 主要引起败血性猪丹毒,主要含A+G+(B) B群 主要引起疹块型猪丹毒(慢性俗称打火印) N群 只含有GAg,慢性心内膜炎
六、抵抗力:
较强,在尸体中可以存活几个月,但 对常用消毒药物敏感.
七、致病性:
一般只感染猪,对牛羊不易感染。病 猪表现为败血症、疹块、心内膜炎。人可 以感染而发生类丹毒。实验动物中鸽的易 感性强于小白鼠,一般豚鼠不易感染。
猪丹毒杆菌
一、分类地位及形态染色:
属于丹毒杆菌属。G+平直或微弯曲的细 长杆菌,单在或呈从状排列,特别是在白细 胞内从状排列更为明显。慢性猪丹毒病畜的 心内膜疣状物上,菌体带呈长丝状。
三、培养特性:需氧,在血ຫໍສະໝຸດ 板上形成针尖大的菌落, 有时有溶血。
四、生化特点:
明胶穿刺上呈试管刷样生长,接触酶 “-”、扬苷“-”、H2S“+”。
豚鼠 敏感
猪丹毒



- -或α 不敏感
八、免疫
1. 猪丹毒杆菌弱毒苗; 2.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
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