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PDF

《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PDF

《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PDF《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富有情感。

下面就进行《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一、白求恩白求恩是《祝福》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医生。

他为人仁厚、富有同情心,深深地爱着中国人民。

白求恩的形象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他不轻易放弃,能够承受各种压力,坚定地走着自己的道路。

他为了母亲的医疗费用,前往国外攻读医学博士,在研究医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医生。

白求恩也是一个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他回到中国,不顾当时社会的乱象和腐败,来到北平普通民众中开展了医疗救助,增强了中国民众的自救能力,也为中国医疗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白求恩在北平也不忘监督起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医疗法解,想方设法争取向上级提出保护人民健康的方案。

白求恩身上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风范。

他在日本占领区为民防送药,发放钱币;他的诚信、正义,深得民众爱戴。

白求恩对于患者的悲痛深感同情,甚至一桶冰水泼头上也能患者反倒对他充满感情。

二、李铁拐李铁拐是一个东北老汉,质朴老实,心地善良,同时也是白求恩的好友。

李铁拐有着倔强的性格,顽固地坚信自己的疗法能够治疗疾病。

虽然他的一些疗法古怪,但是白求恩却从中发现了其中的秘诀,并且从中得到了启发。

李铁拐的形象也充满着人情味。

当白求恩与他相遇时,双方是平等的,都是在不彼此认识的情况下发现了对方的内心世界。

两人在一起时,我们可以看到李铁拐做事时的认真、恳切和良善,即使白求恩的做法不是他喜欢的,他也不会和白求恩争吵、斗气,反而公平地坚守自己的原则。

最后在白求恩病逝时帮助传递信息,并帮助白求恩举行葬礼,表现出很好的品质。

三、病人《祝福》中的病人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是为了身体健康而苦苦挣扎的人。

病人们或是小商人、或是贫苦农民,多数都是生活在贫困和失望中的人。

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很难接触到外界的信息和知识。

但唯有白求恩这样的人能够从他们所处的境地中看到他们的需求和潜力,才能真正为他们带来帮助。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走投无路
冷酷无情, 无视祥林 嫂的不幸, 自私。封 建文化和 封建家长 制的忠实 守护者。
曾经的亲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祥林嫂问我灵魂的有无。 “踌躇”“也许有吧”
“ 我
问有无地狱,一家人能否见 面。“说不清”“逃到四叔 家” 祥林嫂死了,“心突然紧 缩”“脸也变了颜色”“渐 渐舒畅”
同情祥林 嫂,却无 力为力, 彷徨,逃 避,妥协
同情或者鄙视或者厌恶祥林嫂的有心无心的杀死了祥林嫂
被封建思 想支配, 不觉悟。 群众之间 隔膜、冷 漠。内心 空虚和无 聊
祥林嫂初来鲁镇:看她安分 耐劳的人,留下她
四 婶
婆婆劫走祥林嫂,拿我家开 什么玩笑,因后来的女工思 念祥林嫂 踌躇,“祥林嫂,你放着” 慌忙,赶走祥林嫂。
自私、冷 漠,把祥 林嫂当作 一件工具。 不准祥林 嫂参加祭 祀,粉碎 了祥林嫂 生前免于 耻辱、死 后免于痛 苦的希望, 加速了她 的死亡。
直着眼睛将她日夜不忘的故事,不和人交谈,
紧闭嘴唇,默默的跑街,扫地——麻木,无望
三、被赶出鲁家后,沦落为乞:
头发全白,长相与年龄不相称,脸上瘦削 不堪,黄中带黑——衰老不堪;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 物——仅是一具行尸走肉,一具活僵尸。
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 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 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要极俭省地画出 一个人的特点,最好 是画出他的眼睛。
—— 鲁迅
找眼睛
论特点
• 初到鲁镇—— 顺着眼 安分、善良 顺着眼,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 再到鲁镇 —— 眼角带着泪痕 • 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 捐 门 槛—— 分外有神 乞—— 眼珠间或一轮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诉的象征。

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

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

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

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

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

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

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

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

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

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

然而,她的反抗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

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

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在小说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

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

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

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

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

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

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

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

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

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

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

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

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辜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辜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鲁迅《祝福》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是鲁迅《祝福》人物形象的内容,欢迎阅读!《祝福》中的人物形象:1、柳妈的形象在鲁迅小说《祝福》中,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但正是这个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柳妈是一个“吃素戒杀”的人,从她的政治、经济地位来说,她与祥林嫂一样,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也是个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甚至“刽子手”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因此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

柳妈于祝福时到鲁四叔家,她也是前来帮工的,她的到来原本对于祥林嫂就是一种威胁和伤害。

往日的祝福是祥林嫂最繁忙的时刻,而现在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宥她再嫁、再寡,祭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她闲得只有烧火和看柳妈洗器皿的份了。

对于祥林嫂而言.生活中已经蒙受了巨大不幸――新寡、再嫁、再寡、丧子、大伯收屋,此时在精神上又进一步遭受迫害,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她需要人们的帮助、安慰、那怕是廉价的同情。

而此时的柳妈――这样一个“吃素” “不杀生”的“善女人”,对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富有同情心:她对阿毛的惨死不同情,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她和祥林嫂的对话,极富嘲讽的意味。

“唉唉,我真傻。

”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这一话语无疑反映祥林嫂在丧子后所受到的严重打击,也流露出一个丧子的母亲内心的无限痛苦,这样一个不幸的女人,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关怀)“祥林嫂,你又来了。

”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

“我问你:你额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竞依了呢?”“ 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盯住她的眼。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鲁迅《祝福》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形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祥林嫂的形象特点(一)模样周正,勤劳善良小说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时,作品这样写道:“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是红的。

”这个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年轻、健康、温顺的女性形象,虽经历丧夫之痛但对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

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后,祥林嫂更是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的本性,“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第二次是两年后:“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一次,祥林嫂装束未变,但是精神已经大不如前,以前嘴角的笑意变化为现在眼角的泪痕,内心的痛苦已经积聚很深了。

而第三次写道:“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个活物……”寥寥数笔,一个濒临死亡的行尸走肉形象就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对一切的伤痛麻木了,所以悲哀的神色也消尽了,祥林嫂彻底的坠入了绝望的深渊。

小说三次对祥林嫂形象的描写,从表现希望到充满绝望,带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二)执着顽强,具有反抗精神祥林嫂经卫老婆子介绍初来鲁四老爷家做工原来是逃出来的,这在卫老婆子找四婶解释的话里有所反映。

“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祥林嫂不愿改嫁,她固执的坚守着她所谓的贞操观念,不愿屈从于被卖掉的悲惨命运,虽然这样的命运,如卫老婆子说的在那个时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但是,祥林嫂也要拼力反抗,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鲁迅《祝福》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鲁迅《祝福》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鲁迅《祝福》中的人物性格特点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位卓越的文化评论家和独立思想家,他以深刻的眼光和独到的才华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

其中,他的小说《祝福》描绘了一群不同性格的人物。

在小说中,鲁迅通过深入揭示人们内心的复杂性,从而向读者展示了众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各异,却又有着共性,下面就详细阐述《祝福》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首先,小说中的含苞待放的莲花小姐是个温柔、善良的女孩。

莲花小姐性格十分敏感,对外部世界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力。

她一直渴望被爱,但她始终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在小说的最后,莲花小姐面对自己的遭遇感到十分失落,但她并没有失去勇气,而是选择坚定地走下去。

其次,小说中的元太太是个奇特的女人,她拥有非常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她从孤独的童年中走来,在生活的荆棘路上不断挣扎,为了养育孩子而努力奋斗。

元太太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她愿意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做出任何牺牲。

在小说的结尾,她成功地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了一名医生。

第三,小说中的望眼欲穿、工于心计的严文思是一个非常忍耐的男人。

尽管他在小说中表现得非常丑陋、狭隘,但他却不因痛苦而放弃,而是选择忍受生命的不幸。

他看似冷酷,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执念和渴望。

最后,小说中的老外国人拉让是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

他虽然年近九旬,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他的信仰和责任心依然十分坚定。

拉让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善待他的家人和朋友,关心他人的福祉,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鲁迅在《祝福》中刻画了一群特殊且富有复杂性的人物,他们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但是他们身上却都具有一些共性,例如坚韧、执着、责任感和善良等等。

这些人物的形象鲜明、饱满,在小说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而富有洞见的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文学创作中一直注重揭示人性的关键,通过深刻的细节刻画描绘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完整、精细的文学世界。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在古代,女孩子讲究“三从四德”,既要“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更要“德、容、言、工”,也就是说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如果夫君不幸先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扶养小孩,并尊重子女的生活理念。

而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然后是相貌、端庄稳重地持礼、言语、自知之明和治家之道而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呢,还要具备琴棋书画等才艺,可以说是不亚于现在的艺考呀!在当时,劳动妇女是很拘谨的,不光不可能出现“野蛮女友”,更不可随便行事。

了解了这些,再读《祝福》也就容易了。

祥林嫂,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是鲁迅先生《祝福》里面的悲情的主人公,若不是经了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人生大不幸,也是个终生碌碌无为的小女人。

即使丈夫死了,她又得再嫁、背上罪名的同时,也不受人理解,受尽别人的嘲笑和冷言冷语,她一遍遍地通过倾诉来自我安慰,然而得到的却是更痛的消逝——冷漠和规矩不断地折磨她,如鬼魂般与之形影不离,把她逼到精神崩溃,然后把她一点一点地吃掉。

我们从头来看: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文章开头就渲染了一种喜庆而忙碌的气氛,但是真正享受这一大典的人是谁呢? 是所有的居民吗?下文又说:“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祝福鲁迅人物性格分析

祝福鲁迅人物性格分析

祝福鲁迅人物性格分析《祝福》堪称一部经典之作,历经时间的考验,人们仍能常读常新。

鲁迅作品的丰富的艺术内涵与思想内涵,的确是博大精深。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仍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今天的我们身上的劣根性。

以下是祝福鲁迅人物性格分析,欢迎阅读。

1、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⒉、鲁四老爷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祥林嫂的婆婆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也是封建社会中自私自利典型。

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具,并且不顾祥林嫂的反对,不考虑她的意愿,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

同时她也从容能干,面对鲁四爷的时候从容应对。

4、柳妈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

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

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5、“我”“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人。

6、四婶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人看。

7、夫家的堂伯帮助祥林嫂的婆婆捉走祥林嫂,而且在贺老六*后抢夺屋子。

《祝福》人物赏析

《祝福》人物赏析

柳妈是一个更为可悲、可恶、可恨的 柳妈是一个更为可悲、可恶、 人物。 人物。她是一个和祥林嫂一样有着不 幸的命运的下层劳动妇女, 幸的命运的下层劳动妇女,从这点上 柳妈是可悲的。 看,柳妈是可悲的。但她又是可恶可 恨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恨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柳妈有着当时处于底层的中国 人的最阴暗的心理,比如那句“ 人的最阴暗的心理,比如那句“就再 一强,索性装一个死算了。 一强,索性装一个死算了。” 她不仅 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 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可是她却把 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用以慰藉乃至 娱乐自己的东西。 娱乐自己的东西。她的调侃与嘲弄使 祥林嫂甚至不想再“说一句话” 祥林嫂甚至不想再“说一句话”。
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封建思想) 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封建思想) 直接介 绍 正面描写 思想:大骂新党------- 顽固、守旧) -------( 思想:大骂新党-------(顽固、守旧) 懒散); 对 联------一边脱落 (懒散); 虚伪) 内 容 (虚伪) 间接描写 --------凌乱残缺 不学无术, 凌乱残缺( 书 籍--------凌乱残缺(不学无术, 装点门面)(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装点门面)(封建礼教封建思想)
5、婆婆
是一个自私自立的形象,为了自己能够达到 是一个自私自立的形象, 目的而不择手段,狠心嫁走自己的大儿媳, 目的而不择手段,狠心嫁走自己的大儿媳, 与其说嫁,不如说是卖。卖给了深山中, 与其说嫁,不如说是卖。卖给了深山中,自 己得利,还拿走了祥林嫂1750文工钱 文工钱。 己得利,还拿走了祥林嫂1750文工钱。还 有拿完钱后做的一件事: 有拿完钱后做的一件事:“那女人又取了衣 道过谢,出去了” 取了谁的衣服? 服,道过谢,出去了”。取了谁的衣服?自 然是祥林嫂的。为什么要取了衣服? 然是祥林嫂的。为什么要取了衣服?一则说 明婆婆贪小,因为祥林嫂其时已捆入船中, 明婆婆贪小,因为祥林嫂其时已捆入船中, 此时不取衣服,更待何时?二则婆婆这样做, 此时不取衣服,更待何时?二则婆婆这样做, 还可在鲁四老爷家眷面前显出自己对儿媳的 关心。鲁迅正是通过这个小细节, 关心。鲁迅正是通过这个小细节,再次印证 前面的“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 前面的“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并且 极为含蓄地给这个人物的性格组成添上诸如 让人“鄙视、轻视” 厌恶”的成份。 让人“鄙视、轻视”或鲁四老爷有点同情 心的人,但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影响 较为严重的人。文中描写到:四婶是 唯一一个在祥林嫂被抓走后提起她的 人,但只是因为她干活努力。即使她 再次雇佣了祥林嫂,但仍听信鲁四老 爷的话,认为她“败坏风俗”,坚决 不让她参与祭祀。

《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的句子

《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的句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其中描写了鲁四老爷的人物形象。

鲁四老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他的形象通过鲁迅先生的描写,展现出了他的各种特点。

鲁四老爷是一个富有的官僚。

文中提到他住在“六间门面房”,并且房间里摆满了名贵的家具和摆设。

这一描写展示了他的财富和地位。

鲁四老爷是一个虚伪的人物。

他在村子里十分受人敬重,但实际上他心地狭窄,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文中描述了他对村民的表面上的关心,但实际上他只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声望。

第三,鲁四老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

他经常以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傲,对待村民和下属非常傲慢。

文中描述了他对村民的命令和指挥态度,以及他对村民的斥责和责骂。

第四,鲁四老爷是一个无知的人。

他虽然受过教育,但对于农村的生活和村民的困境却一无所知。

他对于村民的要求和希望完全不切实际,不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

第五,鲁四老爷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对于村民的苦难毫不关心。

文中描写了他对于村民的敷衍和漠视,以及他对于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的追逐。

第六,鲁四老爷是一个懒惰的人。

他经常呆在家里,不愿意出去工作。

文中描述了他整天坐在家里,享受着他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村民的生活和困境漠不关心。

第七,鲁四老爷是一个虚荣的人。

他对于自己的外表和形象非常注重,经常打扮得体,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文中描写了他整理衣冠,梳理胡须的场景,展示了他的虚荣心。

第八,鲁四老爷是一个喜欢炫耀的人。

他经常向村民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展示自己的权力和威严。

文中描述了他在村子里游行时的场景,以及他向村民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的行为。

第九,鲁四老爷是一个无情的人。

他对待村民和下属非常冷漠,对于他们的苦难毫不关心。

文中描写了他对村民的嘲笑和嘲讽,以及他对村民的命令和责骂。

第十,鲁四老爷是一个愚昧的人。

他对于现代化的事物和思想一无所知,对于村民的进步和改变抱有抵触和排斥的态度。

文中描述了他对村民学习新知识的嘲笑和嘲讽,以及他对村民的限制和压制。

祝福鲁迅角色分析

祝福鲁迅角色分析

鲁迅《祝福》中各人物性格分析(一)祥林嫂:生活在旧中国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

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

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

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

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

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

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从四婶的复杂性看《祝福》的深刻性

从四婶的复杂性看《祝福》的深刻性

从四婶的复杂性看《祝福》的深刻性《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家庭中的重重矛盾和挣扎。

四婶这一角色展示了小说深刻的复杂性,通过她的形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所揭示的现实问题。

下面,我们将从四婶的复杂性来看《祝福》的深刻性。

四婶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她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妇女,过着艰苦的生活。

她的丈夫病重,家里的事情全都要靠她一个人来操持。

在日常生活中,四婶展现出了真挚的关爱和忠诚。

她照顾瘫痪的丈夫日夜不辍,全心全意地为家庭付出。

她的善良和勤劳让人感动,这也是传统妇女形象的一种体现。

四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她的形象在小说中表现出了复杂的一面。

四婶的复杂性也表现在她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社会的怨恨上。

在小说中,四婶的生活围绕着病重的丈夫和生病的儿子,在贫困和艰苦中挣扎。

这种生活状态让她产生了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社会的怨恨。

她觉得自己的命运是被社会所束缚和损害的,她对社会的不公和不公平感到愤怒。

她觉得社会给了她太多的苦难和磨难,她对社会的怨恨和对命运的不满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怨恨使得四婶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也使得她的内心更加鲜活和深刻。

四婶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她的行为和态度上。

在小说中,四婶虽然表现出了善良和坚强,但在某些时候她也表现出了一种冷漠和无情。

她对待她的姻亲——四姑,总是表现出一种冷淡和矜持。

她在四姑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是避而不见,这种冷漠和无情的态度让人感到不解和心寒。

四婶的内心复杂性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放大,她既有着善良和坚强,又有着冷漠和无情,这种内心矛盾使得她的形象更加多面和深刻。

通过对四婶的复杂性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祝福》这部作品所揭示的深刻现实问题。

四婶的复杂性表现出了作者对传统妇女形象的一种称赞和肯定,同时也表现出了现实生活中妇女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矛盾。

她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社会的怨恨,使得她的内心更加深刻和真实,也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深远和丰富。

在鲁迅先生笔下的四婶,不仅是一个传统妇女的形象,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揭示和思考。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性的摧残,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农村,这是一个封建礼教依旧根深蒂固、封建迷信盛行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和折磨。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

她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通过这段外貌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虽然遭遇了丧夫之痛,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和劳动能力。

她在鲁四老爷家兢兢业业地干活,“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劳的妇女,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是不幸的,她被婆婆强行嫁给了贺老六。

虽然祥林嫂起初反抗,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命运。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此放过她,贺老六的死和儿子阿毛的被狼叼走,让她的精神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再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此时的祥林嫂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变得麻木、呆滞。

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外貌和神态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命运的悲惨和精神的崩溃。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不幸,更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她们的命运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左右。

小说中的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

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冷酷无情。

他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反而认为她是“败坏风俗”的不祥之人,不许她参与祭祀活动。

这种冷漠和歧视,进一步加剧了祥林嫂的痛苦。

除了鲁四老爷,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柳妈,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祥林嫂的命运产生了影响。

(完整版)《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分析

(完整版)《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分析

《祝福》中鲁四老爷的形象分析课文赏析一副残联,曲尽其妙鲁四老爷的的书房里有一幅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地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大凡文人墨客,官僚士绅,抑或儒雅学者,有志之士,每每悬幅于壁,其中固然有附庸风雅者,但更多的则为示其矢志所向,意趣所钟,或以为立世准则,行为标准。

那么鲁四老爷的处世立身的准则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先展开那“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的”上联,全副对联应该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此联本为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注解儒家经典之解语,即为后世儒家信徒奉为经典,作为修身养性的标准,又绵延到了20世纪初叶,也成了鲁四老爷的修养标准。

此联之眼全在“事理”二字。

“坚定”“和平”是行为标准,是“品节”详、“德性”明的必然结果,是外在表象的东西,而“品节”“德性”则取决于“事理”,“事理通达”则会“品节详明”,行事则“坚定、和平”了。

那么,这里的“事理”又是什么呢?当然是封建伦理的事理。

所谓事,无非是封建阶级的“家”“国”之事,即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

“理”则是“理学”之理,是也孟之道,封建纲常之理。

也就是说,唯有通晓畅达于也孟之道,唯有周详明了于封建伦常,才能有合格的“品节、德性”,也才能有“坚定、和平”的举此。

而这一点,在鲁四老爷身上有着绝好的体现。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监生”,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全身血脉,封建耸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民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反过来,我们正可由其待物行事,逆察其立身之则。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文中对联隐半留半,指示鲁四老爷行为标准的只剩下了“心气和平”,而鲁四老爷也委实够心气和平的了。

尽管鲁迅对鲁四老爷用墨不多,然而就是那些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那些不紧不慢的行此训命,或隐或现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平顺方正,沉稳从容的极有涵养的“谦谦君子”的形象。

他四平八稳,不苟言笑,他有板有眼,不慌不忙,就连发生失了帮佣这样的家政大事,他也依然迈了方步,“踱出门外”。

《祝福》人物分析

《祝福》人物分析

《祝福》人物分析摘要:鲁迅作为现当代文学上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峰,关于鲁迅作品,以前大多用现实主义做解读,本文则侧重于用象征主义对鲁迅《祝福》的文本人物进行解读,阐述鲁迅作品的深刻之处。

关键词:祝福;人物分析;象征主义《祝福》人物分析:(一)鲁四老爷1.“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①“四叔”兄弟之间的排序只有四个,即:伯仲叔季。

故,四代表最后一个,也代表整体,代表上一代人、传统。

“讲理学”,指宋明理学,作为哲学是精致的,讲自然与人的统一,并把《大学》《中庸》里的东西逻辑化,但理学作为政治是保守的。

“监生”国子监监生,有学养。

2.“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②“寿”长寿价值,从象征主义看,凸显了生命意识。

对联:指一种人格修养,也指人的存在。

鲁迅思想中受到尼采生命哲的影响,20世纪中期,尼采的生命哲学在转化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故,鲁迅的哲学体系中有强力意志、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的思想。

3.祝福:是一种民俗,是文化也是禁忌,在这一严肃的时刻鲁四老爷能包容祥林嫂与“我”,是宽容的4.“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③“谬种”指荒诞性。

鲁四老爷(鲁镇既有名望的人,说出‘谬种’),祥林嫂(被称为谬种),“我”(‘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这三人都是‘谬种’,实则是说这三个人都是都是荒诞的。

鲁四老爷为一个仁慈的长者。

表现在:对我的到来扔忙中接待“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

”④;在表达正见时保有分寸“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 迅小说《祝福》赏析

鲁迅小说《祝福》赏析《鲁迅小说〈祝福〉赏析》《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之一,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旧中国农村的悲惨景象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鲁镇,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

她初到鲁镇时,年轻有力,手脚伶俐,“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在鲁四老爷家做工,虽然辛苦,但也还能自食其力。

然而,命运却对她十分残酷。

先是丈夫去世,她被迫改嫁,后来第二个丈夫也死了,儿子阿毛又被狼叼走,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她的精神遭受了重创。

当她再次回到鲁镇时,人们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鲁四老爷认为她“败坏风俗”,不让她参与祭祀等重要活动。

而镇上的人们,也只是把她的悲惨遭遇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带着几分嘲笑和冷漠。

祥林嫂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讲述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同情和安慰,但换来的却是更多的厌烦和歧视。

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这个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害。

祥林嫂深受“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改嫁是一种罪过,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恐惧。

同时,她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惜花费自己微薄的工钱去捐门槛,以为这样就可以“赎罪”,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被歧视的命运。

这充分说明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它不仅束缚了人们的身体,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还巧妙地运用了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和揭示主题。

鲁镇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这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也暗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在这里的根深蒂固。

此外,小说的叙事视角也非常独特。

作者以“我”这个回乡的知识分子为视角,通过“我”与祥林嫂的相遇和对话,展现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无奈与困惑。

“我”既对祥林嫂的遭遇表示同情,又对无法改变她的命运感到无力,这种矛盾的心态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彷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祝福》人物形象分析在中以“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

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

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

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

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应让学生从这几处分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

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

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

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

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

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

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

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

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

没有了丈夫,祥林嫂还可以有做母亲的权利,但是祥林嫂的不幸仍在春天里延续,狼叼走了儿子,也叼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甚至封建族权这条豺狼还叼走了祥林嫂夫妻二人苦营的家--大伯把她赶出了家门。

最后再看祥林嫂在新春的祝福中倒毙。

一寡再寡,失去青春的祥林嫂,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借助于封建的政权逐出了家门。

流落街头的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神权的毒害,在新春到来之时,又惶惶恐恐,瑟瑟缩缩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

春天本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季节,鲁镇的人们在祝福的声声祈中盼望着幸福降临。

然而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却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惊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

基于以上的分,我们不难看出祥林嫂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春天里发生,作者这一匠心的构思,真正用意不外乎有两点:一、让读者更深刻地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性;二、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命中没有"春天"可言的,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网罗着祥林嫂这样的女子生命中的一个个春天,直到吞噬她们的灵魂。

可以说祥林嫂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蛊惑之下的牺牲品。

在鲁镇,她是以劳动工具的身份出现的。

她希望以自己全部诚实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

此外,她对生活没有什么所谓的非分要求。

她出身卑微,她没有姓名,也没有人去关心她的姓氏。

她从来没有怀疑过她自己为什么满足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她只想维持这种奴隶式的生活。

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最低的,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之一的封建礼教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在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无孔不入。

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她尽力维持这个奴隶地位,也正是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她不敢越雷池半步。

所以她很满足于付出很多得到很少的生活。

封建礼教如同一把无形的枷锁死死的缠着她,慢慢的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她这个寡妇的到来,鲁四老爷第一个感觉就是“皱眉”,因为她是一个寡妇。

按当地的习俗,福礼由她做,会给他带来不祥的征兆,封建礼教之网己经悄悄的散开了。

她在鲁四老爷那里感到满意的生活很快因她婆婆的到来被打破了。

她被她的婆婆“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强迫嫁到山坳里去了,抬到男方家后,她拼命反抗,以致使她的头“撞香案角上”,留下一个永远消灭不了的伤疤。

但只要能够不受侵扰的依靠自己的劳动平静生活下去,祥林嫂也还是能够感到满足的生活下去的。

她对生活的要求,始终不过是要过一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种平凡的起码的生活随着她的男人的死亡而终止。

封建的族权制度又一次抢起大棒,施加在她的身上,丈夫死了,儿子又被狼叼吃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她,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里,已经让他感到她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

这一次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祭祀时干这干那,担当一切了。

她已经失去了主人对她的信任,祭祀时不让她沾手。

因为封建礼教的歧视,她想通过自己诚实劳动得到主人信任的希望破灭了,对她是沉重一击。

在封建礼教下的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得。

禁祥林嫂的另一条枷锁就是神权思想。

根据封建的宗教观念,一个再嫁女人死后阎王爷也要把她锯成两半,分给两个丈夫。

这对林嫂来说,比她在现实生活所受的.丧夫失子的痛苦还要使她感到悲哀和恐惧,但她并没有因此感到绝望。

她听从柳妈的建议,去求捐门。

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

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祥林嫂为了摆脱这个来自阴间的惩罚,她忍着别人的讥讽和嘲笑,整日紧团着嘴,诚实的劳动着,最后,把一年积聚起来的工钱用到捐门上,为的是找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来赎罪,当她从镇的西头回来的时候,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好像她已经拿到了赦免证一样。

诚实的善良的祥林嫂哪能明白,这种封建迷信的精神愚弄,也渗透着血腥的内容,它永远保持着对卑贱者的精神威压。

等到祭祖时她再次遭到拒绝。

“你放着,祥林嫂!”四嫂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没有比这更沉重的打击,捐门所带来的希望随着四婶的斥责顿时化为泡影。

她的精神大厦完全坍塌,最后在一片“祝福”的鞭炮声中死去。

从祥林嫂的身上,我们看不到过分的要求,除了要求过着奴隶式的生活;我们看不到她对封建迷信的反对,她的这些麻木就是封建文化禁的结果。

封建迷信思想强加给她的莫须有的罪责与痛苦——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

经历了几起几落的生活磨难之后的祥林嫂,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不幸的根源,反而在封建礼教、宗教迷信的毒害中愈陷愈深。

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除祥林嫂之外有柳妈、四婶、鲁四老爷和“我”。

继续括后分别从女人、老人和青年的角度分。

先说女人。

鲁镇上的女人们在对待祥林嫂(以下简称祥)时是充满了耐人的诡异,从她们的语言和行为上丝毫看不到同情与怜悯,更别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了,拥有的只是排斥、歧视和取笑。

就如鲁迅这样写道:(1)这倒颇有效,……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该换了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他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2)……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3)“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

”柳妈诡秘的说。

“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我想,这真是……”女人们无法意识到大家都一样,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都看不到自己原来与祥一样被封建势力压迫者、迫害者,却像个“看客”一般“把玩”着祥的不幸,同时也在“啃噬”着自己的麻木。

实在是可恨、可悲、更可怜。

鲁四老爷这般极端冷酷的人的存在,才让祥无处藏身、悲惨死去。

(1)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后又有“暗暗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2)祥被绑改嫁时:“可恶,然而……”(3)祥死时:“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反对新党,反对一切变化。

已经是共和国时代了,而他还停留在封建时代。

对于祥,起初只是因她是寡妇,觉得很不吉利罢了,还能容忍。

后来祥改嫁回来,他实在无法容忍,因为在他的封建伦理观念上,改嫁是女子最大的罪恶,害怕玷污了祖先。

正因为这种歧视,才彻底的毁灭了祥想要活下去的希望。

被扫地处出门,悲惨而死,还要被骂一句“谬种”!“我”是“自诩”为新党的新青年。

但我的表现实在“不堪入目”。

(1)当我看到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时,“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2)祥问了“我”三个问题: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许有罢,—我想。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也未必,……”C:“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我”是完全知道那些所谓的“魂灵”、“地狱”之类,实属封建迷信的谎言。

“我”始终没有彻底否定,“我”是拥有同情心的,但更多的是软弱,是妥协。

就像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一样。

“我”虽沐浴了新世界的阳光,可惜“我”仍保留着封建时代的心。

文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

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鲁迅曾说过,“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我为何“说不清”?自以为是慰藉、却不曾想增添了祥的烦恼,想要含糊对付过去,却不曾在祥的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波澜,加剧了她的恐惧。

读鲁迅的小说,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总会纠结着我们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