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合集下载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分。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39
第39页,共54页。
基底节共济失调
此类病变的受试者主要是肌张力发生改变和随意运动功能障 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过高或低下、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
评分标准:berg平衡量表包含14个评定项目,根据患者完 成动作的质量,将每个评定项目分为0-4五个等级予以记 分。
结果分析:0-20,平衡功能差,患者需乘坐轮椅;21-40,
有一定平衡能力,但有跌倒的危险,可在辅助下行走; 41-56,平衡功能良好,可独立行走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23
第23页,共54页。
3、三级平衡:为他人动态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
下(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迅速 调整质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例如在行驶的汽 车中行走。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10
第10页,共54页。
影响人体平衡的因素
重心的高低:重心位置低,平衡好;
支撑面的大小:支撑面大,平衡好;
稳定角:稳定角大,平衡好;
俯卧位—6个月; 仰卧位—7个月; 坐位—7~8个月; 蹲起—9 ~ 12个月; 站立位—12 ~ 21个月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6
第6页,共54页。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
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 伸展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 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 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通 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9
第9页,共54页。
平衡功能分级

平衡功能评定 ppt课件

平衡功能评定  ppt课件

ppt课件
43
(12)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 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
(13)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 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 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
(14)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
(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 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
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
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
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
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完成快速交替 运动有困难;
5.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 一连串运动成分。
ppt课件
32
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
基底神经节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 的改变。
着重评定五个方面的能力 1.交替和交互运动:检测两组相反肌群的相对运
动的能力; 2.协调运动:有肌群的共同运动来获得运动的控
制; 3.精细运动:评定测量和判断随意运动的距离和
速度的能力;
ppt课件
37
4.固定或维持肢体:检测为此单个肢体或肢体 某部分的能力;
5.维持平衡和姿势:评定保持平衡和身体直立 姿势的能力。
通过连续测定和记录身体作用于力台表面的垂 直力位置来确定身体摆动的轨迹,使身体自发 摆动状况得以进行定量分析
ppt课件
13
定性评定
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判断姿势控制障碍是否 与肌肉骨骼系统结构或功能损伤有关(疼痛、 ROM受限、肌力或肌长度的改变等)
姿势控制的运动因素的评定:运动对策的评定 (踝、髋、跨步对策)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 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 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 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 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 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 免受到伤害。
2分:平衡站立超过10秒。 Ⅶ 患侧站立: 评分同第Ⅵ项。
Berg平衡量表(BBS)
由Katherine Berg于1989年首先报道,包括站 起、坐下、独立站立、闭眼站立、上臂前伸、 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单腿站立等14个 项目,测试一般可在20分钟内完成。
Berg平衡量表评定指南
自我动态平衡 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 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 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
他人动态平衡 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 下(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 迅速调整质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例如在 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第四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后向前推受试者,先后出现足 趾屈曲、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 肩后伸、头后仰。
平衡障碍原因

• 缺少视觉信息输入 • 前庭功能紊乱 • 缺乏本体感觉 • 肢体缺失 • 瘫痪(如截瘫) • 小脑功能失调
适应证
凡具有平衡功能障碍或下降的对象都有必要进行平衡 功能的评定。 常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有下列疾病。
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 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经第四对脑神经 进脑干。头部的旋转刺激了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受器。其一 为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器),能感受头部在 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刺激。在 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人体 质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 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而发生冲突时,前庭系统的 感觉输入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就变得非常重要。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新技术在平衡与协调康复评定中的应用
计算机视觉技术
利用摄像头捕捉患者的动作,通过算法分析患者的平衡和协调性 能,提供精准的康复指导。
虚拟现实技术
构建虚拟环境,让患者在进行平衡和协调练习时感到更加有趣和 自然,提高康复效果。
机器人辅助技术
利用机器人技术提供精准的康复训练,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协 调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康复训练案例分享
案例一
01
一位因脑卒中导致平衡障碍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恢复了行走
能力。
案例二
02
一位因脊髓损伤导致协调障碍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学会了使
用假肢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案例三
03
一位因多发性硬化导致平衡和协调障碍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
学会了使用轮椅进行移动,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05
平衡与协调康复评定的发展趋势 与挑战
量表法
使用一些特定的量表,如共济失 调量表、肌张力量表等,对患者
的协调功能进行定量评估。
仪器法
使用一些仪器设备,如电生理学 仪器、运动影像分析等,对患者 的协调功能进行更精确的评估。
协调功能障碍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脑卒中患者,由于右侧小脑受损,导致左侧肢体协调功能障碍,经过康复 治疗师的评估和治疗,患者逐渐恢复了左侧肢体的协调功能,并能够独立行走 。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平衡与协调概述 • 平衡能力评估 • 协调功能障碍及评估 • 康复训练策略与方案 • 平衡与协调康复评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平衡与协调概述
平衡的定义与重要性
平衡是指人体在运动或静止时,通过调整身体姿势和运动来维持身体重心稳定的能 力。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 冲动在控制人体重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
只有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 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而发生冲突时,前庭 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平衡的过程中才变得 至关重要。
(2)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 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 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产生运动的方 案。
支持面:指人在各种体位下所依靠的表面, 即接触面。支持面的大小、稳定性和质地均 影响身体平衡。
稳定极限(LOS):指人站立时身体能够倾 斜的最大角度。在此范围内,COG能安全移 动而无需借助挪动脚步或外部支持来防止跌 倒。
正常前后LOS为12.5°,左右LOS为16°。
平衡功能正常时,能够
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中枢神经系统将三种感 觉信息进行整合,从中选择出那些提供准确定 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从 而判断人体重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持面情况。
(3)运动控制(协同运动模式)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 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回 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临床观察(observation) 采用量表评定(scale) 实验室评定
平衡测试系统 (Balance evaluation system, BES )
(1)观察:
①坐位平衡: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睁、闭眼坐 ②站立位反应:
Romberg征,双足并拢直立,观察在睁、闭眼时身体摇 摆的情况,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 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 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动作机制。

协调和平衡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协调和平衡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MAS 平衡功能检测
2.坐位到站立位 0 分:完全不能完成。 1 分:在治疗者帮助下站起来。 2 分:借助辅助具站起来,但体重分布不均勻,需要用手来支撑. 3 分:自己 站起来.休重分布均匀,不需要用手支撑。
MAS 平衡功能检测
4 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并能保持做、膝伸宜 5s0 5 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髋、膝完全伸直,然后再坐下。 6 分:l0s 内,不需要任何帮助,自己站起来,坐下 3 次,自 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
MAS 平衡功能检测
此检测方法由澳大利亚物理治疗师 Carr 和 Shepherd 在 80 年代设计出的.常与其他运动功能的评定一起进行。总评 分 48 分,每项分 7 个等级(0-6 分),其中有关平衡功能测定 有 12 分。 1.坐位平衡
MAS 平衡功能检测
1 分:在支持下保持坐位平衡(治疗者给予受试者帮助)。 2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 10s(受试者不抓握任何物体, 膝足并拢,双足平放在地上)。 3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身体前倾,体重均匀分布(头部 直立、挺胸、重心在髋关节前,体重分布在双侧下肢) 4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向后转动头部及躯干(双 足并拢平放在地上,手放在膝上,不接触身体
3)Tandem Romberg 试呛:要求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 尖接足跟直立,双前臂交叉于胸前,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 的摇摆,维持 60s 为正常,需重复进行 4 次,秒表记录
平衡评定方法-观察法
4)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坐、站立时移动身体; 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脚跟碰脚趾、足跟行走、足尖行走、 直线走、侧方走、倒退走、走圆圈、绕过障碍物行走等。 自发姿势反应:受试者取站立位,检査者向左、右、前、 后方向推动受试者身体。阳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 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阴性反应:不能为维持平 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有许多方法和工具可用于评定平衡功能,包括静态和动态平衡测试、平衡评分量表和专业观察。
协调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协调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运动过程中控制身体协调的能力。协调功能对于 日常活动和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协调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协调功能评定可以通过测试协调性、灵敏性和多任务执行来进行。工具包括 平衡板、传感器和运动分析系统。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 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部分。本节介绍了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 功能评定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和工具。
平衡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平衡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的能力。它在康复医学中很重 要,因为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摔倒和受伤。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平衡功能评定与协调功能评定的关系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相互关联的。良好的平衡功能有助于提高协调性,而强大的协调功能可 以增强平衡能力。
应用举例:康复医学中的平衡功能评定 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可用于评估运动损伤、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和康复计划的进展。
结论和要点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帮助诊断、 制定康复计划和监测进展。它们对个体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 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经第四对脑神经 进脑干。头部的旋转刺激了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受器。其一 为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器),能感受头部在 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刺激。在 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人体 质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 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而发生冲突时,前庭系统的 感觉输入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就变得非常重要。
跨步及跳跃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平衡反应的一般表现方式
第一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 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的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
第二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 质心移位时,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 展,对侧肢体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前向后推受试者,先后出现足 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平抬,最后头、肩向 前倾斜。
3.侧方走,倒退走,环行走等。
量表法
属于主观评定后的记录方法。优点是不需要专 门的设备,结果量化,评分简单,应用方便。 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有Fugl-Meyer平衡反应 测试、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Berg平衡量表 测试、MAS平衡测试和Semans平衡障碍分级 等。
Fugl-Meyer平衡反应测试
平衡评定方法
观察法 量表法 平衡仪测试法
观察法
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睁、 闭眼坐,睁、闭眼站立(即Rombcrg's征), 双足靠拢站,足跟对足尖站,单足交替站等。
2.在运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坐、 站立时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足 跟着地走、足尖着地走、直线走、走标记物。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文档资料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文档资料
他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 整姿势的过程
3、平衡反应
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改变时, 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 性反应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 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 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高级 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的形成时间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支持面
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 走)所依靠的面,即接触面
支持面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稳定极限
指人体能够在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 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
稳定极限是判断身体的稳定性以及平衡 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
2、平衡能力的分类
静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 固定姿势的过程
自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 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⑤骨骼肌系统 能产生适宜的运动, 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二)平衡能力的评定方法及标准
量表评价法 仪器评定法
1、量表评价法
属于主观评定法,不需要仪器和设备, 方法简单方便,使用广泛
目前常用的有Fugl-Meyer量表、Berg 量从坐位到站位的量表式的平衡 评定,内容比较全面,简单易行
髋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小的支持面上,受到一 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 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 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 节的屈曲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 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 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会自动地向用力的 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重新建立身体重 心支撑点,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 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ppt课件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ppt课件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定义
协调: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 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 方向、节奏和肌力;
协调运动主要表现为产生平滑的、准确的、 有控制的运动,同时伴有适当的速度、距 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精品课件
共济失调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 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 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 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便产生了制动作 用。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不能跨步维持平衡。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向前、后、左、右跨步以维
持平衡。
精品课件
静态姿势稳定性评定
平衡评定: 坐位平衡,睁眼、闭眼站 位平衡;
双脚前后站立: 睁眼;闭眼;
站立在泡沫塑料垫上: 睁眼;闭眼;
单脚站立: 睁眼、闭眼、单脚站立转头、 单脚站在泡沫塑料上。
精品课件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此类受试者不能辩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行 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落地不知深浅,抬 足过高,跨步宽大,踏地加重,而且需要视觉补偿 ,总看着地走路,闭目或在暗处步行时易跌倒; 闭眼或房间太黑,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易跌倒 异常步态:二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
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辩距不良:
精品课件
坐位平衡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坐在椅上。 诱发刺激:拉或使患者向一侧倾斜。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无平衡或保护性反应 ( 身体某些部位可能出现阳性反应,其他部位没有)。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抬高一侧上下肢外展、伸直(平 衡反应),较低的一侧肢体出现护性反应。
精品课件
跪位平衡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跪位。 诱发刺激:拉或使患者向一侧倾斜。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是一种对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

平衡和协调是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对于日常生活和运动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评估个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运动表现和可能存在的障碍,从而为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和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并探讨其应用价值。

一、平衡功能评定方法1. Berg平衡量表:该量表是评估老年人平衡功能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包括14个项目,涵盖了静态和动态平衡的各个方面。

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任务下的表现,如站立、转身、闭眼等,可以评估其平衡能力的好坏。

2. Timed Up and Go(TUG)测试:TUG测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评估老年人行走和转身能力的方法。

被测者从坐姿起立,行走3米,然后转身回到椅子上坐下,计算整个过程所需时间。

时间越短,说明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越好。

3.单脚站立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一个脚上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平衡。

正常成年人应能够在闭目的条件下,至少保持30秒以上。

如果个体在闭目条件下不能保持平衡,说明其平衡功能存在障碍。

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1.网球抛投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用右手连续抛投网球,持续时间为30秒。

然后再用左手进行相同的测试。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抛投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评估其手眼协调能力。

2.直线行走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一条直线上尽可能快地行走。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步态和身体姿势的稳定性,可以评估其协调能力的好坏。

3.小球传递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两手之间传递一个小球,同时进行看、想、传三个动作。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传球准确性和速度,可以评估其手眼协调和反应能力。

三、评定方法的应用价值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制定康复计划:通过评定个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可以了解其存在的障碍和运动表现,从而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康复措施,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第十一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第十一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2021/2/21
10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 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 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 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 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 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2021/2/21
27
Berg平衡量表(BBS)
由Katherine Berg于1989年首先报道,包 括站起、坐下、独立站立、闭眼站立、上臂 前伸、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单腿站 立等14个项目,测试一般可在20分钟内完成。
2021/2/21
28
Berg平衡量表评定指南
测评者按照以下说明示范每个项目和(或)给予受试者以指导。 如果某个项目测试双侧或测试1次不成功需要再次测试,则记分 时记录此项目的最低得分。
2.在运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例如:坐、站立时 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足跟着地走、 足尖着地走、直线走、走标记物。
3.侧方走,倒退走,环行走等。
2021/2/21
22
量表法
属于主观评定后的记录方法。优点是不需要 专门的设备,结果量化,评分简单,应用方便。 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有Fugl-Meyer平衡 反应测试、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Berg 平衡量表测试、MAS平衡测试和Semans平 衡障碍分级等。
8
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受 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关节 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质心,保 持身体的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医学概论
主讲:李文迅
第三章 康复医学评定
第三节 运动功能评定
五、平衡功能评定
(一)概述
1、概念
平衡
的姿势的过程
平衡能力
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基底时,能立 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 返回到稳定基底内的能力称为平衡能力
(2)动态平衡测试
令病人以躯体运动反应跟踪计算机荧 光屏上的不同方位视觉目标,保持重心 平衡,其测试参数同静态平衡测试 能反映人体的随意运动控制能力
六、协调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协调
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 运动的能力,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 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 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协调和平衡密切相关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2、仪器评定法
主要指利用平衡仪做静态和动态的客观 定量分析 该仪器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和电子计算机 技术,精确地测量人体重心位置、移动的 面积和形态,以此评定平衡功能障碍或病 变的部位和程度,评定平衡障碍康复治疗 的效果
(1)静态平衡测试
即静态姿势图法,在睁眼、闭眼、外界 视动光的刺激下,测定人体重心平衡状态 能定量评测在姿势控制方面的功能缺损 和监测不平衡疾病的发展,以及证明药物 等治疗引起的稳定性丧失
3、平衡反应
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改变时, 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 性反应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 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 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高级 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的形成时间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 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 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会自动地向用力的 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重新建立身体重 心支撑点,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 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4、平衡的控制条件
人体平衡的维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正常的肌张力 能支撑身体并能抗重力运动, 但又不会阻碍运动
量表评价法 仪器评定法
1、量表评价法
属于主观评定法,不需要仪器和设备, 方法简单方便,使用广泛 目前常用的有Fugl-Meyer量表、Berg 量表等
Fugl-Meyer平衡功能量表
包括从坐位到站位的量表式的平衡 评定,内容比较全面,简单易行
结果分析: 7项检查均按3个等级记分,最高平衡评 分为14分 少于14分说明平衡功能有障碍,评分越 少,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 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可作为训练前后 平衡能力变化的比较
支持面
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 走)所依靠的面,即接触面 支持面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稳定极限
指人体能够在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 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 稳定极限是判断身体的稳定性以及平衡 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
2、平衡能力的分类
静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 固定姿势的过程 自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 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他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 整姿势的过程
2、平衡性协调试验
临床常用的评估方法有: ①在正常舒适的位置上站立 ②双足并拢站立(窄支持基底) ③一足直接在另一足前方(足趾 碰及另一足足跟)地站立 ④单足站 ⑤站立,上肢的位置交替地放在 身旁、头上方、腰部等
(二)评定方法及标准
可分为非平衡性和平衡性协调试验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 位(站)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这类试验 包括对粗大和精细运动的检查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 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动的成分
1、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评定的异常反应是运动逐渐偏离正确的 位置和闭眼时反应质量下降 一般测试为坐位
②适当的感觉输入 包括视觉、本体感觉 及前庭觉的信息输入
③大脑的整合作用 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 并形成产生运动的方案
④交互神经支配或抑制 使人体能保持身体某些部位的稳定 同时有选择地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
⑤骨骼肌系统 能产生适宜的运动, 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二)平衡能力的评定方法及标准
三种调节机制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 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
踝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持面 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时,身体重 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以 调整重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小的支持面上,受到一 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 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 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 节的屈曲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