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兴衰
河南大学兴衰
河南大学兴衰梦想着河大,淡蓝色古色古香式的牌坊校门承载着百年河南的教育兴衰,河大的盛况因历史和地理而湮没。
和河大无缘的我在没有光彩信纸的白纸上缓缓地书写着着落魄的豪门的兴衰。
院系调整前1903,1904年全国会试在七朝古都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
20世纪初的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在贡院之址孕育催生了这所大学,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
20年代初,河南督军冯玉祥将军应教育界人士在河南创办大学的要求,决定从查抄军阀赵倜的财产中拔出专款,作为大学的筹备基金。
1923年3月3日,在预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设文、理两科,冯友兰、曹理卿分任文、理科主任。
1927年6月,在冯玉祥将军的支持下,决定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州大学,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42年,河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办学经费有了保障。
抗战和内战期间几经辗转搬迁,1949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重组河南大学,任命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校长。
30.40年代,河大之所以能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其实力可想而知,举一个证据是,在三四十年代河大拥有几十位海归博士,这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仍是会很有竞争力的。
生物学博士王鸣岐解放后做了复旦生物系主任,水利系的严恺做了河海大学校长,化学博士李俊甫与英国人李约瑟的交流激发了后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写作。
河大的很多任校长如田培林、邓萃英、刘季洪、姚从吾、许心武、黄际遇等都是洋博士,这些经受过欧风美雨现代文明滋养的学者使河大境界很高。
河大得以雄起,一是靠延揽人才,像张仲鲁、刘季洪、张静吾等都是到处请人。
另一是善于经营,河大从教育部和省里争到了很多政策和经费。
工学院院长阎振兴后来做了教育部长,校长田培林做了教育部常务次长,邓萃英也做了教育部次长,刘季洪做了考试院院长,姚从吾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 再一是不拘一格,26岁的人能当教授,没有学历的人也能当教授,河大有很多歪才怪才偏才。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创办于1923年,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著名大学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大学成为全国重要的抗战办学中心之一,承担了培养抗日后备军事干部和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主要介绍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史略及其价值。
一、河南大学的抗战时期历程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抗战爆发至1941年底,河南大学仍然坚持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尽管面临着战火和疫情的威胁,但仍在努力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此时河南大学的校长为刘鸿业和杨照,学生人数达到了2000人。
第二阶段是从1942年初开始,河南大学开始转变为抗日办学中心,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2年1月,河南大学迁至洛阳,组建了华中军政大学,为日后的解放战争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干部。
1945年日本投降后,河南大学又成为中原解放区的重要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1.抗战教育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坚持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抗日思想教育,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同时,为了应对战争,河南大学增设了一些课程,如军事、防空、医疗、野战等,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2.民族团结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帮助少数民族融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时,河南大学还派出抗日志愿军,参加了抗日战争,充分发挥了高校应负的社会责任。
3.救亡组织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积极参与了各种救亡组织和活动,如光复会、救亡协会、抗敌文化协会等,为抗日工作赢得了声誉和荣誉。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1.弘扬爱国主义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今后的民族精神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2.推进教育发展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为抗战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推进了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在军事教育方面,河南大学推动了现代军事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为日后的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
河南大学
1949年,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主要系科成 为今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和华中师范大学 的主要基础。同时,河南省人民政府以中原大学 医学院、教育系师训班500余人和河南行政学院 400多人为基础,接回迁徙到苏州的河南大学 1200余名师生,重组河南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设置为 河南农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为 河南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前身,2000年并入 郑州大学);
2014-7-8
2014-7-8
今天的河大再也不是以前 的国立河南大学了!!!
2014-7-8
作为世界知名大学,作为国民党 欲带往台湾的十所大学之一(途经 苏州被截留),作为上百位省部级 领导几十位院士的母校,作为唯一 没有进入211的民国国立大学,河 南大学已经、正在、还将遭受到 巨大的尴尬,屈辱,是什么造成了 河大今天的困顿?
2014-7-8
河南大学,1912年建于开封,始称河南: 河 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历经中州大学、国 大 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 概 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 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 况 河南大学校名。目前是一所拥有文、史 、哲、经、管、法、理、工、医、农、 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 学,是河南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和中西 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大学。
2014-7-8
1949-1977年
行政学院独立设置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2010年与河南财经学院组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7];水利系迁往武汉,与武汉大学水利系等合并成 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曾更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 武汉大学工学部);财经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学 院(今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学院 (今江西农业大学);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 入湖南大学。
河南大学各时期建筑物资料
河南大学已近百年历史,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2年。
是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建立的“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的,当时全国创办此类学校的仅有3所即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上海南洋中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和河南留美预备学校。
1915年以来,该校先后建设了六号楼、七号楼、东西斋房、南大门与大礼堂等,形成一组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吸取了部分西式建筑手法的中西合璧的优秀近代建筑群。
它是中国高等学校中构造精妙、建筑雄伟、中西完美结合的国之瑰宝.这些近代建筑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有些至今还在继续使用。
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2年。
是在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建立的“河南贡院”的旧址上创办的,当时全国创办此类学校的仅有3所即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上海南洋中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和河南留美预备学校。
1915年以来,该校先后建设了六号楼、七号楼、东西斋房、南大门与大礼堂等,形成一组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吸取了部分西式建筑手法的中西合璧的优秀近代建筑群。
它是中国高等学校中构造精妙、建筑雄伟、中西完美结合的国之瑰宝。
其建筑形制巧妙地融合了我国官式建筑与河南地方建筑手法,吸收了西方建筑比如柱式,门窗等局部形式,既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继承了祖国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是我国20世纪初期大型民族建筑设计与建筑工程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
河南大学近代建筑群位于我市旧城东北隅,北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开宝寺塔(俗称铁塔),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封城墙。
该建筑群占地面积近600亩,总建筑面积17579.46平方米,从校大门向北至大礼堂构成一条南北长0.5公里的中轴线,中轴线东内侧有“六号楼”;东外侧有分布整齐的10座斋房(称“东十斋”),中轴线西内侧有“七号楼”;西外侧有两座斋房(称“西二斋”),其西部有清代“改建河南贡院碑”与“重修河南贡院碑”两个碑廊。
一百年,河南大学的变与不变
一百年,河南大学的变与不变作者:马孝民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2年第10期河南大学诞生于辛亥革命后,承载着中原志士“国之强,强于学”的梦想,有过成立初期名师云集、人才辈出的辉煌,有过抗战期间辗转搬迁、弦歌不断的艰辛,有过院系调整折枝成林、奠基教育的贡献,有过改革开放迅速恢复、重振名校的豪情。
历史,有时候就像一个钟摆,我们看到的是清晰的轨迹,看不到的是能量的改变。
正如回望河南大学百年历史,在时间的维度上,我们似乎很容易分出诸多阶段,但成就一所百年名校,这些显得很生硬。
过去的100年,中国历经变革,风云变幻,河南大学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背后是一代代河大人面对变革时的坚守。
有这些,历史才能丰满。
河南大学诞生于辛亥革命后,承载着中原志士“国之强,强于学”的梦想,有过成立初期名师云集、人才辈出的辉煌,有过抗战期间辗转搬迁、弦歌不断的艰辛,有过院系调整折枝成林、奠基教育的贡献,有过改革开放迅速恢复、重振名校的豪情。
这些变革,让河南大学与国家命运、中原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时间在变,梦想不变。
在变与不变之间,彰显了河大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品质。
风声,雨声,读书声河南大学坐落在七朝古都开封,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如今,河南大学已经融入这座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开封是一个坚韧不拔、豪放宽容的城市。
作为北方水城,其在历次战争和与水患有关的灾害中,建后毁灭,毁后重建,生生不息。
” “开封城市沿御街而形成的中轴线,在唐、宋以来的千余年中,没有任何改变。
开封城的历代建设者,如此恪守旧规,实属罕见。
在建后遭毁、毁后再建的反复中,体现出开封城市性格中的坚毅与执著。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如此看待这座城市的性格。
河南大学诞生在这样的城市,其办学精神自然会烙上城市性格的印记,使河南大学在成长变化中保持着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品质。
也正是这种品质,让河大历经变革而屹立不倒。
河南大学学生的读书声并没有一直响彻在开封城。
中国最倒霉的十所大学
中国最倒霉的十所大学第一:河南大学河南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十。
不过由于被分拆,竟落到了现在的一所地方院校!可悲啊!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建校成为河南医科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财经系构建中南财经大学,水利系构建武汉水利学院(已并入武汉大学),土木系并入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
1955年将河大理科迁往新乡成立河南师范大学,二是省会迁郑后一直没带走原河大文理科。
但是带走了原河大医学院、农学院,后来又拿走河大化学系成立河南化工学院(郑州工业大学)。
第二: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直属的唯一一所大学,中国最早的研究生院就在此成立,不过1958年院系调整,学校从北京迁到了合肥,虽说没有分拆,但由于地理位置起发展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河南理工大学成立于1909年,本来是国立焦作工学院,后来该命名国立西北工学院。
不幸的是后来西北工学院被分拆,一部分成立了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剩下的一部分成立了中国地质大学,而留给焦作的只剩下一个空壳,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所河南理工大学,至今是一所不起眼的三流学校!第四:山西大学山西大学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最初称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由英国人李提摩太和山西巡抚岑春煊共同创办。
校址在太原市侯家巷(现太原师范专科学校)。
民国初改名为山西大学校,1918年确定为国立山西大学,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抗战期间,曾迁至晋南、陕西三原、秋林等地,于1937年至1939年停办。
1949年春,中国大学理学院并入山西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山西大学设有文、理、医、工、法五个学院,著名进步学者邓初民任校长。
1953年院系调整后,取消山西大学建制,文,理两院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医、工两院相继独立建院,法学院称财经学院,后划归入中国人民大学。
不过到了现在却是一所地方院校,在全国高校中排不上名的!第五:河北大学1921年,法国政府商请罗马教廷批准,由天主教直隶东南教区的法国耶酥会士在天津马场道清鸣台,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初名“天津农工商大学”,复定名为“天津工商大学”,在教会内部称为“天津圣心学院”。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的抗战时期办学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河南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它的成立既是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支持,也是对抗日反侵略的积极行动。
那个时候,学校的师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为保卫祖国和救亡图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8年,由于全国抗日战争形势的严峻,河南大学迁往四川成都。
在那里,学校继续坚持着教育的使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在动荡的年代里,河南大学不仅顺利度过了那段艰难时期,还为国家培养了许多具有深刻爱国主义情操和过硬专业技能的人才,他们成为了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河南大学又一次回到了郑州,继续维护着教育事业的进行。
那段时间的河南大学,坚持了学术的传承和创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河南大学,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象征,更是中国精神和文化的一个有力见证。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有着深刻的历史价值。
它是当时中国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那个时期,中国人民为保卫国家、保护家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河南大学师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学术使命,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
它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那个动荡年代,河南大学顽强地坚守着教育的理想,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也有着深刻的现实价值。
它是对当今高校学子的一种榜样与鞭策。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是我们应该像当年的河南大学师生一样,坚守初心,继续努力,不忘国家、不忘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奋斗。
它也是对全国人民的一种教育与引导。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以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为榜样,传承和发扬那段伟大的精神,坚持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河大的没落
河大的没落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1896年南洋公学-今西安交通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1911年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之一。
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 以上见百度百科河南大学字条当时的河南大学虽然学术地位不如北大、清华、中央大学、浙大等名校,但是也聚集着一大批的学术巨擘,如范文澜、冯友兰、冯景兰、董作宾、郭绍虞、高亨、蒙文通、罗廷光、嵇文甫、罗章龙、毛礼锐等著名学者,培养出了高济宇、尹达、邓拓、杨廷宝、白寿彝、姚雪垠等一批未来中国的学术新秀和名人,因而河大卓卓然有成为一方学术重镇的气象。
直至1949年7月河南大学回归校园时,以教务长郝象吾(留美)为首的一批院系负责人80%以上是留学生,其中博士、硕士不乏其人,还不失为一流综合大学的编制。
以下为解放前河南大学校长名录以及学术背景:林伯襄:河南商城人,上海中国公学毕业,曾任河南教育厅第一科长、代理厅长、科长、教育款产处处长(民国时期)省教育厅副厅长(新中国成立后)丁德合:河南新乡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早逝李敬斋:河南汝南人,密歇根大学建筑工程学士,曾任南京政府地政部部长张鸿烈:河南固始人,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哲学硕士,曾任山东省建设厅厅长徐谦:安徽歙县人,清朝进士,曾任最高法院院长、司法部长、国民党中央常委凌冰:河南固始人,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中国驻古巴公使查良钊:浙江海宁人,金庸之兄,曾任台湾“司法部”部长邓萃英:福建林森人,留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黄际遇:广东澄海人,东京大学学士,芝加哥大学数学硕士,早逝张仲鲁: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密苏里矿务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商科硕士,曾任煤炭总局副局长许心武:江苏仪征人,艾奥瓦大学水利硕士,曾任黄委会委员长杜俊: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硕士,代理校长,曾任河南省银行行长杨震文:河南南阳人,柏林大学文学硕士、副教授,著名翻译家刘季洪:江苏丰县人,华盛顿大学化学博士,曾任台湾“考试院”院长王广庆:河南新安人,日本私立法政学校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曾任立法院立法委员田培林:河南襄城人,柏林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南京政府教育部次长可以看出,解放前的河大校长要么有过留学欧美的经历、要么曾经是或者以后是国民党要员。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建立于1933年,当时的名称为河南省立师范大学,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太康县城区(现与太康市为同一城市),是河南省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河南大学逐渐转变为一所具有抗战特色的大学。
本文将从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其价值两方面来介绍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状况。
1.转型与调整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河南大学随即关闭。
由于河南省作为战略要地,战争环境极其恶劣,直到1940年,河南大学才重新开学。
开学初期,河南大学继续了其原先的师范教育特色,大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师范生。
1942年,河南大学转型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并于次年实行校名更改,改为河南大学。
2.面临困境与挑战随着抗战的深入,在物质和资源上,河南大学面临着严峻的困境和挑战。
教师队伍和学生在战争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因战争而受到极大的影响。
寝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基础教育设施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同时,日军在河南省的疯狂轰炸也对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3.坚持抗战特色虽然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独特的抗战办学特色。
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提倡“爱国、进步、创新”的教育理念,力求培养出既具有优秀知识和技能,又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人才。
4.勇敢抗敌、贡献抗战除了在办学方面坚持抗战特色外,河南大学在抗战中也多次展示了其英勇抗敌的精神。
抗战初期,河南大学成立了“教职员工义勇军”,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为保卫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河南大学还积极投身于军事、工矿等紧急行业,为国家的抗战事业提供了大量人才和智力。
1.抗战精神的弘扬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历程,充分展示了一所高等学府的抗战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河南大学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所弘扬的抗战精神,对于今天鼓舞国人斗志,推动国家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百年河大的三起三落
百年河大的三起三落作者:王可可来源:《人间》2016年第22期摘要:因时局需要,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预备留美学校成立,它是国内仅三所预备留美学校之一。
经过几任校长的努力,声名日涨,从中山大学到省立河南大学再到国立河南大学,在民国时期达到了它的辉煌的顶峰。
后在1952年政策的影响下被严重肢解,元气大伤,历经一段长时间的恢复,终又在21世纪的今天以百年老校之实之名,傲立与各大高校。
其中过程的三起三落的历史事实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关键词:河南预备留美学校;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60-02本文以时间为主线,以校名的变化为关键字展开论述,分为三起三落。
各起落有背景、原因分析,从文化视角,政策视角等方面论述,中间结合着河大的历史描述,详尽地把河南大学的种种过往兴衰展现出来。
河南大学的发展过程有其典型性,同时也和当时代的大学一样有着共通性。
我们以河南大学这个百年老校为个案研究,以探讨各种内外因素对一所大学的成长的影响。
一、开头的璀璨中国的近代学校的建立有着极为明确的目标,即是富兵强国。
在近代史的鸦片战争以前,国人并不觉得自己落后,沉浸在千年文明古国的骄傲中不愿醒来,直到被外敌强力打开国门,才被迫睁眼看世界,那些文化典籍汗牛充栋的代代积累和皓首穷经的书生们的满腹经纶,那些宣称动口不动手的儒雅君子们终于没有说服钢铁大炮只有声音没有语句的大口。
于是国人们才承认自己的整个教育实需变革,近代学校这才轰轰烈烈的走上了历史舞台。
河南预备留美学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成。
起家:1911年教育界进步人士李时灿等人,上书当局倡议效法欧美引进西学。
他们有感于曾经辉煌过的河南如今已经落后,事半功倍的解救之法即是直接学习欧美。
尤其重要的,在1912年4月份,全国仅有三所类似学校,它们是北京清华学校(现在的清华大学);上海南洋中学(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和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现在的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创立于1912年,是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发展的先驱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大学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回顾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历程,探讨其在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期所作出的贡献和价值。
1937年7月7日,日军攻占卢沟桥,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同年8月,河南省政府将河南大学迁至郑州市黄河南岸洛河口附近的葛洲坝(今河南大学新校区),并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
据统计,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先后迁校七次,经历了战火摧残、资金紧缺、师资短缺等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教学使命。
在师资方面,因抗战之故,不少教授被迫逃离校园,到达河南校区的教师大多来自国立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
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有不少知名教授,如数学家、教育家李煜熙、社会学家黄仁宇等,他们为河南大学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对国家的建设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教学方面,河南大学采取了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战争时期交通不便,许多学生难以到校上课,教师们则采用了集中授课与分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周末和晚上等时间进行集中授课,利用暑假和寒假进行分头指导,以保证教学质量。
二、河南大学在抗战中的重要贡献1. 培养优秀人才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通过严格的教学管理、优质的教学质量,培养了不少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等各领域的杰出人才。
比如,朱德、陈毅、彭德怀等战士、革命家都曾在河南大学学习过;高锟、钱伟长、钱崇澍等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都是河南大学的校友;李先念、田汉、李煜熙等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也曾在河南大学工作或学习。
这些人才的涌现,无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2. 为抗战经济做出贡献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抗战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成立了物资调配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招募志愿者,为调配物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学校还培养了大批工程师、技术人才和农林专家,为国家的复兴和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南大学历史及人物点滴
河南大学历史及人物点滴河南大学一带在清代曾经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王朝最后两次的科举考试就放在这里举行。
1912年,在袁世凯的协助下,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河南贡院原址成立,与当时国内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今清华大学)和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三足鼎立。
从1912年到1922年,自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到改为中州大学的10多年间,从该校毕业赴欧美留学有二百多人。
1923年,河南督军冯玉祥从查抄军阀赵倜的财产中拨出专款在预校的基础上建立中州大学,设文、理两科。
1927年6月中州大学合并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和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之后改称“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同年7月又改称“河南省立中山大学”(河南中山大学)。
1930年8月又改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30年至1937年,是河南大学迅速发展时期,一批新的建筑在河大兴建,可容纳3000人的大礼堂耗资二十万大洋,屋架是从德国进口,斋楼、六号楼、七号楼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
1942年3月,国民政府将河南大学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校名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
王广庆与河南大学王广庆(1889-1975),字宏先,河南省新安县磁涧镇掌礼村人,早年游学日本,加入同盟会。
武昌起义中他投革命军东路都督张钫帐下任秘书长。
此后,王广庆相继担任开封县长和临颍县长。
历任国民党立法委员、监察委员、国立河南大学校长等职。
1975年2月24日,86岁高龄的王广庆在台北逝世。
1937年“七七”事变后,河南大学于1937年底迁至豫南鸡公山、镇平一带。
1938年10月,王广庆接任河南大学校长,这是他第二次任此职,第一次任职从1925年7月起。
1939年5月,王广庆率河南大学师生北越伏牛山抵达嵩县。
河大医学院住在嵩县县城,文、理、农三学院及校本部住在栾川西部山区潭头镇。
潭头地处豫西山区的一个盆地里,北靠熊耳山,南绕伊河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是战乱中的世外桃源。
河南大学百年校庆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
百年河大,世纪辉煌。
2012年9月25日,河南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启者——河南大学迎来了建校100周年的盛典。
花团锦簇,流金叠翠,整个河大园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当天上午,庆祝河南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河南大学大礼堂隆重举行。
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校友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河南大学建校100周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我校亲笔题词:“办好河南大学、振兴中原教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以及路甬祥、韩启德、陈奎元、厉无畏、陈宗兴等国家领导人给学校发来题词和贺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70多个国内友好单位和兄弟高校,也发来了贺信,向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祝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郭庚茂,教育部副部长顾海良,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原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刘春良,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河南省委主委储亚平,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笃运,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济超、张广智,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孔玉芳,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河南省委主委李英杰,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河南省委主委龚立群,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梁静,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河南省委主委高体健,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主委张亚忠,以及国家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河南省各省辖市领导、国内兄弟高校领导、参加世界大学校长论坛的国外友好学校代表,社会各界友好单位代表、企业家代表等出席河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
大学拆分之殇—河南大学
大学拆分之殇—河南大学大家都知道,中国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参照前苏联的大学办学模式,对中国很多综合类的大学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拆分,很多巨无霸的综合类大学只保留了文理学院,其余的工科、农学、医学、法学、师范教育、艺术等院系全部被拆分了出去。
当然中国历史上拆分最严重的大学就是国立中央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大学,一共拆分出了近20所大学(其中5所985大学、7所211大学),而且拆分出的很多大学现都是实力顶尖的大学(详情见前期的文章)。
那么除了南京大学,还有很多大学被拆分的七零八落,而且到目前还没有恢复元气,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前身是1912年在开封国家贡院旧址上建立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是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另外2个是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1923年,冯玉祥将军在其基础上扩建并更名为中州大学。
1927年更名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并拥有文、理、农、法、医等5个院系,是当时中国所设科系最全的大学之一。
1930年首度更名为河南大学。
1944年,在教育部高校评估中,河南大学获得全国国立大学第三名。
1948年设立为中原大学,1952年经过院系拆分调整后,先后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
直到1984年才恢复河南大学的校名至今。
那么1952年院系调整中河南大学到底拆分出去的院系到底成为了哪些大学呢?粗略统计后发现至少有9所,其中2所985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4所211大学(郑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1所全国重点大学(江西农业大学),2所普通类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具体情况见下图:1、武汉大学(211、985、双一流大学A类,教育部直属副部级)1952年河南大学水利系并入武汉水利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汉大学的水利工程获评A-,其中河南大学的水利系贡献功不可没。
2、湖南大学(211、985、双一流大学B类,教育部直属)1952年河南大学的土木系和数学系并入湖南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湖南大学的土木工程获评A-,数学获评B+,实力非常强。
1952年院系调整哪些学校损失最大?有哪些学校逆袭获益?
1952年院系调整哪些学校损失最大?有哪些学校逆袭获益?1952年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件刻骨铭心的大事,对至今的教育格局仍然产生深远影响。
由于是以众多综合性大学为母体,切分为多所专业性的院校,凭空生出没有历史渊源的钢铁学院、化工学院、机械学院,自然是所有综合性大学都动了外科手术,因此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都说自己损失大,“如果不是那一次调整,今天我们学校将如何如何......”那么哪些学校损失最大呢?有没有学校反而是受益的呢?首先界定一个时间点,不一定特指1952这一年内发生的事情,也可以上溯到1949,下限可以到1954甚至1957这些后来的修正微调。
其次限定前后有沿革关系的学校,比如一夜消失的教会大学、私立大学损失最大,凭空新办的什么钢铁学校、化工学院受益最大,这一种情形就不纳入比较了。
最后至来自解放区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之类就不统计了,因为之前不算是严格意义的“学术性”大学,院系调整后当然是大收益的。
从苏联移交过来的哈工大也不好统计,中苏不同国籍也难以统一尺度。
所以主要是原国统区内的大学。
一、哪些学校损失最大?按照当今人们的“吐槽”而言,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因为从规模上有5-8个学院(大类)变成了文理学院或者单纯的工学院。
不过就精度而言,其实并非都有损失,很多只保留文理科或者工科的,精度基本上都得到了加强,成为地区性的龙头。
1、第一类是“五大母体”,按照普遍说法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被称为院系调整的“五大母体”,损失当然是巨大的。
不过,这5所学校在切割后虽然大瘦身,但是剩下的部分精度还是不错的,至少还是地区性强校。
其中前后变化最大的是国立央大,民国时期简直是巨无霸,当然院系调整后补充进入的也有一些优良资产。
其余4所的落差没有南大那么悲催。
另外厦门大学比起浙大、武大、中大,输出更多、吸纳更少(福建大学不多啊)。
2、第二类是民国时期实力相当不错的大学。
从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的命运看河南省的教育
从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的命运看河南省的教育河南大学成立于1912年,紧随清华大学(1911年成立)之后,属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之后所兴办的第一批大学之一。
那个时候,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帝制刚刚被推翻,国人正梦想走向世界,改革开放,富强中国。
兴学堂,培养人才,出国留学是当时最先进、最时髦的事情,河南大学初名“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可以说完全走在了那个时代的最前列!有趣的是,河南大学所在的校园在其成立之前,是当时河南贡院院址,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北京遭到严重破坏,其后的科举考试就借河南贡院进行,最终延续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也就在这里终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所以也可以说,河南大学是在封建教育制度基础上诞生的一所现代高等学校。
河南大学成立之后的最初三十多年,尽管战乱不断,甚至于在抗战中被迫西迁颠沛流离,但对于学校本身来说,非学术的行政干预极少,学科的建设基本上按照她自身的规律在发展。
因此,这个时期,河南大学在一步一步地发展,20年代后期已成为国立大学,至40年代后期,河南大学有文、理、法、农、医、工六个学院。
曾经延揽了一批知名教授、学者,如范文澜、冯友兰、郭绍虞、高亨、蒙文通、罗廷光、稽文甫、罗章龙等到校执教;她培养的不少学生,如尹达、邓拓、白寿彝、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杨廷宝、高济宁、姚雪垠、吴强、周而复、马可、王鸣岐、李秉德等后来都成为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70年代,在台湾的统治者曾出版一套《学府记闻》的丛书,大约七、八本,记述回忆它在大陆当权时期的著名大学,每本一校,其中河南大学赫然在册!在台湾有很多河南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对于台湾经济、教育的腾飞发展贡献很大!在河南大学40岁的时候,她开始被肢解了,肢解了一次又一次,由此元气大伤,如同英姿勃发的壮年汉子被人伤筋动骨,成为四肢不全的残疾!那个时候,全国各行各业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
苏联高等教育的一个“经验”就是办专业院校,于是乎,什么“工学院”、“农学院”、“林学院”、“钢铁学院”、“邮电学院”、“粮食学院”、“煤炭学院”、“石油学院”、“丝绸工学院”等等纷纷成立。
河南大学
止 于 至 善
开封师范学院
明 德 新 民
1955年8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对河南师范学院进行调整, 决定将文科集中在开封办学,理科集中在新乡办学。1956 年11月,河南师范学院一院、二院分别独立为开封师范学 院和新乡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设中文、历史、地理、 外语4系。1959年,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我校,新增物 理、化学、数学、生物4系,后又增设政教系和体育系。
止 于 至 善
河南师范学院
明 德 新 民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并发展为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大学医学院独立并发展成为河南医科大学;河南大学行政学院独立, 现为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河南大学水利系并入武汉大学;财经系并入 中南财经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原有的院级建制均改为 系级建制。1953年8月6日,国家教育部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决定河南大 学与平原师范学院两校合并,统称为河南师范学院,在开封、新乡两地办 学,分称一院、二院。
止 于 至 善
省立河南大学
明 德 新 民
1930年8月,河南中山大学校务会决定,将“河南中 山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呈民国河南省政府审 核批示。同年9月7日,河南省第三届议会决议,批 准将“河南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同月13 日,河南省政府颁发河南大学印章及校长职章。从此 “河南大学”正式命名,张仲鲁仍任校长。
止 于 至 善
中州大学
1921年前后,河南有筹建河南大学之动 议,最终以中州大学为名,在1923年开 始招生,这是当时河南省第一所也是唯 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也是河南大学 作为大学的开端。
明 德 新 民
止 于 至 善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办学史略及价值河南大学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其办学历史源远流长。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经历了许多曲折和艰难,但也展现了其办学的坚韧和价值。
抗战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军的入侵,许多大学被迫关闭,校园被转为军事据点或其他用途。
这一时期,河南大学经历了多次迁校和暂停办学的困境。
1937年,河南大学校长赵恆惕带领全校师生转移到南阳,继续进行抗战教育。
由于战乱等原因,校园一度面临关闭的危险。
不过,该校的师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团结和坚定的信念,在南阳坚持办学,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河南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办学史略中还体现了其宝贵的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
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该校仍然致力于培养优秀人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校内举办了许多文艺活动,吸引了许多知名学者和艺术家前来讲学和演出。
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历史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当时的教育环境和学校的处境。
面临战争和敌人入侵的威胁,河南大学的师生们依然坚持办学,坚守了院校的尊严和使命。
他们在困苦的环境中艰难前行,为抗战和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段历史提醒着我们珍惜和维护好今天来之不易的教育机会和校园环境,同时也教育着我们要有勇气和毅力面对困难和挑战。
河南大学抗战时期的办学史略展现了该校的艰苦奋斗和教育价值。
尽管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挑战,该校师生们坚持不懈,为抗战事业和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宝贵贡献。
这段历史提醒着我们珍惜今天的教育资源,努力学习和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郑州兴衰,在此一搏
郑州兴衰,在此一搏1说实话,我也有很多郑州籍同学在外省外地工作,每次过年同学聚会,我都劝他们几句。
——郑州现在不错呀,房价也不贵,城市发展也很快,交通非常方便,考虑一下回郑州居住或者创业呀。
然而,不知道多少次,外地同学总是摇摇头,而其中最大的一个理由就是——哎,河南的高等教育太差,好大学太少,我已经经历了一次黑色高考,考出去了,实在是不想让孩子再重复我的痛苦了。
2曾几何时,河南高等教育不差,高光时刻能排到全国前几名。
那时代表性的大学就是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前身是1912年在开封国家贡院旧址上建立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是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另外2个是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1923年,冯玉祥将军在其基础上扩建并更名为中州大学。
1927年更名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民国时期的河南大学拥有文、理、农、法、医等5个院系,是当时中国所设科系最全的大学之一。
1930年正式更名为河南大学。
1944年,在教育部高校评估中,河南大学获得全国国立大学第三名。
然而,建国之后河南大学发展之路却走得异常艰辛。
由于,说不清的历史原因,河南大学建国后很快遭到拆分。
1952年,国家高校院系调整,堂堂国家五大综合性大学——河南大学不仅主要学科没有保住,连校名都没有保住,变成了河南师范学院,又改名成了开封师范学院,只留下中文、历史、地理、外语4系和教育教研室土木系给了湖南大学,成了湖大现在的镇校之宝。
畜牧兽医系给了江西农大,植物病虫害系给了华中农工业大学,水利系给了武汉大学,财经系给了中南政法大学、教育学院给了华中师范大学。
另外,农学院分离出河南农学院,现在变成河南农大。
医学院变成了河南医院学,后来间接给了郑州大学,行政学院最后给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目前河南大学既不是211,更不是985,更不是中央部委直属。
2020年全国大学排名中,河南大学位居75位,这对于一所四非大学(非211、非985、非双一流、非全国重点大学)来说排名算是不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兴衰
梦想着河大,淡蓝色古色古香式的牌坊校门承载着百年河南的教育兴衰,河大的盛况因历史和地理而湮没。
和河大无缘的我在没有光彩信纸的白纸上缓缓地书写着着落魄的豪门的兴衰。
院系调整前
1903,1904年全国会试在七朝古都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
20世纪初的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在贡院之址孕育催生了这所大学,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
20年代初,河南督军冯玉祥将军应教育界人士在河南创办大学的要求,决定从查抄军阀赵倜的财产中拔出专款,作为大学的筹备基金。
1923年3月3日,在预校基础上建立的中州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设文、理两科,冯友兰、曹理卿分任文、理科主任。
1927年6月,在冯玉祥将军的支持下,决定将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入中州大学,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30年8月,学校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1942年,河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办学经费有了保障。
抗战和内战期间几经辗转搬迁,1949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决定重组河南大学,任命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校长。
30.40年代,河大之所以能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其实力可想而知,举一个证据是,在三四十年代河大拥有几十位海归博士,这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仍是会很有竞争力的。
生物学博士王鸣岐解放后做了复旦生物系主任,水利系的严恺做了河海大学校长,化学博士李俊甫与英国人李约瑟的交流激发了后者《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写作。
河大的很多任校长如田培林、邓萃英、刘季洪、姚从吾、许心武、黄际遇等都是洋博士,这些经受过欧风美雨现代文明滋养的学者使河大境界很高。
河大得以雄起,一是靠延揽人才,像张仲鲁、刘季洪、张静吾等都是到处请人。
另一是善于经营,河大从教育部和省里争到了很多政策和经费。
工学院院长阎振兴后来做了教育部长,校长田培林做了教育部常务次长,邓萃英也做了教育部次长,刘季洪做了考试院院长,姚从吾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 再一是不拘一格,26岁的人能当教授,没有学历的人也能当教授,河大有很多歪才怪才偏才。
解放前开封的运河还通畅,河大有很多来自省外的师生。
在这个不安定的时代,河大的科研、教学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培养出了很多的人才。
从二十年代投身殷墟发掘开始,河大师生一直是殷墟和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力量,涌现出了董作宾、石璋如、尹达、孙海波、郭
宝钧、朱芳圃等著名学者。
经济系学生邓拓在校写成《中国救荒史》,填补了空白。
化学系学生马可床头作曲,终成一代大家。
医学院投入到台儿庄抗战医护贡献巨大,文学院出现了作家群星河灿烂。
很多后来的名人如袁宝华、白寿彝、侯镜如、王实味、姚雪垠等都曾在河大求学
河大平静的校园生活总是暗潮涌动,派系之争屡屡交锋,抗日抗暴轰轰烈烈,地下党活动频繁,很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诸如王国权、赵毅敏、罗章龙、王雨田、邓拓、彭云等。
1948年,河南大学左翼数百师生在范文澜、嵇文甫、王毅斋的领导下,投奔中原解放区,陈毅以其为基础成立了中原大学,范文澜任校长。
中原大学1949年随中共中原局迁往武汉,后发展为中南财经大学等校。
河南大学本部受国民党的指令往台湾南迁,先到了苏州停留,很多人拒绝去台。
这次迁校造成大量人才沿途流失。
由于河大的欧美色彩,不少师生最终还是去了台湾。
剩余部分于解放后重回开封
建国后院系调整
建国后高等教育采用苏联模式,强调分科、专业化,压缩大学,加强工学院、师范学院。
这与民国时按英美模式注重综合性是不同的。
于是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分别独立建校,财经系构建中南财经学院,水利系构建武汉水利学院,土木系并入湖南大学,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
河南大学仅剩文、理科,但随后没有像山东大学那样保留综合性大学身份,而是变成了师范学院,全国后来仅有北师、华东、东北三所师范院校是重点。
河大的衰落关键点在省内的两次决策失误,一是1955年将河大理科迁往新乡,在开封集中力量办文科。
很有积累的河南大学理学院只换来新建的平原师范学院文科三专业,同样拥有南京、苏州两所师范学院的江苏就没有互调专业集中建文理。
以河南之大,本应分别建设河南师范学院、平原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而不是只建河南师范学院开封文科、新乡理科两个分部。
接着两个分部又各自一条腿走路。
省里的小气使仅剩文科的开封河大后来不能入选历次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此出现了大省河南长期无全国重点院校的局面。
1952年院系调整前,名国立河南大学,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
调整后:
1)农学院组建河南农学院
2)医学院组建河南医学院
3)行政学院组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4)信阳分院成立信阳师范学院
5)理科他迁新乡,名河南师范学院二院
6)水利并入武汉大学,
7)财经并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8)化工并入郑州工业大学
9)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业大学
10)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业大学
11)生物并入河南师范大学
调整后,保留文、法两学院,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
岁月无情,始建于1912年河南大学由原来的三大留学中心高校之一--------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河南大学在开封,由于种种原因(和被拆的原因一样)无法迁到郑州,交通不便也是一大痛处。
面对重重困境,河大苦苦的挣扎,尽管自身不乏痼疾,但曾经沧海、不甘沉沦的贵族骨血依然生生不息。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河大的数理化已经发展起来,生物、土木也先后重建,经济、法律有所起色,医学、药学从无到有。
河南大学又开始了它新的崛起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