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經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
在古代,,是指,所以明大道之人,,即佛教所謂明心見性之人
並非倫常所謂,,守規矩,做事完美而不犯過之人
先釐清觀念
孔子,,並沒有悟道,,
儒家,,在戰國時期,,沒人信
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爭鳴
是中國歷史以來,,智慧大成之局面
當前絕多數留傳下來的智慧結晶,,都出自戰國以前
而非秦朝以後,,
到宋朝尊儒,,孔子學說,,才盛行起來
戰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沒人理他
因當時百家爭鳴,學術知識與智慧,大放異彩,,,,
孔子的思想,,在人道來說,,是頂好的
站在佛家所謂六道,,道家所謂之大道,孔子學說遠遠不及
小時候,,很多人崇聖,,把符合孔子倫常,,守法規有知識的耆老推為聖人,,
這頂多叫賢人,,
尚不稱聖人
戰國時期,,包括法家,,碌命家,,兵家..醫家,,
都極為興盛,,對當時的君王也起了極大作用
秦國靠法家,兵家起來,,而興國
所以打厭儒家,,坑儒士
那個時代,,有那時代的時空背景,,
不能用現代眼光去著眼
當時六國紛戰,,實際上不只六國,..合併興滅的大小國不計其數,,混亂的大局,,怎堪用倫理治世?
兵家,法家則興盛
在民間,
老百姓需要碌命家(五行),即民眾生活依靠的指導,
百姓們也需要醫家,,養生法
沒人要信儒家,,滿口大道理,,,,,,對時局一點也沒幫助
對一個國破家殘的君王,,要的是勵經圖治,大舉革新,,盛兵國富
儒家思想在當時一無是處
因此秦王坑儒,,,,,,,這些理學派,,天天滿口仁義道德,,對國家百姓毫無貢獻... 只會唸書而不事生產,,
誤導民而,,而實無強民之功用,,
所以一概給坑殺
這點可以明白.................只懂做人,,,,在戰國時代完全沒用
因此,,真正的聖人
不會用"講道理",,教百姓行禮知義的方式治世
真正聖人,,用以大道治世........
這是老子的觀點
老子是極為低調的悟道者
他道德經中幾乎是針對當時的君王所說,,,,,,,,,
但他以百姓的身份,,不能直指君王,,,,,,,,只能意有所指的向權貴者說詁"
如此才不會出事.......
因此,,道德經,,是君王治世之本..是聖王治世所用,,
等級要比孔子儒家高非常的多
這些項目日後再慢慢討論
這是先把聖人的觀念講清楚
後世很多人對道德經註解錯誤,,錯在哪裏,,
他們以儒家思維立場去詮釋道德經,,
這點不對
道德經的思維立場,,要比儒家高很多
所以,,不應以儒家所謂的"聖人"定義,,來看待道德經裏所謂的"聖人"
這兩者定義不同
以上
而在道德經裏的思維,
聖人,,即是佛教的大菩薩,,,,,,,,在當時,即是悟大道者,,或是開悟者為君王,,稱為聖王
以下為經典原文,,以台灣三民書局版本為參考..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真實可信的言詞字句,,不必加著華麗的形容詞,也不必添加任何加諸於美好的文字
真正能吃飽的榖米,,長得不一定漂亮,,
能吃飽踏實才是好米
因此,,真理,大道,,,,,力量都在穀子裏(骨子裏),不在外表上
美言不信
美麗的話,,,,,,,,,不可信..
像台灣選舉,,用想像,,幻想,,幢景的言詞,,都不可信
真正有才學實力的人,,靠的是自己的能力,,不是靠一張能說善道的嘴巴
一件事情,,包裝得太美,,就沒有內在品質
附,,,,,這也是我課程一向不喜歡包裝的主因,,這點我很早就在奉行了...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善者不辯
善者,,,,,,,定義,,能知真善者
為謂真善,,,,,,,,即不落入善惡之分,,真心付出而不求回報者,,謂之真善
有求回報,,或做事需要別人看見,,別人肯定,,或表面不求回報,,內心渴望被重視,,,皆不謂真善
用佛教的語句,,真善者,,善行無我
善者不辯,,
真善者,,做任何事情,,不必去講一堆道理,爭取他人眼光或認真
被人毀謗或曲解,,他不去辯解一堆道理
這點之前上課講過,,曲則全,,枉則直
自我委屈,,內斂若能成全大局的事,,善者會去做
被人冤枉了還能直心坦蕩,,才是真善
因此善者不辯
做任何事情,,只要是真善,,,,,,遭到任何情景,,都不需要言詞文字上的辯解
世人,,現代人,,,,,,,
最喜歡的事,,就是遇到任何事要向人說明白,,無法接受被人誤解,,無法接受它人異樣眼光,讓自己活在自認為不被接受,不被認同的象牙塔裏......走不出來真善者不會有這種情境的
以前上師就教導我,,,,,,,,,凡事以辯為解脫
所以遇到被誤解,曲解,,不懂我的人,,,批評攻擊,,我就不辯,,
即解脫
但內心要真正能明白這道理,,即能自我解脫,,
若只是表面厭抑情緒,,內在一直抗辯激動,,那沒用,,這就是孔子的道厘
只要表面去道歉,講道理,,尊禮義,,就好了
事實上那沒什麼用,,,,,,,,,,,,,,,,,,,,,只是表面功夫,,,這是儒不及道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