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 发热PPT课件

小儿推拿  发热PPT课件
❖ 根据中医辨证,可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 热和阴虚内热。
.
1.外感发热
❖ 外感风寒者,可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 塞、鼻流清涕,口不渴,咳嗽、痰清稀,苔 薄白,脉浮,指纹鲜红。外感风热者,可有 发热、微汗出、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咳 嗽、痰黄稠、咽痛口干,舌质红、苔薄黄、 脉浮数、指纹红紫色。
.
2.肺胃实热
.
【三关】
❖ 线状穴位。 ❖ 位置:前臂挠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 操作(图233):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指面自
腕推向肘,称推三关,或称推上三关;屈患儿拇指, 自拇指桡侧推向肘,称大推三关。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气血虚弱、病后体弱、阳虚肢冷、腹痛、 腹泻、疹出不透及感冒风寒等一切虚、寒病证。 ❖ 临床应用:①推三关性温热,能益气行血,温阳 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可与补脾经、 补肾经、揉丹田、摩腹、捏脊等合用;②对感冒风 寒,怕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可与清肺经、掐揉 二扇门等穴合用。
清肺经、揉丰隆等穴合用;对久咳不愈者,指揉操作时可 蘸少量精细盐,效果会更好。
.
【肺经】
❖ 面状、线状相结合穴位。 ❖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 操作(图222):旋推为补, 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 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 肺经统称推肺经。 ❖ 次数:100~500次。 ❖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
推牌经、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 ❖ 在临床上,天枢与脐可同时操作,以中指定脐,食指与
无名指分别按置于两侧天枢穴同时揉动。
.
❖ 线状穴位。【大肠]源自❖ 位置:食指挠侧缘,自食指端
至虎口呈一直线。
❖ 操作(图224):由食指端直
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

中药药浴在儿科的应用PPT课件

中药药浴在儿科的应用PPT课件
适。
操作后注意事项
保暖避风
药浴后及时为患儿擦干身体,穿上衣服,避 免受凉。
饮食调理
药浴后可根据患儿体质和病情,给予适当的 饮食调理,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等。
观察反应
密切观察患儿药浴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或异 常应及时处理。
保持皮肤清洁
药浴后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06
中药药浴在儿科的疗效评价
疗效评价标准
症状改善
观察患儿症状是否缓解 或消失,如发热、咳嗽
、腹泻等。
体征变化
检查患儿体征是否改善 ,如皮肤颜色、温度、
湿度等。
实验室指标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 评估患儿生理指标的变
化情况。
总有效率
根据以上标准综合评估 ,计算治疗总有效率。
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药材选择
药材的种类、质量、产地等因 素会影响药浴的疗效。
禁忌症
对中药成分过敏的患儿禁用;皮肤破损或患有严重皮肤病的 患儿禁用;高热、抽搐等病情较重的患儿不宜使用;同时, 饥饿或过饱时也不宜进行中药药浴。
临床应用案例
01
案例一
新生儿黄疸。通过给新生儿进行中药药浴,可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降
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从而减轻黄疸症状。该方法安全有效,无副作用。
02 03
挑战
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差异、文化 背景差异等,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药药浴的基 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高其科学性和规范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小儿脏腑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易受外 界因素影响,药浴可通过皮肤吸收药 物成分,直接作用于脏腑,调和脏腑 功能。
形气未充
易感外邪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医儿科学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 体系和实践规范。
详细描述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 体系和诊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开展,中医儿科学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儿童疾病的防治和保健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有

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 ,主纳气。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婴儿期
从28天至3周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前期
6、7岁至10、11岁 之内的儿童。
新生儿期
出生后脐带结扎至 28天之内的婴儿。
幼儿期
3周岁至6、7岁之内 的儿童。
学龄期
10、11岁至14、15 岁之内的儿童。
病因病机特点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 火等外感病邪。
气发生。
烫伤
烫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中 医治疗烫伤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的 方法,如用黄芩、黄柏等中药清
热解毒,缓解症状。
妇科疾病治疗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 采用调理气血的方法,如用当归、川芎等中药调理气血, 使月经恢复正常。
产后缺乳
产后缺乳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治疗产后缺乳主要 采用通乳的方法,如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中药通乳,增 加乳汁分泌。
01
02
症状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肢体抽动、喉部发出 异常声音等。
03
病因分析
先天禀赋不足,肝风内动,痰火扰心 。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5
04
治疗方案

儿童急性发热的处理(共27张PPT)

儿童急性发热的处理(共27张PPT)
发热儿童做什么检查是合理的?
第七页,共27页。
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
1月龄-3岁急性发热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
的严重程度
当<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时间≥2天,泌尿
系感染的风险较高 发热持续时间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
风险 应用解热镇痛药的反应不能确定对严重细菌感染有
预示作用
3月龄以下,体温≥38℃ 不褪色皮疹 前囟饱满 颈项强直 癫痫持续状态 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 局灶性癫痫
第十页,共27页。
发热儿童做什么检查是合理的?
血常规: 一般情况良好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发热
12h之后较12h之前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 和特异度更高;
<3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WBC<15 ×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时,诊
后较12h之前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更优;
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取CRP>20mg/L时,诊断严 重细菌感染可能性较小;取CRP>40mg/L时,诊断严重 细菌感染可能性较大;取CRP>80mg/L时,诊断严重细
菌感染可能性很大.
第十三页,共27页。
发热儿童做什么检查是合理的?
降钙素原(PCT):
保持气道通畅、给氧 监测生命体征 保证正常心肺功能 建立静脉通路
2、惊厥发作在5min内缓解者,不必止惊治疗。
第二十六页,共27页。
热性惊厥的治疗
3、惊厥发作超过5min者,需止惊治疗:
(1)难以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者,采用咪达唑仑肌注
或水合氯醛灌;也有主张使用地西泮溶液
(0.5mg/kg)或栓剂塞肛;
呻吟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60/min, 中至重度吸气性凹陷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中药穴位敷贴PPT课件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中药穴位敷贴PPT课件

06
CATALOGUE
中药穴位敷贴的研究与展望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国内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中药穴位敷贴的研究不断深入,涉及穴位选 择、药物配方、敷贴方法等多个方面。同时,大量的临床实 践也证明了中药穴位敷贴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
国外研究
虽然中药穴位敷贴在国外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中医在国 际上的传播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这 一领域。目前,已有一些国外医疗机构尝试将中药穴位敷贴 应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
穴位定位
确定穴位位置,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寻找敏感点,也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 进行定位。
敷贴方法与时间
敷贴方法
将制备好的药膏或药饼贴于选定的穴位上,用胶布固定,防止脱落。敷贴前可先 用酒精清洁皮肤。
敷贴时间
根据患儿年龄、体质和病情,敷贴时间一般为2-4小时。对于敏感体质的患儿, 应适当缩短敷贴时间,并注意观察皮肤反应。
中医儿科特色疗法 中药穴位敷贴汇报人源自xxx2024-01-24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中药穴位敷贴的基本原理 • 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应用 • 中药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 • 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效果评价 • 中药穴位敷贴的研究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中药穴位敷贴在 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 用及优势。
遗尿
中药穴位敷贴可用于治疗小儿 遗尿,通过刺激穴位,改善膀 胱功能,减少夜间尿床现象。
不同年龄段的敷贴疗法
婴儿期
对于婴儿期的宝宝,中药穴位敷贴疗 法需特别注意敷贴时间和药物选择, 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幼儿期
幼儿期宝宝皮肤较为敏感,敷贴时应 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并控制敷贴时 间。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在小儿病症中,发热病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

当人体的温度超过37.5摄氏度,并且在24小时中体温波动超过1摄氏度后,即被称为发热。

在临床中会出现病症来势凶猛,发展较快等的特点,发热严重的病患可能还会引发抽筋、抽搐等症状,这是极为危险的。

在临床中对小儿发热病症的治疗往往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水杨酸类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在使用后会有较大的副作用,而且在小儿因使用药物得以退烧后,其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反而会存在一定的限制。

通过使用中医辨证这一方法来治疗小儿发热具有更好的效果,其不仅能够很快达到退烧的效果,还能够固化疗效,不会引发反复现象。

另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还能有效治疗处于37摄氏度到37.5摄氏度这一区间的小儿发热症状。

1.因积食上火引发的发热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这时就会出现一些家长总是担忧自己的孩子营养摄入不够的情况,进而就会给儿童食用过多的肉类辅食,但是在儿童这一阶段中,其脾胃功能还没有得到健全的发展,其消化能力无法达到成人这一状态,进而容易出现积食现象,当儿童出现这一现象后再被病毒或细菌入侵,那么就会导致小儿发热症状发生。

因积食上火引发的发热症状其主要特点在于小儿发热后体温可能会达到39.5摄氏度以上,通过使用中医中的“望”这一手法观察儿童可以发现,其舌为红色,且会显现出厚腻的特点。

通过使用中医中的“问”这一手法能够了解到近段时间中儿童出现了食欲不振、精神状态不好以及大便不通畅等症状,通过按压儿童的腹部可以感受到其腹部有一种胀感。

对于这一病症的治疗可以使用保和丸合大柴胡汤加减,并需要依据儿童积食的实际情况来酌情加减大黄,通常情况下会使用10到20克左右,在使用这一方式进行治疗时,必然要达成通泻这一目的。

在儿童使用药物退烧后,还可以使用六君子汤加减来对其身体进行有效的调理。

1.病毒侵体引发的发热这一类型的发热病症,可以查看到儿童会出现感冒、咳嗽、打喷嚏以及流鼻涕等症状,其精神状态较好。

小儿推拿发热PPT课件

小儿推拿发热PPT课件

目的与意义
目的
明确小儿推拿发热ppt课件的目的 ,即帮助观众了解小儿推拿发热 的相关知识,掌握推拿手法,以 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意义
阐述小儿推拿发热ppt课件的意义 ,包括推广小儿推拿技术、提高 临床治疗效果、促进儿童健康等 方面的价值。
02
小儿发热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发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增加或散热减 少,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
西药治疗
对于高热或病情较重的小儿,可以结合西药进行治疗。常用的西药有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在使用西药时,需 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药物剂量和用药时机。
05 案例分享与效果评估
案例一:轻度发热的患儿
总结词
轻度发热的患儿通常表现为低热、疲倦、食欲不振等症状,推拿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促进患儿恢复。
详细描述
症状
发热时,小儿可能会出现畏寒、寒战、面色潮红、呼吸加快等症状,同时体温 升高,严重时可出现高热惊厥。
原因与分类
原因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中感染 是最常见的病因。
分类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可以将小儿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诊断与治疗原则
诊断
2. 揉太阳穴
用中指指腹轻轻按揉太阳穴,可以缓解头痛、发热等症状 。
1. 捏脊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脊柱两侧的皮肤,自下而上轻轻捏 提,直至大椎穴。此手法可以调和气血,增强免疫力。
3. 推天河水
用食指和中指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直至皮肤微红。 此手法可以清热解表,缓解小儿发热症状。
推拿疗法的疗程与频率
02
小儿推拿是在小儿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的基础上,运用 推拿手法来治疗小儿疾病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中医儿科学ppt课件

儿童生理特点解析
脏腑娇嫩
阐述儿童脏腑功能尚未完 善,易受外邪侵袭的特点 。
形气未充
解释儿童形体结构、气血 津液等方面尚未完全充实 的特点。
生机蓬勃
强调儿童生长发育迅速, 新陈代谢旺盛的生理特点 。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
感知觉发展
介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过程,如 视觉、听觉、触觉等。
认知发展
阐述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和 特点,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用。
摩法
用手掌或指在体表环形摩擦, 具有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的作
用。
推拿按摩在常见疾病中应用
小儿感冒
推拿印堂、太阳、迎香等穴位 ,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
小儿腹泻
推拿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 位,可调节脾胃功能,止泻。
小儿夜啼
推拿小天心、神门等穴位,可 安神定志,缓解夜啼症状。
小儿遗尿
推拿肾俞、关元等穴位,可补 肾固涩,治疗遗尿。
咳嗽
运用川贝、枇杷叶等润肺止咳药物, 或桑菊感冒片等疏风清热药物治疗。
腹泻
选用黄连、木香等清热燥湿、行气止 痛药物,或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止泻药 物治疗。
遗尿
使用益智仁、山药等补肾固涩药物治 疗。
食疗在儿科保健和康复中作用
预防感冒
食用红枣、生姜、大葱等,具有发散风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增强免疫力
食用山药、枸杞、黄芪等,具有补气养血、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PART 05
中药及食疗在儿科应用
REPORTING
中药药性特点及用药原则
中药药性特点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针对不同病症选择适当 药物。
儿科用药原则
确保药物安全、有效、合理,遵循“剂量小、药效高、副作 用低”的原则。

小儿发热推拿PPT幻灯片课件

小儿发热推拿PPT幻灯片课件
外感风热见恶寒轻,或恶风,发热汗出,咽喉肿痛, 口渴,舌质红,脉浮数。
治法:祛风散邪,透热达表。
8
外感发热
基本方重点操作清肺平肝,清天河水。加 掐揉二扇门(2-3分钟,开宣腠理,发汗解 表),掐揉小天心(3揉1掐,约1分钟,疏 通经络,发汗解表),拿风池(1-2分钟, 祛风发散,风寒风热均宜),拿肩井(1-3) 分钟,升散之力强,发散在表邪气)
3.辅助检查 血常规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 胞可增高,或血中培养出致病菌。
5
四、治疗 (一)治法 调整阴阳为发热的基本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和“壮水之主以治阳
光”为发热治疗的基本方法。
6
(二)基本方
清肺平肝(1-3分钟)
水底捞月(先揉内劳宫约20圈,后以拇指指腹从患儿 小指根,经小鱼际至小天心,再经大鱼际内侧进入 掌心,环形运至内劳宫,一拂而却,操作10次左右)
病程长,常反复发作,为虚证; 此外饮食积滞,郁久而发热;情志不遂,肝
气郁结,气郁可发热。
4
三、诊断要点
1.体温超过正常标准 腋温37.5-38℃为低热, 38.1-39℃为中热,39.1-40℃为高热,高于 41℃为超高热。
2.小儿体温虽正常,但自觉局部或全身灼热。 或医生触摸其体表感觉发热,或见五心烦热, 面部潮红。
清天河水(2-3分钟)
推天柱骨(先以手掌从上至下轻拍,继则下推至局部 潮红)
推箕门(先以手掌从下至上轻拍,继则从下至上推,
令局部潮红) 摩涌泉(约1分钟)
涌泉:位于足掌,前1/3 与中1/3交界处的凹陷中。
7
五、辨证论治 1.外感发热
外感风寒为恶寒重,发热亦重,头身疼痛,无汗, 头昏,脉浮紧;
小儿发热推拿
眉山市彭山区中医医院针灸科 朱丽莎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一、引言小儿发热是指儿童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发热多是由于外感邪气入侵、内伤或体质薄弱所致。

本文将介绍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二、常见病因及症状⒈外感邪气引发的发热外感风寒、风热等邪气入侵可导致小儿发热。

常见症状包括寒战、头痛、流鼻涕等。

⒉内伤引发的发热脾虚、肾虚等内伤因素会导致小儿发热。

常见症状包括烦渴、大便稀溏等。

⒊体质薄弱引发的发热小儿体质薄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发热。

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乏力等。

三、中医治疗方法⒈外感邪气引发的发热治疗- 方法一:辛凉解表法常用药物有葱白、生姜、板蓝根等,以辛散发散风寒或风热为主。

- 方法二:清热泻火法常用药物有连翘、薄荷、金银花等,以清热解毒为主。

⒉内伤引发的发热治疗- 方法一:健脾祛湿法常用药物有白术、茯苓、山药等,以健脾益气、祛除湿气为主。

- 方法二:养阴清热法常用药物有生地、麦冬、玄参等,以滋阴清热为主。

⒊体质薄弱引发的发热治疗- 方法一:益气扶正法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党参等,以益气固本为主。

- 方法二:补肾壮阳法常用药物有菟丝子、枸杞子、补骨脂等,以补肾壮阳为主。

四、注意事项⒈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⒉配合休息饮食、适当调节室内温度。

⒊治疗期间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附件:小儿发热记录表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外感邪气:指由外部环境引起的病邪,包括风、寒、湿、热、火等。

⒉内伤:指由于内部功能失调或器官损伤引起的病变。

⒊脾虚:中医概念,指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⒋肾虚:中医概念,指肾脏功能不足,包括肾阳虚和肾阴虚两种类型。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

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

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

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

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2.内辨证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

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

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调理气机法小儿脏腑柔软,外感之鬼神与内生之热交织可以引致肺气透入,气机滑精,肺失宣降,肠失传导,构成壮热、咽痛、呕吐、大便秘结等症。

化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人手,宣肺透邪仲腑泄冷,调畅气机。

韩峥等以滑行脱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活血.化疗外感咳嗽患者166基准,结果全部患儿均解热。

2.2宣肺解表法《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

小儿(宝宝)发烧,中医怎么治?

小儿(宝宝)发烧,中医怎么治?

小儿(宝宝)发烧,中医怎么治?一、发烧中医机理中医认为,发热与阳明经和太阳经有关。

阳明经是人体经络之一,与胃、脾、大肠相关。

太阳经是人体经络之一,与表层组织和气血相关。

当外邪入侵或体内湿邪郁滞时,会引起阳明与太阳经络的不畅,导致发热。

发热也可能是由热邪侵袭所致。

热邪是一种外邪,可以由病菌、病毒等引起,也可以由体内湿邪转化而来。

当热邪侵入人体,阻滞了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机体温度升高,出现发热症状。

湿热蕴结也是发热的原因之一。

湿热是一种病邪,由体内湿气与热邪相结合而成。

当湿热蕴结于体内时,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发热现象。

发热还有可能与阳虚火旺有关。

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火旺则代表了炎热的症状。

当阳气不足时,机体阴阳失衡,导致阴寒之地的阴气不能制约阳气,从而引发火旺,出现发热的症状。

小儿身体机能相较成年人而言,发烧危害也更大。

一旦幼儿出现发烧的情况,监护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辅助降温,高烧不退者应及时寻求医师的帮助。

二、治疗原则、思路和方药方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根据小儿发热的具体表现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论治。

这意味着中医师会综合分析病情,包括体温变化、口干舌燥、咳嗽、喉咙红肿等症状,来确定发热的辩证类型。

常见的辩证有热证、寒证、风热证等,医师应当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小儿发热过程中,中医常使用温开里解表的方法。

对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发热,中医通常采用温性药物如麻黄、桂枝等,通过促进汗出解表,达到降温的目的。

而对于热证或热毒引起的高热,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中药如黄连、连翘、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中医治疗小儿发烧时还注重调理脾胃。

脾胃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脾胃功能良好有助于疾病康复。

在治疗小儿发热时,中医会适当调理脾胃,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促进营养吸收和脾胃健康。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小儿发热应该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1/19
8
小儿发热的治疗
西医:对症治疗
1、物理降温:减少衣被;多喝水;冷敷法;全身温水拭浴 或泡澡,用温水(37℃左右)。
2、一般在体温达摄氏38.5℃以上时才开始服用退热药,每 次服药要间隔4~6小时。
3、但对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可适当积极退热。 4、不满3个月的婴儿体温超过38℃;3个月以上的孩子体
2019/11/19
2
小儿发热原因
中医: 一、外感
1、六淫之气:风、寒、暑、湿、燥、火。出现太过或 不及,则为六淫。侵犯小儿机体,易引起发热。 2、疫疠之气:致病具有发病急、体温高、病情重、传 染性强的特点。 二、内伤 1、乳食所伤:运化失司而成积滞,郁久化热。 2、阴阳虚衰: 3、气血虚损
2019/11/19
温超过40℃伴排尿很少,而且口腔干燥,哭时眼泪少;诉 说头痛、耳朵痛或颈痛等;·持续腹泻和/或呕吐;·发烧已 超过72小时,尽快就诊。
2019/11/19
9
发热急诊

无休止地哭闹已达几小时;

·极度兴奋;

·极度无力,甚至拒绝活动,包括:爬行、走路等等;

·出现皮疹或紫色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或淤斑;
2019/11/19
1
小儿发热病因
西医: 一、感染性疾病
1、细菌感染:扁桃体炎、肺炎、败血症 2、病毒感染:流感、乙脑、传单、 3、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 二、非感染性疾病 1、)结缔组织病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药物热、 疫苗反应、药物过敏。 2、肿瘤与血液病 3、川崎病、脱水热、捂热综合征。
2019/11/19
13
辨证要点:辨虚实
实热:邪正剧争,正盛邪实,热势高来势急,病程短。 虚热:正衰邪却,热势低或潮热,来势缓,病程长。
常伴阴阳虚表现。
2019/11/19
14
辨发热特点
发热恶寒:多见外感表证,病初起客肌表,邪正相争。 寒热往来:恶寒发热交替,邪踞半表半里。 壮热烦渴:正盛邪实,里热炽盛。 日晡潮热:肠胃燥热內结,阳明旺时热甚伴痞、满、
2019/11/19
6
小儿发热诊断要点
1、体温37-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0为 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腋温37.5~38 ℃为低热, 38.1~39 ℃为中度发热,39.1~40.5 ℃为高热,>40.5 ℃为超高热;腋温低于35 ℃为体温过低。
2、新生儿期、婴幼儿期以感染性发热为主,以上感、 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最为多见,其次为化脓性脑 膜炎、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白血病、淋 巴瘤及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等少见。儿童期患 儿除慢性感染性疾病,应考虑结缔组织病及各种传染 病。
燥、实、手足汗。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发热,五心烦热,伴盗汗、、 身热不扬:午后发热,热不高。为湿热郁蒸中焦。 夜热早凉:邪热入里,深陷营血分。伴斑疹隐隐,出
血,神昏。
2019/11/19
15
分型论治 外感发热
表证发热:1、风寒在表
常见于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初起阶段。发热,热度 较高,怕冷,头痛,鼻塞流涕,骨节酸痛,苔薄白, 脉浮紧。 辛温解表:麻黄汤 荆防败毒散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强的松;变态反应性疾病: 抗生素类:针对细菌感染。 抗病毒:普通的感冒发烧多半由病毒引起,主要是对
症治疗,不应滥用抗生素。 支原体、衣原体:大环内酯类。

2019/11/19
11
小儿发热治疗:治则
病位: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其在里者,引而竭之; 半表半里者,和而解之。 病性: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邪正: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阴阳失调是发热最根本的病理。 阳盛发热高,多为邪实,阳有余而阴未伤。 阴虚发热低,为热久耗阴,阳盛阴不足。 阳盛阴亦盛,常可出现寒热往来。 外感发热多由外邪侵袭,正邪相搏; 内伤发热或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
2019/11/19
5
小儿发热病理
发烧是位于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体温所致。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增加机体的散热或产热 将正常人体温调控于37℃左右。 当病菌(包括预防接种的疫苗在内)侵犯人体后,人 体为了对抗病菌的侵袭,会动用一些防御机制,比如 具有杀菌作用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等等。上调控制体 温的水平,导致发烧。

·嘴唇、舌头或指甲床发紫;

·位于小婴儿头顶部的前囟向外隆起;

·颈部发硬;

·剧烈头痛;

·下肢运动障碍,比如:瘸腿;运动时疼痛等;

·明显呼吸困难;

·惊厥。
2019/11/19
10
小儿发热治疗
西医:治疗药物(对因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 尼9
7
小儿发热诊断要点
小儿体温易受下列因素的影响:(1)季节与时间, 小儿夏季的体温略高于春秋冬三季的体温;每日上 午与下午的体温略有差异。(2)活动、哭闹、进食 后、衣被过厚、室温高亦可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 ℃左右;反之,若饥饿、热量不足或保温条件差, 则体温可降为35 ℃以下。(3)测量时间:不同体温 测量部位的测量时间不同,肛表2 min,腋表5 min,口表3 min,过久或过短的测试均可影响其 体温测量的准确性。
2019/11/19
12
辨证要点:辨表里
表证发热:分风寒在表、风热在表、风湿在表和暑热 在表。 外邪自皮毛或口鼻而入,客于肺卫。
里证发热:外邪入里化热,内热炽盛,但热无寒,发 热有汗,烦渴饮冷,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洪数。
半表半里发热:邪踞表里之间出入不得,寒热往来, 伴口苦咽干,呕吐不欲食,胸胁胀满。
2、风热在表 常见于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疾 病初起阶段。发热,略微怕风,头痛,咳嗽喉痒,咽 痛,口干,或有鼻塞流涕,苔微黄,脉浮数。
3
小儿发热原因
中医: 一、外感
1、六淫之气:风、寒、暑、湿、燥、火。出现太过或 不及,则为六淫。侵犯小儿机体,易引起发热。 2、疫疠之气:致病具有发病急、体温高、病情重、传 染性强的特点。 二、内伤 1、乳食所伤:运化失司而成积滞,郁久化热。 2、阴阳虚衰: 3、气血虚损
2019/11/19
4
小儿发热病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