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业务学习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学习教师走向何处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都认真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走向研究型和富有创造性是教师在合作学习下的基本角色定位。

一、走向研究型
知识引领中两种身份。

一是合作伙伴。

教师只有预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
把握,才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悄然无声”地介入学生的学习,与学生一起学习,在分享探究、发现、获得过程中体验,必将极大促进学生的进步。

二是交往、咨询对象。

“教学相长”,课堂上教师既要对问题进行讨论,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还要随时发现、揭示师生双方在对话中存在的内容、意义的差异,以达到师生知识、情感等的互补和共享。

学生通过与教师交流,借助教师对要研究的问题的前瞻性,增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信心。

组织活动的三项内容:一是异质分组。

建立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教师要充分考
虑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性、智力、能力等都不相同,如果不能合理搭配,合作学习中学生很难形成互补,也就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安排组员时应该精心策划。

二是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教师要在具体的活动程序中把握契机,让合作学习得以充分展开。

比如,当出现了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合作学习,互教互学;在个人能力不能解决某一问题的时候,巧妙地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意义,培养团结精神;遇到学生意见不一的时候,更要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毅力。

三是做好指导和培训。

合作学习不是教师把学生放到一起,告诉他们要合作;而是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何明确具体地分配任务,如何互相辅导,如何协调分歧,如何归纳小组观点,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等。

评价注意三方面。

一是评价指向。

在合作学习中,评价应该重视学习过程,而
不是只关注学习结果。

评价应该成为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的一部分,评价要关注学生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发展。

二是评价主体。

学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
这是合作学习的拓展。

一个学生如果能够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学习进行得当的评价,则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即学习的效果)无疑更进一步。

学生参与到对自身的评价中来,能充分引起学生对自身学习状况的体察和关注,并深刻感悟到老师的评价。

三是评价语言。

合作学习的评价语言应该体现激励性。

在评价结果的描述中,教师需要讲究策略、技巧,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对学生有促进力量;而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因其本身具有自由生发性,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某个细节,某个问题,捕捉教学内容的先机,引导、激励学生徜徉于文本情境或合作氛围中,并给学生找到自我突破的语言基础。

二、富有创造性
分工具有创造性。

合作学习首先需要明确、有序的分工;各司其职,有序才会
有效。

有效合作要求教师要探寻最佳的合作途径。

教师应多采用动态的分组教学,即在异质分组的基础上,经常改变小组成员的搭配方式,实现学习的动态进步和在比较中进步。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让合作发挥最大作用:第一步,先将全班同学分为较为固定的异质小组。

小组成员可以采用学生自由选择和老师合理搭配相结合的方法分配。

第二步,小组成员之间经讨论而明确分工:在讨论中,谁负责记录?怎样记录?负责记录同学的轮换次序怎样安排?经过
分工,小组成员明确各自任务。

第三步,在具体的课堂上,小组互动之后,选出
代表发言,阐述小组观点;当别的小组阐述后,若该小组仍有补充,则再次选出代表发言……第四步,小组记录成员记下班级
探究结论,与本小组结论进行对比,组内再探究。

我认为,在长期的合作教学中,这种稳固的小组合作更有实效。

三、互动要独特
首先,要互动。

合作学习的灵魂,在合作学习(一般是小组学习)中,学习既是一种交流方式,又是有效的信息互动。

没有互动的合作不是真正的合作。

教师和学生
的互动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

教师的实际经验、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在师生合作中能够促进师生、生生的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而知识往往也会在互动中生成。

其次,互动需要“形神兼备”(互补)。

教师的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创造性地引导学习,让合作学习形神兼备。

教师要在上课开始时通过自己的情感态度、言谈举止等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产生与教师、同学、教学内容互动的欲望。

形式上的互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互动,而开始时的精彩影响着整节课的进程。

再次,互动中注意主体性和个性化。

在互动学习中,主体性的体现是基础;学生个性的体现和促进是合作学习的一大特点。

互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并在体验进步的喜悦中,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在某一范畴内,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学生会
想:“这是我主动选择的,不是被迫的。

”学生因而体会到一种尊重,发现自己的主体性,并主动学习!
最后,多边互动中,教师要具有创造性。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参与活动和作出评价的过程中,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

这里教师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途径一:引导团体研究性学习。

个体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往往限于知识方面。

而合作基础上的研究性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阅读
方法,它要求学生围绕确定的主题,用各自的形象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看法,交流体验;并在交流中激发思辨性的观点等。

途径二:交流,鼓励,讨论,激发不同观点。

教师要少讲话,多思考,用自己的问题“抛砖引玉”,引出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
造力!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的四个视角经过多年的宣传,“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似乎已经“深入人心”。

在我们所见到的教学文献、课例分析乃至于说课评课现场,不提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已经不多见。

但是,怎样在课堂上将这一理念化为实际的行动,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仅想结合自己对“什么是好课”的观察和研究出发,谈一点想法。

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从“一节课的基本构成要素”开始的。

我认为,从空间维度看,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三大要素组成的。

其中,教师以其“教”的行为,实现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学生以其“学”的行为,在课堂上汲取知识,获得发展;课程资源作为一种师生之间的媒介,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依托。

从时间维度看,假定以一节课为中心,它不仅可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这样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连续不断发展,引领着教育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而且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内从学段衔接、学科互补等多方面加以考虑。

由此,我感到,一堂“好课”,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教”的行为,形成从“预设”到“达成”的流畅线条;“学”的行为,形成从“预期”到“成长”的流畅线条:“好课”应该是这两个线条完美组合而成的和谐交响曲。

2、“课程资源”,围绕着实现目标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课堂里应用时实现了最有效的整合:“好课”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完美组合而成的高效能的乐队。

3、在整体的设计上,课堂教学应该是紧凑的,不应浪费一分一秒;在具体的情境中,它可以是轻松的,充满着生命成长的快乐。

4、“课”是一个“点”:纵向延伸,包含着课前课后形成的一条“流畅的线条”;横向拓展,应该是多种资源在特定时空的凝聚,所以,应该“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假定上面的认识能够成立,那么,我以为,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注意研究和利用学生的“预期”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题为《生命的种子》的青春期教育课,内容是关于人类生殖的基本知识。

对于高一学生来讲,这是一节比较难上的课。

因为它涉及的是这个年龄段孩子们难以启齿但又迫切想知道的东西。

这位同时担任学校心理室工作的老师,结合平时的工作,对学生的需求做了调查,针对学生的需要,她从“为什么要孝敬母亲”“为什么女孩子要参加体育锻炼”“女孩子为什么要拒绝婚前性行为”“为什么要珍惜生命”等问题入手,将对话、讨论、图示、讲解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不仅讲清楚了必须要讲清楚的“性生理常识”,而且也恰到好处地让孩子们接受了“性伦理”“责任心”等教育。

整堂课气氛热烈而又融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就在于教师事先充分研究了学生的“预期”,并在课堂上注意利用好这个“预期”。

大家都知道,一节课成功与否,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而学习兴趣的核心,就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预期”。

传统的课堂教学,人们比较关注的是从教师出发的“预设-达成”这一线索的流畅与否,而对于从学生角度出发
的“预期-成长”这一线索关注相对较少。

因此,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
景象: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而学生则在下面“昏昏欲睡”,长此以往,“以学生发展为本”又怎么落实?可能有人会说:在教师进行“预设”时,一定会考虑了学生的“预期”,这可能是对的,毕竟一个成熟的教师,在备课时不可能完全不考虑学生的情况。

但是,“考虑”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从我所观察到的课中,凡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往往不仅有良好的课内互动,而且,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2、注意从学生需要出发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初三毕业班模拟考试以后的“试卷讲评”课。

按理,这类“试卷分析”学生会十分关注,认真听讲。

但那节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并不好。

事后我了解到,在课上,教师花了不少精力进行的“文言文讲评”,实际上学生基本上都答对了,教师却依然按照文言文试题讲评的“预设”安排,以“串讲”“对题”为中心,重新讲一遍。

而对于错误率较高的“现代文部分”,却语焉不详,学生依然“云里雾里”。

课后,在和执教教师交谈中,我了解到教师这样处理的想法是:由于本校学生来自农村,文言文的基础差,考试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答好的题,分析时一定能做出来。

因此,想利用讲评重复一下,让学生掌握得更牢固一些。

我觉得这个想法不能说有多大的错,但关键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落实。

我们知道,按照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的解释,“课程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它既包括“课程标准”“教材”等“固定资源”,也包括学生等“活的资源”。

像上面提到的这节课,假定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基本都答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按照“举一反三”的思路,将“教材”资源、学生这一“活的资源”等整合起来,组织讲评,同样能够达到“利用讲评重复一下让学生掌握得更扎
实”的目的,但课堂教学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们能够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在硬件基本到位的背景下,课堂里“PPT”的使用已经十分普遍,“网页”“互动”等也已经不少。

但是,怎样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用好“资源”,还有许多可以探讨的地方。

3、注意紧凑和轻松的辩证法
笔者听过一节小学四年级的“作文课”,话题十分有趣——“味道好极了”。

整节课给我的感觉是:既紧凑又不乏轻松愉快。

据执教教师介绍,这节课是他们学校《美味的食品王国》“主题单元设计”中的一节。

在这节课之前,进行的是“走进美食”的教学,要求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了解“美食”,或者上网查询“美食”,然后
“把自己品尝的美味通过作文形式与别人分享”。

这节课就是让孩子在和别人“分享”的过程中,进行“作文自我修改”的训练。

在这节仅有35分钟的小学作文课上,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所写的“飞饼”“麻辣豆腐”“猪尾巴”“小笼汤包”“粽子”等五篇短文进行了“分享”和相应的“作文修改”练习。

从时间上看,这节课非常紧凑,35分钟讨论五篇作文,平均每篇不到7分钟。

但是,执教教师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合理地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切入,对四年级小学生在写这类作文中常见的问题,作了引导。

由于方法得当,加上内容本身的趣味性,整堂课依然显得比较轻松活泼。

人们总以为:课堂教学就应该珍惜每分每秒,年级越高,学的内容越多,课内教
学时间越紧张。

为了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常常是“紧凑有余而轻松不足”,这本身有它的合理之处。

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期望”降低。

怎样从“以学生发展为本”出发,来认识和处理好“紧凑”和“轻
松”的关系?笔者以为,怎样认识和利用学生的“期望”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学习力”,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同样,“紧凑”也未必一定要“板起脸孔”说话,也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实现,关键在于心中要有学生,要时时从“学生能不能高效地学会”出发来思考和行动。

4、注意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我曾经听过两节同样以《飞天》为课题的课,所不同的是:一节是美术课,一节是音乐课。

美术课《飞天》整节课围绕着“飞天的美学思考”做文章。

教师图文并茂地将“飞天由来”“飞天图案在形体、构图、动态、服饰等方面的美”如数家珍式地娓娓道来,同时,又以“画一画我心中的飞天”为作业要求,让学生们当堂作画。

音乐课《飞天》通过欣赏舞剧“丝路花雨”片断、舞蹈“千手观音”等,引出了本节课需要学习和欣赏的课题民乐合奏《飞天》。

教师逐段播放、逐段讲解,引领学生欣赏各种乐器是怎样演绎“飞天”的。

作为一般的美术、音乐课,这两节课
尽管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从让学生们整体感受“飞天”的艺术魅力,懂得同一个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而言,还是很有探索价值的。

我们知道,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课,只能一节一节地上。

但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这一节”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上一节”的铺垫和准备,也离不开“下一节”的巩固和拓展。

“这一门”的学习,或许还得益于“那一门”的影响。

两节“飞天”课,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努力做到“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瞻前顾后”比较容易做到,“左顾右盼”则难度较大。

随着课改的深入,综合性课程、研究型课程的推进,这个问题也有望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