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音乐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音乐教育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答辩的题目是《基础乐理的“基础性”研究》,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第一,通过基础乐理的学习,我们能掌握哪些知识?第二,基础乐理的重要性;第三,基础乐理对和声的影响;第四,基础乐理对器乐的影响。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寻求基础乐理的“基础性”。
在我国音乐发展过程中,唐代音乐是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它全面继承了唐代以前的多种音乐文化遗产,并且在此基础上融汇创新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是我国历史上音乐高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那么,大家试想一下,唐代音乐为什么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
哲学上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如果连饭都吃不上,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大家想想还会有人创造音乐、从事音乐教育吗?所以说呢,唐代音乐首先也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的,因为社会发展的好,所以音乐才能有很好的发展。
现在我就说说唐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规模很大,可以说是遍及全国,在这种形势下,隋朝的政权摇摇欲坠。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第二年李渊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
唐高祖、唐太宗这两个皇帝是亲历隋末社会大动荡的,他们亲眼目睹了隋朝的覆亡,所以就拿隋朝的盛衰兴亡作为借鉴,实行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繁荣强大的朝代,才有了贞观至开元之间一百多年经济上升的局面。
下面再介绍一下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是从公元627年至649年,开元盛世是从公元713年至741年,这期间114年,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他们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
上面说的是社会背景,下面再说说其他方面的因素。从教育上看,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制,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人才选拔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在对外交流上,唐代不仅与天竺、高丽等邻国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与中亚、波斯湾、阿拉伯国家也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
交流。
唐朝音乐之所以繁荣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统治者重视。
可以说我国历史上向来不缺乏爱好音乐的帝王,比如说周穆王、秦始皇、汉高祖、武则天等,但真正能像唐玄宗李隆基这样既酷爱音乐又具有极高音乐天赋和才能的皇帝,那绝对说得上是独一无二。唐玄宗的一生与音乐创作密切相联,比如他青年时期的《龙池乐》,中年时期的《得宝子》,为悼念杨贵妃而作的《雨霖铃》等。这些作品作曲水平都是非常高的。在乐器方面,他演奏羯鼓最出色,当时他的宰相宋璟就这么赞扬他“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此外,在宫廷音乐的排练方面,唐玄宗也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在《旧唐书〃音乐志》就有这样的记载:“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起飞,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唐代宫廷音乐有了这样一位内行皇帝的亲自训练和指导,这绝对是其他朝代所远远比不上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唐代音乐的主要艺术形式
首先说一下宫廷燕乐,燕乐专指天子以及诸侯宴请宾客时用的音乐,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大规模的输入,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沉淀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宫廷燕乐沿用隋朝九部乐,到了唐太宗时增为十部。
在这里我稍微提一下九部乐,《隋书〃音乐志》记载:“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隋炀帝时,又增加了康国、疏勒两个乐部,这就是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
其次,踏歌,踏歌是起于汉而盛于唐的一种民间集体歌舞,它常在月下用鼓、笛等乐器伴奏,舞者口唱“曲子”,扬袖顿地而舞。唐朝顾况的《听山鹧鸪》说:“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另外唐朝刘禹锡《绝那曲》说:“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再者,“变文”。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说唱形式,其实就是我们所说“念经”,是唐代的一种声乐形式。
最后一个,散乐。它是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歌舞戏、参军戏等形式在内的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象我们熟知的唐代歌舞小戏《大面》《踏谣娘》就属于“散乐”的范畴。
第三大部分,唐代的音乐机构
提到唐代的音乐机构,不得不首先提起太常寺,太常寺是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规模甚为庞大。古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暑,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当时唐朝全国人口也只有5000万人,光太长寺就有数万人,可以想想,这样的比例在封建社会绝对是空前的。
太常寺下面有两个机构,第一是大乐署。大乐署主管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它既管《雅乐》,又管《燕乐》,内部有若干位乐师担任教学。当时政府对于音乐艺人的训练与成绩考核有着相当严格的制度。
第二个鼓吹署,顾名思义,鼓吹署即管理鼓吹乐的单位,主管用在仪仗活动与宫廷礼仪活动中的鼓吹乐,兼管百戏(古代对诸种戏、乐舞的总称),因此,“鼓吹署”属于音乐的行政管理机构,也就是卤簿与军乐的官署。所谓卤簿,指古代皇氏要员外出时,前呼后拥的仪仗队(包括吹奏乐队),人数不等,少的时候有百余人,多的时候能有千余人,唐代的鼓吹署是由以前的清商署和鼓吹署合并而成的机构。
大乐署、鼓吹署是属于太常寺管辖,下面两个音乐机构是属于宫廷管辖的,第一个是教坊,教坊是管理乐工、领导艺人演出的机构。唐高祖建国之初,便设立了内教坊,教坊是归太常寺管辖,属于宫廷内部专门设计的音乐教育部门,目的是为皇帝提供娱乐性歌舞表演。据《教坊记》上记载,教坊的成员有男有女,还有儿童,总人数能达一万人以上。教坊的教育要求严格,“凡习乐,立师以教,而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三等,以上礼部。”唐玄宗时,特别重视教坊这一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大大拓展了教坊的规模。共设五处教坊,其音乐教育形式是口传心教的方式。
教坊的设立,客观上为俗乐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促进了音乐分工,培养了一大批宫廷音乐家,音乐技能逐渐流传入民间,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
第二个是梨园,梨园是宫廷中培养歌、舞人才和器乐表演人才的地方。由皇帝亲自组建并经常由皇帝亲自组织排练,梨园中音乐教育内容多数是法曲,也有一些器乐的合奏,唐玄宗的创作也多半交给梨园表演。可以说,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从总体来看,梨园的学习内容比较窄,主要任务是演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