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研究法浅析鲁迅《故乡》
浅析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对比手法
![浅析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对比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f2676f27d3240c8447ef97.png)
环 境 是 人 们 活 动 的 场所 .描 写 环 境 是 为 了衬 托 人 物 在 《 乡 》 , 者 用 了不 少 笔 墨 来 描 写 故 乡 的 景 物 , 故 中 作 目的 是 为 了
衬 托 故 乡 的 人 。作 者在 《 乡 》 为我 们 描 绘 了 记 忆 中的 故 乡 故 中
言 的 。这是 “ ” 时 记忆 的 苏醒 .似 乎看 到我 美丽 的 故 乡 了” 我 儿 “ 。
现实 中的故乡景物是 “ 气 又阴晦 了 . 风吹进船 舱中 . 天 冷 呜 呜 的 响 … …苍 黄 的天 底 下 . 近横 着 几 个 萧 索 的 荒 村 . 远 没有
一
比 。 闰 土 憨 厚 朴 实 , 于命 运 . 受 封 建 剥 削 之 苦 , 尚未 觉 安 深 他 醒 .他 不 但 自 己事 事 按 规 矩 办 .而 且 要 后 代 老 老 实 实 地 做 奴
和“ ” “ 识 ”讲许多 “ 奇 的事”还送 “ ” 毛等东 西。 我 很 熟 . 稀 . 我 鸟
小 ” “ 大 ” 个 形 象 的对 比 ,狂 人 日记 》 和 高 两 《 中那 “ 人 ” “ 吃 与 被 吃 ” 种 人 物 的 对 比等 . 一 不 是 在 对 比 中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 两 无 在 对 比中展 示 作 品 主 题 对 中显 示 出文 章 的 艺术 特 色 。 在 比
“ 黄瘦 些 。 上 没 有 银 项 圈 ” 闰 土 已 无 力给 儿 子 套 上 银 项 圈 . 颈 。 而 只 能 向 别人 讨 取 香 炉 和 烛 台 . 希 望 寄 托 在 神灵 的保 佑 上 把
人 物 对 比手 法 在 《 乡 》 充 分 发 挥 了它 的 作 用 , 故 中 由于 用
戚之 , 少年闰土和 “ 情真意切 , 我” 亲密无间。二十年后 ,我” “ 和
《故乡》教案文本分析与研究
![《故乡》教案文本分析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e1f7a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1.png)
《故乡》教案文本分析与研究文本分析与研究《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反映家族生活的散文,描写了一个中等地主家族的状况和家族内部的纷争。
全文通过对家族内部的环境、人物、思想、风俗等各个方面的描写,展现出了家族内部的矛盾以及家族被封建制度束缚下的疲惫和无奈。
本文将从文本分析和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故乡》的语言特点,文学价值,主旨思想等问题。
一、语言特点《故乡》中的语言显得非常的生动,感性。
通过对人物外表、内心世界的描写,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家族人物的生活情态和家族状况。
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的刻画,也让文中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值得注意的是,《故乡》采用了大量的口语,使得表现出来的情境更加真实、生动,同时对于这部分描写,鲁迅先生将标点符号使用得非常出色,使得整篇文章的节奏非常流畅。
如其开头:“我出生在一个封建主义的家庭里。
我的祖父母,从外边娶进好几房,又从外边迎进好几房,所生下的儿子,也从外边娶了老婆,又从外边迎了女婿,自然,一人不识一人”。
整篇文章行文畅通自如,由此能够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极其高超的。
二、文学价值鲁迅先生的这篇散文,以家族为主题,通过对家族的描写,抨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的残酷、虚伪和黑暗。
从而展示了一个受封建家族束缚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残酷、斗争甚至深仇大恨的一幕。
同时,本文描写了家族成员的生存状态,生活状况,揭示其有限的人生境遇和苦难的现实,从而成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阴暗面,如有关父权制度、家族史、家族日常生活、女性权益等。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具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
三、主旨思想本文的主旨思想是批判封建家庭残酷、虚伪的做法。
作品中由于文化、人性不同而发生的种种矛盾和悲剧,深刻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的人们,特别是农村广大家族的失落、虚无和悲苦,增强了农村个人文化和农民群众运动的活力。
作品通过宏观的视角、细微的描写、鲜明的对比和哲理性的阐释,揭示了封建家庭既是难以承载现代精神和民主文化的热土,也是扼杀人性的温床。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bb29ded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c.png)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的语言艺术作为语言艺术大师,鲁迅十分注意选用恰当的色彩语言,运用准确的性格语言及一些精当的词语来表现人物、事物、景物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的特征,本文试从语言特色这一角度,对鲁迅小说《故乡》进行浅析。
一、用色彩语言描绘人物的肖像,描写景物,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时代特征。
所谓“色彩语言”是指表示“红、黄、蓝、白、黑、紫、绿”等具体色彩的语言。
运用色彩语言有助于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同时,运用色彩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因此,作家往往在自己的作品中精心选用色彩语言,从视觉上吸引、感染、打动读者。
在《故乡》这篇小说中,对闰土的肖像描写有两次。
少年时代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这是个朝气蓬勃、生机焕发、淳朴天真的孩子。
闰土到了中年以后,“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段肖像描写,具体从身材、面容、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进行,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中年闰土受尽生活折磨,衰老、迟钝、麻木的神态。
从以上两次肖像描写中,特别是对闰土脸色、手变化的描写,由“紫色”到“灰黄”、由“红活圆实”到“松树皮”,运用十分恰当的色彩语言,显示了闰土性格和精神的变化,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人物总是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的。
少年闰土生活在“一幅神异的图画”之中:“深蓝的天空中挂者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海边还有着“红的、绿的”或“五色”的贝壳。
在这里,鲁迅用色彩语言的描绘,使人物、景物的色彩和谐统一,美好的景物更加衬托出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二者相映成辉。
那么,中年闰土又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呢?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天气“阴晦”,“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赏析
![鲁迅《故乡》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4d285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3.png)
鲁迅《故乡》赏析《故乡》赏析(1)对比中凸现主题这篇小说以对比手法贯穿全文,其中更是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判若两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琼逮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活泼可爱,富有表现力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
二十年后,苦难的生活使得他变得呆滞麻木,他“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他那“红活圆实的手”,已变得“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更可怕的是他内心的变化,他见了久违的“我”,不再以哥弟相称而以“老爷”称呼;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
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感染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
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鲜明对比,让我们去思考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
(2)《故乡》一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少年闰土月夜看瓜刺猹,装弶逮鸟的天真活泼的少年在苦难的生活压迫下变得呆滞麻木,面对苦难的现实,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的过程显现得淋漓尽致。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少年闰土头脑中没有封建等级观念,突出了少年闰土的天真、可爱的孩童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对以前那份纯真而没有隔膜的友谊的怀念。
而“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我”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之深,少年时代的纯真友谊已经被森严的等级观念所取代,反映出等级观念的鸿沟难以逾越,坚定了作者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3)《故乡》一文中,对比手法随处可见,它将一位活泼、可爱、勇敢、纯真的少年闰土在封建传统的影响下,变成愚钝、麻木、迷信、无知的中年闰土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这一句话表露出少年闰土的勇敢和天真的童心,他与迅哥儿真挚的友情无不渗透在字里行间。
然而,中年闰土已然改变,与迅哥儿见面时“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最后叫道“老爷”,表明中年闰土已和迅哥儿产生了很大的隔膜,他们之间的纯真友情也不复存在了。
鲁迅作品赏析故乡
![鲁迅作品赏析故乡](https://img.taocdn.com/s3/m/1342660b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e.png)
鲁迅作品赏析---故乡鲁迅的《故乡》是一篇经典的小说,它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沉浮。
这篇小说以其精湛的叙事技巧、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人性关怀,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故乡》的赏析。
一、叙事技巧《故乡》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通过“我”的视角深入了解故事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增加了故事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同时,“我”的经历和感受也体现了鲁迅对故乡、对农村生活的深厚感情。
二、社会洞察《故乡》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描绘了农民在封建社会崩溃和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苦难和困境。
通过闰土这个人物,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贫困和痛苦。
在封建社会,闰土被压迫和束缚,无法自由地生活。
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他依然无法摆脱贫困和痛苦的命运。
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也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三、人性关怀《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闰土、杨二嫂、“我”等人物各有特点,具有代表性。
鲁迅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和感受,揭示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他关注人的命运和苦难,对弱者寄予深深的同情。
同时,他也揭示了人性的虚伪和丑恶,对那些自私自利、虚伪势利的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四、语言艺术鲁迅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他的文字既流畅又生动,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同时,他的语言也具有讽刺和幽默的特点,让人在沉重的话题中看到一丝轻松和幽默。
这种语言艺术使得《故乡》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故事的沉重也能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五、思想深度《故乡》不仅是一篇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更是一篇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
鲁迅通过描写闰土等人物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他对时代变革的深刻思考对封建社会的残余势力和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进行了一一呈现。
这使得《故乡》具有了深远的时空背景和思想深度成为了一部具有历史和社会价值的文学作品。
六、对现实的批判鲁迅在《故乡》中不仅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公还对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进行了批判。
《故乡》分析
![《故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8c80f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1.png)
《故乡》分析第一篇:《故乡》分析故乡》学习要点〔一〕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呐喊》的小说有哪些?〔《社戏》与《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所写的是什么样的故乡呢?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凄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
关于题目:“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
”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
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关于本文的线索和结构:《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我”回故乡的时间为顺序,以“我”所接触的人物、事件为枢纽来展开故事情节。
思考:按“我”回故乡的时间顺序,小说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并说出每个部分写什么?(1)回故乡(1--5段)(2)在故乡(6--77段)(3)离故乡(78--88段)关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思考: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说说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
主要人物:闰土衬托人物:杨二嫂线索人物:“我”2、让我们先看主要人物闰土。
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少年闰土的形象:朴实、善良、热情、活泼、聪明、勇敢的小英雄,是通过多种描写方式及多个故事情节来塑造的。
中年闰土的形象:衰老、迟钝、自卑、麻木、迷信的木偶人。
闰土由“小英雄”到“木偶人”这一惊人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生活上日趋贫困;精神上遭受损害。
传记研究法浅析鲁迅《故乡》
![传记研究法浅析鲁迅《故乡》](https://img.taocdn.com/s3/m/7084c50314791711cc7917ae.png)
永恒的异乡人——传记研究法浅析鲁迅作品《故乡》摘要:文章主要以传记研究法与社会历史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鲁迅生平经历的研究,剖析其在《故乡》这部短篇小说中传达出的对故土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以及在异乡与故土之间陷于难于抉择的尴尬境地时的情感表达。
紧密结合其传记性作品本身与当时社会历史现状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上的变化。
关键词:鲁迅故乡传记研究法作为“五四”的代表人物,鲁迅彷徨、呐喊,夹杂着异于常人的复杂情绪,而这种情绪的根源即内心的矛盾与精神困境。
故乡难弃,故土难离是传统中国人的特殊情结,鲁迅同样舍不下自己的故乡,但是,不论未庄、鲁镇或是S城,都充斥着冷漠、愚昧与不觉醒,让人痛心疾首又割舍不下。
不想漂泊异乡,却又对故乡极度失望,于是只能如影子一般彷徨于明暗之间,处在异乡与故乡的夹缝中痛苦挣扎。
正如他再《野草·影的告别》中所说的那样: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再黑暗里沉默。
[1]要谈“故乡”就定然离不开“他乡”,作为有着故土难离情结的中国人来说,“他乡”总是会与孤独、漂泊、流离等含义不自觉的联系再一起,而“故乡”在人们的心中则总是与亲情、温暖、团圆、慰藉等意义相关。
生活在异乡的鲁迅同样有孤独、苦闷、漂泊等等这样的感受,所以在《社戏》中,鲁迅首先描绘了北京戏院的糟糕状况,醒悟到这里已经不适于生存了,于是有了对小时候看社戏的种种美好的回忆。
不管是“呐喊”或是“彷徨”,鲁迅故乡中的景色总是呈现出灰暗的冷色调,故乡中的人总是显得异常麻木与冷漠,故乡里的事年复一年,年年如是。
是不是故乡留给鲁迅的记忆总是如此不堪呢?其实,从鲁迅频繁使用的“童年视角”便可看出,故乡是一个充满童趣的地方。
《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形象无疑是鲁迅记忆中的一抹亮色。
同样一个故乡,描写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两幅笔墨。
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无非是作者在面对故乡时抱着不同的心态与视角。
如作品《故乡》中,鲁迅道:“中国人几乎都是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1却又在描写眼前故乡的情景是这样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f731d43a102de2bd960588de.png)
浅析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形象鲁迅笔下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小说《故乡》中的人物杨二嫂和闰土最为栩栩如生。
现行语文教材关于鲁迅小说《故乡》的主题表现阐述为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景物、细节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来表现作品主题,对《故乡》的主题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纯真的人性被扭曲;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
教材中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在理解上的多样性,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多角度思维和再创造。
本人在实践教学中对《故乡》中的人物及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进行了再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第五种甚至更多种对主题的理解。
一、可笑可怜的人物——杨二嫂杨二嫂——豆腐西施与细脚伶仃,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
她为什么可怜呢?因为她是一个人。
一个人是需要物质生活的保证的。
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证的时候,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了。
在这个意义上,她是值得同情的。
她原来是开豆腐店的,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的美来招待顾客,“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
物质实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
为了这个目的,她是可以牺牲自己的道德名义的。
当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时候,她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作获取物质实利的手段了。
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
这样一个人,亲近的只是物质实利,对别人的感情已经没有感受的能力。
在这类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
“利”外无“情”,天地间无非一个“利”字。
她感受不到别人的真挚的感情,对别人也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捞取好处的手段。
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而没有“人”,没有有感情。
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浅谈鲁迅《故乡》
![浅谈鲁迅《故乡》](https://img.taocdn.com/s3/m/5939779102d276a200292e1f.png)
《 故乡》 的描写 , 原来 就 以感 伤 的 心 情 为 基 调 的 , 他 从 这 一 种 心 情 出发 , 的豆 腐 西 施 , 转 变 到现 在 这 样 泼 辣 的 女 人 , 则是 一 个 社 会 教 训 , 这 个 在 不 断 到 处 用 先 后 两 个 印 象两 种 观 感 把 整 个 乡 村 , 乡村 中的风云人物 , 以及他 自 深化着的殖 民地 化 的农村 社 会。所 给我 们 的教训 , 而 且 是 无 可 避 免 的 己童 年 时 代 的心 情 和 中 年 时代 的心 情 , 前 后 相 对 置起 来 。 教训 。 2 、 从 人 物 描 写 体 现 出现 实 主义 3 、 从 所 处 环 境体 体 现现 实主 义 在 作 品 中 的 可 爱人 物 自然 是 闰 土 , 但是, 这 已经 是 理 想 中 的 存 在 , 而 在 “ 我 们 的船 向前 走 , 两岸的青山在黄 昏中 , 都装成 了深黛颜色 , 连 着 退 这一次的现实中所看到 的闰土 , 则 是非但 不觉得 可爱 , 而且 觉得可 怜 了。 向船 后 梢 去 。 ” 作者心里感到惘然 , 为 什 么 ? 闰 土 的转 变 与 闰 土 生 活 的 贫 困 “ 深 蓝 的 天 空 中 挂着 一 轮 金 黄 的 圆 月 , 下 面 是海 边 的沙 地 , 都 种 着 一 望 无 际 已经 是一 个 打击 , 豆 腐 西 施 的 转 变 也 不 能不 算 是 一 个 打 击 , 这 一 次 的 回乡 。 的碧绿的西瓜 , 其 间有 一 个 十 一 二 岁 的 少 年 , 项带银 圈 , 手捏一柄 钢叉 , 向 原 来 就带 着 不好 的 心情 来 和 他 做 一 次 最 后 的离 别 , 难道又忘了吗? 匹 猹 尽 力 的刺 去 , 那猹却将身一扭 , 反 从他夸下逃 走了 。 ” 这 就 是 鲁 迅 理 当 他躺 在船 里 , 听船 底 潺 潺 的 水 声 的 时候 , 想 起 自 己 和 闰 土 竟 然 隔 绝 想中的故 乡与故 乡的印象 , 是时常在他 的脑海 中憧憬着的 , 但是 , 当他这一 到 这 步 田地 , 真有些不胜怅然之感, 但 一 想 到 我 们 的 后 辈 似 乎 又有 些 高 兴 , 次重新看到他时 , 这过去的小英雄 , 却 已 经“ 不是 我 这 记 忆 上 的 闰 土 了 ” 。 有 些 安慰 。 他 身 材增 加 了一 倍 ; 先 前 的 紫 色 的 圆脸 , 已经 变 作 灰 黄 , 而 且 加 上 了 很 “ 地上本没有路 , 走的人多了 , 也便成 了路。 ” 这句颇 带哲学味 的警句 , 深 的 皱纹 ;眼 睛 也 像 他父 亲一 样 , 周 围都 肿 得 通 红 , 这我知道 , 在 海 边 种 地 我们 已经 把 他 作 为 文 学 遗 产 , 时 常在 应 用 着 , 这 一 句话 , 便是这篇《 故 乡》 的
鲁迅《故乡》:浅析其艺术表现手法及蕴含的深刻批判和博大情怀
![鲁迅《故乡》:浅析其艺术表现手法及蕴含的深刻批判和博大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495d06e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d0.png)
鲁迅《故乡》:浅析其艺术表现手法及蕴含的深刻批判和博大情怀文:团子姐鲁迅的小说里,《故乡》绝对是值得一得再读的,也曾一度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
在我看来,这是经典中的经典。
创作背景:取材自真实生活经历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曾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效果。
”所以,鲁迅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取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从生活中攫取而来,《故乡》这个作品也不例外。
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在《(呐喊)自序》中他写到“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在1919年12月,鲁迅最后一次回到老家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到北平生活。
根据《鲁迅日记》中的记录,1919年,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买了北京西城八道弯宅第。
鲁迅这次回乡,大概在老家呆了二十来天,鲁迅以此段真实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了小说《故乡》。
在《故乡》中,以“我”回故乡为线索,描述了“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所思,蕴意深远。
小说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刻画故乡的景与人在文学创作中,“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运用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即抓住描写对象的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朴素简练的文字,不加烘托,干净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态,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反映作者的感情。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
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故乡》正是如此。
鲁迅先生所创造的白描手法主要表现为简洁。
也就是少陪衬,少冗长的叙述和描写,少烦琐人物内心描写,而把描写景物、人物和事物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紧密联系起来。
鲁迅曾把这种手法概括为十二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这种手法,也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在《故乡》中也体现的很明显。
场景白描:《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赏析
![鲁迅故乡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d5bd6b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1.png)
鲁迅故乡赏析摘要:一、引言二、鲁迅故乡的背景介绍三、鲁迅故乡的文学价值四、鲁迅故乡的主题思想五、鲁迅故乡的艺术特点六、结语正文:一、引言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其中,《故乡》这篇短篇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鲁迅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对鲁迅的《故乡》进行赏析,分析其背后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鲁迅故乡的背景介绍《故乡》发表于1921年,正值鲁迅回国投身新文化运动之际。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动荡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民众疾苦、国家危亡。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鲁迅创作了这部作品,以表达对故乡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盼。
三、鲁迅故乡的文学价值《故乡》作为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作品以鲁迅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景象,通过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故乡在鲁迅心中的美好回忆。
其次,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闰土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贫困、愚昧和封建伦理的压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鲁迅故乡的主题思想《故乡》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对故乡的怀念、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盼。
鲁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故乡美好过去的怀念,同时也揭示了故乡现实的黑暗面。
通过对闰土命运的描写,鲁迅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困境,并借此呼吁民众觉醒,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
五、鲁迅故乡的艺术特点《故乡》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鲁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的自然风光,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故乡的美好;其次,作品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通过闰土的形象展现了封建社会对民众精神的束缚;最后,鲁迅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如“故乡”的象征意义,使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六、结语《故乡》是鲁迅的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佳作。
通过对故乡的描绘,鲁迅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困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盼。
鲁迅的故乡赏析
![鲁迅的故乡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f5d95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f.png)
鲁迅的故乡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鲁迅的故乡赏析鲁迅的故乡赏析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处写道: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鲁迅_故乡_综述_阅读_研究与深度学习
![鲁迅_故乡_综述_阅读_研究与深度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e27077c005087632311212d0.png)
鲁迅《故乡》综述:阅读、研究与深度学习■朱建军鲁迅的经典小说《故乡》自上世纪20年代发表以来,一直备受国内外中学教材青睐。
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鉴赏、教学此篇小说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
虽然如此,但广大中学教师对于如何教学此文依然困惑不已。
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此文阅读与教学的相关问题加以梳理、评价,并提供一种教学尝试,就教于广大同人。
一、鲁迅难懂:人们的阅历与《故乡》的必然命运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如同《在酒楼上》《孤独者》等,是“最富有鲁迅气氛”①的小说。
面对鲁迅作品教学,很多教师发现,他们自己无法完满清晰地掌握作品的全部内涵,学生更无法清晰完满地进行知识构建,在他们眼里,“鲁迅的作品好像一部天书,是根本无法理解的”②。
甚至有人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以为像《狂人日记》之类的文章,“太阴森可怕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③。
许多研究也通过调查发现,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他们普遍“怕周树人”;阅读鲁迅作品都有一个艰难的接受过程。
同时,研究者也都认可,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④鲁迅作品的难以接受,连鲁迅本人也承认。
他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无法可想。
”鲁迅又在给一个年轻人的信中说:“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
”有人想把《阿Q正传》搬上银幕,鲁迅却说:“……《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
”⑤鲁迅在离世前三个月,一再强调人们“看不懂”,人们“未有阅历”,“不注意世事的居多”,又说他的“本意”了解者“不多”,还说“隔膜”“无聊”,“不如不作”等等。
这些,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或者说,前者即“未有阅历”,“不注意世事的居多”,与后者即“看不懂”他的“本意”,了解他“不多”,会产生“隔膜”“无聊”,“不如不作”等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有一个研究也值得注意,孙芳对北大大一新生做了鲁迅作品专项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学生表现出了对鲁迅作品的喜爱,甚至认为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选编较少,并得出结论,无论从社会责任感还是批判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来说,中学生更需要鲁迅。
哀人间之隔膜,探人生之新路——鲁迅《故乡》赏析
![哀人间之隔膜,探人生之新路——鲁迅《故乡》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fef845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03.png)
哀人间之隔膜,探人生之新路沈振煜凡了解一点鲁迅生平的人都知道,《故乡》是一篇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可考。
鲁迅自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赴京供职之后,曾于1919年底返回故乡,将全家迁居北京。
他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和童年时代的朋友──农民章运水见面的情景,在小说《故乡》中都有如实的反映。
不过,作品并非作者故乡行的纪实,而是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描述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小说开篇即写道:“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可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却呈现出一派凋敝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故乡是美丽的,但此刻又说不出它的美丽和佳处来。
故乡萧索的景象和叙事主人公悲凉的心境相融合,一开始就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抒情基调。
“我”到家后,和母亲谈起家事,母亲便提起了闰土──“我”童年时的好朋友。
顿时,“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了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其间,活跃着一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少年,英姿勃勃地守护着一望无际的瓜地。
这个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般境界里的小主人公,便是农民的儿子闰土。
以下,作者以相当长的篇幅,充满抒情诗意的笔触,细腻地忆写了“我”和闰土童年时的友谊与欢乐。
虽然那时的“我”是一个少爷,闰土是“忙月”(短工)的儿子,但孩子的心灵世界还没有被社会污染,他们在一起并不分尊卑贵贱。
两人见面不到半日,便熟识起来了。
从闰土那里,“我”听到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事儿:雪地里装捕鸟,夏日到海边拾贝,月亮地下守瓜刺猹,潮汐来时看跳鱼儿……这些,不禁使“我”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故乡》原文及赏析
![《故乡》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45797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f.png)
《故乡》原文及赏析《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接下来分享作品的原文及赏析,供参考。
《故乡》课文原文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
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
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故乡赏析
![鲁迅故乡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57da6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d.png)
鲁迅故乡赏析中国现代作家鲁迅被誉为“白话文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深深地打动了世人的心灵。
而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他对自己的故乡的描写和思考。
鲁迅的故乡是浙江绍兴,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
本文将对鲁迅故乡进行赏析,探索其对于鲁迅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浙江绍兴,坐落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城市。
鲁迅的故乡就位于这片烟雨江南的土地上。
绍兴以优美的山水和悠久的文化而闻名于世,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对于鲁迅的成长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绍兴的自然景观为鲁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绍兴地处江南水乡,水面纵横交错,河网密布。
这样的水乡环境经常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
例如《狂人日记》中的故事背景就设定在一个江南小镇,人物们的命运与河水的浩渺流动相互交织。
而绍兴的独特江南风景也成为了鲁迅寻找创作灵感的源泉。
其次,绍兴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鲁迅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精神支撑。
绍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历代文化名人辈出。
鲁迅的父亲周健石就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鲁迅在故乡的家里接触了丰富多样的书籍,这为他培养了广泛的知识和精深的文学修养。
鲁迅也常常以家乡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为题材,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对故乡的思考和情感。
再者,鲁迅的故乡绍兴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这也成为了他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尽管绍兴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同时也存在着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排斥异己的保守思想。
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批判了这种思想体系,呼吁人们要关注现实问题,追求人类的进步和解放。
他以自己在故乡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写出了《阿Q正传》等一系列作品,揭示了这种矛盾和问题。
总之,鲁迅的故乡绍兴是他创作的重要源泉和灵感之地。
绍兴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为鲁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深刻的思考题材。
通过对故乡的观察和反思,鲁迅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类命运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浅析《故乡》中刻画闰土性格的艺术技巧
![浅析《故乡》中刻画闰土性格的艺术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2f9a4c9aa00b52acfc7ca41.png)
浅析《故乡》中刻画闰土性格的艺术技巧《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名作。
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尤其是闰土,他是当时中国农民形象的代表。
他的典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节的提炼与典型化作者把故事情节的中心集中在“在故乡”部分。
作者围绕这一情节,展开了它的艺术画面,闰土的登台表演,使我们看到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
连木讷的闰土也认识到这样的世道“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
这种将情节加以提炼与典型化的做法,可以更深刻地揭露矛盾,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外貌、行动和语言的个性化描写1、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不作主观的说明,而是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在《故乡》中,少年闰土是这样的:“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形象展现眼前。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更体现出他的勇敢、坚强。
“我”心目中的少年英雄便展现眼前。
而中年闰土却是:“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红活圆实的手”,已经“像是松树皮了”;“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在和“我”谈话时,“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的农民形象展现眼前。
2、在语言运用方面,作者能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来表现不同的性格。
少年闰土语言简朴、有力,从捕鸟、拾贝壳到看瓜、刺猹……每一件都讲得绘声绘色。
而中年闰土,说话时断时续,“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老爷”这一称呼更是写尽了一个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毒害的贫苦农民的精神状态。
三、艺术对比手法的鲜明性与多样性《故乡》围绕闰土对“我”前后变化的不同态度,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对比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在性格。
少年闰土称“我”为“讯哥儿”,我们之间有说不完的话,且少年闰土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神态很高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你我相称,没有隔膜。
鲁迅作品赏析 《故乡》
![鲁迅作品赏析 《故乡》](https://img.taocdn.com/s3/m/596bc9e5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60.png)
鲁迅作品赏析《故乡》鲁迅作品赏析-《故乡》觉醒中的人性――鲁迅小说《故乡》中的现实价值分析地方文学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形成了一种文化形态。
《故乡》是鲁迅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著名作品之一,后来被收录在《哭泣》中。
小说通过对“我”返乡后所见所闻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可悲变化。
特别是,在“I”和leap土壤之间有一条很深的沟壑,它们再也不会在一起了。
虽然他是一篇描写乡村风光的文章,但其核心是表达悲伤,抨击当时“吃人”的现实,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鲁迅希望通过本文找到一座能够解决先进分子与下层人民平等沟通的桥梁,这不仅在辛亥革命后的当时社会现实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21世纪的现代人来说,也需要深思。
《故乡》中颓败的现实故乡与无灵魂的人群,善良也在世俗中滑落。
文章中,鲁迅开篇就写到“我”回到故乡所见到的情景。
“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这句话一语双关就已经暗示了一种悲哀的气息。
而这种气息已经不仅仅是对天气的描写,已经上升到了社会环境的反映。
后面继续写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了一些活气。
”故乡竟然变成了“荒村”,这已然不是“我”印象中的故乡了,一种负面的情绪油然而生。
果然“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按照常理来说,我们回到故乡都会有一种落叶归根的归属感,然而“我”对于故乡的感觉却与众不同,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此刻单单用物是人非来解说此种情况也不足以说明故乡变化之大了。
“家乡”可以浓缩成一个词,那就是“变化”。
家乡的人变了,“豆腐西施”杨二嫂成了“指南针”,童年天真活泼的跳跃土壤成了麻木的木偶。
尤其是Runtu,他在文本中的变化更大。
《故乡》中闰土的变化着重表现在他与“我”之间的情感的变化。
以前甚至可以说是用兄弟相称,现在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种两小无猜,天真烂漫的感情了。
本来“我”有很多话想对闰土说的,“想要连珠一般涌出:鱼鸡,跳鱼儿,贝壳,猹??”到了后来“我也说不出话”了。
鲁迅作品评论《故乡》
![鲁迅作品评论《故乡》](https://img.taocdn.com/s3/m/57b69cd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e.png)
鲁迅作品评论《故乡》鲁迅作品评论《故乡》《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该小说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作品评论《故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鲁迅作品评论《故乡》鲁迅的《故乡》,是我们这一代人在成长的历程中所喜好的文艺作品中最佳的篇章,虽然它只是一个短篇。
在欧文·斯通的《凡高传》里,我读过有一段是关于画作的评价,那是凡高的素描,一枝铅笔、几张白纸,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比那个时代别人的大幅的油画还要丰富,还要深刻。
这一样可以应用于鲁迅的短篇,以说明其在近代和现代文艺当中的重要,即使是以其短短的篇幅,而不是他的浩瀚的作品的总汇鲁迅的语言是古文与现代文相交的那个时期以来,并到现在为止这个过程之中最好的,也是无人能及的。
他的作品伟大,也还因为他了解自己的那个时代,知道自己所要做的事,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方向就指向了自己的理想。
因而他属于向旧的事物宣战,向新的历程挥手指路的那种伟大人物。
只不过旧的传统、旧的势力相当强,他所指的、也就是别的人们或是那个时代所能走到的地方,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似乎离一种叫做理想的地方还有着相当的差距。
这似乎减损了他的伟大。
同时,这也说明社会的进步很少是能一蹴而就的。
鲁迅的《故乡》整体以一幅灰暗的色调为其作品的主基调,而那正是其时代的深刻写照,尤其是对于旧中国时候的农村,则更是这个样子——贫穷、落后、为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及其生活方式束缚死,没有希望,没有光亮,整个时代就象是昏黑大幕下的冬天,无边无际,漫长而无涯;因而人们既困苦又麻木,因为没有希望,他们象是炼狱里的囚徒。
这就是润土所遭受的那种事物的写照,也是整个农村、包括著作者本人、以及其时代的深刻写照。
唯一不同的,著作者本人是生活在那个时代而能够照亮它的一盏灯。
这说使《故乡》这部作品摆脱了属于那种仅仅是叙述着不幸与旧的事物的一般性的文艺,它因为灯而有了光亮,因为有光而有了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恒的异乡人——传记研究法浅析鲁迅作品《故乡》摘要:文章主要以传记研究法与社会历史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鲁迅生平经历的研究,剖析其在《故乡》这部短篇小说中传达出的对故土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以及在异乡与故土之间陷于难于抉择的尴尬境地时的情感表达。
紧密结合其传记性作品本身与当时社会历史现状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上的变化。
关键词:鲁迅故乡传记研究法作为“五四”的代表人物,鲁迅彷徨、呐喊,夹杂着异于常人的复杂情绪,而这种情绪的根源即内心的矛盾与精神困境。
故乡难弃,故土难离是传统中国人的特殊情结,鲁迅同样舍不下自己的故乡,但是,不论未庄、鲁镇或是S城,都充斥着冷漠、愚昧与不觉醒,让人痛心疾首又割舍不下。
不想漂泊异乡,却又对故乡极度失望,于是只能如影子一般彷徨于明暗之间,处在异乡与故乡的夹缝中痛苦挣扎。
正如他再《野草·影的告别》中所说的那样: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再黑暗里沉默。
[1]要谈“故乡”就定然离不开“他乡”,作为有着故土难离情结的中国人来说,“他乡”总是会与孤独、漂泊、流离等含义不自觉的联系再一起,而“故乡”在人们的心中则总是与亲情、温暖、团圆、慰藉等意义相关。
生活在异乡的鲁迅同样有孤独、苦闷、漂泊等等这样的感受,所以在《社戏》中,鲁迅首先描绘了北京戏院的糟糕状况,醒悟到这里已经不适于生存了,于是有了对小时候看社戏的种种美好的回忆。
不管是“呐喊”或是“彷徨”,鲁迅故乡中的景色总是呈现出灰暗的冷色调,故乡中的人总是显得异常麻木与冷漠,故乡里的事年复一年,年年如是。
是不是故乡留给鲁迅的记忆总是如此不堪呢?其实,从鲁迅频繁使用的“童年视角”便可看出,故乡是一个充满童趣的地方。
《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形象无疑是鲁迅记忆中的一抹亮色。
同样一个故乡,描写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两幅笔墨。
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无非是作者在面对故乡时抱着不同的心态与视角。
如作品《故乡》中,鲁迅道:“中国人几乎都是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1却又在描写眼前故乡的情景是这样写道“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
这前后两句同出于作者鲁迅,却显然是矛盾的,中国人几乎都爱护自己的故乡,奚落别处,而作者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奚落”了自己的故乡。
这正是源于作者“我这次回故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的心境。
众所周知,自1919年底鲁迅最后一次离开绍兴,直到1936年,在他生命的最后17年里,始终没有回过故乡,这也证实了作者本身对故乡既怀念又排斥的矛盾心理。
从小说中“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一点没有看到引起“我”美好心绪的景致,“阴冷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底下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的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回乡之初便已经失望之极。
最能给人以心灵慰藉的故土,此刻竟然是如此景象,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2】既以此景物描写,那么“我记忆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什么影响,没有言辞了。
仿佛也就如此。
”就只能理解为作者安慰自己内心悲凉之情的借口,即作者给自己开脱的注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难免给人自欺欺人的感觉。
从故事情节发展来看,作者开篇便已经点明再回乡之前,我对故乡曾长久的处于离开状态,而这次回来,也是“专门为了别他而来的”。
作品通过不断利用童年视角的“闪回”将记忆形诸文字,鲜灵活现,如在眼前,却使得现实中理性的“我”在故乡面前感到悲凉,而正当“我”沉浸在与闰土相关的充满童趣的回忆中时,突然来到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又把“我”拉回到残酷的现实里。
紧接着,闰土的到来和一声“老爷”将“我”的记忆彻底粉碎,使“我”终于认识到,“我”和闰土即已觉悟的知识分子和不觉悟的愚昧农民之间的隔阂。
同时,启蒙视角下,杨二嫂的尖刻、贪婪,闰土的麻木、愁苦,既阐明了鲁迅之前离乡,这次回乡,面对难以接受的现实再次离去的原因,又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对故乡人劣根性的批判。
鲁迅先生的作品向来对旧社会封建愚昧的批判不遗余力,但在《故乡》这部作品中,我们更多的却是感受到了其对故乡及故人的怜悯与痛心,不由的让人猜想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如丁帆先生在《文化批判的审美价值坐标》中所述“正是此哀怜与同情,使得《故乡》成为了虽不缺乏理性的烛光但更显得消极被动,批判意识充满着情感形式的形下之作。
”[3]诚然,鲁迅这一代知识分子确有着与传统知识分子不同的境遇。
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大都被迫背井离乡,求生求学,走进大都市却无法真正融入都市生活,使得他们只能游离于城市边缘,现实的困境便使他们时常陷入乡愁与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当中。
但由于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他们同时也与“故人”产生了差异,再面对愚昧、落后的故乡时,又不自觉的用起理性的武器对其进行批判。
既抱有对故土旧人生活现状的怜悯之情,又因其愚昧、无知而感到痛心,在《故乡》这部短篇小说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成为有机的整体,即我们常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主体思想。
当然,这种矛盾的个人情感的抒发所形成的悖论,虽使得作者表达的思想内涵不再明朗、犀利,显得暧昧模糊,却也展示出了对故乡既眷恋难舍又恐避之不及的特殊情感。
正是这种矛盾的个人情感与不时切换的视角使得“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不论是处于异乡的都市还是重归故土都处于游离状态。
他们清楚的认识到“故乡”的封建性与落后性,但无论他们如何接受教化,重塑身份都无法改变他们的根源在封建落后的“故乡”这一客观事实。
实际上鲁迅在“故乡”同样没能感受到久违的“亲情、团聚、温馨”,如其在文中极度失望、苦闷心绪的告白:来时“本没有什么好心情”,走时更感“非常气闷”、“非常悲哀”。
“我”的故乡之行是与杨二嫂、闰土两个重要人物相关联的,而“我”与这两位故人的对话却只能以语塞与沉默告终。
“不认识我么,我还抱过你呢”,“忘了?真是贵人多忘事。
”“啊呀呀,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初见杨二嫂便遇其生生责难,刻薄讥讽,“我”却只有“惶恐着”,“无话可说”、“闭了口,默默站着”。
将一个启蒙者的孤立与悲哀展现的淋漓尽致。
本想这种“无语”的尴尬情形在面对闰土时得以缓解——“我这时很兴奋”,却以闰土的的一声称呼——“老爷”使“我”打了一个寒噤而告终。
闰土是“我”童年生活中最温馨的记忆,也是“我”归乡过程中努力找寻的精神盟友,更是“我”走向童年和故乡的指路航标和精神希冀,而这一声“老爷”也宣告了“我”精神还乡和寻根理想的彻底破灭,此次归乡成了一次悲哀而沉痛的精神巡礼。
满怀希冀的回到故土,却遭到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得《故乡》的结尾处不无矛盾的说出了作者心里的苦涩:“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用路来比喻希望,又说这世间本没有路,无异于表达这世间本没有希望,而走的人多了便生成了希望,更像是一种聊以自慰的同时安抚他人、慰藉他人的“手段”与作者精神世界的底线。
作为羁旅异乡多年的知识分子,或是生活重压下的仓皇逃窜,或是为找寻理想而选择的自我放逐,在价值和精神上告别了“故乡”却未能在都市寻得自己心中的理想,都市也没能提供“我”自由呐喊的空间。
于是唯有在沉寂而黑暗的人海中孤寂踟蹰。
鲁迅在写作《故乡》时,离1921年12月回绍兴接家人迁居北京已相隔2年。
当他在文学视野里重回故乡时,心情仍旧难耐眷恋与悲凉,用创作传播着启蒙思想,同时宣泄着自己的苦闷,归乡——本该是一次心灵的“郊游”,不想却成了一次浪漫又苦涩的精神之旅,一次无疾而终的寻梦。
当启蒙理念和精神还乡接连破产后,“我”被赶出了最后的精神避难所,“我”成了无家可归的旅人,“在路上”成了寻梦人的宿命。
家园意识的破败在这里表现的很悲痛,同时也夹杂着“我”的依恋与不舍。
人暂时的生活在异乡并不可怕,因为总有可以给人心灵慰藉的故乡等待着你,叶落可以归根。
可怕的是,根本没有了故乡,只有异乡或他乡。
不幸的是,选择了摒弃愚昧,抨击封建无知的启蒙文人正是这样失去了故乡,只能一直生活在他乡。
当鲁迅发现传统文化也同样不是令人可以回归的“故乡”后,他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孤独漂泊的困境,这种苦楚与忧伤是难以言喻的,不仅指向漂泊异地的肉体,生活中的孤寂,同时指向内心难以言传的生命飘零、失去根基的感受。
在故乡他感到自己是个异乡人,有着不同的世界观,无法容身,在异乡他仍是“不适于生存”的异乡人,无法真正与那里的一切融合。
他不想生活在他乡,却不得不面对已无故乡可归的现状,冥冥中无法掌握的力量让他成为了永恒的异乡人。
注释:①本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引文,皆出自鲁迅作品《故乡》。
参考文献:[1]鲁迅.野草:影的告别[M].北京:北新书局出版,1927年.[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丁帆.文化批判的审美价值坐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后记:本想将本文分为“在他乡”与“回故乡”两部分,使文章更具层次感,条理也更加清晰,通过两者对比,凸显鲁迅无论归乡或是身处异地均难有归属感。
但是写作过程中发现对鲁迅先生异乡生活的的传记和文学作品知之甚少,遂无从下笔,只得以“归乡”为主,混为一谈。
本学期所学“传记研究法”,旨在通过研究作者生平来解读作品,而本文所解读的作品——《故乡》本身就是带有纪传性质的,且鲁迅作品多为此类,难免又通过作品了解作者,剖析作者,在研究方法上容易混淆。
再者,写作中发现既要通过作者生平经历研究作品,难免道出其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等,这又不得不与“社会历史研究法”混在一起,难以剥离,显得专以一种方法研究作品的文章不够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