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设计(全一册)

合集下载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__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论语》(已制成课件)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已制成课件)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背景、作者、结构和主要内容。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论语》中的经典片段。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论语》的背景、作者、结构和主要内容。

2. 经典片段的朗读和背诵。

3. 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践行。

4.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1. 《论语》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论语》相关内容。

2. 《论语》原著文本。

3. 参考资料:关于《论语》的解读、译文等。

教学过程:第一章:《论语》的背景和作者1.1 介绍《论语》的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环境、儒家思想的兴起等。

1.2 介绍《论语》的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1.3 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第二章:《论语》的结构和主要内容2.1 介绍《论语》的结构:分为二十篇。

2.2 概括每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主题和思想。

第三章:经典片段的朗读和背诵3.1 选择《论语》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朗读和分析。

3.2 引导学生跟读、背诵,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第四章: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践行4.1 分析《论语》中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

4.2 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践行儒家思想。

第五章: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5.1 讲解《论语》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5.2 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论语》的背景、作者、结构和主要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经典片段的朗读、背诵和理解能力。

3. 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践行情况。

4.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程度。

第六章:《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1 分析《论语》中关于个人修养和家庭治理的观点。

6.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古代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

第七章:《论语》中的教育思想7.1 探讨《论语》中关于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7.2 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讨论如何实施这些教育原则。

(完整版)《论语》公开课教案设计

(完整版)《论语》公开课教案设计

(完整版)《论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掌握《论语》中的重要人物和其言行-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辨能力二、教学内容1. 《论语》简介- 背景知识:孔子及其学说- 《论语》的结构和特点2. 重要人物和言行- 孔子:学问、修养、德行、政治理念- 孟子:仁义道德、教育观念- 颜回、子路、子贡等其他重要人物的言行3. 思想和价值观- 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研究和修养的重要性4. 结合实际生活-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论语》中的思想和价值观解决问题- 讨论学生面临的道德困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论语》中的思想来处理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论语》的背景和人物形象- 教师讲解:讲解《论语》的结构、重要人物和思想-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扮演《论语》中的人物,演示他们的言行和思想-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运用《论语》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四、教学评价- 课堂讨论表现- 学生书面作业-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的自主研究、思辨能力的培养程度五、教学资源- 《论语》原文和注释-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六、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论语》背景知识和简介- 第二课时:重要人物和言行- 第三课时:思想和价值观- 第四课时:结合实际生活的分析和讨论七、参考资料- 《论语》- 孔子研究相关书籍和文献- 孔子思想的相关资料。

《论语》教案(通用

《论语》教案(通用

《论语》教案(通用教案:《论语》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论语》第一篇至第四篇详细内容:1. 第一篇:学而时习之2. 第二篇:为政以德3. 第三篇:八佾舞兮歌农田4. 第四篇:里仁为美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儒家思想。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儒家思想的内涵。

重点:熟读《论语》篇章,领会儒家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论语》注解、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则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引入,讲述一个人在困境中如何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集体诵读《论语》篇章,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讲解每一篇篇章的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论语》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5. 练习:随堂练习,翻译《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解释其中的儒家思想。

六、板书设计1. 《论语》篇章结构2. 儒家核心思想3. 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熟读《论语》第一篇至第四篇,背诵其中经典句子。

答案:1. 《论语》第一篇至第四篇的经典句子。

2. 心得体会(具体内容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儒家思想,提升自身修养。

3.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儒家经典著作,如《孟子》、《大学》等,加深对儒家思想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中的详细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其中的语句和思想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解读每一篇篇章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思想。

《论语》(已制成课件)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已制成课件)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地位等。

2. 掌握《论语》的主要思想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

3. 能够正确解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理解其现实意义。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论语》的基本信息及主要思想内容。

2. 解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3.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的正确解读。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1. 课件:《论语》简介、经典语句解析等。

2. 参考资料: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

3. 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论语》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地位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件中的《论语》简介,了解其主要思想内容。

2. 学生通过课件学习《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并尝试解读其意义。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论语》的基本信息,如作者、成书时间、地位等。

2. 详细讲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正确解读。

3. 分析《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讨论(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对自己的启示。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论语》教学设计(续)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件中的《论语》经典语句解析,完成练习题。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与《论语》相关的案例,如古代圣贤的故事、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等。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15篇)《论语》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解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同学的心情。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老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别句式:四、朗读指导1.老师范读课文。

2.同学自由朗读课文一次,老师订正同学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同学齐读课文。

3.抽二个同学朗读,众评。

留意:引导同学留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同学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留意古今义的不同。

(8)留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别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老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同学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现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订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同学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

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预备活动肯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论语》十则(其次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论语》教案设计

《论语》教案设计

《论语》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简介《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

强调学习《论语》的意义,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

1.2 教学目标了解《论语》的基本信息。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和分享。

1.4 教学内容介绍《论语》的篇目结构。

讲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学而篇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学而》篇的主要观点。

培养学生践行儒家道德理念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详细讲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句的含义。

分析孔子关于仁、礼、孝、悌等道德观念的论述。

2.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儒家道德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让学生举例说明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第三章:为政篇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为政》篇中关于政治、治国理念的内容。

培养学生对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讲解“仁政”、“德治”等政治理念。

分析孔子关于君臣、父子、夫妻关系的论述。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对比儒家政治理念与现代政治制度的差异。

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政治理念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

第四章:八佾舞篇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八佾舞》篇的音乐、舞蹈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2 教学内容讲解《八佾舞》的起源、形式和意义。

分析《八佾舞》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4.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欣赏《八佾舞》的视频或表演。

让学生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第五章:里仁篇5.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践行《里仁》篇中的道德观念。

5.2 教学内容详细讲解“里仁为美”、“君子怀德”等名句的含义。

分析孔子关于友道、信道、孝道等道德观念的论述。

5.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儒家道德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践行儒家道德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第六章:公冶长篇6.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公冶长》篇中的人物故事及其教益。

培养学生从故事中学习人生智慧和道德品质。

论语整本书教案模板范文

论语整本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掌握《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3. 通过阅读《论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论语》的核心思想。

2. 文言文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论语》中的文言文。

2. 将《论语》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课时安排共1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概述1. 导入: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概述《论语》的核心思想。

第二课时:仁的思想1. 阅读并学习《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

2. 分析“仁”在《论语》中的内涵。

第三课时:义的思想1. 阅读并学习《论语》中关于“义”的论述。

2. 分析“义”在《论语》中的内涵。

第四课时:礼的思想1. 阅读并学习《论语》中关于“礼”的论述。

2. 分析“礼”在《论语》中的内涵。

第五课时:智的思想1. 阅读并学习《论语》中关于“智”的论述。

2. 分析“智”在《论语》中的内涵。

第六课时:信的思想1. 阅读并学习《论语》中关于“信”的论述。

2. 分析“信”在《论语》中的内涵。

第七课时:学而时习之1. 阅读并学习《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

2. 分析“学而时习之”的意义。

第八课时:君子之道1. 阅读并学习《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2. 分析君子的品质。

第九课时:为人处世1. 阅读并学习《论语》中关于为人处世的论述。

2. 分析为人处世的智慧。

第十课时:道德修养1. 阅读并学习《论语》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

2. 分析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第十一课时:案例分析1. 选择《论语》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

第十二课时:总结与反思1. 总结《论语》的核心思想。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论语》过程中的收获。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

论语整本阅读教学设计

论语整本阅读教学设计

论语整本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是夏商周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以言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整本阅读论语,使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思想,提高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并能准确引用。

2. 掌握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念。

3. 培养学生思维逻辑和辨析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论语中的思想观点。

4.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探究问题和交流思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选择和解读适当的论语章节在整本阅读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当的章节进行教学,如《学而篇》、《为政篇》等。

解读时,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或整体讲解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每个章节的核心思想和重要观点。

2. 理解关键词汇和短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解释论语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如仁、义、礼等。

通过解读这些关键词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

3. 分析论语中的思想观点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论语,分析其中的思想观点和逻辑关系。

小组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展示自己对于此段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4. 阅读理解与写作练习学生可以阅读论语全文或选定章节,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和写作练习。

阅读理解练习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用以检测学生对于论语的理解程度。

写作练习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一观点发表见解或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于论语中思想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思辨和表达能力评价针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估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拓展1. 参观儒家文化遗址或博物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儒家文化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论语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

论语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

论语整本书导读课教学设计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论语》通过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孔子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论语》整本书的导读课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论语》的内涵。

一、课程目标1. 通过导读《论语》的全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其中的经典思想和价值观念。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通过对话和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质。

二、课堂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10分钟):a. 介绍《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

b. 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阅读导引(20分钟):a. 分发《论语》全书导读材料,简要介绍《论语》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b. 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出土历史和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3. 逐章导读(60分钟):a. 将《论语》分为若干个章节,每节选取几篇经典篇章进行导读。

b. 每节导读前,引导学生预测篇章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c. 结合篇章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思想和道德问题。

d. 组织学生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论语》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4. 问题解答和讨论(30分钟):a. 针对学生在导读过程中的疑问和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b.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a.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

b. 鼓励学生对《论语》的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和工具1. 对话和讨论:a. 在学生中引导对话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b. 利用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论语》中的思想和行为。

2. 写作练习:a. 要求学生完成与《论语》相关的写作练习,如感悟文、读后感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论语教案设计

论语教案设计

论语教案设计课程名称:论语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学习《论语》的重要性和价值;2. 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作者;3. 熟悉《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故事;4. 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思想和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的严谨和思辨能力;4.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2. 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省能力;3. 培养学生的正直和诚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论语》的背景和意义;2. 《论语》的作者和主要思想;3.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故事;4. 《论语》的教育价值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活动(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你知道《论语》是什么吗?- 你了解《论语》的背景和意义吗?- 你有没有听过《论语》中的哪些名句和故事?2. 知识讲解(20分钟)- 介绍《论语》的作者和主要思想;- 解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故事;- 探讨《论语》的教育价值和应用。

3. 学习活动(30分钟)- 分组讨论《论语》中的一则故事,并根据故事中的教导写一篇小结;- 学生交流小结并向全班展示。

4. 拓展活动(20分钟)- 学生自主选择一则《论语》故事,作为素材创作一个对话或小剧本;- 学生进行表演并互评。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笔记。

四、教学资源1. 《论语》原文和翻译;2. 电子板书和投影仪;3. 小组讨论和表演素材。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小结是否准确和全面;2. 学生的对话或小剧本是否符合《论语》的主题和原则;3. 学生对《论语》的学习笔记是否完整和准确。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设计了多种不同的学习活动,从多方位和多层次培养学生对《论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表演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原则,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论语》教案(通用11篇)

《论语》教案(通用11篇)

《论语》教案《论语》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教案篇1【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1、孔子及《论语》资料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教案设计

《论语》教案设计

《论语》教案设计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知识,把握《论语》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内容1.3.1 《论语》的成书背景及作者简介1.3.2 《论语》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1.3.3 《论语》的思想价值与现代意义1.4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1.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章:学而篇2.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内涵,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2.2 教学内容2.2.1 篇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及启示2.2.2 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态度与方法2.2.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学而》篇的精神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联系实际生活。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第三章:为政篇3.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者,正也。

”的含义,学会如何做一个公正、正直的人。

3.2 教学内容3.2.1 篇首句“政者,正也。

”的含义及启示3.2.2 孔子对政治的理解及其政治理念3.2.3 如何在政治生活中实践《为政》篇的精神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联系实际生活。

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第四章:八佾舞篇4.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佾者,舞也。

”的内涵,学会如何做一个有礼、有节的人。

4.2 教学内容4.2.1 篇首句“佾者,舞也。

”的含义及启示4.2.2 孔子对礼的理解及其礼的思想4.2.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八佾舞》篇的精神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联系实际生活。

论语教学设计全册

论语教学设计全册

论语教学设计全册论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文献,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伦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中学教育中,论语的教学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设计一套全面的论语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论语。

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背景、作者和内容,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能够解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并理解其中的道德原则和人生智慧。

3.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2课时)a.讲解论语的产生背景,介绍儒家学派的基本观点。

c.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了解论语为何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2.论语的主要内容(4课时)a.分别介绍论语中的四个部分: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和雍也篇。

b.以每个部分的重点和核心思想为主线,讲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录。

c.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语录背后的道德原则和人生智慧。

3.论语的现代应用(4课时)a.引导学生思考论语中的道德原则和人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b.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案例,讨论论语中的原则如何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c.让学生运用论语的原则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4.论语的阅读和写作(4课时)a.引导学生进行论语的阅读和理解,通过注释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解读经典语录。

b.指导学生以论语的原则为基础,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是议论文、观点表达或书面表达等不同形式的写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采用讲授的方式,通过系统介绍和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互动和思考,促使他们深入理解和应用论语的原则和智慧。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论语的原则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4.阅读和写作:结合论语的阅读和写作,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思维。

论语整本书教案模板高中

论语整本书教案模板高中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掌握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进行简单的文言文翻译。

- 能运用《论语》中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儒家思想的价值。

-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团结互助等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论语》的主要思想内涵,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 掌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和成语。

2.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的哲学思想。

- 将《论语》中的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论语》,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

2. 讨论评点法:引导学生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进行评点。

3.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论语》中的问题。

4.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论语》中的思想。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步阅读1. 导入: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

2. 预习:《论语》第一章“学而”。

3. 诵读:全班齐读“学而”。

4. 讨论与交流:围绕“学而”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展开讨论。

第二课时:深入阅读与探讨1. 预习:《论语》第二章“为政”。

2. 诵读:全班齐读“为政”。

3. 讨论与交流:围绕“为政”中的经典语句,如“政者,正也”展开讨论。

4.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为政”中的思想。

第三课时:总结与拓展1. 总结:《论语》的主要思想内涵。

2. 拓展:阅读《论语》的其他章节,如“八佾”、“里仁”等。

3. 诵读:全班齐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4. 作业:撰写一篇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合作情况。

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言教案

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言教案

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言教案《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价值;2. 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2. 难点,如何理解《论语》中的经典思想,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内容:1. 《论语》概述。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全书共20篇,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内容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礼仪等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论语》的作者和成书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成书于孔子逝世后的数十年间,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3. 《论语》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

《论语》内容丰富,包括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孔子的“仁”、“义”、“礼”、“智”等思想。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这些思想都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论语》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阅读《论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背景;其次,要注重细节,理解每一句话背后的深意;最后,要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将《论语》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5. 《论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通过学习《论语》,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引言:《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对《论语》的整体认知和理解能力,本文设计了一套《论语》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方案。

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思想和道理。

首先,我们需要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论语》中包含的思想内容,领悟其中的智慧和道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

本教学设计将按照《论语》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个章节选取重要的篇章进行分析和讲解,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论语》的思想体系。

接下来是教学方法的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阅读分享、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教学。

此外,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比如前往历史文化名胜区参观,更好地理解《论语》的背景历史和思想内涵。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等,以加深学生对《论语》的理解。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针对教学评价,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形式灵活的评价方式,如书面报告、小组演讲、思维导图等。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调整。

最后,我们应该关注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在教学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类似的经典文献阅读,如《孟子》、《庄子》等,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

结语:通过这样一套完整的《论语》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我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通过阅读《论语》,学生将会受益终身,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其中的智慧和道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论语》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思想力量,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格修养,从而塑造更完美的自我。

论语整本阅读教学设计

论语整本阅读教学设计

反馈机制
课堂互动:鼓 励学生提问、 讨论,及时了 解学生的学习
情况
课后作业:布 置相关作业, 通过作业情况 了解学生对教 学内容的掌握
程度
测验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验 和考试,检测 学生的学习成

家长沟通:及 时与家长沟通, 了解学生在家 中的学习状况
和困难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03
教学重点与难点
章节副标题
教学重点
掌握《论语》的 基本内容和思想 精髓
理解《论语》中 孔子及其弟子的 重要观点和思想
学会运用《论语 》中的智慧来指 导自己的生活和 学习
培养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论语中的抽象概念和思想 把握论语的行文结构和语言特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理解论语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领悟论语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道德 情操和人文素养
02
教学内容
章节副标题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中 国古代儒家经 典之一,是孔 子及其弟子的
语录汇编
《论语》内容 涵盖了政治、 伦理、哲学等
多个领域
《论语》对后 世影响深远, 是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整本 阅读教学有助 于学生深入理 解中华文化, 提高人文素养
整本阅读的意义
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理解论语的思想 内涵
指导学生分析论语的文学 特色
组织学生讨论论语的现代 意义
帮助学生掌握论语的阅读 技巧
课堂小结
回顾整本书内容,加深理解 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章节副标题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应,评估教学质量 作业和测验:布置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 问卷调查:向学生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满意度和意见 教师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论语〉选读》教案目录一为政以德 (01)二克己复礼……………………………………………………………………三待贾而沽(略)……………………………………………………………四知其不可而为之……………………………………………………………五仁者爱人……………………………………………………………………六君子之风……………………………………………………………………七求诸己(略)………………………………………………………………八周而不比……………………………………………………………………九出辞气远鄙倍………………………………………………………………十学以致其道…………………………………………………………………十一诲人不倦……………………………………………………………………十二高山仰止……………………………………………………………………十三沂水春风……………………………………………………………………十四中庸之道……………………………………………………………………十五敬鬼神而远之………………………………………………………………一为政以德【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教学建议】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

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

16.1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涵进行阐发,如:德行、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

“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

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

所以后代的儒家主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均贫富,孔子主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的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写作】古代儒家主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

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实词(含通假字、古今异义词)(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所:地方,处所。

共:通“拱”,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通“导”,训导。

齐:整治,整顿。

)格:至,来。

这里指心归依,心悦诚服。

)(3)有耻且格(..(4)子适.卫,冉有仆.(适:到,往。

仆:驾驭车马,赶车。

)(5)庶.矣哉(庶:人口多。

)(6)道千乘之国(道:通“导”,治理。

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指国.....力中等的国家。

)而信(敬事: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7)敬事..与(无乃:表示揣测,估计。

这里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恐怕”。

(8)无乃尔是过.....尔是过:宾语前置句,用“是”做标志,即“过尔”,责备你们。

),不能者止(力就列:能施展出能力就就其职位。

,设,这里有施展的(9)力就列...意思。

就,趋向,靠近。

列,行列,位次。

)(10)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出现危险。

持:持正,扶位。

颠:跌倒。

扶:扶起。

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

)(1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兕:一种类似野牛的独角怪兽。

一说为独角犀牛。

柙:关野兽的笼子。

椟:匣子。

)(1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恨。

)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串贫.而患不安(有国有家者:有国(1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指诸侯。

有家者,指大夫。

国,诸侯的封地。

家,大夫的封地。

寡:人口少。

贫:财物少。

)以来之(修文德:整治礼义教化。

文德,礼乐仁义的(1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政治教化。

)之(附益:增加。

附,增益。

)(15)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16)年饥,用.不足(年:收成。

饥:年成不好,灾荒。

用:资财。

)..(17)盍彻.乎?(彻: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

)(18)草上.之风,必偃.(上:加。

偃:仆,倒伏。

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

)(19)使民以敬,忠.以劝.(忠:对人对事尽心竭力。

劝:努力。

)(20)临.之以庄.(临:面对。

庄:庄重。

)(21)举.善而教不能(举:举荐,推举。

荡舟:覆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通假字、固定短语)【以】(1)为政以.德(介词,用)(2)使民以.时(在……时候)(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介词,起提宾作者,把)伐为.(何以……为,固定句式,表示反问。

以,介词,因为)(4)何以..(5)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表目的)(6)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连词,表目的)(7)使民敬忠以.劝(连词,表递进,而且)(8)临之以.庄(介词,用)【而】(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连词,表承接关系,无义)(2)必不得已而.去之(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3)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连词,表并列,又,或不译)(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却)(5)其身正,不令而.行(连词,表转折<?>,却) (6)举善而.教不能(连词,表并列,不译)(7)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连词,表转折,却)【于】(1)于.斯三者何先(介词,在)(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于)(3)虎兕出于.柙(介词,从)(4)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5)固而近于.费(介词,和,跟)(6)季氏富于.周公(介词,比)(7)哀公问于.有若曰(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必】必不得已而去之(连词,表假设,如果,如果一定)【盍】盍.彻乎(盍:何不,为什么不。

)【如……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固定格式,对……怎么办。

)3.判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1)为政以德(介宾短语后置)(2)既庶矣,又何加焉(宾语前置)(3)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4.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举善.而教不能(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优秀的。

)5.成语(熟语)(1)民无信不立(2)力就列,不能者止(3)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4)既来之,则安之(5)分崩离析(6)祸起萧墙(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言辞欣赏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比喻,形象地说出了为政以德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

为政以德则恒定不移而人心向之。

)2.庶矣哉(虚词连用,可见出孔子看到卫国人口众多时的惊叹。

)3.(16.1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的论辩层次及对待学生的语气。

)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比喻,形象地写出君子之德的感化力量和小人之德的脆弱。

)三、课文【作业】【课后小结】二克己复礼【教学目标】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对3.1章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伯峻和南怀瑾都认为应理解成“这样都可以狠心做出来,那么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教师可参阅《论语译注》、《论语别裁》。

16.2章的“十世”、“五世”、“三世”具体例证可参阅伯峻《论语译注》的考证。

13.3章中“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的翻译应该加上“你怎么能乱说呢”,语意方能完整。

“正名”是一个重要概念,古来说法歧出,教师可适当参阅各种说法。

1.2章的“弟”应该讲作“悌”,指的是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

2.8章的“色难”也是一个重要短语,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理解关系到对该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建议参阅伯峻《论语译注》的说法。

《论语》中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

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

周礼的核心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所以孔子强调“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

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

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

社会的混乱是由“名”、“实”混乱引起的。

解决“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治国之指导思想的问题,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该课每一章大致可以归纳出基本观点,譬如12.1章的“克己”,3.14章的“崇古”,3.1章的“秩序”,16.2章的“道”,13.3章的“正名”,1.2章和2.8章的“孝悌”,17.2l章的“报恩”,3.章的“仁”等观点。

对该课的主题阐发,应该在学生对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有所领悟的基础上进行。

【写作】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与现代教育主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