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性药物研究和应用综述
综述
败酱科甘松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综述败酱科药用植物甘松的生药学,化学及药理作用研究结果。
关键词甘松属,甘松,匙叶甘松,生药学,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研究甘松为败酱科(V alerian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及根茎入药,性温,味辛甘,归脾胃经,能理气止痛,开郁镇静。
从近5年的MEDLINE和CA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国外对其研究成果主要应用在工业方面,因其根茎具有烈香的气味,故可提取香料及其副产品;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涉及植物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应用。
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甘松植物在生药学鉴定,药物化学,药理学等方面所报道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1 甘松的生药学鉴定研究甘松自古即入药,最早见于唐代《本草拾遗》和五代《海药本草》,其后宋代《开宝本草》正式收载。
以产于四川松潘(古称松州)味甘、且具特殊香气而得名,现多简称“甘松”或“香松”。
《证类本草》载:“图经曰:今黔蜀州郡及辽州亦有之。
丛生山野,叶细如茅草”,《本草纲目》列入芳草类别称“苦弥哆”[1]。
1.1 原植物鉴定(图1)目前国内市场所售的甘松,均为败酱科植物,其原植物有三:甘松(甘松香)、匙叶甘松、云甘松(大花甘松香)图11.1.1 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2]别名甘松香,香松,芽甘松,虾松。
产于四川西北部松潘草原海拔3500m以上的阴湿地带,现阿坝藏族自治州甘松岭、黄胜关、章腊营、镇江关、毛儿盖、若尔盖等地均产之。
甘肃、青海也有。
原植物为多年生草本,叶自地面纵生,叶片倒长披针形,长6~20cm,宽5~8cm,顶端顿圆,基部渐狭,无柄,全缘,叶脉平行,微有柔毛。
夏季抽花茎,单一,直立,具节,稍成四棱柱形,表面有细纵纹,花茎上生叶3~4对,均对生于茎节处,为披针形,叶基边缘及两叶相交处附近有密生的白色短粗毛。
花生于花茎顶端,集为头状聚伞花序,花序下有苞叶两片,与茎最上一对叶交叉对生,苞叶卵形。
植物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文献综述与前瞻
植物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文献综述与前瞻植物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植物的生理、生态、进化、分类等方面的知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植物学的研究逐渐深入和扩展,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本文将综述植物学研究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植物生理与生态学的研究植物生理与生态学是植物学的重要分支,研究植物在生长发育和生活环境中的生理和生态适应性。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植物的基因调控机制和生理代谢途径得到了深入研究。
例如,植物激素的合成与信号传导的机制,植物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机制等。
同时,近距离的无人机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对植物群落及其分布和动态变化的监测更加精确和高效。
二、植物分类学的研究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的基础,研究植物的分类、命名和进化关系。
传统的植物分类学以形态学为主要研究手段,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数据在植物分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DNA条形码技术的引入使得快速鉴定植物物种成为可能。
此外,系统发育学的进步使得研究者能够重建物种间的进化关系,推测它们的共同祖先和演化路径。
三、植物生殖和繁殖的研究植物的生殖和繁殖是植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植物的生殖方式、花粉传递、受精及种子发育等过程。
现代研究方法使得对植物的生殖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例如,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可在遗传层面上改变植物的生殖方式和特性,进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性。
此外,植物的构树方式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四、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植物基因组学是植物学的前沿领域,研究植物的基因组结构、基因功能和基因组演化。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植物基因组的测序和组装成为可能。
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研究,可以发现植物的基因家族和功能基因,揭示植物的基因调控网络和生物过程。
此外,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发展也为植物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五、植物保护与生物技术的研究植物保护和生物技术是当今植物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
银杏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制剂研究综述
药 物 研 究银杏(Ginkgo bilobal)系银杏科植物,主产地为中国江苏邳州、山东郯城、广西桂林等,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最古老的起源久远的珍稀树种之一,是在地质时代曾占广大面积的植物种族,1.5亿年前第三纪有化石发现,300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期大部分灭绝后残留下来至今的植物,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银杏药用价值主要在叶和果实,银杏现代开发仍集中在银杏叶上,银杏叶在秋季叶尚绿时采收,及时干燥。
性平,味甘、苦、涩,归心、肺经,能敛肺、平喘、活血化淤、止痛,传统中医主要治疗肺虚咳喘、冠心病、心绞痛等。
随银杏叶现代药理作用深入研究,临床不仅用于治疗心血管、呼吸、神经系统疾病,还发展治疗视网膜疾病、肾病、糖尿病引起的器管组织病变、肿瘤及妇产科和口腔医学等领域。
现从化学成分、药理、临床、制剂等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银杏叶研究成果。
1 主要化学成分银杏叶有广泛生物活性,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为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生物碱、多糖类、酚类、氨基酸、甾体化合物、微量元素等,但最主要是药用价值成分萜类内酯和银杏黄酮类。
银杏叶萜内酯类成分,分离得5个萜内酯类成分[1],分别为倍半萜类白果内酯(Ⅰ)、二萜类银杏内酯A(Ⅱ)、银杏内酯B(Ⅲ)、银杏内酯C(Ⅳ)、银杏内酯J(Ⅴ)。
银杏内酯分子为独特十二碳骨架结构,有1个叔丁基和6个5元环。
银杏叶含近38种黄酮类化合物[1],银杏黄酮类均衍生于母体化合物黄酮,以糖苷和甲基化形式存在。
其中双黄酮6种,黄酮苷元7种,黄酮苷17种,黄酮苷主要是槲皮素、山萘素、异鼠李素糖苷及儿茶素类。
另有抗肿瘤成分聚戊烯醇[2]。
2 药理作用2.1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体内自由基产生和清除的动态平衡紊乱,就引发一系列自由基链锁反应,使新陈代谢失常和免疫功能降低,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癫痫、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炎及糖尿病等疾病。
比利时研究者发现,银杏叶提取物(GBE)功能类似人体分泌的抗氧化物SOD,提高SOD活性及清除自由基作用,对诱发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抑制作用,作用强度随提取物浓度增加而增加[3],表明GBE可防治疾病和抗衰老。
地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
地黄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地黄,又名黄芪,是一种中国传统药材。
历史悠久的中医学中,地黄被广泛应用于调和阴阳、滋阴清热、养血安神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不断发现其更多的潜力和可能性。
地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养血、降血压、抗氧化、抗肿瘤、抗炎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等。
地黄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包括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多糖类、氨基酸等多种活性物质。
这些物质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作用,尤其是在调节血液状态、保护心血管健康、抗炎和抗肿瘤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黄的药理研究发现,地黄具有显著的养血作用。
地黄中的活性成分可以促进造血功能,提高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贫血情况。
此外,地黄还可以增强血小板功能,减少出血倾向。
这使得地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贫血、出血性疾病等方面。
地黄也被发现具有显著的降血压作用。
地黄中的活性成分能够调节肾脏功能,减少尿液中的钠离子排泄,从而增加外周血管的收缩,降低血压。
这使得地黄成为一种理想的降压药物,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地黄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地黄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能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
此外,地黄还能够调节细胞内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这使得地黄被广泛应用于延缓衰老、保护肝脏、预防疾病等方面。
地黄的抗肿瘤作用也备受关注。
研究发现,地黄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地黄还能够调节肿瘤干细胞的功能,阻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这使得地黄成为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并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地黄还被发现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地黄中的多糖类物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此外,地黄还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炎能力。
这使得地黄在治疗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地黄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灯盏花及其制剂临床应用综述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灯盏花简介 • 灯盏花制剂的临床应用 • 灯盏花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灯盏花及其制剂的未来研究方向 • 结论
01
灯盏花简介
灯盏花的植物学特点
植物形态
灯盏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度在30-50厘米之间,根茎粗壮,有短毛。叶子为圆形或卵状 圆形,表面为绿色,背面为淡绿色。花为淡黄色或淡红色,花期在4-8月之间。
针对不同疾病、不同人群、不 同病理生理状态,深入研究灯 盏花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临床试验及疗效评价
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 验,进一步验证灯盏花的疗效及安全性 。
在临床试验中,加强对患者生活质量、生存 期等长期随访指标的评估,为临床决策提供 更多依据。
针对不同疾病及人群特点,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标准。
在临床应用中,灯盏花胶囊剂主要用 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脑栓塞、脑梗 死等,疗效较好。
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 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应注意安全。
灯盏花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
03
性
灯盏花制剂的有效性
抗血小板聚集
灯盏花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 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减
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 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应注意安全。
灯盏花胶囊剂的临床应用
灯盏花胶囊剂是一种口服制剂,主要 成分为灯盏花提取物和各种中药成分 ,具有活血化瘀、舒经活络、消炎止
痛等作用。
同时,灯盏花胶囊剂还可以用于治疗 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等,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灯盏花及其制剂的疗效 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充 分的验证,但仍需注意 个体差异和药物相互作 用的影响,以确保安全 有效地应用。
植物保护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植物保护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植物保护是农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关注农作物及其他植物遭受的病害和害虫威胁以及应对策略。
本文将对植物保护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防治方法、病害和害虫识别与诊断、植物免疫机制及生物防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防治方法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植物保护的核心。
在防治方法的研究中,化学方法是最为常用和广泛应用的方式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不同的药剂配方和施用策略以提高防治效果。
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提高,生物防治方法逐渐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替代选择。
生物防治方法利用天然的敌害生物、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物等,以降低农药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保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二、病害和害虫识别与诊断在植物保护中,准确的识别和诊断是确定病害和害虫类型以及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步骤。
近年来,传统的病害和害虫识别已经得到了许多先进技术的支持和改进。
例如,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病害和害虫的基因检测和分子标记提供了新的手段,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图像处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病害和害虫的自动化识别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植物免疫机制植物免疫机制是植物抵抗病害和害虫威胁的重要防御系统。
通过识别外来的病原体或害虫,并启动一系列的防御反应,植物能够抵抗它们的侵袭。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于植物免疫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以及抗病基因等因素在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免疫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揭示植物抵抗病害和害虫的分子机制,并为进一步培育抗病抗虫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四、生物防控生物防控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防控利用天敌生物、有益微生物和植物提取物等方式,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控制病害和害虫的发生和传播。
在生物防控的研究中,天敌生物的筛选和培养、有益微生物的应用、植物提取物的提纯和应用技术是关键研究方向。
此外,生物防控与化学防控以及遗传改良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循环使用ꎬ萃取相用活性炭脱色ꎬ过滤ꎬ回收溶剂ꎬ然后得到浓
溶液ꎬ再冷却结晶得到青蒿素粗晶物ꎬ再用乙醇重结晶得到青
蒿素成品ꎮ 此方法有收率较高ꎬ 成本较低ꎬ 步骤较少ꎬ 操作简
单ꎬ安全等优点ꎮ 溶剂汽油法:取一定量的青蒿枝叶干粉ꎬ用 8
86
山 东 化 工
SHANDONG CHEMICAL INDUSTRY
2019 年第 48 卷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于德鑫ꎬ刘乃仲ꎬ何 帅ꎬ石 敏ꎬ张艳芬 ∗
( 菏泽学院ꎬ山东 菏泽 274015)
摘要: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ꎬ将中药青蒿素推向了世界ꎮ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疟疾
早在 1983 年国外的化学家 Hofheinz W 等 2 通过化学研究
发现了青蒿素的化学合成方法ꎬ以( - ) - 2 - 异薄勒醇为原料ꎬ
利用光氧化反应引进氧基得到中间体ꎬ再经过环合反应合成了
最终产物ꎮ 合成倍半萜内酯ꎬ主要有两个限速步骤:倍半萜母
核的折叠和环化ꎻ含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的形成程ꎮ 1986 年ꎬ
inhibitory effect on tumor and many other diseases. In this paperꎬthe discoveryꎬsynthesisꎬ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emisinin
were reviewedꎬto develop for its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生产ꎬ此类方法明显增加了青蒿素植物的有效利用率ꎮ 碱水提
取酸沉淀法:取一定量的青蒿枝叶干粉加入乙醇搅拌浸提ꎬ得
中药白芨的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综述
中药白芨的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综述白芨,又名白带、白散,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白芨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综述白芨的药理研究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白芨的基本信息。
白芨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海拔1000-4000米的湿润山区。
其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木质素、挥发油等。
据研究,白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一方面,白芨在抗炎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作用。
研究发现,白芨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抗炎的效果。
此外,白芨还能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白芨在治疗炎症性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白芨在抗氧化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氧自由基的产生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白芨的木质素成分具有明显的自由基清除活性,能够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因此,白芨在预防和治疗氧化性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此外,白芨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研究发现,白芨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以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增殖,对某些抗药性菌株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白芨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可能是一种新的选择。
除了上述的药理活性,白芨在抗肿瘤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潜力。
研究发现,白芨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此外,白芨还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途径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白芨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关于白芨的药理研究还相对较少,而临床应用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在临床上应用白芨时应谨慎,并且应该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白芨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肿瘤等。
中药显微鉴定研究与应用综述
中药显微鉴别研究与应用综述摘要:系统介绍近现代显微技术的变革,尤其是近些年来显微技术在中药材及中成药的研究及应用,文章从显微组织鉴别、粉末鉴别、化学鉴别、定量研究及现代显微技术发展5个方面展开论述。
最后对显微鉴别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讨论。
关键词:中药;显微鉴别;研究与应用中药显微鉴别是指利用显微镜对药材(饮片)切片、粉末、表面、解离组织或磨片制片,以及含有饮片粉末的制剂观察,并根据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进行相应药材鉴别的一种方法[1]。
显微鉴别方法是中药鉴别四大手段之一,通常应用于①性状不易鉴别的药材;②性状相似不易区分的多来源药材;③破碎中药材及粉末中药材;④用饮片粉末制成的制剂,如丸、散、片、胶囊中药材的鉴别;⑤纯度检查等,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优点。
在质量标准中主要有:组织鉴别、粉末鉴别、显微化学鉴别和显微限量检查等。
1 组织鉴别研究与应用德国学者Schleiden 1838年首次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根据组织构造的不同各种药材可以在显微镜下准确区别,并于1857年发表了植物性生药学基础著作《Grundniss 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
从此以后,许多学者开始对药材的显微鉴别进行研究,通过对药材微观特征的观察比较,以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依据中药材组织鉴别研究的一些成果,首次收载了中药材与中成药的显微鉴别项目,填补了我国中药显微鉴别项目的空白[2]。
1.1 中药材横切面的组织构造研究与应用根、根茎、藤茎、皮、叶、果实、种子类中药材等,一般需要制作横切片进行显微观察,必要时制作纵切片;木类药材制作横切片、径向纵切片及切向纵切片三个面进行观察。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与根茎,常见的伪品有豆科的野豇豆、商陆科的商陆、茄科的华山参、菊科的山莴苣等植物的根。
人参内部构造可见木栓层,韧皮部中有树脂道,栓内层、薄壁及射线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簇晶。
药食两用植物天麻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天麻,一种著名的中药材,因其独特的药理活性和广泛的用途而备受。近年 来,随着人们对天麻的研究不断深入,其食用和药用价值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掘。 本次演示将介绍天麻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天麻的研究现状
天麻为兰科植物,全球分布广泛。在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天麻作 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现代研究表明,天麻具有镇静、抗惊 厥、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此外,天麻在改善记忆、保护神经、抗肿瘤 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药效。
在现代生活中,金樱子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防治。例如,金樱子可以 有效缓解腹泻、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对于尿频遗尿、遗精等泌尿生殖系 统疾病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它还具有补血益精、增强体质的作用,能够 改善人体免疫功能。
二、金樱子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金樱子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现代药 理学研究表明,金樱子的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 等,这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同时,金樱子还含 有丰富的维生素
参考内容三
金樱子,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用途而备受。它 不仅具有治疗遗精、早泄、腹泻痢疾、尿频遗尿等疾病的功效,还可补血益精, 增强体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药食两用材料。本次演示将围绕金樱子的 药食两用价值、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一、金樱子的药食两用价值
金樱子的药食两用价值在多部古代医学著作中都有所体现。《名医别录》记 载金樱子具有“止遗泄”的功效,提出了金樱子可以治疗遗精、早泄。而《蜀本 草》中记载:“金樱子,味酸、涩,性平,无毒,主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 精气;久服,
药用植物在生物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 代农 业科技 } 0 7年 第 1 现 20 9期
大 田农 艺
药用植物在 生物技术领域 中的研究及应用
孙 科 t 杨 培 闰 微
(江 苏 省 徐 州 生物 工程 高等 职 业 学 校 , 苏 徐 州 2 10 江 苏 省 苏科 农 化 有限 贵 任 公 司 ) , 江 20 6;
全 球关 注和研 究 的热点 。 1 组 织培 养技 术在药 用植 物上 的应 用 11 药 用植物 的快 繁 .
IA .mg L 6 B 1 mg L等 培 养基 分 化和 脱 分 化 后 , B 05 / + 一 A . / 0 形 成 小 鳞 茎 和 正常 植 株 。 志 良㈣对 中 国红 豆 杉和 短 叶 红 豆 李 杉 的 离体胚 培 养特 性 进 行 了研 究 , 现 适 宜 的条 件 下 2种 发 胚 萌 发 率 与成 苗 情 况 没 有 明显 的差异 , 离体 胚 培 养 是实 现
一
影 响产 量 和 质量 的 药用 植 物 、 有性 繁 殖 提供 种 子 而 种 子 靠 发 育不 完 善或种 子成 本 高 的药用 植物 、 无性 繁殖 提供 “ 靠 种
子 ” 无性 繁殖 系数 低 且种 子需 求量 大 的药 用植 物 、 危 或 而 渐
种诱 导 多倍 体 的方 法 , 有广 阔 的应 用前景 。 组 织培 养 具 在
有形 态特 征 的巨 型性 、抗 逆性 强 及药 用 活性成 分含 量 高 等
特性 , 是 中药 材 的优 质 、 这 高产 育 种所 期 望 达 到 的 目的 。 因 此 , 用植 物 的多 倍 体 育种 具 有较 高 的应用 价 值 和 增产 潜 药 力 。 利 用组 织 培 养技 术 诱 导 多倍 体 是 近 几年 发 展 起来 的 而
青蒿素综述
青蒿素抗肿瘤一、立体依据1.基础研究青蒿素为传统的抗疟疾药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已经证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目前,它们比较明确的抗肿瘤机制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抗血管形成;诱导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反应;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间的平衡等等。
同时,青蒿素类药物可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且与传统化疗药不存在交叉耐药,并能逆转肿瘤细胞的多重耐药现象。
2.应用研究数十年来,青蒿素类药物长期用于对抗疟疾并未产生耐药,而且还证明了它在人体良好的耐受性,其相对于肿瘤化疗药物来说优势明显,极具研究价值。
因此,人们对青蒿素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开展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青蒿素不仅是来自古老中国的优秀的抗疟药,而且在抗肿瘤领域也极具价值,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应用于肿瘤治疗。
二、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研究内容青蒿素(Artemisinin)抗肿瘤, 青蒿素为基础的药剂为目前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研究发现青蒿素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肿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肿瘤血管新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调控癌基因/抑癌基因和逆转多药耐药等机制抗肿瘤。
2 研究目标双氢青蒿素(DHA)抗肿瘤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研究方案(1)实验方法及手段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将液氮中保存的B16-BL6黑色素瘤株、H22肝癌细胞株、Lewis肺癌细胞株、S180肉瘤细胞株进行肿瘤细胞株复苏,在3-5只18-22克昆明小鼠或C57小鼠腋窝皮下接种,肿瘤生长达到直径2cm左右时,将小鼠颈椎脱臼处死。
取出瘤块,按每克肿瘤组织3mL生理盐水的比例,制成肿瘤细胞匀浆,用匀浆给18-22克昆明小鼠腋窝皮下接种,每鼠接种瘤液0.2mL。
接种次日,将动物随机分组、称重,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
药物以不同浓度给动物灌喂,每天2次,连续8d。
9d后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分别称体重、瘤重:计算肿瘤抑制率,并将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1.引言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从青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抗疟疾活性。
它以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优异的药理特性在医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青蒿素的合成方法及其在药物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2.青蒿素的合成2.1 生物合成青蒿素作为一种自然产物,其生物合成机制备受关注。
在青蒿植物中,青蒿素的合成主要通过青蒿素合成酶(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Enzyme)催化一系列反应而完成。
近年来,通过对青蒿素合成途径的研究,人们对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2 化学合成除了生物合成外,人工合成也是青蒿素的重要合成途径。
在化学合成领域,不断有新的工艺和方法被开发出来,使得青蒿素的合成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其中,以鲁特维(Lourteig)法和威廉森(Williamson)合成法为代表的合成方法成为了青蒿素的主要制备途径。
3.青蒿素的应用3.1 抗疟疾活性作为一种天然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展现出了广谱和强效的抗疟疾活性。
青蒿素通过与疟原虫的铁离子相互作用,抑制其生命周期,进而消除感染。
该药物对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抗癌活性除了抗疟疾作用外,青蒿素也显示出潜在的抗癌活性。
研究表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肿瘤细胞中可以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这些发现为青蒿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3.3 其他应用除了抗疟疾和抗癌活性外,青蒿素还具有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菌和抗炎等作用。
它在临床医学中也被应用于治疗其他疾病,例如肝炎、天花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方向。
4.青蒿素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青蒿素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具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其化学结构复杂,合成难度较高。
其次,由于广泛的使用,青蒿素抗药性的出现令人担忧。
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综述资料
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综述资料概述:中药天然药物是指以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通过一定的制备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药用价值的药物。
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是对中药天然药物的生物活性、体内外代谢和毒理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学科。
本文综述了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1.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鉴定及体内活性研究:中药药效物质是指中药中具有特定生物活性和药物效应的化合物。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是中药天然药物研究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方法包括色谱技术、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
同时,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等方法对中药药效物质的生物学活性进行评价,探讨其在药理学上的作用机制。
2.代谢过程研究:代谢过程是指中药物在人体内发生的转化过程。
研究中药代谢过程的目的是了解中药在体内的分布、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及其活性等信息,为药物研发提供指导。
代谢过程研究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内外代谢实验、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
3.毒理学和安全性评价:中药的毒理学研究主要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癌性等方面。
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建立合理的用药方案。
常用的方法包括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分子生物学等。
研究方法:应用前景: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在药物研发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首先,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可以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次,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可以发掘中药药效物质的新作用和新靶点,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此外,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还可以为中药与西药的配伍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结论: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是对中药药理学、药效物质、代谢过程和毒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的发展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中药天然药物药学研究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蒿属药用植物研究与利用进展
蒿属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药用植物学廖凯摘要:本文综述了蒿属植物黄花蒿、艾蒿、野艾蒿和茵陈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蒿属;黄花蒿;茵陈;艾蒿;利用前言菊科(Composde)是植物植物分类学中最大的一个科,而蒿属(Artemisia L.)在全世界,约有380种,在我国分布的约有180余种和44个变种。
蒿属植物在温带和热带山区分布最广,并在草原、荒漠、高山和亚高山草原等生态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
蒿属下分两个亚属,分别为蒿亚属(Subgen. Artemisia)和龙蒿亚属[ Subgen. Dracunculus (Bess.) Peterm ]。
按植物系统分类,蒿亚属包括5个组,即莳萝蒿组、艾蒿组、艾组、腺毛蒿组和白苞蒿组;龙蒿亚属包括2个组,分别为龙蒿组和牡蒿组。
蒿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以及非洲地区,在我国则各地均有。
本属植物许多为中医药以及民间常用药材,如黄花蒿有清热凉血,退虚热,解暑,截疾的功效,常用于痢疾,伤暑潮热等症;艾蒿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月经不调,先兆流产,湿疹等症;茵陈蒿和滨蒿等则具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降血压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和小便不利等;而牡蒿全草入药,具清热凉血解暑等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中暑,肺结核潮热等[1]。
蒿属植物可能是本科植物中发育到的最高层次。
经林镕等研究,认为本属植物起源于东北亚至东亚和东南亚的森林环境中,不晚于与白垩纪至老第三纪,而后才随着全球或某些局部地区的旱化而扩散、分化和发展的[2]。
在蒿亚属中,林有润认为莳萝蒿组和艾蒿组是该属中较为原始的,而艾组较前2组为进化,腺毛蒿组和白苞蒿组则可能是从艾组的祖先种中分化出来的,在冰河时期向南迁移分别在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东侧和亚热带中部、南部繁衍生活。
在龙蒿亚属中,牡蒿组则较龙蒿组更为进化。
本属植物除广泛作为药用外,在生物防治等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植物科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选读
植物科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选读植物科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长、发育、遗传、生理、生态等方面的学科,对于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及其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选取几篇优秀的植物科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以供参考和学习。
范文一:植物生理学研究进展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各种内外环境条件下的生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该篇范文从细胞呼吸、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等方面探讨了植物生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范文二:植物遗传改良的研究与应用植物遗传改良是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方法改良植物品种的过程,是现代农业高产、高质量和环境友好的重要手段之一。
该篇范文以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为例,介绍了植物杂交育种、基因编辑等遗传改良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范文三:植物生态学与自然保护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在自然环境中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该篇范文通过调查和实验数据,讨论了人类活动对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范文四: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与前景植物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植物基因组、基因表达和分子调控等方面的学科,对于深入理解植物生命活动和改良植物品种具有重要作用。
该篇范文综述了植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领域的进展,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在农业和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范文五:植物药物研究与应用植物药物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治疗疾病或改善健康作用的天然产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篇范文以中药材黄芪为例,介绍了植物药物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包括活性成分提取、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结语:以上选取的几篇植物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角度,探讨了植物科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植物科学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丹参的研究现状(综述)
丹参的研究现状(综述)摘要:本文从丹参的药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剂型、制剂工艺等有关丹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力图阐述丹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以期利于丹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
关键字:丹参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制剂研究现状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我国常用传统中药,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
临床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患,是国内外现代化中药研究的热点品种之一。
1.资源分布丹参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湖北、甘肃、四川等省区,野生的丹参常见于山坡、草丛、林下、溪谷旁[1 ]。
目前野生丹参资源由于过度采收已遭破坏,各地虽有栽培品种,但品质退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
2.丹参的化学成分丹参的化学成分有30多种,丹参主要含两类成分:一为脂溶性的二萜类化合物,二为水溶性的多聚酚酸类成分。
2.1 丹参脂溶性成分(1) 邻醌型丹参酮类二萜化合物在丹参中含量较高,有较强的生理活性,是丹参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主要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ⅡB、隐丹参酮、丹参酸甲酯、紫丹参素等[2 ]。
其中丹参酮ⅡA 是丹参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在丹参中的含量可达0. 5 %以上,将其磺化制成丹参酮ⅡA 磺酸钠后,可增加水溶性及提高药理活性。
隐丹参酮抗菌活性很强,比小檗碱强许多倍,含量亦高,常作为抗菌消炎类丹参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成分。
(2) 对醌型的丹参酮类二萜化合物在丹参中含量很低,主要有:异丹参酮Ⅰ、异丹参酮Ⅱ,异隐丹参酮等[2 ]。
(3) 其它二萜类化合物较少,含量低。
主要有丹参螺旋内酯、新隐丹参酮等[2 ] 。
2.2丹参水溶性成分主要有: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参素、咖啡酸、丹酚酸等,均具有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在丹参体内含量较高,活性较强,是丹参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常作为丹参原药材和丹参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成分。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与药物研究进展综述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与药物研究进展综述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是指不是植物生长、组织结构或营养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这些化合物通常属于特殊的代谢途径,包括黄酮激素、甙类、生物碱、多酚类、挥发性油脂等。
这些次生代谢产物不仅为植物提供保护、防御和吸引传粉媒介的作用,还具有广泛的药理和生理活性,对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近年来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与药物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1.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与药物研究的发展历程植物药物在人类历史上的使用已有数千年,中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记载了大量植物药物。
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化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从植物中分离出纯化的化合物,使植物药物得以在分子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
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植物药物的研究开始进入高峰期,石家庄药物研究所的黄连素、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青蒿素等药物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的许多化合物具有药理活性。
大量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被研究出来后,许多化合物被发现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内酯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生物碱和多酚等,这些化合物不仅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也存在于食品、药品和化妆品中。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中的多元酚类化合物,其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癌、心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
例如,芦荟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抗炎、抗癌、保护心脏等。
此外,还有一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病毒、抗菌、保护神经细胞等生理活性,因此在药物研究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类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可根据其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与用途来分类,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多酚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主要用于黄褐色素沉淀、水平传递和保护。
多酚类化合物包括类黄酮、黄酮类和花青素等。
类黄酮和花青素等植物色素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药品中,如玉米黄素、花青素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_综述_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27(1):40~44Journal of A nhui A gr icultur al U niver sity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综述)a操海群,岳永德,花日茂,汤 锋(安徽农业大学植保系,合肥230036)摘 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植物源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当前植物源杀虫剂研究的几个热点:杀虫植物资源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传统杀虫植物的毒理学研究;植物源杀虫剂的制剂化研究;植物光活化毒素的研究等。
关键词: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源除草剂;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S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97(2000)01-0040-05传统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带来了种种弊端,如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残留毒性以及环境污染等等。
目前,许多高毒性、高残留、持久性农药已被禁止使用。
公众对农药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农药应该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易分解且分解产物对环境无害。
人们普遍认为21世纪的农药将成为一种“环境和谐农药”(env i-ro nment accept able/fr iendly pesticides)。
社会的发展、公众的需要,促使科研人员在微生物学、植物化学等不同方面寻求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新型有害生物控制剂。
植物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天然宝库,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超过400000种(Sw ain,1977),其中的大多数化学物质如萜烯类、生物碱、类黄酮、甾体、酚类、独特的氨基酸和多糖等均具有杀虫或抗菌活性。
Gr ange和A hmed(1988)曾报道约有2400种植物具有控制有害生物的活性,而这些在化学性质上作过调查研究的植物仅占全世界现有植物种类的10%,因此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用于有害生物防治的前景十分广阔。
从植物中探寻新的活性先导物或新的作用靶标,通过类推合成或生物合理设计进行新农药的开发已成为当前农药化学和农药毒理学研究的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性药物研究和应用综述[摘要]:植物对健康有个密不可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发现植物资源是药品原料的一个巨大宝库,据美国杂志报导,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共同发起的一个国际讨论会,科学家们探讨了如何加强从植物中提取有用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以及如何保护对人类健康有益的植物免遭全球性破坏的问题。
在讨论会上发言的一位科学家指出,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全部药物中,有大部分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关键字]:植物性药物研究可持续发展中药1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现状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渊远流长, 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一直到清末, 我国的医药卫生体系一直是由中医药所支撑, 中草药资源是其基础。
直到现今, 中草药资源仍然和西药并存, 为人民的卫生健康作出贡献,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生机。
几千年以来, 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在传统的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
但长期以来, 药用植物资源主要以野生采集, 手工加工为主, 还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
至今为止,仍然有80%以上的药用植物资源依赖野生采集, 其农业现代化程度极低。
这种涸泽而渔的产业越来越不适合当今社会日益增加的需求,这同时也破坏了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1 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研究植物中众多的化学成分有许多已阐明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 其中不少已用于临床。
这些成分中有的已可用化学的或生物的方法进行合成。
但尚存在的问题是: 这些成分在植物体内是怎样形成的? 是由何种物质、经过什么新陈代谢途径形成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许多植物学、生物学、植物化学、生化学的研究工作者从可能的新陈代谢过程, 生物化学反应等多方面地进行推测这些成分在植物体内的形成过程, 这就是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学说(BiogenesisBiogenetic Origin)[7]。
植物化学成分的生源研究主要是研究各类成分在体内生物合成的途径, 各种酶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中间产物的化学并测定它们的结构。
生源的研究有多种设想与途径, 因而也形成了多种学说, 如异戊二烯法则、醋酸学说等已普遍应用于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及其途径。
随着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发展, 生源研究的进展也更为迅速。
植物体内各种成分的生源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植物本身必须的营养物质如糖类, 脂肪、蛋白质等成分的新陈代谢途径, 一类是植物次生物质, 如生物碱、甙类、萜类等成分的新陈代谢途径。
有关这些代谢途径的学说很多, 其中不少还是设想, 例如认为醋酸酯一丙二酸酯(Acetate-Melonate)途径合成脂肪酸、酚性化合物、蒽醌等成分, 3, 5- 羟基- 3- 甲基戊酸酯( Evaluate)途径合成萜类、甾类等成分, 莽草酸( shikimicacid)途径合成芳香族氨基酸、有机酸及其他化合物; 氨基酸途径合成生物碱等成分。
由于植物成分的本身种类和结构变化多样, 加上在这些成分生物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中间产物的化学结构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植物成分的生源研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的工作[8- 10]。
1.2 中药复方研究中药很少单用, 多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方应用, 故方剂的数量约为中药数量的十倍以上。
由于中医典籍中记载的中药疗效多建立在方剂用药基础上。
因此研究中药如不研究复方, 可以说抛弃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优势, 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然而, 中药复方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多停留于临床疗效观察的阶段, 且多数观察由于缺乏明确的双盲对照、方剂原料、组成及制备工艺的不确定性、质量缺乏监控等原因, 其结果的可靠性及重现性难以令人置信;②中药复方的实验药理学研究虽然逐年增加, 但绝大多数也仅限于药效学的观察, 而且由于没有化学工作者的有效配合, 方剂组成多不稳定, 药效重现性较差, 难以准确反映复方的药理学作用。
③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基本上沿用西方科学家走过的道路, 多停留在单一中药的化学成分或活性成分研究, 中药复方极少成为天然药物化学家的研究对象。
④研究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缺乏国家的统一协调、宏观策划与多学科的相互配合。
总之, 中药复方研究因其难度较大, 加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 人们对此望而生畏, 致使中药复方研究长期以来处于举步艰难、停滞不前的局面[11]。
迄今对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依然所知甚少, 中药复方研究尚未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独特的道路, 中药复方研究势在必行。
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阐明中药方剂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原理, 不仅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将中药方剂推向国际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可能是结合国情、发挥传统医药及资源优势,进行创新药物研究的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12]。
2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式2.1药用植物提取物的利用随着西药理论的引进和植物化学的发展, 近百年来, 世界各国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化学成分分析, 提取和明确了大量的有效功能性成分, 为药用植物在医药行业的深入应用和其他行业如天然日化、保健食品等方面开拓了新的途径。
目前, 随着世界对天然产物兴趣的回归, 药用植物提取物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 而我国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则成为世界的原料基地,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药用植物提取物出口国, 这种需求的激增造成了我国部分特产药用植物资源的迅速枯竭, 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短短几年就陷入了困境, 如陕西的贯叶连翘资源等, 青海的冬虫夏草资源等。
2 .2药用植物资源的传统中医药利用目前,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相当大的一部分仍然是作为传统中药材的原料而加以利用, 遍布全国各地的中药房, 生产的仍然是没有质量标准体系控制的简单加工的中药材饮片。
近年来, 参照西医药剂学的方法, 对部分中医验方进行了标准化, 研制了一批中成药产品。
这些产品的生产基础是建立在对药用植物资源的无序、低效利用的基础上的, 造成了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任何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都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建设要求以及相关学科的促进分不开的。
中国已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药用植物栽培体系, 建立了现代药用植物栽培学科,而现代药物化学又是化学和生物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
2.3药用植物资源现代利用新途径在传统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有很多是属于药食两用的植物资源, 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进步, 逐步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功能成分有了新的认识。
因此, 部分药用植物资源除了传统的药用途径, 逐步作为一种特产农业资源被产业开发, 作为多个工业行业的基础原料而被广泛应用, 如胡卢巴资源、花椒、生姜等辛香药用植物资源, 其在调味品和香精香料、食品添加剂等多种行业的应用和效益已经超过了药用植物, 形成了新兴的特种农业产业。
3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现状药用植物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特产资源,目前除了野生采集以外, 部分资源随着全国各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部分资源经过长期的栽培和驯化, 已经成为当地特产农业种植业的一部分, 并成为部分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
另有部分野生资源经过掠夺性开发而日益枯竭的同时, 也进行了强制性的资源保护, 将部分濒临灭绝的野生资源进行栽培化管理, 逐步转化为特种农业经济资源。
与此同时, 国家对药用植物资源的遗传种质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和研究, 建立了多个药用植物资源的遗传种质资源库, 对我国因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而日益减少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为改变我国传统的中药材长期以来没有质量标准的局面, 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GA P 认证, 使药用植物资源的种植栽培生产走上标准化管理。
同时对多种中药资源进行了地道药材和中药原产地认证。
为排除环境污染对药用植物资源品质的影响, 还参照了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模式进行了无公害化、绿色化管理和生产。
这些都保证了药材的品质, 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促使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使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开拓了新的利用途径, 药用植物的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 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提高了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从而摆脱了药用植物长期以来单一作为药材进入市场, 价格动荡, 严重损害农民利益的局面。
提高了农民对药用植物种植生产和保护的积极性, 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4 . 1药用植物资源的供给与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是我国资源最丰富的一类特殊特产农林资源, 其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特色产业,成为现代新兴农业的一个支柱产业,现代医药工业和其他各行业需求的激增, 产生了药用植物资源的供给与利用之间的严重矛盾。
4 . 2药用植物资源被过滥开发药用植物资源占绝大多数的野生植物资源被过滥开发,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平衡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4 . 3药用植物资源产品质量不稳定, 资源浪费大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目前还处于粗放简单的加工利用阶段, 产品质量不稳定, 资源浪费大, 没有做到高效利用和综合利用, 部分药用植物资源采用全草或者是植物的某个部位入药, 不但药用有效成分难以控制, 而且还浪费了其他可用的功能成分。
例如胡卢巴资源如先提多糖胶和香精油等, 后提取萜类和皂素等药用功能成分, 然后剩余的废渣作为高蛋白饲料加以利用, 将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
而传统中药应用从资源角度而言是一种不经济的利用方式, 这本身也是对资源的一种破坏, 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针对于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4 . 4不重视药材的质量标准控制由于传统中医药不重视药材的质量标准控制,国内发展药用植物资源, 形成特色产业的区域规划不明显, 有的地方并不适合建立药用植物种植基地,但也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造成了药材质量不过关, 产品市场销售并不好, 使农民遭受损失。
近年来全国大力推行药材GA P 基地建设和原产地道地药材认证, 但毕竟相对于全国众多的药材基地来说这是极少数, 今后暂时无法建设GA P 基地和无法获得原产地认证的基地将面临重大的生存问题, 很多将退出药材市场, 如何减少资源浪费, 这些现实问题将如何解决, 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5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思路探讨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收入国家药典的有近300种, 而其在民间应用和新发现的资源超过两千余种,这些资源是我国药用特产植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我们在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 要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追求社会公平,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实现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
我们所提倡可持续发展鼓励对资源的适度开发, 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对资源的利用。
但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 而且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