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五)作业小结
在本节课的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民族危亡局面,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让他们深入思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精神。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历史语言的描绘,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危亡的时刻,从而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危亡的局面?”“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有何异同?”等,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在讲解历史事件时,我尽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有发言权。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引导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形成共识。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相互学习,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反思与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2.掌握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的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史料的呈现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各种斗争的特点和地位。同时,我还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清晰的历史观念。
三、教学策略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重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基础认知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_______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_______。

在京官员及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

______________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_______”,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____。

2、经过:____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____推动下,颁布“_______”诏书。

此后的___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______,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_______的举措,史称“_______”。

清政府中的______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

9月21日,______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___。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_______得以幸免外,全部被____。

3、影响及失败原因:(1)影响: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_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的传播,起到了____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体制。

(2)失败原因:由于___势力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______,没有严密的____,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____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____告终。

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______的狂潮,______日益加剧。

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____,特别是德国强占______,进一步刺激了___民众。

2、经过:以“_______”为口号的____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_________等,对义和团采取_______的举措。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基础知识】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兴起。

①康有为撰写的、,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2.过程(1)序幕——公车上书①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②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__”,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高潮——百日维新①时间:____年6月11日到9月21日。

②标志: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___”诏书。

③措施: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

(3)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_ __得以保留外,全部被废止。

(4)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____仍很强大。

②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___,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③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3.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 __。

(2)推动中国__ __的发展。

(3)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

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__ __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直接原因:__ __斗争的兴起。

2.口号:“__ __。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1)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__ __的举措。

(2)慈禧太后采用“__”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__控制利用__ 。

4.结果及其原因:1900年8月,在__ __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5.性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6.评价(1)进步性: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__ __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了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1)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3)结果: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②康、梁出逃;“戊戌六君子”;③改革措施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除外)。

(4)失败原因:1898兴起于山东,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三)性质和口号:材料“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

哪怕皇帝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扶清灭洋,替天行道。

”1.性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1)天津保卫战(1900、6-1900、7)(2)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1900、7-1900 2.八国联军的暴行:3.清政府的态度:(四)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化的自我保持是文化生存的必要条件。

这种自我保持不可能在封闭的、非生命的方式中完成,而只有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

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是在生命运动中不断通过自调节和被调节,完善发展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化流行的勃勃生机,开创文化的新生面。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根据材料信息,概括指出其关于文化发展方面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只需明确写出一种看法,阐释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看法1:文化是随着社会发展新陈代谢实现自我保持的。

文艺复兴发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是早期资产阶级对天主教神学束缚不满而掀起的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运动;罗马教会的压迫剥削日益激化西欧的社会矛盾,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从而导致了否定罗马教会权威,倡导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出现;启蒙运动是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的不满,以理性为武器而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者从人性自由到宗教信仰自由再到人权自由,但始终保持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冈此,两方近代人文主义精神的变迁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陈代谢中实现自我保持的。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课题: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型:新授课一、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略中国的社会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实际,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自我诊断(预习)(一) 挽救民族危亡①面临民族危亡,晚晴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才能救亡图存。

背景②康有为的两本书,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结果:失败。

除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失败原因②维新派缺乏,没有。

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

意义:①推动了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时间:背景:①签订后,列强掀起,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西方洋教势力在中国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口号:范围:性质:过程:慈禧太后采用先企图加以后的方法。

结果:在的倾向,也存在明显的排外行为。

评价的精神,使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二) 民族危机的加深三、合作探究(重难点)1.历史图片往往能真实地折射大量的历史信息,以图说史是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请回答:(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与哪些侵华战争有关?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有一场著名的海战,其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此次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涉及江苏的城市是哪个?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此时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需求的内容是什么?(3)图四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哪个条约签订之后?(4)由上述图片串起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四、巩固练习1、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对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中的人民群众,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应具备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五)作业小结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历史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氛围。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驱们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广大民众在革命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斗争生活。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观察与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主要内容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理解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危亡的紧迫性,认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斗争。
2.鼓励学生主动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感悟。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作业的完成,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危亡的背景和原因。
2.讲述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强调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案姓名: 班级: 日期:【学习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自学测评】1. 阅读教材,把握时空定位,完成时间轴。

2.阅读教材P102-103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3.阅读教材P105,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条约主要内容主要危害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加剧了中国贫困和经济衰败 成为 “国中之国”(侵华大本营)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侵略者(及帮凶) 不平等条约 影响皇帝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派 维新派不 同 点 政治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经济 兴办官办企业 学习内容 学习西方技术 阶级属性 地主阶级方式道路 运用手中权力,利用政府职能 代表作 无【概念阐释】 “东南互保”1900年6月,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英美帝国主义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双方互不侵犯。

东南互保是清末地方实力派首次公然反抗满清朝廷,此事件使南方大部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也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本课小结】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其撰写者是( ) A.梁启超 B.康有为 C.林则徐D.谭嗣同2.拉开维新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B.“东南互保” C.“虎门销烟”D.“百日维新”3.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维新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4.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史料阅读,了解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2、通过分析史料,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其存在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认识《辛丑条约》的危害及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重难点】重点:戊戌变法、《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难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辩证评价。

【时空定位】【教材梳理】本课主要讲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与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懈努力,但最终走向失败。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预习任务】背景政治:《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思想:维新派积极宣传变法,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过程(1)序幕——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2)高潮——光绪皇帝开始“百日维新”。

(3)结果——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

内容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取消旗人经济特权,奖励工商业。

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裁减旧式军队;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工厂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的救国运动。

任务2:根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思考其失败的根源。

材料一: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维新志士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

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家国情怀)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斗争史实,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作用。

(唯物史观)3、列举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历史解释)【重点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结局及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

难点: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基础认知】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1)经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3)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撰写的_和_,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变法通议》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2、“公车上书”(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

(3)影响:拉开了_。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_、经济、军事、文化、_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_。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_”。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

(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
4.通过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观点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强调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我国近代史上民族危亡的斗争,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总结我国近代史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及其影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如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制等。
3.分析辛亥革命中各阶层人民的抗争精神,强调民族危亡时刻的团结与担当。
2.强调民族危亡斗争中各阶层人民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提醒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4.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历史感悟,要求不少于800字。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外历史纲要(上)导学案(原创)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导学案(原创)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材研读】1、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引言部分中的划线部分,请同学们讲一下“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思。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贸易大门被迫打开。

对中国人的地理视野、历史视野以及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产产生了巨大冲击。

这种情况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所以说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2、看P102教材历史纵横思考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参考答案:(1)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2)成因:儒家思想是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危机加剧等。

3、看教材P102、103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4、关注P103学思之窗:想一想 ,戊戌维新有怎样的局限性。

5戊戌维新虽然失败,但是它的伟大意义却是永恒的,请同学们思考戊戌维新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1、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2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马关条约公车上书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百日维新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3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1运动。

2、【深化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教材的第三目1、首先看下面的{史料实证}史料:“设使义和团所用武器皆为西式枪炮,则联军必遭全军覆灭之命运”。

-----西摩尔“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习目标]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

(2)维新思想的兴起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2.“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

(2)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3)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

(4)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判断正误(1)公车上书的背景是德国强占了胶州湾。

( × )(2)公车上书虽送达皇帝,但未引起皇帝的重视。

( × )3.“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6.失败原因(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兴起:山东民众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当地官员的态度: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9)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9)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9)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标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宣传维新思想,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开展革新;反洋教斗争中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侵略的抗争精神。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的受挫;义和团失败后,八国联军侵华将中国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此后,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革命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等基础知识,对这一时期基本的历史线索也有所了解,但更多地限于感性认识,也缺乏对这一时期史实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解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性质和意义,理性分析斗争的局限性,深入体会复杂的历史面相。

四、教学目标1.通过表格梳理等方法,梳理归纳鸦片战争以来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异同。

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理性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异同。

3.通过问题探究与学习交流,对知识分子发动的维新变法和民众掀起的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有深刻认识,同时感受到面对民族危机时,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权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及其失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到《辛丑条盖则约》的签订是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局限,感受近代民族危机良也,的加深和社会各阶级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之情,认识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潮流。

五、教学过程(一)教学主题危机与救亡——19世纪末中国的抗争。

(二)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活动】:承接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展示189年谢缵泰绘制的《时局图》,引导学生感受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8课 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18课 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

第18课拯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课标要求: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概述晚清时期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实,理解性质与意义;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下联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本课通过四个子目(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讲述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农民阶级义和团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概况,以及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概况及结果。

民族战争的失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戊戌维新运动背景及影响,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影响等问题的探究,培育学生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通过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时空要素梳理,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通过探析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研习以及课内外史料解析题的训练,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和方法。

【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归纳总结中国近代各阶层挽救民族危亡的特点,理解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影响,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家国情怀】通过近代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学习,培育学生责任意识、爱党爱国,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通过初中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几个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清晰。

本课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性质和意义难点:认识社会各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和探索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2021年,按天干地支来讲叫辛丑年,前阶段的外交会议,中方的表态铿锵有力,我们都佩服于中国的强硬态度,这不仅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更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我们深知中国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个中国了,但是回望120年前,同样是辛丑年,一位古稀老人却在外交会议上受尽屈辱,甚至遭到枪击,即便如此,也没有避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命运.那么,120年前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让无数中国的爱国志士梦碎?我们来看第十八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二、新课教学师:(解读标题)当时民族到底面临怎样的危机?谁来挽救危机?为挽救危机展开了怎样的斗争?(一)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师:教师出示当时反映列强瓜分中国的漫画《时局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料以及当时康、梁的维新思想资料。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9)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9)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教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19.9)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标标要求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运动,宣传维新思想,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开展革新;反洋教斗争中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抗侵略的抗争精神。

维新变法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的受挫;义和团失败后,八国联军侵华将中国推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此后,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革命思想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在初中学习过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等基础知识,对这一时期基本的历史线索也有所了解,但更多地限于感性认识,也缺乏对这一时期史实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解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性质和意义,理性分析斗争的局限性,深入体会复杂的历史面相。

四、教学目标1.通过表格梳理等方法,梳理归纳鸦片战争以来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异同。

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理性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异同。

3.通过问题探究与学习交流,对知识分子发动的维新变法和民众掀起的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有深刻认识,同时感受到面对民族危机时,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权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及其失败的主要原因;认识到《辛丑条盖则约》的签订是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局限,感受近代民族危机良也,的加深和社会各阶级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之情,认识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潮流。

五、教学过程(一)教学主题危机与救亡——19世纪末中国的抗争。

(二)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活动】:承接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展示189年谢缵泰绘制的《时局图》,引导学生感受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1)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案(1)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3)结果:①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②康、梁出逃;“戊戌六君子”;③改革措施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除外)。

(4)失败原因:1898兴起于山东,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三)性质和口号:材料“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也敢钻。

哪怕皇帝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还。

”“扶清灭洋,替天行道。

”1.性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1)天津保卫战(1900、6-1900、7)(2)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1900、7-1900 2.八国联军的暴行:3.清政府的态度:(四)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近代文化抉择的出发点。

文化和社会现实分不开,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

因此,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是由社会现实来抉择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相应的近代文化也是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建的。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一中国近代文化研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观点明确,解读须有史实依据,表述准确)【答案】示例:观点一: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或者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阐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先进中国人进行探索的首要任务。

传统儒家思想无力应对这种变局,各个阶级先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借西方器物来巩固清廷统治;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民主制度和思想以挽救民族危亡;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要求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思想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主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求民主的主流发展方向。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课题: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型:新授课一、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略中国的社会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实际,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自我诊断(预习)(一) 挽救民族危亡①面临民族危亡,晚晴读书人逐渐认识到,唯有才能救亡图存。

背景②康有为的两本书,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结果:失败。

除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失败原因②维新派缺乏,没有。

③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

意义:①推动了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时间:背景:①签订后,列强掀起,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西方洋教势力在中国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口号:范围:性质:过程:慈禧太后采用先企图加以后的方法。

结果:在的倾向,也存在明显的排外行为。

评价的精神,使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二) 民族危机的加深三、合作探究(重难点)1.历史图片往往能真实地折射大量的历史信息,以图说史是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请回答:(1)图一、图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与哪些侵华战争有关?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有一场著名的海战,其中壮烈殉国的致远舰管带是谁?此次战争后中日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涉及江苏的城市是哪个?该条约中最能体现此时西方国家对外侵略扩张需求的内容是什么?(3)图四所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哪次战争、哪个条约签订之后?(4)由上述图片串起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四、巩固练习1、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为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3.教师提出导入问题:请大家思考,为什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会面临如此严重的危机?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详细讲解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相关文物,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情境。
3.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成因、过程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案例背景设定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大门,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民族危亡空前严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互动性。
3.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疑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相关文物,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知。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教师分析各种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的影响,如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进步等。
4.教师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掌握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题目:“你们认为,各种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中,哪一次斗争的影响最为深远?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准备进行小组展示。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各种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的认识和看法。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各种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的重要性。
3.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3.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意识。
4.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近代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危机的严重性。
2.提问:“你们认为,近代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原因有哪些?”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引导学生感受民族英雄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危亡的背景,认识到各种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2.教师提醒学生关注作业要求,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导学案【课标要求】1、知道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家国情怀)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斗争史实,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作用。

(唯物史观)3、列举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历史解释)【重点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结局及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

难点: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基础认知】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1)经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政治: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3)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撰写的_和_,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变法通议》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2、“公车上书”(1)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

(3)影响:拉开了_。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_”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_、经济、军事、文化、_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_。

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_”。

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

(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_,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_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兴起:以“_”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八国联军的镇压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

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慈禧太后采用“_”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_。

后来,在_义和团运动失败。

4、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_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_的深渊。

(3)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三、八国联军侵华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_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_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_保卫战。

(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

7月14日,天津陷落。

8月中旬,_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4)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_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1、签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内容(1)惩办“_”,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2)向各国赔款白银_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_,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_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3、影响:(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2)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3)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4)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5)《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_的深渊。

【合作探究】1、分析戊戌维新的局限性?2、如何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口号?3、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知识框架】【课堂检测】1、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

材料表明( )A.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B.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到反对C.顽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D.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2、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爱国运动。

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表现在( A )A.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B.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C.维新变法与传播新式文化相结合D.维新变法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相结合3、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

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D.甲午中日战争抗击日军4、“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

”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C )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5、清帝诏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诏书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材料一:中国的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一个从降生之日起即深陷分裂的共和国出现在一个危险的国际环境中,它甚至没有机会将民主价值观付诸实现。

---[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材料二:(本报记者,北京,2 月 25 日)中华民国总统于今天接见了受邀造访的外国记者,并就中国的事件进行了坦率的谈话。

总统说,他会格外关注中国工业发展。

在中国工业发展上,他欢迎外国的参与。

总统最后又补充说,他对中国代表们在巴黎和会上作为感到很满意。

-----摘编自方激《龙蛇北洋》“ 《泰晤士报》民初政局观察记”材料三:如何评估 1928 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 年至1928 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若妖魔化这段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摘编自马勇《重寻近代中国》概括以上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论证: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

⑤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综合上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并不能简单用反动统治来慨括【解析】【详解】根据四则材料中“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中央政府再一次陷入分裂”,“没有机会将民主价值观付诸实现”,“中国代表们在巴黎和会上作为”,“1912 年至 1928 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妖魔化这段历史,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用现代史观而不是革命史观,定位北洋政府统治的统治,可知得出材料的主要观点是,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所以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用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民生等相关史实,以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展开论证。

论证时首先要观点明确,其次注意史论结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摘编自陈典平《在尊孔与批孔之间:学术研究的自我迷失》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说明:西汉时期,儒家逐渐成为西汉国家哲学,司马迁将孔子称为至圣之人。

面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明朝中后期的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盲从孔子。

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为改制创教的“制法之王”。

民国初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李大钊等人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反对对孔子的偶像崇拜。

总而言之,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与近代史相关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依据表格中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可得出历代对孔子评价不同但都突出其作用的观点。

然后结合所学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对孔子评价的影响的角度进行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

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

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

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

注意①评述要围绕主题展开②论点应由史实支持③论述要层次分明④语言要通顺流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