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环境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探索论文

环境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探索论文

环境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探索论文环境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期刊的探索论文本文关键词:环境设计,中外,探索,课程,建筑环境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的周围环境探索论文本文简介:摘要:文章探讨教师在史论课程教学中如何启蒙学生的建筑思想,在意识形态上让学生认同学习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促进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成长成材。

笔者根据自身近几年课程教学的体会,阐述课程的特色及讲课的方向和重点,以期培养和激发学生在专业设计中的创新学生家长意识。

关键词: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的探索论文本文内容:摘要:文章剖析教师在史论课程教学中如何启蒙学生的建筑思想,在意识形态上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促进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成长成材。

李佩珈体会根据自身近几年课程教学的体会,阐述培训课程的特色及学习的详述方向和重点,以期磨练和激发学生在专业设计中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道德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

自然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文化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逻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

建筑凝聚着人因的智慧,城市生活中饱含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咬牙,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

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亲历、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

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

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普伊隆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内涵自身的特色。

在学习了解由于本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革命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方面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八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其三授课方式问题。

中外建筑史论文正稿

中外建筑史论文正稿

有机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赖特的有机建筑班级:09级景观1班姓名:张正学号:20092119027摘要:建筑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论述了如何从各个方面对一座建筑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且以赖特的有机建筑代表作流水别墅为例做了分析。

有机建筑是赖特的著名理论,但是赖特从未提供过有机建筑的完整定义。

1894年,赖特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有机建筑原则,他认为一幢建筑应当像是从场地上自然生长出来,如果场地环境特征明显,建筑的造型应当与环境保持和谐。

1938年,赖特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沙漠中建造了西塔里埃森,它是一所特殊的建筑学校,帐篷式的斜坡顶、未加油漆的红木屋架和倾斜的毛石墙与四周的山形互相呼应。

西塔里埃森是按照自然法则建造的,不仅建筑本身是有机的整体而且与环境保持和谐,它把场地、材料、建造方法和建筑师的有机哲学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予以展现,是有机建筑的典范。

关键词:建筑评价;赖特;有机建筑;流水别墅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四大基本问题。

像吃饭、穿衣一样,找到一个安全的居所,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

安居乐业的“居”指的就是房屋,它是人类的避难所,为人类遮风避雨,御寒抗暑,抵挡毒蛇猛兽,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界的各种侵袭。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范围也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多样,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见证了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兴衰。

一、如何评价一座建筑评价一座建筑物,首先需要了解这座建筑建造时期多个方面的背景:1、社会历史文化,如当时社会所处的发展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共产主义社会,因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形态会十分深刻而直接地影响建筑设计者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其作品设计,建筑是多姿多彩的,建筑的样式和风格有着明显的时代特点,是一个时代经济和文化风貌的凝固的表征,体现出时代的文化取向和艺术品位;2、当时人们的信仰及生死观,由于信仰及生死观的不同,人们往往对于建筑各种结构的需要也不尽相同,比如,古埃及人信奉法老死后会升到天上成为伟大的神,因此,为了让法老升天更方便,古埃及人将法老的陵墓——金字塔,造得十分高大宏伟,以便金字塔顶可以离天更近一些,还有,古人都信奉人死但灵魂永生,所以,为了让逝者在墓中得到安宁、不受到外界的打扰,人们通常用一道又一道厚重的石门将墓室层层封闭,既隔断了空气流通,有效减缓了遗体的腐坏,更阻挡了猖獗的盗墓者,使逝者在墓中得以安稳地长眠;3、建筑坐落处的地质与地理条件,因为地理情况往往决定了建筑需要怎么样的结构才能更稳固更安全,比如,日本是个地震发生频繁的国家,因此,日本的绝大部分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其强度较高,自重较轻,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震性。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建筑风格差异的原因一种建筑风格的出现、发展和成熟与其产生的国家、地区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

比如说:欧洲的主要组成风格包括欧式风格和地中海风格,北美洲则有美式风格、美式田园风格以及美式古典风格组成,亚洲是由中式风格(又分为新中式风格、中式风格和中式古典风格)、日式风格和东南亚风格组成。

中国有八大建筑流派(分别是:北京四合院、江南民居、岭南风格、徽派建筑、海派建筑、川西民居、川西邛笼建筑以及书院派建筑。

本论文主要以讨论我国建筑为主,从地域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研究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

地域分布的差异造成了不同风格建筑的出现。

我国疆土广阔,所以气候的差异较大。

以一干一湿两个地区的建筑群为例: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和重庆地区的吊脚楼为例进行比对。

众所周知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属于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冷夏凉,雨热同期。

窑洞冬暖夏凉,保温性好;窑洞的气温变化总是落后于外界的气温变化,而且温差变化不大,适宜当地居民的居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没有绿色植被的防护造成当地的风沙严重,窑洞可以很好的避免风沙对房屋的侵蚀。

另一方面黄土高原具有很多质地坚硬的黄土,为窑洞的建成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因地取材也降低了建筑的成本。

重庆的气候类型恰好与黄土高原气候类型相反,气候温和,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夏热,雨量非常充沛。

吊脚楼主要分布在地势复杂的山区所以他主要建造在斜坡上,分为两层或者三层。

多雨的缘故房子的下面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避免雨水的侵入,楼下堆放杂物或者当作牲口棚使用,最上层比较矮小不住人因为相对干燥所以用来储存粮食。

吊脚楼的顶部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

现多以改为瓦顶。

两者相比,可以看出分布地区的地区、降水量、温度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建筑风格的形成。

文化的差异也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思想。

以我国古代建筑的标志北京故宫与海派风格的代表石库门进行对比讨论。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武汉大学本科生论文中外建筑史论文题目: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院(系)名称:学号:2专业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一二年十月中西建筑差异及分析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起源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

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本文总结对比了中西建筑在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西建筑;差异;分析一、中西建筑综合对比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二、中西建筑差异的形成原因的分析2.1地理环境原因中国人选择木结构建筑的原因在于:第一,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第二,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难觅,且搬运不便;第三,受文化观念的影响,除陵墓建筑外,中国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2.2空间观念原因西方人观念上“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

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

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

2.3社会环境原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论文题目:浅析西方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院别:艺术设计学院专业:产品设计班级: 1644443学号: 2姓名: 555任课老师: 066时间:2015年12月浅析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河南城建学院艺术设计系学院产品设计李静 8摘要:理查德·迈耶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通过对迈耶一些代表作品的解读,领悟迈耶的设计手法。

迈耶的这些设计手法对建筑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剥洋葱;白色;虚实?理查德·迈耶(Richard?Meier)是美国着名的第三代建筑师。

他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白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具有自己独立风格的建筑大师。

他的建筑作品遍布美国各大城市。

迈耶的每一个建筑作品,无论建成与否,都是完整而且成熟的,同时又都是极其富于个性化的。

他的建筑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迈耶也在一次学术报告中说到“现代主义的某些形式原则,内容极为丰富,大有前途,具有差不多是无限的领域。

我的作品并不属于新古典主义传统,我反对表现派,但信奉概括……我依然被现代主义的诗意、技术的美和效用所吸引”,以下是对其设计手法及作品的简要分析。

1、化体为面的设计手法——“剥洋葱”手法?作为美国第三代建筑大师,迈耶的许多作品都展现出强烈的“层”视觉特征,在迈耶的一些作品中,运用了各种形式不同、纵横交错的面,使建筑形态产生了良好的层次感和虚实变化。

这种设计手法类似于“剥洋葱”,洋葱的内部由很多层面组成,未剥开的洋葱呈现出密实体的形态,而剥开的洋葱则有了强烈的层叠的相互关系,后者展现的面的组合形态较前者的实体形态更丰富,剥开部分的面层与中间未剥开部分的实体形成对比,并且产生层次感和方向感,有了虚实和阴影变化。

研究生论文探讨中外建筑史发展的特征

研究生论文探讨中外建筑史发展的特征

探讨中外建筑史发展的特征0、引言纵观历史的长河,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和遗产之一,它是还原历史的~个缩影,它如一面镜子般照亮人类发展的进程。

对于历史的价值是绝对不可估量的,我们在进行建筑和规划设计的时候,大多都以地域、文化、历史、民族人手,从各个方面展现当地特色,从而体现建筑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1、外国建筑发展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在封建统治下的封闭性国外建筑的发展对于国人来说,和我们的差距不在咫尺,原因在其自己的先进性。

在西方国家从建筑设计开始,他们对于材料的选择到施工的技术和基于社会相对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许多大师对于建筑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每一个时代都有层出不穷的杰出建筑师和建筑理论,而每一个时代都会影响一个人,相信他们的先进性和社会、经济、政治有很大的关系,还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人们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敢于批判的精神,对于建筑理论的推进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造就了其先进性的产生。

而国外“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更是影响整个世界对于建筑的解读,它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

这种创新大胆的建筑设计理念,很快在全球风靡开来,直到今天“现代派建筑”的思想仍然在建筑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 。

可以看得出西方建筑历史理论的发展和建筑有着紧密的联系。

西方建筑史的著名建筑遗产,有意大利威尼斯小镇、圣马可广场等等,体现了规划布局上的开放性和建筑的包容性。

记得日本的芦原义信先生在其著作《外部空间设计》和《街道的美学》中他多次的提到意大利小镇的布置形式,街道形式布置简单而又复杂,简单是讲居住的人口是面向街道的,复杂是讲在同时期其功能的考虑和布置是有一定先进性和复杂性的。

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中外建筑欣赏论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

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中外建筑欣赏论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

关于中外建筑史论文中外建筑欣赏论文中外建筑赏析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摘要】:日本传统建筑在与环境的融合,室内空间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的使用及装饰中体现的民族独特性。

关键词: 自然; 流动; 材料的自明; 建筑的精神与气质初次近距离的接触日本,在体验日本文化风情及建筑风貌的游历中,日本传统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虽然受到中国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既不同于西方建筑,也与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使它在世界建筑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1形体的自然性日本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岛国,日本人民热爱自然,这种感情体现在传统建筑上则表现为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协调。

如果说西方人所追求的是建筑物本身高大的形体,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形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对话,那么日本传统建筑则不强调实体性,而是以小巧的体形融会于自然之中,将建筑看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日本人的理想中,建筑应与自然成为一体,他们不喜欢对自然采取对抗姿态的高大厚重的建筑,即使是日本建筑中唯一的以庄严雄伟、气魄雄大取胜的建筑物———天守阁也将其体量分解为若干个小城楼,簇拥一座大城楼,廊屋相连、层宇层叠的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姿的景观,整体轮廓参差起伏,构图多变。

许多日本建筑群都避免沿纵轴对称布置,桂离宫、法隆寺都以不对称为特点的。

冈仓天心认为日本人对不完全的偏爱来自于禅的影响。

“在日本不完全的东西被奉为崇拜的对象,为了让想象力能自由地去完成它,人们故意地让它保持不完全的状态。

“日本人追求的是不对称的美、均衡的美,采取不对称的形式是为了避免产生人工安排的感觉。

他们认为对称、稳定可以使建筑显得优美庄严厚重,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和抽象概念的堆砌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们的构想力。

从造型上看,以木结构为主的日本建筑,整体呈直接造型,如伊势神宫的构件线条平直、棱角分明,整体呈明确的几何形。

中国的建筑文化传入日本后,日本建筑的屋檐也开始有了起翘,但起翘不如中国明显。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课程论文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课程论文

浅谈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摘要:通过比较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若干差异,可以看到中西建筑艺术风格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表现韵味。

在借鉴其他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把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的、发展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和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中国;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

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中西方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融入、体现在建筑文化及建筑风格上。

因此,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从根本上应该理解为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

谈论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是一个庞大的话题,本文中我们不讨论建筑物的细枝末节,而是从以下几个侧面归纳建筑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建筑材料的差异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

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是从不同材料起步。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

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

图1.1 中国木构建筑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教堂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图1.2 古希腊建筑图1.3古罗马建筑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中外建筑史期末论文

中外建筑史期末论文

中外建筑史期末论文指导老师:赵月苑学生:邓威班级:建筑设计3班新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

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念性建筑,而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影响不大。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

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

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达维德。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

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

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板。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

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

其中勃兰登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式。

独立后,美国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新古典建筑大兴。

美国国会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建成,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

法国建筑连同绘画一起被称作新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建筑样式,只是古代建筑交替、花样翻新而已,也有人称之为“浪漫的古典主义”。

在拿破仑帝国时代,建筑艺术更是以古希腊罗马建筑为标准,庄重的多利克柱式为时髦的崇尚。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摘要: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受到地域、文化、历史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外国建筑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对中国和外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推动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管理方式,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建筑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通过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历史,未来发展,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被广泛用于祭祀、住宅和宫殿等不同场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建筑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建筑主要是用木材、泥土和竹子建造的。

这些建筑大多是用于祭祀和住宅等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建筑通常以天井和庭院为主要特点,以及一些装饰性的瓦片和石雕。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对砖和瓦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开始使用砖和瓦代替木材和泥土来建造建筑物。

这种技术改进为中国的建筑艺术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使得建筑的结构更加牢固和耐久。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建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装饰更加精美。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开发了新的技术,如斗拱和飞檐,用于支撑大型屋顶。

同时,建筑物的装饰也变得更加精致,以满足富人和贵族的需求。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1年):在元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更加注重装饰和建筑材料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使用了大量的青石、花岗岩和大理石等材料来建造建筑物,并注重建筑物的装饰性。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课程:中外建筑史学校: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专业:11建筑工程设计2班姓名:张xx学号:115601011248概论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外国建筑史主要以西方建筑为代表,本论文中主要论述西方建筑。

中西方文化均有各自的特色,都在各自的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地理、文化、经济和审美观念、生化习惯、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建筑不同地发展风格。

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一中国古代建筑基本概念1、穿斗式汉时成熟,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柱,柱比较密,而柱径略小,不用梁,用“穿”贯于柱间,上可立短柱,柱顶直接承檩。

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2、抬梁式春秋时成熟,北方各省多用。

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梁柱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3、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榫,组合成矩形的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它耗材量大,建筑面阔和进深受木材长度限制,外观厚重,应用不广。

4、间中国建筑的“间”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

以“间”为基本单元,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各间具体名称是:尽间-又梢间-梢间-又次间-次间-明间-次间-又次间-梢间-又梢间-尽间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1、木架建筑特点:⑴. 取材方便;⑵.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⑶. 抗震性能好;⑷. 施工速度快;⑸. 便于维修、搬迁;⑹.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⑺.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2、群体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早已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外建筑史一直是研究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外建筑史,并对其发展和影响进行论述。

一、建筑风格的演变建筑风格的演变是中外建筑史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源于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注重平衡、和谐和气势。

从汉朝的殿堂建筑,到唐宋的寺庙和宫殿,再到明清的园林和庙宇,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特定的设计理念和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建筑风格的演变更加多样化。

从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到罗马的拱门和圆顶,再到哥特式的尖顶和中世纪城堡,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思想呈现出了极大的创新和多元化,提倡人文主义和对称性。

此后,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风格相继出现,为西方建筑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二、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在中外建筑史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古代,对木材和砖石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木构建筑和石构建筑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且极具特色。

另外,中国还在早期使用了瓦斯曲技术,即将砖石与木材结合起来,使建筑更加耐久和美观。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结构的创新和工程学的应用。

罗马时期的古代浴场和剧场,展示了古罗马人对水力和世界布线的深入理解。

此外,拱门和圆顶的引入为建筑结构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使大型建筑得以实现。

三、建筑与社会的关系建筑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中国,建筑一直被视为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古代帝王修筑宏伟的宫殿和陵墓,既体现了权力的集中,也展示了文化的繁荣。

同样,在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是宗教力量和社会统一的象征。

建筑物的形式和规模往往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状况。

此外,建筑也与环境和气候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园林以及北方的宅院都充分考虑到了气候变化和景观的要求。

而在西方,由于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古希腊的建筑形式更加开放,强调与环境的融合。

四、中外建筑对比与影响中外建筑史的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建筑文化的异同和交流影响。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活着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进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维持着自己的造型特点和布局规那么,并传播阻碍到东亚等临近国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进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进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时期。

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显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和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

与此同时,木构架也慢慢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成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固,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建筑技术有了专门大进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点已大体形成,而后通过500连年的进展演变,至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进展到了它的顶峰,显现了那时世界上最大、计划最周密的都城——长安城。

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

闻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多数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计划思想在此取得了最完整、最出色的表现,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

始于商周时期的中国园林,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遇,闻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那么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列举。

另外,在明清时期,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进展,现存的闻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那么的“札时伦布寺”,和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赞于世。

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进展进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点:它以木构架要紧结构方式,并制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类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纳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浅析中西方建筑哲学文化的差异引言:什么是建筑哲学?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艺术鉴赏三原则,“走着迂回的路径,从越来越逼近中心的圆周把建筑艺术的源流看一遍”;并通过对比,看看大陆东西两端截然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建筑中印刻着怎样的民族图腾与时代密码。

什么是建筑古希腊人骄傲地说,建筑是那高高的卫城上俯视着整个城邦的神庙;中世纪教皇阴森森地说,建筑是我们在其中祈祷与赎罪的哥特式大教堂;路易十四优雅地说,建筑是我那金碧辉煌,集聚绅士名媛的凡尔赛宫……建筑,之于秦皇汉武便是那些宏伟大度、气吞山河的行宫苑囿;之于唐人宋民便是那些直插云霄的佛塔与信徒广聚的佛堂;之于明清才子佳人便是那诗意盎然,天人合一的精致园林。

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发展诸多因素中占重要位置。

一、东方的严谨统一与西方的纯粹洒脱中国先秦哲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注重人际,追求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影响促使中国建筑在总体布局上最求整体的统一性。

在历史上无论其实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院都表现整体的空间感。

秦始皇那辉煌绝伦的阿房宫也以成为世界宫廷建筑中的奇迹。

繁复与和谐兼容的东方式的雍容,雍容壮丽的气势,宏阔的规模与严整的空间布局,渲染出崇高的气氛,给人以强列的震撼,从而突出君王的权威。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尊崇帝皇,重视王权的情结,足够的风度来彰显国威,盛世的风水也在潜移默化中熏出一种华丽的气派,身处其中的建筑师在其熏陶下更能将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去满足时代的需要,迎合帝王的情感。

借助木石砖瓦这些中原“特产”,浓缩于建筑艺术之中。

这些建筑本身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表现方式,与古希腊人讲究的纯粹朴素、自然清明的潇洒大不相同。

三千多年前,“海水光艳照人,鲜明灿烂,像酒的颜色或紫罗兰的颜色”在这漫天遍地的光明笼罩下的希腊海岸,能引起多少美好纯粹的诗请,古希腊人成了天生的思想者,而建筑作为一种非模仿类的艺术,因此,古希腊人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一开始就为其城邦的建筑打下了坚实的科学与人文根基。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以下是一个关于中外建筑史的论文范文,长度超过1200字。

标题:中外建筑史中的文化交融与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外建筑史的探讨,揭示了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从东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对比中西方建筑特点的对照,分析了中外建筑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

最后,结合现代建筑实践,对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意义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外建筑史、文化交融、影响、对比、背景、原因一、引言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产生并发展。

中外建筑历史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领域,探讨了东西方建筑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学习。

本文将着眼于中西建筑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二、中外建筑文化背景对比中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存在明显的区别。

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中国建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和谐和平衡的美。

而西方建筑则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注重对称和几何形态的运用。

这两种不同的建筑文化背景影响了中西建筑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成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

三、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1.建筑风格的影响:中西建筑在风格上出现了明显的相互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在明清时期受到了西方建筑希腊柱和罗马拱的影响,形成了中西风格的交融;而在近代,中国建筑则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元素,展现出新的风貌。

2.建筑技术的转化:中外建筑交流过程中,技术的转化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和斗拱技术对西方建筑起到了示范作用,而西方的砖石结构和青铜铁质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建筑发展。

3.建筑观念的碰撞:东西方建筑观念的差异在文化交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西方建筑强调个人自由和创造力,而中国建筑则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使得中外建筑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四、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原因分析在中外建筑文化交融过程中1.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东西方建筑在交融过程中,经济和政治因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浅析中外建筑风格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授课教师:###二级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主要的物质的环境。

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

建筑上凝固着人的生活,他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和追求。

建筑把这些文化传达给一代又一代的人,渗透到他们的性格和理想中去。

建筑成了人们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家园。

建筑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世界范围来讲,便形成了东、西方两个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

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每个地区的建筑总是会拥有其独特的风格。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石头的史书,也是文化的纪念碑。

关键词:建筑评价建筑文化中外区域中国建筑西方建筑正文:建筑有着地方性、民族性、国际性,要对中外建筑文化的差异进行一个定性的分析,首先应该了解建筑风格的主要分类:建筑按国家(民族)和地区可分为:中国风格、日本、新加坡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美国风格等。

或用一个地区概括,如:欧陆风格、欧美风格、地中海式风格、澳洲风格、非洲风格、拉丁美洲风格等;按建筑物的类型可分为: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写字楼建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其他公共(如学校、博物馆、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风格等;可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可按建筑方式来分。

衣、食、住、行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四大基本问题。

像吃饭、穿衣一样,找到一个安全的居所,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

安居乐业的“居”指的就是房屋,它是人类的避难所,为人类遮风避雨,御寒抗暑,抵挡毒蛇猛兽,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界的各种侵袭。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范围也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多样,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见证了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兴衰。

中外建筑史结课论文-澳门科学馆建筑

中外建筑史结课论文-澳门科学馆建筑

《中外建筑史》 论结课文-贝聿铭澳门科学馆设计解析现代科学,意在教育——贝聿铭澳门科学馆设计解析摘要:澳门科学馆是澳门唯一一个以科学为主题的博物馆,它由国际著名美藉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

澳门科学馆是一座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科学馆建筑,利用了最原始的设计元素(几何体),充分的表现出了:现代,科学,教育的意义,将现代,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

本文从设计元素、装饰、内部结构、空间功能区这四方面对澳门科学馆建筑进行设计,表现出建筑的设计理念,意义。

关键词:澳门科学馆;贝聿铭;设计分析;设计理念澳门科学馆提出:为了了解澳门民众在科学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荣恪于2001年发起成立了“澳门青少年科技馆可行性研究小组”。

紧接的是在2001年11月20日,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发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2002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提出要培养澳门青少年对科学的认识,“让广大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拓视野,领略科学奥秘”,以及推广及冀望提高澳门居民对科普的参与度。

因此,当局有意在澳门兴建一座以教育为宗旨并设有科技展览为构想的科学馆。

澳门科学馆工程:2002年3月,澳门政府派出的澳门基金会代表团到达美国,邀请国际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和贝氏建筑事务所为科学馆设计图纸。

2005年12月上旬,澳门政府正式在澳门文化中心对出海面为澳门科学馆的兴建进行填海达六万二千平方米的填海地;翌年10月19日,澳门科学馆主体建筑工程正式展开,2009年年中落成。

澳门科学馆的设计分析:澳门科学馆的设计分析将从设计元素、装饰、内部结构、空间功能区这四方面对科学馆建筑进行设计分析,进而表现出建筑的设计理念,意义。

一.设计元素-圆锥体、半球体、菱形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主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个菱形的基座组成。

澳门科学馆塔高56.9米,分为上面的小斜圆锥台和下面的大斜圆锥台,立面为开放式的铝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史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论文题目:浅析西方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院别:艺术设计学院专业:产品设计班级: 1644443学号: *********姓名: 555任课老师: 066时间: 2017.01.052015年12月浅析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河南城建学院艺术设计系学院产品设计李静 163413108摘要:理查德·迈耶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通过对迈耶一些代表作品的解读,领悟迈耶的设计手法。

迈耶的这些设计手法对建筑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剥洋葱;白色;虚实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是美国著名的第三代建筑师。

他是新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白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具有自己独立风格的建筑大师。

他的建筑作品遍布美国各大城市。

迈耶的每一个建筑作品,无论建成与否,都是完整而且成熟的,同时又都是极其富于个性化的。

他的建筑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连续性和统一性。

迈耶也在一次学术报告中说到“现代主义的某些形式原则,内容极为丰富,大有前途,具有差不多是无限的领域。

我的作品并不属于新古典主义传统,我反对表现派,但信奉概括……我依然被现代主义的诗意、技术的美和效用所吸引”,以下是对其设计手法及作品的简要分析。

1、化体为面的设计手法——“剥洋葱”手法作为美国第三代建筑大师,迈耶的许多作品都展现出强烈的“层”视觉特征,在迈耶的一些作品中,运用了各种形式不同、纵横交错的面,使建筑形态产生了良好的层次感和虚实变化。

这种设计手法类似于“剥洋葱”,洋葱的内部由很多层面组成,未剥开的洋葱呈现出密实体的形态,而剥开的洋葱则有了强烈的层叠的相互关系,后者展现的面的组合形态较前者的实体形态更丰富,剥开部分的面层与中间未剥开部分的实体形成对比,并且产生层次感和方向感,有了虚实和阴影变化。

传统建筑的外观大都表现为体的效果,而“剥洋葱”设计手法是将建筑形体的内在组合要素“面”,从“体”中剥离出来,并以某种方式叠置在体的周围,这样便取得了丰富多变的视觉造型。

而迈耶则利用了这种的设计手法,突破了类似萨夫伊别墅的方盒子式的建筑形式,采用曲面等面的穿插和形体的分割等,从而打破了古板教条的建筑形式。

如巴塞罗那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迈耶采用造型手法,把原本是一个简单的立方体的建筑进行分割、切削、变形和组合,同时,在规整的形体局部加入点缀性的构图处理,以此来活跃气氛,避免立方体过于单调呆板的先天不足,使建筑转化为纵横交错的面的组合,这种手法的诀窍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转角部位,只要留出一条狭窄的缝隙,便把互成直角的两个面分离开来,从而成为各自独立的组合要素。

除运用化体为面手法来丰富建筑体形变化外,迈耶还引入异形,以此来增强建筑物的表现力。

如迈耶盖蒂中心,迈耶用方和圆这两个母题来处理空间和建筑造型,并在其中插入了特有的钢琴曲线形式,巧妙引入异形体量来打破建筑外观的单调感。

2、平面构成设计手法理查德·迈耶几乎在所有作品的平面中都自如地运用了圆形与方形。

迈耶在规整的平面加入圆的元素,以此来打破方形的拘谨单板的形态,但是总体上还是保持最基本的平面形式。

迈耶为利用圆与方的穿插,在比例适当的前提下利用圆形平面充当方形平面的节点和交接处,但又能让建筑空间布置合理,使一切不那么生硬,从而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

平面构成中点、线、面是常用的构成手法。

迈耶在建筑的立面设计中多处使用此手法。

把平面构成的手法运用到立面上,可以通过开窗和背景墙的关系上来体现。

例如住宅的立面设计,开窗和挖空的部分与实体墙面形成虚实结合的立面效果。

这种设计手法虽然简单,确往往带来别样的艺术感受。

迈耶在布鲁尔的事务所实现了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纽约火岛的海滩住宅,这是受布鲁尔的影响最多的设计。

在新泽西的父母住宅中,迈耶就不那么循规蹈矩了,而是用了一些超越既定传统且与布鲁尔的习惯大相径庭的手法。

迈耶根本就不像布鲁尔所想象的那样尊重传统,而是越发激进地对传统进行改造和变形,并且视之为一种挑战———在迈耶看来,传统仅仅只是用作设计原型而已,这也注定了他日后和布鲁尔的分道扬镳。

3、统一的色彩——白色迈耶是白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建筑外装饰材料几乎全部采用白色,而以绿色的自然环境景观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俗。

迈耶很好地把建筑与雕塑意味结合在了一起。

他的手法简练,色彩纯净,整体感极强,使建筑具有了明显的雕塑风味。

白色派建筑的建筑形式特点是纯净,局部处理于净利落、整体条理清楚。

而白色的运用犹如一张崭新的画布,靠外在自然的景观色彩给予其颜色。

白色是光和影最好的鉴赏色。

建筑不仅仅只是白色,在不同的季节和环境中,阳光从早到晚的变化都给建筑各种姿态的形式美创造了无线的可能。

迈耶曾经说:“白色是一种极好的色彩,能将建筑和当地的环境很好地分隔开。

”这种白色建筑不是单调,正如密斯所说的一样:少即是多。

过多的装饰反而破坏了建筑的整体的美感,白色简约的风格反而给人一种类似雕塑式的美感。

白色同时可以很好融合周围环境,使建筑和周围环境达到和谐与统一。

如史密斯住宅,白色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好的对比,突出自己的建筑本身,衬托出了建筑的纯净和雅致。

又如迈耶的道格拉斯住宅,坐落于密执安州,独特的基地条件,白色的建筑与高耸且翠绿的树丛、清澈的湖水、澄蓝的天空浑然天成。

这也是雕塑作品的典型形象,光洁如玉的外形,轮廓鲜明的矗立在那里。

4、虚实对比设计手法虚实对比在建筑外观中应用也极为广泛,虚与实的形成可以通过开窗、门、洞口、材质的对比来表现。

迈耶的大多数建筑作品在处理虚实对比方面都十分精彩。

迈耶受到柯布西耶影响,往往在建筑中加入异形,以此来形成对比。

例如在迈耶作品中圆柱体与方正的体块的对比。

在巴黎Canal+总部,圆柱体是作为一个中央公共空间的容器,这里的圆柱体变形成了一个锥形,它被一个八层楼体块穿透并嵌住。

在巴塞罗那现代艺术博物馆,运用大体量的圆柱体,以打破主体建筑呆板的直线形立方体形式。

而材质的运用的例子如千禧教堂,迈耶有效地运用了虚实结合这一手段,其通过玻璃幕墙,使室内的光线经过弧形墙的反射,产生凹凸变化,使整个教堂的空间层次丰富起来,从而得到了良好的虚实对比关系。

并通过玻璃把阳光引入室内,使整个空间更加明亮宽敞。

5、立体主义——手法的内核人们称迈耶为“新柯布西耶”倒是比较形象地诠释了他那套独特而富于表现力的设计手法。

迈耶未能实现的一个设计——pound ridge住宅方案,能够较为清楚地展示他对于立体主义的理解。

基地平坦而规整,功能要求也较为简单,这使迈耶得以在形式上大显身手。

可以认为该设计标志着迈耶的形式手法已经自成一格了,其手法再也看不到任何布鲁尔的痕迹,也没有直接取自任何大师甚至是柯布西耶。

确切地说,迈耶的建筑手法是一种复合的积淀物,他是在用绘画的表现手法立体主义来处理建筑形式问题。

立体主义最初出现在现代主义绘画中,十九世纪的画家不断尝试以新的表现手法代替传统的写实手法,作为野兽派绘画重要特征的立体主义正是这样出现的。

有着立体主义绘画经验的现代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最早尝试把它移植到建筑中,独创了一套完整的立体主义空间模型,这也反过来促进了立体主义绘画的发展。

2003年10月26日,理查德·迈耶事务所设计的禧年堂建成,将成为教堂设计的一个典范。

罗马千禧教堂所在地距离罗马市中心6英里,附近是一片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中低收入居民住宅楼以及一座公共花园。

教堂建筑面积108414平方英尺,包括教堂和社区中心,两者之间用4层高的中庭连接。

建筑材料包括混凝土、石灰华和玻璃。

三座大型的混凝土翘壳高度从56英尺逐步上升到88英尺,看上去像白色的风帆。

玻璃屋顶和天窗让自然光线倾泻而下。

夜晚,教堂的灯光营造出一份天国的景观。

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特别是三片弧墙的闪亮一笔,使建筑脱胎换骨,室内光线经过弧墙的反射,一定显得静谧和洒脱。

这座引人注目有特色的千禧教堂,外观上仍具传统教堂予人的那份崇高和令人敬畏之意,然而,在这一片只有一般公寓的郊区里,并不会显得过于夸大或让人感到畏惧不可亲近。

尤其教堂内部,由于天窗的设置,人们可以沐浴在阳光里,再加上看似突兀即将倾倒的高墙(不论由外或由内观看),使得人们就好像在户外作礼拜一样。

圣殿旁那三座曲面墙是用三百多片预先铸好的灰白色混凝土版所制成的。

墙在这栋建筑里占有决定性的因素,并具有许多功能。

空间上来说,这些墙以极简的方式勾勒区隔内外,并于内部分隔出了礼拜室。

这三面墙高耸入云的线条强而有力的展现了哥德式教堂的垂直风格;靠近内侧的两面墙隔出的不稳定的方形空间也令人联想到传统的哥德式圣殿。

6、小结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层出不穷,而建筑设计的手法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我们从学习建筑大师的建筑语言中获取灵感,对建筑大师的设计手法进行总结,深刻理解其精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更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建筑设计跟上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1]彭一刚.迈耶作品赏析【M】.新建筑,2003(4)[2]王帅.消解重构【M】.华中建筑,2006(10)[3]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理查德迈耶作品与思想【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08.[4]赵农.设计概论(修订版)【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5]汤成明.图解理查德·迈耶的设计手法【M】.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610031.[6]朱钰.从千禧教堂看理查德·迈耶的建筑设计手法【M】.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650093. 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