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生活中的26种趣味心理学现象
生活中的26种趣味心理学现象生活中的26种趣味心理学现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活中的26种趣味心理学现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安慰剂效应:假药也会让人有心理安慰功能又称假药效应,指的是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假药,但病人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启示:心理学家给南都记者举了例子,几个城里人到野外郊游,到达山腰时,他们为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迷人的风景所深深吸引。
休息时,其中一人很高兴地接过同伴递过来的水壶喝了一口水,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山里的水真甜,城里的水跟这儿真是没法比。
水壶的主人听罢笑了起来,他说,壶里的水是城市里最普通的水,是出发前从家里的自来水管接的。
这说明我们在对现实进行分析的时候,很明显地搀杂了很多个人因素,包括我们的期望、经验和信念等。
2、韦奇定理10个人跟你意见相反,就会动摇?即使你已有了主见,已经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身边有10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
启示: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个不断地做出各种选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听取他人意见,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但只听取他人意见却没有主见的人,不能根据众人的意见做出真正有效的判断。
要想克服韦奇定理的消极作用,就得有自己的主见,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准确把握客观情况,用自己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选择什么是自己想要做的,什么是自己认为做好的办法,才能做到“自信而不自大,听从而不盲从”。
3、破窗效应落井下石是天性,你要怎么绕开?对于完美的东西,人们总是抱着推崇和观赏的态度,希望它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完美,从而下意识地去保护它的完美;而对于破损的东西,人们往往存有一种“反正都这样了,再破点也无所谓”的态度,自觉不自觉地对它进行更大的破坏。
启示:在工作中,我们要谨防破窗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28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
28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1.关系越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和他们说话时,你总是能自动屏蔽那些不爱听的。
你的毛病他们永远比你更清楚。
碰到你以前喜欢过的人,他们总是特别激动地喊你快看快看。
有了小秘密,总是第一个想跟他们分享。
其实最关心你的,永远是那个最爱打击你的。
2.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
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
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
这就是着名的墨菲定理。
3.心里不开心,动笔写下来这是个漂亮的疏通方法。
因为“写”这个动作,本身具有觉察及整理思绪的功用。
“写”,能将情绪能量从虚无的“下意识”,提升到“意识”的层次,也就是说,由原先感觉“我心中波涛汹涌”到“我知道怎么回事了”,焦虑下降,也就启动情绪疗愈。
4.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心理学上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东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拥有,希望藉以外界的羡慕来建立自信。
不向别人晒自己的幸福会憋死你么?如果会,好好问问为什么。
记住:生活不是演戏,自己精彩就好!5.女人爱叨叨心理学研究显示:男人一天平均说2000个词(远古时男人狩猎养成的习惯),女人一天要说7000个词(远古时女人采摘蔬果养成的习惯)。
工作一天回家,老公的那2000个词在公司就用完了,回到家就想着休息休息;而老婆还有5000个词没说呢,回到家总要把一天的词说完才能睡吧!然后很多“杯具”就这样产生了!6.悲伤时的眼泪含有害物质,强忍等同自杀人悲伤时掉出眼泪中,蛋白质含量很高。
这种蛋白质是由于精神压抑而产生的有害物质,压抑物质积聚于体内,对健康不利。
专家研究发现,眼泪可以缓解人的压抑。
哭吧哭吧,不是罪!7.回复短信的速度一个人喜欢你的程度,和他回你短信消息的速度,一般成正比。
如果你的另一半回你消息越来越慢,恭喜你你基本已经被取代了,准确率超高!8.你怕麻烦别人吗?其实这并不好!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日常生活的10种心理学
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学会它,你就能控制其它人,学会它,你就不能被其它人控制。
)来源:三省的日志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生活中有趣的心理现象
生活中有趣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指人类在特定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它们常常令人惊奇、有趣且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心理现象,下面我将介绍其中几个。
1. 奥卡姆剃刀原理奥卡姆剃刀原理是一种常用的思维原则,它认为“若有多个解释,应选择最简单的那个”。
这个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比如在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往往倾向于选择最简单、最直观的解释。
这是因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追求简单化和经济化,以节省认知资源和提高效率。
2. 预期效应预期效应是指人们的期望和信念可以影响他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行为。
例如,当我们对某个人或物有预设的好感时,我们往往会更加倾向于看到他们的优点,忽视他们的缺点;相反,当我们对某个人或物有预设的偏见时,我们往往会更加关注他们的缺点,忽视他们的优点。
这说明了人们的期望和信念对我们的感知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人们在群体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在群体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群体压力和集体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一系列有趣的心理现象。
例如,当一个人加入一个新的群体时,他们往往会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同时,当一个人身处于一个大规模的群体中时,他们往往会失去个体意识,从而产生一种跟随他人行为的倾向,这就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4. 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是指记忆中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内逐渐消失的规律。
根据赫尔曼·艾宾浩斯的研究,我们在学习一段新知识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往往会遗忘大部分的内容。
然而,通过重复学习和复习,我们可以延缓遗忘的速度,提高记忆的效果。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及时的复习和巩固是非常重要的。
5. 即时满足效应即时满足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满足和快乐,而忽视长期的收益和利益。
这个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我们经常会选择立即享受的食物和娱乐活动,而忽视了健康和长远的目标。
有趣的心理学现象
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现象无处不在,它们以各种奇妙而有趣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些令人着迷的心理学现象。
“羊群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
就像羊群总是盲目地跟随头羊行动一样,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也会不假思索地跟随大众的选择或行为。
比如,在购物时,看到一家店铺门口排起了长队,我们往往会认为这家店的商品一定很好,从而也加入排队的行列。
在投资领域,当大多数人都在追捧某一种投资产品时,很多人也会跟风投入,而不去深入研究其风险和收益。
这种现象有时会让我们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晕轮效应”也十分有趣。
它指的是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会倾向于据此推论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例如,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人很善良,就可能会认为他也很聪明、有能力;而如果认为一个人很自私,可能就会觉得他在其他方面也表现不佳。
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在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可能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不够客观准确。
“安慰剂效应”则展示了心理对生理的神奇影响。
在医学实验中,即使患者服用的是没有实际药效的“安慰剂”,但只要他们相信自己服用的是有效的药物,就可能会出现症状减轻或病情好转的情况。
这说明心理预期和信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们身体的生理反应。
还有“刻板印象”这一现象。
我们常常根据某些群体的一般性特征来对该群体中的个体进行判断。
比如,认为男性更擅长理工科,女性更擅长文科;认为北方人性格豪爽,南方人性格细腻。
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往往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容易导致对个体的误解和不公平对待。
“近因效应”告诉我们,在一系列信息中,最后出现的信息往往更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记忆。
比如,在面试中,候选人最后回答的问题可能会对面试官的最终评价产生较大影响;在与人争吵时,最后说的话可能会决定双方在结束争吵后的情绪和态度。
“沉没成本效应”也值得关注。
当我们在某件事情上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或金钱,即使继续下去可能不再明智,我们也往往会因为不愿意放弃已经付出的成本而选择坚持。
10个冷门却十分有趣的心理学现象(2024)
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领域,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除了人们熟知的心理学现象,还存在一些冷门但是十分有趣的心理学现象。
本文将介绍10个冷门却十分有趣的心理学现象,从而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正文内容:一、布雷茨效应1.近期记忆干扰:布雷茨效应指的是近期记忆对长期记忆的干扰现象。
研究发现,最近学习的信息会在一段时间内对之前学习的信息产生干扰,导致之前学习的知识遗忘。
2.末尾词汇效应:人们更容易记住一系列中的末尾词汇,这是因为当我们在学习一系列词汇时,末尾词汇的记忆持续时间更长。
二、多义词效应1.语义多义词效应:当我们听到一个语义多义词时,会在我们的大脑中自动多重解释,这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困扰。
2.词语形态多义效应:同一个词的不同形态也会导致多种解释,这进一步增加了理解的复杂性。
三、象征性预测效应1.头脑风暴:当我们在解决创造性问题时,将大脑中的象征性形象与概念相联系,可以产生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2.自我实现预测:人们对自己的预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结果。
如果一个人期待成功,他们可能会为之而努力,从而实现自己的预期。
四、普遍奇异模式效应1.近距离眺望:当我们处于较近的位置观察奇异的模式时,会让我们感到模式更加奇特和有趣。
这是因为近距离观察可以让我们更加细致地注意到模式中的细节。
2.远距离依赖:相反,当我们处于较远的位置观察奇异的模式时,我们会认为模式有点令人生厌或是不起眼。
五、自我增值效应1.自我加水: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的意见和行为给予更高的权重,这被称为自我增值效应。
这种现象导致我们对自己做出的决策更加坚信,并且对他人的观点持有怀疑态度。
2.自我强化:当我们在尝试自我改变时,将动机和目标写下来可以增加我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写下目标会增强我们对自己的坚持和责任感。
总结:通过对这10个冷门但有趣的心理学现象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思维与行为背后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没有那么多人注意你——探照灯效应实验心理实验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请一名学生穿上一件T恤,胸前印着过气歌星的头像,坐在另5名新来的学生中间。
然后,研究人员问这位穿T恤的学生,觉得多少人注意到他身上这件令人难堪的T恤?同时询问另外6名学生,是否注意到那名学生穿着什么样的T恤?结果显示,穿着T恤的学生自己认为,有50%的人注意到了他的T恤。
而对另外5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20%的人看清了他的T恤。
心理规律这个心理学实验体现的是心理学上的“探照灯效应”,即人们容易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外表的关注程度。
生活中许多人都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度,有人甚至认为,别人注意到了他今天的发型不好看,他说话有些不适当等,从而在别人面前感到紧张和不自然。
实际上,别人并没有他们所认为的那样,注意到他们的表现和变化。
生活启示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下面的想法:“我在公共场合很不自然,行为举止很紧张,好像没有什么动作是自己自然做出的。
因为我总担心有人在看自己,怕自己出丑。
特别是在异性在场的情况下,更担心自己会给对方留下差劲的印象。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受到了“探照灯效应”的影响。
高估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度,会使我们感到紧张、难以放松,还导致我们为了确保“一丝不苟”躲在化妆间迟迟不肯出来。
那么我们为什么容易夸大自己被注意到的程度呢?探照灯效应与我们害怕被群体拒绝的恐惧感有关。
但是,那盏“社会探照灯”照到我们的概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没人会整天关注你,纠缠你的一点点瑕疵。
那么别人每天都在做什么呢?如心理学家所说,他们跟你一样,也在担心自己,他们没有多少多余的心思来挑你的毛病。
而且即使我们真的犯了一些尴尬的小错误,别人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我们做出严厉的评价。
因为他们自己也曾有类似的经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们常常可以理解你的尴尬感受,宽容你的小过失。
可见,我们不需要对自己的外表和表现提心吊胆,过于担忧。
生活中的心理学:有趣的案例分析
⽣活中的⼼理学:有趣的案例分析相关推荐⽣活中的⼼理学:有趣的案例分析 为什么有时候对很熟悉的朋友,也会突然叫不出名字?为什么爱上别⼈,⾃⼰却不⾃知?⽣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理学密切相关,下⾯是⼩编整理的关于⽣活中的⼼理学:有趣的案例分析的内容,欢迎⼤家浏览。
⽣活中的⼼理学:有趣的案例分析篇1 1、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的名字 原理:个体在学习中对刺激给予编码处理时,他同时将之编码为形码、声码、意码(⽂字如此,⼈物也是如此)。
在语⽂学习时短期的记忆的编码以声码为主,长期记忆的编码则以意码为主。
分析:对熟悉的同学,我们已将他(她)与意码建⽴了直接联结,⽽不象最初认识时需将精⼒放在形码的记忆上,我们⼀见到他(她)就直接在脑海⾥潜意识的反映出与其性格相符的词,譬如:乐观、开朗、或内向、忧郁,即为意码。
若此时声码的解码⽆法进⾏,或声码⽆法与意码、形码建⽴联结,⾃然就叫不出对⽅姓名。
2、有⼀个男孩追了⼀个⼥孩很久,⼥孩有⼀天睡觉之前突然喊道:“完了,我不记得他长什么样⼦了!”室友们便坏坏地笑着说:“完了,你爱上他了。
” 分析:当⼥孩慢慢开始接纳男孩时便会将注意⼒集中到意码的编码上,将其编⼊长期记忆。
此时⼥孩会更多的思考与意码相关的⼈品、⽓质、性格,⽽可能忽视了对其形码的检索,即会出现⼀时不记得他相貌的现象。
平时你是否会经常在某⼀时刻不记得爸爸、妈妈或男友的长相呢?因为在熟悉之后,你会更关⼼与个⼈魅⼒有关的意码,⽽⾮形码。
3、⼀个⼈在失恋之后,为使⾃⼰振作起来,会马上投⼊另⼀段感情。
这是不错的疗伤⽅法。
原理:遗忘⼲扰论 分析:遗忘是新旧经验彼此⼲扰的结果。
投⼊新的感情,经历新的感情体验,能够⼲扰对前⼀段感情的记忆,从⽽达到⼲扰遗忘的效果。
4、⼀对有家庭暴⼒的夫妇来做⼼理咨询,丈夫真⼼爱妻⼦,却⼜总对其施加暴⼒,之后⼜会⼗分后悔。
⼼理医⽣让他们⾯对着座谈,像在家⾥⼀样的谈话。
经过1个⼩时之后,医⽣发现妻⼦很会说,⽽且总是很有道理,丈夫却总是⽆辞可对,⾯对妻⼦的责问⼿⾜⽆措。
趣味心理学实验
趣味心理学实验一、心理学实验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
而趣味心理学实验则是结合了趣味性和科学性,旨在通过有趣的实验方式来探索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趣味心理学实验,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人类的心理世界吧!二、杯子实验杯子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它通过观察人们对杯子的感知和认知过程,揭示了人类的心理倾向和偏见。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需要观察两个杯子,一个杯子上有一个笑脸,另一个杯子上没有。
然后,被试被要求回答一系列问题,以评估他们对笑脸杯子的认知和评价。
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试会将笑脸杯子视为更友好、更有吸引力和更有趣。
三、颜色实验颜色实验是另一种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它探讨了颜色对人类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被要求观察不同颜色的图片,并记录他们对每种颜色的情绪和感觉。
研究表明,红色通常会使人感到兴奋和紧张,蓝色则是平静和放松的象征,黄色则能够带来快乐和活力。
四、选择实验选择实验是一种旨在了解决策行为的心理学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需要面对一系列选择,并基于各种信息和情境,做出决策。
这些选择可能涉及到食物、休闲活动或购物等方面。
通过分析被试的选择模式和决策过程,研究人员可以揭示人类在不同情境下的决策倾向和偏见。
五、幽默实验幽默实验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它旨在研究人类对幽默和笑声的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被试被要求阅读一系列幽默的笑话或观看滑稽的视频,并记录他们的笑声和情绪反应。
研究发现,幽默和笑声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社交互动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减轻压力、改善情绪和促进人际关系。
六、趣味心理学实验是一种有趣而又科学的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通过杯子实验、颜色实验、选择实验和幽默实验,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
希望本文能够带给读者一些启发和娱乐,同时也促使大家更加关注和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的影子无处不在。
那些看似平凡的行为和想法背后,其实都隐藏着有趣的心理机制。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奇妙的世界,探索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首先,我们来聊聊“从众心理”。
想象一下,你走在一条熙熙攘攘的街道上,突然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抬头看着天空。
你是不是也会忍不住停下来,跟着他们的目光往上看?这就是从众心理在作祟。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想法或行为,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表现。
这种心理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比如在选择餐厅时,我们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人多的那一家,觉得既然大家都去,那肯定不会差。
在购物时,看到很多人抢购某件商品,我们也会更容易产生购买的冲动。
再来说说“安慰剂效应”。
你可能听说过这样的实验:给病人服用一颗没有任何药效的“糖丸”,但告诉他们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
结果,很多病人的症状真的得到了缓解。
这就是安慰剂效应。
它表明,人们的心理预期对身体的感觉和反应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当我们对一件事情充满信心时,往往能够发挥出更好的表现;而当我们觉得自己不行时,可能真的就做不好。
“晕轮效应”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
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有了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往往会据此推测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点。
比如说,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人很聪明,就可能会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很优秀;如果觉得一个人很粗鲁,可能就会觉得他在其他方面也不怎么样。
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有时会让我们对他人产生误解。
接下来是“近因效应”。
它指的是在多种刺激依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比如,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如果最近的表现比较出色,我们可能就会忽略他之前的一些不足之处;反之,如果最近的表现不佳,之前的好印象也可能会大打折扣。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注意这种效应,不要因为一时的表现而对他人做出过于绝对的评价。
还有“沉没成本效应”。
假设你买了一张电影票,进去看了一会儿发现电影很无聊。
生活中的9大趣味心理现象
生活中的9大趣味心理现象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4、鲇鱼效应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
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5、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
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有趣的心理学现象
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现象无处不在,它们以各种有趣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令人着迷的心理学现象吧。
首先,来谈谈“禀赋效应”。
这一现象指的是当一个人拥有了某样物品后,会高估它的价值。
比如说,你在二手市场上出售自己用过的东西,往往会觉得它应该值更多的钱,尽管在购买时可能并没有花费那么多。
这是因为拥有这件物品的经历让你在情感上赋予了它额外的价值。
再说说“沉锚效应”。
它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初始信息的影响,就像船被锚固定住一样。
比如,你去买东西,商家先给出一个较高的价格,然后再给你一个看似优惠的折扣价格,你可能就会觉得很划算,从而更容易做出购买的决定,而忽略了这个商品本身的实际价值。
“羊群效应”也是很常见的。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决策。
比如在股市中,当看到很多人都在买入某只股票时,其他人也会跟着买入,而不去深入研究这只股票的真正价值和市场前景。
这种现象在消费领域也屡见不鲜,当看到一家餐厅门口排起长队,很多人会认为这家餐厅一定很好,也跟着排队。
“刻板印象”同样值得关注。
这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例如,认为男性在数学方面比女性更有天赋,或者认为某个地区的人都具有某种特定的性格特点。
然而,这种刻板印象往往是不准确和片面的,会导致我们对他人产生错误的判断和不公平的对待。
“晕轮效应”也十分有趣。
它是指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会倾向于据此推论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比如,如果觉得一个人外表长得好看,就可能认为他性格也好、能力也强。
反之,如果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不好,可能就会对他的其他表现也持否定态度。
还有“近因效应”。
在记忆和印象形成中,最后出现的信息往往更有影响力。
比如,在评价一个人的表现时,如果他在最后阶段表现出色,我们可能会忽略之前的一些不足,而给予较高的评价。
“巴纳姆效应”也颇为神奇。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的影子无处不在。
它就像一个隐藏在幕后的导演,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日常现象,其实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说,我们经常会有“第一印象很重要”的感觉。
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在起作用。
当我们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时,最初获得的信息往往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这种印象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看法和评价。
所以,无论是面试、相亲还是结识新朋友,大家都会精心打扮、注意言行举止,就是希望能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再来讲讲“从众心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走在大街上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你也忍不住凑过去看看?或者在商场里,看到某个店铺门口排起了长队,就觉得里面的东西一定很好,也想去排队购买?这就是从众心理的表现。
我们往往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觉得多数人的选择和行为是正确的,从而跟随他们的脚步。
商家们也很善于利用这一点,通过制造热闹的销售场面来吸引更多的顾客。
还有“近因效应”。
与首因效应相对,近因效应是指最新获得的信息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比如在一场激烈的争吵后,即便之前有过很多美好的回忆,我们可能还是会因为这次争吵而对对方产生不好的看法。
又或者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记住的知识点可能会在考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晕轮效应”也很有意思。
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形成了好的或坏的印象后,这种印象会扩散到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认知上。
比如,觉得一个人长得好看,就可能会认为他性格也好、能力也强;而如果觉得一个人脾气不好,可能就会觉得他做什么都不行。
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往往并不准确。
在消费领域,也有很多有趣的心理学现象。
比如“心理账户”,我们会把钱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对待不同账户里的钱态度也不一样。
比如,我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花几百元去吃一顿大餐,但在买几十元的一本书时却要犹豫很久。
因为在我们的心理账户中,“吃饭娱乐”的账户和“学习提升”的账户是不同的。
心理学趣味实验
心理学趣味实验1. 我是个心理学老师,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些超有趣的心理学小实验。
这些实验简单又好玩,在家就能做,保证让你大开眼界!2. 来看看"橡皮手实验",这个可有意思了。
找个假手套,和自己的手放在桌子上,让朋友同时轻拍两只手。
小明试过后惊呼:"天呐!我真觉得那个假手是我的手诶!"这就是大脑的错觉呢。
3. "镜子画画实验"也特别好玩。
对着镜子画画,但只能看镜子里的画面。
小红试了试说:"哇,我怎么连直线都画不好了,手完全不听使唤。
"这说明我们的大脑和眼睛配合也需要练习呢。
4. "糖果实验"特别适合测试自制力。
把一颗糖放在小朋友面前,说:"如果十分钟不吃,就再给一颗。
"有个小朋友可逗了:"我要捂住眼睛,这样就看不见糖果了!"5. "热水冷水实验"很神奇。
准备三盆水:热水、常温水、冷水。
先把左手放热水,右手放冷水,然后同时放入常温水。
小李说:"太神奇了,同一盆水我左手觉得冷,右手觉得热!"6. "倒立文字实验"考验大脑适应能力。
戴上能把视野倒过来的眼镜,试着生活。
老张戴了三天后说:"我的天,现在看什么都正常了,摘下来反而不适应!"7. "记忆链条实验"很有意思。
说一串毫无关系的词,让人复述。
小王玩得可起劲了:"我把这些词编成故事,就记住啦!"这就是记忆术的妙用。
8. "色彩情绪实验"也很神奇。
给人看不同颜色的卡片,记录心情变化。
小美说:"看到红色就觉得激动,蓝色就特别平静。
"原来颜色真能影响心情呢。
9. "声音联想实验"特别有趣。
播放一些声音,让人猜是什么。
有人听到沙沙声说:"下雨了!"其实是纸张摩擦声,这就是大脑自动脑补的结果。
生活中有趣的心理学现象(一)2024
生活中有趣的心理学现象(一)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科学,而生活中存在许多有趣的心理学现象。
这些现象展示了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对我们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生活中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正文:一、选择困难症1. 选项过多导致的不确定感2. “后悔不如错过”的心理效应3. 对比效应对选择的影响4. 忧虑症状对选择的干扰5. 决策疲劳对选择的影响二、记忆重塑现象1. 时间改变记忆的不准确性2. 信息缺失对记忆的影响3. 情感态度对记忆的再现作用4. 外界影响对记忆的干扰5. 个人意识形态对记忆的塑造三、群体心理效应1. 社交媒体上的群体偏见2. 社会认同对个人决策的影响3. 社会期望对行为的塑造4. 群体思维对创造力的影响5. 群体压力对个体表现的影响四、认知偏误1. 保守主义偏误对判断的影响2. 锚定效应对决策的干扰3. 认知失调对信念的调整影响4. 朝阳效应对信息的处理影响5. 鲨鱼效应对焦虑情绪的放大五、心理障碍中的异象1. 错觉对感知的干扰2. 抑郁症中的自我责怪倾向3. 强迫症中的不确定性恐惧4. 焦虑症中的过度担忧5. 人格障碍中的情绪逃避行为总结:生活中存在众多有趣的心理学现象,通过了解这些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
选择困难症、记忆重塑现象、群体心理效应、认知偏误以及心理障碍中的异象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深入研究这些现象对于个人发展、沟通和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0个看似冷门却十分有趣的心理学现象,你了解么?
10个看似冷门却十分有趣的心理学现象,你了解么?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进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类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都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的重要,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一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么一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那么脏,再脏一点也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的时候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是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3、责任分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趣味心理学知识
趣味心理学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无处不在。
它不仅仅存在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中,更渗透在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种情绪和每一次行为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知识,看看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先来说说“巴纳姆效应”。
你是不是曾经在阅读星座运势或者性格分析的时候,觉得说得特别准,好像就是在说自己?其实这很可能是巴纳姆效应在起作用。
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们常常会倾向于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符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
比如说“你有时很外向,善于交际,但有时又很内向,希望独处”,这种看似两面都涵盖的描述,很容易让我们对号入座,觉得准确无比。
再谈谈“沉没成本效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去看一场电影,看了一半发现特别难看,但因为已经花了钱买了票,就硬着头皮看完?或者在一段不健康的关系中,明明知道不合适,却因为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不愿意放手?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在作祟。
我们往往会因为已经投入的不可收回的成本,而继续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孕妇效应”。
当你怀孕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街上到处都是孕妇;当你买了一辆新车,就会觉得路上同款车特别多。
这其实是因为你的关注焦点发生了变化,从而更容易注意到与自己相关的事物。
“晕轮效应”也很有意思。
如果一个人给你的第一印象很好,你可能会觉得他的其他方面也都不错;反之,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可能就会对他的其他品质也产生负面评价。
这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经常出现。
“从众心理”相信大家也不陌生。
在群体中,我们常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想法。
比如在街头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我们可能也会忍不住凑过去看看。
接下来讲讲“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表现。
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学生聪明有潜力,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这个学生往往会真的表现得更出色。
同样,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对自己或者他人有积极的期望,也可能会带来积极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趣味心理学没有那么多人注意你——探照灯效应实验心理实验在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请一名学生穿上一件T恤,胸前印着过气歌星的头像,坐在另5名新来的学生中间。
然后,研究人员问这位穿T恤的学生,觉得多少人注意到他身上这件令人难堪的T恤?同时询问另外6名学生,是否注意到那名学生穿着什么样的T恤?结果显示,穿着T恤的学生自己认为,有50%的人注意到了他的T恤。
而对另外5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20%的人看清了他的T恤。
心理规律这个心理学实验体现的是心理学上的“探照灯效应”,即人们容易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外表的关注程度。
生活中许多人都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度,有人甚至认为,别人注意到了他今天的发型不好看,他说话有些不适当等,从而在别人面前感到紧张和不自然。
实际上,别人并没有他们所认为的那样,注意到他们的表现和变化。
生活启示在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下面的想法:“我在公共场合很不自然,行为举止很紧张,好像没有什么动作是自己自然做出的。
因为我总担心有人在看自己,怕自己出丑。
特别是在异性在场的情况下,更担心自己会给对方留下差劲的印象。
”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受到了“探照灯效应”的影响。
高估他人对自己的注意度,会使我们感到紧张、难以放松,还导致我们为了确保“一丝不苟”躲在化妆间迟迟不肯出来。
那么我们为什么容易夸大自己被注意到的程度呢?探照灯效应与我们害怕被群体拒绝的恐惧感有关。
但是,那盏“社会探照灯”照到我们的概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没人会整天关注你,纠缠你的一点点瑕疵。
那么别人每天都在做什么呢?如心理学家所说,他们跟你一样,也在担心自己,他们没有多少多余的心思来挑你的毛病。
而且即使我们真的犯了一些尴尬的小错误,别人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我们做出严厉的评价。
因为他们自己也曾有类似的经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他们常常可以理解你的尴尬感受,宽容你的小过失。
可见,我们不需要对自己的外表和表现提心吊胆,过于担忧。
手边有刀,就更容易杀人——武器效应实验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
手指扣动扳机,扳机也带动了手指。
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为什么非要等到最后一天才交作业——最后通牒实验心理实验曾有教育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小学生阅读一篇课文。
第一次不规定时间,全班学生用了8分钟才完成。
第二次规定5分钟必须读完,结果全班同学用不到5分钟就都读完了。
心理规律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特点: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去努力完成。
这种习惯反映了人类拖拉的倾向,即在从事一些活动时总觉得准备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况下,例如不允许继续准备或已到了规定的时间,基本上也能完成。
这叫做“最后通牒效应”。
生活启示优秀的工作者做事从不拖延。
他们不会把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现在该打的电话拖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打,他们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
想要避免拖延的习惯,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改变自己:(1)要学会直面不愉快的工作。
“视而不见”的态度不但不会使糟糕事消失,反而会让问题变得复杂。
(2)把大工作分成许多小工作。
你会发现一切都在你掌控之中,这会增强你的信心。
(3)列出完成某事的好处。
(4)奖励自己“放长线钓大鱼”的耐心——延迟满足实验心理实验在美国德克斯斯州的一个城镇小学的校园里,一个班的8个学生被老师带到了一间空房子里。
随后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一粒包装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糖果属于你,你可以随时吃掉。
但如果能坚持到我回来再吃,就会得到两例同样的糖果。
”说完,他和老师就离开了。
结果,一些孩子吃掉了自己的糖果。
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克制自己,等到40分钟后那个陌生人回来,得到了奖励。
后来,那个陌生人跟踪这些孩子20年,发现:那些能够克制自己吃糖果的学生,数学、语文的成绩比那些吃掉自糖果的学生平均高出20分;参加工作以后,他们很少在困难面前低头,常常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心理规律那些孩子克制自己吃糖果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延迟满足”。
所谓“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自己的自制能力。
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用我们平常的话来讲就是“忍耐”,即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生活启示在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的欲望并不能马上实现,而是为了实现它,我们必须长久地付出和忍耐。
能否耐心地等待很久以后的结果,决定了我们能否取得巨大的成就。
要追求长远的快乐,而忍受一定的不适和痛苦,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它违反了人的天性。
但是,巨大的真正的成功往往属于那些眼光长远、不懈努力、善于忍耐的人。
“延迟满足”这种“忍耐”,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从而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为什么有人会“破罐子破摔”——习得性无助实验心理实验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用狗做实验,生动地演示了“无助感”形成的过程。
赛里格曼把狗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他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笼子里。
这个笼子里狗是无法逃脱的,里面还有电击装置。
他给狗施加电压,结果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的努力,仍然无法逃脱后,挣扎的程度就逐渐降低了。
随后,他把这只狗放进另一个笼子。
这个笼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一边有电击,另一半没有电击。
当把前面的狗放进笼子里时,狗除了在头半分钟惊恐一阵子之后,就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的痛苦。
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连试都不试一下。
当实验者把“对照组”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却发现他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一边。
心理规律心理学家把这种多次遭遇失败之后,表现出来的怀疑、否定、沮丧的态度和遇到的挫折就退缩、放弃的现象,称为“习得无助”,也就是“学习”来的“无能为力”。
习得无助是指人在最初的某个环境中获得了无助感,在以后的情景中不仅没能从这种体验和感受中摆脱出来,还将无助感觉扩散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因为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生活启示深刻的、常重复的失败经历,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不但使我们再次遇上类似事情时心理上产生障碍,就算在别的事情上,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们。
比方说,一个人经过了多次的生意失败,当他有机会去得到一份工作的时候,他可能会对自己说、:“哎,我一生中都与幸运无缘,这份工作也早晚会失去把!”这个人之所以失去了信心,就是因为过去的失败在他的心理上造成了“习得性无助”。
为了战胜习得性无助,我们必须学会遗忘——对过去失败的遗忘。
战胜习得性无助的另一个方法,是经常回想自己成功的经验。
无论你做什么——学骑自行车、在公共场合发言或者做外壳手术——都有这样的规律。
你过去失败过多少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功的尝试,你应该记住它、留住它、强化它。
北方的郭德纲与南方的周立波——刻板印象实验心理实验加拿大学生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在不见面的情况下,通过听录音带的声音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录音带播放的是10个人朗诵同一篇文章是声音,其中5人用的是英语,另外5人用的是法语。
但实际上朗读者只有5个人,每人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而参加实验的学生不知情。
实验的结果是:当一个人用英语朗诵时,人们说他个子高、有风度、聪明、可靠;而当他用法语朗读时,人们的评价就没那么高了。
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因为在加拿大,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通常好一些,人们对他们的态度和看法也就比对法裔加拿大人好些。
心理规律生活中,一个人看的另一个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按其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特性,对他进行归类,并根据已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其个性的依据。
这种形成的印象叫做“刻板印象”。
生活启示刻板印象普遍存在着我们中间,它使我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它是思维定式的一种表现,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
刻板印象可能使人只看到人的共性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和差异。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逆反心理实验心理实验心理学家费尼·贝壳和辛德兹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在某大学的男洗手间里挂上禁止涂鸦的牌子,其中一块署名为“大学警察保安部长”,并加上严厉的口头警告:“严禁胡乱涂写”;另一块署名为“大学警察区委员”,以相对柔和的语气声明:“请不要胡乱涂写”。
结果发现,“严禁胡乱涂写!大学警察保卫部长”的洗手间被涂抹的情况更加严重。
心理规律所谓逆反效应,是指人们彼此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生活启示人们的逆反心理往往来自对自我价值的保护。
人的自我价值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意义的心理根基,任何人都不能接受自己无价值地生存在社会上。
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影响和损害时,自然会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
而且压迫越大,反抗就越大。
我们都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的爱情大纲因为被反对,才会更加强烈和牢固。
现实中,父母干涉子女婚姻不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更深。
因此,我们一般不要对其他人直接发命令。
即使你有权力去命令别人,如果可能,也要尽量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
这样不给人以高压的感觉,让人感觉到更加平等,也就更愿意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比如,你帮我一下好吗?没有人喜欢被强制。
支配别人做事情,要尽量避免生硬的方式。
“您穿上试试,不买也没关系”——登门槛效应实验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如果对比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可能不容易被人接受;但是如果先提出一个小要求被接受了,然后再提出大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这叫做“登门槛效应”。
之所以会发存在登门槛效应,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以及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
而且,人们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愿望,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了别人第一个小要求之后,再面对第二个要求时,就难以拒绝了。
不能贸然对别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应该从小要求开始,逐渐提升。
煽情,还是不煽情——情感与理性宣传实验说服别人的时候,先进行煽情,然后再说理,效果最好。
宁让人惊喜,不让人失望——欲扬先抑实验给别人的印象宁可从差到好,也不要从好到差。
要想让比人对结果满意,就先降低他的期望值人管人不如制度管人——团队公约实验对于希望大家做的事情,最好是规定为制度或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