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离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_0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_0](https://img.taocdn.com/s3/m/0775499dfe4733687f21aa38.png)
《离骚》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了解骚体诗诵读特征;通过自主、合作,了解屈原的身世和《离骚》的文学地位,掌握“名”“字”的词类活用和“不吾与”的宾语前置现象;探究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归纳诗人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并运用所学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诗歌1-6节分析诗句,归纳形象理解“香草”、“美人”的虚指义【教学难点】本课的文本时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学生在朗读和内容理解上均有不小的难度;诗中作者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学生的认知误区;“香草”、“美人”的虚指义需要点拨。
【教学策略】教师范读和学生自主朗读,把握骚体诗的诵读特点学生自主、合作,理解诗歌大意问题导读,让学生探究归纳人物形象,澄清认知误区。
问题引导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掌握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辅助教学】CAI【课型】新授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幻灯片展示民俗活动,导入新课。
设计语:这条静静流淌着的清澈的江水叫汨罗江,与它相关的民俗有很多。
赛龙舟、吃粽子、挂荷包、喝雄黄酒、插艾草。
这些风俗是关于什么节日的?这个节日是在哪一天?与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屈原的《离骚》。
二、作者作品幻灯片展示文学常识。
教师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做笔记。
设计内容: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23篇。
以《离骚》为代表。
因为《诗经》中的精华部分为“国风”,所以后人将《诗经》和《离骚》并称“风骚”。
它们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
(提示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2.提问、总结骚体诗诵读特征。
设计: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
《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骚体诗的句式则长短不一,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节奏感强;多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d1fd3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d.png)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研究掌握有关XXX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XXX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研究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其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研究XXX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秋风,不知从XXX 袭来,让XXX,让XXX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
每每读到XXX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便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的洞庭XXX,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行吟XXX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越时间的长河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动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解题:①XXX,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XXX。
XXX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XXX“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XXX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efbf29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6.png)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案(通用10篇)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c8cf1a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14.png)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精选5篇)高中必修二《离骚》篇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离骚》来认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具有一定的涵义。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离骚》中的“骚”。
所谓“风骚”,指的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同时,他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优质课教案_8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优质课教案_8](https://img.taocdn.com/s3/m/7dfa4437561252d380eb6e74.png)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勾画加注法、诵读法、师生研讨法【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
今天,我们学习《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
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
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881c6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a.png)
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高三年级语文《离骚》教案范文一整体设计: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第三步披文入情第四步,沿情寻志第五步,译释及作业教学目标:1、思想目标: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赋与比的写法;2、“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步介绍楚辞和屈原,让学生有一点感性的了解。
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
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
诗人,政治家。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
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
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第二步营造氛围,逐渐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氛围。
一、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61f89d0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8.png)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课题:离骚目标导航一、学问与技能1.堆积相关的字词学问,了解楚辞及其。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同学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办法1.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同学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同学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重点字词,疏通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自主学习1、屈原,战国末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字,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的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者。
屈原的浮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唱歌到个人独创的XXX,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进展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XXX”。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屈原生平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认识,善于外交辞令。
屈原曾任,辅佐怀王,参加谈论国事及应对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之怀。
在政治上他推崇“”,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惟独圣君贤相才干把国家治理好,有剧烈的、忠君致治的思想3、“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楚辞的主要是。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https://img.taocdn.com/s3/m/5950c1f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f.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离骚》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离骚》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知人论世、意象分析、情感体验等,并运用到具体诗歌鉴赏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崇尚,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读懂《离骚》并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将诗歌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深刻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离骚》的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解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离骚》,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诗歌鉴赏方法对《离骚》进行分析,并展示交流成果。
4.拓展延伸:通过对比《离骚》与《诗经》等其他古典诗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离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离骚》的理解等。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自主赏析,撰写赏析报告。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的表现,以及小组讨论成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师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离骚》原文、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等。
高中语文 离骚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离骚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2605ecd1f90f76c661371af7.png)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二、读《离骚》1、听朗读正音2、自由朗读读顺3、接龙朗读,读清三、说《离骚》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
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
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
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
《离骚》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4bed172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9.png)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情感及追求。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一、披文入情话屈原1 .抒情名言,导入新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 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俳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与《离骚》《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
“离”,通“罹”,“遭遇”义; “骚”,“忧愁”义。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3篇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 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ed603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7.png)
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⑴读课文。
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课堂训练。
①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高余冠之岌岌兮以:长太息以掩涕兮既替余以蕙兮竟周容以为度固:固时俗之工巧兮自前世而固然②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5a7dd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3.png)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离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离骚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33d6f93b195f312b3069a5b2.png)
第二单元离骚教案一、整体把握1.创作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
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
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象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2.主要内容《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表达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说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
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9f6bb1b14e852458fb57b7.png)
楚韵传千古,楚语情更长——《离骚》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析读诗歌中重点语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领会屈原忧国忧民、执著追求理想的情操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2.析读诗歌中重点语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领会屈原忧国忧民、执著追求理想的情操美。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三、教学创意《离骚》是一首经典的古代抒情长诗,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课文篇幅长,多用比兴手法,还夹杂不少楚地方言,内容晦涩难懂,阅读障碍较多。
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不把本就难懂的《离骚》再往深难的方向拓展,而是化难为简,设计简单清晰的教学过程,以赏析《离骚》“三美”(音韵美、艺术美、情操美)为切入点,针对性地解决主要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个性,将语文教学在学习程序和方法上简单化,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实效。
四、教学过程(一)出示对联,猜人物,揭示课题粽叶飘香,百世共仰圣人芳。
学生齐读上面的两幅对联,猜猜写的是谁?(屈原)2.揭示课题。
我们都知道,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爱国诗人。
他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今天,王者归来。
让我们透过他的真情告白《离骚》,来触摸他的灵魂。
(板书课题)(二)诵读课文,辨楚声,感受音韵美1.提问:《离骚》选自哪里?(《楚辞》)北宋黄伯思解读《楚辞》时说(出示课件2)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识楚文,辨楚声,看楚物,品楚人情。
2.我们先通过诵读来感受一下《离骚》的音韵美。
(出示课件3-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3.提问: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出示课件3-2:4.教师点拨,指导朗读。
“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可以说是楚辞体的标志。
放在句中,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表达感情更强烈。
朗读时,语音要延长一些。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30b255f242336c1eb95e3a.png)
离骚优秀教案人教版【篇一:《离骚》公开课教案】《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
”——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句间——语意未竟;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离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离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3c149ef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0.png)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离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第一篇: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离骚》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教学时数:2-3课时,视班级情况灵活处理。
第一课时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屈原这个名字始终像浪花一样洁净美丽,它成就了楚地一条普通江河(汨罗江)的万古名声,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纵然,屈原已经离开我们2千多年,但是,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蓦然回首,屈原就站在身边,他似乎不曾远去,他已经永远定格在华夏子孙的心中。
二、说屈原:我所认识的屈原1、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补充相关资料。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cac236afa8956bec0875e32c.png)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21.课文相关背景及内容说明。
明确:《离骚》写于公元前305年左右,即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汉北的两三年期间,这已是诗人生平的晚期。
他作为一个爱国者,本抱着治国安邦的远大志向,要求对楚国的政治进行革新,从而挽救祖国的危亡,并进一步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
但朝中的奸臣诬陷他,楚王对他不理解,屈原再次遭到放逐。
自己救国无门,而国家岌岌可危。
面对这样的处境,他感到天理正义渺茫,从而感慨万千,写下《离骚》这首长诗,借以明志,借以抒情。
《离骚》是一篇用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创作而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本文所截取的一部分,抒发了忧国忧民的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先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然后表现追求美政、久死未悔的高尚节操。
2.简单介绍一下“楚辞〞和《离骚》。
明确:①“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的作品。
“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
另外,作品中所涉及的历史传统、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②《离骚》,《离骚》是《楚辞》的名篇,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述传。
3.如何理解“离骚〞的含义,请注意言之有据。
明确:“关于诗歌题目《离骚》的含义,古来说法不一。
司马迁理解为“离忧〞,“离〞即“罹〞,意为遭遇,“骚〞即“忧〞,意为“忧愁〞。
这是司马迁结合自己的身世自析屈原的离骚,皆基于诟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教学时数:2-3课时,视班级情况灵活处理。
第一课时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屈原这个名字始终像浪花一样洁净美丽,它成就了楚地一条普通江河(汨罗江)的万古名声,他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纵然,屈原已经离开我们2千多年,但是,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蓦然回首,屈原就站在身边,他似乎不曾远去,他已经永远定格在华夏子孙的心中。
二、说屈原:我所认识的屈原1、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补充相关资料。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 小结: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
今天,王者归来。
让我们一起伸出虔诚而尊敬的双手去触摸一颗高洁而伟大的灵魂。
,去聆听一段屈子真情的告白。
三、读《离骚》1、听范读: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2、教师带读:让学生轻声跟读3、交替读:教师读上半句,学生读下半句4、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朗读提示: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四、说《离骚》1、朗读后,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显著特点?(兮字特别多,几乎每句都有;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2、屈原创作的这种诗体叫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朗读、比较:大声朗读,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看效果有何不同。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提示:“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
它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
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3、再齐读全文4、“离骚”是什么意思呢?提示: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诗人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文为节选。
五、研读第一自然段:(一)梳理探究1、字词梳理2、内容梳理:阅读并说说屈原忧愁的原因是什么?为国家:民生多艰,国运艰难为君主:贤愚不分,听信群小为群臣:妒忌贤才,造谣中伤根源:屈原的“美政”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美政:“举贤授能”,反对世袭;用人为贤,反对用人为亲)3、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如何应对?请找出诗歌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说说这些诗句表现了屈原怎样的态度及情操?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虽然小人诬陷、君王不察,但他却表明了自己誓死决不退缩、决不与蝇营狗苟的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
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
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4、小结面对皇帝昏庸,小人离间,奸佞当道得黑暗现实,痛苦而执着的诗人虽誓死不妥协,但将怎样重新寻求人生的定位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讨。
六、布置作业:背诵第一自然段板书设计: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百姓:民生多艰,国运艰难皇帝:贤愚不分,听信群小群臣:妒忌贤才,造谣中伤根源:美政态度:誓死捍卫理想、决不同流合污六、研读第二段1、朗读(带读、交替读、齐读)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第一自然段,在这一段中,诗人叙述了自己遭排挤而忧愤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君王昏庸,听信群小,一方面因为群臣嫉妒贤才,对他造谣中伤,而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屈原推行“美政”思想,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屈原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眼前的利益,更可恨者,楚怀王昏庸浅薄,禁不起群小的挑拨,不但没有采纳他的主张,反而疏远了他。
对此,屈原一方面抒写了自己的满心忧愤之情,这种忧愤,是由国家前途晦暗不明而引起的忧愤,而非个人情绪的忧愤。
一方面又表明了自己决绝的态度,即誓死捍卫理想、决不同流合污的立场。
然而,现实无法改变,理想无法实现,苦闷的诗人如何去寻找他的人生出路呢?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隐退修身:“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3、介绍孔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补充:但是,对于一个心忧天下,心系黎民的爱国者来说,要退隐从此不问天下事,谈何容易?思考:“延伫”“步”“止息”等词写出诗人怎样的内心活动?从中看出怎样的诗人形象?——内心苦苦挣扎。
犹豫、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4、但无奈的诗人还是决定退隐了。
退下来之后,他决定做什么事情呢?——修吾初服。
他要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他要戴着高高的帽子,佩戴长长的佩带和缤纷多彩的服饰,让自己芳菲菲其弥章。
一句话,他要把自己打扮得既漂亮且芬芳。
这难道就是诗人的追求吗?就是孔子所说的“独善其身”吗?你怎么看?——这些诗句使抒情主人公幻化为一个美人。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尤其香草修饰自己,她既美丽又芬芳,因为美丽,她遭人嫉妒,遭到排斥和贬黜。
但她却表明了自己爱美、为了美,“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心志。
这是《离骚》首创的“香草美人”意象。
5、香草美人“香草美人”在楚辞中频繁出现,是具有骚体诗特色的一种比兴手法。
美人:①比喻贤明的君主。
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如《赤壁赋》中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②比喻贤臣(或自喻)如课文中美丽芬芳的女子。
③美好的理想香草:。
高洁的品德和人格。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开创的,但它与《诗经》是有渊源的。
它其实是一种比兴手法。
屈原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以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试找出相关例子。
板书设计:蕙纕、揽茝比喻品行高洁蛾眉比喻美德退将复修吾初服比喻隐退修身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佩缤纷比喻修养品德芳菲菲比喻品德更加高洁小结;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6、无奈的诗人最终选择了退隐修身,这是否就是一种妥协,是否意味着他讲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呢?——“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