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三国之战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三国之战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198年,是三国时期魏国与蜀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官渡之战对于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阐述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一、扭转蜀魏力量对比,确立魏国优势地位官渡之战是魏国与蜀国之间的一次较量,最终魏国战胜蜀国,确立了魏国在三国时期的优势地位。
战前,蜀国军事力量远超过魏国,但在官渡之战中,魏国采取了谋士郭嘉的策略,以优势兵力将蜀国军队困于官渡之地,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的胜利扭转了魏蜀力量对比,稳定了魏国的统治地位。
二、确立了曹魏统一中国的基础官渡之战后,魏国统一了北方的政权,曹操成为了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魏成为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官渡之战奠定了曹魏统一中国的基础。
曹魏在官渡之战的胜利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统治能力,这为曹魏最终能够统一整个中国埋下了伏笔。
三、对后世留下的军事思想启示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典型的战役,对于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中,曹操善于运用兵力、合理布阵,在军事战略上的思考和策略的制定,为后来的军事家提供了借鉴。
同时,官渡之战也暴露了蜀国军事上的不足,对于后来的军事改革提供了反面教材。
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在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四、对于中国封建政权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魏的统治基础,对于中国封建政权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曹魏通过官渡之战的胜利确立了政权的合法性,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奠定了模式。
同时,官渡之战中成功运用各种手段,包括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为之后的政权巩固和扩张提供了经验和范例。
综上所述,官渡之战作为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扭转了蜀魏力量对比,确立了魏国在三国时期的优势地位;官渡之战奠定了曹魏统一中国的基础;官渡之战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发展产生了启示,并对中国封建政权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简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不到200里,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
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
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
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官渡之战时间是什么时候
官渡之战时间是什么时候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官渡之战时间,希望对你有用!官渡之战时间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
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
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双方兵力据不完全统计,袁绍在这场官渡之战中,陆续不断的投入兵力,直到整个战役的完成差不多投入近11万的兵力,而曹操的当时的实力比较弱,在这场大战中共计投入约2万左右。
从比例上来看,袁绍的兵力投入几乎是曹操兵力的5倍左右。
从这个数量上就很能说明一个问题,袁绍的兵力多,实力强,曹操的兵力少,实力弱,对战之中袁绍占据绝对优势,按道理说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胜方一目了然。
但是实际结果却是,袁绍的11万兵力几乎全军覆没,剩下不到1万的兵力,而曹操的兵力也损失过半,2万兵力留下一半左右。
那通过兵力投入对战争影响有一定的规律么?显然是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的,不然就不会有兵不在多贵于精这句话了,兵力只是决定胜败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还有用兵遣将的谋略。
官渡之战伤亡情况袁军约十万人,曹军约八千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
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参战双方:曹操和袁绍
东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拥兵20万南下,进攻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
不久,袁绍便带兵渡过黄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当时兵力只有4万)决战。
当时的袁绍不管是在兵力、粮草、占有地盘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曹操。
但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又对谋士猜忌多疑,屡误战机。
曹操则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取得主动。
曹操采纳许攸(原袁绍谋士,后遭袁绍猜忌改投曹操帐下)建议,出奇兵偷袭乌巢,放火焚烧袁绍的粮草,致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
曹操则全线出击,歼灭袁绍的主力。
最后,袁绍只带了800名残兵败将渡过黄河,逃回河北。
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
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结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
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官渡之战在中国古代的军史上非常有名,它最出名的地方就是以少胜多,所以也为之后的很多战役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所以这是一场经典的战役。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官渡之战的简介及过程,希望大家喜欢!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公元200年,它经历了一年才结束。
参加官渡之战的军队是袁绍军和曹操军,当时袁绍军的兵力大多为11万,但是曹操军的兵力只有2万人,足足比袁绍军的少了4倍多,结局似乎在开战以前就已明了,肯定是袁绍军胜利,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曹操善于用人等原因,最后取胜的是曹操军,这场战役也奠定了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把中国的北方从分裂到统一的很关键的战役,它对日后历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官渡之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官渡之战的主要内容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形成了很多的割据势力,在这些势力常年的征战中袁绍和曹操两大集团渐渐地强大了起来。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力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袁绍也战胜了很多势力,占据了很多的地方,所以他们俩形成了对立的局面,因为袁绍不堪位于曹操之下,他便集了11万的精兵,准备像曹操开战。
虽然曹操的兵力没那么雄厚,他的很多部将都觉得他不是袁绍的对手,可是曹操却非常了解袁绍,他觉得他兵力虽然多,可是他的胆识不够,并且刻薄寡恩,于是曹操便应战了。
在很长的时间里,两军都处于相持的阶段。
后来袁绍军在乌巢囤积了很多粮食,恰逢这时袁绍一个名叫许攸的谋士向曹操投降,给他献计,提出奇袭乌巢的战略。
曹操是一个善于采取他人意见的人,他觉得许攸的分析很有道理,便亲自率军队来了次突袭。
袁少军虽派了军队去救援,可是无法攻破坚固的曹莹,最终袁绍军的粮食被全部烧毁,袁绍也就此败了下来。
官渡之战使袁绍军的元气大伤,相反地它让曹操的实力得到了提高,也为他之后能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是袁绍军和曹操军之间的战役,当时曹操军的兵力比袁绍军少了9万多,但是曹操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人的相助取得了胜利,成就了军史上的传奇。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官渡之战成语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渡之战成语典故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敌强的战役。
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也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
所以曹操对袁绍的本性是了如指掌,这也为曹操最后战胜袁绍的客观原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时交战前各自双方的力量对比。
袁绍已经占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形成了强大的袁绍集团。
曹操占领了兖州、豫州、徐州,曹氏集团和袁氏集团形成了对峙。
当时的社会局势已经明朗起来。
杨奉已死,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孙策据守江东,刘表中立观望。
所以曹操和袁绍这一战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加上袁绍已经占据北方四州,小有实力,而且袁绍的家事很显赫,四世三公,门客遍布各地,很有名望的,袁绍借此便利的政治条件,结交才人,在讨伐董卓时,被推荐为三军主帅。
袁绍还是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物。
而且狂妄,不听劝解。
此次伐曹,集结了10万大军,清巢出动,准备一举破曹。
在伐曹时,袁绍的谋士们也纷纷献策,有主战派,也有不主战派。
形成两个对峙集团。
其中郭图是主战派,沮授和田丰是不战派,但是以袁绍当时头脑发热,而且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战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关押了田丰。
自己率军伐曹。
官渡之战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交锋阶段战役是建安五年二月打响的。
袁绍是先发制人,首先派颜良围攻白马,又派大将文丑围攻延津,主战场是白马。
驻守白马的是刘延,刘延无法抵挡,就写信曹操请求援助。
曹操得信亲自带兵来解围。
但是当时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袁绍10万精兵,而曹操只有一万。
曹操的谋士荀攸给曹操出了主意,让曹操先打延津,而且装出要包抄袁绍后路的架势,所以曹操大张旗鼓的领兵去攻打延津。
袁绍上当赶紧调动白马的兵力去援救延津。
曹操半路停兵,派骑兵功白马,解了白马之围。
但是曹操明白白马并非安全之地,袁绍一定会派兵再次攻来,并且要屠城,以泄心中只恨,所以曹操带着军队和白马的百姓转移,但是速度是非常慢的。
就在此还发生了一件事,刘备反叛曹操,联合袁绍,攻打曹操,结果被曹操打败,收了徐州,刘备只好去投奔袁绍。
三国演义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关于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分析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是曹操军奇袭乌巢,将袁绍军的粮草全数烧毁,导致了袁军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最终溃败。
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有名者可为其主,经过时间的演变,空间的转换,形成三国鼎立态势。
既然称它为三国,那么肯定是有三个国家的,那么在三国中资格最老的是魏国,其次是孙吴,势力最为薄弱者为蜀国。
而在三国之前,就不可不提出一个人的名字,袁绍,他的实力不容小觑,可以算是天下势力中的绝对强者,相对应来说,曹操才刚刚冒尖,实在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他的两个国家这里也就一笔带过了。
但弱者不见得永远为弱者,当他的发展的进程加快时,是很有可能超越强国,并吞强国,成为强国的,官渡之战便是这样的一场战役。
官渡的主要参与者为两方,袁绍方以及曹操方,中间可能夹杂了零星的蜀国战力的加入。
为何成为官渡之战,是因为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便在现河南省,古时候的官渡。
这是一场持久战,全程历时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谓是一场耗时耗力的战争。
袁绍那时是兵强马壮,可谓是强中之强,曹操的势力才刚完成搭建层面,从理论上分析,袁绍秒曹操,那是分分钟的事情,但结果却大跌眼镜,曹操和下属谋臣凭借着机智的谋略,最终以两万人打败了袁绍约十一万人的大部队。
从官渡之战中,我们可以学习弱者怎样扭转局势,从曹操的角色去分析看待问题。
官渡之战战争结果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主要内容解读及赏析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主要内容解读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主要内容解读及赏析【导语】:官渡之战占了《三国演义》第30与第31两回,是《三国演义》着重描写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次。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特殊名词
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在中国三国时期决定东汉开国元勋符致错(袁绍)与刘备之间最主要的正面对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受瞩目的战役
之一。
在官渡之战上,袁绍败给刘备,史称“官渡大败”。
官渡之战于
公元 199 年发生在陕西西安下辖的官渡,当时地域名为渭水东头。
2.符致错:符致错,即袁绍,是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东汉末期司隶栾山军的司马。
袁绍担任了公孙渊讨伐黄巾军的任务,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遂得到当时领主萧豫章的赏识,受任其将军。
后
袁绍进一步发挥他的才能,在萧豫章的统帅下,联合陈宫、许褚、夏
侯渊等将领,五路攻克潼关,消灭了黄巾军首领都尉贼,取得了极大
的胜利,他当即成为司隶栾山团队的统帅,控制在官渡西安一带,统
帅10多万大军,其军势逐渐壮大,影响力更大,统帅的地位更高。
3.刘备:刘备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军事家、政治家,是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站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以统一三国,改变两汉长期分裂的局面,他攻破了官渡,结束了袁绍王朝,彻底打破了三国分立的状况,从而
使蜀汉统一北方,树立了东汉正室的尊严。
在官渡之战中,他决定筹
备军力,与袁绍决一胜负,以终止诸侯权力的割据,最终成功取得胜利,袁绍之子袁尚和袁谭被其击溃在白帝城,完成了东汉的统一。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著名战争-官渡之战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著名战争-官渡之战的故事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经过长时间的混战形成了袁绍和曹操为⾸的两⼤割据⼒量。
这次战役就是这两⼤割据者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关键性战役。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著名战争故事-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189年)后,经过了⼤约⼗年的战乱,形成以曹操和袁绍为⾸的两⼤军事集团。
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割据势⼒逐渐壮⼤起来。
198年,袁绍打败公孙瓒,占领了青、幽、冀、并四州地区。
曹操占领兖、豫两州,并于196年迎汉献帝到许昌,在政治上取得“挟天⼦以令诸侯”的优势。
双⽅都在积蓄⼒量,准备决战。
199年六⽉,袁绍率领10万⼤军,进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企图直逼许昌消灭曹操。
同年⼗⼆⽉,曹操部署军队时,刘备带兵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与袁绍并肩反曹操。
曹操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在第⼆年正⽉亲⾃率军东进徐州,击败刘备,逼降关⽻,攻占下邳,驻守易守难攻的官渡。
刘备只⾝投奔袁绍。
当曹操和刘备作战时,袁绍的谋⼠⽥丰建议他从背后袭击曹操,但遭到拒绝,致使袁绍失去了击败曹操的最佳时机。
⼆⽉,袁绍派⼤将颜良南下包围⽩马(进河南滑县东)。
此时曹操只有两万⼈马,⼒量相差悬殊。
为此,他采⽤了谋⼠荀攸提出的声东击西、分散敌军兵⼒的策略。
四⽉,曹操先率军出官渡抵达延津,假装准备渡过黄河攻打袁绍后⽅。
袁绍分兵向西迎击曹军。
曹操则以张辽、关⽻为前锋,率轻骑兵突袭⽩马。
颜良率军仓促迎战被关⽻斩杀,袁军溃败。
曹操解了⽩马之围后,沿黄河向西撤军。
袁绍闻讯率军渡河追击,⼤军抵达延津南⾯,派出⼤将⽂丑与刘备继续追击。
曹操故意丢弃财物,趁袁军争抢时,发动突袭,斩杀⼤将⽂丑,击败袁军,顺利返回官渡。
七⽉,袁军主⼒进驻阳武(今河南中牟北)。
⼋⽉,袁军接近官渡,依沙堆⽴营。
曹军与袁军相差悬殊,曹操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措施,双⽅在官渡相持数⽉。
这期间,曹操曾想全⾯撤兵,但谋⼠荀彧认为撤退会让局⾯更加被动,不如加强补给,坚守不出寻找战机。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
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
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对峙于官渡,曹军兵疲粮缺,袁军的兵力远胜于曹军。
曹操的谋士荀彧认为此时曹军以弱敌强,退兵会被袁军乘胜追击,必须出奇制胜。
曹操采纳了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
袁绍因为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屡次拒绝部属的正确建议,一再丧失良机,最终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出奇制胜,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击破袁军十万。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
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的典故讲了什么
官渡之战的典故讲了什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进军,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
袁绍谋士许攸(you)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而后曹操各个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官渡之战89101
官渡之战
公元223年
曹操对袁绍 历史上以少胜多出奇 制胜旳一场战役
❖ 袁绍(153? — 202) ,字本初,东汉大将军、邺侯、太尉。汝南汝阳 (今河南周口西南)人。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 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官至大将军,其弟袁术则 称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谓“五世三公一帝王”。少折节下士,出名当 世,文武双全,英气勃发。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蔚袁绍合谋诛 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主持朝政。董卓专权,袁 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关 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关东军盟主,自号车骑将军。 董卓不久被杀。关东军内部开始相互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 自领冀州牧,今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消灭幽州公孙 瓒。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初东汉势力最强 旳一方诸侯。不久袁绍被册封为大将军、太尉,领河北四州牧。同年, 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攻打,直捣许都,劫夺汉帝。监军沮授、谋士田丰 劝其进屯黎阳,据守黄河,以逸待劳,遣精骑以骚扰曹军,俾不出3年 可击败曹操。而以郭图、审配为代表旳一部分将领主张迅速决战。袁绍 采纳后者旳意见,五年,公布讨曹檄文,率10万大军进军黎阳。当年与 曹操决战于官渡,大败,主力7万多被消灭,只与其长子袁谭带800多亲 随败回河北。两年后惭愤病死,诸子亦败灭,所据之地尽并于曹操。 爸爸 袁逢(生父),袁成(袁逢将袁绍过继给袁成当儿子)
袁绍集团旳下场
❖ 建安七年五月,袁绍发病 呕血而死;
❖ 建安九年,袁尚被曹操击 溃;
❖ 建安十年,袁谭被曹操所 杀;
❖ 建安拾贰年九月,公孙康 谋杀袁尚和袁熙;
曹操退守官渡旳原因
官渡之战的结果是什么
官渡之战的结果是什么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那么你了解官渡之战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官渡之战的结果,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官渡之战的结果官渡之战的闻名于它的结果,这是个出乎于所有人预料之外的结果,也正是这个结果导致后代的军事家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他们希望找出必胜的原因和规律,以帮助所在阵营、所辅佐的君主取得胜利。
那么官渡之战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它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官渡之战的交手双方分别为袁绍军和曹操军,这场战争发生的地点是官渡,整个作战时长历时将近一年。
它以曹操军队的大获全胜为结局,以袁绍军的彻底失败为结局,是一场典型的势力悬殊超大的战斗,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这是它的结果,也是它的成功和出名原因。
它的以少攻多,是因为袁绍的兵力几乎五倍于曹操的兵力,袁绍在这场战役中的兵力投入几乎达到10万人次,而曹操的兵力却不足2万,外行光从数据上来看,就可以评断这是一场实力极其悬殊的战斗,也怪不得袁绍那么自信,如果投入这么多,还不能取得胜利,那这无异是饭桶无能之徒。
但,袁绍本人并非是无能之徒,如果他是那种人,他又如何能将董卓扳倒,并能占据那么多州郡呢,所以说这场战役的成功既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偶然性。
必然性是袁绍和曹操这两方主帅性格,另外下属谋臣的谏言这两方面原因组成,论智力,袁绍的智力是远远不如曹操的,不然曹操如何能立足于三国,并成为势力最强之国呢?偶然性是战争所发生地点,也就是天时地利这方面是这场战争的偶然因素。
官渡之战的简介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有名者可为其主,经过时间的演变,空间的转换,形成三国鼎立态势。
既然称它为三国,那么肯定是有三个国家的,那么在三国中资格最老的是魏国,其次是孙吴,势力最为薄弱者为蜀国。
而在三国之前,就不可不提出一个人的名字,袁绍,他的实力不容小觑,可以算是天下势力中的绝对强者,相对应来说,曹操才刚刚冒尖,实在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他的两个国家这里也就一笔带过了。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看官渡之战是怎么发生的吧!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外戚宦官专权,天灾人祸不断,终于酿成黄巾农民大起义。
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了,东汉王朝却已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天下群雄割据,战乱不休。
至建安四年(199年)夏,中国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
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
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
但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
所以总体作战形势利袁而不利曹。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九月,曹操派军2万至官渡(今河南中牟境)、筑垒备战。
次年二月,衰绍率步兵10万、骑兵万人攻占黎阳(今河南浚县境),南渡黄河围攻白马(今河南滑县境)。
曹操用声东击西之计,派军至黄河渡口延津,假装要渡河。
袁绍急忙派兵阻截,曹操乘机挥军东击,斩袁绍大将颜良,解白马围,随后组织官民回撤,并在延津南丢弃财物设伏歼敌,又杀袁绍大将文丑。
袁绍虽初战失利,仍想依*优势兵力逼曹军决战。
曹操为避敌锋芒,主动退守官渡。
八月,两军对峙于官渡。
袁军在营中堆土山、筑高楼,用强弩射曹营。
曹军造霹雳车发石摧毁高楼,袁军又挖地道攻曹营,曹军则挖壕相拒,战斗异常激烈。
曹操因部队乏粮想退守许都(今河南许昌东),被谋士劝止。
十月,衰绍派大将淳于琼押运粮车万余辆,屯于袁军大营后40里的乌巢(今河南封丘西)。
监军沮授建议增派兵力守护,谋臣徐攸再次建议分兵袭许,均被袁绍拒绝。
徐攸愤而降曹,并献计偷袭乌巢。
曹操令曹洪军守官渡,自率5000精骑,打着袁军旗号,乘夜抄小路奔袭乌巢,围困淳于琼军,放火焚烧屯粮。
袁军惊乱。
天明,曹军集中兵力猛攻,先破守军,再败援兵,大胜还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之战》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了解“官渡之战”这个著名的故事,知道曹操能以少胜多的原因。
激发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分层次推理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创设推理的情境,我们做了一个课前小游戏: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我今天也带了一杯东西来,请大家品尝一下。
好,我先尝一下——(皱着眉头)好难喝呀!你们敢不敢也尝尝?
生:好像是酒的味道。
生:有一点辣。
师:告诉大家,这杯酒是酒!有同学会问了,老师怎么会给我们喝酒呢?哈哈,那是当然,我没有让你们真的喝呀,请看看我再演示一遍(慢动作做一遍换手指放到嘴里的动作)这下看清楚了吧!我放到酒里的手指和放到嘴里手指可不一样呢!(生笑)师过渡: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推理内容最需要你们仔细的观察了,可要仔细观察,别放过蛛丝马迹啦!
(寻找蛛丝马迹,这是一个注意力训练游戏。
为学生能在上课过程中认真观察推理作准备。
)
二、发放“锦囊妙计”
师:同学们咱们开始上课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曲,请欣赏。
(观看《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景,教师配上简单的说明。
)师:请你们谈谈你自己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或故事。
生:我最喜欢关羽,因为他很讲义气,武功也很高强。
师:说得好,真会回答问题你的回答让我想起了古代的“锦囊妙计”,传说在危急的时候这“锦囊妙计”往往可以帮助军队获得胜利。
今天我们也准备了几个“锦囊”,我把这第一个“锦囊”交给你,希望你待会也能帮助我们获得奇思妙想,成功地推理!
(这个环节展示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对答得好的同学,发给一个“锦囊妙计”。
这样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检查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成果,在这节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学生们都能侃侃而谈,说得还很有条理,显示出学生平时的学习素养;二是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个金灿灿的“锦囊”送给第一个学生之后,同学们都很羡慕,开始争先恐后的抢答起问题来;三是官渡之战的几个关键原因就藏在“锦囊妙计”中,用这种形式串连起课文的线索,使整节课显得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
三、观看故事梗概
今天我们将要进行推理的案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观看《官渡之战》故事梗概。
(激励学生注意观察,认真推理。
分两次观看,第一次了解大意,第二次再看一遍,加深印象)
四、推理主题
师:(揭示推理的主题)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呢?
师:出示推理的方法。
(一)、“有理有据”,推理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二)、“蛛丝马迹”,要善于从细微处找到答案。
(三)、“博采众长”,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结论。
(四)、多用“根据……我推理出……”这样严谨的句子,表达你的推理观点。
生:(在具体的推理方法指导下,学生开始小组讨论)
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大家看来讨论得很充分了,咱们现在来讨论一下: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呢?
生:(锦囊一)曹操的个人能力决定了战役的胜利。
曹操他很会用兵,而且很相信别人,从他听从许攸的话火烧乌巢可以看出来。
生:(锦囊二)袁绍的内部矛盾加快了战役的进程。
袁绍有很多谋士跟他出主意,可是他却不听,还敢走了许攸,气走了张郃,所以战斗失败了。
生:(锦囊三)几个关键的因素改变了战役的结局。
比如说许攸背叛,火烧乌巢,张郃投降曹操等。
(集体讨论、推理比较容易没有顺序,学生的回答有时也会反反复复,达不到重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关键时用上“锦囊妙计”,让学生的回答围绕着重点进行,显得多而不乱,富有层次。
)
五、游戏环节
推理游戏:“谁是曹操”
推理一:厨师有一天给曹操做了一道菜。
曹操吃完了,但是觉得味道怪怪的,于是他问厨师:这是什么肉啊?厨师说:这是野猴肉。
曹操沉思了一会儿……痛哭了。
为什么?
师:请你们大胆的想象一下,曹操可不是会轻易哭的人呢。
生:它可能是属猴的,所以怕吃猴肉。
生:曹操原来复姓夏侯,里面有一个“猴”字,所以不能吃猴肉。
(虽然离正确答案差得有点远,还是能看出学生能抓住字面意思,不放过蛛丝马迹地推理思路。
)
推理二、传说汉献帝有一次处死一个反对他的人,在临刑前对犯人说:“让天意来决定这个人的命运吧,我允许他在临刑前说
一句话,如果他讲的是真话,那么他将受刀斩;如果他讲的是假话,那么他将被绞死;只有他的话使我沉默不言,那才是上天的旨意让我赦免他。
”
这时,曹操偷偷地教了这个犯人一句话,救了他一命。
请你想一想,说句什么话,才能救犯人一命呢?
生:杀了我你会后悔的。
生:我有你想知道的秘密。
(正确答案是“我将被绞死”。
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推理答案,知道这样回答既不是真话,也不能当作假话。
)
六、总结反馈
师: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历史上留下了动人的篇章。
今天我们的推理课堂上也涌现出了许多的小推理家、小英雄,祝贺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