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复习资料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存在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实例等手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例,引出物质构成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教学,直观感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直观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总结物质构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情感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勤奋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c.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质构成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实践作业:
a.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并撰写实验报告。
b.搜集生活中与物质构成相关的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化学原理,进行小组交流分享。
3.拓展作业:
a.阅读化学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化学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知识视野。
7.知识整合,形成体系:通过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从宏观角度认识“水”教师活动1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出示一瓶装有蒸馏水的试剂瓶,提问,引导,点拨,总结评价归纳学生活动1学习任务1:今天老师带来一瓶没有标签的蒸馏水,请帮助老师用水的化学式完成图1标签的书写。
问题1:由水的化学式可知水由什么组成?小组代表回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归纳总结:1.物质由元素组成的;2.地壳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生物体中居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空气中居前两位的元素:氮氧。
【练习1】【检测目标1】(1)二氧化碳由组成;过氧化氢由组成;高锰酸钾由组成。
(2)地壳中,含量第一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A. Fe3O4B. SiO2C. CaOD. Al2O3(3)由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组成的()A. Na2CO3B. Mg(NO3)2C. Al(NO3)3D. Fe2(SO4)3活动意图说明:本环节通过水的化学式的书写引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即从宏观上认识“水”,再通过练习达到复习巩固自然界中元素的分布的目的。
环节二:从微观角度认识“水”教师活动2提出问题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学生活动2学习任务1:将瓶中蒸馏水倒入烧杯中,若把蒸馏水放大200万倍,我们可以看到构成水的微粒。
如果用“○”代表一个水分子,请在图2中画出微观的水。
学习任务2:如果继续放大水分子,我们会发现一个水分子是如何构成的呢?如果用“○”代表一个氢原子,如果用“●”代表一个氧原子,请在图3中画出水分子(至少2个)。
学习任务3:将食盐放在水中,很快就消失了,食盐是怎么溶解的呢?请从微观角度描述食盐扩散过程,尝试在图4中画出该过程。
学习任务4:对比图 2 、图 3和图4,上述图中传递出哪些信息?提出问题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点拨分析相互评价归纳总结小组代表回答:(1)水是水分子构成;(2)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3)氯化钠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基本性质2、掌握三种微粒的表示方法3、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及等量关系4、掌握识别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方法5、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分析、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借助练习的分析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物质的可分性观点。
复习重点:1、原子的结构以及等量关系的应用2、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表示方法和判断方法复习难点:离子的形成及与原子的转化复习过程:一、引入二、明确本节内容在中考中的地位及考查方式三、知识点梳理教师提问:从微观角度讲,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点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物质的构成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一)、分子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基本性质:①、质量小、体积小②、都在不断的运动③、分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二)、原子1、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3、原子结构强调: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4、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所带电量相等且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5、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不带电,但在化学变化中,一些原子失去电子,一些原子得到电子,从而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12/112⨯-原子的质量一个碳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使原子带上电荷变为离子。
(三)、离子1、定义:带电的原子和原子团在引出离子的定义之后,让学生思考:①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带不同电性的离子,分析得失电子情况,并判断所形成的离子是阴离子还是阳离子?②离子能否转变成原子,若能该如何转变?点明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板书:2、与原子的转化3、离子符号的写法(元素符号歪戴帽,先写数字后写号)(四)、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质子数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电子数增加或减少,因此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有相似之处,如何准确度区分,先让学生看几个微粒结构示意图并加以区分,同时分析理由。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一轮复习物质的构成复习教案
⎩_____(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年 九年级 级课 物质的构 学科主备人 化学 制定日期执教人课型使用时复习课题 成知识与技能目标间1.掌握分子(原子)的性质2.认识分子与原子,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教 学 目 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掌握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感受宏观与微观的联系物质的微观构成宏观变化与微观结构间的联系一、考点梳理复习方式:自主复习记忆(回归课本)一.考点梳理考点 1 分子和原子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个人 修订分子原子概念相同点区别联系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 原子是 _____变化中的最小 _______性质的最小粒子 粒子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②质量和体积都很____;③都在不停 地____;④粒子间都有一定的_____在化学变化中分子___再分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___再分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是由______构成的2.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 ______变成其他分子。
如水变成水蒸气只是水分子 的______发生了变化。
(2)化学变化:构成物质的______破裂为______,______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_。
考点 2 原子的构成⎧ ⎧_____(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_____(带 ___电)原子⎨⎩_____(不带电)⎪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和核外电子的电荷______相等、且______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温馨提示】(1)原子核不一定有中子,如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考点 3 核外电子排布1.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1)通常用电子层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______层,最多的有7层,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______个。
(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2.原子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种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______个______个______(氦2个)元素的性质原子易______电子原子易______电子不易得、失电子,稳定结论______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考点4离子1.概念离子是带电的______,带正电的离子叫______,带负电的离子叫______。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能区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掌握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能够识别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3.理解元素的含义,能应用元素含义解决有关问题;认识元素周期表,能从元素周期表中获取相关信息。
一、引入新课知识回顾二、分类复习知识点一、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如:(1).氧气(O2)、氮气(N2)、干冰(CO2)等由分子构成;(2).铁(Fe)、汞(Hg)、氦气(He)、金刚石(C)等由原子构成;(3). 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等由离子构成。
练习知识点二、分子1. 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的基本性质: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⑵分子总是在不断地着,温度越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⑶分子间有一定的;⑷同种分子性质,不同种分子性质。
3.分子微观模型。
练习:知识点三、原子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2.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内有质子和中子。
3.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2 元素的分类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的倾向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性质稳定稳定4. 原子结构示意图练习:知识点四、离子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 。
带正电的离子叫 , 叫阴离子。
2、离子符号:a.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在后。
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1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
3、数字的意义:如:Mg 2+: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镁离子(一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2Mg 2+ :表示两个镁离子4、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粒子 结构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 电性 不显电性 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联系5.数字的含义知识点五.元素: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3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探究性实验报告:布置学生完成一个小型探究性实验,例如观察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微观概念与宏观现象相结合,运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理论等解释化学现象和物质的性质。
2.重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加深对化学反应微观过程的理解。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观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化学原理,提高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难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形象生动地展示原子、离子、分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3.创设互动式课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体目标如下: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踏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4.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总结,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化工厂、开展科学小实验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生活实例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食盐、空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水的形态会随着温度变化而改变?”“为什么有些物质在常温下是气体,而有些是固体?”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借助多媒体:播放与物质组成相关的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建立对物质组成的直观认识。
4.课程回顾: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5.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物质组成规律,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积极探究科学问题的精神;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和发展性;
3.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注重实验安全,遵守实验规程;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物质的定义,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2.掌握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3.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4.掌握化学式的书写规则,能够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构成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
2.知道原子是非常微小且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
3.能够通过电子结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来描述和区分不同元素。
4.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原子间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决定的。
二、教学内容1.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复习。
2.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
3.原子核的结构和质子、中子的复习。
4.元素周期表的复习。
5.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复习。
6.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的复习。
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阐述。
2.实验观察:通过实验展示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构成及其性质的相关知识。
3.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知识。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元素、原子和分子的复习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
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展示各自的理解。
2.观察实验: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引出分子的概念。
3.讲解:教师讲解分子的概念和组成原理,并通过实例巩固学生的理解。
4.小结: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复习元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第二课时: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复习1.导入:通过提问和展示模型,引导学生回忆原子的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搭建原子模型并观察电子排布的方式,加深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
3.讲解:教师讲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4.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的复习1.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回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规则。
2.讲解: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分类的原则,并通过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
掌握元素的分类和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性质。
能够运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会使用模型、图示等方法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对于理解世界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概念和分类元素的概念和分类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的性质和相互关系2. 第二章: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电子的排布和原子的化学性质3. 第三章:分子结构分子的定义和性质键的概念和类型(共价键、离子键)分子形状和分子的极性4. 第四章:离子晶体结构离子的概念和电荷离子晶体的构成和性质离子半径和离子键的特点5. 第五章:金属晶体结构金属晶体的构成和性质金属键的概念和特点金属的熔点、导电性和延展性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 使用模型、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和回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3. 作业和测验: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巩固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知识。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提供有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实验材料和仪器:用于进行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用于展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图示和动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第四章:离子晶体结构(续)4. 离子晶体的性质离子晶体的熔点、硬度和溶解性离子晶体在水中的电离和电解质的性质离子晶体的一些实际应用(如洗涤剂、盐)5. 离子半径和离子键的特点离子半径的大小和变化规律离子键的强度和影响因素离子晶体的晶格能和稳定性七、第五章:金属晶体结构(续)6. 金属键的概念和特点金属键的电子云模型和金属原子的排列金属键的强度和金属的熔点、导电性金属的延展性和塑性变形机制7. 金属的熔点、导电性和延展性金属熔点的因素和熔化过程金属导电性的电子迁移和电阻率金属延展性和金属加工技术八、第六章:共价分子结构8. 分子的定义和性质分子的组成和分子量的计算分子的化学键和分子的极性分子的立体化学和分子轨道理论9. 分子形状和分子的极性分子几何形状的预测和实验验证分子的极性和分子的溶解性分子极性的实例和应用(如分子间作用力)十、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0.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碳原子数功能团的概念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和立体化学11. 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和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置换反应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有机合成策略有机化合物在药物、材料和生活中的应用1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沸点、熔点和溶解性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活性和反应速率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预测和解释十一、教学方法(续)6. 使用案例研究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三化学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复习资料教案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专题复习复习提要1. 分子、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例如,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空气中的氧气与实验室制取的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如:O2、H2O等。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如:O2、H2O等。
(4)分子的性质:1. 分子很小;2. 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3. 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也发生变化。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原子不可分只是在化学变化中,并不是不可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2)原子的结构:其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如:Fe、Mg、Al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团记住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3.离子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方法指导:(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阳离子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
如:Ca2+、Al3+、Cl-、O2-4.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5.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6.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都是比值,都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单位为1。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原子
概念
基本
性质
本质
区别
联系
问题3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问题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
知识点2:原子的结构
问题1原子是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微观粒子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2怎样画出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每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例4: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的简称
B.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C.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比值
D.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单位是克或千克
例5(2012·泉州)元素周期表
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右图所示
的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得
进一步强化化学变化的实质,学会熟练地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两变化”、“两物质”。
【方法指导】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为新分子或构成新物质。
(4)(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3)属于阴离子的是_______;(4)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_______。
作
业
设
计
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铁、氟、锌、硒、碘等,虽然含量少,但对健康至关重要。下面提供几种微量元素的相关信息,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微量元素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有种。
(2)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3)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选填“阴”或“阳”)离子。
初中化学初三教案学案初三化学复习1物质的组成和结构[doc]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初三教案学案初三化学复习1物质的组成和结构[doc]初中化学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等差不多概念的含义,明白得相关概念的关系。
2.了解原子的构成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3.把握化合价法那么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咨询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的定义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2.化合价法那么的应用。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基础知识归纳与整理(师生讨论,采纳咨询答的方式由教师小结并以投影的形式打出知识网络)(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二)关键知识点拨(一)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1.2.3.三种粒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关系:(二)几个决定和几个等式1.决定(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2)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
(3)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差决定粒子的类不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2.等式(1)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在原子中)(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离子所带电荷数=其化合价数值(4)元素最高正价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5)元素最低负价数=8-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6)原子团的化合价=其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三)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不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改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等发生变化;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典型例题讲解例1.以下关于分子的讲法正确的选项是()A.一切物质差不多上由分子构成的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解析]构成物质的差不多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三物质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分子、原子、离子概念:
-教师通过PPT展示分子、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讲解它们的基本概念;
-结合实例,解释分子、原子、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属键等不同类型的化学键;
1.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在认识物质构成方面的困惑和误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方面的能力,关注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及时指导和帮助;
3.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物质的微观构成,提高学习效果;
4.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化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物质的基本微观粒子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2.认识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3.掌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
4.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微观构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2.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直观地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不同类型的化学键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归纳化学方程式书写、配平及物质量计算的规律和技巧。
-强调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配平以及物质量计算。
-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处理和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与分析。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模型等形象化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微观粒子概念。
-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加深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概念,包括原子、离子、分子等,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并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化学方程式配平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物质量?”
2.教学内容:
-学生相互交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心得,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分析化学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实验数据异常等,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物质的组成—三重表征》教学设计
4.拓展作业:
-阅读化学科普文章,了解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观看化学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史话等,拓宽知识视野。
5.自主反思:
-完成本节课学习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2.学会运用三重表征法(宏观、微观、符号)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化学式的书写规则,能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4.熟悉质量守恒定律,能运用质量守恒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科学方法,探究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能力。
在教学《物质的组成—三重表征》这一章节时,应关注以下教学重难点,并据此设计合理的教学设想,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重表征法的理解和运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难点: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粒子行为相结合,运用三重表征法分析化学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3.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以三重表征法为核心,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方面讲解物质的组成。
2.教学内容:
-宏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以及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现象。
-微观:原子、离子、分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是如何体现的?
2.教学内容: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三重表征法的应用,以及化学式书写规则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2)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特点;(3)能够运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2)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物质性质与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2)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特点;(3)物质性质与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转化;(2)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联。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相关知识;(2)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3)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实验报告;(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的转化和物质性质与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认识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中考化学九年级总复习【第22讲】《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教案
,重点专题突破)第一部分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第22讲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分子、原子、离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成构成原子得失电子离子1.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_正电荷__的_原子核__和核外带_负电荷__的_电子__构成;原子核是由带_正电荷__的_质子__和不带电的_中子__构成。
质子与核外电子的电量_相等__,电性_相反__,所以整个原子_不显电性__。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核内质子数__=_核外电子数__=原子序数。
因原子中电子质量最小,可忽略不计,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原子核__上。
2.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的核外电子是_分层__运动的。
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洁方便的表示原子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各部分的含义如图所示(以硫原子为例):①_核电荷数__;②_原子核__;③_电子层__;④_各层上的电子数__。
硫原子的原子核内有_16__个质子,核外有_3__个电子层,第一电子层上有_2__个电子,最外电子层上有_6__个电子。
,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1.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_1/12__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_比值__,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_A r__)。
2.计算方法:①相对原子质量=其他原子质量碳12原子质量×1/12②相对原子质量≈核内质子数+核内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不写出,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3.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每一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_总和__(符号为_M r__)。
, 物质的构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1.金属、稀有气体及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氩气由_氩原子__构成。
2.含有金属阳离子(或NH4+)的化合物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由钠_离子__和氯_离子__构成。
3.其余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由_过氧化氢分子__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专题复习
复习提要
1. 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例如,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空气中的氧气与实验室制取的氧气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如:O2、H2O等。
(3)分子的构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
如:O2、H2O等。
(4)分子的性质:1. 分子很小;2. 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运动;3. 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与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也发生变化。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方法指导:(1)原子不可分只是在化学变化中,并不是不可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2)原子的结构:
其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质子数决定着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化学性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如:Fe、Mg、Al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团
记住几种常见的原子团:NO3、SO4、OH、CO3、NH4
3.离子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方法指导:(1)由于带电情况不同所以分为阴阳离子。
(2)离子与原子的联系:原子得到电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阳离子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3)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注意数字在前,电性在后。
如:Ca2+、Al3+、Cl-、O2-
4.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5.原子结构示意图
圆圈表示原子核;“+”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6.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都是比值,都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单位为1。
7.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走进中考
例1:(05年辽宁大连中考)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铜
D.氯化钠、水
解析:由于金属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所以B中有铁、C中有铜是错的;由于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所以D也是错的。
答案:A
例2:(05年福州中考)下图中的事例能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是()
解析:辨别图中分子间的间隙变小的关键是该物质的分子所占体积在变小,所以,只要找到物质的体积在变小,(由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就说明分子间的间隙变小。
A、C、D三项都在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只有B符合。
答案:B
例3:(05年河南中考)葡萄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其化学式为C6H12O6,下列有关葡萄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葡萄糖属于有机物(B)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C)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D)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解析: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2):(16×6)=6:1:8 故C错。
答案:C
例4:(05年厦门中考)在元素周期表中,应用于计算机的硅元素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序数是14
B. 原子个数是14 C.相对原子质量是14 D.质子数是28.1
解析:本题考察的知识很综合,包括元素周期表的原子序数是与质子数相对应的,包括周期表中各个位置是死固定的:上左的位置是原子序数的,上右的位置是元素符号,中间的位置是元素名称,下边的位置是相对原子质量。
所以B、C、D是错的。
答案:A
例5:(05年福州中考)大蒜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同时又有药用的价值。
大蒜中大蒜新素的化学式为C6H10S2,它是由种元素组成,分子中碳、硫的原子个数比为。
解析:从大蒜新素的化学式可以看出,大蒜新素中含有三种元素。
答案:三;3:1
专题训练
一、我会选
1.右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B.该元素是一种金属元素
C.该粒子是阳离子
D.该粒子具有稳定结构
2.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一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3.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
A.①⑤B.②⑦C.③④D.②⑥⑦
4.“墙脚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水
B.液氧
C.氧化汞
D.二氧化碳
6.聚乳酸[(C3H4O2)n]是一种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生物降解的理想的高分子环保材料,合成聚乳酸的原料是乳酸(C3H6O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聚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2
B.聚乳酸的合成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乳酸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90
D.乳酸充分燃烧的生成物只有CO2
二、我会填
1.在下列空格里,用“元素、原子、分子或离子”填空:
(1)水是由氧、氢两种组成的;
(2)带电的原子叫;
(3)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
(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2.用适当的数字和符号填写:
(1)钙原子(2)氢氧根离子(3)2个氢分子(4)空气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3、(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原子核内有______质子,最外电子层有______电子。
(2)用符号表示:2 个氢气分子______;1个氢氧根离子_____。
(3)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某些食品中使用的苏丹红Ⅱ号可能致癌。
苏丹红Ⅱ号的化学式为C10H12N2O,它的一个分子中共含有_____原子,它是由_____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三、简答题
1.正确认识相关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
我们可用下图来表示事物的异同点。
将两种事物的相同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每件事物的不同点则写在相应圆中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
请参照下图左侧示例,另外确定一组化学事物,填写在右侧空格中。
四、计算题
1. 某地1 000 Kg化肥的市场价格如下:CO(NH2)2 1 080 元,NH4NO3 810元,NH4HCO3 330元,试计算:
(1)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
(2)NH4NO3中氮元素的含量。
(3)现用10 000 元采购上述化肥中的一种,要想购得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最多,你应该购买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