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2000字篇一:读中国近代史有感中国近代学习心得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我感触颇深。
一方面,我对中国近代的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另一方面,我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不能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
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笔记1000字
我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笔记一、蒋廷黻的生平与贡献蒋廷黻(1899-1979),原籍浙江绍兴,生于上海,早年留学日本,后赴法国留学。
他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蒋廷黻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建树,还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和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蒋廷黻的著作与思想蒋廷黻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和学者,他的著作涉及我国古代史、近代史、教育史等多个领域。
他以其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将晦涩难懂的历史事实和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深受读者欢迎。
在他的著作中,蒋廷黻对我国近代史的种种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批判也都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三、我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笔记1000字作为我国历史学家和教育家,蒋廷黻对我国近代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在其著作中,蒋廷黻对我国近代史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我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全面地解释了我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对我国近代史的深度评估在蒋廷黻的著作中,对我国近代史的深度评估无处不在。
他不仅详细解释了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还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影响、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蒋廷黻的评估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五、我国近代史的广度展示在蒋廷黻的著作中,不仅对我国近代史的若干重大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评估,还对我国近代史的整体变迁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广度展示。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我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近代史的丰富内涵和多样面貌。
六、我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笔记总结通过蒋廷黻的著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和独特魅力,而且也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启示。
蒋廷黻对我国近代史的深度评估和广度展示,不仅为我们解读我国近代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引。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笔记一、打开近代史的大门读就像走进了一座装满宝藏和秘密的大房子。
每一页都像是一个小房间,藏着不同的故事。
我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一个探险家发现了新的大陆。
我想,哇塞,这里面得有多少我不知道的事儿啊!就像我以前只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很厉害,可当我在书里深入了解的时候,才发现背后还有那么多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内矛盾。
这就好比我们看冰山,只看到露在水面上的一角,可水下的部分才是真正的庞大和复杂呢。
二、那些在风雨中的人物书里的人物一个个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在中国近代这个大舞台上演绎着悲欢离合。
比如说洪秀全,他一开始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太平天国,这多让人热血沸腾啊!那时候的他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给黑暗中的老百姓带来了希望。
可后来呢,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内部矛盾、外部压力,太平天国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的船,最后还是沉没了。
这不禁让我想问,为什么美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会变得如此脆弱呢?难道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那些黑暗的势力吗?三、列强的压迫与挣扎近代的中国啊,就像一块大蛋糕,被列强们虎视眈眈地盯着。
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这就像一个小偷用一把坏钥匙,硬是撬开了我们家的门。
然后其他列强也跟着来抢东西。
中国人民能怎么办呢?只能挣扎、反抗。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普通百姓愤怒的眼神,听到他们内心的呼喊:“我们不能就这样被欺负!”就像一只小羊面对一群狼,虽然力量悬殊,但小羊也会用它的角去顶,去反抗。
这就是中国人民骨子里的不屈。
四、洋务运动的努力与无奈洋务运动像是一群有远见的人在黑暗中摸索着点亮蜡烛。
他们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让中国强大起来。
像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他们费心费力地建工厂、造轮船。
可是呢,这就好比在一个破房子上修修补补,房子的根基已经烂了,光修表面是不够的。
那些传统的封建制度就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这些改革者的手脚。
我就在想啊,要是当时能把那些束缚都打破,中国是不是就能更快地走向富强了呢?五、戊戌变法的悲壮戊戌变法那真是一场悲壮的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个人心得体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个人心得体会案例一: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使我们居安思危,体会那段侵华的国耻。
它警醒国民,“落后就要挨打”警告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一部人民坚决的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是一部艰辛勇敢的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案例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让我们知道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是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斗争、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案例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让我们有所感、有所悟。
“历史终究是历史”,辉煌和耻辱都已流逝而去,但历史的精神和宝贵的经验教训是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并铭记于心的。
虽然中国近现代史在初中、高中阶段我们也曾学习过,但每次学完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毕竟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就我们自身对历史的把握和理解而言是有差别的。
但是我相信通过大学的进一步学习,我会形成了新的思想。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慢下了发展的步子,在世界的地位也一蹶不振。
中国从成立以来,也遇到过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地开辟、前进,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案例四:纵观历史,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意义是:让我明白了,当代大学生“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学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高效地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本领,认清世情国情,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读书笔记模板
中“非个文化史研 究的若干思考?
4
出版后记
5
注释
作者介绍
这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 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授
人性
生活
思想史
中国
史学
世纪
思想史
思想
王汎森 中国
消失
中国
思想
近代史
生活
地方
思想史
层
内容摘要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系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教授继《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 想、学术与心态》之后又一部力作。考察了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主义”“未来”“自我”、时间观等议题,触及 近代中国心灵世界的革命与失落、启蒙与困扰,及其与现实政治和社会运动间千丝万缕的复杂。王汎森教授进而 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提倡重视“思想的生活性”和“生活的思想性”,及它们之间的往复交织,以此 扩大思想史研究的视野。
第一,每一段历史都不是单线的,其中都有各种力量同时在竞合着,但并不表示当时没有主旋律及次旋律之 分,也不是没有大论述与小论述之分。第二,我们应该从历史中看出层次的分别。层次的分别当然不是像切蛋糕 那样整齐,各层次之间的分别与界域往往模糊难定,但是层次之分别多少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出现在相同人身上。
目录分析
读书笔记
我们从来不是“赤条条”地来到人世,携带着祖上的DNA,被传统文化熏陶着长大,我们以为的“纯粹”从 来不曾有过……。
近代史读书报告_《敬告青年》
读《敬告青年》有感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
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人,“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所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即人的“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宇宙大法,“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
我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同白种人相比,其“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三)进取的而非退陷的。
“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
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蒋廷黻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读书报告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以下是关于蒋廷黻读书报告的详细回答:蒋廷黻是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家、学者和教育家,他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思考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读书报告中,他可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时代背景,蒋廷黻可能会介绍中国近代史的时代背景,包括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中国面临的内忧外患的挑战。
2. 政治改革与思想变革,蒋廷黻可能会关注政治改革和思想变革在中国近代史中的作用。
他可能会探讨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运动以及思想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 社会变迁与民众生活,蒋廷黻可能会关注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民众生活的改变。
他可能会研究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农民问题、城市化进程、教育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4. 外交与国际关系,蒋廷黻可能会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进行研究。
他可能会探讨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中日关系、中苏关系等重要的外交议题。
5. 思想家与文化运动,蒋廷黻可能会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家和文化运动。
他可能会研究中国的文化复兴运动、新文化运动、战国史学派等思想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6. 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蒋廷黻可能会关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他可能会研究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重要事件,以及孙中山、李鸿章、袁世凯等重要人物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蒋廷黻的读书报告将能够全面地展示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可能会结合大量的史料和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深入剖析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为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报告(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孙中山先生所处的时代是民族危机加深,清朝几乎“破产”以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涌动的年代。
首先,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他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张在华经济势力。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次之,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各种赋税不断追加,新税层出不穷,官吏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第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政府已经完全沦为外国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他们甘当“洋人的朝廷”。
虽然清政府后来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所以反而激化了矛盾。
事实表明,清政府已经无法统治了。
最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最早是发表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中,之后的《中国国民党党纲》和《建国大纲》中也有阐述三民主义以及五权宪法的相关内容。
主要内容如下:一、三民主义:(甲)民族主义:以本国现有民族构成大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的国家。
(乙)民权主义:谋直接民权之实现与完成男女平等之全民政治,人民有一下各权: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以及罢免权。
(丙)民生主义:防止劳资阶层之不平,求社会经济之调节,以全民之资历,开发全民之富源,其大要实施如下:1、国营实业:凡国中大规模之实业属于全民,有政府经营管理之;2、平均地权:有国家规定土地法、使用土地法及地价税法,以谋地权之平均;3、改革货币:革新货币制度,以谋国内经济之进步。
中国近代史调研报告
中国近代史调研报告中国近代史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中国近代史是指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对于了解中国的现代发展和国家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探寻历史中的原因和教训,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调研内容1. 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民开始对抗外国侵略的起点。
调研发现,中国当时面临军事技术远远落后、国力弱小等问题,未能有效对抗外敌。
我们应该意识到,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实力和综合国力,是避免再次被欺压的关键。
2.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开启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调研发现,这场革命的成功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爆发。
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改革和创新寻求解决方案,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深远,通过与战争有关的条约和协议,中国失去了一部分领土和权益。
调研发现,当时中国政府的外交能力和谈判策略相对较弱,导致了这一不利局面的发生。
我们应该重视国际事务,提高对外交往的能力和水平,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4.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提标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
调研发现,这场运动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坚持教育优先和文化自信,培养有创造力和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调研发现,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其坚定的理想信念、群众基础和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我们应该坚守共产党的宗旨和初心,积极为人民服务,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进步。
三、结论和启示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这段历史中曾面临外来侵略、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等诸多问题,但也同时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意志和奋斗精神。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报告作为一名中国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
最近,我参加了一次“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得到了更加深入的体验。
首先,我参加此次“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程的最初动机,是想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
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曲折发展和探索。
课程的学习使我尤其关注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积淀和社会性创新三大方面。
在政治方面,我了解到清朝晚期的内忧外患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
首先是戊戌变法的失败,这一事件标志着近代中国的改革措施无法推进,进而引发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
其次是辛亥革命,这一民主化的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变革,但在新政府成立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重大纷争,其中更是包含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纷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加扩展了我的视野,深入了解了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政治家,以及不同政治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
在文化方面,课程学习让我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这一点为我所熟知。
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发现文化的变迁和中国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
例如,晚清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现代化以及从于封建制度的束缚中走出的过程。
而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之全国范围也在大规模动乱,然而文化大革命也催生了新的思想、文化和艺术的创作。
了解文化的变革,是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关键。
在社会方面,我也深刻了解到几个主要的社会变迁。
首先是农民工人的湖南花鼓戏起义。
这场暴动是农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不同层面上受挫的反应,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历史性的抗争。
当然,我也了解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中国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同时,我认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面临的问题也愈加复杂。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中国近代史》【M】蒋廷黻武汉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就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主当发言稿使用。
关于历史循环论的思考在二章中,蒋先生提到了一个中国历史循环论:“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中的奢侈标准还是很低的,而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疾苦,办事亦比较认真,这是内政昌明吏治澄清的时代。
后来慢慢地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此官吏的贪污亦大大长进”。
1此处,我认为蒋先生对中国历史十分之明晰透彻。
我国历史的绵延不绝决定政治的许多方面具有历史延续性。
大体上说,我国历史上的开国形式具有相似性和反复性。
初期,自下而上的农民战争建立国家。
中期,自上而下地进行政治改革。
末期,陷入自下而上的农民战争中。
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在社会形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在上层政体更迭的形式基本与之上所提及的形式类似。
而阶级之间的转变亦带有这种形式,从农民阶级到封建地主阶级的蜕变中,财富拥有量的变化是最为直观的。
财富拥有量的加大说明权力的扩充。
农民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时,自身的革命性消退,而借助自身权力获取利益、保存利益的欲望和行动增强。
由于政权的获取形式与政权运行形式相悖。
2权力来自于统治阶级内部力量的天然优势和历史积淀,而非人民赋予,故缺乏约束。
在王朝运行到中期时,这种约束的缺乏引起阶级间的分化,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采取一定所谓劝课农桑之法,其实质是在一定层面上企图修复阶级之间的联系,以达到阶级之间良性互动的目的。
但由于行政体制的惯性难以去除,打破重建亦无可能,故举措在自上而下的推行中会受到惯性的阻碍甚至是扼杀。
效果与政权初建时的措施相比大打折扣。
在王朝临近坍塌之时亦如此,只是效果更差。
蒋先生之上借官员自身素质的变化出发展开论述。
我认为,如果从体制惯性的观念出发亦可解释;对于左宗棠湘军的思考通过对蒋先生所述左宗棠湘军的总结,湘军有以下特点:一、乡土、宗族气息浓厚,构成人员成分相对单一,独立性强。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课程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课程报告一、引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
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探讨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1.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开始。
通过战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运动,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3.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们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4.抗日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三、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人物研究1.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倡导民主、科学思想,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四、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思想史读书报告
《中国思想史》读书报告——晚清三大思潮的复兴提要晚清中国处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思想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西洋新知不断涌入,中国士人通常采取重新诠释经典以回应新变,从而重组自己的知识系统。
在对传统资源资源的重组和诠释中,经学、诸子之学、佛学出现复兴局面,成为晚清思想史上最为突出的景象。
关键词中国思想史晚清思潮复兴作者及内容简介葛兆光,1950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及东亚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增订本,2008)、《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1)、《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2003)、《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2005)、《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等。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一共三册,即《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和《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导论部分着重阐述了作者的研究视角、资料取舍和写作思路,在全书中完整而独立。
第一、二卷主要论述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
全书以个人的观察角度与理解视野,对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进行研究与描述。
该书不仅关心古代中国精英与经典思想的发展,而且分析这些思想得以形成与确立的知识来源和终极依据,也描述产生这些思想的土壤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以及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
作者改变了过去作为教科书的思想史以人为中心的章节模式,引徵丰富的古代文献,也参考现代中外研究成果,清理与叙述从上古以来到十九世纪的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及其连续性历史,目的是希望理解和说明今天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如何从古代到现代被逐渐建构起来的。
中国近代史论著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论著读书报告第一章:引言《中国近代史论著》是一本系统性较强的中国近代史论著,由历史学家王守义编写而成。
该书主要探讨了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思想,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主要事件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变革。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事件,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对中国近代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近代史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系列思想,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
其中,文化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种典型思想,其代表人物为康有为和梁启超。
康有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通过中西文化融合,实现中国现代化。
而梁启超则主张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改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第四章:中国近代史的启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首先,要深刻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的历史任务。
其次,要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最后,要充分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结论《中国近代史论著》是一本系统性较强的中国近代史论著,它主要探讨了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思想,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更好地指导现实的发展,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蒋廷黼《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2018级历史学本科生郝梦婷我所阅读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近代史》,全书分为总论和四个章节,只有五万余字,文笔精炼,用史恰当,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反映了国民党政府官方对历史的看法和运用。
此书写于1938年,其作者蒋廷黻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历史学家、外交家。
蒋先生1911年接受教会资助,赴美留学,主修历史,是美国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新史学流派鼻祖詹姆斯·罗宾逊再传弟子,这段经历对他的治史方法影响重大。
192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教授。
1929—1934年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
1935年后从政,先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处长、驻苏大使、驻美大使、驻联合国安理会代表等职。
1938年,蒋廷黻已辞去驻苏大使任务,还未恢复其他任职,那时的他文思如泉,虽手头资料无几却完成了这部《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写至民国初年。
蒋廷黻写作《中国近代史》的基础来源于其扎实的史学功底和辉煌的前半生政治经历,身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国民党政权为了维护统治合法性,作为知识分子自觉地以学术为工具为国民党政权辩护,其写作目的在于痛定思痛,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分析民族之殇从而唤醒人民意识,促使人民救亡图存,希望在国民党政权的主持下,推动现代化。
接下来,我将对本书内容进行大概的解读:一、总论:开篇便指出中西方的交流虽历来有之,然十九世纪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
嘉庆、道光时期的中国对于来找麻烦的西方世界甚不了解甚至“素不相识”。
而中国何以在近代落后于世界?作者给出了三个解释,第一“我们的科学不及人”;第二“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年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西洋在中古的政治局面很像中国的春秋时代,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
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热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
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中国近代史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涉及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到建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迁。
读完《中国近代史》一书,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结合书中的内容,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
政治方面,中国近代史是充满曲折和挣扎的历史时期。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进攻,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
不仅如此,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变幻不定。
封建统治的衰落与革命精神的兴起使得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民主革命的推进,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在近代中国历史这一重要的篇章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读书中,我对1911年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等重要事件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经济方面,中国近代史是国家经济领域发展最迅猛的时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颠覆。
然而,在这个困境中,伴随着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技术的引进,中国逐渐走上了现代化建设之路。
读书中,我了解到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起起落落,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努力奋斗并逐渐摆脱束缚的过程。
社会方面,中国近代史是一个社会变革紧密结合的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封建地主和乡村农民的矛盾日益加剧,工商业者的兴起使得城市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
农民工运动、工人运动等阶级斗争的发生,为中国社会进步带来了重要的动力。
书中,我了解到了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并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
文化方面,中国近代史是文化思潮碰撞的时期。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煎熬。
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传入中国,引发了爱国主义、民主思潮以及国粹的转变。
不仅如此,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教育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变革。
读书中,我对这些方面的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崛起和传承感到由衷的敬佩。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一】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说了。
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
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
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
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
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
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
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
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
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
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中国现代思想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现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它是清朝以后新旧思想观念的结合。
清朝以后,国家政体由封建向民主转型,政治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引发了一系列思想变化,引发了新思想的发展。
新思想的发展也决定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发展方向。
新思想的发展表现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
近代以来,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思想,主张形成民主政治体制,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以及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其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也推动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发展。
此外,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引入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发展。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西方思想的引入,中国社会开始接受西方思想,从而推动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发展。
最后,中国近代思想史也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影响。
包括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这些社会变革都对中国现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现代思想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中国近代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思想的引入和社会变革的影响等方面。
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发展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现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国近代思想史导论中国近代思想史及其特点(内容与特点)中国近代思想史是中国思想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分支。
它的任务是研究1840——1919年间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主要指影响较大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性。
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必须明了两个方面的历史背景:一是要了解中国思想通史,尤其是中国古代史的状况,这是中国近代思想的前身和重要来源之一;一是要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阶段变化等问题,特别是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特点:1、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近代中国思想的复杂性。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发展,决定了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
3、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决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追求必然是近代中国进步思想发展趋势。
4、从闭关走向开放是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这决定了“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近代思想史之人物思想部分(上)一、魏源1、生平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良初,又字默深(默好深湛之思)、墨生、汉士。
湖南邵阳人。
15岁时认真研习过王阳明的著作,对史学也显示出浓厚兴趣。
21岁随父亲魏邦鲁至北京,问经学于胡成珙、姚学爽、刘逢禄,并与钱仪吉、陈奂、陈沅、龚自珍切磋学问。
以博闻强记著称士林。
1825年,受聘入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府,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接触大量时政文献。
1832年,协助两江总督陶澍改革两淮盐法。
1845年中进士,咸丰元年授高邮知州,1853年太平军攻克扬州,魏源参与抵御,仍因迟误驿报耳或夺职。
气候决意仕进,专心著述,潜心佛学。
1857年,以“扫地焚香坐,心与诙皆冷”的悲怆凄凉思想心态病逝于杭州僧舍。
主要著作有:《书古微》、《诗古微》、《曾子发微》、《孝经集传》、《大学法微》、《董子春秋发微》、《两汉古今家法考》、《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革命派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思想” 1、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 警 世钟》 等等,都以浅近直截的语言和炽烈的革命情感, 痛斥封建专制主义,呼唤自由、平等、民主、共和;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通过“平均地 权”“土地国有”的社会革命来最大限度地发展资本主 义;革命派反对改良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建 立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代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目录
内容提要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 十九世纪改良派变法维新思想研究 康有为思想研究 谭嗣同研究 论严复 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 论孙中山的思想 章太炎剖析 梁启超王国维简论 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 后记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概况
本书分为十个部分,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散论》开始, 以《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结尾,而在对于十九世纪改良派 变法维新思想的论述中,曾追述到的“前驱先路”龚自珍、 魏源的思想,这样,本书所论实际上就是从鸦片战争到五四 运动前夜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中国思想史。
对本书的评价
一、《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的出版,是中国近代 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 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重在对各种思潮的研究, 而不在于搜奇找异
三、缺乏对中国近代正统派思想的深入研究
引申性思考
一、在一个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进行思想启蒙和思 想解放,是一个漫长又曲折的过程
二、反帝救亡的爱国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始 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推动历史的前进起着重 要的作用
改良派自由主义的变法维新思想 1、前驱先路——龚自珍、魏源等 2、真正的资产阶级思想抛头露面:反对帝国主义 的侵略,要求中国独立富强,在近代最先明确提出 了必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君主专制制度、走 西方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的主张,与当时社会的 封建落后思想相比较,起到了启蒙作用。 3、康有为、谭嗣同的思想
三、任何时候都要依靠群众的力量,不能脱离群 众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06).
[2]李良玉.关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近 代思想史论之一[J].文史天地,1998年(02).
经济上:平均地权,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 资本主义发展方向——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向,但 是否定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地权”、“土地国 有“来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上:彻底打垮清朝异族专制统治——立宪君主 制——暴力手段推翻,建立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革命民主主义作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时期整个 思想的末端,本应是上两阶段的综合和总结,是否 定之否定,但实际上却没有如此。革命派既没有发 动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暴力革命,也没能在经济、 政治上实现资本主义进步改革。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中国近代思想史 论》概况 对本书的评价
引申性思考
书名: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作者简介: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
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
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
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
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
其著作主要有Βιβλιοθήκη 《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
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
社1979年出版);《中国近代思想史
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泽厚
1985年出版);《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8年
(东方出版社1987年出版);
三大思潮——即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改良派自由主义的 变法维新思想和革命派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思想”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 1、摧毁旧有地主土地所有制、对旧制度进行批判 2、平均主义、宗法迷信主义、禁欲主义等小生产意识形态 3、以宗教信仰、道德说教作为革命的精神动力是不可能持久的 4、砸烂的只是孔子的牌位,是农民与地主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 域的体现 5、《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从消费、分配入手搞平均主义、禁 欲主义的“共产主义” 6、《资政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