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的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四下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下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下认识地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知道陆地的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类型。

(3)了解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

2、科学探究。

口)能通M膜究实验,依据现象推理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

(2)通过观察,能用关键词描述五种地形类型的主要特征。

3、科学态度。

(D培养对研究地球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并收集相关信息。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形情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

2、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探究兴趣。

二、教学准冬°展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船、雨伞、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煮熟的鸡蛋、橡皮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海边,几个小朋友在看驶向远方的帆船,帆船离得很远,看不到船身,只能看到船帆,琪琪问:“为什么只看见船帆而看不见船身呢?”学生之前已经具有“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感念,但怎么能证明呢,引发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球体特征是否有关?”驱动任务:地球是球体吗?二、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形状提问:如果地球是方的,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让学生模拟平地效果,用伞面模拟球体效果,使用模拟小船从观察者的进出拉向远处。

在桌面模拟实验中,小船会再尽头突然整个消失不见,在伞面消失时船帆还能看见。

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并深刻地感受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三、活动二:认识地表的特征课件播放图片,认识陆地的地形特征,认识丘陵、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五种地形。

四:活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视频播放地球的内部结构短片。

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

板书:认识地球地球的表面特征:山地一一海拔较高、坡度陡、起伏大丘陵一一坡度和缓、山顶浑圆,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一一海拔较低、宽广、平坦高原一一海拔较高、边缘陡峭、地面平坦开阔盆地一一四周被山地环绕、中间地势较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课后反思:实验操作、对比反思,让学生深刻理解地球是球体,再通过图片和视频播放认识地表特征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形有初步的认识。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教学要求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内容点析1.对图1.1的解读。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

图中绿色箭头表示了四幅图的顺序。

前两幅图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

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

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

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

实际上北极半径与南极半径还不相同。

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只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幼儿园认识地球教案(精选)

幼儿园认识地球教案(精选)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孩子们认识了地球 上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它们的特点和 分布情况。
通过讲解和讨论,孩子们了解到地球上的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需要珍惜和保护,同 时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家长参与孩子学习成果展示
家长观摩课堂活动
邀请家长来园观摩课堂活动,了 解孩子在幼儿园中如何学习地球 知识,并与孩子一起参与课堂活 动。
活动准备
废旧物品、颜料、画笔、手工材料等。
活动步骤
引导幼儿收集废旧物品,如纸箱、瓶子等;鼓励幼儿发挥创意,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环保主 题的手工作品或绘画作品;将作品展示出来,互相欣赏和交流。
教学目的
通过环保主题的手工制作或绘画活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创造力,让他们了解保护地 球的重要性。
07
CHAPTER
地球自转与公转现象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 ,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 间约为24小时,形成了我们常说 的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动,称 为地球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约 为365.25天,形成了我们常说的 四季变化。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原理
昼夜交替原理
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某一侧自转到面向太阳时,这一侧的人们就能看到 太阳,即为白天;相反侧的人们则看不到太阳,即为黑夜。随着地球自转的不 断进行,昼夜不断交替。
情感目标
激发幼儿对地球的热爱之 情,培养其初步的环保意 识和责任感。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准备
地球仪
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和构 造,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 地球。
图片和视频
展示地球的自然风光、地 貌特征、动植物等,激发 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学软件
提供互动式的学习内容, 如地球拼图游戏等,增强 幼儿的学习体验。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

02
GIS应用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管理、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GIS技术。
遥感技术定义
01
遥感技术是指利用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非接触式的探测和测量,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遥感技术应用
02
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监测与评估等领域广泛应用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03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地球表面图像和数据,可以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作用
矿产资源的种类
地球的环境保护
工厂排放的废气和汽车尾气等导致空气中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含量增加,影响人类呼吸健康排放,造成河流、湖泊等水体污染,影响生态平衡和人类饮水安全。
水污染
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积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地质博物馆,让孩子亲身感受地球的奥秘。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保护环境的意识。
01
02
03
04
谢谢
THANKS
地球的构造
地球从内到外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个主要部分。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地幔位于地核之上,由硅、镁等元素构成;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由多块岩石板块拼合而成。
板块运动
地壳由多个巨大的岩石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移动和碰撞。板块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山脉形成等自然现象。主要的板块边界有离散边界、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三种类型。
地球仪、地球模型等直观教具。
与地球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地球基本知识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由于自转效应,它在赤道附近略微膨胀,而在两极附近略微压缩,从而形成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

3.1认识地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认识地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答案:地球自转是指地球自身在轴线上的旋转,周期为一天。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周期为一年。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
4.题目:请解释地球仪的作用,并说明如何使用地球仪。
答案: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表面分布的三维模型,用于展示地球的各种地理信息。使用地球仪时,可以通过读取经纬度、理解各种地理符号和地图来模拟地球表面的位置和分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认识地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规律,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重点题型整理
1.题目:请描述地球的形状。
答案: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2.题目:请说出地球的结构分为哪几层,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组成。
答案:地球的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和核心。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地幔由岩浆组成,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3.题目:请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产生的现象。
-视频:选用合适的视频资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使用。
-模型:准备地球模型和地球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网络资源:利用在线工具和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实验材料:准备制作地球仪所需的材料,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3.1认识地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认识地球》教案、教学设计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4.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地理小游戏、角色扮演等,增强学生对地球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科,对地球产生浓厚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
2.通过学习地球的结构、自转公转等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神奇与伟大,培养他们的敬畏之心。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要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字迹工整,注意图文并茂。
2.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助学生完成手工作品,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地球知识。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进行反馈和评价,指出错误原因,帮助学生纠正。
4.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解题方法,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结构、自转和公转等知识点。
2.强调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共同探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地球运动的重要性。
4.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加深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3.及时反馈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关注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共生。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通用)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通用)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 通用)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CONTENTS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地球基本知识概述 • 地球表面特征探究 • 地球内部结构剖析 • 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分析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CHAPTER
课程介绍与目标
课程背景及意义
01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了解地 球对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探索 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要点二
四季变化原理
地球公转轨道与地轴之间存在一个夹角,使得太阳直射点 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这种移动导致了不同地区在不同时 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在 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 增加,气温升高;而在冬季,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 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减少,气温降低。
,板块在地幔软流层上滑动,形成海洋、陆地等地理环境。
02
板块边界类型
包括离散型、汇聚型和转换型三种。离散型边界形成裂谷、海洋等;汇
聚型边界形成山脉、海沟等;转换型边界形成断层、地震等。
03
板块运动驱动力
来源于地幔对流、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等。这些力量导致板块间
的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地质现象。
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原因
0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幼儿将初步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自然现象 ,为日后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 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 等基本概念;认识地球上的陆地、海 洋、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
激发幼儿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幼儿的环保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和探究精神。

初一地理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认识地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能够使用相关的地理术语描述地球的形貌;2.认识地球的运动方式,包括自转和公转;3.了解地球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和特点,如大陆、海洋、气候等;4.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方式。

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球的模型或图片、PPT、地理教材、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地理教材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呈现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0分钟)通过展示地球的模型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引导学生用地理术语描述地球的形貌,如赤道、南北极等。

并简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和地核。

3.讲解地球的运动方式(15分钟)通过PPT和地理教材,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影响。

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日晷现象和时间的概念,以及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

4.讲解地球的各个部分(15分钟)介绍地球上的各个部分,如大陆和海洋的划分、名称和特点等。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山脉、平原、河流、湖泊和海洋等自然地理现象。

5.分组探究地球上的自然资源(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和研究,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情况。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并准备小组报告。

6.小组报告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7.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方式以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传播环保知识。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讨论中的提问;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初中地理认识地球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地球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地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掌握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

2.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

3. 掌握纬度和经度的概念,了解纬度和经度在地理导航和定位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2. 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 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理解。

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教具。

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

3. 地球仪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地球仪,提问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和了解。

2. 学生分享对地球仪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地球》。

二、地球的形状(10分钟)1. 教师通过地球仪教具,展示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球体形状。

2. 教师讲解地球的赤道、极半径、赤道半径等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椭圆形状。

3.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三、地球的大小(10分钟)1. 教师通过地球仪教具,展示地球的大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表面积、平均半径等基本数据。

2. 教师讲解地球的大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庞大的星球。

3.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大小的理解。

四、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仪的作用,如地理观察、分析、导航等。

2. 教师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如何找到特定的地点、如何读取经纬度等。

3. 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的操作练习,加深对地球仪使用的理解和掌握。

五、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及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纬度和经度在地理导航和定位中的应用。

2. 教师通过地球仪教具,展示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3.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加深对纬度和经度的理解和掌握。

六、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及纬度和经度的概念及应用。

大学认识地球教案

大学认识地球教案

标题:认识地球:大学教案一、课程简介《认识地球》是一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成、结构、大气层、水文、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增强学生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结构、大气层、水文、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地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成与结构2. 大气层与气候变化3.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4.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5. 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6.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地球问题的本质。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活动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五、教学安排1. 地球的形成与结构:介绍地球的起源、地球的结构特点、地球的运动等。

2. 大气层与气候变化:讲解大气层的组成、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全球变暖等。

3. 水文循环与水资源:阐述水文循环的过程、水资源的重要性、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4.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5. 地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地球资源的种类、开发与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6.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解决途径,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实践报告: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分析地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占总评的30%。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认识地球》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

3.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文、报道等。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

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1.小组研讨。

2.道具演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

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

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过程(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

(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

(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稿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稿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

2、通过收集资料,掌握地球的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3、能够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4、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培养动手操作、演示的能力。

5、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感悟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6、通过课堂小组讨论、自制学具、互相提问等方法,逐步形成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教法:多媒体电教手段、地理课堂讨论法、观察、想象法、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法:1、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利用资料,分析地理问题、交流学习结果。

2、课堂展开小组讨论,学会合作学习。

3、引导学生自制地球仪,在动手中学会学习。

4、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给出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探索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习难点: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学生收集的资料、制作地球仪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件展示:美丽的地球面貌)边展示边激情朗诵:在浩渺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她披着蓝色的面纱,载着无数的生灵,环绕着太阳在不断地转动,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

作为地球的孩子们,让我们来认识地球妈妈的面貌,了解自己的家园。

二、探索过程活动一:探索、感悟前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对地球的形状有所了解。

谁能告诉大家地球的真实形状?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师:可是在很久以前的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却有很多不同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前人的足迹,穿越时空隧道,来探索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班内交流。

认识地球的优秀教学设计

认识地球的优秀教学设计

学生背景: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共性是年龄偏小,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地理的热情较高,思维还不够广泛,地理视野较窄,在课堂上教学资料的选择上尽可能丰富和多元化,符合年龄特点,弥补学生认知上的缺憾,以丰富感性知识,把抽象内容详细化,深化简出,开展学生地理逻辑思维。

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会读经纬网地图上某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找到某地点;根据两地经纬度判断互相的方向。

2,才能目的:帮助学生建立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拟地理事物的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会灵敏运用经纬网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培养学生主动探所、克制困能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材料: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第二章?地球的相貌?第一节?认识地球?〔3〕、地球仪三、教学重点、难点会读经纬网地图上某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找到某地点;根据两地经纬度判断互相的方向四、教学方法和工具:师生互动法讲练结合法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五、学法浸透学会读经纬网地图上某点的经纬度;学会根据经纬度找到某地点;学会根据两地经纬度判断互相的方向;学会各种不同形式的经纬网,解决各类以上问题。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老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讲解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后给排、行填上相对应的排及行确定一个点的位置,老师利用此原理和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1) 老师念出几排几列,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2) 用此原理讲解如何判断东西经,南北纬,结合上节课学的“十六字箴言〞:北增北纬,南增南纬,东增东经,西增西经,判断各种形态经纬网上某点的经纬度。

以及补充了一些世界著名景点的位置。

期间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课堂容量,提升了课堂效率。

第二,游戏后,老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于9月7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

第二章认识地球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二章认识地球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主题第二章认识地球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上册单元第二章授课人Xxx单元内容一、本单元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安排了“地球与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两部分内容。

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教材从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经纬网的几个方面,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

地球运动安排了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以及实践与探究——探索太空、筑梦航天。

二、本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构三、本单元内容可开发的教学活动与资源(一)活动主题《探索地球运动与竹竿影子变化的关系》(二)项目背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引起物体影子长度和方向的改变。

通过在校园中测量影子,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地球运动的原理。

(三)核心素养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太阳高度角的影响。

(综合思维)2.掌握测量影子长度和方向的方法。

学会记录和分析数据。

(地理实践力)3.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4.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人地协调观)(四)活动准备(每个小组必备以下工具)1.一根笔直且长度适中的竹竿。

情景设置达成评价表单元目标单元评价内容区域认知(25分) 1.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

2.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3.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综合思维(25分) 1.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25分)通过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优秀教学设计

认识地球优秀教学设计

认识地球优秀教学设计地球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案。

这样的设计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 包含清晰的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应该明确阐述所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学习目标应该具体明确,能够指导教师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

2. 适应学生的特点:地球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3.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地球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包含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讲解、展示、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以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并合理安排它们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地球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5.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地球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能够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和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激励,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6. 关注学生发展全面能力:地球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其他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探究性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是让学生探究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该地区的地貌、气候、植被、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地球的优秀教学设计
认识地球的优秀教学设计
学生背景:
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共性是年龄偏小,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地理的热情较高,思维还不够宽泛,地理视野较窄,在课堂上教学资料的选择上尽可能丰富和多元化,符合年龄特点,弥补学生认知上的缺憾,以丰富感性知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深入简出,发展学生地理逻辑思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读经纬网地图上某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找到某地点;根据两地经纬度判断相互的方向。

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会灵活运用经纬网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所、克服困能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教学材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3)、地球仪
三、教学重点、难点
会读经纬网地图上某点的经纬度;根据经纬度找到某地点;根据
两地经纬度判断相互的方向
四、教学方法和工具:
师生互动法讲练结合法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学法渗透
学会读经纬网地图上某点的经纬度;学会根据经纬度找到某地点;学会根据两地经纬度判断相互的方向;学会各种不同形式的经纬网,解决各类以上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讲解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后给排、行填上相对应的排及行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教师利用此原理和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1)教师念出几排几列,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2)用此原理讲解如何判断东西经,南北纬,结合上节课学的“十六字箴言”:北增北纬,南增南纬,东增东经,西增西经,判断各种形态经纬网上某点的经纬度。

以及补充了一些世界著名景点的位置。

期间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课堂容量,提升了课堂效率。

第二,游戏后,教师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于9月7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

中心位于12.9°N,165.3°E。

请大家在经纬网地图上找到这个地点。

教师指导方法:根据经纬度的分布规律判断,某个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

学生在老师指导后在各种形态经纬网上会找出来某地点的位置。

第3,重点突破本节课难点,在各种形式经纬网上判断两点的相互方向。

先由老师知道讲解判断方法,有两大类:1、一般经纬网上判断方向;2、极点附近的经纬网上判断方向。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的方法进行练习,及时巩固,效果反应良好。

(二)小节:??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补充。

(三)课后在世界地图上找出着名的景点,读出他们的经纬度,或者根据经纬度找出这些世界着名景点。

(四)目标达成测评方法:通过每个板块后面的反馈练习来完成。

设计理念:
这一节课主要是依据初中地理新教材,突出实践性和探究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拔、评价在后”的原则。

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活动中自己掌握知识,并逐步培养和形成地理技能,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调控,所以新教材的课堂设计核心——“活动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当堂反馈”。

同时恰当选择组合多种课程资源和利用媒体课件来丰富课堂,提高课堂容量和课堂效率。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