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与功能
• 端脑 • 间脑 • 脑干 • 小脑
脑的组成
端脑 (telencephalon)
端脑又称大脑 (cerebrum) 被大 脑纵裂分为2个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以胼胝体相连。在大 脑与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隔开。每 个半球表面有一层灰质叫大脑皮层, 皮层下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中 埋藏一些灰质核团叫基底神经节。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 仁核。
豆状核
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 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 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 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 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 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 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 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 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 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 束所在处)相邻。
•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靠近 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 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也属 于感觉性失语症。
二 端脑的内部结构
(一) 侧脑室 (二) 基底节 (三) 大脑半球的髓质 (四) 边缘系统
(一)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 裂隙,内含脑脊液,以室 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分4 部:
丘脑前核具有与内脏活动有关的 功能;丘脑内侧核可能是躯体和内 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丘脑外侧 核是躯体感觉通路的最后一级中继 站,它把皮肤感觉、本体感觉冲动 传向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三、后丘脑
后丘脑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 状体。
联络纤维解剖图与DTI图对照
• 端脑 • 间脑 • 脑干 • 小脑
脑的组成
端脑 (telencephalon)
端脑又称大脑 (cerebrum) 被大 脑纵裂分为2个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以胼胝体相连。在大 脑与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隔开。每 个半球表面有一层灰质叫大脑皮层, 皮层下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中 埋藏一些灰质核团叫基底神经节。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 仁核。
豆状核
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 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 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 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 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 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 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 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 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 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 束所在处)相邻。
•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靠近 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 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也属 于感觉性失语症。
二 端脑的内部结构
(一) 侧脑室 (二) 基底节 (三) 大脑半球的髓质 (四) 边缘系统
(一)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 裂隙,内含脑脊液,以室 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分4 部:
丘脑前核具有与内脏活动有关的 功能;丘脑内侧核可能是躯体和内 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丘脑外侧 核是躯体感觉通路的最后一级中继 站,它把皮肤感觉、本体感觉冲动 传向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三、后丘脑
后丘脑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 状体。
联络纤维解剖图与DTI图对照
170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纤维束
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 一起称纤维束。
神经nerve
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集聚称神经
神经外膜
包绕在每条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
神经束膜
结缔组织伸入束内将神经分为若干小束,并包围之。
神经内膜
包在每根神经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
6
神经元胞体集聚 中枢部 神经纤维集聚
灰质 皮质 神经核 白质 髓质 纤维束
14
(二)白质
1.上行纤维束 (1)薄束 楔束 T5 以下 T4 以上
薄束 楔束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
15
(2)脊髓小脑束 1)脊髓小脑后束 2)脊髓小脑前束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3)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粗触觉,压觉 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温觉
16
2 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躯体运动 1)皮质脊髓侧束 2)皮质脊髓前束 3)Barne 前外侧束 (2)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 (3)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 (4)网状脊髓束:躯干四肢近端 肌的运动控制 (5)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 肌,抑制同侧颈肌 (6)内侧纵束:调节眼球运动与 头部姿势
皮质
灰质在大、小脑表面成层配布,称为皮质。
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的集聚称白质。
髓质
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白质因被皮质包绕而位于深部,称为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 或柱称神经核。
5
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聚称神经节 感觉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 内脏运动神经节-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
18
端脑
间脑 脑干
脑分为六部分: 端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干 脑桥 延髓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PPT
1、脑干
❖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脑干腹面观
脑干背面观
2、间脑The Diencephalon
❖ 背侧丘脑 ❖ 上丘脑 ❖ 下丘脑 ❖ 后丘脑 ❖ 底丘脑
四叠体及膝状体歌诀
❖ 上视、下听、外视、内听; ❖ 视听反射,务必记清。 ❖ 后丘脑 metathalamus: ❖ 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
颞叶
❖ 颞上沟、颞下沟 ❖ 颞上回: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 ❖ 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 颞下回: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
2、大脑半球内侧面
内侧面
❖ 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 延续部分
❖ 扣带回: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 ❖ 距状沟: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
叶后端 ❖ 楔叶: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 舌回:距状沟下方皮质
❖ 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前庭区 (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核);内侧 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 核);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分隔 索;蓝斑;第四脑室顶前部,后部,三个孔: 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
❖ 连通:中脑水管 →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 正中孔、外侧孔 → 蛛网膜下隙
4、端 脑 The Telencephalon 五 叶
❖ 额叶 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
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
❖ 颞叶 temporal lobe 外侧沟以下 ❖ 枕叶 occipital lobe 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迹
(距枕极4cm)连线后部 ❖ 岛叶 insular lobe 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2)冠状面:基线与OML线垂直,主要用于检查鞍区疾
病。
增强CT:静脉内注入碘制剂后再扫描,观察病变组织 的血供情况,以鉴别性质。
脑池造影CT:将非离子碘剂或空气注入蛛网膜下腔, 检查CPA、鞍上池的微小病变。
三维CT:
动态增强CT扫描:
18
19
CT平扫与增强
20
21
CTA显示脑底动脉瘤
22
58
蝶鞍层面 颅中窝前面是蝶骨小翼后缘,向
内后方延伸出前床突,鞍结节 前邻视交叉沟,后和鞍背间是 垂体窝;颅后窝显示脑干、四 脑室和小脑。
59
鞍上池层面 额叶被大脑纵裂分开。鞍上池呈星形,前角通
大脑纵裂池,前外侧角通大脑侧裂池,后 外侧角连环池。如后方为桥脑则呈“五角” 形,如后方为脚间池则呈“六角”形。鞍 上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垂体柄、颈内动 脉、基底动脉等。
医学影像学
中枢神经系统
.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方法、适应症、 检查前准备和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2)熟悉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变异 (重点为断层影像)。
(3)熟悉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与病理。 (4)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5)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如颅脑先天畸
64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大脑镰前后贯穿中线,在大脑
镰旁可显示扣带回、中央旁 小叶、楔前叶、顶枕沟、楔 叶。
65
正常颅脑MRI表现
T1WI T2WI PDWI Gd-DTPA增强扫描
66
脑皮质含水量较髓质多,含脂量较髓质 少,所以脑皮质的T1和T2值均长于脑髓 质。
脑脊液成分主要为水,在T1WI及T2WI上 分别为均匀低信号及高信号。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ppt课件
构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由此感觉组成的感觉传 导通路即为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意识性本体感 觉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非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路
ppt课件 13
第三级 神经元
丘脑外 侧 核
第二级 神经元
延髓
第一级 神经元
躯 体 四 肢 意 识 性 本 体 感 觉 传 导 通 ppt路 课件
14
躯体四肢非 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抑制区易化区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包括中脑背盖网状结构内侧尾部部位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网状脊髓束抑制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上级中枢下传通路作用特点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网状脊髓束加强n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⑶ 牵涉痛(referred pain) ①定义: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 敏现象。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体表疼痛
部 位
心 心前区
左臂尺侧
胃、胰 左上腹
肩胛间
肝、胆 右肩胛
肾脏 腹股
沟区
兰尾 上腹部
或脐区
②机制:
Ⅰ.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 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 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 角N元→痛觉错觉。
38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低位的反射中 枢。 脊髓反射: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 活动。 脊 动 物:脊髓第五颈节段以下横断(保留膈 肌运动),使脊髓与延髓以上中枢离断的动物,来 研究脊髓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第三阶段:神经中枢,将传入 神经元传来的信号整合处理, 最终传递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 枢,产生感觉。
运动传导通路
01 02 03 04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层到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的神经传导路径 ,包括三个阶段:大脑皮层、传出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第一阶段:大脑皮层,发出运动指令,通过传出神经元传递给运动神 经元。
02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面有许多沟回和裂隙,内部则由不同功 能区域组成,如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
03
大脑皮层是大脑表面最发达的部分,负责处理复杂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
04
大脑内部还有许多核团和传导束,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协调各个器官 和系统的功能。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负责 协调身体的自主运动和平衡。
小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 面有许多小的叶和沟回,内部 则由许多神经元和纤维组成。
小脑通过与大脑、脑干和脊髓 等部位的连接,协调身体的运 动和平衡,维持身体的稳定和 姿势。
脑干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通道, 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调节自主神经系 统的功能。
脑干内部有许多神经核团和传导束, 如延髓、桥脑和中脑等,这些区域分 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本的 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血压等。 桥脑位于延髓上方,负责协调身体的 运动和感觉信号的传递。中脑则位于 桥脑上方,是视觉和听觉信号传递的 重要区域。
脑桥与延髓
01
脑桥是连接中脑和小脑的重要通 道,负责协调小脑和脑干之间的 神经信号传递。
02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 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 血压等。
03 脊髓的解剖
脊髓的结构
01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接脑干,下至尾骨,由 灰质和白质组成。
运动传导通路
01 02 03 04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层到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的神经传导路径 ,包括三个阶段:大脑皮层、传出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第一阶段:大脑皮层,发出运动指令,通过传出神经元传递给运动神 经元。
02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面有许多沟回和裂隙,内部则由不同功 能区域组成,如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
03
大脑皮层是大脑表面最发达的部分,负责处理复杂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
04
大脑内部还有许多核团和传导束,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协调各个器官 和系统的功能。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负责 协调身体的自主运动和平衡。
小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 面有许多小的叶和沟回,内部 则由许多神经元和纤维组成。
小脑通过与大脑、脑干和脊髓 等部位的连接,协调身体的运 动和平衡,维持身体的稳定和 姿势。
脑干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通道, 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调节自主神经系 统的功能。
脑干内部有许多神经核团和传导束, 如延髓、桥脑和中脑等,这些区域分 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本的 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血压等。 桥脑位于延髓上方,负责协调身体的 运动和感觉信号的传递。中脑则位于 桥脑上方,是视觉和听觉信号传递的 重要区域。
脑桥与延髓
01
脑桥是连接中脑和小脑的重要通 道,负责协调小脑和脑干之间的 神经信号传递。
02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 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 血压等。
03 脊髓的解剖
脊髓的结构
01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接脑干,下至尾骨,由 灰质和白质组成。
人体解剖学_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ppt精选版
85
下丘横切面
上丘横切面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 中脑核
黑质
三叉神 红核
动眼神经核
经中脑核
动眼神经副核
ppt精选版
86
二、小 脑
位置 位于颅后窝,在延髓和脑桥的后方,借
ppt精选版
75
三叉神经根平面
ppt精选版
76
主要结构:
1.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运动核、中脑核 2. 丘系带
ppt精选版
77
下丘平面
ppt精选版
78
ppt精选版
79
主要结构:
1. 下丘 2. 中央灰质 3. 滑车神经核 4. 三叉神经中脑核 5. 丘系带 6. 大脑脚
ppt精选版
80
上丘平面
(1)延髓
延髓脑桥沟 橄榄 锥体
锥体交叉
ppt精选版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舌下神经根
32
(1)脑桥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小脑中脚
ppt精选版
33
(3)中脑
脚间窝 大脑脚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ppt精选版
34
脑干的外形(背侧面)
ppt精选版
35
(1)延髓
小脑下脚 舌下神经三角
概述
与脊髓比较,脑干有下列特点:
1.由于中央管在延髓上部和脑桥背侧敞开 成为第四脑室底,运动核与感觉核从在脊髓的
背、腹关系变成为内、外关系。
2.灰质被交叉的纤维分割成不连续的细胞团 块(神经核)。
3.脑干纤维投射更复杂。
4.脑干网状结构更复杂。
脊髓中枢神经解剖学
腰段神经根几乎垂直下降 , 形成“马尾”
由L2~尾节10对神经根组成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八页PPTT,共四十五页。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九页PPTT,共四十五页。
后正中沟
后索
后外侧沟
外 侧 索
白质前连合
前正中裂
前索 前外侧沟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页PPTT,共四十五页。
➢ 前正中裂 深入脊髓约3mm,软脊膜 连同血管亦折入其中。
前索 皮质运动区
红核脊髓束 外侧索 红核
颈腰髓前角 躯干肌随意运动
中脑 脊髓V-VII +屈-伸N元
前脊外侧束 外侧索 前庭N外侧核
颈胸腰髓前角 +伸-屈N元
前脊内侧束 脑桥网脊束
前索
前索
前庭N内侧核
嘴、尾侧网状核
脑干 脊髓VII-VIII -颈节N元 脊髓VII-VIII +运动N元
延髓网脊束 外侧索 巨细胞网状核 延髓 脊髓VII-VIII -运动N元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五页PPTT,共四十五页。
C8~L2侧角: 交感神经细胞, 发出纤维经前根\交 感神经径路支配&调节内脏\腺体功能
C8、T1侧角: 发出交感纤维, 部分沿颈内动脉壁 进入颅内, 支配同侧瞳孔扩大肌\睑板肌&眼眶肌,
另一部分支配同侧面部血管&汗腺 S2~4侧角: 脊髓副交感中枢, 发出纤维支配膀胱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八页PPTT,共四十五页。
上 薄束 楔束
行
传 脊髓小脑前、后束
导
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
白质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下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由L2~尾节10对神经根组成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八页PPTT,共四十五页。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九页PPTT,共四十五页。
后正中沟
后索
后外侧沟
外 侧 索
白质前连合
前正中裂
前索 前外侧沟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页PPTT,共四十五页。
➢ 前正中裂 深入脊髓约3mm,软脊膜 连同血管亦折入其中。
前索 皮质运动区
红核脊髓束 外侧索 红核
颈腰髓前角 躯干肌随意运动
中脑 脊髓V-VII +屈-伸N元
前脊外侧束 外侧索 前庭N外侧核
颈胸腰髓前角 +伸-屈N元
前脊内侧束 脑桥网脊束
前索
前索
前庭N内侧核
嘴、尾侧网状核
脑干 脊髓VII-VIII -颈节N元 脊髓VII-VIII +运动N元
延髓网脊束 外侧索 巨细胞网状核 延髓 脊髓VII-VIII -运动N元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五页PPTT,共四十五页。
C8~L2侧角: 交感神经细胞, 发出纤维经前根\交 感神经径路支配&调节内脏\腺体功能
C8、T1侧角: 发出交感纤维, 部分沿颈内动脉壁 进入颅内, 支配同侧瞳孔扩大肌\睑板肌&眼眶肌,
另一部分支配同侧面部血管&汗腺 S2~4侧角: 脊髓副交感中枢, 发出纤维支配膀胱
当前你正在浏览到的事第十八页PPTT,共四十五页。
上 薄束 楔束
行
传 脊髓小脑前、后束
导
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
白质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下 红核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2024版解剖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9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与通讯
化学性突触
神经元网络
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实现神经元之间的 连接与通讯,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
大量神经元通过复杂的连接形成网络, 实现信息的整合、加工和传递。
电突触
通过直接传递电信号实现神经元之间 的连接与通讯,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2024/1/26
10
2024/1/26
03
CATALOGUE
解剖学神经系统 ppt课件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与突触 • 感觉神经系统 • 运动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2
2024/1/26
01
CATALOGUE
神经系统概述
3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024/1/26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生活质量。
常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如营养神经药物、改善 循环药物等)、物理治疗(如针灸、 按摩等)、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 或移植等)。
14
2024/1/26
04
CATALOGUE
运动神经系统
15
运动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01
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发出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
行为学实验
设计和实施行为学实验,研究神 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5
神经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药物筛选技术 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寻找能够影响 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 研究药物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分子 机制。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与通讯
化学性突触
神经元网络
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实现神经元之间的 连接与通讯,具有单向传递的特点。
大量神经元通过复杂的连接形成网络, 实现信息的整合、加工和传递。
电突触
通过直接传递电信号实现神经元之间 的连接与通讯,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2024/1/26
10
2024/1/26
03
CATALOGUE
解剖学神经系统 ppt课件
2024/1/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6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与突触 • 感觉神经系统 • 运动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 神经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2
2024/1/26
01
CATALOGUE
神经系统概述
3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024/1/26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生活质量。
常见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如营养神经药物、改善 循环药物等)、物理治疗(如针灸、 按摩等)、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 或移植等)。
14
2024/1/26
04
CATALOGUE
运动神经系统
15
运动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01
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发出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
行为学实验
设计和实施行为学实验,研究神 经系统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5
神经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药物筛选技术 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寻找能够影响 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 研究药物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分子 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PPT课件
• 腹侧通路– 进入 颞叶下部
– 负责物体、文字、 面孔的识别,即 “是什么”
• 背侧通路– 延伸 至中央后回
– 感知空间关系, 即“在哪里”
Sensory Areas – Primary
Auditory Cortex
• 初级听觉皮层
– 功能-声音的感知 – 位于颞叶上部的边
缘
Sensory Areas – Auditory
立联系 • 联络区 – 高级加工区
联络区
语言区(22、39、40、44、45) 顶后联络区(5、7 、40)
体像 颞叶联络区(20、21、37、38、22)
多种感觉整合, 概念构思 前额叶联络区(9、10、11、12、46、 47 、44、45)
判断、预见、人格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 眶额叶皮层
– 与特殊气味的有意识的识别和回忆有关
Association Areas – Prefrontal
Cortex
• 额叶运动区之前的 广泛的区域
Association Areas – Prefrontal
Cortex
• 执行认知功能
– 思维和知觉的所有方面 – 信息的记忆和回忆 – 解决问题 – 情绪 – 与前脑的边缘部分有密切的联系
Lateralization of Cortical Functioning
• 两侧大脑半球分别控制对侧身体 • 两侧半球分别负责不同的认知功能
Lateralization of Cortical Functioning
• 左侧大脑半球
– 语言能力、数学和逻辑
• 右侧大脑半球
– 视空间技巧 – 面部表情的理解 – 直觉、情绪、艺术和音乐技巧
– 负责物体、文字、 面孔的识别,即 “是什么”
• 背侧通路– 延伸 至中央后回
– 感知空间关系, 即“在哪里”
Sensory Areas – Primary
Auditory Cortex
• 初级听觉皮层
– 功能-声音的感知 – 位于颞叶上部的边
缘
Sensory Areas – Auditory
立联系 • 联络区 – 高级加工区
联络区
语言区(22、39、40、44、45) 顶后联络区(5、7 、40)
体像 颞叶联络区(20、21、37、38、22)
多种感觉整合, 概念构思 前额叶联络区(9、10、11、12、46、 47 、44、45)
判断、预见、人格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 眶额叶皮层
– 与特殊气味的有意识的识别和回忆有关
Association Areas – Prefrontal
Cortex
• 额叶运动区之前的 广泛的区域
Association Areas – Prefrontal
Cortex
• 执行认知功能
– 思维和知觉的所有方面 – 信息的记忆和回忆 – 解决问题 – 情绪 – 与前脑的边缘部分有密切的联系
Lateralization of Cortical Functioning
• 两侧大脑半球分别控制对侧身体 • 两侧半球分别负责不同的认知功能
Lateralization of Cortical Functioning
• 左侧大脑半球
– 语言能力、数学和逻辑
• 右侧大脑半球
– 视空间技巧 – 面部表情的理解 – 直觉、情绪、艺术和音乐技巧
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接受内、外 环境的刺激,并做出适宜的反应,这种神经调 节过程称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完成反射活动的解剖学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五个环节,即感受器→传入 (感觉)神经→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 应器。如果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损伤,反射即 出现障碍。因此临床上常用检查反射的方法来 诊断神经系统的某些疾病。
前角:灰质前部扩大的 部分。 后角:灰质后部狭细的 部分。 中间带:前、后角之间 的区域。 侧角: T ~L 的中间带向外侧突出的 部分。
灰质中主要核团
缘层 后角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胸核(背核) 前角内侧核 前角前角外侧核 中间内侧核 中间带中间外侧核(T ~L ) 1 3
——脊髓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1.位置:位于椎管内, 比椎管短。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 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平第 腰椎下缘
2.外形: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1)颈膨大:第5颈节至第1胸节。 (2)腰骶膨大:第2腰节至第3骶节。 (3)脊髓圆锥: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 状。 (4)终丝:脊髓圆锥末端延伸为一根 细丝,内无神经组织,止于尾骨背面。
上1个椎体 上2个椎体 上3个椎体
T ~ T ~ L~
T ~
L
S1~5 , C0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横切面上,可见脊髓中央管, 以及围绕在中央管周围呈“H” 形的灰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 (一)灰质 灰质前、后连合:又称“中央灰 质”,为中央管前、后的灰质。 前柱、后柱和侧柱:前角、后角 和侧角上下纵贯成柱。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和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和 树突聚集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称为灰 质;在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灰质集中于脑的表层, 特称皮质。 神经核和神经节:在中枢部位,一些形态和功能相 近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成团或柱,称神经核; 在周围神经则称神经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8
1.联络纤维(association fiber)
联络纤维:是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 的纤维。其中短纤维联系相邻脑回称弓状纤维。 长纤维联系本侧半球各叶,其中主要的有:
①钩束,呈钩状绕过外侧裂,连接额、颞两叶 的前部;
②上纵束,在豆状核与岛叶的上方,连接额、 顶、枕、颞四个叶;
③下纵束,沿侧脑室下角和后角的外侧壁走行, 连接枕叶和颞叶;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 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
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
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
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
束所在处)相邻。
.
27
(三)大脑半球的髓质
1.联络纤维:是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 纤维。 2.连合纤维:是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3.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 上、下行纤维。
• 第Ⅱ躯体运动区和补充运
• 第Ⅱ躯体运动动区区:位于 中央前、后回下面的岛 盖皮质,管理上下肢运 动,但没有头部代表区。
• 补充运动区:位于半球 内侧面中央旁小叶的前 方,额上回的内侧面。
. • 第Ⅱ躯体运动区和补充 18
(三)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 视区:枕叶内侧面距
状沟两侧的皮质(17
区),一侧视区接受
④扣带,位于扣带回和海马旁回的深部,连接 边缘叶的各部;
⑤额枕束,起自额极,在上纵束的深面,尾状
核的外侧向后,靠近侧脑室中央部,呈扇形终
止于枕叶和颞叶。
.
29
联络纤维解剖图与DTI图对照
.
30
2.连合纤维(commissural fibers)
连合纤维:是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
.
第 I 躯体 感觉区
13
第Ⅰ躯体感觉区
身体各部在此
区的投射特点是:
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
正的。中央旁小叶的后
部与小腿和会阴部的感
觉有关,中央后回的最
下方与咽、舌的感觉有
关;
.
14
第Ⅰ躯体运动区:
第Ⅰ躯体运动区:中 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 部,包括Brodmann第4区 和第6区
第 I 躯体 运动区
.
21
语言中枢
• 运动性语言中枢:额 下回后部(44、45 区),又称Broca区。 此区受损,产生运动 性失语症,即丧失了 说话能力,但仍能发 音。
• 听觉性语言中枢:颞
.
2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 端脑的内部结构
(一) 侧脑室 (二) 基底节 (三) 大脑半球的髓质 (四) 边缘系统
.
23
(一)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同侧视网膜颞侧半和
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
视区
纤维经外侧膝状体中
继传来的视觉信息。
损伤一侧视区,可引
起双眼视野同向性偏
听区
.
19
(三)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 平衡觉区:中央后回 下端头面部代表区附 近
• 味觉区:中央后回下 方的岛盖部
• 嗅觉区:海马旁回的 钩附近
.
20
(三)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语言中枢:大多数人在左侧大脑半球 •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44、45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22区)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
1.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由连合左、右 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由前向后可分为 嘴、膝、干和压部四部分。在经胼胝体所 作的水平切面上,可见其纤维向两半球内 部前、后、左、右辐射,广泛联系额、顶、 枕、颞叶。胼胝体的下面构成侧脑室顶。
.
15
第Ⅰ躯体运动区:
身体各部在此区的 投影特点为:
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是
正的。中央前回最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与下
肢运动有关,中部与躯
干和上肢的运动有关,
下部与面、舌、咽、喉 .
16
第Ⅰ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
17
第Ⅱ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 第Ⅱ躯体感觉区
• 人脑的第 Ⅱ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前 回和后回下面的岛盖部皮质,与第 Ⅱ躯体运动区相重叠,与双侧感觉 有关。
.
中央沟
顶 枕 沟
5
顶枕沟
大脑半球内侧面
.
大脑底面
6
额叶
顶叶
颞叶
岛叶 枕叶
.
7
①大脑皮质 ②大脑髓质
脑的结构
联络纤维 前连合 胼胝体 连合纤维 穹隆联合
后连合 投射纤维(内囊)
.
8
(二)端脑的主要沟回
• 大脑半球上外侧面 的主要沟回
•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主要沟 回
.
9
• 大脑半球上底面的 主要结构
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 的裂隙,内含脑脊液, 以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 通。分4部:
•中央部:位于顶叶内
•前角:伸入额叶
•后角:伸入枕叶
•下角:伸入颞叶
.
24
(二)基底核 (basal nuclei)
大脑半球白质内的灰质核团,靠近脑底
尾状核
新纹状体
壳 属锥体外系
豆状核
.
纹状体:
25
尾状核
尾状核:外形侧面观
白质,称为髓质。髓质 .
3
一 端脑外形及皮质机能定位
(一)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二) 端脑的主要沟回 (三) 端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
4
(一)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每侧大脑半球有
•3个面:上外侧面、内 侧面、底面
•3条沟:中央沟、外侧 沟、顶枕沟
•5个叶:额叶、顶叶、 枕叶、颞叶、 岛叶
外侧沟
大脑半球上外侧面
• 穹隆和海马
.
10
(三)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Brodmann分区(52区)
.
11
端脑新皮质神经元常见的类型示意图
分子层
外粒层
外锥体层
内粒层
内锥体层
多形层
.
12
第Ⅰ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 旁小叶后部,包括 Brodmann第3、1、2区。
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 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 触、压以及位置觉和运 动觉。
略呈豆点状,头部膨大,
突人侧脑室前角内,构
成侧脑室前角的下外侧
壁。全长与侧脑室的前
角、中央部和后角伴行,
分为头、体和尾3部分。
在前穿质的上方,尾状
核与壳核融合。尾状头 .
26
豆状核
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 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 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 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 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 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与功能
.
1
• 端脑 • 间脑 • 脑干 • 小脑
脑的组成
.
2
端脑 (telencephalon)
端脑又称大脑
(cerebrum) 被大脑纵裂分
为2个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以胼胝体
相连。在大脑与小脑之
间有大脑横裂隔开。每
个半球表面有一层灰质
叫大脑皮层,皮层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