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适宜性判断与坡度的关系
四、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教材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4.2.1交通便捷性评价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1)打开ArcMap,导入数据---评价基础数据(2)右键单击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选择“按属性选择”。
(3)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单击“获取唯一值”。
(4)点击下部输入框,双击类型字段,单击= 按钮,再双击“省道”(5)点击应用,可以发现所有“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素被选中。
缓冲区分析(6)在目录面板中,打开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
(7)设置“输入要素”为“道路”,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省道缓冲区。
(8)设置距离,分别为1000、1500、3000、5000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米’。
(9)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多边形的名称。
(10)点击确定后开始计算缓冲区,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相同方法,计算县道缓冲区,其中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
设置字段名为“离县道距离”。
得图2.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在目录中,打开叠加分析----联合。
(2)点击“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类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交通便捷性评价”。
点击确定。
(3)打开上一步生成的“交通便捷性评价”属性表。
添加短整型类型的“评价值”字段。
(4)右键点击“评价值”字段,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字段计算器”。
(5)选择“VB脚本”。
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如下图(6)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
(7)点击确定,评价计算完成后,根据“评价值”字段,对“交通便捷性评价“图层作类别符号化后得结果。
3.转换成栅格数据(1)在目录面板,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
(2)设置“输入要素”为“交通便捷性评价”。
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
(3)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交通评价”。
土壤稳定性评估
土壤稳定性评估一、背景在进行区域土地开发时,需要对整个区域的土壤稳定性评估。
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土壤稳定性的因子进行制图并评估打分,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叠加分析,形成土壤稳定性专用图,以为土地开发提供决策支持二、实验要求经专家研究,土壤稳定性评估原则如下(1)坡度越陡,稳定性越低,坡度分级临界值分别为:3、6、11、20和30.(2)阴坡比阳坡稳定(3)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级别由高到低分别为:森林、水域、草原、居住用地和耕地。
三、实验步骤(1)提取坡度数据,选择坡度分析工具,设置好参数后点击确定生成坡度数据(2)打开重分类工具,进行设置,根据坡度分级临界值对坡度进行重分类,根据表格更改新值为权重值,值越高表示稳定性越强,得到坡度重分类结果。
(3)提取坡向数据。
选择坡向分析工具,选择设置后点击确定,生成坡向数据。
(4)打开重分类工具,进行设置,根据坡向分级临界值对坡向进行重分类,根据表格更新值为权重值,值越高表示稳定性越强,为了统一量化计算,把所有指标统一为1到10.得到坡向重分类结果。
(5)将landuse依据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栅格数据,选择面转栅格数据工具,进行设置,得到土地利用栅格数据。
(6)选择重分类工具,根据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重分类,依据表格更新值为权重值。
(7)综合考虑坡度、阴阳坡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
选择加权总和工具。
(8)将叠加结果按照土壤稳定性等级进行显示.打开属性对话框,在【分类】中的中断值一栏进行设置,并修改标注为“不稳定”“较稳定”“很稳定”,并选择合适的拉伸角色进行显示。
(9)制作土壤稳定性专题地图。
找出某种珍贵药材的生长区域一、背景某种珍贵药材生长于山区,通过研究了解到这种药材生长具有严格的生长条件。
为了能更好的保护盖药材的生长环境,现在需要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将药材适合生长区域找出来,以便于该物种保护物种提供依据。
二、药材的生长条件请依据以下条件,确定此区域适合种植这种药材的范围,并制作专题图,给出适宜种植的面积.(1)这种药材一般生长在沟谷两侧较近的区域(一般不超过500m);(2)这种药材喜阴;(3)生长气候环境为年平均温度为10—12度;(4)年总降雨量为550-680mm三、操作步骤(1)利用等高线数据,构建DEM。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3)林区环境
评价因子 林区环境 分类 距林区0-500米,或林区内 距林区500-1000米 距林区1000-5000米 分级 5 4 3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3、居住氛围评价
评价因子 居住氛围 分类 距镇建成区0-250米,或镇建成区范围内 分级 5
距镇建成区250-500米,或村庄范围内
距镇建成区500-1000米,或距村庄0-250米 距镇建成区1000-2000米,或距村庄250-500米 距镇建成区2000-5000米,或距村庄500-5000米
4
3 2 1
4、地形适宜性评价
1)地形高程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高程 分类 高程200-220米 高程220-240米 高程240-260米 高程260-300米 高程300米以上 分级 5 4 3 2 1
2)地形坡度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坡度 分类 坡度0-7度 坡度7-15度 分级 5 4
坡度15-30度
4
3 2 1
2、环境适宜性评价
1)滨水环境
评价因子 滨水环境 分类 距河流0-250米,或距溪流0-100米 距河流250-500米,或距溪流100-200米 距河流500-5000米,或距溪流200-5000米 分级 5 4 3
2)远离工业污染 评价因子 远离工业污 染 分类 距成片工业区1000-5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200-1000米 距成片工业区100-200米 距成片工业区0-100米,或工业区内部 分级 4 3 2 1
0.28
0.09 0.06 0.07 0.18 0.155
居住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55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1、交通便捷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其发展进程也日新月异。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与管理的重要研究部分,而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进行开发和建设的基础用地,可逆性差,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来看,城镇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不足,低效闲置土地未能较好规划利用,问题较为突出;乡村土地规模大,但所存在的布局不合理问题未能完全解决。
如何盘活建设用地,合理进行土地规划,仍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中心五城区为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与GIS 方法,进行城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内的土地划为五个等级———适宜、较适宜、普通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为成都市中心五城区的城区改造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为成都市的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1研究区概况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在四川盆地西部,经度102°54′E~104°53′E ;纬度30°05′N~31°26′N 。
成都市中心五城区是成都市最早的五个主城区,总面积为42406hm 2,包括金牛区、武侯区、青羊区、成华区、锦江区,如图1所示。
据2020年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结果数据显示,成都市中心主城区常住人口为1541.94万人,其中,中心五城区有527.27万人,占比约34.20%。
锦江区地处市区东南部,是成都市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人大所在地。
金牛区地处市区西北部,区内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批发市场和西南综合交通枢纽。
武侯区地处市区西南部,区内拥有武侯祠、锦里等著名景点。
青羊区地处市区西部,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协和西部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是成都市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区内有天府广场、杜甫草堂等景点。
成华区地处市区东部,区内拥有中国西部第一高塔和西南最大的动物园。
2数据与方法2.1数据处理2.1.1数据来源本文主要数据包括:①2020年成都市中心五城区矢量边界数据与路网数据,获取自OpenStreetMap 开源地图;②2020年7月,云量小于等于5%的GDEMV2_30m 分辨率DEM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获取自地理空间数据云;③成———————————————————————作者简介:曾爽(2000-),男,四川成都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王成霞(通讯作者)(1996-),女,贵州仁怀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土壤污染物迁移及迁移扩散模型。
基于改进斜坡单元法的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改进斜坡单元法的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刘壮; 李远耀; 张为; 谭建民; 刘月; 付圣【期刊名称】《《安全与环境工程》》【年(卷),期】2019(026)006【总页数】9页(P42-49,55)【关键词】山区城镇建设用地; 改进的斜坡单元法; 栅格单元法; 适宜性评价; 三峡库区【作者】刘壮; 李远耀; 张为; 谭建民; 刘月; 付圣【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0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1; TU984.2三峡库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域,同时也是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山地丘陵地区之一[1]。
随着三峡库区移民新城的不断发展,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对于库区广大新建或移民城镇,亟待探索一套符合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为指导山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如张东明等[2]以昆明市为例,重点研究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因素、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和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王海鹰等[3]以深圳市为例,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安全等因素,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相关影响因子的权重,建立了一套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体系和方法;薛松等[4]以兰州榆中县为例,引入潜力-阻力评价模型,开展了城市生态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南晓娜[5]以陕西省岚皋县为例,针对山地城市用地特征和要求,探讨了山地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 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
综上所述,针对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前人的研究多侧重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评价因子权重等方面,而针对山区城镇评价单元划分方法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鉴于此,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为例,结合该山区城镇地形地貌特征,首先采用改进的斜坡单元法——盆域山体阴影法的评价单元划分方法对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然后将改进的斜坡单元法的评价结果与传统栅格单元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将两种评价单元划分方法所得到的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实际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改进的斜坡单元法对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土地用地适宜性分析
土地用地适宜性评价1.方法本次用地适宜性评价,首先确定适宜和限制用地的各因子,赋予适宜度权重值。
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数据和基本统计资料,将其制作成同一坐标体系、同一比例尺的电子图层,利用GIS软件进行叠加分析,集成为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空间数据库。
2.用地适宜程度评价因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建设性因子与保护性因子或弹性因子与刚性因子。
弹性因子的分值范围具有一定的调整可变性余地,故应根据保护或发展的价值取向分配一定的权重,刚性因子主要指风景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等需要绝对保护的因子,其保护范围基本没有调整改变的余地,不分配权重。
2.1自然限定性(1)地形因子(高程)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高程因子分级表在地形(高程)的分析之上进行重分类,对不同高程范围赋予不同的分值。
高程在245米到265米之间的用地最适宜性最强,城乡发条件最好,赋值为10分;高程为265到284米之间的用地建设经济性比前者有所差别,但其他各项条件相类似,赋值为8;高程为284到304米之间的用地在规划去中部为带状分布,规划去区部则集中分布,城乡发展有一定的限制,赋值为5;高程为304到323的区域城乡发展限制较强,赋值为3;高程在343米以上的用地限制性强,赋值为1。
结果见下图。
(2)地貌因子(坡度)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坡度因子分级表本次评价将地表坡度分为五级。
小于等于8度土地城市布局自由度大,建设成本较低,划为适宜开发用地;8—15度土地,城乡发展有一定限制,需一定经济投资和一定工程措施,划为优化开发用地;15—25度土地,城乡发展受限制,需较多经济投资和一定量工程措施,划为一般开发用地;25—45度土地,城乡发展受较大限制,需大量经济投资和工程措施,划为一般保护用地,待经济实力增强,技术提高的情况下,不排除将其部分土地加以应用;大于45度土地,不仅城乡发展建设困难,经济投资巨大,还必须采取大量的工程措施,运行成本高,在开发建成后,在暴雨和人为不良活动干涉下,易造成边坡失稳,造成不必要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故划为禁止开发用地。
第五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解析
N
N1(当前不适宜)
(不适宜) N2(永久不适宜)
亚类
单元
(subclass) (unit)
S2m
S2m-1
…
S2m-2
S3e
…
…
N1m
N1m-1
N1e
N1m-2
…
…
适宜性
适宜程度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和方法
资料的限度、 资料的可靠性
规划土地评价
——评价目标 ——评价区情况 ——资料和假设 ——工作计划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和方法
规划土地评价
土地利用类型
经济和社会资料
土地单元
土地利用要求
选择原则: 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大小; 临界值出现的频率; 资料获取的可行性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来自——收集资料 ——综合评定
编制评价表; 用经验法、极限条件法、 运算法综合评定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和方法
规划土地评价
——土地利用类型的描述 ——土地适宜性分类 ——土地单元上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管理说明 ——环境影响分析 ——替代方案的经济、社会分析 ——基础调查和专门研究资料
三、对《纲要》的改进
1.对《纲要》的评述
在一个土地单元内不能仅对一种利用 方式作出评定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有不 同的要求
评价时使用土地质量,而不只 是土地性质
评价时在相当程度上考虑到土地利用 的管理水平
三、对《纲要》的改进
2.借助土地诊断和设计对《纲要》改进 诊断前查明、描述土地利用系统
诊断、分析土地利用的问题和潜力
设计可行的干预、管理措施,进行 经济可行性分析
规划并执行新计划
三、对《纲要》的改进
对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和分区原则浅析
对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和分区原则浅析摘要:近年来,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脚步,大型建筑群和轨道交通、矿产资源开采、填海造地这些工程建设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各种工程事故频频发生。
因此,在工程建设施工前,对特定区域进行工程地质分区以及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就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的方法进行浅析。
关键词:定性分级、定量评价、评价分区原则在工程建设中,地质环境所表现出的优劣程度,包括地质条件是否对工程设施建设运行不利的地质因素和地质作用,以及地质环境是否可能因工程建设恶化或加剧诱发不良地质作用、现象,甚至地质灾害称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工程建设适宜性可以划分为不适宜、适宜性差、较适宜和适宜四个等级。
1评价方法参照相关规定,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分级与定量评价。
结合工作区实际情况,首先根据定性分级初步将工作区划分出不同适宜性分布区域,再通过定量评价进行综合评判。
1.1工程建设适宜性定性分级工程建设适宜性定性分级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定性分级标准注:1.表中未列条件,可按其对场地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比照推定;2.划分每一级别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分级,符合表中条件之一即可;3.从不适宜开始,向适宜性差,较适宜,适宜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
根据工程建设适宜性定性分级标准初步圈定不同适宜性分区地段,再通过工程建设适宜性定量评价方法对同一分区进行细化评价,最终得到工作区内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分区。
1.2工程建设适宜性定量评价工程建设适宜性的定量评价应在定性评价基础上进行。
定量评价宜采用评价单元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和法,当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分别确定的工程建设适宜性级别不一致时,应分析原因后综合评判。
1.2.1评价步骤(1)首先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重要程度,通过比较,得出各因子重要程度的定性判断;(2)其次确定各评价因子的具体权重,以各因子的重要程度为基础,采用特定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因子的具体权重;(3)最后根据各因子的具体权重,运用加权指数和法对评价单元的地质环境质量进行量化分析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二、市域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1、评价方法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组合的方法,在1:1万的数据精度下判定市域土地利用的建设适宜性与保护适宜性,以及具体的适宜建设或保护的用地类别。
2、因子选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因子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因素:建设经济性、建设安全性、生态敏感性和生态保护。
因子可分为弹性因子与刚性因子,弹性因子的分值范围具有一定的调整可变性余地,故应根据保护或发展的价值取向分配一定的权重,刚性因子主要指风景区、饮用水水源等需要绝对保护的因子,其保护范围基本没有调整改变的余地,不分配权重。
主要因子以及权重分配如下:表4-5 因子选择及权重分配注:权重值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
3、因子分类评估因子评估原则为:因子打分的分值在1~5之间,分值高低反映适宜开发或适宜保护的程度,适宜保护的得低分,适宜建设开发的得高分(1)城镇与区位因子主要以依托城市(城镇)的便利程度来划分,以距城市(城镇)的空间距离为衡量标准,划分为三类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如下:表4-6 建设经济性因子(2)交通因子主要以依托交通要素的便利程度来划分,综合考虑高速公路出入口、火车站场(包括客站和货站)等因素,以距离交通要素的看见距离为衡量标志,划分为三类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如下:表4-7 建设经济性因子(3)建设规划因子主要指市域范围内已通过规划评审的各法定规划的范围,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分值为5分,无规划的为1分,划分为二类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如下:表4-8 建设规划因子(4)地形因子及地质因子主要针对城市地形地貌以及工程地质条件,按照建设的安全性和工程造价进行分类,如下所示:表4-9 地形因子表4-10 地质因子(5)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主要考虑河流湖泊水面林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生态因素确定,生态敏感性越高,开发可能性就越低,分值也越低。
具体分类及评分见下表:表4-11 生态因子(6)农地保护因子分为非农用地保护区域、一般农用地保护区域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见下表:表4-12 农地保护因子4、评价结论(1)因子叠加分析通过弹性因子加权总分计算,将市域土地根据其适宜性划分为3类区域,如下表所示:表4-13 弹性因子叠加后分级划分综合考虑刚性因子可得出市域用地适宜性评价分值结果,详见市域用地适宜性评价分值图。
适宜性评价
1、评价原理 其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 以土 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对城镇、工业等建设用地的 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分类定级。 2、评价方法 根据对相关案例及资料的研究分析,对于土地的建设适宜性评价,通常采用 的方法主要有多因子叠加分析和主成份综合分析两种方法。本方案主要应用 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 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方法与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的方式, 对评价区域范围内土地的建设适宜性进行评定。 在评价之前, 首先需要构建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总面积要能够满足各类 建设项目对用地规模的基本要求。如果评价单元太小,则数据量较大,同时对各 因子数据精度的要求更高;如果评价单元太大,则评价准确度较低,难以保证评 价结果的准确度。 因项目区数据最小上图面积是 400m2,因此将评价单位设为 20 米*20 米的单 位格子。 3、评价体系 (1)指标体系 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选择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基础类、经济 社会类、生态影响类。
-8-
(2)评价结论 根据评价计算结果, 将项目区土地根据其适宜性划分为 4 类区域: 一等适宜、 二等适宜、三等适宜、不适宜 ,最后得到项目区域用地适宜性评价用地类型结 果,并进行分析。 5、评价步骤 (1) 基础数据处理 1) 评价因子提取 根据表 4-1 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中的因子, 收集资料, 找到数据的相 关性;并根据评价因子分类评估标准提取 11 个因子有效图层。
7)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主要考虑河流湖泊水面林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生态因 素确定,生态敏感性越高,开发可能性就越低,分值也越低。对生态因子赋值如 下:
表 4-10 生态因子评价表
分类 生态不敏感区域 生态一般敏感区域 生态中等敏感区域 生态高度敏感区域 范围 未利用地(荒草地等);连续面积小于10公顷林地、园地;连续面积 小于5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10-20公顷林地、园地;连续面积8-10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20~40公顷以上林地、园地;连续面积10~20公顷池塘水面 连续面积40公顷以上林地、园地;连续面积20公顷以上池塘水面 得分 100 80 50 10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1)明确的评价目的(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3)评价对象的选择(4)资料的收集(5)评价因素的选择(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8)评价单元的划分(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13)评价结果的核对(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三、资料收集四、评价方法(一)评价系统的拟定本次实习的评价系统由农业土地适宜类和适宜等两方面组成,其中土地适宜类分为:(1)宜耕土地类(2)宜园土地类(3)宜林土地类(4)不宜土地类;土地适宜等分为:(1)一等地(高度适宜等)(2)二等地(一般适宜等)(3)三等地(勉强适宜等)(二)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是补充评价法。
例如,某地已全面开展了土壤等级的评价,如果要进行宜耕、宜林地的评价,只需在土壤等级的基础上,增加对地形坡度、水源条件、交通条件等限制因子的评定,就可以综合确定宜耕、宜林的适宜等级。
二是调查汇总法。
就是规划人员深入到基层。
通过实地调查访问。
了解土地适宜性,然后逐级汇总。
以宜耕荒地评价为例,调查人员深入到乡或村里,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和熟悉情况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的业务人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指明哪些荒地宜农,哪些是一等宜农荒地,哪些是二等宜农荒地,然后将宜农荒地的数量、质量及图件汇总。
在有些地区,还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即统一规定评价的重要技术指标,例如规定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水源条件等主要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等级,统一印制表格,由各乡各村组织填写,进行汇总即可。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建筑用地的使用坡度
建筑用地的使用坡度
建筑用地的使用坡度是指用地的地形坡度,这一因素对于建筑和规划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块坡度可能会对建筑的设计、地形的处理以及排水系统等产生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建筑用地使用坡度的一般指导:
1. 平坡地:平坡地适合各种建筑类型,施工相对容易,并且对于基础和排水系统的设计相对简单。
2. 缓坡地:缓坡地通常对建筑和基础的设计有一定的宽容度,但在排水方面仍需谨慎考虑,以避免水流问题。
3. 陡坡地:对于陡坡地,建筑设计和基础工程可能会更加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采用支撑结构、挡土墙等工程来适应地形。
4. 不同方向的坡度:地块的坡度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方向,可能有横向和纵向的坡度。
建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坡度,确保建筑在坡地上的平衡和稳定。
5. 排水设计:不论坡度如何,都需要考虑良好的排水系统,以防止水患和保护建筑结构。
这可能包括合适的排水沟、雨水管道等设施。
6. 地形处理:对于不同坡度的地块,可能需要采用合适的地形处理方法,比如梯田、挡土墙、护坡等。
在进行建筑用地规划和设计时,通常会考虑到地形坡度的因素,以便更好地利用地形、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地形勘测和工程地质勘察是评估坡地条件的关键步骤,有助于确定建筑的适宜位置、结构设计和相应的工程处理方案。
适宜性分析评价
适宜性分析评价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一个地区的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试想一下流程。
一个地区的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试想一下流程。
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环境、生态、灾害等单项评价,集成得到农业生产适宜性,划分为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三个等级。
地势越平坦,水资源丰度越高,光热越充足,土壤环境容量越高,气象灾害风险越低,且地块规模和连片程度越高,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越高。
1单项评价1.1 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最基础的数据是DEM,我这边就直接从地理空间数据云下载了SRTMDEM 90M 分辨率原始高程数据。
7月版的双评价技术指南和4月版相比,在土地资源评价时没有了高程分级,而是直接采用坡度分级结果做为评价的基础。
这个仔细想想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绝对的高程分级的意义并不大,相对的高程可以直接从坡度上得到反映。
当然,在对研究区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对地形进行一定的分析也是有价值的。
选取合适的划分区间,对高程分级,大体了解下研究区域内的高程空间分布。
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区大部分城市的高程以在500m以下的为主,承德和张家口的高程相对较高,市域范围内大部分区域高程在500米以上,特别是张家口,大部分地区高程在1000米以上。
利用全域DEM,使用arcgis中的“坡度”工具,可以计算坡度。
按≤2°、2~6°、6~15°、15~25°、>25°划分为高(平地)、较高(平坡地)、中等(缓坡地)、较低(缓陡坡地)、低(陡坡地)5 个等级,生成坡度分级图。
土壤的数据之前我没接触过,找了好久,终于在世界土壤数据库里找到了可以替代的数据,虽然精度不行,但是好歹可以用来练习了。
指南中最关键的指标是土壤粉砂含量,并且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应进一步采用土壤有机质、厚度等指标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首先来研究下土壤粉砂含量。
指南中“以坡度分级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质地,将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低5 个等级。
土壤粉砂含量≥80%的区域,土地资源直接取最低等;60%≤粉砂含量<80%的区域,将坡度分级降1 级作为土地资源等级。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一)评价系统
纲 (order)
S
(适宜)
类(class)
S1(非常适宜) S2(中等适宜) S3(临界适宜)
N
N1(当前不适宜)
(不适宜) N2(永久不适宜)
亚类
单元
(subclass) (unit)
S2m
S2m-1
…
而对特定地区的土地(一般以土地利用类型 为单元)进行评价和归类。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指标是指衡量土地质量高低的标准,主 要从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两方面来考察。
(一)土地适宜性
农业用地中,按土地适宜性,可分为四种情 况: 单宜性:指土地只适于某一种用途。 双宜性:指土地同时适于两种用途。 多宜性:指土地同时适于三种或三种以上的 用途。 不宜性:土地不适宜于任何用途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评级坡度p水侵蚀e风蚀v有效土层d不明显不明显100cm35轻度面蚀35有少量纹沟轻度风蚀515中度面蚀510有少量浅沟中度风蚀植物根出露3050cm1525强度面蚀1020有少强度风蚀出现沙垄1030cm2535强度面蚀2030切沟较密少量冲沟植被覆盖度1030极强度风蚀出现砾垄10cm35极强度面蚀30有大量切沟植被覆盖度10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评级障碍土层l土壤质地t土壤肥力f土壤pha50cm较高60755040cm中等456075854030cm粘土沙土或含砾量较高较低85或453020cm粘土沙土或含砾量较高2010cm砾质裸露基岩205010cm砾质裸露基岩75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2评级盐碱化及改良条件s地表积水沼泽化程度b水源保证率r轻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3需农业技术改良面60cm有稳定保证中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305必须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季节积水轻度4060cm有一般保证强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510需要水利改良措施全年地面积水中度2040cm水源不足保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10目前可以改良强度20cm水源严重不足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10暂时不能改良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3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位和交通运输
gis某工厂的适宜性评价,距离,坡度
gis某工厂的适宜性评价,距离,坡度适宜性分析是指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本篇研究的开发活动是城市工厂选址。
早期这一活动主要是采用局部市区实地考察,寻找适宜地,这种方法不仅工作量大、速度慢,而且常局展于某一区域,未必能找到量佳位量;后期则采用各个因于简单叠加分析或通过地图覆董的方法来解决,其方法仍需完善;现在,许多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工厂选址难度愈来愈大,但由于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工厂选址适直性分析提供了现代化的快捷手段。
为解决城市工厂选址适宜性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可选用GIS技术,即用GIS对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把研究单元细化到网格,把适直厂址以图形形式输出。
为便于厂址适宜性分析的具体研究,作者即遵从了适宜性分析的一般形式,又对一般形式作了一定改进。
1.因子确定采用定量化手段进行厂址适宜性分析,首先要确定有哪些因子会影响工厂的选址。
经过对大量工厂的选址研究。
发现其外界影响因子有地质承威力、地形和坡度、水源地、资源地、市场、地价、交通条件、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其内在影响因子有建厂规模、征地离积、建筑物高度、工厂设施布局等。
如果对上述因子据其条件不同进一步细分,其数量会更多,由此看来影响厂址选位的因子种类繁多、数量度大。
为使问题简化,我们可以从众多因子中选取出。
一般工厂选址常要考虑的因子,如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交通、地质承载力、坡度等,以此为代表来说明厂址逸择的适宜性分析方法。
2.根据各网格得分进行适宜性等级评价第一步:把要研究城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人口癌度图、交通图、地质承载力图、填形圈等矢量图形输人微机,然后根据各因子在每个网格中的具体情况对五幅图进行网格赋值,如果一个播格单元有同一因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类并存时,建议用面积占优法确定看格代码,以使各网格取唯一值,保证网格有最大信意量。
如:某一橘格大部分为空地,小部分为居民地,则看格代码可赋值为4。
识图用途坡度
识图用途坡度识图用途坡度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地表或物体的坡度进行测量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在不同领域中,识图用途坡度具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其中几个常见的用途。
首先,识图用途坡度在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土地坡度是评估土地适宜性和使用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了解土地的坡度信息可以帮助农民和土地规划者选择最佳的农作物种植方式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此外,城市规划中,了解城市地区的坡度分布可以帮助规划者合理布局建筑物和道路,确保城市的适宜性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识图用途坡度在土壤保护和环境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坡度对土壤侵蚀和水文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识图用途坡度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评估土壤侵蚀的潜在风险,进而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措施,从而保护土壤的质量和可持续使用。
此外,了解坡度信息还可以帮助环境管理者有效规划和管理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污染。
再次,识图用途坡度在交通和道路建设中非常重要。
了解道路和铁路线路的坡度信息可以帮助规划者设计合理的路线,并确保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此外,识图用途坡度还可以帮助交通管理者评估和优化道路和铁路的交通流量,从而改善交通拥堵问题。
此外,识图用途坡度在地质灾害监测和预防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往往与地表坡度密切相关。
通过识图用途坡度可以帮助监测人员及时发现和预警灾害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此外,识图用途坡度还在建筑物设计和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应用。
了解建筑物周围的坡度信息可以帮助建筑师和工程师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设计方案,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和稳定性。
识图用途坡度的应用还远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
在农业生产、林业资源管理、地理研究、水资源管理、土地测绘等领域,识图用途坡度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而言之,通过对地表和物体的坡度进行测量和分析,识图用途坡度为各行业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用地适宜性判断与坡度的关系
用地适宜性判断与坡度的关系三、判定因子与标准的确定(一)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常用因子及其标准从城乡规划技术方法上,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因子有很多,在各种教材以及国家标准与规范中均有涉及,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另外,重庆市在编制新总规之前委托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专题研究――《重庆都市区自然条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其中也对都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详细评价。
1、城乡规划教材、标准、规范等资料中关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常用因子的相关表述(1)根据《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地面坡度的大小往往影响着土地的使用和建筑布置,因此坡度是用地评定的一个必要因素。
一般是按照适用程度划分为<10%、10%―25%、>25%三类,也有分成0―8%、8%―15%、15%―25%、>25%四类。
(2)根据《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规定了城市建设各类用地建设的适宜坡度,详见下表:城市建筑用地的适宜坡度项目工业居住建筑城市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坡度0.5%―2% 0.3%―10% 0.3%―6% 0.3%―8%项目铁路站场对外主要公路机场用地绿地坡度 0%―0.25% 0.4%―3% 0.5%―1%可大可小资料来源: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P78 (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也明确规定,城市各类建设用地最大坡度不超过25%,详见下表:城市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用地名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铁路用地港口用地城市道路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其它最小坡度(%) 0.2 0.2 0 0.2 0.2 0.2 0.2 - 最大坡度(%) 10 10 2 58 25 20 - 资料来源:《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规范中对上述规定还做了说明:“城市主要用地的适宜规划坡度”系编制组1997年3月至10月对全国大范围现状和规划的城市用地的坡度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为满足平原城市的强烈要求,用地的规划最小坡度基本定为0.2%;同时为了适应丘陵、山区城市的实际,贯彻“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地”的要求,规划最大坡度有所提高(特别是对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从规划工作特点出发,适当降低城市道路的设计坡度作为道路的规划控制坡度,便于以后规划与设计的衔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判定因子与标准的确定
(一)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常用因子及其标准
从城乡规划技术方法上,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因子有很多,在各种教材以及国家标准与规范中均有涉及,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同,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另外,重庆市在编制新总规之前委托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专题研究——《重庆都市区自然条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其中也对都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详细评价。
1、城乡规划教材、标准、规范等资料中关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常用因子的相关表述
(1)根据《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地面坡度的大小往往影响着土地的使用和建筑布置,因此坡度是用地评定的一个必要因素。
一般是按照适用程度划分为<10%、10%—25%、>25%三类,也有分成0—8%、8%—15%、15%—25%、>25%四类。
(2)根据《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规定了城市建设各类用地建设的适宜坡度,详见下表:
资料来源: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P78
(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也明确规定,城市各类建设用地最大坡度不超过25%,详见下表:
资料来源:《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 83-99)
规范中对上述规定还做了说明:“城市主要用地的适宜规划坡度”系编制组1997年3月至10月对全国大范围现状和规划的城市用地的坡度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为满足平原城市的强烈要求,用地的规划最小坡度基本定为0.2%;同时为了适应丘陵、山区城市的实际,贯彻“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地”的要求,规划最大坡度有所提高(特别是对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从规划工作特点出发,适当降低城市道路的设计坡度作为道路的规划控制坡度,便于以后规划与设计的衔接。
适宜规划坡度可覆盖我国绝大部分各类地形、地貌的现状与规划的城市用地情况,为城市建设和长期使用提供较
好的基本条件;而对个别因某些特殊原因已规划建成的突破本规范适宜规划坡度范围的用地(居住、公共设施用地坡度最小为0%,最大达45%)则不应覆盖,因为采用这些极限坡度往往会带来建设开发投资过大、长期营运费用高或使用、交通不便及环境质量差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在规划用地坡度时,应尽量避免采用上述过大或过小的极限坡度。
(4)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城市的用地理想的坡度是0.3%—2%,坡度太小,不利于场地排水;坡度过大,建筑物和交通道路的布置将受到限制。
如在8%—12%的坡地上建造住宅,要相应增加建设投资4%—7%,经营管理费用增加5%—10%。
坡度大的区域,建筑施工难度大,若进行大规模高填深挖,则需要做大规模的护坡以防塌方。
工程实施后对地形影响大,地下水的自然渗透被截断,对坡地的连续度有很大影响,因此坡度越大,越不适宜建设。
详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