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2-09-03T16:06:38.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赵守梅1 赵德艳2 庞艳梅1
[导读] 应根据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疾病的护理措施。
赵守梅1 赵德艳2 庞艳梅1
(1大庆市人民医院 163311; 2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1)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318-02
【摘要】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是指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小肠出血并不多见,可为无痛性,定位有一定困难。其中主要来自于大肠。多数下消化道出血相对缓慢,或呈间歇性,约80%的出血能自行停止。目的讨论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应根据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疾病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下消化道出血护理
一概述
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是指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小肠出血并不多见,可为无痛性,定位有一定困难。其中主要来自于大肠。多数下消化道出血相对缓慢,或呈间歇性,约80%的出血能自行停止。
二评估
1.病因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其中以肠道肿瘤、息肉及肠道炎症性病变最为常见。国内聂绍华等报道的下消化道出血1 567例病因分析显示,大肠癌410例,占26.2%;肠息肉293例,占18.7%;溃疡性结肠炎及克隆病383例,占24.5%,其他还有平滑肌瘤、憩室、血管性病变等。
各种病因引起的便血有各自特点,但同一种疾病,其便血的方式及程度不一定相同。
2.症状
(1)排便异常:便血(hematochezia)是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
可以表现为急性大量出血、慢性少量出血、间歇出血或隐性出血等。如短期内出血量多,则可出现贫血及周围循环衰竭症状,为急性大量出血;若出血量不多则全身症状不显著,为慢性少量出血;微量的消化道出血(<5 ml),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为隐性出血(stool with occult blood)。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以及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下消化道出血,如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稀便或暗红色血块。近端结肠出血时,血与粪便常混合;盲肠、肛门或胆管疾病出血如直肠息肉、直肠癌、痔或肛裂时,血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血;阿米巴性痢疾的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脓血便;而黏液脓性血便则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可排出洗肉水样粪便。并有特殊的腥臭味。故对血性粪便的颜色、性状及气味的仔细观察,有助于寻找病因及确定诊断。
(2)伴随症状
①腹痛
便血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者,应注意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等;便血伴上腹绞痛或黄疸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见于细菌性或阿米巴性痢疾,亦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排血便后腹痛不减轻,常为小肠疾病。
②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为肛门的坠胀感,似为排便未净,便意频繁,但每次便血量不多,且排后未见轻松,常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炎或直肠癌。
③发热
下消化道出血伴发热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结肠癌、恶性淋巴瘤等,亦可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④腹部肿块
消化道出血伴有腹部肿块者,应考虑小肠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及克隆(Crohn)病等。
⑤全身出血倾向及皮肤黏膜改变
伴有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等)、急性传染性疾病、重症肝脏疾病、尿毒症、维生素C或维生素K缺乏症等,皮肤黏膜出现成簇的、细小的鲜红色或深红色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的下降,常出现在失血2~3小时后,并可估计出血量的大小。肠内血液蛋白消化、吸收以及肾血流量减少可引起血尿素氮增高。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的血常规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检查有SGPT升高、血清胆红质增高、白蛋白和/球蛋白倒置。
(2)特殊检查
①直肠指检
直肠指检是重要而必需的,70%~80%的直肠癌可在指检时被触及,还可以发现痔、肛裂及肛瘘引发的出血。
②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
能直接观察到消化道末端30 cm范围的病变,同时可取活检或直接处理出血病灶,但有时因肠道残留血块而影响观察判断。
③纤维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具有直视的优点,能发现微小病变,同时可做内镜下止血,包括电凝、激光止血或药物喷洒止血等,目前已广泛用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④气钡双重对比检查
对3~5 mm的微小病变检出率可达90%,对10 mm以上的息肉检出率在90%以上。气钡双重对比检查除能显示病变轮廓外,还能观察到结肠的功能改变。但肠道的钡剂检查应在出血完全停止后进行。
⑤放射性核素检查
采用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的红细胞进行检查,能较准确确定出血的大致部位,但无定性诊断价值。检查时,若出血为活动性,较易确定出血部位。
⑥选择性动脉造影
如果出血量较大,尚未停止,或者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的红细胞进行检查未明确出血部位,可进行动脉造影,特别对疑有动静脉畸形、血管发育不良、血管瘤等血管性病变或小肠出血更有意义。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原则是按不同的病因确定治疗方案,未明确诊断前,积极给予抗休克等治疗。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禁食或低渣饮食,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止血剂。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尿量,腹部情况,记录黑便或便血次数、数量,定期复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尿常规、血尿素氮、肌酐、电解质、肝功能等,并注意补充全血。
2.手术治疗
术前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则根据不同的病变有针对性的处理。手术的目的是控制出血,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做病灶的彻底切除。常用手术方式有肠切除吻合术、肠造口术和血管结扎术。
3.介入治疗
在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出血部位后,可经导管行止血治疗。
4.内镜治疗
纤维结肠镜下止血作用有限,不适用于急性大出血病例,尤其对弥漫性肠道病变作用不大。具体方法为电凝、激光、冷冻和热探头止血以及对出血病灶喷洒立止血、凝血酶、肾上腺素等。但对憩室所致出血不宜采用以免肠穿孔。
四护理要点
应根据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疾病的护理措施。共性的护理要点是:
1.生命体征的观察记录。
2.排便的颜色、性质、量、次数、及排便时的伴随症状。
3.加强床旁巡视和生活护理、嘱咐病人卧床休息、防晕厥、防外伤。
4.开放静脉通路,遵照医嘱补液,输注血制品及其代用品。
5.备好抢救物品,预防失血性休克。
6.完善急诊术前相关准备。
参考文献
[1]周积逢.舒适护理在消化道大出血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李金花.上消化道出血80例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