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意境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意境的审美特征

宁夏育才中学张新成

[摘要]“意境”在辞源学上是“意”与“境”的融合,是我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广泛应用于诗歌、散文、绘画、戏曲等文学艺术当中,是中国古代作家艺术家共同追求的审美标准。本文从意境的审美范畴、审美内涵以及意境的审美类型入手,来试图探讨意境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意境;审美特征;审美内涵———————————————————————————————————————意境是中国美学审美思想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审美范畴,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具世界性贡献的一方面”①。那究竟什么是意境呢?“以境为高”的审美标准又是如何确立的呢?

一、意境的审美范畴

意境是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在诗、词、画、戏曲以及园林等艺术中,借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的统一,深刻表现宇宙生机和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的身心超越感性具体,进入广阔空间的艺术化境。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意境也可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作为审美范畴,意境在美学史上经历了一个从实指化到美学化的过程。意境的基本规定在于境,“境”本指一定得疆土范围。从“意境”的辞源学考证上来看,“意境”一词是由“意”和“境”的合成词。“意”为会意字,表示音生于心。《说文解字》训为“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②“境”的本意是指地域,《说文解字》云:“境,疆也”。所以“境”首先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在古籍中“境”与“竟”是通用的,如《墨子》中有“四竟之田”,《礼记·曲礼上》有“入竟而问其禁”的说法,这里的“竟”与“境”就和表地域的“境”通用。

关于“境”,《说文解字》训为“乐曲尽为竟”,由此可以得出“境”的第二层含义是表示乐曲终止的时间概念。“境”的“地域”之意产生于“竟”的引申义。“境”作为一个日常语言词汇转变为审美范畴的词汇是受佛教的影响。“境”在佛教中年指人生的状态或人的存在方式。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文化的整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禅宗认为五境与法境是可以相通的,不可闻、不可见的法境实际上就存在于可见可闻可感的日常生活中,包括人的内在心灵和能体现人类情感愿望的自然。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50,1981

②许慎.说文解字. [M].中华书局,217,1981

叶朗先生认为意境“就是在感性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世界、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二、意境的审美内涵

我认为意境的审美内涵包括象境意三个层次,在具体的理论关系中这三个层次浑然一体。

(一)缘“象”立意

所谓“象”就是一些感性的“景致”,如人、事、景、物等一些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王昌龄在《诗格》中曾这样说:“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是境于心,应然掌中,……了然镜像,以得形似。”③生活中的一些物象都可作为入境的对象,而要使这些“泉石云峰”逼真的表现出来,达到形似以至于神似,就要对其外了解透彻,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为:情境交融。所谓情境交融就是审美主体的审美认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之间产生的审美关系。

第一个集中论述情境交融问题的是明代的谢榛,他在《四溟诗话》中详细的谈论了情境交融的问题,并把情景交融的理论上升为“意境论”:“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在这段话中,谢榛主要论述了情与景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情与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它们二者必须浑然交融,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问”。但是他并不把情与景等量齐观。“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中就表明“景”是诗的外在条件,是诗的媒介,而“情”是诗的内在因素,是诗的灵魂与胚胎。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抒情诗的真正源泉就是主体的内心生活。”④这不仅分清了主次,也击中了诗歌的本质特征,即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于景中写情,对外界景物的描写带上丰富的情感色彩,审美活动诉诸于情感形式的物象,这些“象”又以深远意蕴的审美意象为表现形态,在物的景与在心的情有机统一,相互交融,成为意境创造的方式。

(二)“境”生象外

意境的第二层次“境”的意义来自于形象之外更深的领域,是由第一层次的“象”的审美想象引起并通过主题审美能力的积极作用达到的,是审美主体的情思,是超然有形之物的情感体验。

走向时空,境生象外之境。这是中国诗学最终的文化追求,所以“境生象外”之境就是

③王昌龄,诗格.[M].上海古籍出版社,19,1988

④黑格尔,美学[M].人民出版社,199,1993.

一种文化心理之境。中国古代的诗人诗作总在形象系统之外追寻高远。以诗作例,便可见到这种精神的展示。李白《独坐敬亭山》高飞的鸟、独去的云,把人的精神境界带到流动的空间和悠远的空间之上。人在可得的世界里独坐山巅,静观世界,人山永恒相对、亲近无隔。这里有道家的“游”于“自然”的“静虚”、“无为”,有儒家的仁道的个人修养自然“比德”,又有禅宗的瞬间的永恒体悟。一切外在形象系统的构建都是以追寻中国人的精神宇宙为目的,使诗的境界既深入心灵又旷达潇洒。

李泽厚曾说过:“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是一种净化了的情感的造型形体。是经过提炼和抽象而构成的。他离开了对实际对象的模拟和再现。中国艺术总是希望超脱那些具体的有限的东西,更加自由的却表现无限广阔的人生情感理想和哲学。”⑤

(三)超然“意”出

这是主客体之间高度和谐“物与神游”的存在状态和人生体验,是一种审美活动中对“韵外之致”、“无言之美”的崇尚,如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诗中只有诸般物象,而从象外流露出来的志趣确实要读者自去领略,这是艺术上一种虚实相生趣味无穷的“虚灵”。元代以后,文人画更加普遍自觉地追求意趣,追求灵气。

意出尘外,“意”便有味,意境中便含有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明代的陆时雍在《诗经总论》中说:“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意蕴”便是作为审美范畴最大的特征。“意”本质上是人生意义的一种表达经过主体的创造性想象而超越对象的物质有限性和主体的精神局限性,由意生出韵,营造出余韵无穷的意境,达到“神与物游”的自由境界。

意境之所以能是审美主体从日常生活现象中获得对人生、历史、宇宙理想的感受领悟,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给人韵味无穷的美感,也正是因为意境审美内涵的复杂性,象、境、意三层审美内涵是已经不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审美境界深层的结构,从直接感想的摹写,到最高灵境的启示。

(三)“意境”的审美类型

对于意境的审美类型,中国古典文论最著名的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⑥具体而言,我认为,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就是“有我之境”。如杜甫的《春望》中花草本不含泪,鸟儿也不因人的别离而惊心,只因诗人痛苦不堪,所以物皆有人之情。而“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出现在画面中,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

⑤叶朗.透视中国文化产业[M]. 2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⑥王国维.人间词话[M] 199,.人民出版社,19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