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文章认为意境美是我国古典诗词所独具的审美要素之一,从美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渊源进行探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老子》、《庄子》、《周易》等论述意境的萌芽,形成“意境美”的基础理论;唐代正式提出对于诗词意境美的追求,因为诗词之中的“意境之美”和诗人的人生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佛家唐代在我国的大范围传播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标签:古典诗词;意境美

我国古典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应当给予我国的古典诗词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总结出我国古典诗词的内涵和境界,进而探索我国古代诗人的审美追求。我国古典诗词之中的意境美是我国文学审美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进行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在进行对古典诗词的研究过程之中就要结合诗人创作诗词的实际经验,联系诗词创作的基本理论,总结出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创作规律。

一、唐代以前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古典诗词的理论就已经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老子》、《庄子》、《周易》之中就提出了诗词之中的“言”、“意”以及“象”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在诗词创作过程之中,从小的事物进行思考,最终得出一般性结论和观点的创作方法,这也是我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的起源。

在我国唐朝之前的古典诗词创作过程之中,虽然还没有文人墨客总结出诗词的“意境之美”这一审美理念,但是在这段历史时期的文人墨客心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意境”的朦胧想法,对于这一段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评价已经有了很多。例如,孔子在进行对《韶乐》的评价过程之中,就对《韶乐》的意境之美做出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感慨,又如,在孟子对诗词作品的优秀程度的评价过程之中,给出了以下的评价标準:“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到了汉代的刘勰,在他的代表性著作《文心雕龙》之中,则是通过对许多前朝诗词作品的总结,从意境的角度进行了对诗词作品的艺术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之中强调,诗词作品要讲究作品在意境上的“风”与“骨”,使得文章可以具有在意境上的感染力量,更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魅力(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之中写下的“怊怅述情,必始乎风,忱吟铺辞,莫先于骨。”,就深刻的彰显了刘勰对于诗词作品之中的意境之美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钟嵘在他的代表作《诗品》之中写下了诗词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钟嵘还表达出了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之中要用风力体现出足够的内涵,让读者可以通过对诗词内容的咀嚼,找寻出诗词的特点,可以说,这一段历史时期的诗词作品所形成的“意境美”基础理论,为我国唐代灿烂的唐诗文化和诗词意境美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唐代正式提出对于诗词意境美的追求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文化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页,在这一段历史时期,涌现出了无数著名的诗人。例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等。在这一段历史时期,文人墨客通过对不断涌现出来的唐代诗篇进行总结汇总,逐步总结出了诗词之中的意境之美的具体内涵。

在唐代的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之中,主要有着三个对意境之美认知的研究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即初唐时期,著名诗人王昌龄在其代表性作品《诗格》之中率先提出了自己对于诗词创作的三个关键点的认知,即“物境”、“情境”、“意境”。与此同时,王昌龄还在《诗格》之中不断探索这三种情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三种情景之中,王昌龄所指的“意境”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意境”,而是单独的指诗人的内心世界,而“物境”则指的是世人所感慨的山水景色,“情境”则指的是世人所经历的人间冷暖。虽然在这里,王昌龄并没有准确的指出“意境”的真实含义,但是,王昌龄却第一个提出了诗词“意境”的概念,为后续的诗词“意境之美”研究提供了基础;

然后,便是我国著名诗人皎然的代表作品《诗式》之中对于诗词的“意境”的解释,皎然在他的代表作品《诗式》之中提出“诗情缘境发”,则从侧面表明了诗词的“意境”就是从诗词的侧面出发,是超出了山水之情和经历感悟的诗人心中的真实情感。与此同时,皎然在他的代表作品《诗式》之中还提出“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就表明,要想使得诗词具有“意境之美”,就需要诗人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并将这些阅历积累起来,方才能够在诗词之中体现出意境之美。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皎然在他的代表作品《诗式》之中主要强调的“意境”是超乎于文章本身的文字之外的内容,将文章之外所蕴含的“意”与“象”表达出来。

再者,还有以唐代著名诗人司空图为代表的“景外之景”以及“味外之旨”的说法,这些说法就是诗词“意境”的集中体现,这是因为在诗词之中以诗词的“意境”为代表的内涵已经超越了诗词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了诗词的美学特征之一,这也是我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的高度概括。通过这样的概括和总结,将文章的审美特征完美的展现出来。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对于“意境”之美的追求的过程之中,一方面,诗词之中的“意境之美”和诗人的人生阅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佛家在唐代在我国的大范围传播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说,“意境”“境界”本身就是佛家术语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意指的是诸位佛祖愿意通过大力宣传超凡脱俗的出世观念,将自身的希望加诸于自身的冥想境界之中去,而佛教之中的僧人的境界的高深程度也与自身的入世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随着诗词文化和佛家文化在唐代的逐步盛行,那些积累下的文学艺术和佛家思想开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在这些诗词理论之中,对于诗人的情感和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正逐步演化成为诗人做诗的动因之一。在这样的背

景下,诗词的“意境”之说就逐步的延伸成为了评价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学成就的重要指标,也成为了评价诗词艺术之美的美学评价术语。

在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司空图的代表作《诗二十四品》之中,就给予了古典诗词的已经初步的准确评价,并探讨了具备着不同的写作风格的诗词之中如何体现出自身的“意境之美”。在唐代之后,文学评论家和诗人也在不断继承和发展传承下来的诗词“意境”学说,例如,我国明代的著名诗人朱承爵在他的代表作《存余堂诗话》之中就具体地指出:“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由此,可以看出,在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之中,“意境之美”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诗词的“意境”是诗词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蕴含了我国古典诗词的真意,是现代诗词研究要重点关注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