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班级:电信09-2班姓名:张宇学号:0906110227指导教师:王诗成绩: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目录引言-------------------------------------------03关键词-----------------------------------------03第一章绪论------------------------------------03第二章设计原理--------------------------------03第三章2DPSK的信号调制与差分相干解调---------04 3.12DPSK信号的差分相干解调原理---------------04第四章建立模型分析设计----------------------05第五章设计心得体会--------------------------07参考文献--------------------------------------08基于simulink的2DPSK差分相干解调器设计引言: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简称为相对相移键控,记作2DPSK。
本次课程设计通过对通信原理的学习与matlab的了解,利用simulink功能设计2DPSK差分相干解调器,进行仿真。
关键词:2DPSK simulink差分相干解调第一章绪论2PSK信号中,相位变化是以未调载波的相位作为参考基准的,由于其相干解调时载波恢复中相位有0、π模糊性,导致解调过程中出现“反相工作”现象,会付出的数字信号“1”和“0”的位置倒置,从而使2PSK难以实际应用。
为了克服此缺点,提出了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方式。
第二章设计原理2DPSK是利用前后相邻码元的载波相对相位变化传递数字信息,所以又称为相移键控。
假设用Δϕ表示本码元与前一码元的载波相位差,可以定义一种数字信息与Δϕ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当Δϕ=0表示数字信息“0”;当Δϕ=π表示数字信息“1”则可以将一组二进制数字信息序列表示成其对应的2DPSK信号。
通信原理实验与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实验与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2.理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差异和特点;3.熟悉调制、解调、编码和解码等基本通信技术;4.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
5.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通信问题;6.具备搭建和调试简单通信系统的的能力;7.能够进行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增强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信系统的组成、基本原理、调制解调技术、编码解码技术以及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
具体内容包括:1.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原理;2.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差异和特点;3.调制解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编码解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方法和指标。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通信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通信原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通信原理;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通信设备和相关仪器,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
1.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的学习。
通过教材学习和课堂讲解,学生应该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的基本特性、传输介质的特性、调制解调原理等基础知识。
2. 通信原理实验操作。
学生应该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信号的产生与采集、调制解调器的使用、传输介质的特性测试等实际操作技能,加深对通信原理知识的理解。
3.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学生应该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包括信号的传输与接收、调制解调器的设计与应用、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等内容。
三、课程设计方法。
1. 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 学习方法。
学生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
3. 评估方法。
采用考试、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多种评估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四、课程设计要求。
1. 学生应按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报告。
2.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生应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实验室安全,保护实验设备。
4. 学生应认真对待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五、课程设计效果评估。
1. 通过考试和实验报告评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2. 通过课程设计报告评分,评价学生的课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学生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通过课程设计效果评估,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总结。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是通信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信原理相关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相关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信道、调制与解调等;2. 学习并掌握通信系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通信过程;3. 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设计能力;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通信设备的调试与维护,具备实际操作能力;3.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和拓展通信领域的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养成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的习惯;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在团队中沟通与协作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对通信技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深刻认识。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通信原理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通信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通信领域的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 信号与系统:信号的概念、分类及特性;系统的概念、线性时不变系统及其性质;- 信道:信道的概念、分类、特性及信道模型;- 调制与解调:调制原理、分类及性能指标;解调原理及方法。
2. 通信系统分析与设计:- 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信号的数学表示、系统方程的建立;-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误码率、带宽、功率等性能指标的计算与优化;- 通信系统设计: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调制解调方式、信道编码等技术。
3. 现代通信技术应用:- 数字通信技术:数字信号传输、数字调制解调、多路复用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多址技术、蜂窝技术;- 互联网通信技术:网络结构、协议、路由算法等。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一、任务背景通信原理是现代通信工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通信原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任务目标1. 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通信系统的设计流程和方法;3. 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通信系统;4. 分析和解决通信系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三、任务要求1. 设计一个基于频分多址(FDMA)的通信系统;2. 选择适当的载波频率和带宽,实现多用户之间的通信;3. 设计合适的调制解调器,实现信号的调制和解调;4. 设计合适的信道编码和解码方案,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5. 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四、设计流程1. 确定系统需求和参数:- 确定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用户数量;- 确定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和带宽需求;- 确定通信系统的信道特性和传输距离。
2. 频率规划和分配:- 根据用户数量和带宽需求,进行频率规划和分配;- 确定每个用户的频率资源。
3. 调制和解调设计:- 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如调幅(AM)、调频(FM)或调相(PM);- 设计调制解调器电路,实现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4. 信道编码和解码设计:- 选择合适的信道编码方案,如卷积码、纠错码等;- 设计编码和解码器电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5. 系统集成和测试:- 将各个模块进行集成,搭建完整的通信系统;- 进行性能测试和分析,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五、数据和内容1. 系统需求和参数:- 通信系统覆盖范围:10km²- 用户数量:100- 传输速率:10Mbps- 带宽需求:20MHz- 信道特性:高频率衰减,传输距离为5km2. 频率规划和分配:- 频率范围:2GHz - 2.1GHz- 用户频率资源分配:每个用户占用200kHz的频率资源3. 调制和解调设计:- 调制方式:调幅(AM)- 调制解调器设计:采用集成电路实现AM调制和解调功能4. 信道编码和解码设计:- 信道编码方案:卷积码- 编码和解码器设计:采用FPGA实现卷积码编码和解码功能5. 系统集成和测试:- 搭建通信系统的硬件平台,包括调制解调器、编码解码器等;- 进行性能测试,如误码率、传输距离等的测量和分析。
通信原理毕业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毕业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能够分析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了解通信系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组成;(2)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如信号、系统、变换等;(3)学习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4)熟悉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如误码率、信噪比等;(5)掌握通信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具备通信系统性能分析的能力;(3)学会使用通信系统相关软件和实验设备进行仿真和实验;(4)具备通信系统设计和优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3)认识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关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1.通信系统概述:介绍通信系统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组成;2.信号与系统:学习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如信号、系统、变换等;3.模拟通信系统:讲解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调制、解调、编码等;4.数字通信系统:学习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如数字调制、信道编码等;5.通信系统性能评价:熟悉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如误码率、信噪比等;6.通信系统应用与发展趋势:介绍通信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本章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通信系统案例,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3.实验法:利用实验设备进行通信原理的验证和实践;4.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本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通信原理》,用于引导学生系统学习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2.参考书:《信号与系统》、《数字通信》,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案例分析;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生动展示通信原理的相关概念和实例;4.实验设备:通信原理实验装置,用于学生动手实践和验证通信原理。
大学通讯原理课程设计

大学通讯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通讯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与系统、傅里叶变换、采样与量化等;2. 学习并掌握各种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如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光纤通信等;3. 掌握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带宽、误码率、信噪比等,并了解其影响因素。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通信问题,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2. 能够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通信信号的仿真与处理;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通信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通信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
本课程针对大学通信原理课程,结合大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实用性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通信原理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我国通信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1. 信号与系统:信号分类、信号的数学表示、线性时不变系统、卷积积分与卷积定理。
- 教材章节:第1章 信号与系统2. 通信系统概述: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对比、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 教材章节:第2章 通信系统概述3. 傅里叶变换:连续傅里叶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
- 教材章节:第3章 傅里叶变换4. 采样与量化:采样定理、量化原理、脉冲编码调制(PCM)。
- 教材章节:第4章 采样与量化5. 模拟通信系统:幅度调制、角度调制、解调技术、模拟通信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
- 教材章节:第5章 模拟通信系统6. 数字通信系统:数字调制、误码率分析、同步技术、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本课程设计是针对通信原理这门课程的一项重要作业,要求学生深入学习、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并能够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一项实际的通信系统设计任务。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不仅可以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项目要求和指导方案,完成一个通信系统的设计任务。
该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通信原理和相关知识,实现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的通信系统。
具体要求如下:2.1 任务要求1.选题:根据老师提供的通信系统设计方案,选定一个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和兴趣的项目进行设计。
2.系统设计:根据通信系统设计方案,完成系统设计的完整流程,包括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接口设计、性能设计、安全设计等多个方面。
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实际因素,包括人力、物力、时间、成本等,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3.系统实现:根据设计方案,按照要求完成系统的实现工作。
系统实现包括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其他相关工作。
在实现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实验验证:对完成的系统进行实验验证,在不同的运行环境和工作负载下进行测试和性能评估。
根据测试结果和性能评估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在保证稳定和可靠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5.结论撰写:根据实验测试结果和性能评估结果,撰写结论报告。
报告要包括系统设计和实现的详细过程、测试和评估结果、优化改进情况以及对于完整系统的总体评价等多个方面。
2.2 设计要求1.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能够实现各项功能要求和安全要求。
2.设计方案完整、清晰、规范,包括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接口设计、性能设计、安全设计等多个方面。
设计方案中应包含完整的系统架构图、流程图、模块图、接口图、数据库设计图等。
通信原理理论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理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如信号、信道、噪声等;2. 使学生了解并熟悉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3. 引导学生掌握通信系统中常用的调制与解调技术,以及其优缺点;4. 帮助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误码率、带宽、信噪比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并优化通信系统性能;2.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技能;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形式,共同完成通信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通信原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与求知欲;2. 引导学生关注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其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尊重事实,遵循科学原理,严谨治学。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明确以上课程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还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通信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概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 教材章节:第1章 通信原理概述- 内容安排:信号与系统、信道与噪声、通信系统分类及其应用。
2. 模拟通信系统:讲解模拟调制与解调技术,分析其性能特点。
- 教材章节:第2章 模拟通信系统- 内容安排: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模拟解调技术。
3. 数字通信系统:介绍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性能分析及其应用。
- 教材章节:第3章 数字通信系统- 内容安排:数字调制与解调、误码率分析、同步技术。
4. 数字信号处理:讲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4章 数字信号处理- 内容安排:数字滤波器、快速傅里叶变换、正交变换。
通信原理实验及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实验及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估方法;掌握调制、解调、编码和解码等基本技术;了解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架构和最新发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通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通信问题;能够使用实验设备进行通信实验,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情怀,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通信原理、调制解调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现代通信系统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通信系统概述,介绍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
2.第二章:模拟通信原理,讲解调制解调技术、信号传输和接收处理等。
3.第三章:数字通信原理,包括数字调制、信道编码、误码纠正等。
4.第四章:现代通信系统,介绍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
5.实验环节:进行通信原理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设备操作,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系统讲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针对通信技术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通信案例,使学生了解通信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开展通信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学习。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教学视频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通信原理简单的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简单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信号、信道、调制解调等核心知识点。
2. 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关系。
3. 帮助学生掌握通信过程中的主要性能指标,如带宽、误码率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并设计简单的通信系统。
2.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通信系统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探索通信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通信原理的兴趣,培养其探索通信领域奥秘的欲望。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通信技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通信原理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为学生后续学习通信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同时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通信原理概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通信系统的分类。
- 教材章节:第1章 通信原理概述2. 信号与信道:讲解信号的分类、特性,信道的概念、分类及信道特性。
- 教材章节:第2章 信号与信道3. 调制与解调:介绍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分析常用调制解调技术及其性能。
- 教材章节:第3章 调制与解调4.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讲解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带宽、误码率等,并进行性能分析。
- 教材章节:第4章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5. 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通信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5章 通信系统的实际应用6.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通信原理实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 教材章节:实验指导书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安排,科学系统地组织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一.方案设计根据设计要求,语音信号为模拟信号,要使这样的信号在数字通信系统中或数字信道中传输,必须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脉冲编码调制(PCM)技术与增量调制(M∆)技术已经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当信道噪声比较小时一般用PCM,否则一般用M∆。
目前速率在155MB以下的准同步数字系列(PDH)中,国际上存在A律和μ律两种PCM编译码标准155以上的同步数字系列(SDH)中,将这两个系列系列,在MB∆在统一起来,在同一个等级上两个系列的码速率相同。
而M国际上无统一标准,但它在通信环境比较恶劣时显示了巨大的8的抽样速率采样,每个抽样优越性。
由于语音信号每路以Kz∆在比特率较高时信噪比较低,脉冲编码为8位二进制码,而M达不到语音通信的要求。
因此,在此系统的设计中采用PCM方式。
在非均匀量化时,量化间隔是随信号抽样值的不同而变化的。
信号抽样值小时,量化间隔也小;信号抽样值大时,量化间隔也大。
实际中,非均匀量化的方法通常是先将信号的抽样值压缩,再进行均匀量化而实现的。
非均匀量化的具体办法是压缩、扩张法,也就是在发送端对抽样信号先进行压缩处理再均匀量化,压缩器特性曲线在小信号时的斜率大,大信号时的斜率小,使抽样信号的小样值部分被充分放大,大样值部分被适当压缩。
由于话音大都集中在小信号范围内,均匀量化编码在话音幅度小时不能满足信噪比大于26dB的要求,且会出现话音弱时的信噪比低、干扰大,而话音强时的信噪比高、干扰小的反常情况。
因为设计要求是信噪比大于26dB,故不能采用均匀量化,而采用非均匀量化。
对于PCM通信系统的编码体制,国际电信联盟(ITU)推荐了两种标准。
对于基群而言,一种是30/32路采用13折线A 律A=8.76压扩特性编码(欧洲和我国所采用),另一种是24路采用15折线近似()255=μ的μ律压扩特性编码(北美.日本和韩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采用)。
在系统设计时采用我国所使用的A律压扩特性编码方法。
通信原理专业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专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信号、信道、噪声等;2. 学生能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3. 学生能了解并分析常见的通信调制解调技术及其优缺点;4. 学生能运用通信原理知识解决实际通信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通信问题的能力;2. 学生能够设计和搭建简单的通信系统模型;3. 学生能够运用通信原理对实际信号进行处理,实现信号的调制与解调;4. 学生具备一定的通信系统优化和调试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通信观念,认识到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能够发挥个人优势,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3. 学生在面对通信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时,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判断;4. 学生通过学习通信原理,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对通信技术研究的兴趣。
本课程针对通信原理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通信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通信原理》进行选择和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通信原理基本概念:信号与系统、信道与噪声、信号的空间与时间表示等;教学安排:第1-2章,共计4学时。
2. 通信系统模型:线性通信系统、非线性通信系统、基带与带通系统等;教学安排:第3章,共计6学时。
3. 通信调制解调技术:幅度调制、频率调制、相位调制、正交幅度调制等;教学安排:第4-5章,共计8学时。
4. 通信信号处理:信号的采样与恢复、信号的量化与编码、多路复用与解复用等;教学安排:第6章,共计6学时。
5. 通信系统性能分析:误码率分析、信道容量、信息论基础等;教学安排:第7章,共计6学时。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新)(DOC)

实验指导书一、通信原理课程实训的目的1、掌握咏冲编码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2、掌握脉冲编码调制与解调系统的动态范围和频率特性的定义及测置方法。
3、了解脉冲编码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
4、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TP3067的使用方法。
二、通信原理课程实训的内容通信原理课程实训的内容包括PCM电路图的绘制与PCM电路板的调试与制作两个方面。
1、PCM原理讲解(一天)2、通信原理PCM电路原理图的绘制与电路板的设计(一天)3、PCM电路的安装与测试(二天)4、撰写课程设计论文与答辩(一天)三、通信原理课程实训的成绩评定PCM电路图的绘制与PCM电路板的上芯片资料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PCM 电路的制作与调试部分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课程实训说明书的撰写水平和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三部分成绩综合为总成绩。
总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与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
成绩评定的依据:1、实训方案的正确性与合理性;2、元件的计算与选择的正确性;3、PCM电路安装与调试能力;4、课题的完成情况;5、课程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与合作精神。
6、课程实训说明书的撰写水平和答辩成绩;第一部分 PCM编解码原理模拟信号进行抽样后,其抽样值还是随信号幅度连续变化的,当这些连续变化的抽样值通过有噪声的信道传输时,接收端就不能列所发送的抽样准确地估值。
如果发送端用预先规定的有限个电平来表示抽样值,且电平问『辑比干扰噪声大,则接收端将有可能对所发送的抽样准确地估值,从而有可能消除随机噪声的影响。
脉冲编码调制(PCM)简称为脉码调制,它是一种将模拟语音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的编码方式。
脉码调制的过程如图1-1所示。
PCM主要包括抽样、量化与编码三个过程。
抽样是把时间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连续的抽样信号;量化是把时间离敞、幅度连续的抽样信号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离散的数字信号;编码是将量化后的信号编码形成一个二进制码组输出。
国际标准化的PCM码组(电话语音)是八位码组代表一个抽样值。
(完整word版)通信原理课设报告

目录1 技术要求 (1)2 基本原理 (1)2.1 2ASK调制 (1)2.2 2ASK解调 (3)3 建立模型描述 (4)3.1 Simulink仿真实现2ASK调制和解调 (4)3.2 MATLAB编程实现2ASK调制和解调过程 (4)4模块功能分析或源程序代码 (5)4.1 Simulink实现2ASK调制和解调功能 (5)4.2 Matlab编程实现2ASK调制和解调 (8)5 调试过程及结论 (15)5.1使用Simulink实现2ASK模型仿真 (15)5.2 用Matlab编程实现2ASK模型仿真 (16)6 心得体会 (17)7 参考文献 (18)2ASK 通信系统设计1 技术要求(1)设计出2ASK 通信系统的结构;(2)根据通信原理,设计出各个模块的参数(例如码速率,滤波器的截止频率等);(3)用Matlab 或SystemView 实现该数字通信系统;(4)观察仿真并进行波形分析;(5)系统的性能评价。
2 基本原理2.1 2ASK 调制1 基本原理2ASK 是利用载波的幅度变化来传递数字信息,而其频率和初始相位保持不变。
其信号表达式为: ,S (t)为单极性数字基带信号。
其调制过程如图1所示:图1 2ASK 调制过程t t S t e c ωcos )()(0⋅=2 两种调制法2ASK 信号的产生方法通常有两种:模拟调制法和键控法。
模拟调制法使用乘法器实现,如图2所示。
键控法使用开关电路实现,如图3所示。
图2 模拟调制法图3 键控法3 功率谱密度若设S(t)的功率谱密度为Ps (f ),2ASK 信号的功率谱密度为()f P ASK 2,则 由图4可见,2ASK 信号的功率谱是基带信号功率谱的线性搬移,由连续谱和离散谱组成。
图4 2ASK 功率谱密度也称 OOK 信号开关 K接0 接1e 0( t )[])()(41)(2c s c s ASK f f P f f P f P -++=f c + f s fc - f s ff c f c + f s f c - f s f c sf s s s 0S( t )e o d2.2 2ASK解调相干解调需要将载频位置的已调信号频谱重新搬回原始基带位置,因此用相乘器与载波相乘来实现。
(完整word版)通信原理课程设计——QPSK信号的调制解调(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一、QPSK信号的调制解调一、题目要求利用matlab软件设计并仿真下面的无线通信系统要求:1、输入信号为比特流形式,比特速率通常为100kbps数量级。
2、载波频率自定。
通常为MHz数量级。
3、信道为多径信道(仿真中2径即可),信道中噪声为加性高斯白噪声。
4、信噪比自行设定。
5、画出图中各点波形。
6、画出系统误码率与接收端信噪比SNR的关系(蒙特卡洛仿真)。
7、在给定信噪比的情况下,分析多径延时大小对系统性能有没有影响?画出系统误码率与多径时延大小之间的关系。
二、设计思路1、利用matlab随机函数产生随机0、1的数字信号,频率为100kbps,变成极性码,把得到的数字信号分成两路进行正交调制。
2、载波频率选择为1Mhz,进行调制,即每个码元由10个正弦波调制,每个码元选取100个点表示,即抽样频率为10Mhz。
3、相乘调制后得到的两路信号相加得到的信号,通过天线发送出去。
4、在无线信道中会有高斯白噪声和信号的多径(仿真中2径)时延产生影响。
5、接收端接收到信号后,进行带通滤波,采用巴特沃斯滤波器,将带外噪声滤掉。
6、对信号进行解调,分别乘以cos和sin两路本地载波,得到的结果用低通滤波器滤波,得到解调的信号。
7、对解调得到的信号判决,大于零为+1,小于零为-1,传给信宿。
8、对比判决后的信号和原始极性码,求出误码率。
9、改变在无线信道中加入的高斯白噪声和信号的信噪比,从-19dB到10Db,分别对应的误码率,画出曲线。
10、改变多径(二径)时延,从一个dt到20dt,分别对应的误码率,画出曲线。
三、模块设计1、发送端产生1000个随机0、1数字信号,并按照奇偶分成两路,a 点波形%%%%%%%%%%%%%%%%%% 朱尤祥 09通信三班 090610131 %%%%%%%%%%%%%%%%%%%%f=100000,信号频率100kbps;fc=1000000 ;载频1Mhzclear allnum=1000 ;%取num个抽样点n=100 ;%每个间隔取n个点,来恢复波形和延时f=100000 ;fc=1000000 ;dt=1/f/n ;%时间间隔即为每个码元宽度除以nt=0 :dt (1/f*num-dt) ;%总码元时间N=length(t) ;%长度t1=0 :dt (1/f*num/2-dt) ;%串并转换,时间减半m=1 ;%延时t2=0 :dt (1/f*num/2+(m-1)*dt) ;%串并之后,延时mfor recycle=1 :10data=randint(1,num,2) ;%num个抽样点datanrz=data.*2-1 ;%变成极性码%串并转换,将奇偶位分开idata=datanrz(1:2(num-1));%奇qdata=datanrz(2:2:num);%偶ich=zeros(1,num*n/2); %初始化波形信号for i=1:num/2ich((i-1)*n+1:i*n)=idata(i);endfigure(1)subplot(121)plot(t1,ich);axis([0,1/f*num/2,-1.5,1.5]);title(‘数字信源的一路信号,奇数’);for ii=1:N/2a(ii)=cos(2*pi*fc*t(ii));endidata1=ich.*a; %奇数位的抽样值与cos函数相乘得到其中的一路信号qch=zeros(1,num*n/2); for j=1:num/2qch((j-1)*n+1:j*n)=qdata(j); endsubplot(122)plot(t1,qch);axis([0,1/f*num/2,-1.5,1.5]);title(‘数字信源的另一路信号,偶数’); for jj=1:N/2b(jj)=sin(2*pi*fc*t(jj)) ; endqdata1=qch.*b ;%偶数位的抽样值与sin 函数相乘得到其中的另一路信号1x 10-3数字信源的一路信号,奇数x 10-3数字信源的另一路信号,偶数2、 载波频率为1Mhz ,为b 点的波形(放大后)figure(2)carrier=cos(2*pi*fc*t1) ;plot(t1,carrier) ;title(‘fc=1Mhz 的载波’) ;2fc=1Mhz的载波x 10-43、将两路信号相加,得到发送端发送的信号,即c点波形(放大后) s=idata1+qdata1 ;%将奇偶相加figure(3)plot(t1,s),title(‘调制信号,即是两路合并发送的信号’)3调制信号,即是两路合并发送的信号x 10-44、在信道中加入了高斯白噪声和由于二径时延信号的合成,直射波的幅度取0.7,反射波的幅度取0.3。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 NBFM传输系统设计班级:学号:姓名:成绩:年月日一、课题背景调制与解调在整个数字通信系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调制包含调节或调整的意义。
调制的主要目的是使经过编码的信号特性与信道的特性相适应,使信号经过调制后能够顺利通过信道传输。
通过调制,不仅可以进行频谱搬移,把调制信号的频谱搬移到所需要的位置上,从而将调制信号转换成适合于传播的已调信号,而且它对系统的传输有效性和传输可靠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调制方式往往决定了一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调制方式分模拟调制系统和数字调制系统。
在模拟调制系统中又可分为线性调制和非线性调制两种,而这里将对非线性调制中的调频调制,即FM中窄带的调制解调做一个深入研究。
FM在当今通信系统中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于高保真音乐广播、电视伴音信号的传输、卫星通信和蜂窝电话系统等等方面。
Course background: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o include the meaning of modulation or adjustment. The main purpose of modulation is to make the coded signal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nel, so that the signal can be transmitted smoothly through the channel after modulation. By modulation, not only can the spectrum of the modulated signal be shifted, but also the spectrum of the modulated signal can be shifted to the desired position, thus converting the modulated signal into a modulated signal suitable for propagation, and it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The mode of modulation often determines the performance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Modulation mode is divided into analog modulation system and digital modulation system. In analog modulation system,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odulation: LINEAR modulation and nonlinear modul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requency modulation in nonlinear modulation, that is, narrowband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in FM, will be deeply studied. FM is widely used in today's communication systems, such as high-fidelity music broadcasting, television sound signal transmissio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and cellular telephone systems.二、原理介绍(1)FM调制原理FM角度调制信号的一般表达式为:S m(t)=Acos[ωc t+φ(t)(1-1)式中,A为载波的恒定振幅;[ωc t+φ(t)]为载波的瞬时相位;φ(t)为相对载波相位ωc t的瞬时相位偏移;d[ωc t+φ(t)]/dt是信号的瞬时角频率,记为ω(t);而dφ(t)/dt称为相对于载频ωc的瞬时频偏。
通信原理相关课程设计

通信原理相关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通信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3)熟悉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应用;(4)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简单的通信系统;(2)能够运用通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和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使学生认识到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3.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应用;4.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具体的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导入: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讲解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通过实例进行分析;3.讲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和应用,对比分析两者的优缺点;4.介绍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如5G、物联网等;5.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通信系统;3.实验法: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通信原理》;2.参考书:相关通信原理的著作;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资料等;4.实验设备:通信实验器材,如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相关通信原理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3.考试:安排一次通信原理的知识测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姓名______学号_______班级_____目录一、目录 (2)二、任务书 (3)三、具体内容及要求 (4)3.1 题目一 (4)3.1.1题目内容 (4)3.1.2设计思想或方法 (4)3.1.3实现的功能或方法 (4)3.1.4程序流程图 (4)3.1.5程序代码 (5)3.1.6仿真框图 (5)3.1.7模块描述及参数设置 (5)3.1.8结果运行 (10)3.1.9结果分析 (11)3.2 题目二 (11)3.2.1题目内容 (11)3.2.2设计思想或方法 (11)3.2.2程序流程图 (12)3.2.4程序代码 (13)3.2.5仿真框图 (13)3.2.6模块描述及参数设置 (14)3.2.7结果运行 (20)3.2.8结果分析 (20)3.3 题目三 (20)3.3.1题目内容 (20)3.3.2设计思想或方法 (20)3.2.3程序流程图 (21)3.2.4程序代码 (21)3.2.5结果运行 (23)3.2.6结果分析 (23)四、心得与体会 (23)五、参考文献 (23)《通信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一、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MATLAB和simulink仿真使用的基础上,学会通信仿真系统的基本设计与调试。
并结合通信原理的知识,对通信仿真系统进行性能分析。
二、实验环境PC机、Matlab/Simulink三、具体内容及要求(1)试用Matlab/Simulink研究BPSK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2)试用Matlab/Simulink研究BPSK+信道编码(取汉明码)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码率对误码率性能的影响。
(3)试用Matlab编程实现HDB3码的编解码过程,并画出1 1 0 1 0 0 0 0 0 0 1 1 1 00 0 0 0 0 1 0的原始、编码和解码图形。
四、提交设计报告内容包括:●系统的基本原理框图以及每一个模块的作用;●系统Simulink 仿真过程中,每一个用到的模块中主要参数的意义;●仿真系统参数的设定和设定的依据;●仿真系统参数改变时,给仿真结果带来的影响(如高斯白噪声信道的信噪比增加,则误码率减小);●仿真程序(需要加注释)。
●仿真的结果(波形,误码率等)。
五、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邵玉斌. Matlab/Simulink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实例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李贺冰等,Simulink通信仿真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5月。
3.1、题目一3.1.1、题目内容试用Matlab/Simulink研究BPSK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3.1.2、设计思想或方法先用Simulink建立BPSK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无突发干扰)下的仿真模型,设置好每个模块的参数,编写主程序实现BPSK的输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调用BPSK仿真模型,然后用BitErrorRate取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误码率,最后画出BPSK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
3.1.3、实现的功能说明通过调用已建立的BPSK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无突发干扰)下的仿真模型,利用Matlab编程分析BPSK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无突发干扰)的误码率性能。
3.1.4、程序流程图3.1.5、程序代码x=0:20;y=x;hold off;%取消原来的图M=2for i=1:length(x)SNR=x(i); %信道的信噪比依次取x中的元素sim('untitled1'); %运行仿真程序,得到的误比特率保存在工作区变量BitErrorRate中y(i)=mean(BitErrorRate); %计算BitErrorRate的平均值作为本次仿真的误比特率Endsemilogy(x,y,'k','LineWidth',2); %对y取对数画图hold on;xlabel('高斯白噪声信道中的SNR');ylabel('误码率');title('BPSK的误码率曲线');hold on;grid on;%画网格3.1.6、仿真框图3.1.7、模块描述及参数设置Random Integer Generator (随机整数发生器)模块描述:采用该模块产生随机的二进制随机信号作为系统的信源。
模块参数:Initial seed:随机数种子,不同的随机数种子通常产生不同的序列。
Sample time:抽样时间,表示输出序列中每个二进制符号的持续时间。
Frame-based outputs:选种表示输出为帧格式,否则输出数据流。
Samples per frame:只有当Frame-based outputs选种后才可编辑此参数,它表示输出一帧中包含的抽样点数。
此处表示1帧由10000个比特组成。
Output data type:输出数据类型。
BPSK Modulator Baseband (BPSK基带调制器)模块参数: Phase offset(rad):相位偏移AWGN Channel(高斯信道)模块描述:最简单的信道,常指加权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
这种噪声假设为在整个信道带宽下功率谱密度(PDF)为常数,并且振幅符合高斯概率分布。
模块参数:Initial seed:随机数种子,不同的随机数种子通常产生不同的序列。
SNR:信噪比。
Input signal power,referenced to 1 ohm:输入信号功率,参考1欧姆。
BPSK Demodulator Baseband(BPSK基带解调器)模块参数:Phase offset(rad):相位偏移Error Rate Calculation(误码率计算)模块描述:通过比较传输数据和接收数据来计算误码率,模块的输出数据是长度为n的向量,其中每个元素的意义分别是:误码率或误比特率、总的错误个数、总的参加比较的符号或比特数。
模块参数:Receive delay:指定接收方滞后发送的抽样点数,即接收的第几个值对应发送的第一个值。
Computation delay:指定开始比较时模块忽略的抽样点数。
Computation mode:指定模块是比较全部还是输入数据。
Output data:指定计算结果是输出到工作区还是端口。
Selector(信号选择器)模块描述:选择或重组信号,对输入矢量的元素进行有选择的输出。
选择第一个,则输出误码率;选择第二个,则输出误码个数;选择第三个,则输出全部码数。
模块参数:Number of input dimensions:输入维数。
Index mode:索引模式,该模块默认从一开始的(one-based)。
Input port size:输入口大小。
To Workspace(将输出数据写入到Matlab的工作空间)模块描述:将其输出写入工作空间。
模块将其输出写入到一个由模块Variable name参数命名的矩阵或结构中。
模块参数:Variable name:写入工作区间的数据名称,默认为simout。
Limit data points to last:模块最多可以保留的数据个数,inf表示无穷大。
Decimation:写入数据的抽样频率,即每隔多少抽样点输入一个值。
Sample time:写入数据的抽样时间,默认值为-1,表示与上一模块抽样时间相同。
Save format:将仿真输出保存到工作空间的格式,该模块是将输出保存为为数组形式。
3.1.8、运行结果3.1.9、结果分析在信道高斯白噪声的干扰下,数字调制系统的误码率取决于信噪比,BPSK的误码率随着信噪比的增大而减小。
3.2、题目二3.2.1、题目内容试用Matlab/Simulink研究BPSK+信道编码(取汉明码)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码率对误码率性能的影响。
3.2.2、设计思想或方法先用Simulink建立BPSK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无突发干扰)下的仿真模型,信道编码及解码方式,采用汉明码进行处理,设置好每个模块的参数,编写主程序实现BPSK的输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调用BPSK仿真模型,然后用BitErrorRate取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误码率,最后画出BPSK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曲线。
3.2.3、程序流程图3.2.4、程序代码clc%x表示信噪比x=-2:1:8;y=zeros(size(x));%产生全零矩阵%信源产生信号的bit等于10000bit/sBitRate=10000;%循环执行仿真程序MessageLength=4;CodewordLength=7;for i=1:length(x)SNR=x(i);sim('BPSK_Hamming');%运行仿真程序,得到的误比特率保存在工作区变量BitErrorRate中y(i)=mean(BitErrorRate);%对矩阵中各列的误码率元素分别求平均值endsemilogy(x,y,'-r');%y轴用对数标度,x轴用线性标度绘制图形hold on;MessageLength=11CodewordLength=15for i=1:length(x)SNR=x(i);sim('BPSK_Hamming');%调用仿真程序y(i)=mean(BitErrorRate);%取平均值endsemilogy(x,y,'-k'); %y轴用对数标度,x轴用线性标度绘制图形hold on;MessageLength=26CodewordLength=31for i=1:length(x)SNR=x(i);sim('BPSK_Hamming'); %调用仿真程序y(i)=mean(BitErrorRate); %取平均值endsemilogy(x,y,'-b'); %y轴用对数标度,x轴用线性标度绘制图形hold on;xlabel('信噪比SNR(dB)');ylabel('误码率Pe');title('BPSK+汉明码的误码率性能');legend('码率=4/7','码率=11/15','码率=26/31')%给图形加注解axis([-2 8 1e-6 1]);%坐标轴grid on; %画网格线3.2.5、仿真框图3.2.6、模块描述及参数设置Random Integer Generator(随机整数发电器)模块描述:采用该模块产生随机的二进制随机信号作为系统的信源模块参数:Initial seed:随机数种子,不同的随机数种子通常产生不同的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