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2
生态经济学 PPT
![生态经济学 PPT](https://img.taocdn.com/s3/m/fa6234aca76e58fafbb00349.png)
•
生态经济学提出者之二——赫尔曼·戴利
(Herman Daly),戴利在1974年曾提出稳态经济
的思想,其中已经具有生态经济的含义。他的表述是:
稳态经济就是稳定的物质财富(人造物)和稳定的人
口,每一种都保持同样的选择,需要低的通量水平,
即低的出生率等于低的死亡率,低的物质生产率等于 低的折旧率,以使人民长寿和物质存量保持高水平。
的众多紧迫问题(如可持续性、酸雨、全球变暖、
物种消失、财富分配等)的根源,而现有的学科均 不能对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这些关系予以很 好的研究”。
•
他认为目前人类社会经济亚系统是整个地球生
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且这个亚系统的政策和发展是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所以人类的经济系统必须与 生态系统保持相协调,包括它们之间的物质循环和 能量的流动,以及规模和尺度的相互协调。但是目 前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相对于地球生态系统来说,
•
其次,生态经济学把生态经济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统一
起来进行研究。
•
再次,生态经济学把生态经济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也
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
•
整体性研究不仅强调整体大于局部的总和,而且也强调
全局观点,整体效应,而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理脚”。
• 2.综合性
• 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系列 的综合结构体系。它既包括生态系统的生 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又包括经济系统的生 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种环节和部门, 以及技术系统、金融系统、物流系统等; 还包括社会、政治、国家、意识形态等。 如果说整体性是主要考虑系统的构成,综 合性就主要考察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 系。
• 一、生态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 1.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经济思想 • 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主要有三种典型学说: • 以庄子为代表的因任自然的思想; • 以荀子为代表的改造自然的思想; • 以《易传》为代表的天人合一思想。
《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faba31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5.png)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7学期先修课程:生态学适用专业:生态学教材:陈德昌主编,生态经济学(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开课单位:应用气象学院生态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学科专业课程。
本门课程主要介绍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开展规律),生态经济基本理论,生态经济区划、规划与优化模型,生态经济管理,生态经济史等内容。
通过开设该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了解和掌握生态经济学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提高学生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深度,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导论(2学时)(1)熟悉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2)了解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地位;(3)掌握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4)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地位,生态经济学的意义。
重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难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生态经济可持续开展(2学时)(1)了解可持续开展的定义、内容、基本原那么和标准界定问题,可持续开展的战略;(2)理解生态经济可持续开展的含义,生态经济可持续开展的原那么;(3)掌握生态经济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重点:生态经济可持续开展的含义,生态经济可持续开展的原那么。
难点:生态经济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第3章生态经济系统和结构(2学时)(1)掌握生态经济系统基本概念和特性,生态经济系统的分类;(2)了解生态系统结构、技术系统结构、经济系统结构;(3)掌握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重点:生态系统结构、技术系统结构、经济系统结构。
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270756135f0e7cd18425361f.png)
第一章1.什么是生态经济学?它是怎样形成的?P1答: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生态学理论指导经济运行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
其任务是研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符合系统,为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经济学正是在人们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呼声下,在寻找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合理的结合起来,达到协调发展,使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进而使人类社会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到了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2.我国的生态经济学的发展程度。
P4目前在我国生态经济学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这门学科还很年轻,也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其任重而道远。
3.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P6答:研究经济运行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协调、共进关系的理论,以及涉及资源的有效、节约和循环利用,污染的减少及消除,经济效益好、生态系统又得到不断优化的各项策略和措施。
4.循环经济的理念。
P6循环经济使生态经济学的主要策略之一,其理念的根据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活、繁衍等行为过程中,物质循环利用,没有废物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原理。
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P7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二章1.环境变化有哪些方面?其变化原因是什么?P11影响范围大和危害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类: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大范围生态破坏,如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如1984年12月3日的印度博帕尔事件,1986年4月26日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日益凸显,导致全球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2.世界环境问题。
P13酸雨污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壤退化、森林破坏与生物多样性锐减、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等。
第三章1.生态系统概念和组成部分。
经济系统概念和组成部分。
生态经济学教学大纲
![生态经济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be2e1ad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48.png)
生态经济学教学大纲生态经济学教学大纲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教授生态经济学,制定一份全面而有深度的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生态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意义。
一、导论在生态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导论部分,可以简要介绍生态经济学的定义、发展背景和学科特点。
重点强调生态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二、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接下来,可以介绍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可以阐述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资源开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等。
其次,可以探讨环境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如自然灾害对经济的破坏和生态系统崩溃对经济的冲击。
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部分,可以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以及相关的政策和实践案例。
重点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
四、生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接下来,可以介绍生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包括物质流动分析、能源流动分析和生态足迹等。
这些分析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五、生态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在生态经济学的应用领域部分,可以介绍生态经济学在资源管理、环境政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六、生态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最后,可以展望生态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绿色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推广和生态城市的建设等。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为未来的生态经济学研究和实践做出贡献。
通过以上的教学大纲,可以全面而有深度地教授生态经济学。
这样的教学大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0b025c76482fb4daa58d4bab.png)
生态经济学精品课程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一、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 二战以后,环境和资源问题从局部向全局、从区域向全球扩展 ,世界范围内的人口骤增、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不足和 能源危机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态,而且制约着社会的进一 步发展。当科学家们探索以上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发展趋势 、预防措施和解决途径之时,从一开始他们就发现:单纯从生 态学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和研究这些问题,是难以找到答 案的,只有将生态学和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 从中寻求到既发展社会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之策。至此 ,生态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 然结果。
第五章生态经济系统管理
课
第六章生态经济能值分析
时
第七章生态经济的核算研究
分
模块三: 第八章生态林业
配
基本应用 第九章生态农业
第十章城市生态经济
第十一章生态畜牧业
第十二章生态渔业
第十三章农村生态经济
课时
4学时 3学时
模块总 课时
7学 时
合计
5学时
4学时 2学时 5学时
5学时 5学时
21学
时 50学 时
版发行 8、《林业经济》期刊,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主办 9、《林业经济问题》期刊,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福建农林大学主模块一: 第一章生态经济学概论
《生态经济学》教学大纲
![《生态经济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f7ae94159eef8c75fbfb372.png)
《生态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注1:平时考核(%)=课程作业(%)+研讨交流(%)+期中考核(%);
2:平时考核应占总成绩的40-70%。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
沈满洪,生态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6
赫尔曼•E. 达利,小约翰•B. 柯布,21世纪——生态经济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傅国华,生态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马传栋,生态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李周,生态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赫尔曼•E. 戴利,乔舒亚•法利,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Michael Common,Sigrid Stagl,生态经济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徐中民,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赵桂慎,生态经济学,北京:化学工业学出版社,2008
王松霈,生态经济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许涤新,生态经济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课程负责人(签字):
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负责人(签字):
学院(系)、部主管领导(签字):
学院(系)、部(盖章)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课件
![[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b9d10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8.png)
三、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
融合性 耦合性 中介性 有序性 开放性 双重性
融合性
生态系统是通过能流、物流的转化、循 环、增殖和积累过程与经济系统的价值、 价格、利率、交换等软要素触合在一起的 概念——复合系统。
生态经济系统是开放系统, 它与周围更大的 自然与社会环境有着物质、能量、价值与 信息输入输出关系, 这是控制其稳定协调发 展的依据。
和生态系统不同的是,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 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也是产品的价值形成(包括价值增 值和价值实现)的过程。
经济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沿着劳动交换链的物流、能 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运动之中。
(3)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同一性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运动的物质动力,都是太阳 能或太阳能的转化形态。
所谓系统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有 机联系与相互作用方式。任何系统的要素都按照 一定的次序排列和组合成为一定的结构。
生态经济系统结构是指生态经济系统内的人口、 环境、资源、资金、科技等要素在空间或时间 上,以社会需求为动力,通过投入产出链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序、立体、网络关系。
二者内部都有一个交换机制。在生态系统内部这 一交换机制体现在随食物链转移的物质和能量。 在经济系统内,交换是劳动者之间,以及经济部 门与部门之间凝结在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 交换。
从结构上看,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都随时间演替 和系统成分空间分布的立体特点。
两者都是开放系统。
2、生态经济系统
参考文献
李周,环境与生态经济学研究进展,浙江 社会科学,2002(1)
滕藤,我国生态经济学20年回顾,生态经 济通讯,2000(4)
生态经济学教案
![生态经济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350168856a561252d36f91.png)
生态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导论经济学专业二○○五年七月第一章导论序我们这门课叫生态经济学。
每门课都有一个序言或总论,我们这门课也不例外。
今天是第一次课,我们也先给这门课做个序,命名为导论,主要介绍这门课的来龙去脉与基本框架结构,研究对象及其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知道,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而寻求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的科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
众所周知,战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口的迅猛增加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对大自然的干预及影响程度也越来越高,与自然规律相背离的人为的掠夺与破坏屡屡发生。
久而久之,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耗竭、生态的退化等现象便在所难免,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一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环保专家致力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这样一来,以解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己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新兴学科——生态经济学便破土而出。
80年代后,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生态经济学在理论界开始得到重视;90年代后,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对策措施开始出台;新世纪以来,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相继启动,生态经济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比较起来,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环境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其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现象应运而生。
90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环境问题愈益突出,并由此引起了理论界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破土而出。
进入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渐渐得到理论界和各级政府的普遍认同,不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且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到得了充分的重视。
生态经济学课件ppt课件
![生态经济学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0db65da45177232f60a25e.png)
二、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生态学是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 (E.Haeckle)于1866年在其所著的《普通生物形 态学》中首先提出来的。认为生态学是一门研究 生物有机体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1、生态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既是生产力
提高的过程,又是生态平衡变化的过程。人类社 对各种产品的量、质要求的提高,是生产企业本 身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代化, 而且还是生态经济的现代化。
(2)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麦肯齐(Mekenzie) 首次把植物生态学与动物生态学的概念运用到人类群落 和社会的研究,提出了“经济生态学”的名词,主张经 济分析不能不考虑生态学的过程。
真正结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生态学研究的,应首推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森(Rachel Carsen)。她 于1962年发表了著名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对美 国社会滥用杀虫剂所造成的危害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揭 示了近代工业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 (A.G.Tansley)于1935年提出来的。 “生态系 统”这一生态学的概念得以确立,生态学成为研 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生态学和经济学这两个词都来自于希腊文,其词 根“eco”在古希腊词是“oikos”,意思为“住所”或 者“栖息地”。从字意上来讲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 所以有人把生态学叫做自然科学。只是在后来的发展中, 它们被人为地分割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其中生态学 成为自然科学,经济学则是社会科学,并形成了各自完 整的理论体系。但是有许多问题已经不是任何一个单独 的学科能够解决的。实际上“oikos”分别是指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管理。所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融 合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选择。
生态经济学——精选推荐
![生态经济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859691e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7.png)
生态经济学第一章生态经济学概论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一、生态经济学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
60年代末,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利用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关于人口问题、工业化问题、粮食问题、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五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
二、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理论生态经济学2、应用生态经济学从应用上来说,生态经济学可分为部门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综合生态经济学等三个部分。
生态经济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都是人类经济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区域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在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所进行的研究可以为缓解这种矛盾关系,为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生态经济学的概念1、生态经济学的概念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
二、几个相关的概念认识生态经济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生态经济学专题课件
![生态经济学专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8bff6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e.png)
04
05 生态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 用
生态经济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指导环境政策的制定
促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通过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 、对象和方式,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生态经济学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框 架和分析工具,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环境问 题的经济根源和解决方案。
1 2 3
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非 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 衡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 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 机盐等)。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 功能,这些功能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 展。
04 生态经济平衡与可持续发 展
生态经济平衡的内涵与要求
生态经济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和 经济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经济平衡要求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循生态 规律,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生态经济平衡的内涵包括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 的保护和改善、生态安全的维护等方面。
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等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损害,进而影响到人类 自身的福祉。
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的协同发展
为了实现人类福祉的可持续提升,必须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推动生态系统与人类 社会的协同发展。这包括采取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等措施,促进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1
生态经济学课件(共53张PPT)可修改全文
![生态经济学课件(共53张PPT)可修改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b3526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0a.png)
乐观派与上述观点相对立的是美国的赫尔曼·卡恩和 朱利乐·西蒙所著的三本代表作。卡恩在《世界经济的发 展——令人兴奋的1978~2000年》和《即将到来的繁荣》这 两本书中,认为美国和世界年龄无限繁荣的机会。而西蒙 在《最后的资源》中,抨击了罗马俱乐部研究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资源没有尽头,生态环境的恶化只是暂时的现象。 衡量资源紧缺的最恰当标准是自然资源的劳动成本以及资 源相对工资和其他商品的价格。实际上他相信市场机制是 能够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理由是一切资源都是可以替代 的。
二、生态空经济船学的的产生思和发想展 。他在1966年所写的一篇著名的论文《即将到
来的宇宙飞船经济学》 。
生态经济学提出者之二——赫尔曼·戴利 (Herman Daly),戴利在1974年曾提出稳态 经济的思想,其中已经具有生态经济的含义。 他的表述是:稳态经济就是稳定的物质财富 (人造物)和稳定的人口,每一种都保持同样 的选择,需要低的通量水平,即低的出生率等 于低的死亡率,低的物质生产率等于低的折旧 率,以使人民长寿和物质存量保持高水平。
乐观派认为,人口、资源、污染等问题都 是可以解决的,而真正属于不确定的问题是: 科学技术的实际利弊;美国超工业经济对世界 各国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即美国在这方 面作出榜样,世界各国是否愿意仿效;其他各 国相应的发展,包括各国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经 济和技术发展动态;其他各国国内外、制度、 战略和武器控制问题;、全面、细致的生态和 环境问题。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的形成
一、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如何用生态学理论指
导经济运行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生态学的交 叉学科。生态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建立可持 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为实现经济、 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2011
![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2011](https://img.taocdn.com/s3/m/ee2372de50e2524de5187e47.png)
《生态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英文):生态与环境经济学 /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2、课程性质:素质选修3、周学时/学分:2/24、适用专业:生态、环境、经济、管理、旅游类等5、使用教材:马中主编,2006.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马中主编,2001.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姚建主编,2001. 环境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汪俊三、金鉴明、蔡信德等著,1996.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迟维韵著,1996. 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刘庸主编,2001. 环境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6]戴星翼著,1998. 走向绿色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
[7]陈大夫著,2001.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8]沈满洪主编, 2008. 生态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9]王焕校,常学秀主编,2003. 《环境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0][德]彼得•巴特姆斯著,齐建国等译,2008.数量生态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1992. 经济学。
中国发展出版社。
二、课程简介生态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生态学与经济学交叉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环境科学与经济学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兴学科。
两者都是在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发展,世界人口剧增、能源紧张、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是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系统,使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要求相协调,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7be33f7647d27284a735117.png)
《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Ecological Economics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 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生态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经济政策等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对基本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主要问题并提供基本的解决途径。
(三)素质目标形成基本的生态经济学观点,从社会-经济-生态大系统的高度看待有关的社会和经济学问题,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原则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生态经济学的背景、发展历史、特点。
(二)理解生态学与经济学的整合策略,生态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微观和宏观经济层面的基本问题和可能的解决策略。
(三)掌握基本的、重要的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包括供应和需求理论、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市场失灵、政策设计等。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经济学及其基本观点3学时第一节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1学时知识点:经济学的概念;协同演化的含义。
生态约束的含义,可持续规模与公平分配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基本观点1学时知识点:最优规模的概念,边际效应和边际成本的概念。
萨伊定律,漏出和注入的概念。
第三节目标、手段和政策1学时知识点:终极手段和终极目标的含义。
整合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三个策略:经济帝国主义、生态还原论、稳态子系统。
本章小结重点:经济学的概念,帕累托有效配置。
最优规模的概念,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整合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三个策略。
— 2 —难点:配置、分配和规模,协同演化经济学。
萨伊定律,热力学定律与通量。
目标-手段谱的含义。
思考题:你认为学习经济学有什么用处?如果萨伊定律成立,为什么大萧条时期出现大量长期失业现象?你认为生态经济学在目标-手段谱中居于什么位置?作业:阅读教材第1章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第二章基本观点。
第三章目标、手段和政策。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
第二章包含性与支持性生态系统:整体观3学时第一节资源的性质与自然的资源1学时知识点:热力学定律(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熵增律)。
生态经济系统管理
![生态经济系统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1c4597a2960590c69ec37682.png)
生态经济学精品课程
二、垄断力的存在与资源配置低效率
在存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中,厂商具有各种各样 的控制价格水平的能力。在垄断厂商的利润最 大化产量上,价格一般都高于边际成本,这就 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 由于垄断力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健康作用的 重大障碍,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必然限制 垄断的内容 垄断的存在对缓解资源的消耗是否具有积极的 作用尚未得到科学的论证
生态经济学精品课程
二、经济手段
目前经济手段通常是用价格、工资、利 润、利息、税收、奖金、罚款等经济杠 杆和价值工具,以及经济合同、经济责 任制等,来进行生态经济管理,推动实 现双重管理目标优化 1、税收
对造成外部不经济性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 税收量的确定问题
t = MEC
生态经济学精品课程
2、补助
对于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补 助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 等 在生态经济活动中,对资源采取保护性经营一 般具有外在效益。因此,在财政许可的情况下 给予扶持是非常必要的
3、价格管制
价格管制是国家价格管理部门强行限制价格来 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办法
生态经济学精品课程
生态经济学精品课程
三、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
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经济系统不 仅可以在一定福利水平上维持当代人的生活, 而且可维持后代人的生活 可持续性概念表明,在自然资源的经营利用中 ,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生活水平,还必须重视 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不伤害后代人的福利 生态经济系统的管理就必须迅速制止自然资源 的破坏和生态经济系统的退化演替,在考虑为 当代人谋福利时,还必须考虑森林的持续利用 ,为下一代人的福利提供坚实的基础
生态经济学精品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经济学课程性质和任务▪生态环境的健康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日益严峻,单纯从经济角度或技术角度思考问题,已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这样做只能使之日益恶化。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物理学等多个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管理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保护人类的经济大厦和生态大厦的理论与途径。
本课程分析当今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经济根源,探讨经济世界观的演进及其理论与思想渊源,阐述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把经济学与生态学的原则结合起来,提出建设可持续社会的政策与措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章生态经济学概论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二战以后,环境和资源问题从局部向全局、从区域向全球扩展,世界范围内的人口骤增、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不足和能源危机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态,而且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当科学家们探索以上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发展趋势、预防措施和解决途径之时,从一开始他们就发现:单纯从生态学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和研究这些问题,是难以找到答案的,只有将生态学和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从中寻求到既发展社会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之策。
至此,生态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
美国另一经济学家列昂捷夫则是第一个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学家。
▪60年代末,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利用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关于人口问题、工业化问题、粮食问题、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五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
作者将人口问题等五个变量作为有机的统一体进行定量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研究,为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依据,这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最初尝试。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会议。
会议充分肯定了上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并指出,各国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对此要切实重视和正确对待。
同时,环境规划署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之后,确定将“环境经济”(即生态经济)作为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的第一项主题。
由此表明,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的新兴的科学,开始为世人所瞩目。
▪从应用上来说,生态经济学可分为部门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区域和地域生态经济学等三个部分。
生态经济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都是人类经济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对人类的影响,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
人们希望树立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希望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核心就是推动自然生态与经济生产的协调发展。
生态经济学的确是在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所进行的研究可以为缓解这种矛盾关系,为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生态经济学的概念1、有关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含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突出,居主导地位的研究结论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崩溃,单纯追求生态目标也处理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只有确保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运作,方有可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这个概念最为重要之处是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当作人类发展的目标和人类行为的准则▪2、生态经济学的概念▪20 世纪60 年代,经济学家鲍尔丁首先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个概念。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
▪具体地说,其关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必须协调发展、循序发展和递进发展的论述,有利于引导人们妥善处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关系,建立和维护合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合乎生态平衡要求的理论,有利于引导人们做好物流、能流、使用价值和价格的输入输出能力的平衡;关于生态经济社会总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有利于引导人们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充分考虑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和生态需要。
▪3、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外,还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浪费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等。
另外,它还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从而揭示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寻求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相互适应、保持平衡的对策和途径。
生态经济学是在适应资源保护、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拓展的。
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平衡论(强调要把经济系统和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相互协调论(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经济可持续要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社会可持续则要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的基础上)。
▪在产业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农业逐步拓展到工业、服务业。
▪在地域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村逐步拓展到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
▪在研究内容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保护逐渐拓展到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
▪在协调层面上,从生产行为研究逐步拓展到消费行为研究、资源生态经济研究和区域生态经济研究。
二、几个相关的概念认识▪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等概念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鉴于此,首先简要地介绍这几个概念,然后从它们的内在联系入手,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探讨将它们纳入生态经济框架中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1、清洁生产▪污染的末端治理▪1989 年5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其含义是通过排污审计、工艺筛选,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
▪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清洁生产工具有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其中使用得最早和最多的工具是清洁生产审计。
2、工业生态学▪工业生态学起源于80 年代末R. Frosch等人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
▪工业生态学是仿照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方式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学问。
它试图通过企业间的系统耦合,使工业具有生态链的性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传递、高效产出和持续利用▪工业生态学的要点是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它是“清洁生产”的一个更新更高阶段,由企业内的生态平衡上升到区域平衡。
▪一般而言,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固化在生态工业园区中(工业生态园区内是将具有上述关系的企业群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的载体,如果企业群存在着上述关系,而空间分布并不在一起,则称为虚拟园区)。
3、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E·鲍尔丁发表的《宇宙飞船经济观》一文。
这篇文章最有价值之处是把污染视为未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剩余”,即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没有绝对无用的垃圾,进而提出要以“循环式经济”替代“单程式经济”,来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的设想。
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进行资源配置,以消解长期以来资源消耗和经济需求的尖锐冲突。
循环经济借助于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个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
其中,在企业层面上(小循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建立或形成企业间有共生关系的工业生态园区或虚拟园区,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它的优先顺序为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三、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在上述四个理论或概念中,生态经济提出的时间最早,涵盖面最大,是一个更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的研究内容与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即它所关注的是诸如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软措施,并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制度和组织进行创新和评价,而后三者关注的是诸如工艺技术这样的硬措施。
▪所以,生态经济与上述三个概念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其中,生态经济最重要之处是为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研究提供理念和方法论上的支持,而后三者则是生态经济理念成为现实的途径。
第三节生态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与资源经济学的关系▪生态经济学的理念:观察、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记住生态环境这个大背景,经济发展战略既要表达经济学真理,还要表达生态学真理,价格不仅要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还要反映生态环境成本。
▪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都研究可持续性▪资源经济学研究特定企业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二、与环境经济学的关系▪环境经济学研究特定企业的污染可持续治理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寻找的都是企业最优解。
▪生态经济学研究特定地区或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它寻找的是社会最优解▪所以,生态经济学又有研究尺度更大,约束条件更多,寻找解决方案更难的特征。
三、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生态经济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确立,是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基础之上的。
▪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论体系,就是以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论为轴心形成与发展的。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当代人类对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验证、丰富和发展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学说的理论结晶。
第四节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动态一、生态经济学学科发展概况生态经济学科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4年)以生态环境预警研究为基础,创建了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其核心是发展经济除了遵循经济规律外,还要遵循生态规律。
▪第二阶段(1984~1992年)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创立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