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影响

合集下载

荒漠、沙漠、沙地、风沙化、荒漠化、沙漠化的概念辨别[整理]

荒漠、沙漠、沙地、风沙化、荒漠化、沙漠化的概念辨别[整理]

一、荒漠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

其气候变化剧烈,风力作用强烈。

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砾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泥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

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

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

二、沙漠沙漠是沙质荒漠的简称,是地球上以风成沙物质和沙丘覆盖地表的特定区域,即只分布于干旱和极干旱地区的荒漠领域。

沙漠是在纯自然作用下,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进入人类历史时期以后,已经成为复杂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沙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干扰,形成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称为沙地。

沙化土地的若干类型有:1. 流动沙地(丘):指植被盖度小于10%的沙地或者沙丘。

2. 半固定沙地(丘):指植被盖度在10%~29%之间,而且分布均匀,风沙流活动受阻,但流沙纹理依然普遍存在的沙丘或沙地。

3. 固定沙地(丘):指植被盖度大于30%,风沙活动不明显,地表稳定或者基本稳定的沙丘或沙地。

四、沙化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遭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五、风沙化指出现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干河床、河流泛淤三角洲、古河谷、古代河流决口扇和海滨沙地等地段,具有风沙活动并形成风沙地貌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六、荒漠化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指出:“荒漠化是各种复杂的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沙漠化防治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

沙漠化防治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

沙漠化防治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沙漠化现象不断加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土地逐渐变成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

这种现象对土壤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影响,因为沙漠化会导致土壤质量的恶化和水资源的枯竭,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一、土壤质量的恶化沙漠化对土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温度升高、水分不足、土层碳含量降低、土质变轻等方面。

由于沙漠化过程中的风沙侵蚀、水流剥蚀等自然作用,土壤表面被大量侵蚀,导致土壤质量的下降。

同时,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根系无法吸收到足够的水分,使树木和其他植物无法生长。

土壤质量的恶化不仅直接影响到种植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水资源的枯竭沙漠化除了直接影响土壤质量,还会使得地下水位显著下降,从而使得水资源日益匮乏。

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和降雨是维持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因此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节水和回收利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沙漠化不仅对土壤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影响,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在沙漠化过程中,当地的动植物物种数目逐步降低,甚至出现灭绝的情况。

同时,由于沙漠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原有生态系统无法再恢复,因此造成了极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加强保护、重视生态修复、加大生态恢复投入等。

四、沙漠化的防治为了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和遏制沙漠化的进程,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包括加强植被建设,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和屏障工程,推广节水技术和可持续农业等措施。

另外,应积极推动环保科技的创新,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防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

只有有效地进行沙漠化防治,才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力。

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

名目一、全球变暖定义 (2)二、全球变暖产生的缘由 (2)1、自然缘由: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和地球正处于暖和期 (2)2、人为缘由:人类活动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3)三、全球变暖对全球的影响 (3)四、全球变暖对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 (4)1、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气候的影响 (4)(1)温度变化 (4)(2)降水变化 (4)(3)季节变化 (5)(4)极端天气气候大事 (6)①削减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 (6)②极端降水大事增多 (7)③极端气温大事增多 (7)2、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的影响 (8)3、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8)(1)加速干旱化趋势和荒漠化程度,加重我们我国农牧业生产损失 (9)(2)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粮食产量波动增大 (9)(3)各种灾难性天气增加,严峻影响我们我国超长期的粮食平安 (10)(4)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将增加 (10)(5)农业布局结构和农作物品种发生相应变化导致作物减产 (11)4、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1)参考文献 (12)全球变暖对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难以忽视的真相》是一部有关气候变迁的纪录片,电影由戴维斯•古根海姆执导、前美国副总统戈尔主演。

电影中,戈尔运用特别新奇的方式,并引用了很多最新的争论成果,指出了很多全球变暖的科学证据、争论了全球变暖经济和政治的层面,并向全球公众讲解了全球变暖的缘由及危害,并呼吁全球各个我国、团体和个人应当为共同抵挡全球变暖做出贡献。

信任每个人在看过《难以忽视的真相》之后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全球变暖竟然是这样的严峻,这样的接近我们的生活,这样的威逼人类的生存与进展。

大部分人对于全球变暖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看过影片之后,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全球变暖对我们的生活转变了什么?下面仅介绍一下全球变暖对于西北干旱地区的影响。

一、全球变暖定义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提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提升。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1、人类活动。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导致土地荒漠化严重。

2、人口增长。

人口不断增长,使土地面积在不断变小,导致土地过度利用。

3、地理因素。

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这些地方容易发生土地沙漠化。

4、气候因素。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土地沙漠化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经济开发建设。

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也就是人为滥砍树木,使破坏土地平衡,变成沙子!
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土地荒
漠化: 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差别不大,但荒漠化严重程度要高。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荒漠化是指原本生长着植被的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植被逐渐减少或消失,土地变成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

荒漠化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对水资源的影响荒漠化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加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等问题。

由于缺乏水源,生态系统的恢复困难,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并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同时,大量的沙尘暴随风而起,并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荒漠化导致植被逐渐消失,多样性的破坏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土地的生产能力减弱,许多植物和动物无法在荒漠化的环境中生存,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三、对土地的影响荒漠化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土壤侵蚀程度加剧,土地肥力降低,从而影响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发育。

此外,荒漠化还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进一步加剧土地的退化程度。

针对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草种播种等活动,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侵蚀,从而达到稳定土壤、保护水源的目的。

同时,重视对濒危植物和动物的保护,加强生态系统的复原力。

二、推行节水措施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节水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持水流的稳定,防止地下水位的过度开采,减缓荒漠化过程。

三、加强土地治理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农田防护措施等,减少土壤侵蚀和盐渍化的程度,提高土地的质量。

同时,加强土地的保育,减少土地的开发程度,避免大面积的开垦造成的生态灾害。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荒漠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范围内的挑战。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分享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技术。

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荒漠化防治的支持,鼓励公众的参与与投入。

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产生的原因相关题目

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产生的原因相关题目

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产生的原因相关题目贵州喀斯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区域之一,但近年来,这一地区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土地退化,形成类似沙漠的荒漠化过程。

那么,导致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原因有哪些?相关问题又有哪些需要深入探讨呢?一、原因分析1.过度开垦和放牧贵州喀斯特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土壤脆弱,易受人类活动影响。

长期以来,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开裂,形成石漠化。

2.水土流失喀斯特地区地貌复杂,地形多变,地表水分不易滋润土壤,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大量泥沙被冲刷到河流中,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石漠化现象加重。

3.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贵州喀斯特地区气候异常,干旱、高温等天气现象频繁出现,导致植被生长受阻,土壤流失增加,石漠化现象加剧。

4.人类活动人类的短视行为也是导致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加剧的重要原因。

乱砍滥伐、采石、建房等活动不仅破坏了植被,还使土壤流失加剧,形成石漠化。

二、相关问题1.如何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开发建设行为;企业应遵守环保要求,开展可持续发展;公众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2.如何进行石漠化治理?石漠化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植被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比如,通过植树造林、草场管理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流失;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防护林带、构建沟壑体系等,减缓水土流失速度。

3.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

政府应制定产业政策,开展生态旅游、农业种植等产业,增加地区经济收入;企业应开展环保技术研发,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公众应积极参与环保意识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总之,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才能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兰州至河口段径流量变化的自然原因

兰州至河口段径流量变化的自然原因

兰州至河口段径流量变化的自然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地球上各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也出现了各种变化。

在我国西北地区,黄河是主要的水资源供应源之一。

兰州至河口段是黄河流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其径流量的变化对当地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兰州至河口段径流量变化的自然原因对于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水文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全面分析兰州至河口段径流量变化的自然原因,我们需要对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可以探讨径流量变化的具体原因,从而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气候变化兰州至河口段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域。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地区的气候格局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气温的升高、降水量的不规律分布等现象对径流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导致了该地区气温的升高,进而影响了冰雪融化和蒸发蒸腾过程。

冰川、冰雪融化速度的加快和水汽含量的增加都可能对径流量产生影响。

2.降水变化降水量的变化是导致径流量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该地区的降水量不仅总量有所波动,而且降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径流量的季节性分布和年际变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地形地貌兰州至河口段地势起伏较大,有很多山地、丘陵地带,同时也有一些盆地和平原。

这种复杂的地形地貌对径流量的形成和变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是在地表流动的雨水,是径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地形地貌的不同会导致地表径流的分布不均匀,进而影响整体径流量的分布和变化。

2.下垫面变化地表植被、土壤类型、地下水位等下垫面的变化也会对径流量产生影响。

植被的覆盖能够减缓雨水的冲刷并增加土壤的渗透性,而地下水位的变化则直接影响了河流的水量。

三、植被覆盖植被是地表的生态屏障,对于雨水的渗透和土壤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兰州至河口段虽然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域,但仍然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

浅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浅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浅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作者:胡安玉来源:《卷宗》2017年第11期摘要:水文循环系统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全球环境的急剧变化,人类通过一系列水利工程等措施改变原先的水文循环。

本文系统地阐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两大因素对水文循环的影响,结合人类生产生活的耗能排放方式和气候变化的现状简单分析其对水文循环产生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水文循环;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水文循环作为地球循环系统的重要部分,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的节能减排并结合生态环境评估水利设施的修建,同时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采取合理措施改善环境。

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可分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流域水文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互作用而共同作用于水文循环,需要进一步了解影响两者对水文循环的影响途径,更好地改善环境,保护水文循环的良好平衡,促进人水和谐的进程。

1 水文循环概念和成因水文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圈,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以蒸发、降水、渗透等形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处,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

地球上的水圈作为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在一个足够的时期里,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

水循环的形成有多种原因,目前普遍分为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三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则是辐射和重力作用。

2 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人类的自身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不容忽视,自1980年国际自然同盟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陆续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等观念,通过减少行政法规等方式限制人类活动对包括水文循环在内的环境影响。

人类活动对水文循坏的影响,基本分为直接型(水利工程和农田灌溉等)和间接型(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等)。

(1)水利工程自古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内容,从自然分流的都江堰到全球闻名的三峡大坝,水利工程作为防洪灌溉,蓄能发电的重要途径,在减少火力发电等节能减排等方面贡献突出,国内众多流域的洪涝灾害明显减少。

必修3 1.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教师版

必修3  1.3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教师版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班组:姓名:组评:师评:使用说明:1.仔细阅读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后完成自主学习部分;2.课后认真填写课堂小结,并将学案集中收集,以备复习之需;3.难度分级:★基础识记,★★理解应用,★★★能力提升,★★★★知识拓展。

学习目标:1.从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能够辩证地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理解产业转移过程中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为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重、难点分析一、学习重点:人类在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转移过程中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难点:产业转移的规律;分析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2.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具有反作用。

二、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山西省能源工业为例)(1)有利影响:①调整全省生产力布局,加快全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②促进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③供给充裕可靠的能源,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④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2)不利影响:①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②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④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3)采取措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环境治理同步。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1)意义①人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增加水源,扩大水域,改善气候,缓解生态缺水②对调入区减少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水的循环,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2)注意问题:解决好水源输送的保护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3.生物资源利用(1)不利影响:植被的过度砍伐,导致物种剧减。

(2)有利影响:人类培育和改良农产品,提高了饲养的劳动效率。

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使土地的生物产量大幅度的增加。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及其成因都是什么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及其成因都是什么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及其成因都是什么
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都是我国当今及其严峻的问题,那幺造成土地荒
漠化的原因是什幺,后期又该如何治理有什幺具体措施呢,下面小编为大家
整理了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土地荒漠化成因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
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
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
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1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措施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
例。

全球沙漠化的趋势

全球沙漠化的趋势

全球沙漠化的趋势
全球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土地逐渐变成沙漠的过程。

全球沙漠化趋势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加剧的干旱: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一些地区的干旱日益加剧。

这使得原本干旱的地区土地更加贫瘠,更容易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2. 非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活动: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过度采伐导致土地的退化和沙漠化。

非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活动破坏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无法保持水分,从而加速了沙漠化的发展。

3. 土地退化: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会损害土壤的生态平衡,破坏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这将导致土地变得贫瘠,容易受到沙漠化的侵蚀。

4. 水资源短缺: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了沙漠化的趋势。

水资源短缺削弱了植被的生长能力,使得土地更容易遭受侵蚀和沙化。

5.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张导致需要更多的土地用于建设和农业生产。

这种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增加土地沙漠化的风险。

为了应对全球沙漠化的趋势,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土地整治、水资
源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植被恢复等。

然而,由于沙漠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解决它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石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亚热带地区的岩石山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土地退化、荒漠化或石漠化的现象。

自然原因导致的石漠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石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时间的气候干旱或湿润交替,使得土地水分蒸发加剧,导致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2.地质构造:一些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导致土地松软、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石漠化的发生。

3.植被破坏:长期的森林砍伐、放牧、采矿等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失去了对土地的保护作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生。

4.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的下降或干枯,使得土地失去灌溉水源,导致土地退化和石漠化。

人类活动导致的石漠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矿:采矿活动会破坏地表植被,导致土地裸露,加剧了石漠化的发生。

2.森林砍伐:长期的森林砍伐,使得土地失去植被保护,加剧了石漠化的发生。

3.土地过度利用:土地过度利用,包括过度放牧、过度耕种、过度开垦等,导致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加剧了石漠化的发生。

4.水资源利用不当: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或不当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或干枯,加剧了石漠化的发生。

1/ 1。

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两条断层之间的 岩块相对上升, 两边的岩块相对 下降,相对上升 的岩块叫地垒。 山地—块状山
两条断层之间的岩 块相对下降,两边 的岩块相对上升, 相对下降的岩块叫 地堑。 谷地 东非大裂谷 汾渭谷地
地形
断层线—岩石破碎 举例 易被风化侵蚀成沟 谷、泉、或湖泊。
庐山、泰山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的意义
找矿找水;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 __________ 。 褶皱 (2)甲处的山地是由流水 侵蚀 作用形成的。 的 ______ 从地质构造看,其成因 向斜成山 。 属于__________ B ;③、④两处有 (3)A,B两处有一处为自流井,它____ 一处为可作装饰材料的岩石是____ ③ 处;①,②两处有一 处为可作建筑材料的硬质石材,它是____ ② 处;A、B两处 A 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________ 处。(填字母) (5)形成此种地貌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 用岩石较为破碎,加上岩层①②岩性软硬不一,背斜顶部 和岩层①较易被侵蚀,在向斜部位形成了甲、乙山地。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皱
断层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 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褶皱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地形倒置
背斜 向斜 岩层受 挤压弯 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褶 皱
思考: 如何判断背斜与向斜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 成山,向斜成谷
人类社会主动地改变地表形态以发展生产的成功事例很多, 最著名的有低地之国荷兰从公元13世纪开始的围海造田的壮举, 数百年来他们共造了7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其国土面 积的五分之一。我国的先民很早就在治理河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 就,从传说时代的大禹治水开始,到先秦时期都江堰、灵渠、郑 国渠等的三大水利工程。菲律宾人从公元前10世纪左右就开始 在山地营建种植水稻的梯田,巴纳韦地区的一处梯田总的垂直高 差约1500米,所用的石料总体积超过埃及金字塔群的体积,成 为人类纪元前的建筑奇观。 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中,负面影响深远的则是森林的破坏 及与之相关的沙漠化(荒漠化)的扩大。人类诞生初期世界森林 面积约90亿公顷,目前仅有28亿公顷。确认是人类活动导致 大片森林毁坏的例子有西亚的两河流域(阿拉伯河流域)。美国 对西部的开垦导致森林和草原破坏,之后产生环境灾难—“黑风 暴”是近代史上的重要教训之一。

为什么一些地区会经常发生干旱

为什么一些地区会经常发生干旱

为什么一些地区会经常发生干旱?
一些地区经常发生干旱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气候因素:气候是导致干旱的主要因素之一。

干旱地区通常位
于干旱气候带或半干旱气候带,降水量较少且不稳定。

这些地区的气候特点包括高温、低湿度和少雨,导致水分蒸发快速,土壤干燥。

地形因素:地形对降水分布和水文循环有重要影响。

例如,山
脉会阻挡水汽运动,导致雨影区和雨阴区的形成,使得某些地区相对干燥。

此外,低洼地区可能会导致水分聚集不足,增加干旱风险。

水资源管理:不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过度开采会加剧干旱问题。

例如,长期的过度抽取地下水或河流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短缺,加剧了干旱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导致干旱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度放牧、森林砍伐、土地过度开垦以及城市化进程等活动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减少植被覆盖,加剧土壤侵蚀,进而导致土壤贫瘠和干旱加剧。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能导
致降水模式的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

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变暖而面临更频繁和更严重的干旱风险。

综上所述,气候、地形、水资源管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一些地区经常发生干旱。

因此,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措施,减少干旱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教版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重点) 3、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对策 和措施。(重点) 4、以此案例分析方法为模式,学会分析其他生态环境问 题的成因。
(1)有关荒漠和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世界的荒漠都属于荒漠化土地
B.荒漠都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C.我国荒漠化只发生在西北内陆地区
D.荒漠化不仅仅表现为沙漠化
(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
①植被破坏 ②气候变异 ③海平面上升 ④酸雨危害
蚀 ⑥水土流失 ⑦过度开发 ⑧太阳活动
A.①②⑤⑥⑦
“三个过度和一个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
水资源利用不当。
3、一位生态学家在非洲某村落进行生态考察,他由水源所在地的 抽水井出发,向外前进。不久他发现这里的植被从水井往外呈同 心圆式分布:水井附近土地是光秃和坚硬的;到距井二百米左右, 出现稀疏且干硬的杂草;到距井三百米左右是带刺的灌木丛;再 向外到一千米左右,才有一些相隔甚远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根据 上述材料回答(1)~(2)题。
(1)过度樵采 过度樵采使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沙丘活化,荒漠化加剧。其关 系如下图所示:
(2)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导致土地沙 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超载放牧,加速了草原退 化和沙化的进程。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3.读图,回答(1)~(2)题。
2.两条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地球科学教案: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及其治理方法

地球科学教案: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及其治理方法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植被严重退化和沙漠化的自然现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类活动加速和地表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原因,荒漠化现象日益加剧,给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和治理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荒漠化问题。

一、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1. 破坏生态环境荒漠化现象导致土地资产的浪费和自然资源的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科学,形成了生态恶性循环。

2. 威胁生态安全荒漠化现象威胁生态安全,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和健康,对全球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3. 加剧土地沙漠化荒漠化的恶性循环将土地转变为沙漠地带,导致生态环境不可挽回的破坏。

4. 破坏社会经济发展荒漠化问题不仅直接破坏土地环境、生态环境,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旅游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形成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

二、荒漠化治理方法1. 引导合理用地引导深度治理荒漠化地区,建立保护区、开发区、耕地等多种用地类型,走特色发展之路。

2. 制定科学计划荒漠化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荒漠治理计划,定期实行救治措施。

3. 推广旱作农业实行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鼓励发展旱作农业等民生产业。

4.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当地少有的资源建设防沙为主、防风为辅的生态系统,动员当地居民,实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保护措施。

5. 加强风沙防治加强风沙防治、植被恢复工作,促进本地的植物和树木生长,在森林和草原植被丰富的情况下,在农村、城市等地建设荒漠化特色旅游区、野外生态农业公园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业。

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救治措施,将治理荒漠化问题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任务。

希望全球各国生态、环保部门积极发起,积极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并优化我们的生态环境、稳定我们的社会经济,从而实现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影响.

实习报告——以中卫—左旗南部地区为例指导老师:刘勇10级地理信息系统学号:******2013年7月25日人类活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系统的影响——以中卫——左旗南部地区为例摘要: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相对缺乏,土壤贫瘠,淋溶性差等特点,致使该地区自然环境系统相对比较脆弱,更容易产生重大的自然环境危机。

同时,脆弱的自然环境系统也使得人类的活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影响效果表现的更加突出。

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是能够获取一定的效益,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缺水、蒸发强烈、风沙大、日照光强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改造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发展本地经济特色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本文期以人类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内容来探讨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目的以及所带来的的影响。

一、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1.1中卫中卫地处黄河前套之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宁、甘、蒙三省区交界之处,是黄河中上游第一个自流灌溉市;中卫市地形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倾斜,境内海拔高度在2955米——1100米之间;地形复杂多变,地貌类型分为黄河冲积平原、台地、沙漠、山地与丘陵五大单元。

南部地貌多属黄土丘陵沟壑,是中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北部为低山与沙漠,中部黄河冲积平原——卫宁平原。

中卫境内有黄河及其支流长流水、清水河三条主要河流,黄河沿市域西北侧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境内流程约182公里;中卫市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因受沙漠影响,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在7.3~9.5℃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57%,无霜期158~169天,年均降水量180~367毫米。

1.2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左旗地处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与中卫市的北部相邻。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800-1500米,最高海拔3556米;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原。

沙漠面积3.4万平方公里,主要是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阿拉善左旗属温带荒漠干旱区,为典型的大陆型气候,以风沙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为主要特点,大面积沙漠、戈壁对大气下界的强迫作用加剧了干旱程度;年降雨量80-220毫米,年蒸发量2900-3300毫米;日照时间3316小时,年平均气温7.2摄氏度,无霜期120-180天。

干涸地文摘

干涸地文摘

干涸地文摘摘要:一、引言二、干涸地的概念与成因1.定义2.成因三、干涸地的影响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四、我国干涸地的现状1.分布情况2.发展趋势五、应对干涸地的策略1.生态修复2.水资源管理3.可持续发展六、结论正文:干涸地是指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水资源减少,地表出现干燥、龟裂、植被退化的土地。

这种现象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经济社会产生诸多负面效应。

本文将针对干涸地的概念、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引言干涸地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了解干涸地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干涸地的概念与成因1.定义干涸地是指地表水分严重不足,土壤干燥、植被退化,容易发生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土地。

干涸地不仅包括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土地,还包括湿润地区因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的湿地退化土地。

2.成因干涸地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地形地貌等。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减少、蒸发加大,使土地水分严重不足;人类活动过度消耗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加剧了干涸地的形成;地形地貌对气候和水分分布的调节作用,也可能导致某些地区出现干涸地现象。

三、干涸地的影响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干涸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沙化、生态系统失衡等。

这些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干涸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农业生产下降、粮食安全受威胁、生态环境难以恢复、区域经济发展受限等。

此外,干涸地还可能导致生态环境难民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四、我国干涸地的现状1.分布情况我国干涸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干旱、半干旱地区。

此外,随着水资源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湿润地区的湿地也出现了退化现象。

2.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干涸地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报告人类活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系统的影响——以中卫—左旗南部地区为例指导老师:刘勇10级地理信息系统学号:******2013年7月25日人类活动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系统的影响——以中卫——左旗南部地区为例摘要: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相对缺乏,土壤贫瘠,淋溶性差等特点,致使该地区自然环境系统相对比较脆弱,更容易产生重大的自然环境危机。

同时,脆弱的自然环境系统也使得人类的活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影响效果表现的更加突出。

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是能够获取一定的效益,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缺水、蒸发强烈、风沙大、日照光强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改造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发展本地经济特色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本文期以人类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内容来探讨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目的以及所带来的的影响。

一、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1.1中卫中卫地处黄河前套之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宁、甘、蒙三省区交界之处,是黄河中上游第一个自流灌溉市;中卫市地形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倾斜,境内海拔高度在2955米——1100米之间;地形复杂多变,地貌类型分为黄河冲积平原、台地、沙漠、山地与丘陵五大单元。

南部地貌多属黄土丘陵沟壑,是中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北部为低山与沙漠,中部黄河冲积平原——卫宁平原。

中卫境内有黄河及其支流长流水、清水河三条主要河流,黄河沿市域西北侧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境内流程约182公里;中卫市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因受沙漠影响,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在7.3~9.5℃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57%,无霜期158~169天,年均降水量180~367毫米。

1.2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左旗地处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与中卫市的北部相邻。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800-1500米,最高海拔3556米;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原。

沙漠面积3.4万平方公里,主要是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阿拉善左旗属温带荒漠干旱区,为典型的大陆型气候,以风沙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为主要特点,大面积沙漠、戈壁对大气下界的强迫作用加剧了干旱程度;年降雨量80-220毫米,年蒸发量2900-3300毫米;日照时间3316小时,年平均气温7.2摄氏度,无霜期120-180天。

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活动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初的目的是攫取所需的物质资源,比如水,食物等资源,从而满足人类自身生存需要。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商品交易,最后发展到人类从事的自然改造活动与经济活动紧密相关。

本文便从经济的角度来反映人类改造自然的目的以及所带来的影响,从经济产业结构的角度阐述人类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1.第一产业所谓第一产业就是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产业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内的农业。

第一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基础,是维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由于研究区域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500mm,半干旱地区小于200mm,降水量少而变率大,一般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皆大,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多风沙,云量少,日照强。

水分不足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由于热量充足,当利用灌溉供水与加以施肥时,可成为高产地区。

这种气候特点便是中卫——左旗南部地区第一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

因此,大力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充分利用光热条件是研究区第一产业的特色,也是人类改造自然最直接的目的。

1.1种植业1.1.1中卫绿洲中卫绿洲有大量的农田,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枸杞等作物,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中卫绿洲修建了水渠引水工程,从黄河引水灌溉中卫绿洲,并修建了大量的水库,方便周围农业用水和牲畜用水,发展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中卫绿洲是人工绿洲,与自然绿洲不同,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水渠的发展。

一方面水渠的建设,满足了中卫绿洲农田灌溉对水的需求,促进了绿洲的农业生产,一方面有助于中卫对周围土地的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水渠引入黄河水,改造了中卫绿洲的植被覆盖状况,形成了独特的绿洲农业经济。

1.1.2 南山台子南山台子在1976年开发前基本上都是荒地。

南山台子大规模开发建设从1976年开始,到1986年历时10年整。

经历了3个阶段:即2年的主体工程(1976—1978年);5年的土地开发(1979—1983);3年的受援建设(1984--1986)【1】。

在这30多年的土地开发时间里,南山台子由荒地逐渐开发成具有一定农业生产力,自然环境得到了充分的改造。

南山台子现在的粉沙沙田已具有一定规模,利用薄膜技术种植西瓜,也大面积种植枣树,发展经济林,并修有暗渠来避免水的沿途损失,发展灌溉农业,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生态变化,原来的荒地变得绿意盎然,充满生机,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1.1.3 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腾格里沙漠附近光照强烈,温差大。

沙漠日光温室以其对环境、无污染、病虫害少、生产的瓜菜质量好,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日光温室得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日光温室的使用,充分开发利用沙漠资源,促进了蔬菜产业的生产,节约引黄灌区耕地,不仅有效地开发利用了国土资源,提高了国土的开发利用价值,而且也起到了固沙、治沙的作用,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1.2林业腾格里沙漠在历史上不断南侵,迫使中卫的绿洲后退了7.5公里,2700多公顷良田被沙海吞没。

为阻止进一步沙漠化,中卫先后营造建设了南部山区10万亩次生灌木林带,在南山脚下建起了5万亩经果林带,在黄河沿岸建起了45公里长的黄河护岸林带,在引黄灌区建起了33万亩的绿化林带,形成了防护林绿色长廊。

美利企业集团造纸企业为了提高造纸生产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从2001年开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活动,到2007年公司自办林基地已完成30.45万亩。

发展林业,一方面起到了改善了腾格里沙漠化扩大的趋势,很好的保护了中卫绿洲的耕地,一方面也改善了沙漠边缘的生态环境,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林业经济企业经济的发展。

1.3渔业黄河流经中卫市自流灌造就了引黄灌区,形成了富集的水域、滩涂和湿地。

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5万亩,其中池塘1.4 万亩,大水面养殖1.5万亩,稻田养蟹面积1.6万亩,养殖品种有鲤鱼、草鱼白、鲢花、鲢鲫、鱼甲等。

近十年渔业生产造成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不少池塘、湖泊富营养化加剧蓝藻大量繁殖渔业重点区的渔业水质标准超标。

大面积发展水产养殖、过分追求高产量高效益,渔用饲料药品肥料等生产资料的大量投入,在养殖过程中大量排放富含无机、有机物质和生物药物残留的废水,流入到敞开水域中对周围水环境造成影响,引起了水域水质的恶化【2】。

然而在马场湖看到人工养鱼场的水质并不是很差,相信这一两年因为过度使用化学有机物造成渔业水产环境的破坏而带来了经济效益递减,水质已经得到改善。

2.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2.1光伏风力发电阿拉善左旗背靠腾格里沙漠,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年理论日照峰值为2203小时;此外阿拉善左旗具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阿拉善左旗非高山区,年平均风速2.9~4.3米/秒之间,并且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是阿拉善左旗常见的天气现象,各月都有发生。

宁夏香山地区是宁夏地区风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风速为6.48m/s,无破坏性风速,风质较好,风向稳定,预计年利用小时数为1904h,是理想的风力发电地区。

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国电光伏有限公司,每年使用大量推土机向沙漠推进,建造光伏发电基地,一方面可实现防风固沙、延缓沙化、减少沙尘暴、保护环境,局部改善生存环境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避免了占用其他可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了沙漠荒地,节约了土地资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漠化,形成沙漠独特的景观。

阿拉善和香山的风力发电基地,不仅很好的利用了风能资源,并且由于风力发电机不占用太多的土地,对生态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太大的影响,是西北地区能源开发利用的一大特色。

2.2阿拉善高原煤矿开采阿拉善盟探明煤炭资源储量约13亿吨,保有储量约6.6亿吨,资源储量超过亿吨的整装煤田有:古拉本二道岭矿区、阿左旗呼鲁斯太矿区、阿右旗西大窑矿区等。

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露天煤矿现因煤矿能源开采过剩,现已经停止开采。

阿拉善左旗宏魁实业八仙煤炭露天煤矿开采,产生了大量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破坏当地地表植被的生长环境,造成水体污染,污染环境,产生的大量粉尘,造成大气污染。

为防止先污染后处理所带来的更大的经济损失,现在政府已经出台改善煤矿开发的措施【4】,,煤矿开采业已得到合理的规范。

3.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3.1沙坡头旅游区沙坡头旅游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城西20公里,沙坡头北面,是腾格里大沙漠,经有黄河,黄河南岸的的香山山峦叠嶂,险峻挺拔,万里长城蜿蜒山间,若隐若现,构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特景观。

为确保包兰铁路的畅通无阻,自1956年起中国科学院参与铁路部门有关单位“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防护体系的研究和部分施工,在流沙上扎设1m×1m的麦草方格作为固沙屏障,将沙面固定后再栽植植物,铁路北南两侧建立了长宽为500m和200m、长16km的植物固沙防护体系。

经过40余年的演变,该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原来以流动沙丘为主的沙漠景观演变成了一个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人工植被在铁路沿线和环中卫绿洲的保护系统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仅避免了土壤的更进一步的侵蚀和流动沙丘的活动, 也使得铁路避免了流动沙丘的破坏,不仅促进的当地经济的流通,也促了当地旅游经济和人文的发展。

三、生态恢复措施及其效应1、湿地生态恢复位于中卫市城区北部腾格里沙漠边缘和中卫市城区南部黄河北侧的滨河湿地,近年来面积日渐减少、资源利用不合理、湿地污染加剧,水质下降,湿地功能退化,在2004年开始了滨河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示范工程,对非法开挖砂石料场、填埋垃圾和废弃物引起湿地生态景观破坏的现象进行大力整治,关停了造成水源污染的造纸厂,进一步控制工业和生活用水对湿地的污染。

湿地生态的恢复和改善,特别是黄河生态湿地综合治理、滨河大道、滨河湿地公园等重点绿化工程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的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