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评述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50e1453df111f18583d05a67.png)
2003年人民币升值风波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早期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
但随着业界与学者们研究的深入,争论的焦点逐步转向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和改进问题。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汇率机制改革公告,决定从钉住单一美元的汇率制度退出至“参考”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场争论才暂告一段落。
然而,此次改革“实际”效果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笔者就此次汇率改革的时机选择、内容、钉住篮子货币与钉住单一货币的区别、改革后续效果等问题进行讨论。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退出1”战略评析牙买加体系下,由于允许汇率制度的多样性,对汇率制度选择的讨论在关注全球体系设计的同时,逐渐侧重于单个国家的汇率制度的选择。
进入90年代以来,部分钉住汇率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相继爆发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如墨西哥的“比索危机”(1994),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俄罗斯的“卢布”危机(1998)、巴西(1999)、阿根廷(2001)的金融危机。
众多学者认为,钉住汇率制度是导致危机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焦点开始过渡至在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的钉住汇率制度的退出安排上。
部分发生危机的国家也逐步退出原来的汇率制度,转向更富弹性的中间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泰国、阿根廷、智利、波兰等20多个国家在1995-2001分别从原来的汇率制度退出至更富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Duttagupta and Robe,2003)。
因此一国怎样退出钉住汇率制度,而改为另一种更为灵活、更富弹性的汇率制度成为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一大热点。
汇率制度退出战略涉及汇率制度退出的动机、时机、方式、路径选择以及退出条件和政策搭配等方面。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使人民币汇率升值了2.1%。
尽管很难估计此次退出的时机是否选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Edward,2000)上,但是根据IMF研究报告(Eichengreen and Masson,1998)对退出战略的论述,笔者认为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无论在“退出”时机、“退出”方式和“退出”的政策搭配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
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制度改革历程
![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制度改革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ab0cbd626fff705cc170a9c.png)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历程1948年12月1日,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支援全国的彻底解放,经华北、山东、陕甘宁、晋绥政府经过会商决定,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农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全国统一的货币——人民币。
人民币及其汇率制度自诞生至今已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定汇率、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双重汇率和向市场汇率过渡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8—1978)从1948年12月人民币的诞生到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前,人民币汇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历了1949~1955年的旧人民币汇率和1955~1979年新人币汇率两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1949~1955年这段时期,人民币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和物价波动而不断进行着调整,1949年1月19日人民币汇率开始挂牌时,1美元合80旧人民币,由于当时物价上升的很快,而同期国外物价下跌,1950年3月13日调整为1美元兑换4200元人民币,这段期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为26170元。
从1955年新人民币的发行开始到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前提是人民币固定汇率机制形成时期。
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为1:1000,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建立和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受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与市场严重脱节,并被长期高估,很难起到调节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价格杠杆作用。
这一时期的人民币固定汇率机制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考察:1955~1972年期间为一个阶段;1973~1979年期间为另一个阶段。
1955~1972年这一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时,这一期间国际货币制度采取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而使得各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所以,人民币汇率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在原定汇率的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进行调整除了个别货币的公开贬值或升值而做及时调整外,一般保持稳定不变。
811汇改
![811汇改](https://img.taocdn.com/s3/m/f8b2e65fcf84b9d528ea7abb.png)
中国汇率改革主要内容1.放弃与美元挂钩,引入参考一篮子货币2.由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改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2%3.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0.3%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终于迈步;震动之后,市场在适应新汇改的逻辑,8月17日出版的《财新周刊》封面文章“激活人民币”称。
时隔十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再次迈出关键一步。
8月11日9点13分,央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为6.2298元,较前一日下调1136个基点,贬值1.86%;较前一日收盘价6.2097元贬值200个基点。
市场一片哗然,惊问“人民币怎么了?”12分钟后,央行发布声明称,为增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核心是“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
这意味着,中间价大幅贬值不仅仅是简单的汇率走势变化,而是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最重要的里程碑,人民币告别固定汇率体制后最难突破的节点--中间价形成机制--终于取得进展,堪称“新汇改”。
央行在8月11日的答记者问中称,当前中国外汇市场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分化,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的条件趋于成熟,并解释8月11日中间价接近2%的贬值幅度,是“中间价与市场汇率的点差得到一次性校正”。
寥寥千字,并未解答市场的所有疑惑,一时间,关于新汇改政策出台时机选择和动机的揣测纷纷。
8月13日央行召开吹风会之前,外界分析多指向两个考量因素,出口下滑和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央行吹风会上一一回应,“所谓人民币要贬值10%以刺激出口,还说这是官方意图,完全是无稽之谈”。
他强调,这次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的调整,使整个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
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
![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f8cf46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3.png)
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是指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调整和管理方式。
由于汇率制度关乎国家经济政策和外汇市场的稳定性,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中国现行汇率制度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采取了基于市场供求的参考篮子货币和浮动汇率的形成机制。
具体来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将美元、欧元、日元、韩元、英镑等多种主要货币编制为一篮子货币,并根据各货币在中国外贸中的比重,确定各种货币的权重。
根据参考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化及其权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进行调整。
二、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机制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中,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参考篮子货币的汇率及其权重来间接调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这种汇率调整机制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过度波动。
同时,中国政府也通过其他宏观经济手段来调整人民币汇率,如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资本流动管理等。
三、人民币汇率的管理与干预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中,人民银行保持对外汇市场的正常运行和管理。
一方面,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中期借贷便利等手段,来调控市场货币供应,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另一方面,人民银行会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调整人民币汇率。
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买卖外汇和限制资本流动等。
四、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范围根据中国政府的规定,人民币汇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目前,中国政府设立了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合理范围,即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一天内波动2%以内。
这种浮动范围的设置,既允许市场供求的力量发挥作用,又避免了过度波动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五、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兼顾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通过确定参考篮子货币的权重以及适时的干预外汇市场,中国政府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剧烈波动。
与此同时,由于采取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市场供求情况适时调整。
人民币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2cc547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d.png)
汇率的定义 即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是 一国货币单
位所表示的另一种货币单位的价格,因 此又称汇价。
昨天、今天、明天
回顾过去 分析现在 展望未来
回顾过去 next
从1949年1月18日人民币汇率产生开始,人 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制到双轨制, 再到单一制,再到双轨制的过程。
在1953年前的经济恢复时期,为了尽快医治 战争创伤和恢复国民经济,需要大力扶持出 口并进口国内必需的原材料等物资。当时, 在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中私营出口商占绝对 比重,因此人民币汇率的确定要保证私商出 口收汇后,按汇率折收的人民币能有所盈利。 为此采取“物价对比法”
。…
回顾过去 next
不过,随着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 是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对外开放步伐 的加快,双轨制原有的一些优势逐步丧失, 而不利因素却日积月累。
1994年,我国外汇市场承接改革以来由调剂 业务到调剂市场,到公开调剂市场几个阶段 的发展历程,一举打破外汇市场的地区分割 状态,走向全国范围的统一,汇率形成机制 也初步纳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规范轨道。
物价对比法 back
先分别计算出口商品理论比价、进口商品理 论比价和侨汇购买力比价,然后以出口理论 比价加一定的利润为依据,参照进口理论比 价和侨汇购买力比价具体确定人民币汇率水 平。
出口理论比价=出口商品人民币成本/出口商品 美圆销售价格(FOB)
进口理论比价=进口商品国内市场人民币销售 价格/进口商品美圆价格(CIF)
基础均衡汇率的计算就很困难,如果不能计算出合理的基
础均衡汇率,目标区汇率的合理性在根本上将受到动摇。
展望未来 next
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使得央行持有美元 资产面临风险,同时,增加央行公开市场操 作的压力。由于外汇占款的被动增长导致货 币供应量加速增长,因此央行必须在人民币 公开市场进行对冲操作。但是,公开市场操 作长期单向进行,必然潜伏着巨大的矛盾: 一则扰乱了正常的人民币投放、回收渠道; 二则单纯靠对冲无法维系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三则容易陷于严格管制的泥淖之中,与市场 化进程相违背。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7fae18fb172ded630b1cb67f.png)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内容摘要:2005年7月5日进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已实施了近10年,给中国的经济以及人民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综合分析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利大于弊。
结合这些年的数据来看,我们国家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政策已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汇改升值人民币汇率弹性汇率机制贸易逆差AbstractThe reform ofRMB exchange rate system in July 5, 2005,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nearly 10 years, brought nosmallimpact to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life of the people. After analyzingofthe RMB exchange rate system reform,we found that the advantages of it are far more than the disadvantages ofit. Combining of the data of these years, our country's refor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policy has 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KeywordsRMB ExchangeRate RegimeAppreciationThe flexibility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trade deficit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演变过程汇率制度的重要改革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
1978-1985年基本上是实行双重汇率制度;1985-1994年是复归单一汇率制度,但实际上是新的双重汇率;1994-2005年,汇率制度为盯住单一货币美元,非正式地与美元挂钩,汇率只能在1美元兑8.27至8.28元人民币这非常窄的范围内浮动;2005年7月21日以后,汇率制度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94年和05年两次汇率改革
![94年和05年两次汇率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241a4c320722192e4536f626.png)
94年和05年两次汇率改革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这就是94年汇改。
这次汇率改革是导致94年股市暴跌到325点原因之一。
这是《21世纪》08年回顾这次汇率改革的采访报道:19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汇率体制从此前的单一汇率制转变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汇率双轨制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对“奖励出口”起到了什么作用?钟伟:1980年代的双轨制下,实际存在三种价格形式:计划内价格、调剂价格和计划外黑市价。
计划内价格是官方制定的;计划外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调剂价则是在一定的政府管制下发挥市场的作用。
外汇调剂市场是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场外”交易市场,因为当时各地分中心不联网,调剂价格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是一个政府管制相对较少的市场。
外汇在企业之间自由买卖的价格更能反映市场需求。
外贸企业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出售外汇,扩大了它们的利润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保证了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因此,外汇调剂市场和汇率双轨制在当时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梅建平:一个国家合理的汇率制度应该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所有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最突出的表现是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外汇储备不足,资本账户开放过早,在经济形势突变和国外金融冲击下,国内市场发生恐慌,导致了金融危机。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双轨制,鼓励出口创汇,对提高中国经济应对风险的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21世纪》:l994年初,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实行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我国的汇率制度
![我国的汇率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7c594c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67.png)
我国的汇率制度我国的汇率制度是指中国政府对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相互兑换关系所采取的政策和制度安排。
自1978年开始,我国逐步实行了由固定汇率制向管理浮动汇率制转变。
下面将分为三个方面来介绍我国的汇率制度。
首先,我国自1978年以来实行了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政府通过人民银行等机构干预汇率市场,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护汇率的稳定。
具体来说,中国人民银行会通过市场操作和采购外汇等方式,调整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一定的波动范围内。
其次,我国的汇率制度以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进行计价调节。
这就是所谓的“参考篮子制度”。
参考篮子制度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再是唯一的参照标准,而是相对于一系列货币的总体变动情况进行调节。
这样有利于减少单一货币的影响,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最后,我国的汇率制度趋向自由化和市场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政府逐渐放宽对外汇市场的控制,让市场对人民币的汇率起主导作用。
此外,我国也在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加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国际地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汇率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人民币汇率尚未完全自由化,仍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这可能导致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
其次,人民币汇率的非对称波动可能给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流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仍有疑虑,这会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总的来说,我国的汇率制度是一个逐步改革的过程,从固定汇率制转变到管理浮动汇率制,同时引入参考篮子制度,逐步趋向自由化和市场化。
然而,仍然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市场信用,同时稳定市场预期,以适应全球经济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
![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0954cf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6.png)
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一、背景介绍汇率制度是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基础。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汇率制度备受关注。
中国的现行汇率制度是管理型浮动汇率制度,具体实施方式为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即参考一系列国际货币对人民币的汇率。
二、管理型浮动汇率制度的特点管理型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完全浮动汇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而言的一种中间立场。
它具有以下特点:1.灵活性:管理型浮动汇率制度可以相对自由地浮动,但又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以避免过度波动。
2.可控性:通过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政府可以对汇率进行干预和调控,以维护国内的经济稳定。
3.参考货币篮子:与单一货币相比,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更能体现国际货币市场的变化,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中国汇率制度的演变中国的汇率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1.固定汇率制度(1949-1994):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固定汇率制度,其中以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最为典型。
2.双轨制(1994-2005):1994年,中国实行了双轨制,即在境内设立了两个汇率市场,一个是官方汇率市场,一个是外汇交易市场。
这一制度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
3.调整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至今):2005年,中国政府决定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转向管理型浮动汇率制度,通过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来进行调节。
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人民币得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更好地适应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四、中国汇率制度的运行机制中国的管理型浮动汇率制度运行的核心机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民间市场汇率:中国的外汇市场是由银行组成的国内汇率市场。
这些银行通过供求关系决定买卖汇率,形成民间市场汇率。
2.官方汇率中间价:中国人民银行每个工作日会公布一个中间价,作为参考汇率。
这个中间价则是以市场报价为基础,加权得出的,可以理解为官方对市场的一个指导价。
3.波动幅度限制:中国的汇率制度通过设置每日汇率波动幅度的限制来避免大幅度的汇率波动,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
中国汇率体制改革
![中国汇率体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e2a5e75cfc789eb172dc88f.png)
我国汇率体制改革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
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五十多年来的演变,对于我们更好地认清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我们保持现阶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也具有重大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大阶段: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起伏回升阶段。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
但因建国之初全国通货膨胀形势严重,各地区物价水平不一致,因此各地人民币在中央统一政策和管理下,以天津口岸汇价为标准,根据当地情况公布各自外汇牌价。
1950年7月8日,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全国财经统一制度的建立,人民币实行全国统一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公布。
(1)从1949年到1950年3月全国统一财经工作会议前,人民币汇率调整频繁,并大幅度调低。
当时根据“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劳资两利”的经济政策,在“统制对外贸易”的原则下,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扶植出口,积累外汇资金,购买主要进口物资,确定人民币汇率的方针是“奖出限入,照顾侨汇”。
奖出即奖励出口,保证75—80%的大宗出口物资私商获得5—15%的利润;限入即限制奢侈消费品进口,并照顾华侨汇款的实际购买力。
由于国内物价猛涨而国外物价稳定甚至下跌,汇率大幅度波动,1949年3月人民币汇率为600旧人民币/美元,至1950年3月调至42 000旧人民币/美元,期间汇率调整达52次之多。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探析与展望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探析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bc379ec88bd63186bdebbc05.png)
篮 子 货 币 .是 指 某 一个 国 家根 据 贸 易 与 投 资 密 切 程 度 选 择 数 种 主 要
关键词: ; r - 率制 度 人 民 币 汇 率 改革
人 民 币 汇 率 制 度 改 革 历 史 回 顾
货 币. 不 同 货 币 设 定 不 同权 重 后 组 成 一 篮 子 货 币 , 设定 浮动范 围, 该 国 货 币 就 根 据 这 一 篮 子 货 币 并 在 范 围 内浮 动 。目前 , 美国 、 欧元区 、 日本 等 国家 是 中 国 最 主 要 的贸 易 伙 伴 , 美元 、 欧元 、 日元 也 相 应 被 多 数 学 者 认
经济论坛
人 民币汇率制 度的改革探析 与展望
浙 江 大学 张 晓晨
摘要 : 随着 1 9 9 7年 至 1 9 9 8年 东 南 亚 金 融 危 机 影 响 的 逐 步 减 弱 . 以及 中 国 经 济 金 融 体 制 改 革 不 断 深 化 , 2 0 0 5年 7月 。 中 国 人 民 银 行 再 次对 人 民 币; r - 率 形 成 机 制 作 出 重 大 改 革 。 改 革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将 二、 人 民 币汇 率 制 度 改 革 的 动 因 及 成 效
时效性 、 现 实 性
务 贸 易 协议 》 也 决定 了 中 国 的发 展 方 向— — 全 方 位 开 放 金 融 服 务 市 场 ,
实 现 最 大 限 度 的 国 际 贸易 自由化 。 回顾 中国 自进 入 WT O后 至 今 的发 展
历程 , 其资本账户的逐渐 开放确乎是大势所趋 。因此 , 在坚持货 币政 策
权, 调节宏 观经济 的有效手段 的实施受 到影 响, 而 日后爆发的金融危机 则更 是凸显 了美元独 霸的国际货 币体 系的弊端 。钉住篮子货 币自然 意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f08c9a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71.png)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005年7月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逐步推进汇率的弹性调整,增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汇率中间价是指参考市场价格形成,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每天汇率参考点。
在改革之前,中国央行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发布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改革后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参考市场价格折算而来。
2.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人民币汇率改革在改革之初实施了较为狭窄的浮动范围,即允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每天上下浮动0.3%。
后续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浮动范围逐渐扩大至1%。
3.建立外汇市场交易机制:改革之前,中国的外汇市场存在较多的管制措施,改革后逐步放开资本项目,允许更多主体参与外汇市场交易。
人民银行设立并逐步规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成为权威的外汇市场交易平台。
4.加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透明度和机制完善:改革后,中国央行开始定期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以及汇率的波动范围。
此举增加了市场预期的透明度,提高了市场对汇率形成机制的认可和信任。
5.鼓励国内外市场参与人民币结算: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改革后中国鼓励国内外市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推动人民币国际支付业务的发展。
6.加强外汇管理和资本项目管制:尽管改革放开了资本项目,但中国仍然采取了一系列外汇管理和资本项目管制措施,以维护国际收支的平衡和金融稳定。
7.加强研究和监测机制:在改革过程中,中国央行加强了对汇率市场的研究和监测,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上所述。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中国逐步推动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增强了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dbfac8eb9d528ea81c779fb.png)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内容摘要:利率改革是我国目前金融改革的核心,利率市场化体系的建立是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有必要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充分认识利率在平衡国际收支中的作用,在出台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利率市场化对汇率水平的影响,以确保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
利率是影响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汇率市场化与利率市场化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没有利率的市场化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汇率市场化。
但是我国汇率改革存在着滞后性,这将对汇率市场化的进程产生影响。
利率是资金的国内价格,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必然意味着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加剧。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和利率是相互影响,相互传导,相互制约的,并影响经济的内外均衡。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汇率制度改革二者关系一,利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一直是我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具体内容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是指将中央银行用计划手段确定的受管制的利率变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市场利率,并使其成为引导资金配置的基本指标。
即将利率决定权交给市场,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情况、投资状况、盈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调节、自行控制利率。
同时,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间接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
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金融交易主体有利率决定权。
中国的汇率制度
![中国的汇率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ce28ce2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6.png)
中国的汇率制度中国的汇率制度是指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兑换外币的比价和汇率水平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安排。
中国的汇率制度历经多次改革和调整,从最初的固定汇率制度到目前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形成了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汇率机制。
中国的汇率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确立,当时采取了固定汇率制度。
这意味着中国政府设定了一个固定的比率来确定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兑换关系,以稳定汇率水平。
然而,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固定汇率制度存在着无法调控和应对外部市场波动的问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决定逐步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从1994年开始,中国开始实行“托管准备金制”和“相对稳定制”相结合的双边浮动汇率制度,即根据市场供求关系适度调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这一制度保持了汇率水平的相对稳定,同时也保证了市场主体在汇率波动中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005年,中国进一步调整汇率制度,实行了人民币汇率机制的重大改革,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的市场化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改革使得人民币的汇率更加市场化,允许市场供求决定人民币对外汇的汇率水平,使汇率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经济规律。
在当前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的形成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但中国政府仍然会进行干预,以维护市场稳定。
中国央行会根据市场需求和国际汇市情况,通过调整牌价中间价和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来引导汇率的波动幅度,并保持人民币的相对稳定。
从整体来看,中国的汇率制度既兼顾了市场化的原则,又确保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制度在国外外汇市场和国内企业出口贸易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运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中国的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由于政府干预的存在,汇率水平可能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市场参与者可能难以准确判断汇率的长期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性较大,可能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一定的风险。
我国人民币实施的汇率制度是什么
![我国人民币实施的汇率制度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e6d6f6276eeaeaad0f33044.png)
我国人民币实施的汇率制度是什么汇率特点是根据中国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 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有效地冷却过热的宏观经济。
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国际上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引起经济过热、房地产泡沫扩大。
而人民币升值正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2.人民币贬值对外汇引起贸易摩擦,极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
贬值不会解决外部需求放缓问题,贬值虽然会帮助出口企业因降低成本而存活下来,但却很难以持久。
特别是中国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贬值只会延迟产业退出时间。
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是有中国中央银行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不同于浮动汇率,固定汇率,而是资本管制。
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都是中央银行接受你任何的买卖货币的请求,无论数额大小。
而中国是不允许你自由兑换外币的。
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
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坚持的原则有四:第一,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们一贯的方针。
因为历史原因,我国的汇率制度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改革汇率制度。
第二,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国家利益优先、人民利益优先的原则。
不能因为顾及外部压力,就罔顾国情,伤害中国人民的利益,迎合他国需要。
第三,人民币汇率改革是中国的主权事务之一,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无权干涉。
第四,汇率改革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应采取盯住一篮子货币而非采取单独货币的汇率制度,以规避货币改革因单一货币币值变化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e60459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3.png)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中国政府在进行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次改革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促进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
以下是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人民币参考汇率制度:在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中,中国央行决定建立人民币参考汇率制度。
参考汇率由中央银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在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中形成。
该参考汇率供市场参考,作为外汇市场交易的参考价格。
2.扩大人民币兑换的灵活性:为了促进人民币市场化发展,中国政府决定扩大人民币兑换的灵活性。
此次改革中,人民币的汇率浮动幅度提高到每日可浮动0.3%。
这给予了市场更多的自主决定权,使得市场供求因素更加充分地在人民币汇率中体现。
3.改变人民币汇率的切合性:在改革前,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几乎始终保持固定,导致汇率切合性不足。
为了增加汇率的切合性,中国政府决定将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包括美元、欧元、日元和其他一些重要货币。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合理地反映市场供求。
4.增加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自主权:在此次改革中,中国政府提高了企业进行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自主权。
企业不再需要向外汇管理部门申请外汇配额,而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人民币结算。
这一举措减少了企业的外汇管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自主权。
5.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了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中国政府决定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在此次改革中,中国政府鼓励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并且开展了一系列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加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提高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
总之,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中国政府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建立参考汇率制度、扩大人民币兑换的灵活性、改变汇率的切合性、增加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自主权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措施,中国政府积极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增强市场化供求决定汇率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外汇环境。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2159d1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e.png)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005年7月,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发生了重大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机制:在这次改革之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水平。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中国面临着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和国内通胀压力的双重挑战。
因此,中国决定将人民币汇率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并允许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这一调整机制被称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参考货币篮子的构成: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前,人民币主要参考美元的汇率进行调整。
而在这次改革之后,中国官方宣布将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整,包括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主要货币。
3.汇率浮动范围的确定:人民银行决定设置一个日本费入以下的每个交易日间人民币对美元的涨跌幅限制,同时每个计算日大国息银行分别公布该日间人民币对美元国际市场之间中间价格。
4.官方对外汇市场干预: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之前,中国政府一直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保持人民币的稳定。
而在这次改革之后,中国决定逐步放开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允许市场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民币的汇率。
但中国政府仍保留一定的干预权力,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波动。
5.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一揽子措施:为了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放宽对企业外汇交易的限制、扩大外汇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改革银行系统的外汇交易方式等。
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并加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体制不仅使中国货币政策更加灵活和有效,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外汇管理环境,同时提高了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然而,这次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平衡国内通胀和外汇储备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市场的不稳定性等。
总的来说,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汇率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改革的具体事宜如下:第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第二,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第三,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第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1.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2%。
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变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2%。
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实行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由盯住美元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
一篮子货币是指选择与中国贸易和投资密切的若干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国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
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动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是汇率形成的又一重要依据。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背景1.国内动力我国持续几年贸易顺差。
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见表1)。
2005年1—6月份累计贸易顺差已达396.5亿美元。
影响我国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大、加工贸易的作用日趋发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出口退税政策,同时人民币币值低估也是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出口为我国GDP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贸易收支长期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如引起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
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速增长(见表2)。
至2005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109.73亿美元。
中央政府作为我国外汇市场上最大的买家,发放的本币数量随着购买大量外汇而增多,导致货币供给的不合理扩张,从而加大了通胀的压力。
从表中看出,2004年外汇储备同比增长竟然高达51%,外汇储备增长势头如此迅猛,部分是贸易顺差的结果,另一部分原因是国际社会预期人民币升值,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进行投机。
如果人民币再不升值,“热钱”将会越来越多,升值的成本将更大。
表国内通货膨胀初见倪端。
2003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持续地上升;2004年5、6、7、8月份消费物价指数(CPI)分别是4.4%、5%、5.3%、5.3%,均高于我国3%的物价目标。
如果按照直接标价法表示汇率,实际汇率=名义汇率×CPI*/CPI(CPI*和CPI分别代表国外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
多年来,我国的CPI都低于美国的CPI,所以实际汇率确实比名义汇率要高,人民币存在升值的压力。
根据公式所阐述的理论,国内CPI上升就能降低实际汇率,即通货膨胀能够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可是通货膨胀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且并不符合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用通货膨胀的代价换取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不是顾此失彼吗?看来,通胀并不是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的长久之计。
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看好。
我国GDP以每年8%以上的速度增长,今年上半年GDP为67422亿元,同比增长9.5%。
美国这几年GDP的增长大约3%—4%。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比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都高,这种高增长态势促成了人民币的升值趋势;由于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外资大量投入中国,促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决定了人民币必将在国际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2.国际压力日本是人民币升值的始作俑者。
2002年,日本把世界的通货紧缩归咎于中国输出的廉价商品,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提出议案,提请七国集团通过“与1985年针对日本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
美国在人民币汇率之争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美国将其经常项目赤字降罪于人民币币值低估。
美国财长斯诺和美联储格林斯潘先后的讲话,都分别呼吁人民币升值。
而后美国“健全美元联盟”又提出欲通过“301条款”促使人民币升值。
另外,美国国会议员已经提交法案,动议向所有在美出售的中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27.5%,除非人民币做出相应金额的升值。
美元持续贬值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我国自1994年以来一直采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随着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也跟着贬值,各西方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纷纷呼吁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三、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中国的影响1.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1)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缩小贸易顺差,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人民币升值2%意味着我国出口产品的外汇价格上涨2%,因此本以价格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出口品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从而间接增加了失业。
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2%代表进口产品的价格下跌2%,这降低了进口成本,利于本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一利一弊相互抵消,尤其对于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完全可以承受这样的影响。
此外,我国的贸易顺差能够得到缩小,多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有望得到缓解。
(2)不利于我国发挥劳动力禀赋的相对优势,失业率可能上升我国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最大的禀赋优势就是充足和廉价的劳动力。
我国高达7亿劳动力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而且这一数字每年还在以千万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劳动力的成本不足美国的25%,而且比东南亚的国家还要低一半左右。
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容纳了大量中国劳动力,同时廉价的劳动力也为出口企业节约了不少成本。
如今,人民币升值首先减少了外贸企业的出口,其次增加了外资企业付给员工的工资成本,减员增效可能成为他们的选择。
因此,人民币上升带来的结果将是失业率上升。
(3)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前面提到,人民币升值将会带来失业率的上升,即人民币价格和失业率成同方向变动,大致如图1a所示。
菲利普斯曲线讲述失业率和通胀率成反方向变动(如图1b)。
图1c是横纵坐标相同的一条45°的直线。
由图1a、图1b、图1c可推导出人民币价格和通胀率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如图1d所示。
当人民币升值即人民币价格从P1上升到P2时,点A随曲线移动到点B,通胀率随之降低。
(4)外汇储备缩水我国外汇储备主要由美元、欧元、日元、英镑构成,其中美元占大部分。
至2005年6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7100亿美元。
升值前,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7100亿美元就可以兑换58717亿元人民币;如今,这7100亿美元按照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计算,就只能兑换57581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升值2%后,外汇储备立即缩水了1136亿元人民币。
(5)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改善国际关系美国和日本一直想依靠人民币升值来解决本国贸易逆差和通货紧缩问题,通过国际组织三番五次提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议案。
如今,中国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让各国双赢的决定,原本紧张的国际关系因此得到大大改善。
2.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影响(1)有利于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和金融及经济的平稳运行在主要国际货币相互之间的汇率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参考一篮子货币”显然比“盯住美元”更加利于人民币综合汇率(与各种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加权平均)的稳定。
随着我国贸易伙伴的增多和贸易份额的相对分散,“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形成机制能使人民币与各种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幅度要小于各种主要货币相互之间汇率波动的幅度,有助于避免人民币投机;可以避免或减轻美元过度波动而影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更有利于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2)能够更好的适应国际货币“多极化”趋势20世纪末欧元的诞生标志着国际货币“多极化”趋势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发展阶段。
现阶段,欧元的强势地位、英镑的坚挺和美元的疲软都证明了这一事实。
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也决定了国际货币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美元的独霸地位有一天会被国际货币多极化取代。
中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举措又一次迈出了与国际前沿接轨的新步伐,又一次为世界共同繁荣发展做出了努力。
(3)有助于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蒙代尔曾提出的“不可能三角”指出,固定汇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这三者不能同时成立。
随着金融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对资本自由流动的管制日趋困难,“热钱”的不断涌入及其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是佐证。
因此,从中长期看逐步实现资本相对自由流动是必然选择。
这样,在“不可能三角”中就只能选择前两者中的一个。
如今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能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意义重大,其内容不仅包括海内外呼吁的人民币升值,更令人关注的是汇率形成机制的变革,这一举措可谓是中国金融改革又一里程碑。
虽然改革给中国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升值的幅度却在中国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改革带来的正面影响相当显著,给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平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