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
环境毒理学 第五章
其中2种(4-氯苯-苯基醚和4-溴苯-苯基醚)主要 存在于底泥中,并参与生物积累。
苯酚类和甲酚类
列于EPA优先污染物表中的苯酚类和甲酚类有11 种。 其中3种(苯酚、2-氯苯酚和2,4-二氯苯酚)残 留于水体中; 其它8种残留于底泥中。 特别五氯苯酚和2,4-二甲基酚易被生物积累, 在我国的长江流域污染严重。
致癌的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400 —两个以上的苯环组成的芳烃及其衍生物.
主要类型:
苯环类 笏类、荧蒽类、胆蒽类 杂环类
多环芳烃类(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多环芳烃来源
天然源:
植物和微生物的内源性合成
火山活动 一些矿物的成分 人为源 家庭及生活炉灶,工业锅炉等产生的烟灰,占50%
降解 降解
PAHs是地表水中滞留性污染物,最终的迁移可能 是吸附到沉积物之中,进行缓慢的生物降解,挥发、 水解不是重要的迁移过程。 PAHs 能在水生生物的脂肪层富集。随化合物溶解 度降低,生物浓缩系数(BCFs)值增加。 藻类暴露于水中的萘、菲和芘污染物中,BCFs值 为12600,24000和36300。鱼体富集PAHs的BCFs 值高达10000。
单环芳香族化合物
列于EPA优先污染物表中的单环芳香族化合物 有12种。 其中6种主要呈挥发性有机物存在于大气和水体 中。 另6种(氯苯、1,2-二氯苯、1,3-二氯苯、1, 4-二氯苯、1,2,4-三氯苯和六氯苯)存在于底 泥中,可被生物积累。
醚类
列于EPA优先污染物表中的醚类有7种。 其中5种(双-(氯甲基)醚、双-(2-氯乙基) 醚、双-(2-氯异丙基)醚、2-氯乙基-乙烯基醚 及双-(2-氯乙氧基)甲烷)只存在于水中,其 潜在的生物积累和在底泥上的吸附能力低。
(完整版)《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378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6学分:2适用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
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首先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进行讲解。
继之讲述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然后介绍环境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危险度和安全的评价理论和技术。
最后简单介绍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2.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3.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4.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概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3.问题与应用环境毒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三)课后练习什么叫环境毒理学?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2.了解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与贮存、排泄等过程3.了解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4.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转运1.主要内容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布与贮存;化学物的排泄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3.问题与应用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第二节生物转化1.主要内容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氧化、还原、水解、结合3.问题与应用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三)课后练习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哪些?环境化学物生物转化的类型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三章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毒性作用的基本概念2.了解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3. 了解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毒性作用1.主要内容基本概念;毒性作用的类型;毒性作用的类型;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毒性作用的机理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毒物、毒性、中毒、剂量3.问题与应用毒性作用的机理第二节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1.主要内容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机体(宿主)状况;接触条件;环境因素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结构与毒性、物理性质与毒性3.问题与应用有哪些机体状况会影响毒性作用?(三)课后练习解释:(1)毒物;(2)毒性;(3)效应;(4)最小作用剂量;(5)靶位点影响污染物毒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急性毒性的概念2. 了解急性毒性评价方法3. 了解亚慢性、慢性毒性的概念4. 了解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5. 了解皮肤局部作用的评价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1.主要内容实验动物的选择;常用的染毒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物种选择、品系选择3.问题与应用常用的染毒方法第二节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1.主要内容急性毒性的概念;急性毒性评价方法;急性毒性分级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经典的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3.问题与应用急性毒性分级第三节亚慢性、慢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1.主要内容亚慢性、慢性毒性的概念;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3.问题与应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评价方法第四节皮肤局部毒作用及其评价方法1.主要内容皮肤局部毒性;皮肤局部作用的评价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皮肤局部毒性3. 问题与应用什么是皮肤刺激试验(三)课后练习LD50的计算方法有哪些?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能否对受试物作出全面评价?为什么?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结果对受试物毒性评定提供了哪些依据?(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五章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环境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评价2.了解环境化学物致癌作用的评价3.了解环境化学物生殖毒性的评价4.了解环境化学物发育毒性的评价(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及其评价1.主要内容遗传损伤的类型;致突变作用机理;突变的不良后果;致突变作用的评价;环境基因组计划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3.问题与应用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第二节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及其评价1.主要内容环境致癌、化学致癌、化学致癌的机制、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分类、环境化学致癌物的评价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致癌、化学致癌3.问题与应用环境化学致癌物的评价第三节环境化学物的生殖发育毒性及其评价1.主要内容生殖毒性、发育毒性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胚胎毒性3.问题与应用什么是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三阶段一代试验法(三)课后练习常用的致突变试验有哪几类?致畸物和致畸作用具有什么毒理学特点?这些特点在致畸试验中有什么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六章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价(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安全性评价的内容2.了解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1.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国内外的化学物安全性评价法规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安全、安全性、实际安全剂量3.问题与应用安全性评价的程序第二节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1.主要内容概述;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新课题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危害鉴定、剂量-反应评定3.问题与应用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三)课后练习安全性评价的程序有哪些?什么是危害鉴定?(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第十章重金属的毒性(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中金属污染的来源2.熟悉各种金属(汞、铅、镉、铬、砷)的毒理作用特点3.了解金属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其环境标准的制定依据了解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化学品的毒性研究与防控措施
环境化学品的毒性研究与防控措施环境化学品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农药、工业化学品、燃料和消费品等。
这些化学品虽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也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环境化学品的毒性研究与防控措施。
一、环境化学品的毒性研究研究环境化学品的毒性是对其潜在危害的评估,也是制定防控措施的基础。
环境化学品的毒性主要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
急性毒性是环境化学品在短时间内对生物的杀伤作用,通常以LD50(半数致死剂量)为指标。
这种毒性评估主要通过动物试验实现,例如常用的小白鼠、大鼠等。
慢性毒性是环境化学品长期暴露后造成的慢性影响,通常以有效剂量(NOAEL或LOAEL)为指标。
这种毒性评估主要需要长期暴露试验,通常使用的是动物模型,例如小鼠、大鼠等。
二、环境化学品的防控措施环境化学品的防控措施包括:替代、减量、治理和管控等。
替代是指通过推广使用代替品来达到环境和健康保护的目的。
如在某些应用领域中使用天然的或生物分解的替代品。
减量是指通过减少使用或限制排放来达到环境和健康保护的目的。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推广有机农业和生物防治等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治理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环境和污染物进行处理,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采用高效污染减排技术,如生物降解和吸附净化等。
管控是指通过政策和管理手段对环境化学品的使用和排放进行监管。
例如对生产、质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排查和打击违法使用和排放行为等。
三、环境化学品防控的挑战环境化学品防控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术、政策、意识等方面的问题。
技术方面,防控环境化学品需要采用高效、安全、环保的技术手段。
而这些技术手段需要大量投入研发,其研发成本高昂,且研发周期长,难以快速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政策方面,环境化学品防控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律以加强监管和管理,并对违规者进行惩罚和处理。
环境毒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1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 生物转化产生的结果:生物解毒或生物失活
3 结合反应
第三章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 及其影响因素
一 基本概念
(一)毒物(Toxicant) –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通常一种物 质只有达到中毒剂量时才是毒物。 (二)中毒(Intoxicatio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毒是各种毒性作用的综合表现,包括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三)毒性(Toxicity) – 指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
3环境化学物的相互作用(联合毒性作用) 4影响环境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5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机理
第四章
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1常用的染毒方法 2急性毒性 3亚慢性毒性 4慢性毒性
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 1 癌变的阶段学说 2 生殖毒性 3 致畸作用的机理
第六章环境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健康危险度评 价 • 几个基本概念 • 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步骤
化学物质的特殊毒性作用PPT讲稿
2 移码突变
在基因中插入或缺失一个或两个碱基(非3的倍数),或 者扁平的分子嵌入到DNA分子中,导致从受损点开始形成 错误碱基编码,并转译成错误的氨基酸序列。
• 移码突变后所编码的蛋白质 活性改变较大
• 如果移码突变发生在必需基 因上,易形成致死突变
FOOD TOXICOLOGY
1. 致突变试验方法的选择原则
遗传学终点(genetic endpoint)
有许多致突变试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并不能反 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染色体不分离,而仅仅 反映致突变过程中发生的其它事件。将试验观察到 的现象所反映的事件称为遗传学终点.
FOOD TOXICOLOGY
转180后在重接 易位:两条染色体同时发生断裂,相互交换片段后重接
(三) 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分离异常(numerical aberration)指在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障碍,导致基因组中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整倍体(euploid):染色体数目成倍 增加。超过二倍体的整倍性改变统称为 多倍体。
3 整码突变
• 在DNA链中增加或减少的碱基对为一个或几个密码子, 故又称密码子的插入和缺失。
• 整码突变发生部位后的氨基酸序列不会发生改变。
4 片段改变
• 指基因中某些小片段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有时可跨越 两个或数个基因,涉及数以千计的核苷酸。
• 主要包括核苷酸片段的缺失、复制、重组和重排。
(二)染色体畸变
碱基置换:DNA序列上的某一碱基被其他碱基所取代
碱基置换
转换 嘌呤与嘌呤 & 嘧啶与嘧啶 G:C→A:T A:T → G:C
颠换 嘌呤与嘧啶
第五章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
三联密码
7
基因的概念
• 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DNA(RNA)片段 •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基因决定生物
性状、发育、 代谢和免疫 状态等
8
等位基因
• 等位基因 – 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的基因 – 等位基因决定生物体的某一性状
–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基因只有两种等位形式。其中 一个起决定作用, 为显性;另一个为隐性。
20
基因突变与性状改变
21
基因突变 ——血红蛋白β链基因突变
22
基因突变 ——血红蛋白β链基因突变
23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常见的诱变剂有:
1) 物理诱变 X-射线 -射线 紫外线
2) 化学诱变 苯、亚硝酸盐、
3) 生物诱变 病毒
24
(二)染色体突变 即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包括裂隙、断裂、断片、微小体、无着丝点环、环状染
48
三 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一)按致癌作用机制分类 1 遗传毒性致癌物 (1)直接致癌物:芳香基环氧化物、亚硝胺等 (2)间接致癌物:多环芳烃类、硝基杂环类等 (3)无机致癌物:镍 铬
49
2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1)促长剂:氯丹、雌激素等 (2)激素调控剂:雌二醇、已烯雌酚等 (3)细胞毒剂:氯仿 (4)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 (5)固态物质:石棉和其他矿物粉尘 (6)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增塑剂 3 暂未确定遗传毒性的致癌物:噻吡二胺
28
(三)基因组突变 指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也称染色体数目畸变。 每一种属的机体中各种体细胞所具有的染色体数目是一
致的,而且成双成对,即具有两套完整的染色体组, 称为二倍体。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 半,仅具有一套完整的染色体组,称为单倍体。(表 5-1)
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
(六)环境基因组计划研究项目
1.生命统计学 2.DNA测序 3.社会、法律和伦理学的应用 4.功能分析 5.人群研究 6.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 用及其评价
一、环境致癌、化学致癌 二、化学致癌的机制 三、环境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四、环境化学致癌物的评价
一、环境致癌、化学致癌
1.化学致癌(chemical carcinogenesis) 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
染色体
基因Ⅰ 基因Ⅱ DNA
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一、基本概念
● 遗传毒理学 (Genetic Toxicology ) ●突变(mutation) ●化学致突变作用(chemical mutagenesis) ●诱变剂(mutagen)
直接诱变剂(direct-acting mutagen) 间接诱变剂(indirect-acting mutagen)
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特 殊毒性及其评价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及其评价 第二节 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及其评价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性 及其评价
遗传与变异是一切生物最本质的属性,而DNA是生物遗传与变 异的物质基础。
• DNA(脱氧核糖核酸):由四种碱基、核糖、 磷酸组成。
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其他备选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 死试验,UDS试验
《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1991)
Ames试验和大肠杆菌回复突变试验,骨髓细胞微核
试验或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睾丸细胞染色体 畸变试验或显性致死试验(必做项目) 选择试验:精子畸形试验、体外培养细胞染色体畸 变试验、UDS、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等
• ➢突变(mutation):是指遗传结构本身的 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
环境化学五污染物毒性PPT学习教案
(3)独立作用
各毒物对生物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毒性作用机理均不相同, 其联合作用中各毒物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互不影响,即独立作 用的毒性低于相加作用,但高于其中单项的毒性,如苯巴比妥与 二甲苯。
(4)拮抗作用
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组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即其中 某一毒物成分的存在能够减小其他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使混合 物的毒性降低的作用。
症状。
<返回>
第5页/共44页
(1)酶活性的抑制
常见的酶活性抑制剂包括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重金属离 子等。机制有三种类型:
第一是有些有机化合物与酶的共价结合,这种结合往往是通过酶活性 内羟基进行。例如有机磷酸酯、氨基甲酸酯等与乙酰胆碱酯酶的结合:
S (C2H5O)2P -O-
对硫磷
第7页/共44页
(2)致突变作用
致突变作用是指生物细胞内DNA改变引起的遗传特性突变的作用。 这一突变可遗传至后代。具有致突变作用的污染物质称为致突变 物质。致突变作用又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两类。
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包括碱基对的 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四种类型。
第10页/共44页
根据作用机理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遗传毒性致癌物细分为 1)直接致癌物(直接与DNA反应引起DNA基因突变的致癌物,如双氯
甲醚) 2)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不能直接与DNA反应,需要机体代谢活化
转变,经过近致癌物至终致癌物后才能与DNA反应导致遗传密码修改, 如二甲基亚硝胺、苯并(a)芘等)
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知对人的致畸物约有25种,对动物的致畸物约 有800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反应停”,曾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欧洲及日 本被用作人们妊娠早期安眠镇静药,结果导致约10000名产儿四肢不全或四 肢严重短小。另外,甲基汞对人致畸作用也是大家熟知的。
07 第五章 环境污染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三. 慢性毒性及评价方法
慢性毒性实验结果评价
1 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是否超出正常值范围,是否 具有显著性差异和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2 根据实验期间和恢复期的观察和检测结果,进行全面 的综合分析。结合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和结构特性,应用生 物学和医学理论,阐明慢性毒性的性质、特点、毒作用类 型、靶器官和中毒机理。
染毒方式和观察指标
选择原则同亚慢性试验,尽量选择在亚慢性试验中观察到的特异和敏 感指标。
三. 慢性毒性及评价方法
慢性毒性实验注意事项
1 控制实验条件 排除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试验前应对观察指标,尤其是血、尿常规及重点测定的 生化指标进行正常值测定,筛除个体差异过大的动物
3 染毒期间进行动态观察的各项指标,应与对照组同步测定 4 各化验测定方法应精确、可靠、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5 应重视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凡试验期间死亡的动物,都 应做病理组织学检查。
哺乳动物
健康成年动物 未曾交配或受孕
大鼠(180240g) 小鼠(1825g) 家兔(22.5kg) 猫(1.52.0kg)
气态毒物的粘膜刺激—猫 皮肤的局部刺激作用—豚鼠,家兔 过敏反应—豚鼠、家兔、狗、小鼠、猫 呕吐反应—狗、猫
三. 急性毒性实验染毒方式
1.经口(胃肠道)接触
(1) 一次灌胃体积 小鼠 0.1体重 大鼠 0.5体重
急性毒性试验的局限性
1.消耗的动物量大 2.获得的信息有限 3.测得的LD50仅仅是一个近似值 4.在安全性评价中仅评价动物死亡和简单的症状 观察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生理学、血液学及其 它化验检查所提供的深入细致的毒性信息。
急性毒性阈剂量实验方法
游泳实验 反映体力和活动能力
水槽 水温20℃ 动物放入水中,记录从放入到沉没5秒所需要的时间 记录游泳速度和游泳姿势
题目版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1资料
题⽬版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1资料第⼀章绪论【选择题】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A.有机污染物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A.存在于⼈类⽣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类接触并进⼊机体C.具有⽣物活性,并有损害作⽤D.以上都是【名词解释】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体和⼈群,以及相关⽣物的损害作⽤及其机理的科学。
2.⽣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类⽣物个体和群体以及⽣态系统的损害作⽤及其规律的科学。
【问答题】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的 P2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法有哪⼏种?P3-5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P5第⼆章环境化学物的⽣物转运和⽣物转化【选择题】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式是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B.滤过C.简单扩散D.载体扩散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A.肺泡的通⽓量与⾎流量之⽐B.溶解度C.⽓⾎分配系数D.以上都是3.pKa为A.胃B.⼗⼆指肠C.⼩肠D.结肠4.⾎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A.动物种属B.年龄C.⽣理状态D.以上都是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A.肠道B.唾液C.汗液D.肾脏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A.肾⼩球简单扩散B.肾⼩球主动转运C.肾⼩球滤过D.肾⼩管主动转运7.外源化学物⽣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A.N⼀氧化.苯胺 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溶性增加,毒性增强)C.环氧化,苯并(α)芘 7,8-⼆醇-9,10环氧化物(致癌)D.以上都是⽣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8.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增强B.酶的含量增加C.⽣物转化速度增⾼D.以上都是9.对于呈⽓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通过主动转运的⽅式经肺泡壁排出⽓体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C.⾎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D.肺通⽓量加⼤可加速其排除速度10.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式称为A.简单扩散1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A.肝B.肾C.肺D.⼩肠12.外源化学物⽣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种反应A.甲基化B.羟化C.共氧化D.环氧化13.外源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B.⾎流量C.特定部位的屏障作⽤D.器官和组织所在部位1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式为 AA.简单扩散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D.胞吞15.外源化学物经⽪吸收必须具备下述哪项条件A.⽔溶性B.脂溶性C.⽔溶性和脂溶性D.分⼦量⼩于10016.外源化学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A.⾷管B.胃C.⼩肠D.⼤肠17. 外源化学物体内⽣物转化I相反应的酶主要存在于A.微粒体18.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A.毒作⽤发⽣快慢B.毒作⽤性质C.代谢解毒D.毒作⽤持续时间【名词解释】1.⽣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物膜的过程,统称为⽣物转运。
环境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最大无作用剂量
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 又称未观察到作用剂量 (NOEL)或称未观察到有 害作用的剂量(NOAEL), 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 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 体接触后,用目前最为灵 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未 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 作用的最高剂量。
1.致死剂量(Lethal dose,LD)
2.半数效应剂量(ED50)
3.最小有作用剂量(MEL)
4.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
5.急性毒作用带(Zac)
(六)效应和反应
1.效应 效应(effect)指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 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此种变化的程 度大多可用计量单位表示。 2.反应 反应(response)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 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 的比率,或产生效应的个体数在某一群体中所 占的比例。
图3-1a (直线型)
图3-1b (抛物线型)
图3-1 剂量-反应曲线图
图3-1c (S型线型)
图3-1d 剂量–反应曲线
图3-1 剂量-反应曲线图
二、毒性作用的类型
(一)局部和全身毒性作用
(二)速发和迟发毒性作用
(三)可逆和不可逆毒性作用 (四)变态反应 (五)特异体质反应
• 某些环境化学物可引起机 体直接接触部位的损伤, 称局部毒性作用。 • 环境化学物被吸收后,随 血循环分布全身而呈现的 毒性作用,称为全身毒性 作用。
三、环境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 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称为 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一)联合作用的类型
相加作用 联 合 作 用 协同作用 增强作用 颉颃作用 独立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致癌作用机制分 遗传毒性致癌物
直接致癌物:硫酸二甲酯 间接致癌物:甲醛、黄曲霉素 无机致癌物:镍、铬 促长剂:多氯联苯 细胞毒剂:四氯乙烯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替贝酸 免疫抑制剂:巯基嘌呤 固态物质:石棉 激素作用剂:乙烯雌酚 其他:砷、二垩英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按致癌作用证据分类
致癌物按照对人类和哺乳动物致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确 证致癌物、怀疑致癌物和潜在致癌物。
第三节 环境毒物的生殖毒性及致畸作用
发育毒理学是研究生物幼体在其发育过 程中,因内因(基因)或外因(污染物) 而影响其正常发育的科学。 许多环境因素对生物幼体都能产生不同 程度的影响,当幼体发育不正常时,严 重者可能导致死亡,轻微者则包括畸形 的发生、幼体的生长迟缓或胜利功能的 障碍。
癌基因学说
原癌基因 癌基因
发生肿瘤
致癌因素
肿瘤抑制基因失活
非遗传机制
细胞毒性 激素失调
免疫抑制剂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按作用类型分类 (1)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 化学物本身 直接具有致癌作用,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 致癌。如硫酸二甲酯、二氯丙酮等 (2)前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 化学物本身 并不直接致癌,必须在体内经代谢,其形成的代谢产 物才具有致癌作用。如多环芳烃、苯并(A)芘等 (3)促癌物 (tumor promoter) 亦称促长剂,本 身无致癌性,但在给动物致癌物后再给促癌物,可以 增强或促进癌的形成和发展。如多氯联苯、DDT等 (4)助癌物(cocarcinogen) 本身亦无致癌性, 但是与致癌物一起或之前给予动物,可显著提高癌的 发生率,如二氧化硅等。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又称哺乳动物终生 试验,是目前公认的确证动物致癌物的经 典方法,较为可靠。化学致癌的一个最大 特点是潜伏期长,在啮齿动物进行1至2年 的试验即相当于人类大半生时间。如果用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确证一种新化学物的致 癌性,一般需要人类接触受试物20年后才 能进行。
影响化学物质致癌的因素 生物因素 饮食习惯 吸烟 其他:生育行为、职业、地域等
环境化学致癌物的评价
化学致癌物危险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定性的,即该 化学物能否致癌;二是定量的,即进行剂量反应关系 分析,以推算可接受的危险度的剂量,或人体实际可 能接触剂量下的危险度。 由于致癌是一种后果严重的毒性效应,因此致癌性评 定的工作极其复杂。需要严密设计的人群流行病调查 才能判定对人的致癌性;动物试验只有长期终生试验 才被公认为确切证据。这些调查和试验都不容易进行, 因此先进行致突变试验,可对受试物的致癌性进行初 步推测。对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则需要进行体外恶性转 化试验和短期动物致癌试验。
基 因是 一 段 DNA
基因是生命的密码 基因记录和传递遗传信息 基因决定生物体的生长、 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 染色体
基因Ⅰ
基因Ⅱ DNA
• 突变 ----遗传物质发生的可改变生殖细胞或 体细胞中的遗传信息并产生新的表型效应 的变化称为突变。 • 分为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
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某一位点上发生的改变,又称点突变。
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 通过对哺乳动物细胞体外培养试验的研究, 已发现有十几个基因座(locus)可出现各种 突变类型的突变体(mutant),但常利用抗药 性的出现作为突变试验的观察点。由于抗 药性是对正常基因座诱发的突变性状,故 称为正向突变试验(forward mutation test)。
第二节 环境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及其评价
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
成肿瘤的作用称为化学致癌作用。 具有化学致癌作用的化学物称为化学致癌物。
化学致癌的机制
遗传机制学说
多阶段学说 癌基因学说
多阶段学说
引发阶段:化学致癌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作用 于DNA,从而诱发体细胞突变的过程 促长阶段:引发细胞促长成癌前病变或良性肿 瘤的过程 进展阶段:转变为恶性肿瘤的过程
(一)动物选择 在致癌试验中选择动物最重要的依据是对诱发肿 瘤的易感性。因此,要考虑物种、品系、年龄和 性别。 物种的选择对受试物有特定的靶器官时尤为重要。 如大鼠对诱发肝癌敏感,小鼠对诱发肺肿瘤敏感。 品系也不同。如同是小鼠, A系及亚系诱发肺肿 瘤敏感。 还应考虑自发肿瘤,应选自发率较低者。 年龄多使用断乳或断乳不久的动物,性别一般是 雌雄各半。
(五)结果的观察、分析和评定 主要分析指标有: 肿瘤发生率 多发性:是指一个动物出现多个肿瘤或一个器官出现多个 肿瘤。 潜伏期 致癌物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可以用各组第一个肿瘤出现 的时间作为该组的潜伏期。这种办法只适用于能在体表观 察的肿瘤。对内脏的肿瘤,则需分批剖杀,计算平均潜伏 期。 分析结果应注意有无剂量反应关系。染毒组应与对照组作 显著性检验。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时, 为阳性结果。
对各种致突变试验可靠性的验证,常用一 定数量的已知致癌物和已知非致癌物进行, 并以灵敏度和专一性来衡量。灵敏度又称 阳性符合率,即在试验中已知致癌物呈现 阳性结果的比例;专一性又称阴性符合率, 是在试验中已知非致癌物呈现阴性结果的 比例。此外,还有准确度和预报价值来表 示筛检的可靠性。
恶性转化试验 又称细胞转化试验,是指对培养细胞诱发 与肿瘤形成有关的表型改变。此种表型改 变是因致癌物所致核型改变的结果,其改 变包括细胞形态、细胞生长能力、生化表 型等变化,以及移植于动物体内能形成肿 瘤的能力。本试验的观察终点是恶性变的 细胞,如将此种细胞移植于动物体内可形 成肿瘤。
按来源分类 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化学致癌物,前者如 某些植物毒素(如霉菌毒素、黄樟素、苏铁素等) 和矿物(石棉);后者包括人工全成的一些无机 和有机致癌物,这类化学物占化学致癌物的绝大 多数。 按化学结构分类 可分为芳香胺类、多环芳烃类、亚硝胺类、 脂肪烃类、卤代烃类、偶氮化合物、无机物及金 属化合物等。
致癌物的最终确定
人类致癌物的确定主要根据: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能够重复; 有剂量反应关系; 有动物致癌试验阳性结果支持。 对动物致癌物的确定有的认为只有一种试验动物结果为阳 性,甚至是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阳性,即可认为致癌; 有的则要求在多种或多品系动物试验中,或在几个不同实 验中,特别是不同剂量或不同染毒途径见恶性肿瘤发生率 增高;或在肿瘤发生率、出现肿瘤部位、肿瘤类型或出现 肿瘤的年龄提前等各方面极为明显突出,才能确定为动物 致癌物。
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子代将出现遗传性改
变。发生在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只在体细胞上发生效应,而 在有性生殖的有机体中不会造成遗传后果。
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突变的类型
(1)自发突变: 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 突变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产生,称为自发 突变。自发突变通常频率很低,每10万 个或 1亿个生殖细胞在每一世代才发生 一次基因突变。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小鼠特异基因座试验 染色体分析 微核试验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 显性致死试验 小鼠可遗传易位试验 细菌DNA修复试验 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精子畸形试验
致突变试验的意义
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引起人类的突变并通过生殖 细胞传递给后代的可能性 预测外源化学物的潜在致癌性(只适用于遗传 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非致癌物); 突变物和致癌物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超过 90%以上的致癌物具有突变的能力;但有些致 癌物却不具有遗传毒性,如二垩英(TCDD)。
第五章 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
第一节 环境化学物的致突变性及其评价
遗传与变异是一切生物最本质的属性,而DNA是生物遗传与变
异的物质基础。
• DNA(脱氧核糖核酸):由四种碱基、核糖、 磷酸组成。 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磷酸
脱氧 核糖
碱基 T G C A
DNA的化学结构(2)
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A
通过致突变试验进行致癌物筛检
此筛检又称为短期致癌物筛检试验。 首先应明确,致突变试验是依据大多数致癌物具有 致突变性而大多数非致癌物无致突变性来对受试物 进行致突变检测。筛检阳性的受试物可能是具有遗 传毒性的致癌物,也可能是具有遗传毒性的非致癌 物(假阳性);阴性的受试物可能是非遗传毒性的 非致癌物,还有可能是非遗传毒性的致癌物(假阴 性)。
一 、生殖毒性及其评定 1.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toxicity) 指对雄性或雌性 生殖功能或能力的损害和对后代的有害影响。 2.生殖毒性表现 环境污染物对生殖过程的损害作 用可以表现为性淡漠、性无能或各种形式的性功能减 退。雌性可出现排卵规律改变、月经失调或闭经、卵 巢萎缩、受孕减少、胚胎死亡、生殖力降低、不孕或 不育等。雄性可表现为睾丸萎缩或坏死、精子数目减 少等。 3.生殖毒性作用评定 环境污染物对生殖过程作用 的评定主要通过生殖毒性试验来进行,过去也称为繁 殖试验。
确证致癌物通过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都已确认具 有致癌作用。
怀疑致癌物在动物,而且在多种动物,特别是在与人类血 缘较近的灵长类动物机体上呈现致癌作用,但在人类仅有 个别致癌临床报告,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尚未能证实。 潜在致癌物对动物致癌,但无任何资料表明对人类具致癌 作用,只是对人类有致癌可能性。
构效关系分析
致癌物的化学结构种类繁多,分析从一种同 系物着手,找出该系物质化学结构中与致癌性 关系最密切的构份,以及其他构份改变时所产 生的影响。 如对数百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小鼠皮肤癌诱 发试验结果做的构效关系分析表明,不仅化学 结构的微小变化都关系着致癌性的强弱,而且 与其立体结构性的变化也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