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专题五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李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共49张PPT)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距第一 颗原子弹爆炸仅不到3年时间,而同样技术的发 展速度,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
1970年4月24 日,“长征— 1”号航天运载 火箭顺利地将 “东方红—1” 号人造地球卫 星送入太空轨 道。重量超过 苏美的第一颗 卫星
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发 射卫星的国家,中国人昂首跨入了国际太空俱乐部。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 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聂海胜
神六
费俊龙
景海鹏
翟志刚
刘伯明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 于2008年9月25日21 ——9月28日17点37分 遨游太空。 标志着中国突破和掌握 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2013年“神十”实现太空授课
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
⑴ 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超 过欧日,在21世纪成为世界上具有强大科技 和竞争力的国家 ⑵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生物工程
广东大亚湾 核电站
浙江秦山核电站
(2)空间技术:
通讯卫星
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
1990,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3)运载火箭:
长征运载火箭
中国首位航天员 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 号载人飞船,于北京 时间2003年10月15日 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用“长征二号 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 空。
]
了解历史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2)自16世纪后期起,中国科技逐步落后于西方。 (3)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经济和教育 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4)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 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1)以四大发明为标志,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精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精品教案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教学目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学习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崇高品德和献身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学情分析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历程,这对于理解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背景能有所帮助。
近年我国科技进步重大新闻,媒体往往反复追踪播报,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基础。
高二学生的分析能力已经达到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3重点难点评论重点: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
4.教学过程:【导入】1.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2.思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领先世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为什么?3.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4.新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各有什么作用?5.取得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6.这些成就对我国有什么影响?7.教师总结以上问题,由此引入新课。
(出示PPT)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古代辉煌)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近代衰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振兴)一、两弹一星1、原子弹师:鉴于此,在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两弹一星”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辛勤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两位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同学们知道这两位科学家是谁吗?(出示PPT)生:第一位“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二位“导弹之父”钱学森。
师: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什么精神?生:科学家的爱国热情、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自我牺牲和艰苦创新的精神二、航天成就(出示PPT)(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2)2019年起,“神舟”号飞船四次无人飞行成功 ;(3)2019年起,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说课稿

1.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现代分子生物学,从蒸汽机到计算机等。
2.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影响:如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技;互联网、核能、航天技术等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2.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加强课堂组织和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3.科学家们的主要贡献: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在各自领域的重要发现和理论贡献。
4.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影响;
(2)掌握科学家们的主要贡献和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
5.定期举办科技小竞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讲授法:对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快速地掌握知识。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以下布局和风格:
1.板书的整体布局分为三部分:左侧为时间线,中间为主要科技成就和科学家,右侧为科技成就的影响。
2.主要内容将包括: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重大科技成就、关键科学家、科技成果的影响等。
3.风格上,我将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区分,如时间线用蓝色,科技成就用绿色,科学家用红色,影响用黄色,以增强视觉效果。
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在70年代末的核试验时,一次偶然事故出现了:飞机 空投时降落伞没有打开,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到了地上。 倒计数之后,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哪里去了?
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他和二机部副部长同乘一 辆吉普车,向戈壁滩深处驶去。他终于找到了,摔碎 的弹片散落在半个足球场大的一片地方。到了事故地 区的边缘,他要汽车停下来。一下车,邓稼先立即感 到了此地对于身体的危险性,这是核科学家的直感。 他大声对别人喊:“你们站住!你们进去也没有用, 没有必要!”
②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 ③1958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3)壮大科研队伍: 归国“游子”加政府培养:海外归国知识分子 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4)编制远景规划:1956年国务院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 划》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 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 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这位五十多岁的核科学家,一个人向着危险地区 冲上去了。邓稼先已将钚239对人体的伤害忘得一干二 净。终于,碎弹的主要部分被他找到了。高度的责任 感使他在一瞬间变成了一个傻子,他竟用双手捧起了 碎弹片——这个含有剧毒的危险的放射物。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 弹元勋。邓稼先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50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 依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1958年 受命研制原子弹。他招募了28名新毕业的大学生,办起了“原子弹扫盲 班”,为了验算原子弹爆炸的中心压力,他们一周工作七天,每天三班 制,用手摇计算机和算盘计算,每算一次要一个月,总共算了九次。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
? 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五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件(共25张PPT)

聂海胜
景海鹏 翟志刚 刘伯明
世界粮食基金会将本年度世界粮食 奖授予袁隆平和蒙蒂·琼斯。袁隆 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该奖 项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 荣誉。
2001年,袁隆平获得第一届 国家最高科技奖。
“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科技规划的作用 ⑴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⑵高新技术研究队伍逐步建立
农业: 袁隆平培育出“ 杂交水稻”(1973) ⑵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增强了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
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长征一号
中华第一星—— “东方红—1”号卫星
“两弹一星” “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一星”指的是人造地 球卫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何意义?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起步的背景:新中国成立时,科技非常落后。
2.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方针: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3.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措施 ⑴成立中科院,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 2欢迎海外知识分子归国
(3)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4)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 围内掀起了一个 向科学进军 的热潮。
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思考: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
新中国科技成就 “东方魔稻”
影响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5 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PPT

(2)同意。理由:核武器对人类的危害巨大,破坏和平,耗费巨 大的财力、物力,不利于经济发展等。
不同意。理由:发展核武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世界 和平,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保证,提高国际地位等。(任选一种观点 即可)
(3)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尤其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的提升;党和国家的重视及政策支持;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 力等。
(3)史料第二段反映 2003 年“神舟 5 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结合史实分析中国能够成功发射的原因。
栏目导航
【提示】 (1)战略决策:发展“两弹一星”。 理由: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②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 关系急剧恶化;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为了打破大国 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 安定的环境。
栏目导航
[解读] ①表明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立场:完全是为了防御,在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②说明了中国将航天员送上天在国际上意义重大。
栏目导航
[思考] (1)结合史料第一段,指出中国政府在当时做出的战略决 策。依据当时形势说明理由。
(2)有人说,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 力、改善民生,是否发展核武器并不重要。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 请阐明理由。
栏目导航
发展“两弹一星”的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使我国的国防 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国际环境,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有利于保卫世界和平。 2.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 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
栏目导航
3.重大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国的 综合国力 和促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优秀教学案例

在讲授完相关内容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我会让学生讨论:“蒸汽机和电气化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它们如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寻找科技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对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敬仰之情,使学生能够从他们身上汲取创新和奋斗的精神力量。
4.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章节的教学注重创设情境,使学生教学策略包括:
4.反思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和评价,学生能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改进和成长。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本案例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种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的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作业小结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章节的内容。作业可以是简答题、论述题或者研究报告,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深入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展示科技成就的实物和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共28张PPT[可修改版ppt]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共28张PPT[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ffc3bee08762caaedd33d4b7.png)
(2)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对 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 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 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 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当他 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 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 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 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 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被誉为“水稻之父”。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 修三53科学技术的 发展与成就课件共
28张PPT
学习目标: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阅读下表:
思考: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特点。
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明清时期才逐渐落后于西方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4)1988年,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1)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 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 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四、走向世界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原因 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1964年10月16日,我 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我国成为世界
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
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 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有人提出:中国热爱和平,而研究核武器这 不是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 究核武器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 父辈不会那么穷。你怎么看待这种观念?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3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doc

学:1965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业: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粘型杂自力更生。
1949年中国科学院;1958年国家科技委。
归国“游子”(列举五人);政府培养。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起步: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 政府措施:⑴建立发展方针:⑵成立科研机构: ⑶壮大科研队伍:⑷编制远景规划: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3. 重大成就:⑴国防科技:①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②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 定轨道。
⑵医 ⑶农 3.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 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⑴文革使科技受挫,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
⑵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科学发展春天。
⑶19堂年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2. 提出: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科教兴国"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 部分。
三' 走向世界:1. 原因: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⑵科研工作者的努力,(3)科技规划的实施(即863计划,火炬计划)。
【863计划: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 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冇、王洽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 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 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11月启动实施了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 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 先导作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知道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单薄空白学科的开辟者;知道 20 世纪六七十年月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科学技术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世产力”的论断。
过程与方法 :指引学生在排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理解科技进步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图片直观感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领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忱和艰辛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学情剖析:这部分的内容学生比较熟习,初中里接触过,平常在影视作品和课外书也多多少少认识一点,并且这课与我们平常生活悉悉有关,因此学生较感兴趣。
可是学生认识水平还很有限,缺少对历史问题的理性认识 ,因此在讲这部分内容时 ,不可以只介绍科技成就 ,而要上涨到理论层次 , 更要联合时代的背景 ,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教课重难点:要点 :新中国科技成就。
要指引学生认识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获得的标记性成就及其在加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指引学生经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认识。
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世产力”这一重要论断的理解。
教课过程:【导入】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视频)指引学生看一则对于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的新闻视频报道, 用最新的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系自古以来中国的飞天梦,指引学生思虑视频中飞天梦的实现体现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导入本课内容。
【活动】自主整理科技成就依据表格中供给的时间,将表格中的成就一栏增补完好,经过表格整体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得的科技成就。
指引学生将新中国科技发展区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与挫折。
第二阶段,改革与腾跃。
指引学生理解国家政治政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讲解】一、起步与挫折【问题 1】从毛泽东的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出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是如何的状况?科研基础 : 几乎一片空白【过渡】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之下,周恩来提出我们一定追上这个世界先进科学水平。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49)

民用核技术的发展——核电厂
广东大亚 湾核电站
浙江秦山 核电站
猜一猜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 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 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 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 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 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 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 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 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1983年 12月22日 ,中国第 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 上的计算机——“银河”在长 沙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 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 立设计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 国家。
1992年 11月19日 ,“银河— 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 过国家鉴定。
1997年 6月19日 ,“银河— 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 国家鉴定。
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猜一猜 他是谁?_袁__隆__平___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 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是一个 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 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 ,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 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被誉为“水稻 之父”。
我国第一头克 隆猪(黑色)
中国培育出的 克隆牛
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 图谱(又称“炎黄一号”)
完成绘制
多年以后,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 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 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然而,归途,竟是那么的坎坷。美国当局动用了可能的全部手
段,目的只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让钱学森回国,因为“他 太有价值了,在任何情况下都抵得上3至5个师的兵力”。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1

投影:猜一猜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被誉为“水稻之父”。
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振兴的历程。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探讨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一些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列举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问:你怎么理解这一句话?
答:……
投影:猜一猜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他是谁?
答:钱学森。
投影:猜一猜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意义:
(1)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 (2)是对科学技术作用的理论概括。 (3)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背景
(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3)“863计划”等一系列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成就
(1)核技术和应用 ①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注重核技术的和平利用; ②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 系的国家之一。 (2)空间技术 ①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相 继发展发射成功; ②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 ”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合作探究】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1: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 孩》。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 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 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恺文〃卡特 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 材料2:当1967年比夫拉战争导致了大规 模饥荒和大量无辜平民死亡之后,非洲的饥荒 第一次被报道。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被震惊 了:干瘪的乳房犹如枯萎的梨,含在一个骷髅 般孩子的嘴中,那里面其实早已没有奶水。为 了安慰孩子的饥饿,母亲不得不忍受被吮吸的 痛苦。饥饿是来自身体的摧残,但这些照片中 的悲惨情景却直逼人心,拷问着读者的灵魂。 (1)材料1、2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 饥饿和粮食问题。
温故知新
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世界领先;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先进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
到较全面的发展。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背景: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2、成就
(3)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以来,成功发射并回收多次“神舟号”飞船; ③2003年10月,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 员。 (4)信息技术 ①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②2002年,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5)生物工程 ①2001~2002年,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 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②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3、成就:
(1)国防: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医学: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 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袁隆平)
1964年10月16日,我 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我国成为世界 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 的国家。
邓稼先(1924—
1986),中国物理学家;
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 士学位,当年回国。他是 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开 拓者与奠基人之一,是中
国核试验在技术上的主要
组织领导者之一。被誉为 中国的“两弹元勋”。
【合作探究】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1: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 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 “猎物”的兀鹰。恺文〃卡特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 材料2:当1967年比夫拉战争导致了大规模饥荒和大量无辜平民死亡之 后,非洲的饥荒第一次被报道。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被震惊了:干瘪的乳 房犹如枯萎的梨,含在一个骷髅般孩子的嘴中,那里面其实早已没有奶水。 为了安慰孩子的饥饿,母亲不得不忍受被吮吸的痛苦。饥饿是来自身体的摧 残,但这些照片中的悲惨情景却直逼人心,拷问着读者的灵魂。 (1)材料1、2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 饥饿和粮食问题。
【合作探究】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1: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 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 “猎物”的兀鹰。恺文〃卡特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 材料2:当1967年比夫拉战争导致了大规模饥荒和大量无辜平民死亡之 后,非洲的饥荒第一次被报道。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被震惊了:干瘪的乳 房犹如枯萎的梨,含在一个骷髅般孩子的嘴中,那里面其实早已没有奶水。 为了安慰孩子的饥饿,母亲不得不忍受被吮吸的痛苦。饥饿是来自身体的摧 残,但这些照片中的悲惨情景却直逼人心,拷问着读者的灵魂。 (1)材料1、2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严重问题? 饥饿和粮食问题。 材料3: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西方世界 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 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材料3中,中国农民为什么那样说? 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 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合作探究】建国初,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背景 有哪些?目的何在?成果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把中国政权扼杀在摇 篮里。在在中国抗美援朝及台湾问题上,中美闹了很大的矛盾, 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甚至暗示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对中国 进行核威胁。 (2)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想要控 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拥有核武器的苏联也成为了中国的敌 人。这些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 (3)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这个时期,美苏争霸,使 国际局势很紧张。 (4)另外,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成立后,中国要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这就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 帕尔伯格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 “第二次绿色革命”
【典型题例】:(2010· 湘潭高三月考)2007年10月24日,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 功。右图《中国探月》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志,它蕴 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 ①它是中国汉字 ②它是中国书法 ③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 ④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 演变趋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B。图片没有汉字“月”的演变历程,故没有反映中国 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典型题例】:(2010· 安徽巢湖高三二测)温家宝 总理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 30年来,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国科学技 术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下列各项,不能为温总理的 讲话提供佐证的是( ) A.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B.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C.成功发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 D.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 解析:A。A项是在1973年,B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 以来的成就,C项是在2003年,D项是在1983年。A 项为正确答案。
1950年美国对朝鲜 进行大规模军事干 涉,并派兵侵占我 国领土台湾,直接 威胁我国安全。
1950年,中国人民志 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 参战,保家卫国。
苏军装甲部队参与进攻珍宝岛
我解放军战士在珍宝岛执勤
20世纪60年代,中苏边界谈判破裂后,苏联不断对中国 进行武装挑衅,制造流血事件。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成为双 方边界斗争的焦点之一。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材料3: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 袁隆平”。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 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 命”。 (2)材料3中,中国农民为什么那样说? 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 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 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 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1)新中国成立时,专门科研机构仅有三十多个,科技人员不 足五万人。 (2)科研工作仅在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领域开展。
2、措施:
(1)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2)成立科研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 ①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 ②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3)壮大科研队伍 ①欢迎海外知识分子回国,如李四光、邓稼先等。 ②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4)制定计划——《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 内掀起了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 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1965年,中国终于
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
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
性的蛋白质——结晶牛
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
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
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
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
的一步。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2)邓小平复出,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3)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科学 事业发展迎来了春天。 (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2、提出:
(五)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原因:
1.国家的独立和制度的确立稳固;
2.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3、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 后的成就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4.追赶科技革命潮流,吸收国外文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