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

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

汉魏六朝文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后又简称为《吕览》,一共有二十余万字。

《汉书·艺文志》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杂家”,即认为它是先秦以来阴阳、儒、墨等各家的折衷和调和。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就是博采众说,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

这部书文字朴素简练,和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有不少地方都是借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因而富有文学的意味。

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2.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亦限期缴出烧毁;有敢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

次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

史称“焚书坑儒”。

3.《过秦论》:散文篇名,西汉贾谊作。

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篇。

“过秦”是指责秦政之失。

作者详细论述秦王朝迅速为农民起义所推翻的原因,旨在作为汉兴之后接受历史教训、巩固统治的借鉴。

文中对秦政的苛虐有所暴露。

4.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吸取《楚辞》、荀卿《赋篇》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

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

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

5.辞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

“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泉,其中楚辞的影响最直接,故称辞赋。

两汉辞赋盛行,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的演变。

它的文体是诗和文的综合体,其基本的一些文体特征:1、从音律上说,有音节而不入乐,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2、从体式上说,骈散不拘,韵否不定。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

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秦汉魏晋文学名词解释

秦汉魏晋文学名词解释


21、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22、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其作品反映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情绪。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23、互见法:是《史记》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了不伤害人物的统一性,又能忠实于史实,司马迁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使得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
24、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并称。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他们抒写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承先启后。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12、《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著,共一百三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13、《悲愤诗》:诗歌篇名。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1、赋: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型自由、无严格格律限制的特点。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它包括骚体赋、汉大赋和小赋,但典型的汉赋是大赋。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

古代文学名词解说(上)1、 20、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切宽泛地反应社会现实和人民磨难,显现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生家立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踊跃进步精神;也表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凄凉幽怨情绪。

作品境界弘大,笔调明亮,形成雄健深沉、大方凄凉的风格。

后代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到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21、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华期间,此不时势稳固,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得意忘形,永垂不朽,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益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丽,创作成就其实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因此,这一期间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绚丽成为诗文的一般特点。

代表这种主派别风格的作家,首推潘岳和陆机。

22、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迷享福,意志更为低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民风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讨论老庄玄理为主,少量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乏艺术形象和真情表露,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等。

2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创作风格的评论。

左思的诗歌,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歧视与抗争,感触深沉、情调激动,笔力健壮,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弘扬,即是后代所说的“左思风力”。

24、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刘宋期间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鼎力创作山川诗语言工整精练,境地清爽自然;颜延之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表现了寒士的大方不平,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25、竟陵八友: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

此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汉魏六朝文学

汉魏六朝文学

司马迁《史记》一、关于司马迁耕牧:河山之阳,与农夫牧童为伴,饱览山河,广闻史传,培养灵秀之气读书: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孔安国《尚书》,董仲舒《春秋》,范围广,知人论世漫游:东南一带,感受各地民风习俗差异,拓阔视野,接触各阶层,加深历史理解出任:继任父职太史令,《太史公书》即《史记》遭刑:向武帝解释李陵战败投降事情原委而遭刑著史:发奋著书,历史总结(通史)与身世之叹(倾诉)结合,怨刺成分二、李陵之祸与《报任安书》中书令与北军护军使者通信:半公开的宣言*以“推贤进士”为线索,实则1.向任安、刘彻以及天下人解说他的生死观内心对死的渴望—史记的悲剧气氛悲剧英雄—生死的选择是为有意义的目标苟活2.向汉武帝宣告自己的胜利知识者人格尊严与非理性权威的对抗3.不能解救朋友的隐言生死“要之死日,是非乃定”;沉痛、屈辱、愤怨、自豪、自傲、自伤*贡献1.文学史上纯粹抒情散文从私人书信体中开始2.影响后世表达人生志向和感慨的名篇3.研究司马迁生平的重要资料三、《史记》1.结构体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一种史书体裁,始于司马迁。

通史:贯通古今的史书,史记从上古贯通到汉初)。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叙事艺术(1).勾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无比宏大的结构中包含着从根本上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本纪、世家等体例的运用,既尊重历史事实,又突显历史意义;人物传记的排列顺序,基本以时间为序,又兼顾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以类相从;《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3).因果关系的探索和展示史学家素养:史学、史才、史德、史识、详因略果、因果关系探究:“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认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第二章汉魏六朝文学

第二章汉魏六朝文学

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61岁。班固 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 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 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 卷。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 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 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 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 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 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 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 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
康是晋武帝年号(280~289),这一时期经济呈 现上升局面,文学上出现了以“三张、二陆、两潘 、一左”为代表的作家群。太康文学呈现出对繁缛 、对仗等形式美的追求,逐渐丧失了建安文学的风 骨,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有一些新的探索,尤其是左 思对门阀制度的抗议、抒发寒士不平之鸣的诗歌, 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富有光彩的亮点。 东晋文学起自晋室南渡(317),终于刘裕篡晋 (420)。自魏晋以来,在哲学思想领域所兴起的玄 学,至西晋时盛极一时。降及东晋,玄风仍盛而不 衰,加之佛学流行,玄佛合流,整个文坛为玄风所 笼罩。这种风气影响到文体,使得玄言诗占据文坛 长达百年之久,因此东晋除了玄言诗外,无可称道 者,唯晋末陶渊明的出现,才为东晋文坛带来了新 的气息而成为东晋文坛之异彩。 自刘宋起迄陈末,为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
阳伽蓝记》、《水经注》等。南北方不同的文学 风貌,在对峙中交流,在交流中渐渐融合,至隋统 一而使得这种交流、融合大大加强,终而至唐朝时 形成了一种文质并焕的文学新局面。
第一节 史传文学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样式及代表作家 1. 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 、王粲 、陈琳、阮瑀 、刘 桢 、徐干、应瑒 女作家蔡琰:《悲愤诗》
2. 正始文学 竹林七贤 : 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 王戎
3.陶渊明
4.谢灵运
1. 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 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2. 散体大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3. 抒情小赋 扬雄《酒赋》、张衡《归田赋》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二)史传文学 史传的成就在汉代达到顶峰 司马迁 《史记》 班固《汉书》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视频导入:《魏晋南北朝服饰》 点击
一、两汉文学
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内容上看
从形式上看
(一)赋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是我国古代诗歌的 表现手法之一,到战国后期,它发展成为 一种独立的文体,内容侧重于状物叙事, 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 只适宜于朗读。 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和 抒情小赋。
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 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 情感。
(一)文学创作的主题 1. 生死主题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曹植的《游仙》、《升无行》、《仙人篇》
3. 隐逸主题 陶渊明描写隐逸生活和表现隐逸思想

两汉魏晋六朝文学复习要点

两汉魏晋六朝文学复习要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汉赋:是汉代在远承《诗经》赋诵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家铺张恣肆的文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杨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

汉代设立的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并负责搜集各地歌谣的音乐管理机关。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题材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近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伤感色彩。

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是汉代文人无言诗成熟的标志,其内容多写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蔡琰为代表的作家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目睹了民生的苦难,因而大都既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作品大都呈现出高扬理想、忧时伤世、充满个性、富有悲剧色彩的特征,这种特点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建安风骨”。

真实地反映了现时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流露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幽怨,带有悲剧色彩,意境宏大,笔调畅朗,从而形成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以“三曹”、“七子”和蔡文姬为代表。

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构成的文学家族。

他们在诗歌中书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汉魏六朝诗派名词解释

汉魏六朝诗派名词解释

汉魏六朝诗派名词解释
汉魏六朝诗派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文学流派,起源于汉朝末年,发展至魏国时期达到高峰。

该流派的主要特点是以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等人的诗歌为代表,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和表达个人思想感情的重要性。

在六朝时期,该流派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巅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流派的代表性诗人包括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七步诗》等。

这些诗人的诗歌以高超的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著称,他们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爱情、友情等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除了代表性诗人外,汉魏六朝诗派还涉及到许多其他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如曹操的“三绝”政策、曹丕的“文景之治”、曹植的文学批评等。

这些事件和人物都对汉魏六朝诗派的发展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魏六朝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作品和影响不仅在诗歌领域,还在文学、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

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2.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

蔡邕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

3 乐府诗: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这些采集、保存而流下来的歌辞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4.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文选》,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留下作者姓名。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

古代抒情诗的典范,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5.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

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6.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把逞才作为创作目标,并形成拟古风气。

在诗歌技巧方面,追求“繁缛”的艺术风貌,这也是太康诗风的重要特征。

它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是个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7.玄言诗:指盛行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方面是围巾鲜血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证据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完成南北统一,其间约800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到分裂对抗、地方割据的变化,文学也逐步摆脱了哲学、史学附庸的地位,开始独立地发展。

这一时期的前400年,特别是西汉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大。

于是,规模宏大,铺陈扬厉,“润色鸿业”的辞赋创作,成为一时的风气。

同时,各种文体的散文和文人五言诗也渐次发展起来。

后400年中,陆续出现群雄逐鹿、王室内乱、异族入侵、南北对峙、争战不息的混乱局面。

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民生的艰难,对封建统治以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人们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对宇宙和人生进行哲学的思考,对生命本质、个人感受、审美趣味更为关怀,于是文学的形式和技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为了具体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脉络,我们分两部分来进行介绍。

一、两汉文学在两汉文学中,汉赋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它由楚辞演化而来,经过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早期汉赋的内容多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主,形式上带有楚辞的句法特点,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西汉中期,从枚乘的《七发》开始,赋的内容向“体物”的方向转变,主要描写京都、宫室、苑囿、畋猎等事物,形成辞藻华丽、想象丰富、专事铺陈、讲究排偶的宏篇巨制。

至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描述楚王云梦和天子上林游猎的盛况,使汉大赋的铺彩摛文达到了顶峰。

此后,跟进者络绎不绝。

如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都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赋的作者可能意在讽喻,但实际上只能起到“劝百讽一”的效果。

东汉中期以后,虽然汉大赋创作仍然不衰,但开始出现了抒情小赋,张衡《思玄赋》、王粲《登楼赋》等就是优秀的代表。

西汉前期的散文,总体上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实用性质,内容或是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或是为新王朝提供统治的良策。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二)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二)

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二)汉语言文学名词解释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阮籍所作。

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

汉魏六朝文学

汉魏六朝文学

七体 《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西 汉枚乘著《七发》假借吴客说七件事,从 而启发楚太子。自枚乘《七发》问世之后, 后世仿作并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即 以汉代而言,傅毅有《七激》、刘广世有 《七兴》、李尤有《七款》、张衡有《七 辩》、马融有《七厉》,如此等等,数量 众多。所以萧统《文选》和刘勰《文心雕 龙· 杂文》于赋体之外,别立“七体”。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 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 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国语· 楚语下》
《庄子· 齐物论》 庄子认为人们精神上有痛苦,原因在于事物有 差别。如果没有差别,人们的心灵自然就安静了。因 此他提出了“齐物论”,即一切事物都是同样的,没 有差别的理论。庄子看来,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 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也是彼,彼就是此,没有确 定的区别。事物的差别根本没有客观标准,而完全是 由人的主观决定的,随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区别。一 切差别都是主观的,相对的,不存在客观标准。 庄子认为认识的真伪没有判断的标准。他举例 说,人睡在潮湿的地方要生病;但泥鳅却认为潮湿的 地方最好。人爬到树梢上会害怕,可猴子在树上自由 自在。“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 之高飞,麇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庄子一次做梦变成了蝴蝶,飞来飞去很得意,可一醒 来还是庄子自己。于是庄子自己也搞糊涂了,究竟是 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他认 为这个问题没法搞清楚。
与汉赋相关的几个术语
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 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 化。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它借 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 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 诗歌融入其中。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 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汉赋的文体来源 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 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枚乘的 《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 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 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 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 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专题汉魏六朝文学

专题汉魏六朝文学

魏诗的代表作品赏析
1
《长歌行》是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以 豪放奔放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的山河和英 勇的战士形象,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热 爱和对英雄的崇敬。
2
《短歌行》是另一首脍炙人口的魏诗, 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 感慨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珍 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归园田居》是魏诗中田园诗歌的代表 作之一,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田园 风光和农村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 的热爱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汉魏六朝小说的代表作品和影响
《搜神记》是汉魏六朝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志怪为主,记载了许多神仙鬼怪的传说 和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文化。
《世说新语》则是六朝时期的代表作,它以 志人为主,记载了当时士人的言谈举止和生 活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 想感情。
汉魏六朝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它们不仅为后来的唐传奇、明清小 说等文学体裁提供了创作灵感和素材,同时 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汉魏六朝散文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汉魏六朝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风格 和特点都有所不同。汉代的散文作品以朴实自然为主, 魏晋时期的散文则逐渐走向华丽和繁复。到了南朝时期 ,骈文盛行,讲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代表作品有《 洛阳伽蓝记》等。
汉魏六朝散文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风格 和特点都有所不同。汉代的散文作品以朴实自然为主, 魏晋时期的散文则逐渐走向华丽和繁复。到了南朝时期 ,骈文盛行,讲究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代表作品有《 洛阳伽蓝记》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汉魏六朝散文
汉魏六朝散文概述
汉魏六朝散文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汉、魏、晋、宋、齐、梁、陈七个朝代的散文作品。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在文 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汉魏六朝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学的发展之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个时期的文学产生于公元220年至589年的220年间,以汉、魏、晋、南北朝为主要代表。

汉魏六朝文学承袭了秦汉文学的基础,又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汉魏六朝文学的体裁更加多样化。

除了继承了汉代流行的诗、赋、曲、辞等体裁外,还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比如散文、小说等。

其中,魏晋时期的散文特别发达,出现了许多重要作家如嵇康、阮籍、刘义庆、陆机等,他们的散文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打破了传统的限制,注重真实感和个性表达,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趋势。

其次,汉魏六朝文学的风格多样化。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风格上更加自由,创作技巧更加多样。

例如,赋体诗流行于东晋时期,以花间派为代表,注重音韵和形象的描绘,形成了优美华丽的风格。

而世说新语则是以短小精湛的形式展现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观点。

这些不同的风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汉魏六朝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南朝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被誉为“魏晋风骨,唐宋之祖”,他的作品不仅受到了当时的文人的推崇,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魏晋时期的辞章和演讲技巧为后来的演讲和辞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都表明,汉魏六朝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汉魏六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其体裁的多样化和风格的丰富多样,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汉魏六朝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对中国文学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魏文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汉魏文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汉魏文学常考的名词解释汉魏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经历了汉朝和三国时代的兴盛与衰落。

在这个时期,文人学士追求文学艺术的精深与创新,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创作理念。

在学术考试中,对汉魏文学常考的名词解释是学生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下面将为大家讲解几个常见的名词。

1. 皇帝文学在汉魏时期,文学开始与政治紧密结合,皇帝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皇帝文学是以皇帝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和传播活动,旨在弘扬皇权、传承国家文化。

皇帝文学常见于宫廷诗词、演讲、诏令和行为等形式,它以颂扬帝王德行、赞美国家建设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2. 田园诗汉魏时期的田园诗是农村庄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创作,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安逸生活的向往。

田园诗常以描写田园景物、农民生活和农田劳动为主题,通过赞美自然和农民的劳动精神来抒发人们对宁静、素朴生活的憧憬。

3. 乐府诗乐府诗是一种民间的合唱诗歌体裁,流传于汉魏时期。

它的内容多与政治、军事、社会风俗、爱情、哀悼等诸多方面有关,既有咏史叙事的特点,也有表达民间情感的成分。

乐府诗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生动的表达方式,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创作对象。

4. 词章词章是汉魏时期的一种韵文体裁,相当于后来的诗文和散文结合体。

它的形式以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点为基础,丰富了乐府体裁的表现手法,并在内容上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感情的抒发。

词章注重情感的细腻描绘,把个人的爱情、哀怨和悲喜等情感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5. 书法汉魏时期的书法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时期之一。

汉魏书法追求朴实自然、传神活泼的笔法,注重勾勒文字的线条及韵动的力度。

在书法创作中,常使用类似隶书、篆书、草书等多种字体表现文化品位和个人特色。

总结汉魏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时期。

在汉魏时期,文学创作与政治紧密结合,皇帝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此外,田园诗、乐府诗、词章等各种文学形式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汉魏六朝文选解

汉魏六朝文选解

汉魏六朝文选解
汉魏六朝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涵盖了从汉朝到南
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
在艺术价值上也非常高。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汉魏六朝文选。

一、汉魏六朝文学特点
1. 以诗歌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又以乐府诗最为突出。

2. 文学思想开放,多元化。

反映了社会变革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多样性。

3. 文学作品注重情感、抒发个人体验和感受。

4. 文学作品风格多样化,有清新淡雅、豪放洒脱、雄健有力等不同风格。

5. 文学作品注重意境和意义的表达,有时借用神话传说或比喻手法来
表达思想。

二、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
1. 汉代:班固《汉书》、司马迁《史记》、刘向《说苑》等。

2. 魏晋:曹操《观沧海》、陶渊明《桃花源记》等。

3. 六朝:陶潜《归去来兮辞》、谢灵运《青玉案·元夕》等。

三、文学成就
汉魏六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在艺术价值上也非常高。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变
革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多样性,而且注重情感、抒发个人体验和感受,
风格多样化,意境和意义表达深刻。

这些特点都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并对后来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汉魏六朝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历史上
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
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并从中领悟到深刻的思
想启示。

古代文学之汉魏六朝文学资料

古代文学之汉魏六朝文学资料

汉代文学第一章汉代散文一、《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二、汉高祖(前206)-----汉惠帝刘盈(前194)-----吕后(前187)-----汉文帝刘恒(前179)-----汉景帝刘启(前156)-----汉武帝刘彻(前140)三、“黄老之学”:汉初道家学派----黄老学派的学说。

“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黄老学派以《老子》为依据,认为虚无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道”是无为的,人效法“道”也应该无为。

因而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也就是适应时势,顺其自然。

高祖、文帝时期“与民休息”的各项政策,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四、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又作《治安策》)、《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五、晁错的政论文:《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说景帝削吴》六、贾谊、晁错政论文的异同:同:1、内外政策立场观点一致2、文风明白了当,激烈迫切,尽所欲言。

异:1、贾谊文章辞藻华丽,喜用夸张排比甚至有些堆砌;晁错文章浅显质实,朴实无华。

---晁错比贾谊略乏文采。

2、贾谊文章思想敏锐,出言大胆直率;晁错文章见解深刻,说理透辟。

---二人各有千秋。

但晁文不如贾文感情激荡,富有鼓动性;而贾文不如晁文简练明快,词旨通达。

3、贾谊文章气势纵横,但思维不够严密,建议不够实在;晁错文章分析事物具体细致,建议比较切合实际。

---晁文中的建议可操作性强,贾文反之。

---贾谊的政论文是文学性的政论文,晁错的政论文是实用性的政论文第二章《史记》1、《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

”2、“李陵之祸”贰师将军李广利路博德因杅将军公孙敖李绪3、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70)“天子称本纪”;“时势主宰者”《秦本纪》、《项羽本纪》“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配焉。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完成南北统一,其间约800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到分裂对抗、地方割据的变化,文学也逐步摆脱了哲学、史学附庸的地位,开始独立地发展。

这一时期的前400年,特别是西汉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大。

于是,规模宏大,铺陈扬厉,“润色鸿业”的辞赋创作,成为一时的风气。

同时,各种文体的散文和文人五言诗也渐次发展起来。

后400年中,陆续出现群雄逐鹿、王室内乱、异族入侵、南北对峙、争战不息的混乱局面。

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民生的艰难,对封建统治以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人们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对宇宙和人生进行哲学的思考,对生命本质、个人感受、审美趣味更为关怀,于是文学的形式和技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为了具体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脉络,我们分两部分来进行介绍。

一、两汉文学在两汉文学中,汉赋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它由楚辞演化而来,经过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早期汉赋的内容多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主,形式上带有楚辞的句法特点,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西汉中期,从枚乘的《七发》开始,赋的内容向“体物”的方向转变,主要描写京都、宫室、苑囿、畋猎等事物,形成辞藻华丽、想象丰富、专事铺陈、讲究排偶的宏篇巨制。

至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描述楚王云梦和天子上林游猎的盛况,使汉大赋的铺彩摛文达到了顶峰。

此后,跟进者络绎不绝。

如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都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赋的作者可能意在讽喻,但实际上只能起到“劝百讽一”的效果。

东汉中期以后,虽然汉大赋创作仍然不衰,但开始出现了抒情小赋,张衡《思玄赋》、王粲《登楼赋》等就是优秀的代表。

西汉前期的散文,总体上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实用性质,内容或是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或是为新王朝提供统治的良策。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魏六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魏六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魏六朝文学试题部分:一、填空1.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____________》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___________),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

3.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多出自(____________)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

4.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____________)时期作家群体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生不已,人才辈出。

5.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____________)为主,其中就有《诗经》这部文学作品。

6.西汉时期,解读(《》)是一种专门学问,例如武帝时的朱买臣、淮南王刘安都擅长此学,宣帝亦修武帝故事,深推重之。

7.汉宣帝时,宫中曾经用诵读奇文及自己作品的方法为宣帝的太子、亦即后来的元帝治病解闷的方法,这种精神疗法效果明显,不但太子得以康复,而且经他倡导在后宫形成了诵读()的风气。

8.诵读()在汉代是一种高雅的活动,是士人文化素养的标志。

9.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有王褒,成帝朝有()等。

10.自武帝起,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的是创作辞赋,由此形成了向天子()的制度。

11.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

12.西汉武、宣、元、成诸帝都是文学爱好者,其中()还有诗赋传世。

13.淮南王群臣不但著书立说,而且还是一个从事()创作的群体。

14.东汉后期,长期把持政权身居显位的(),大量招纳宾客,东汉许多著名作家都当过他们的幕僚。

15.“妄自菲薄”、“作奸犯科”出自(《》)。

16.“披坚执锐”、“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沭猴而冠”出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后又简称为《吕览》,一共有二十余万字。

《汉书·艺文志》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杂家”,即认为它是先秦以来阴阳、儒、墨等各家的折衷和调和。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就是博采众说,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

这部书文字朴素简练,和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有不少地方都是借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因而富有文学的意味。

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2.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亦限期缴出烧毁;有敢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

次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

史称“焚书坑儒”。

3.《过秦论》:散文篇名,西汉贾谊作。

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篇。

“过秦”是指责秦政之失。

作者详细论述秦王朝迅速为农民起义所推翻的原因,旨在作为汉兴之后接受历史教训、巩固统治的借鉴。

文中对秦政的苛虐有所暴露。

4.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吸取《楚辞》、荀卿《赋篇》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

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

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

5.辞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

“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泉,其中楚辞的影响最直接,故称辞赋。

两汉辞赋盛行,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的演变。

它的文体是诗和文的综合体,其基本的一些文体特征:1、从音律上说,有音节而不入乐,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2、从体式上说,骈散不拘,韵否不定。

类似散文、骈文、韵文之混合;3、从风格上说,善于铺陈夸饰,《文心雕龙》所谓“极声貌以穷文”;4、从组织上说,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反复渲染,驰骋铺张;5、从功用上说,继承儒家诗教传统,重视讽谏作用。

六朝骈文盛行,抒情小赋也演变为骈体赋,抒情和描写功能更强。

6.骚体赋:汉赋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

当时的社会是“大汉初定,日不暇给”。

封建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

从当时诸王纳士和著书的情况来看,西汉初年的文化思想还是比较活跃。

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追随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而在形式上与楚辞比较起来初有转变,但是不大。

这时较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和枚乘等。

贾谊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淮南小山有《招隐士》,枚乘有《七发》。

7.散体大赋:汉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西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的作家作品最多,尤其武帝、宣帝时代,汉赋达到鼎盛。

这个时期的赋作,内容大都描写汉帝国威振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园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的田猎、歌舞时的壮观场面等等。

一方面夸耀国势和一时文物之盛,充满了自豪的感情;一方面又对统治者挥霍享乐的行为流露出某些不满,进行委婉的劝谏和讽刺,所谓劝百而讽一。

主要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

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是《子赋虚》、《上林赋》;扬雄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等。

班固有《东都赋》和《西都赋》,合起来叫《两都赋》。

大赋8.抒情小赋:东汉中叶以后,是汉赋发展的第三个时期。

这一时期,汉赋从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上都开始有所转变,那就是歌颂国势声威、美化皇帝、专以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开始衰微,而反映社会黑暗、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

这一转变,主要是因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张衡是这一转变开始的代表作家,其后有蔡邕、赵壹、祢衡等人。

《归田赋》是张衡抒情小赋的代表作。

赵壹《刺世疾邪赋》也很有名。

9.纪传体:纪传体是司马迁的《史记》所开创的史书体例,他以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网络,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公元前104-前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

“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最具文学价值。

《史记》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以类相从的原则。

在传记的体例上,有单传、合传、类传等类型。

各传之间血脉贯通,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0.互见法:是《史记》传记选材写人的方法。

司马迁写人物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选择。

为了既不伤害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用以积极地运用资料,为突出人物的特征服务。

司马迁使用这种方法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注明,有的并没有注明。

如在《留侯世家》中有这样的话:“语在项羽事中”、“语在淮阴事中”。

又如《项羽本纪》集中了许多重要事件突出他的喑噁叱咤、气盖一世的性格特征,传赞中虽有所贬责,但热情的歌颂、深切的同情却是主要的。

作者在本纪中没有过多地去批评项羽这个人物的缺点和军事上政治上的错误,而把它放在《淮阴侯列传》,借韩信之口说出。

11.《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著,共一百三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前91年)撰成。

后其书有缺,元帝、成帝间褚少孙补撰《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等篇,又附缀武帝天汉以后史事。

司马迁职居史官,据《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利用国家收藏的文献,再加以实地采访的资料,取材丰富。

记事起于传说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尤详于战国、秦、汉。

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

其中《陈涉世家》肯定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和《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都是本书的优点。

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12.鸿门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后,派兵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率四十万大军攻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准备消灭刘邦。

经项羽叔父项伯调解,刘邦亲至鸿门会见项羽。

宴会上,范增命项庄舞剑,欲乘机刺杀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常以身掩护。

最后樊哙带剑执盾闯入,刘邦始得乘隙脱险。

这一段史实由于司马迁《史记》的精彩描述而流传不衰,成为后代小说、尤其是戏剧的优秀素材,不断在舞台上搬演。

13.《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14.《汉书》:东汉班固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创始于其父班彪继《史记》而作的《后传》,彪死,班固整理补充,撰成本书。

其中八表和《天文志》未成稿,由班固的妹妹班昭和马续续成。

本书体例大略与《史记》相同,惟改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并创《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准绳。

本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

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断代历史。

本书包举一代,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其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述,由此全面地展示了西汉盛世的繁荣和时代风貌。

其中李陵、苏武的传记酣畅淋漓,悲壮沉郁,可与《史记》名篇媲美。

《汉书》的笔法严谨有法,形成了与《史记》截然不同的风格。

15.乐府:“乐府”有二层含义:一是指古代音乐官署,“乐府”一名始于秦。

秦及西汉惠帝时均设有“乐府令”,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

哀帝时废除,从此乐府机构消失。

东汉的黄门鼓吹署的职能大体相当于乐府。

二是诗体名。

魏晋以后,把乐府所唱的诗也称“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构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后人因此把词和散曲也叫做乐府。

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按照音乐的不同,将乐府诗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这个分类为后人所遵从。

汉代乐府诗的精华是民歌,它们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中。

16.《孔雀东南飞》:此诗最早见于陈朝时每个人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后人常取此诗首句,称为《孔雀东南飞》。

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

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和鞭斥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同情和赞扬。

诗的结尾以幻想的形式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予以描绘和歌颂。

作品展现了很高的叙事技巧,人物刻画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

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

情节双线交叉,结构谨严,剪裁得当。

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乐府中的叙事诗发展到了高峰。

本篇在《乐府诗集》中属《杂曲歌辞》。

17.《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东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抒情诗。

非一人一时之作,但因其相似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而被编辑在一起。

其题材不出乎游子思妇的离情别思与失意士人的羁旅愁怀、坎懔之悲。

其主题紧紧围绕着人生短暂和对死亡的忧惧而展开,诗人或渴望青春爱情,或渴望功名和物质享乐,从努力实现人生不朽到满足于耳目口腹之欲,都是为了达到战胜死亡的目的。

其艺术表现手法既继承了诗、骚的比兴传统,又吸取了汉乐府五言诗的长处。

总之,哀婉、感伤、忧惧和狂放的情感以及沉重的人生哲理思索及其率真的表达,都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故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18.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