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溶性影响毒作用部位: 水溶性影响毒作用部位: Cl2、SO2、HF、NH3易溶于水 ⇒ 上呼吸道 、 NO2水溶性较低 ⇒ 呼吸道深部
(2)分散度 ) 一般分散度越大, 一般分散度越大,毒性越强 (3)挥发度和蒸气压 ) 液态毒物的挥发度大, 液态毒物的挥发度大,实际毒性强
值相同, 苯、苯乙烯:LD50值相同,苯乙烯的挥发度是苯的 苯乙烯: 1/11 苯乙烯危害性低
(3)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 ) 磷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侧链 磷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侧链
-CH=CH-CH2-CH=CH-CH2-CH=CH- (亚甲基碳) 亚甲基碳) 夺取H 夺取 · -CH=CH-CH2-CH=CH-C·H-CH=CH- 脂质自由基 ·) 脂质自由基(L 共振和电子转移 -CH=CH-CH=CH-C·H-CH2-CH=CH- 共轭二烯 与O2结合 -CH=CH-CH=CH-CH-CH2-CH=CH- 过氧化脂质自由基 O (LOO·) .O 从另一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子 夺取H 夺取 · -CH=CH-CH=CH-CH-CH2-CH=CH- 脂质过氧化物 OOH (LOOH) 氧化、还原、分子环化、断裂, 氧化、还原、分子环化、断裂,产生丙二醛等产物
(4)对蛋白质、核酸分子的攻击 )对蛋白质、 靶位点: 靶位点:氨基酸残Baidu Nhomakorabea和巯基 腺嘌呤、鸟嘌呤的C 腺嘌呤、鸟嘌呤的 8 嘧啶的C 嘧啶的 5 = C6 5) (5)污染物对机体中自由基防卫系统的影响 一些重金属离子抑制 抑制SOD、CAT、GSH一些重金属离子抑制 、 、 PX等的活性 有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大气污染物进入体内形成自 消耗体内自由基清除物质 由基 消耗体内自由基清除物质
第二章 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生物 污染物 环境条件 污染物毒作用的性质和 污染物毒作用的性质和强度 性质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一. 毒作用类型 1. 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局部作用( 局部作用(P.53):化学物质引起的机体直接 ) 化学物质引起的机体直接 的损伤。 接触部位的损伤 接触部位的损伤。 全身作用( 全身作用(P.53) :环境化学物被吸收后, 随 ) 环境化学物被吸收后, 血液循环分布全身而呈现的毒作用。 分布全身而呈现的毒作用 血液循环分布全身而呈现的毒作用。 全身作用并不均匀一致(靶组织、靶器官) 全身作用并不均匀一致(靶组织、靶器官) CCl4:急性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肝脏、 慢性作用 肝脏、肾脏
2. 毒物的物理性状与毒性作用 (1)脂/水分配系数 ) 水分配系数大: 脂/水分配系数大:易吸收,不易排泄 水分配系数大 易吸收, 水分配系数小: 脂/水分配系数小:易排泄,不易吸收 水分配系数小 易排泄, 绝对溶解度: 绝对溶解度: 体液中溶解度越大, 体液中溶解度越大,毒性越强
砒霜( 在水中溶解度比雄黄( 砒霜(As2O3)在水中溶解度比雄黄(As2S3)大3万倍 万倍
溴苯 环氧溴苯 肝细胞的坏死 肾脏损害
有机F 有机 F¯ 在肾脏吸收蓄积 肾损伤 α-萘胺诱发膀胱癌: 萘胺诱发膀胱癌: 萘胺诱发膀胱癌 一级代谢物 + N-葡萄糖醛酸 葡萄糖醛酸 二级代谢物 膀胱尿液pH5~6 解离产物诱发 膀胱尿液 ~ 解离产物诱发DNA突变 突变
与某些酶在体内的分布差异有关 CH3OH HCHO HCOOH
(2)活性氧系统 ) 活性氧中间体(氧自由基) 活性氧中间体(氧自由基):羟基自由基 (OH·)、氢过氧自由基(HO2-1·)、超 ) 氢过氧自由基( ) 氧化阴离子自由基( 氧化阴离子自由基(O2-1·)、单线态氧 ) (O2·)、H2O2 ) 自由基防卫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 自由基防卫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过氧化氢酶( 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 ) 酶(GSH-PX)、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尿酸等 ) 维生素A、 、 , 胡萝卜素等 维生素 、E、C,β-胡萝卜素等
2. 受体学说
干扰正常的受体 – 配体的相互作用 有机磷农药 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乙酰胆碱积聚 毒蕈碱型胆碱能受体 烟碱型胆碱能受体 类似神经症状 阿托品解毒机理: 阿托品解毒机理:竞争毒蕈碱型胆碱能受体 甲基汞竞争脑内胆碱能受体 脑损伤
3. 共价结合学说 (1)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 ) 结合位点:巯基、羟基、 结合位点:巯基、羟基、氨基等
抗原 分泌抗体进入体液 抗体、 抗体、抗原特异结合
淋巴细胞活化 形成致敏淋巴细胞 淋巴因子 吸引吞噬细胞向抗原集中 (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
吞噬 失去致病性 溶解 (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
变态反应(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 异常的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导致生理功能 生异常的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导致生理功能 紊乱或组织损伤。 紊乱或组织损伤。
侵入途径与吸收量: ➣ 侵入途径与吸收量: 金属Hg经口摄入 毒性小(吸收量少) 经口摄入, 金属 经口摄入,毒性小(吸收量少) Hg蒸气经呼吸道吸入,毒性强(吸收量多) 蒸气经呼吸道吸入, 蒸气经呼吸道吸入 毒性强(吸收量多) ➣ 侵入途径与首先到达的器官、组织: 侵入途径与首先到达的器官、组织:
⑥ 酸基和酯基 引入羧基( )、磺酸基 引入羧基(-COOH)、磺酸基(-SO3H): )、磺酸基( ): 水溶性↗ 脂溶性↘ 毒性↘ 水溶性↗,脂溶性↘,毒性↘ 毒性:苯甲酸< 毒性:苯甲酸<苯 酸基经酯化:脂溶性↗ 毒性↗ 酸基经酯化:脂溶性↗ ,毒性↗ ⑦ 胺基 毒性:伯胺>仲胺> 毒性:伯胺>仲胺>叔胺
碳原子数相同的同系物: 碳原子数相同的同系物: 毒性:直链> 毒性:直链>支链 成环> 成环>不成环 庚烷> 庚烷>异庚烷 环戊( 环戊(己)烷>戊(己)烷
② 卤代 甲烷不致癌,碘甲烷、溴甲烷、 甲烷不致癌,碘甲烷、溴甲烷、氯甲烷致癌 对肝脏毒性: 对肝脏毒性: CCl4>CHCl3>CH2C12>CH3Cl>CH4 麻醉作用: 麻醉作用: CHCl3>CH2C12>CH3Cl>CH4
经口染毒: 硝酸盐 经口染毒:经肠道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 高铁血红蛋白症 经静脉注射: 经静脉注射:无此毒效应
二. 机体因素 1. 种属、品系与个体感受性差异 种属、 代谢差异(代谢酶差异) 代谢差异(代谢酶差异) 解毒能力差异 食草动物对氰化物解毒能力比杂食动物强 2-乙酰氨基芴 2-乙酰氨基芴 N-羟化 N-羟化 致癌 芳香族羟化 不致癌
(4)电离度 ) 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 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 电离度愈低, 电离度愈低,脂溶性越高
3. 毒物侵入机体的途径与毒性作用 侵入途径与吸收速度: ➣ 侵入途径与吸收速度:
呼吸道>腹腔注射 肌肉注射>经口 腹腔注射>肌肉注射 经口>经皮 静脉注射 ~ 呼吸道 腹腔注射 肌肉注射 经口 经皮
4. 功能作用和形态作用 功能作用和形态作用 功能作用( 功能作用(P.54) :化学物引起的靶器官和组 ) 织的功能的可逆改变。 可逆改变 织的功能的可逆改变。 形态作用( 形态作用(P.54) :化学物引起的肉眼和显微 ) 化学物引起的肉眼和显微 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镜下能观察到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镜下能观察到的组织形态学改变。 ➣ 形态作用常常不可逆
5. 变态反应和特异性反应 (1)变态反应 ) 自我” 非我” 识别 “自我”和“非我” 免疫反应 抗原:凡是能激发机体产生抗体 抗体和 抗原:凡是能激发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免 并能与抗体相结合的物质。 疫,并能与抗体相结合的物质。 抗体: 抗体:指机体内的淋巴细胞在抗原物质刺 激下所合成的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 激下所合成的免疫球蛋白。
(2)特异性反应 ) ➣ 体内缺乏降解某种化合物的酶 缺乏血清胆碱酯酶 琥珀酰胆碱过敏
三. 毒性作用的机理 1. 靶位点学说 (1)靶位点的位置和结构 ) 接触部位、 接触部位、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部位 SO2、NO2 ⇒ 呼吸道 百草枯 ⇒ 肺 有机汞 ⇒ 脑
(2)靶位点的功能 ) 肝脏 、肾脏
溴苯 CO 溴苯环氧化物 肝细胞坏死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Fe2+) 肝细胞蛋白质 机体缺氧
Pb、Hg、Cd、As 、 、 、 巯基 (2)与核酸的共价结合 ) 结合位点:碱基、核糖、脱氧核糖、 结合位点:碱基、核糖、脱氧核糖、磷酸 生成DNA加合物 生成 加合物
4. 自由基作用学说 (1)自由基的产生和特点 ) 化学键断裂 异裂反应 离子 均裂反应 自由基 特点: 特点:高度的化学反应性 自由基的链锁反应:引发⇒增长⇒ 自由基的链锁反应:引发⇒增长⇒终止 生物体内自由基的来源: 生物体内自由基的来源: 生物大分子共价键均裂 外来物质经酶催化均裂 外来物质经生物转化接受单电子
(猴、豚鼠) 豚鼠)
致畸作用的种属差异: 致畸作用的种属差异:与胎盘屏障的转运有关 反应停” “反应停”:大、小鼠 4000mg/kg 不致畸 人 0.5~1.0mg/kg 致畸 ~
2. 年龄 毒物: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敏感1.5~ 倍 毒物: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敏感 ~10倍 新生动物往往功能发育不全 新生动物毒物代谢酶缺乏 毒物代谢酶缺乏: 新生动物毒物代谢酶缺乏: 代谢失活的毒物毒性大 代谢活化的毒物毒性小 老年动物酶活性下降 吸收与排泄能力的差异 儿童对Pb( 儿童对 (4 ~ 5倍)、 (20倍)的吸收量 倍)、Cd( 倍 较成人大
3. 即刻和迟发作用 即刻作用 作用( 即刻作用(P.53):一次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引 ) 起的毒性作用。 起的毒性作用。 迟发作用( 迟发作用(P.53):一次或多次接触化学物 ) 需经一段时间后才呈现的毒性作用。 后,需经一段时间后才呈现的毒性作用。 三邻甲苯磷酸酯接触后几天才显示毒作用 三邻甲苯磷酸酯接触后几天才显示毒作用
第二节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一. 毒物因素 1. 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 (1)化学结构与毒作用性质 ) 化学结构 ⇒ 理化性质 ⇒ 化学行为 ⇒ 毒作用性质
(2)化学结构与毒性大小 ) ① 同系物中的碳原子数 碳氢化合物同系物: 碳氢化合物同系物: 碳原子数↗ 毒性↗ 碳原子数↗,毒性↗,但碳原子数超过一定 毒性↘ 限度时(7~9个 限度时(7~9个),毒性↘ 庚烷:麻醉作用↗ 丙烷 ⇒ 庚烷:麻醉作用↗ 辛烷以上:麻醉作用↘ 辛烷以上:麻醉作用↘ 毒性:丁醇、戊醇>乙醇、 毒性:丁醇、戊醇>乙醇、丙醇
2. 可逆和不可逆作用 可逆作用( ):停止接触化学物后 可逆作用(P.53):停止接触化学物后,损害 ):停止接触化学物后, 可以逐渐消退、逐渐恢复的毒性作用。 可以逐渐消退、逐渐恢复的毒性作用。 不可逆作用( 不可逆作用(P.53) :停止接触化学物后,其 ) 停止接触化学物后, 作用继续存在, 作用继续存在,甚至损伤可进一步发展的 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 毒作用是否可逆,还与组织再生能力 再生能力有关 ➣ 毒作用是否可逆,还与组织再生能力有关 肝损伤多数可逆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多数不可逆
③ 基团的位置 带两个基团的苯环毒性:对位>邻位> 带两个基团的苯环毒性:对位>邻位>间位 二甲苯、硝基酚、 二甲苯、硝基酚、氯酚 毒性:对称分子> 毒性:对称分子>不对称分子 CH2ClOCH2Cl >CHCl2OCH3 CH2ClCH2Cl >CH3CHCl2
④ 分子饱和度 不饱和键↗ 毒性↗ 不饱和键↗,毒性↗ 麻醉作用:乙炔>乙烯> 麻醉作用:乙炔>乙烯>乙烷 对眼结膜的刺激作用:丙烯醛> 对眼结膜的刺激作用:丙烯醛>丙醛 丁烯醛> 丁烯醛>丁醛 ⑤ 羟基 芳香烃、脂肪烃引入羟基,毒性↗ 芳香烃、脂肪烃引入羟基,毒性↗ 多羟基芳香族化合物一般毒性更强 脂肪烃引入羟基后麻醉作用增强,并可损伤肝 脂肪烃引入羟基后麻醉作用增强, 脏
抗原:异种血清蛋白质、微生物、植物、花粉、 抗原:异种血清蛋白质、微生物、植物、花粉、 毛皮、 毛皮、尘螨等 半抗原:三硝基氯苯、氯乙烯、苯胺、硝基萘、 半抗原:三硝基氯苯、氯乙烯、苯胺、硝基萘、 金属Ni、 、 等 金属 、Pt、Be等 化学物质引起的变态反应 : ➣ 首次接触 致敏 再次接触 抗原抗体特异结合 变态反应 不完全遵循毒理学的剂量-反应规律 ➣ 不完全遵循毒理学的剂量 反应规律 症状:变态反应性炎症(皮肤过敏、 ➣ 症状:变态反应性炎症(皮肤过敏、哮 过敏性休克,死亡) 喘,过敏性休克,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