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有五大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健康有五大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健康有五大主要特征

导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个家长都该做到的,究竟心理健康的宝宝是什么样的,本文列出5个特征供妈妈参考。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助他们做一个优秀的人。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

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更多知识https://www.360docs.net/doc/514260368.html,)

心理健康有关概念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心理健康(正常心理状态)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 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心理疾病,是一种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 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怎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一起来看看。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心理健康标准的定义从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心理健康的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

平有重要意义。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的特征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的特征 一、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悦纳自己。 人们在不断正确认识环境的同时,正确地认识和估价自己,既是一个人适应环境,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能正确地对待自己。既要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等各方面的情况,还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情绪和动机等方面的特点。既不因取得一点点成绩而目空一切,忘乎所以,也不会因暂时的失利而自卑、绝望、丧失信心。即使自身有先天性的无法补救的生理缺陷,也能泰然处之,而不是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在学习成绩下降或犯有某种过错时,能以正确的态度接受他人的批评,并做出中肯的自我批评。而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往往妄自尊大或者过分自卑,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或埋怨别人,或嫉妒、嘲讽、怨恨甚至攻击他人。如当考试失利时,他们往往归咎于老师教学水平差或出题太难;比赛输了,则抱怨裁判不公正等等。 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人生在世,首先要适应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显示环境、尊重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要求我们能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客观全面、公正而灵活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并根据客观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才能合理地处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以学生考试为例,学生对考试的最有效的适应是平时的努力学习,充分准备好所学的功课,做到“有备无患”;即使在考试时间紧迫来不及全面复习的情况下,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做主要和自己学习中的最薄弱的部分进行复习,以达到考试的基本要求。相反,如果企图投机取巧碰运气,或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甚至以装病来逃避考试等,就是从根本上违背现实的要求。 三、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取得成就。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因而,他们是否乐于学习,是否将自己的精力倾注于学习活动之中,能否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也是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人的智力有高低之分,但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将自己的才能和旺盛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并从中能带来满足和愉悦的情绪。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智力正常,但上课却无法集中注意力,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扰乱他人;放学后,只是毫无目的的游玩,不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低下,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再如,有的学生原来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的都很好,但从某一时期开始,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经常考试不及格,在行为上有许多异常的表现,那么,就有理由怀疑他的心理可能发生了某些障碍。 四、乐于交往,人际关系融洽,并有关系密切的朋友。 在正常情况下,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希望自己能与他人交往,能得到别人的赞同。所以,他们总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心理健康的人,喜欢与别人交往,并在这种交往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获得友谊。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只想离群独处,终日沉默寡言,或者对他人不能宽容,斤斤计较,经常以刻薄、挑剔、怀疑、仇视的态度对待同学与他人,认为世界上没有一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1)

一、心理概述 1、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1)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脑只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前提,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依赖于客观现实。因此,心理的产生必须具备脑与客观现实两个条件。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主观性是指一定的个人或主体对客观现实带有主体自身特 点的反映。对同样的客观现实,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往往反映各不相同。 能动性是指一定的个人或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自觉、积极、主动的。它集中体现了人的心理(即意识)的主要特点。人有意识,能自觉确立目的,制定计划,调节行动,克服内部、外部的困难,达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目的。 2、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等统称为人的心理现象,通常分成两个方面,即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主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按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意。 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是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认识过程是引起人的情感与行动目标的基础,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与意志行动起着动力或阻力的作用;意志品质如何,又反过来对人的认识、情感和目标的实现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2)个性心理(一个人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反映,由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组成。)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仅有认识、情感、意志各种心理过程,还会表现出每个人特有的心理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就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点,就叫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稳定地贯穿在他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预测他在某种情境中的表现。性格表现着一个人的品质、道德行为和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界定

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界定 一、心理健康标准 1、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人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青年应该是精力充沛、反应敏捷、行为果断的,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够接受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与他人交往中,能以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和周围的人们格格不入。 3、情绪积极稳定:心理健康的人在生活中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并能进行自我调节,迅速恢复到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他们有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4、意志品质健全:健全的意志品质表现为意志的目的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在学习、训练等任务中不畏困难和挫折,知难而上,持之以恒;需要作出决定时,能毫不犹豫、当机立断;还能够为了达到目的而控制一时的感情冲动,约束自己的言行。 5、自我意识正确: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

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6、个性结构完整:心理健康人的个性特征是有机统一的、稳定的。如果知道一个人具有某些个性特征,一般就可以预见他在某种情况下,将会怎样行动。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是一贯的、统一的,则说明他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7、环境适应良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在人的一生中,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还很大,因此要求人们对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适应性反应。而对变动着的环境能否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人的适应能力较差,环境一改变,就紧张、焦虑、失眠,有的人则适应能力良好,很快就能随遇而安。 二、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是一个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只有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全面、准确的理解,才能正确地把握这一标准。 1、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因此,不能仅从一时一事而简单地给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结论; 2、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状态。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

心理健康试题及答案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 中的( C ) C.理想状态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 ( C ) 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 者应受过相应的训练 3、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C )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 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4、关于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B ) B.人际关系问题一般是学生相对较少关心的问题 5、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 B ) B.内在心理根源 6、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 ) 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7、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B )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8、在危机干预时,在当事人认同和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现实可 行的用于摆脱困境的短期计划,是为了( A ) A.帮助当事人看到摆脱困境的可能性 9、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 C ) C兴趣 10、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 特征的总和是( B ) B性格 11、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D ) D班杜拉 12、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 B ) BY-G人格测验 13、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 于( D ) D抑郁质 14、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 C社交能力 15、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那六个层次( D ) D.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16、认知学习理论是谁提出的( B ) B.加涅、 17、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 A )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18、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技能是( B ) B. 智力技能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概念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一、健康概念的演进 (1)健康的生命观。 (2)健康的疾病观。 心理健康是衡量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行为模式的状态和水平。 心理健康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心理健康,仅指正常心理下的心理状态和水平。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不仅包括正常心理,还包括异常心理状态,是所有心理状态健康状况的统称。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世界卫生组织WH0的心理健康标准: 1.具有健康心理,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爱、自信、且有自知自明。 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并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受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有事业上的追求。 (二)国外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介绍: 在国外曾对心理健康标准作出了定义的学者有: 马斯洛和迈特尔曼;奥尔波特;斯考特;弗罗姆等。 (三)国内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介绍: 在我国曾对心理健康标准作出了定义的学者有: 黄坚厚;严和锓;王效道;王极盛;王希永;李百珍;黄珉珉;郑日昌;林崇德;樊富珉;沃建中等。 四、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目前研究者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可以归类如下: 1、统计学标准。

2、社会规范标准。 3、主观经验标准。 4、生活适应标准。 5、心理成熟标准。 6、生理学标准。 在界定心理健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以下问题: 心理健康标准是多维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不同的等级,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体。 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心理健康是一个文化的、发展的概念。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结合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将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如下:(一)心理健康的总体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稳定乐观。 3、意志品质健全。 4、行为协调且适龄。 5、人际关系和谐。 6、人格完整独立。 (二)心理健康的基础性标准 1、有充分的个体安全感 2、有恰如其分的愉快感 3、有与事实相符的满意感 4、有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5、相对和谐稳定的个性 6、有把握事物的基本能力 7、有积极稳定的环境接触 8、有符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三)升华性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地了解自己。 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④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⑤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⑩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①感觉、知觉良好。判定事物不发生错觉。 ②记忆良好。能够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电话号码。 ⑤情感反应适度。碰到突发事件时处理恰当,情绪稳定。 ⑥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举妄动,不压抑伤悲,并能经得起悲痛和欢乐。 ⑦态度和蔼,情绪乐观,能自得其乐,能自我消除怒气,注重自我修养。 ⑧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⑨学习爱好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关心各方面的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⑩保持某种业余爱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与大多数人的心理基本一致。遵守公德和伦理观念。 ?保持正常的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青少年基本条件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情绪健康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意志健全 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行为协调 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人际关系适应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反应适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现在我们有的学生遇到一点小事,就说:不可能、我不会。那么今天我想对大家说今后不要再说此类话。你可以暗示说:“我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自信能孕育信心,你能通过充满信心的活动使别人对你和你的意见产生信心。其实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困难,实际上正是来源于你的信心不足,一旦获得了信心,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自信能使你保持最佳心态,增强你进取的勇气。 如何培养自信心? 以下,为大家提几点建议: 01 不要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不要害怕失败,一次失败不代表总是失败,成功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 02 每天清晨醒来时,在心里对自己说几遍“我相信自己,我能够做好我想要做的事情”。 03 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和情绪。 04 培养自己有主见,自己做决定及处理某件事情。 05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 06 要多行动,不要只是想象,只要去做,你就会越来越自信。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

心理健康知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二、进行心理健康诊断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三、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 1、体现生命关怀的教育。 心里健康教育是最具人性化的教育,最能彰显生命关怀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的,以个体的生命成长为旨归,以生命关怀为特征,这种是对生命的、人的关怀,以人为对象,以学生为对象的,人最核心的特征就是人性。心里健康教育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这三个方面的属性,所以从人出发就是从人的三种属性出发,去综合得认识人,认识学生,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有他的立足点了。心里健康教育能够真正立足于师生的现实生存状态,指向师生生命意义的追寻,服务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真正的彰显出了教师个体生命的独特,我们对学生的关照也是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的。 2、体现教育理念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人出发的,能够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种现代教育的理念。现在学校正在实施新课程,它的理念,核心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应只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工具价值,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潜能都得到发挥。学校心里健康教育体现人性化的教育理念的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3、体现教育目标的教育。 心里健康教育不应只作为手段和方法、任务走进学校,更应当是一种教育目的的教育。过去教育目的更注重社会需要,而忽略了个人的发展,也应该关注每个学生个人的发展和需要,因此可以弥补我们过去教育的不足。心里健康教育不应只作为手段和任务,更是一种教育目的,它是教育最核心的目标。把心里健康教育看做一种教育目的之一,在全面发展之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4、体现教育和谐的教育。 心理的内在协调包括心理与教育的和谐和心理与社会的和谐。心理与教育的和谐包括价值引导和教育环境;心理与社会的和谐包括社会适应和社会环境。校园坏境应该充分关注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家庭坏境应该充分关注教育,不应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学校中去,而是建立好家庭环境和社区坏境。教师、学生是构成学校教育的两大主体,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达标了,整个学校的“教”与“育”才能得到和谐。 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等课外活动,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活跃教书及学生的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教师及学生的心理环境,达到和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和谐首先应实现的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和公平化,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教育行为,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同时关注社会心理环境的建构,重视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从学生出发,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以人作为载体,以学生作为核心,能够使教育有效的形成一个整体。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到师生关系、家庭与社会关系中去,消除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氛围。 三、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首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和减少各种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影响;同事及时

心理健康测试题有答案 )

1.下列选项中,属于健康家庭关系的表现的是( D ) A.健康的婚姻关系 B.良好的亲子关系 C.和谐的原生家庭 D.以上选项都正确 2.(B )是最优的压力应对方式. A.支持式应对 B.控制式应对 C.回避式应对 D.割裂式应对 3.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工作中最可怕的事情是(D ). A.复杂的人际关系 B.老板的命令和呵斥 C.永远完不成的工作任务 D.患上职业倦怠症 4.自我悦纳是( D )的需要 A.心理健康和适应环境 B.适应环境和自我实现 C.心理健康和自我实现 D.以上选项都正确 5.对人的性格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最初环境因素是( D )A.幼儿园 B.学校 C.工作单位 D.家庭 6.下列属于功能性技能的是(D ).A.快速学习能力 B.对细节的关注能力 C.会计记账 D.日常安排 7.个性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C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动机 8.心理学的规律说明,人的工作效率在( C )压力水平下最高A.高B.低C.适中 D.不变 9.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C ) A.定式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应效应 D.近因效应 10.在心理防御机制中,我们把一个人在遇到困境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符的.像小孩子一样的幼稚行为,称为( B ) A.否认 B.倒退 C.反向 D.转移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人际交往中的( C ). A.尊重原则 B.保持原则 C.平等交互原则 D.自我保护原则 12.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 B.具有两极性 C.体验是情绪的基本特点 D.以上答案都正确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职业锚要素的是(C ). A.能力 B.兴趣 C.人格 D.价值 14.个体社会适应能力要素中,不包括( D ). A.个体 B.情境 C.改变 D.组织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的是( C ) . A.尊重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会需要 D.生理需要 16.(D )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人际关系一般很差 A.偏执型 B.反社会型 C.癔症型 D.分裂型 17.人们遭遇不良情绪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D ). A.喝酒 B.吃大量东西 C.压抑负面的情绪 D.和朋友诉说 18.交往双方能否成为知己,关键在于各自能否(D ). A.改善交往情境 B.向对方施以恩惠 C.增加交往频率 D.向对方作自我表露 19.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卫方法被称为B( ). A.否认作用 B.合理化作用 C.投射作用 D.幻想作用 20.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 B ). A.电话咨询 B.面对面 C.专题咨询 D.互联网咨询

心理健康的特征与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是大脑活动整体功能的表现,而不是某种单一心理成分。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虽然目前还没有发明出完善的智力测定和全面衡量大脑功能的科学方法,但已有不少国际公认的智力量表具有相对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美国的韦克斯勒(1943年)发明的智力测验和法国的比内·西蒙(1908年)推出的智力量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正常人包括青少年和儿童在内,其智商必须在85以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规定,智商在80以上),这是智力正常的最低要求;70~79是智力缺陷的范围,已属心理缺陷;70以下则属于低能,在心理疾病范畴;智商超过130为智力超常,但亦属心理健康范畴。 2.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这是指个体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和变化,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行为和身心功能,达到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的和睦状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具备适应各种自然环境的能力。任何一个心理健康者尤其是青年人,为了某种需要,应该具备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2)具备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正确对待、处理和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衡量和判断社会适应性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3)具备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情境一般是指个人行为所发生的现实环境与氛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前者是指社会历史进程、国际形势等,后者是指个体心理行为活动时所处的场所、氛围,接触对象的态度、情绪及期待等,如考核、演讲、比武等场合。狭义的情境要受到广义的情境所制约和影响。心理健康者能够在不同时空和各种情境中调整平衡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充分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和优势,取得事业成功。 3.具有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在其身心行为上所显示出的独特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又被称为个性(也叫个性心理)。健全的人格是指构成人格的诸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健全的发展。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从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求出发,提出健全和成熟的人格指标: 4.情绪和情感稳定,能够保持良好的心境 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激动不已,以及持久的消极情绪,如悲、忧、恐、惊、怒等,可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不仅左右人的认识和行为,而且也会造成生理机能的紊乱,导致各种躯体疾病。而愉快、喜悦、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与归宿,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下面是精心为你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表现,希望对你有帮助! 1、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

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1、适应问题

心理健康包括的内容

实用文档 . 心理健康包括的内容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学习、生活、同伴交往等方面,常常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6.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教师心理健康的特质

论述教师心理健康的特质 沙湾中等职业技术----------蒋阳红有健康的身心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做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星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身心健康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提高;随着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提高教师素质也被提上了日程。然而,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竞聘激烈,工作超负荷等因素导致目前中小学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认识、分析、研究中小学教师心里健康的现实困境也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什么又是教师心理健康呢,它的标准是什么呢?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教师心理健康就是教师必对自我持肯定的态度,能自我认知,明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认知系统和环境适应系统能保持正常而有效率;在自我发展上与人际和谐方面均能兼顾;在本能、自我与超越自我之间能平衡发展,且能面对问题,积极调试,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卫。它的标准有: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高于普通人的标准,这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 当前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有许多研究,对问题存在的程度和也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以及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以及标准 心理健康: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的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结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如下: 1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 智力是指人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的综合,是人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又成功的对新情景作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甚至相对与同龄人,其智力总体水平较高,因而衡量大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的发挥了效能。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此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兴趣、爱好等也是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 、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理愉快。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信心,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希望; (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

健康的定义

发信人: mhelper(无望的救赎),信区: WellBeing 标题: 心理健康的定义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3月23日23:01:00 星期天), 转信心理健康是个体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 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这一定义的核心是把心理健康看作是个体 的一种主观体验,是身心和谐的结果。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最终表现,也 是个体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及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和谐的结果。因此,不同的个体 达到心理健康状态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个体如果生理状态良好、并且有着良好的个人适应和社会适应,就一定会达到主观幸福感。但并非 满足了所有条件之后个体才会产生主观幸福感,有的人可能存在明显的社会适 应不良,但如果他在主观上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仍能保持内心的和谐,那 么他仍然是心理健康的。 发信人: mhelper(无望的救赎),信区: WellBeing 标题: 儒家的心理健康思想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3月23日23:16:51 星期天), 转信中国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君子”、“仁人”的行为模式为标准。四书所界定的做人标准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即:①能以仁道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与人相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重视人伦,也就是指与人相处之道。而且在交往中也应遵循具体的规则,如葛洪的《交际》中指出,交友要“先择而后交”,对朋友不能“面而不心”,要作做到“狎而不慢,和而不同”。《论语》中对交友也有很高的要求,如“吾日三省吾身,日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能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儒家一直重视礼仪,而且认为个人应能做适当的判断。③能保持情绪的平衡。“正心”就是保持情绪平衡,使其不致引起行为方面的歪曲。“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即胸怀坦荡,不为小事斤斤计较,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④能正确认识环境中的事物。儒家强调学习,从穿衣进食到为政治世的大道理都要学习,而且应循序渐进,注重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认识。⑤通过反省增加对自身的了解。自我了解是良好适应的重要条件,儒家的修身之道常注意反省的功夫。⑥能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论语》里的君子就具备这种态度,如“力行近乎仁”,君子当“先行其言”。⑦以“止于至善”作为自我发展的目标。如“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点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是非常相似的。 发信人: mhelper(无望的救赎),信区: WellBeing 标题: 中医的心理健康思想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3年03月23日23:18:01 星期天), 转信我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标准还蕴含在《黄帝内经》之中,燕国材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把它概括为九条: ①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以恬愉为务”,“和喜怒 而安居处”,“心安而不惧”。②不为物欲所累,“志闲而少欲”,“不惧于 物”,“无为惧惧”。③不妄想妄为,“无思想之患”,“不妄想”,“不妄作”,“淫邪不能惑其心”。④意志坚强,凭理智行事,“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至”。 ⑤身心有劳有逸,生活合乎规律,“御神有时”,“起居有节”。⑥心神宁静,“恬淡虚”,“居处 安静”,“静则冲藏”。⑦热爱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其俗”,“善附人”,“好利人”。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