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脉诊
脉诊自学方法
![脉诊自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30ea8c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4.png)
脉诊自学方法自学把脉(脉诊),先从有力无力辨虚实开始,先从快慢辨寒热入手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上气不足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
脉诊可以很简单,认准几点即够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
![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376014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2.png)
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今晚我跟大家一起探讨初学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首先学习脉诊当有一个信念,先问问自己对脉诊,对脉中所包含的的信息,自己是不知道还是不相信。
学习脉诊特别是在开始起步的阶段,有时候真的会感到非常的枯燥,在旁人看来你自己或许已经走火入魔如果内心深深相信脉诊的真实性,只是暂时不知道如何提取信息,那么就坚定信念开始学习如果在内心不相信脉诊的真实性,我建议不要学习脉学脉诊的学习不是加速度的冲刺而是慢慢地体会,脉诊开始初期入手,真的是指下难明,因为脉搏长度那么短,三根手指在脉跳中收集信息不容易,首先习脉者在心中对脉诊在理论认识上要有一个雏形,从古医家和现在世中联脉学会的各位老师的脉学专著,细细选择阅读。
我开始学习时读了金伟老师,齐向华老师,许跃远老师,王光宇老师等等老师们对诊脉的心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特点,自己选择阅读。
对于心理脉诊我个人建议不要一开始就触摸,因为躯体疾病的脉象比心理疾患的脉象,我们在开始学习时收集的信息更集中,更容易掌握言归正传,在对脉学有了理论雏形,可以触摸病人的脉形去感受,同时注意训练手指,发掘自己手指的敏感度,同时在生活上注意保护手指,特别是手指的指腹,平时可以用护手膏等软化增厚角质的皮肤,特别不要手指被火灼伤,灼伤后手指的敏感度下降的很明显,比寒冷、针尖伤害大些。
脉诊包涵的要素有很多,从什么地方开始呢,我个人建议从开始触摸脉跳的力度、节律、脉率开始,甚至理论雏形功底不好的人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开始。
因为这三个方面最容易体会,在现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材上,对这三个方面讲述的也最详细,更容易被掌握。
也可以让初学脉诊的人树立信心。
假如一开始就触摸金伟老师所说的糖涩搏,估计学习的热情会大减。
在脉诊定位上,我一开始学习的是金伟老师的《我的脉学探索》,读过以后心中突然明朗,这本书也是我的启蒙教材。
在学校上课时,脉诊只有传统的解释,开始阅读金老师的《我的脉学探索》时,思维迅速开阔。
中医脉诊疗法自学教程
![中医脉诊疗法自学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cbc0574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6.png)
中医脉诊疗法自学教程
中医脉诊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辨别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虽然自学中医脉诊疗法是可能的,但是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
以下是一些自学中医脉诊疗法的建议:
1. 学习基础理论,首先,建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脏腑理论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对于理解脉诊疗法至关重要。
2. 寻找权威资料,在自学过程中,需要寻找权威的中医脉诊疗法教材或者资料,以确保学习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脉学著作,如《素问》、《灵枢》等,或者现代权威的脉诊学教材。
3. 实践与反复,脉诊疗法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技能,因此建议在学习的同时,多与有经验的中医师学习实践脉诊技术,通过不断的反复触摸患者的脉搏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4. 慎重诊断与治疗,自学脉诊疗法后,切记慎重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没有临床经验的情况下,不要轻易给自己或他人下诊断或进行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总的来说,自学中医脉诊疗法需要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寻找权威资料,多实践反复,同时要慎重诊断和治疗。
最好的学习方式还是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以获得更系统、更准确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希望这些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https://img.taocdn.com/s3/m/5a79966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8.png)
如何自学中医号脉中医的脉象诊断是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疾病的一种方法。
掌握和运用脉诊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
下面是自学中医脉象诊断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首先,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
建议先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经络脉络等。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学习资料或教材,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从中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
然后,学习和理解脉学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搏诊断是一门独特的科学,掌握其中的规律需要对脉象的构成、特点和脉针摸法等进行深入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脉学相关的书籍或论文,如《脉学与传统中医临床医学》、《脉学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等,进行系统学习。
另外,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是学习中医脉象诊断的重要部分。
可以通过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交流、参加中医培训课程、实习或观察等方式来积累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学习和实践。
比如,中医脉象诊断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实时的脉象记录和分析,有助于初学者更好地掌握观察和判断的技巧。
最后,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时间和耐心,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
毫无疑问,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进步。
总之,自学中医脉象诊断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和脉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耐心。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为你自学中医脉象诊断提供帮助。
如何学习脉诊(一)
![如何学习脉诊(一)](https://img.taocdn.com/s3/m/fd43858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0.png)
如何学习脉诊(⼀)这应该是⼀位同仁给我的⼀个问题,也是我多年摸索的⼀个课题。
当年我初跟师学脉时是这样的。
我与师⽗隔桌相对⽽坐。
患者⼊内打横⽽坐。
师⽗搭脉,问诊,论病,处⽅。
我则诊脉之后⼀⾔不发,⽼师也不理我。
私下则认真看书,回忆,思考。
3个⽉之后,我可以提问题了。
于是⽼师认真地回答我问题。
⽽这时我除了诊脉之外也可以抄处⽅。
也就是说,当我有能⼒提问题之前,⽼师跟我是没有沟通基础的。
只有当我可以提问题时我们才有沟通。
也才有了学习与讲解,⼀切都是从问题开始,也是在问题中进步。
这种教学⽅法,以学⽣的⼿感⼊⼿,以问题为导向,步步深⼊,循序渐进,终达⽬标。
我想这就是正宗的师带徒的学习⽅法。
这个⽅法⽤来⼤⾯积教学显然不⾏,或许这就是脉诊⽇渐⾛⼊沉寂的原因。
当我带学⽣时,想的是正宗的中医学术多⼀个⼈学,就多⼀份⽕种。
就努⼒摸索不同的教学⽅法。
回想当年跟师时,⽼师假设我是⼀张⽩纸,我也真是以⽩纸的⼼态去学习的。
⽽今不同,学⽣们皆是先有知识,后习临床,已经是先⼊为主。
且,动则以⼰为能,以⾃⼰课本上的理论,代替⾃⼰的眼睛。
以⾃⼰先前所学科⽬,划定知识的边界。
此时教脉何其难也。
故当反其道⽽⾏之。
所以我提出:明理为先,临床跟进,以脉随法,悟道之机。
明理为先脉求全象王叔和在《脉经》序中曾云:“⼼中了了,指下难明”。
当然,这句话是他说别⼈的。
这句话的出现,说明王叔和是⼀个很真诚的⼈。
不过说别⼈也就是在说⾃⼰,这句话说得如此真实,⾮有真实体验说不出这样的话。
我曾经带过⼀个学⽣,真下苦功来学脉诊。
看过很多脉书,结果把⾃⼰看糊涂了,最后跑来问我该怎么办。
我就告诉他初学脉诊,绝对不能学《脉经》。
为什么呢?因为《脉经》这本书太好了。
本书集晋以前脉学之⼤成,问题是这个⼤成是⽂字上的。
我们看《脉经》⾥边有《黄帝内经》中的脉学内容,《难经》中的脉学内容,还有《扁鹊脉学》《青乌⼦脉学》,本⾝就是⼀本脉学汇编。
这个时代是脉诊成形期,众⼈各执⼀家之⾔。
中医学脉诊切脉实训报告
![中医学脉诊切脉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281bc2e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9.png)
一、前言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摸诊,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而确定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为了提高我的脉诊技能,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脉诊切脉实训,以下是我实训过程中的总结与体会。
二、实训目的1. 掌握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提高脉诊技能,提高诊断准确性。
3. 熟悉常见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4. 了解脉诊在中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三、实训内容1. 脉诊基本原理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是“以脉观病”,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2. 脉诊方法(1)切脉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医者用食、中、无名三指按切患者桡动脉。
(3)切脉注意事项:切脉时,手指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影响脉象的准确性。
3.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1)浮脉:脉象轻浮,搏动于浅层,多见于表证。
(2)沉脉:脉象深沉,搏动于深层,多见于里证。
(3)迟脉:脉率缓慢,每分钟脉搏少于60次,多见于寒证。
(4)数脉:脉率加快,每分钟脉搏超过90次,多见于热证。
(5)滑脉:脉象滑利,如珠走盘,多见于痰湿、食积等病证。
(6)涩脉:脉象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多见于血瘀、气滞等病证。
(7)弦脉:脉象紧张,如按琴弦,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等病证。
4. 脉诊实训过程在实训过程中,我跟随老师学习了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了实际操作。
首先,老师让我观察自己的脉搏,了解正常脉象的特点;然后,老师亲自示范如何切脉,并指导我如何观察脉象;最后,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几位患者进行了脉诊,并记录了脉象。
四、实训体会1. 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脉诊技能。
2. 脉诊需要细心观察,耐心体会,才能准确判断脉象。
3. 脉诊与中医其他诊断方法相结合,才能全面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
新手如何入门学习中医诊脉?
![新手如何入门学习中医诊脉?](https://img.taocdn.com/s3/m/7d4f8c1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95.png)
新⼿如何⼊门学习中医诊脉?今天给⼤家分享⼀个简单的中医脉诊技巧如何把脉当然是先找到把脉的位置。
⼈的脉分为⼨关尺三个部位,左右⼿各有⼀个⼨关尺的位置。
⾸先,双⼿伸出来,露出⼿腕,在你⼿腕的边缘处有个凸起的⾻头,叫做桡⾻茎突,先⽤中指摸到它,然后再在它对应的位置摸到⼀条⾎管,这个地⽅就是关脉了,定位了关脉的位置,⼨和尺就住在它的左右隔壁。
关脉以上,靠近⼿的⽅向,挨着的就是⼨脉,关脉以下靠近⼿肘的⽅向,挨着的就是尺脉。
找到⼨关尺的位置后,还要注意,摸脉摸脉,摸的其实就是⾎管,所以要仔细的摸到那根跳动的⾎管,才算找准了。
有的⼈⾎管偏外⼀点,有的⼈偏内⼀点,有的⼈⽐较明显,有的⼈藏的很深,这就需要细致的寻找。
⼀般给别⼈把脉是中指摸在关脉上,⾷指摸在⼨脉,⽆名指摸在尺脉,三个⼿指的间距根据⼈的体格不同⽽略有不同。
如果是⾝⾼⽐较⾼的,⼿臂⽐较长的,⼿指之间间距就稍微开⼀点,如果是⼩孩或者⼿臂短的,就稍微紧⼀点,这个⾃⼰体会⼀下就可以,不必很精确。
把脉的时候,可以三个⼿指⼀起上,也可以单打独⽃,这个就看个⼈习惯,总之就是怎样能摸清楚就怎样来。
给⾃⼰把脉的时候,是⾷指把尺脉,中指关脉,⽆名指⼨脉,跟给别⼈把脉是反过来了。
⾃⼰的脉象是最需要反复体会的,因为可以经常把,所以对⾃⼰的⾝体情况可以详细的跟踪体察。
⽐如感冒了是什么脉象,吃饱了是什么脉象,饿了是什么脉象,以及春夏秋冬的不同,喝了中药之后的变化等等。
时间久了,就会对把脉的体会越来越深⼊。
把脉的时间⼀般最好是早上起床半⼩时之后,这时的脉象没有经过各种⼲扰,反应的是⼈体最本来的⾯⽬。
如果是病⼈,需要体察细微,那么早上的脉象就⽐较重要,如果是平常⼈,就不⽤这么讲究,只要不是运动后,或者饿的久了,或者喝了酒,或者吃撑了的情况,⼀般正常状况下都可以把脉。
如果是有以上这些情况,把脉的时候就要注意鉴别这些⼲扰因素。
⽐如运动及喝酒了之后,脉象就会变快,饿久了就会变弱等等。
把脉的姿势把脉的时候,⼀般采⽤平坐的姿势,胳膊与⼼脏保持在⼤概⽔平的位置,不能太低或太⾼。
脉诊学习心得
![脉诊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3eb4dd8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a.png)
脉诊学习心得在学习脉诊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脉搏的重要性和它对人体健康的指示作用。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触诊患者的搏动情况,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脉诊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我发现脉搏对中医诊断具有直观、准确的作用。
中医将人体的脉象分为舌脉、手脉和足脉三大类,其中手脉是最常被使用的。
通过触诊患者的手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
例如,患者的手脉弦细有力,可能表明其气血充盈,身体健康;而手脉沉细无力,则可能说明其气血不足,身体虚弱。
因此,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身体状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学习脉诊的关键在于熟悉脉搏的不同类型和脉象的变化。
脉诊有六诊要素,即寸、关、尺、舌、证和脏腑。
每个脉象的具体指标和诊断意义都需要掌握。
例如,寸口脉可分为细、弦、滑、虚、数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身体情况。
学习脉诊的核心在于分清不同脉象的特点,并理解其背后的生理变化。
通过不断触诊患者的脉搏,我逐渐熟悉了不同脉象的感觉和诊断意义。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脉诊时要反复练习,多触多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触诊技巧和诊断水平。
再次,学习脉诊需要注意综合分析。
脉诊只是中医诊断学的一部分,不能仅凭脉象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触诊患者的脉搏时,我们还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例如,患者手脉细弦而舌苔黄,可能表明其阳气不足,体内有湿热之邪。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做出更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学习脉诊时,我们要将脉象与其他病史资料结合起来,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最后,学习脉诊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
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触诊患者,才能逐渐掌握脉搏的感觉和诊断技巧。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触诊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
中医把脉学习(“泰斗脉诊歌”记忆)
![中医把脉学习(“泰斗脉诊歌”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22f917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d0.png)
中医把脉学习(“泰斗脉诊歌”记忆)脉象一句话浮脉只在浮取现,沉脉重按至肉间,数脉息间常六至,迟脉一息至唯三。
涩脉松软按之散,滑脉稍按滚指边,实脉浮沉有力强,虚脉浮迟大而软。
过于本位是长脉,不及本位钩者短,微脉微系有无间,细脉细系如丝线。
浮而柔细是濡脉,沉而柔细弱脉言,洪脉来盛去时衰,紧脉转索如切绳。
缓脉四至平和象,芤有两边中间空,数而时止名为促,迟而时止结脉乎。
弦按弓弦似弹动,革按鼓皮紧绷绷,牢脉弦实大且沉,伏则推筋着骨寻。
动脉摇晃只现关,代脉长时不能还,散似杨花散乱飞,疾脉七八至数间。
有力为实无力虚,阴阳表里自来现,一、浮脉素问曰:你说这浮沉迟数。
啥样脉为之浮哩?答曰:你看那清气上升成天象,卦为乾,时为秋,肺脉当旺,重按沉轻按浮,如木飘荡,悠悠然现其面表无隐藏。
那怎知他是啥病哩?左寸浮主头疼风邪眩上,右寸浮主咳嗽鼻不闻香。
左关浮发冷烧身困体犟,右关浮肚腹胀食不冲肠,左尺浮风客邪小便涩当,右尺浮大便难措手无方。
浮脉为阳主表症,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痨极。
那可用什么药才好呢?辽细辛、治头疼、川芎相配,九月菊薄荷叶白芷当归。
肺咳嗽、离不了桔梗川贝,用前胡、炒杏仁、半下桑皮。
肝经风、川羌活、柴胡二味,筋骨疼、加秦艽、杜仲牛膝。
腹膨胀、亦或是呕吐翻胃,用槟榔、东山楂、藿香立逼用生姜、大葱白、麦芽少许,川厚朴、六神曲、百病除退。
小便澁、车前子快爽直利,加泽泻与朱苓守望相遂。
大便难、川大黄、芒硝最宜,通大海、火麻仁、香油蜂蜜。
你讲这浮脉讲的真切,不知药就这几样?嗳!亦不过此大略而矣。
二、沉脉素问曰:那沉脉怎讲哩?讲罢浮脉又问沉,再把沉脉向你云。
如同丸石投水内,伸手浮取无信间。
素问日:人有这脉,可主啥病呢?左寸沉心忧闷话不想讲,右寸沉寒痰滞气不和畅。
左关沉主气郁癥瘕之恙,右关沉胃家寒酸水上嚷。
左尺沉或背疼结石肾脏,右尺沉主泻痢大便阻挡。
沉脉为阴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共9页
![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共9页](https://img.taocdn.com/s3/m/f13cfa64e2bd960591c6771f.png)
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伤寒论坛+王光宇http://shanghan/bbs/viewthread.php?tid=46713无山居士管理员+发表于 2008-6-15 13:32如何学习掌握并运用传统脉诊诊断疾病陈嘉彬对于学习脉诊者来说,最为困难的应该就是确定指下脉象的名字。
在过去看来一直存在着十人十个结果的问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清晰的、灵活的来学习传统脉诊,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的诊断疾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如何学好脉诊并灵活掌握它、使用它呢?首先就是要清晰的认识脉是什么。
简言之,脉涉及气血神机三个方面。
而在这三个方面当中,我们首先探知的情况应该是脉气血的盛衰多少,而气血盛衰所反应出来的生机状态便是神。
所以抓住气血的盛衰,是我们判断体质和疾病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方面。
一、掌握脉象的纲要二十八部脉象看似庞杂,很难仔细分辨,但是如果能掌握了脉象的纲要,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的确定下来,我们便会很容易从结果推断出人体气血的盛衰变化。
下面我们将就脉的纲要来分别论述。
1、浮沉之纲——脉位这一纲领所指的是脉管管壁和皮肤骨骼之间的部位关系。
在脉诊之时,我们从轻触皮肤开始,逐渐用力,直到按至骨骼层面。
这一个纲领是一个竖向侧值,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探知脉管的部位,同时要探知脉管上部的力度宽度和下部的力度宽度的不同,也就是表里气血的盛衰多少。
在这一纲目里,所包括的脉象有浮、中、沉、伏四个层面。
其中中层,以前医家著作皆没有记录,我们现在应该作为我们脉诊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若脉沉或者伏而有力为牢脉,无力细小则为弱脉。
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晰分辨这六种脉象了。
2、迟数之纲——脉率脉的迟数所指的就是至数的多少。
其包含的脉象由慢到快分别有:屋漏-迟-缓-数-疾-釜沸。
其中缓脉为不快不慢一息四至的正常至数,如果不兼见脉形的改变,一般不是病脉。
而各家所论述的主病的缓脉当和脉管紧张度松紧二纲的松脉相似,命名的混乱恰恰是造成学习脉诊困难的因素之一。
中医必学的脉诊基础,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中医必学的脉诊基础,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https://img.taocdn.com/s3/m/c500143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2.png)
中医必学的脉诊基础,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
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十分钟学会号脉号脉方法详解切脉时有什么讲究?正常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
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
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1)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2)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3)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4)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评论:学号脉是要有天分的,再不吹十分钟就学会,有些人一辈子未必会,学中医需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事,"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是唯大医。
最可悲的是还有61个人点赞!中医已经变成一种玄幻魔法。
搞笑!作者神人也!我家四代研习中医,皆经四五十年实践摸索,仍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您老人家教人“十分钟学会诊脉”,那您是几分钟就会啦?顺便提醒大师一句:配的诊脉图就错了。
您不脸红?佩服!中医是不是让这些“推行者”给黑了的?!能说说图怎么错了吗第一张图你看看切的体位还有这样的?左手诊右脉,右手诊左脉。
赞同你说法,你也可以发给大家学习写的挺好的,总结了大的方向与原则,大道至简。
各怀绝技的大家们,咱们都能如作者般多做总结,少相互抨击,我相信中医会大放光彩的10分鐘學會號脈?請你謙虛點,注意用辭,我臨床四十餘年,至今對中華脈學還有疑惑不解之處……十分钟学会号脉是可能的,但是,要想学会脉诊中的切脉和候脉,没有三五年的修行,是不好办的!这样的文章不错啊多发点,主要也的有点悟性了,我只是喜欢学习。
初学脉诊,如何掌握把轻取,中取,重按把脉力度,此文章说个清楚
![初学脉诊,如何掌握把轻取,中取,重按把脉力度,此文章说个清楚](https://img.taocdn.com/s3/m/d8ee56c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5.png)
初学脉诊,如何掌握把轻取,中取,重按把脉力度,此文章说个清楚纪东涛原创首发今天说说具体的诊脉指法的力度:1浮部的取脉法医生用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挠骨动脉皮肤上,浮位表示病位在表分,如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则为病在卫分,或为在肺与皮毛。
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
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检查其它兼脉,不然就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2中部的取脉法从浮位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即是中部。
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气分,或定为病在肌肉,或在胃。
这个豆的重量实在太抽象,我就先轻取定表脉,再按到筋骨之间,也就是沉取,如果不知道按筋骨的力量多大最佳,可以先按到桡骨上,在向里边移动,这个时候就可以准确的定重的力量,然后慢慢减力度,回到表部,来回几次,再取个中间的力量就是中按的力量了。
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为在肺胃之间。
总之,凡脉来明显在“浮”与“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
若再加力而入“沉”部位,这说明邪已入营、入卫了。
临床上,很少标准的浮脉,也很少标准的沉脉,往往这种偏浮,偏沉的脉比较多,所以我们就要学会感受这个脉,偏沉还是偏浮,有了这种感觉,就对半表半里的认识了,所以柴瑞春老先生用柴胡汤就能治很多疑难杂病。
4沉部的取脉法从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脉,已接至筋骨,具体的力度上边已经说过,就是按到挠骨之上,这个力度恰好是重按的标准力度,表示病已深入,沉而无力主下焦、主肾、主命门,沉而有力主肠胃,即阳明病。
如《伤寒论》病在少阴、厥阴。
少阴病以沉细为代表脉,《金匮要略》:沉即为骨;沉即为肾的条文。
而厥阴病以沉弦为代表脉。
在温病则表示邪入血分。
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疗。
如病人脉象见于按沉,主实质性疾病,也说明了疾病的实质性问题诊脉不能简单、机械,必须分清浮、中、沉三部,然后再逐一去感受浮中沉三部的强弱,再接着用单指去感受寸关尺的有力无力,基本就可以定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有了病位和病性,处方和穴位自然就了然于胸了。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https://img.taocdn.com/s3/m/c3260c3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9.png)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
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
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
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
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
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
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
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
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
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
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
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
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
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
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
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
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
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528fe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61.png)
中医把脉知识学习知识汇总中医把脉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技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有关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从而辅助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学习中医把脉知识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下面是一些关键的学习知识汇总:1.基本概念:了解中医把脉的基本概念,包括脉象、脉诊、脉理等。
脉象是指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患者的脉搏情况,脉诊是指根据脉象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脉理是指通过脉搏的触感和变化来判断病情。
2.脉搏的基本分类:掌握脉搏的基本分类和分类标准,包括寸脉、关脉、尺脉等。
寸脉是从大腕部位置开始向患者的手指尖端进行触诊,关脉是从足部踝关节上缘向下至拇指底谷的近端进行触诊,尺脉是从大腕部尺侧向患者的小指尖端进行触诊。
3.脉搏的基本参数:了解脉搏的基本参数,包括脉率、脉搏强度、脉搏节律等。
脉率是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脉搏强度是指脉搏的有力程度,脉搏节律是指脉搏的规律性。
4.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学习脉象与疾病的关系,包括不同脉象类型与不同疾病的对应关系。
例如,浮脉可能与表证、阳证、气虚等疾病有关,沉脉可能与内伤、阴证、痰湿等疾病有关。
5.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触诊脉搏的手法、注意事项和判断脉象的要点等。
例如,需要注意触诊时的力度和速度,同时还需要观察脉搏的节律和脉搏的表面特征等。
6.脉诊的临床应用:了解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包括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等。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和疾病表现等,从而指导治疗和调理。
7.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了解中医把脉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如舌诊、问诊和观察等。
中医诊断通常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来辅助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因此需要了解并掌握不同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之,学习中医把脉需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概念、脉搏的分类和基本参数、脉象与疾病的关系、辨别脉象的方法和技巧、脉诊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其他诊断技术的结合等知识。
同时,在实践中需要加强触诊脉搏的能力和经验积累,才能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搏情况并辅助诊断疾病。
脉诊实训操作报告总结范文
![脉诊实训操作报告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d1f3e7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7b.png)
一、引言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脉象变化,从而判断病情、分析体质、指导治疗。
本次脉诊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脉诊的基本方法,提高诊断能力。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操作过程和总结。
二、实训目的1. 理解脉诊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意义。
2. 掌握脉诊的基本手法和操作规范。
3. 提高脉诊的诊断准确率。
4. 培养临床思维和观察力。
三、实训内容1. 脉诊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脉诊的历史、基本理论、脉象分类、常见脉象特点等内容,为实际操作打下理论基础。
2. 脉诊手法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正确的脉诊手法,包括取脉部位、力度、时间等。
3. 脉象识别:通过观察、触摸和比较,识别常见脉象,如浮脉、沉脉、弦脉、滑脉等。
4. 临床实践: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模拟患者进行脉诊,分析脉象,得出初步诊断。
四、实训过程1. 理论讲解:实训开始前,由老师对脉诊的基本理论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脉诊有初步的认识。
2. 手法示范:老师现场示范正确的脉诊手法,包括如何取脉、如何触摸、如何辨别脉象等。
3.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脉诊手法练习,老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模拟患者脉诊:学生分组模拟患者,进行脉诊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记录脉象,共同分析。
5. 讨论总结:每组对脉诊结果进行讨论,分析脉象特点,提出诊断意见。
五、实训收获1. 理论知识的巩固:通过本次实训,对脉诊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操作技能的提升:掌握了正确的脉诊手法,能够独立进行脉诊操作。
3. 临床思维的培养:通过实际操作,培养了临床思维和观察力,提高了诊断能力。
4. 团队合作能力的增强:在分组讨论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存在问题1. 脉象识别能力不足:对于一些复杂脉象的识别,仍存在困难。
2. 临床经验缺乏:由于实训时间有限,临床经验积累不足。
3. 心理素质有待提高:在模拟患者脉诊过程中,部分同学存在紧张、焦虑等情绪。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https://img.taocdn.com/s3/m/d8dd0d3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a.png)
教你学诊脉一、指法: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
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中医秉持易之原则:“知常达变”。
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
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明白四时脉之常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
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
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
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三、脉之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
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
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
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
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
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
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
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
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浮脉属阳脉,主表。
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
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
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312a9c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9a.png)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切脉)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基础知识: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脉象的种类、形成原理、变化规律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线课程来获取这些知识。
2. 练习触摸脉搏:在练习切脉时,需要先学会如何正确触摸脉搏。
可以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受脉搏,练习触摸不同种类的脉象,包括浮脉、沉脉、实脉、虚脉等。
3. 观察和记录脉象:在触摸脉搏时,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所感受到的脉象特征,如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柔和度等。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可以提高对脉象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4. 不断实践和反思:切脉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 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不同的疾病往往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判断病情。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向经验丰富的医师请教来获取这些知识。
6. 注重细节和技巧:切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能,需要注重细节和技巧。
例如,在切脉时需要保持手指的温暖,避免影响到脉搏的跳动;同时,也需要注重放松心情,避免影响到自己的感知能力。
总之,自学中医号脉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避免出现误诊和偏差。
中医学脉诊实训报告
![中医学脉诊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584f3a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15.png)
一、实训背景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而确定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为了提高我们的脉诊技能,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脉诊实训,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逐步掌握了脉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在实训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对脉诊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深入学习。
我们阅读了《中医诊断学》、《脉经》等经典著作,了解了脉诊的历史渊源、脉象分类、脉位定位、脉诊方法等基本知识。
通过理论学习,我们对脉诊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实践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脉诊实训的核心环节。
我们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常见的脉象进行了识别和练习,如浮、沉、迟、数、滑、涩等。
随后,我们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对真人或模拟人进行脉诊。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将脉诊与其他诊断方法相结合,力求全面、准确地判断病情。
3. 案例分析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病例,包括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
通过对这些病例的分析,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并尝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脉诊技能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脉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熟练地识别各种脉象,并初步掌握脉诊的临床应用。
2. 丰富了中医诊断知识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不仅掌握了脉诊的基本方法,还加深了对中医诊断理论的理解,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了临床思维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通过对病例的分析,逐步培养了临床思维,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为今后的临床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实训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脉诊技能。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加强实践操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自学脉诊最简单方法
![自学脉诊最简单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cc277d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b.png)
诊脉-部位和方法(一)诊脉部位诊脉部位历来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记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诊法;《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诊法;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寸口趺阳或太溪脉的诊法。
现在切脉沿用的寸口部位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到晋代·王叔和编著的《脉经》,对脉诊的理论作了较完整的整理。
迄今脉诊仍是中医临床诊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现在切脉部位使用最多的是寸口脉法。
(二)诊脉方法医生诊脉的指法十分重要,正确运用指法可以获取比较丰富的脉象信息。
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食指定寸,无名指定尺,以指目按脉脊,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单诊等。
三指平齐是指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指目即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指目便于推移,以寻找脉动应指最佳的部位,并可调节适当的指力。
指尖的感觉虽灵敏,但因有指甲,不宜垂直加压。
指腹的肌肉较丰厚,用指腹切脉有时会受医者自身手指动脉搏动的干扰,容易产生错觉。
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
常用指法介绍于下: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动的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此法又称“重取”或“沉取”。
医生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3.寻法寻是指切脉时指力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左右推寻,调节最适当指力的方法。
在寸口三部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4.总按即用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
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
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致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ﻫﻫ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
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 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 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 的病。
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
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吧!)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
(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 脉),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
要明白看下去就知道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
如何学习脉诊
———————————————————————————————— 作者:
———————————————————————————————— 日期:
如何学习脉诊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
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
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
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
开始了你的学习中 医的生涯,
成为了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
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
这 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 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说的才10种,
有否搞错?错不了!
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 西,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ﻫ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ﻫ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不用你出声,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
是不是好玩?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
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
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
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
是不是好玩 ?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再学习一下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ﻫ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ﻫ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
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我老赵脉学,多了多余,少了不够,看下去就知了。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看,多简便]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Biblioteka 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深资中医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
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
也许你从这里起步,
3、硬软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
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