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读书笔记
第一章史前中国气候变化65Ma BP以来,气候持续变冷,称为新生代气候衰落。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
地球气候呈现出寒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两种基本状态交替变化。
冰盖大规模扩展是最盛期全球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全新世始于11.5ka BP。
最突出的标志是寒冷的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气温大幅度上升。
8.2ka BP前为早期,之间为中期,称为全新世大暖期,之后是4.3ka BP以后为后期,开始降温。
季风气候是在新生代气候衰落背景下在中国气候系统中出现的最大的事件。
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空间格局。
导致中国现代气候分布不仅有了一般意义上纬向分布特征,又具有显著的东西干湿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并具有显著的季节性。
中世纪以来,疾风环境和内陆型干旱环境的产生和发展相互关联,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夏季风系统开始出现,西北地区逐步沦为干旱区。
青藏高原隆起使得中国第四纪气候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第四纪气候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主要表现形式是冷干-暖湿周期性震荡,冷暖波动幅度超过10℃。
全新世中国气候变化分为早期增暖、中期温暖和晚期转冷三个基本阶段。
在气候千年震荡的背景下,全新世中国曾出现多个持续时间不同的寒冷时段或事件。
全新世大暖期,中国降水量较今普遍偏多。
故大暖期盛期是中国原始农业文化最发达的石砌。
夏商周:大暖期后及其延伸夏商周是由全新世大暖期最后1000年及其结束后的近千年构成,因而可看成是大暖期后一阶段亚稳定暖湿期及其延续。
4.2~4.0 ka BP气候事件中国发生了一次显著降温事件。
(世界这一时期也发生降温事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降温,是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标志着世界许多地区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后全新世的开始或现代气候的形成。
此阶段,西北显著干旱,东南降水增加。
夏到商早期,气候相对温暖。
大部分时间中国温度比今高2℃左右。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中国古代气候变化概况据考古发掘和相关记载:西周时期,我国气候寒冷。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
到了南北朝时期,天气骤然变冷,从而导致了北方游牧地区干旱冰冷,导致了游牧民族的大入侵。
隋唐时期气候变得暖和。
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
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
从十四世纪初的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
这个期间的最温暖时期,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
研究表明,中国的兴衰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
中国历史最强盛的王朝都出现于气候温暖时代,而分裂往往出现在寒冷期。
2、中国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寒冷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
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期正好与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时间基本吻合:第一次是西周后期的北方狄人大举南侵,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的“五胡内迁”,第三次是宋、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族连续南下,第四次是清军入关,其环境背景均是气候的变冷,安史之乱发生的环境背景也是如此。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
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
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
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
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而元代北方部分粮食“仰给于江南”,则说明北方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时已经不大了。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
(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一、1949年-1978年:人口增长缓慢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数量约为5.3亿左右。
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内战,人口增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同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缓慢。
二、1979年-1990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与人口控制为了应对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中国政府于1979年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
该政策通过鼓励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
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约为9.8亿左右。
三、1991年-2000年:人口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人口数量约为12亿左右。
四、2001年-2010年:人口数量稳定增长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数量继续稳定增长。
政府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对人口问题的管理和调控。
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人口数量约为13亿左右。
五、2011年-2020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一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导致人口结构进一步失衡。
同时,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使得人口寿命延长。
人口数量约为14亿左右。
六、2021年-未来:人口发展面临新挑战当前,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给养老、医疗等社会问题带来压力。
另一方面,年轻人口数量下降,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中国政府将继续探索适应人口发展的新模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人口增长缓慢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再到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出,中国政府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政策,逐渐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优化了人口结构。
然而,人口老龄化问题仍然存在,未来中国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现代科学将地质时代划为太古代、元古代、 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人类产生以来的250万年被称为新生代第四 纪。因为在这二三百万年间地球上出现了 人类祖先,故有人称第四纪为“灵生代”。
1.第四纪初期中国气候形成三大区:受夏季海 洋影响的湿润季风区、向干燥方向发展的干燥 区、向高寒方向发展的青藏高原区
从春秋到秦汉时期,有一个长达800年左右 的温暖期。(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1.汉代气候温暖是造就汉代文明的重要因素。气候 变化引起了植物带的变化移动,也是农耕区的扩 大与缩小,也影响了农牧民族势力消长和经济文 化的变化。
2.从东汉开始,中国进入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一个长达600年的相对寒冷期。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 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 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 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 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 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 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5.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 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 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 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 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 度全部冻死。
3500年来三次气候变化,改变了中国历史
3500年来三次气候变化,改变了中国历史人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时刻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一场会议、一天行程、一月计划、一年工作,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存亡。
我们所熟知的楼兰古国,就是气候变化的一个牺牲品。
在中华文明有史可考的3500年中,曾经历过三次气候温暖时期和三次大规模变冷,每一次变冷都会对历史产生极为重大影响。
第一次大规模变冷是在西周时期,大致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50年之间。
在变冷之前,广阔的中华大地一直处于“仰韶暖期”,年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3℃,温湿的天气使得植物欣欣向荣,肥沃的土地上植被非常茂盛,到处都是广袤浓密的森林,包括中国的西北部也是这样。
密布的森林一方面为人们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一方面也阻碍了各个部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这一次气候变冷,年平均气温降低了4℃以上,据《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记载,原先湿热的长江、汉江流域在公元前903年冬天的时候居然结冰。
气候的异常变化,造成了原来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很多森林向草原退化,而且食物的来源也锐减,使得各个民族之间关于食物获得的碰撞与斗争空前激烈。
于是中华大地文明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民族融合开始了。
但与此同时,气候的变化也使得农业方式由以前的采集渔猎迅速向农田耕作转化,代表农耕文化的周人于是顺理成章的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由于气候变冷,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处于中国西部内陆的少数民族,包括戎狄、玁狁等,因为那里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严重、最迅速,尤其是森林的退化。
由于食物的匮乏,为了生存,戎狄、玁狁开始了对中原民族的入侵。
我们在《诗经》中就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抵抗异族的诗句。
周王朝多次与犬戎、玁狁交锋。
周都镐京,接近戎狄,汧渭两水中间更是西戎入侵的路线。
西周前期国力鼎盛时,对戎狄作战多有斩获。
中期以后,国力衰微,戎狄屡次寇周,在宣王时候,戎狄入侵更加严重,战争互有胜败,于是开始依靠修筑一系列的城防御阻止戎狄深入。
这可以说是长城最早期的雏形。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 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 朝。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 年,建都咸阳。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 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 帝,历267年,建都北京。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 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 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 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3.秦汉以后,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战争或 经济交流中继续融合,比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 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当时 的许多少数民族如匈奴、契丹、鲜卑、氐、羯等, 都先后消溶在华夏族的肌体里,并且逐渐形成了 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以 华夏族为宗族,团结、统一从此成为华夏族各民 族的共同心愿。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特别是外敌 入侵的灾难面前,一些仁人志士提出了中华民族 的概念,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群起响应,从此 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一直延用至今, 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盼。 (台湾问题)
•
1.中华民族是指多种民族、多种来 源。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民族 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北狄、西戎、南蛮、 东夷等之间在长年的互相冲突、互相交流 中逐渐融混成为难解难分的一体,形成了 华夏族的前身。(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 流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 他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比如巴蜀地区的三星堆文明、江浙一带的屈家岭 文化、河姆渡文化,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 也创造了发达的文明,但是所有这些民族都以中 原民族为一体向心之力,认为他们的民族亦是炎 黄子孙,例如鲜卑族就认为他们是黄帝的第25子 的后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 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 行同伦、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 使华夏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 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人口迁移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摘要; 气候是政治命运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中国近5000年的历史中,气候共经历了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农业、军事、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因此探索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必须从气候入手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国古代人口分布与迁移引言:气候的变迁尤其是寒冷和干旱的侵袭,对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寒冷期来临往往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南移。
目前有不少人注意到了中国古代气候变迁与人口迁移的关系的问题。
我也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中国气候”主要指新石器时期以来中国地区的变化过程。
包括气温冷期和干湿状况两大要素。
分为高温期或大暖期与气候适宜区。
适宜期又分为温暖期和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10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文化时代。
李文漪通过对在湘阴、汉寿等县的全新世孢粉的分析认为,那里的泥炭层中多阔叶常绿木本植物,其上下层都以松、栎占优势【1】另外考古人员在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等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竹鼠、獐和貂等亚热带骨骼遗骸。
【2】这些现象表明当时处于比较温暖的气候时期。
2,第一个寒冷期,这一时期从西周前中期开始至西周后期结束。
大致持续了近两个世纪,其时间约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00年左右。
《今本竹书纪年》载到:“周孝王七年,江、汉俱冻。
”这说明西周天气的确处于一个寒冷期。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
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
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孟子在其著作中,就曾提到当时齐鲁地区农业种植可一年两熟。
【3】《吕氏春秋》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生,菖者百草之先也,于是始耕。
”【4】可见当时气候温暖。
4第二个寒冷期。
这个寒冷期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初,前后持续近六个世纪。
其时间大致为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
东汉末年,灵帝光和五年(182年)冬天,史载:“东海、东莱、琅琊井中冰厚尺余。
【5】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期间公元650年、689年、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可见当时气候温暖。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中国历史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历史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历史论文选题参考1、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2、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3、论中国历史上的市镇4、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与美学精神5、用Kriging方法对中国历史气温数据插值可行性讨论6、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空间结构与相关性研究7、论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8、从美、英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看中国历史教学新大纲9、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分析10、中国历史时期土地利用数据集的重建方法述评11、论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其社会影响1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3、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4、中国历史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15、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的过程与机理16、解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环境史--评述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1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图书馆事业有关的出洋考察18、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问题的思考19、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20、中国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利用二、中国历史论文题目大全1、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2、中国历史战场地域分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4、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5、自然灾害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与中国自然灾害的关系6、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7、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Ⅱ): "好(坏)天时"与历史上的"顺(乱)世"8、中国历史时期的森林文化及其发展9、《新史学》之后——1929年的中国历史学界10、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谈翻译理论的发展11、中国历史地名辞典12、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13、《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14、中国历史上的散乐与百戏15、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研究16、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17、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基于中国历史数据的检验18、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中的非物质维度——兼论整体性保护策略的可能性19、中国历史上一次可能的慢地震——1597年10月6日渤海地震20、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三、热门中国历史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问题——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驳论2、《集结号》:对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凭吊3、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4、近三十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研究方法的进展——以文献资料为中心5、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6、中国历史建筑保护实践的回顾与分析7、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思考8、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9、由中国历史气候记录对季风导致唐朝灭亡说的质疑10、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兼评《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变迁》11、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中)12、《孽海花》与中国历史小说模式的现代转变13、中国历史大洪水14、中国历史:社会性别分析的一个有用的范畴15、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16、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和忠君观念17、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18、中国历史人口周期性巨大波动的自然原因初探19、中国历史上死亡一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的时间特征20、试论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美学特征四、关于中国历史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历史探空资料中的一些过失误差及偏差问题2、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4、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特征的新认识——纪念竺可桢《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发表30周年5、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下)6、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7、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8、中国历史气候记录揭示的千年干湿变化和重大干旱事件9、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10、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11、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12、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Ⅰ):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13、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1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5、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16、中国历史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17、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18、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9、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高分辨古气候记录20、中国历史上森林破坏对水旱灾害的影响——试论森林的气候和水文效应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历史论文题目1、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授体会2、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3、中国历史水灾案例数据库的建立及相关问题探讨4、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5、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6、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方法论研究7、中国历史大地震的矩震级8、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9、中国历史蝗灾动态的社会影响及生态环境意义10、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11、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12、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治蝗13、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14、东晋南朝的守国形势——兼说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对立15、中国历史之中的连续和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16、论中国历史上反对“与民争利”的思想17、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消解与重构--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18、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19、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 20、关于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摘要:我国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影响其迁移发生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而气候变化的作用过去一直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
本文的讨论表明历史上的一些人口迁移时期,尤其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时期,往往也是我国北方气候偏干,早灾、尘暴和冬季雷暴出现频繁,湖泊退缩,土地沙漠化强烈和黄河决溢频率减小的时期。
湖泊面积变化的能量平衡计算表明,干早、半干旱地区这时的降水量较先前的湿润期减少了35~40%以上。
这种强烈的变化导致了畜牧业的严重减产,使其产量不能维持湿润期已增长起来的人口的需求而发生了人口的向外流动,并多次导致了全国性人口大迁移。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也直接影响了汉族内部的人口迁移。
关键词:人口迁移气候变化历史时期我国历史时期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原因错综复杂,既与暴政统治、民族压迫、国家动乱、连年战争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气候波动、环境变迁、自然灾害频繁互为因果。
本文则通过对历史人口大规模迁移时期气候变化分析,探讨气候波动、环境变迁、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对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影响。
一、历史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汉唐以前,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气候温和的北方,黄河中下游长期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例如,北宋以前的盛世王朝的京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秦汉之际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是渭河平原。
以后,因天灾人祸,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多次大规模迁移,而人口的主要流向自北而南,以致南宋时我国南方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历史人口大规模迁移有以下几个突出时期:1. 公元前九世纪,周族自陇东高原东进中原,取代殷商,建立西周。
2. 公元前八世纪犬戎东下渭河平原,灭西周,使平王东迁洛阳。
3. 公元前三世纪,秦人东出函谷,荡平六国,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一秦朝。
为防东胡、匈奴南下,秦始皇联燕、赵、秦战国长城,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万里长城。
4. 公元初王莽篡汉,赤眉、绿林起义,黄河流域人口大量南迁长江流域。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气候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的演变规律以及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初步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历史的记录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商朝时期。
通过对历史文献中的气候描述和各种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得出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经历了多次气候变迁。
其中最显著的一次是所谓的“气候转折期”,即西周至东周的过渡期。
在此期间,中国气候从湿润转变为干旱,导致许多农业文明的崩溃和迁徙。
此后,中国气候再次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气候转变,如汉朝时期的温暖湿润、隋唐时期的寒冷干旱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气候波动。
在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原因时,有几个主要的因素被认为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轨道变化。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地球轨道的变化会对气候系统产生影响,这也是引起气候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其次是大气环流的变化。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气候模式的调整,从而影响气候变迁。
此外,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也可能对气候变迁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而气候变迁对农业的水资源、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据研究显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气候变迁密切相关,气候的干湿程度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产量。
其次,气候变迁也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降水量和河流的水量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而气候变迁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最后,气候变迁也对人类居住和迁徙模式产生影响。
历史上,由于气候的变化,中国不少农业文明不得不迁徙或消亡,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气候指标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中国在这五千年间的气候变化情况。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史以前的古人类还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基本依赖生态系统提供的生物源,而生物源的扩展和退缩受制于气候的变化。
即使人类到了新石器时代(文明史的前夕),有了农业,这种依赖也没有多大变化,大部分生活资料直接取之于自然界;狩猎和采集仍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总之,文明史以前的人类受生态学规律的控制。
中原古代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与古代气候的变迁息息相关。
2、气候变迁与中国封建王朝的盛衰中国古代气候的变迁与封建王朝的盛衰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出现过许多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治世局面在历史上都是以风调雨顺、万物蕃育、经济繁荣、国泰民安而著称的。
而它们都是农业社会的政权,气候环境的优劣便成为王朝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由于相对温暖湿润,草原生态环境良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压力相对较小,中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具备一个较好的外部条件。
同时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农业地区也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使中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发展具备了一个较为优越的外部条件。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基础.3、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气候的变迁还影响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王会昌先生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偏居塞外;(2)割占黄河流域;(3)游牧民族政权与农业王朝长期分庭抗礼;(4)入主中原。
4、气候变迁还成为影响中国古代人口分布格局和迁徙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秦汉之际的移民与人口流动方向就与气候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西汉末年起的气候连续转寒使得边境地区的农耕民族不得不大规模内迁。
5、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上战乱的关系。
东汉三国处于历史上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阶段。
东汉恒、灵以后,随着气象灾害等各种生态突变现象的频繁发生,瘟疫流行,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给本就盛行徽纬迷信的东汉社会带来日益严重的心理恐慌。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
xx历代人口数量的衍变及增减的原因xx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
由于两千年来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早期的户口数据已经很少遗存,即使明清以来,也缺乏年代和地区均相对完整的数据。
而且由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前的户口登记主要是出于赋役的需要,调查的重点是承担赋役的人口,与实际人口存在着很大差距。
加上行政制度的腐败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户口数往往不能代表真正的人口数。
况且,历代中原王朝的户口调查,一般也只限于设置正式行政区的范围,基本不包括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作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情况作一概述。
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至220年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1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古代的人口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第一时段1000年翻一翻(夏商几百万到公元初年6000万,公元初年到中唐8000万或到宋代1亿)。
第二时段500年翻一翻(元代1亿到明末近2亿)。
第三时段250年翻一翻(清初2亿到清末4亿)。
第四时段40年翻一翻(20世纪50年代5亿到90年代10亿)。
第五时段20年翻一翻(20世纪末13亿)。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曲线波动规律,有三个明显的现象:第一,人口的变化不是平稳的,而是具有周期性大起大落的特点。
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王朝的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
第二,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
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开始,到1840年,全国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增到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净增三亿五千三百二十余万,平均每年仅递增0.1%。
这就是一般说的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高—高—低类型的人口再生产。
第三,呈现为台阶式的“跃迁”,即人口的增长往往经过一段较长的停滞时期后在短期内迅速增长,而后又停滞下来。
战国中期的人口大约2000—3000万,这是第一级台阶;从汉到唐,人口没有超过6000万,这是第二级台阶;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1亿左右,这是第三级台阶;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间人口即从1亿多猛增到4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这是第四级台阶。
上述三个现象中,第二个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所共有的,第一和第三个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
特别是下跌情况,从夏代起中国约4000年的人口变动曲线上有14个波谷:(1)夏末商初,人口下跌,跌幅不详。
(2)商末周初,人口比商代后期减少近四成。
(3)战国后期至秦、汉之交,人口约损耗一半。
(4)西汉末年,人口减少近五成。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1)
第四章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第四章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历史时期⼈⼝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年到道光三⼗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产⼒发展⽅式变⾰缓慢和⽔平不⾼,制约着⼈⼝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出⽣率、⾼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些原因:如初婚年龄⽐较早、妇⼥的真正有偶率及净⽣育率、家庭规模很⼩、传统⽂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起决定了,尽管出⽣率⽐较⾼、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这就造成了⼈⼝长期的低增长率。
(2)⼤起⼤落和⼈⼝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起⼤落的现象,⼤落指短时期之内⼈⼝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遇动乱(战乱、灾荒等),⼈⼝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基数越来越庞⼤,⼆是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个转变,由⾼⾼低向⾼低⾼转变,原因⼀是医药公共卫⽣取得了⼀些进展,⼆是出现了新式接⽣⽅法,降低了婴⼉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时⼈⼝的死亡率。
(3)⼈⼝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率及⼈⼝增长率差异。
⼈⼝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育率⽐较低,增长率也⽐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增长的不平衡,⽣产⽅式、宗教等也会对⼈⼝增长产⽣⼀定的影响。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
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气候变迁是地球长期以来的自然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古代人民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与气候的变迁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
本文将以气候变迁为线索,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一、气候变迁与古代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气候变迁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气候变迁带来的温度、降水和风力的改变,直接影响着庄稼的生长和丰收。
例如,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一个暖期,气温较为温暖,雨水充沛,农作物丰收。
而到了14世纪,进入了一个寒冷干旱的时期,许多地区的农田干旱歉收,人们面临着饥荒和灾难。
这种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间接地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政治的变革。
二、气候变迁与政治演变气候变迁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气候变迁引发的饥荒和灾害导致了政治的变革和动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公元907年至960年的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加上农田生产的严重损失,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和灾难。
国家社会几度更迭,政权更替频繁。
此后,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农田治理政策,通过引导水利和土地整理来改善农田生产状况,并成功地稳定了政权。
三、气候变迁与迁徙与文化交流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存在着差异。
气候变迁迫使人们迁徙寻找更适宜居住的地方,这也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在遥远的秦汉时期,西部的干旱气候迫使许多中国人迁移到南方地区,这导致了北方和南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促进了统一的中国化进程。
此外,封建时期的南方水乡和北方草原地区因气候变迁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风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四、气候变迁与社会公平问题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明显的不公平问题。
在旱涝频繁的地区,经济和社会资源往往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而其他人则因缺乏水资源而生活困难。
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大减退
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大减退1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
但由于历代政府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1949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现代含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
2一般说来,中国古代的户口统计,户数是比较精确的,而口数则常常少到荒谬。
3政权交接时人口出现大滑坡。
4人口出现七次大滑坡,最厉害的是三国时期和和八王之乱时期,基本上是少掉了70%,最少的是宋末元初,也达到了46%。
57次人口数据统计下降中,和少数民族有关的人口下降,主要是元朝初年和唐朝初年两次。
一第一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秦末(3000万~1300万)下降比例56%关于战国时期的总人口数,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有一个估计:"在七国中,楚国土地最广,能出兵百万,按五人出兵一人计,约有人口五百万。
魏兵七十万,约有人口三百五十至四百万。
齐和魏差不多。
秦、赵相当,都能出兵四十至六十万,合计人口约有五六百万。
韩、燕不相上下,韩兵三十万,两国合计也在三百万人以上。
七国人口没有详细数字,约计超出二千万。
"而近年来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应该在3000万以上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约每年一次)成为遏制战国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公元前364~前245年,仅秦国在战争中斩首、坑俘即达182万人。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孟子的这段话是对当时残酷战争的生动概括。
秦灭六国后,人口总数估计仅约2000余万。
再经过秦之暴政和秦末战争,至汉初已减至1800万,甚至更少。
与战国时期的峰值相比,减幅至少达四成。
这是中国人口在封建制时期经历的第一次大浩劫。
后又经笔者反复对证,可靠的数据是1300万左右较为准确。
二第二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西汉末(6000万~2100万)65%。
西汉是大一统王朝,国内长期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也迈上新台阶。
《汉书》记载西汉平帝原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户数超过1200万,人口5900多万。
中国人口历史变迁及其原因
中国人口历史变迁及其原因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人口也是同样的博大精深。
在人口方面,中国经历了许多高潮和低谷,而且这些变迁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史为鉴,探讨中国人口历史变迁及其原因。
一、中国人口的初期增长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而在这之前的人口数量是无从考证的。
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人口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春秋时期,中国的人口已经突破了一千万,到了秦汉时代已经突破了五千万。
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人口向外扩张的趋势也是增长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人口的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的增长进入了一段稳定的阶段。
明朝时期,中国的人口达到了一亿人左右,而直到近代,人口基本维持在这个范围内。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有了大幅的提高,而且在文化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人口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限婚令”的实施,中国在遏制人口过度增长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努力。
三、中国人口爆炸到了20世纪,中国的人口增长开始快速加速,开始进入了人口爆炸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五亿,而且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人口数量已经突破了十亿。
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卫生保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此外,中国的农业生产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更多的粮食保障。
四、中国人口的压力中国的人口增长虽然说明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多的人口导致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而且过多的人口也会导致就业不足和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给社会稳定性带来了问题。
五、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进步,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养老和医疗保健的负担将越来越重,而且老年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劳动力的减少,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李伯重随着滔滔江水逐渐退到警戒水位以下,今年夏天长江、松花江流域面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终于过去了。
这次洪灾如果发生在过去,那么其后果就只能用古代史书中常见的“饿殍遍地”、“死者相枕”之类的语汇来描述了。
但是,在欢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的时刻,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即使在科学昌明、技术发达的今天,人类抵御自然生态环境重大变化的能力仍然还十分有限的。
因此,只有对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了解,采取正确的对策,才能尽可能地降低自然灾变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将其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在构成自然生态环境的各主要因素中,气候是变化性最大、至今人类了解最少且最缺乏有效控制手段的一种。
今年的洪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拉尼娜现象”出现所导致的降雨剧增;而去年出现于我国许多地方的旱灾,则又是由“厄尔尼诺现象”所引起。
尽管今天我们在了解这些气候变异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若要以人类的力量消除这些现象,却尚为时过早。
因此,气候变化问题在今日自然生态环境研究中,理所当然地占有一种特别重要的地位。
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在我国今天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具有特殊的份量,理应受到最大的重视。
因此之故,把气候和人口两个问题合在一起讨论,应当说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而要对气候变化与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发现其规律,就必须把这种关系放到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来观察。
1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口变化气候史和人口史是近年来国际中国史坛兴起的两个重点研究领域。
在气候史方面,自竺可桢关于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变化的开拓性成果于1970年代初问世以来,中外学者在此领域做了很大努力。
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对近两千年来中国气候变迁的情况,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人口史方面,自何炳棣关于中国人口史的专著自1959年刊出以后,人口史学者的努力,也使得近两千年来中国人口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混沌中显现了出来。
这里我们将把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来看一看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影响。
1.1气候变化从竺可桢、任振球、汪子春、高建国等人的研究结果可知,在过去两千年中,中国气候经历了10次较大的变化1。
大体而言,秦和西汉是气候温暖时期,气温较今日高,因此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今日朝北许多。
自公元之初(即两汉之际)起,气候开始出现转寒的趋势,到东汉末已比现在寒冷。
到3世纪后期,寒冷达到顶点,年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1—2摄氏度。
这种寒冷气候一直持续了下来,直到6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转暖。
到了7世纪中叶,气候已明显变暖,年平均温度高于今日。
然而从10世纪开始,气候又趋于变冷,并在12世纪达到顶峰。
13世纪初期和中期曾有一个温暖时期,但好景不长,因此14世纪的气温不仅低于今日,而且也低于13世纪。
15世纪初以后,出现过两个温暖时期(1550—1600年和1720—1830年)和3个寒冷时期(1470 —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
大体而言,16世纪和18世纪可算温暖时期,而17和19世纪则为寒冷时期(其中又以17世纪为最冷,冬季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2摄氏度)2。
这个变化大势,与北半球其他许多地方的记录也是相一致的。
从降雨量来看,郑斯中等人对地方志中关于近二千年来36750次旱涝记载的分析表明:我国自公元初以来,水灾相对减少,而旱灾则相对增加。
在1—10世纪,干旱期和湿润期分别为350年和650 年;而在11—20世纪,则分别为580年和320年。
而且还要注意,这种状况在经纬35—40度的黄河流载表现最为明显3。
1.2人口变化根据葛剑雄的研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到清朝灭亡以前,中国人口出现过8次剧烈波动。
人们通常用“大起大落”来形容这种剧烈波动,此处我们也姑且从众,采用此种说法。
在这8 次“大起”与“大落”中,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大落”。
这是因为除了“大落”的时期外,中国人口基本上保持着增长;而且一般而言,“大起”的速率比“大落”的速率小得多。
这8次“大落”包括:(1)两汉之际(户数减少2/3至3/4,实际人口减少约40%),(2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人口只相当于400年前东汉后期的人口),(3)隋唐之际(人口减少约一半),(4)中晚唐、五代(北宋建立时人口不足盛唐时的一半),(5)金与元初(元朝人口最多时,人口总数比南宋和金人口合计少20%),(6)元明之际(明初人口比元朝人口最多时少1/4以上),(7 )明清之际(人口大约减少20%),(8)晚清(1911年人口总数比1850 年还少1/10)4。
将这两种变化合观比较,可以看到:上述的8 个中国人口“大落”时期,也都是我国气候变冷的时期。
这种对应不可能是一种巧合。
因此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是无可置疑的。
2气候变化对人口变化的影响造成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起大落”的原因,当然十分复杂,绝不止气候变化一个。
然而,尽管不能认为气候变化是造成人口“大起大落”的唯一原因,但气候变化仍然应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他的大多数原因,莫不与气候变化有关(有些甚至就是由气候变化的产物)。
那么,气候变化是如何对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发生影响的呢?气候变化对人口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
所谓“直接影响”指的是:气候变化引起农业产量的增减、农业区域的移动,从而导致人口发生变化。
而“间接影响”指的则是:气候恶化通常激化社会矛盾、触发社会危机,引起原有社会结构解体,同时还会引起外来烈性传染病的传播,从而导致人口减少。
反之则引起人口的增加。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看看气候变化是如何引起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落”的。
2.1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一般而言,在北半球,年平均气温每增减1摄氏度,会使农作物的生长期增减3—4周5。
这个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具有重大影响。
例如,在气候温和时期,单季稻种植区可北进至黄河流域,双季稻则可至长江两岸;而在寒冷时期,单季稻种植区要南退至淮河流域,双季稻则退至华南6。
据张家诚的研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平均温度变化1摄氏度,粮食亩产量相应变化为10%;年平均降雨变化100毫米,粮食亩产量的相应变化也为10%。
此外,年平均温度的高低和年平均降雨量的多少,对冷害、水旱灾和农业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及烈度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而明显地增加或减少农业产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在高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对低纬度地区则影响相对既较小7。
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在农作物生长期较短的我国北方地区,更为巨大。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古代,农业总产量哪怕只是在一年中有10%以上的减少,就会引起大量人口的死亡。
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减产,那么人口在剧减之后长期停滞,也就是必然的现象了。
如前所述,在东汉晚期至隋朝中期的四个多世纪中,我国的人口一直未有增加,是我国人口“大落”持续最久的时期。
而这个时期恰恰也是一个气候寒冷持续最久的时期:自3世纪后期到6世纪下半叶,年平均温度比今日要低1—2摄氏度。
因此气候变化通过化影响农业产量而对人口变化发生重大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2.2气候变化对农业区边界变化的影响由于农业严重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根据各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
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因此农业区域也绝非一成不变。
我国今天的各主要农业区域,按照王业键等人的研究,大约形成于18世纪8。
在此之前则有多次改变,因此我们不能将近两个世纪来的情况作为亘古不变的常情而以今况古。
根据程洪、朱道明、张家诚等人的研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某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摄氏度,相当于该地区向北推移200—300公里。
如果某地区年降雨量减少100毫米,相当于东部农业区向东南退缩100公里以上,在山西和河北则为500公里。
换言之,气候变冷变干,会使得一些地区变得不适宜原有的农作物生长,从而导致不能农耕9。
长城一向被认为是我国农、牧业的分界线,如果对比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位置,那么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地方,明长城比秦长城向南退缩了200—400公里10农业区域的移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我国华北地区最为明显。
这个地区从地理上来说,处于气候(温度和降水量)变化最为显著的北纬35—40度之间,生态基础又比较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也特别强烈。
因此一旦气候变冷变干,农业生产受到的影响最为显著。
这不仅会导致原有耕地减产,而且会使得大量耕地被放弃或弃农就牧,从而不能养活原有的人口。
此外,还会导致水、旱、蝗灾发生频率的增加和受灾范围的扩大。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衰落。
在我国历史上,华北一向是人口“大起大落”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其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特点是分不开的。
2.3气候变化对瘟疫流行的影响布罗代尔指出:在人们彼此长期隔绝的时代,各地居民对不同的病原体各有其特殊的适应性、抵抗力和弱点。
一旦相互接触和感染,就会带来意外的灾难11。
在对近一千年来欧亚许多地区人口变化影响最大的各种流行疾病中,鼠疫(即“黑死病”)是最可怕的杀手(例如在14世纪,鼠疫传入欧洲,导致欧洲主要国家人口减少了1/3到1/2)。
而这种疾病的传播,就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
蒙古高原和青海高原是世界上鼠疫的主要疫源地之一。
麦克内尔、费克光、曹树基等人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在元初、元明之际和明清之际三个时期,这种疾病随着生活在此地区的游牧民族南下而传到中国内地,对中国人口的锐减起了极大的作用。
12典型的事例如1232年,蒙古军队包围并攻克金朝首都开封城。
在蒙古人入城后短短的两个多月中,开封居民死者多达100万以上,几乎全城死绝。
而导致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不是蒙古军队的刀枪,而是他们带来的鼠疫13。
因此,游牧民族的南迁所带来的疾病传播所导致的内地人口损失,通常要比战争所导致的人口损失大得多。
而游牧民族之所以南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详后)。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历史上引起人口锐减的瘟疫大流行,也是气候变化的间接结果。
2.4气候变化对其他导致人口起落的因素的影响在我们讨论所涉及的两千多年中,中国一直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都建立在特定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
由于当时农业发展严重受制于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因此一旦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原有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就会削弱、瓦解甚至崩溃,从而使得各种矛盾失控,造成长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暴力冲突,进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
旧有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破坏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出现数量巨大的流民。
在那些受气候恶化打击最为严重的地方,由于原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被摧毁,当地的社会结构也随之瓦解。
居民无以为生,只好外流。